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5 08:37: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

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哲学上讲的发展和实践指的是?

【学生回答】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归纳】非常好,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创新,那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板书)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板书) 【教师总结】一些影视节目迅速刮起一阵热风之后却销声匿迹,被观众遗忘,就在于一味模仿抄袭,节目本身缺乏创新,节目要想长久地保持高收视率必须创新。所以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板书) 教学环节三:结合材料,重点探索

【展示资料】

材料一:莫言作品走向全世界的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小学5年学历、农民、临时工、当兵等)。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它们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材料二:莫言不同时期作品简介: 《檀香刑》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

《丰乳肥臀》讲述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 《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题材 【学生思考】

1、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材料二表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回答】略

【归纳总结】(1)莫言进行文化创作,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家乡的各种文化素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分析了不同的社会问题。正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莫言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推动了文学创新之路。 动力(板书补充)

【继续探究】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完当代文学,我们再来回顾感受一下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美。首先请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两首诗词: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俊秀,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教师提问】请哪位同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谈一谈当时文化繁荣创新的原因?

【归纳总结】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依然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所在。

【过渡】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板书)

教学环节四: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事业迅猛发展

【展示数据】1978年经济数据 2014年经济数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这些部分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3、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辩证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和服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启发再探】当前欧美文化抢滩登陆、日韩文化强势来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挤压,每个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也许我们能从下列材料中获得启发:

【展示图片资料】我国中药萃取技术获重大突破、女子十二乐坊日本演唱会、听“宝”字辈儿艺术家聊相声、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向市民开放参观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50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中医药技术的突破、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传统相声的形式创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有何启示? 提问、回答

【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教学环节五:提炼升华,实现意图

【承上启下】文化创新意义深远,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传媒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沟通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那么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时,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继续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思考】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要遵循什么要求?

四、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想人民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又能反过来指引和推动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文化创新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更要向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实现文化创新。

作业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板书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洛阳市高中优质课比赛

参赛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参赛选手 28号

推荐第2篇: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情预测分析:

同学们已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本课内容,但鉴于文化生活本身对于同学们易吸引却难把握的特点,究竟怎样做更为有效?我从直接思想观点的深度分析,再到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再通过【典题导航】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思想政治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在继承中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哲学生活》相关原理知识,提高分析文化发展创新的能力

(3)进一步深化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

1.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及黑板粉笔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教学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对文化的初步学习,我们得到了一个印象,那就是文化生活有点散,不太容易把握。是这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通过第五课文化创新(复习课)的学习,以点带面来重新审视它。(1分钟)

二、形成知识体系

【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情景链接” (见课件)

【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通过前面的学习,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体系,看看哪些同学总结得好。

注意:同学们在整理的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同学们整理完后,让整理程度不同的三位同学把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给于评价,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重难点知识?

注意哪些重难知识点?

通过此环节同学们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下面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教师点拨:

第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第二,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第三,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三、【典题例题】

客观题练习应注意:本环节应注意同学们做题的方法,力求科学,准确。每个同学先认真做,然后请个别同学发言说明结果及原因,其他同学给于补充,最后通过本环节联系让同学们总结做题的方法。

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化创新意义的认识和把握,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所以国家重视文化创新并非取代传统文化,采用排除法,②排除,①③④正确,B项入选

2.回顾过去,浙江版的《西游记》、高希希版的《三国》、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张纪中版的《倚天屠龙记》先后被轮番“拍砖”(“拍砖”是网络用语,大意是反对、批判)。相反《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有人认为,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我们民族的不负责任,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 )

3、(2011·临沂模拟)丰都巨资打造“世界鬼城”,淮安要建南北分界标志,最近以来,各地纷纷投巨资打造文化“名城”,一夜间仿佛变得“越大就越有文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文化发展必须与人民的需求相结合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投入越多文化品味越高

C.文化创新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形式的创新

【点拨】文化创新、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故选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B。选项C 不符合题干。文化创新关键在于促进内容的发展,排除D。

【过渡】接下我们一起来体验这部分知识在主观题中的呈现。

主观题应注意:先让同学们阅读事先准备好了的材料,总结材料的中心,并结合本节所复习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同学们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

代内涵。

从同学们所列问题中选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为题目的问题作答。后展示原来题目的问题。

【解题思路】 答好本题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文化创新途径(即: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和应坚持的正确观点) ;二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即要联系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同学们若忽视上述任何一点,都会造成失分。

【答案参考】

(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 容 ,祛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四、【小结】

六、【作业】

思考:如何运用本课所学相关知识,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理解第三第四

单元综合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1.在当代中国,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在当代中国,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推荐第3篇: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熟记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熟记文化创新的途径并能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提示与指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增强理解与记忆;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整理考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通过方法与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考信心与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途径并能运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文化创新

教学过程

([课间] 播放视频《爸爸去哪儿2》在新叶村的节目片段,分发学案。) [导课] 通过分组形式的创新,导入主题《文化创新》的复习。 [体系建构]

在明确了考试目标的基础上,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并在学案上记录下课、框、目题,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图。(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 [目标导航] 幻灯片呈现《学考标准》中本课的考点,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考点突破] 刚上课时划分的5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考点的知识梳理。然后由各组长负责讲解相应的考点。教师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标注出重点,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图。

设计意图:分组,一方面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吸引学生的一些兴趣;另一方面,每组准备一个考点,也能够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去看书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学生自己讲的和听同学讲的一般都比听老师讲的更有效。 [实战演练]

通过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一下学考的难度,增强学考的信心。选择题选用最近两年的真题,让学生体验学考;主观题采用以“新叶村”为材料的原创命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也与课前的视频呼应。

课后习题

1.我国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

神。这种精神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改造传统文化

B.吸引外来文化

C.挖掘创作灵感

D.立足社会实践

2.用“交游四海结高朋,挣来财富建中华”的新春联,替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的旧春联。春联内容的演进,反映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推崇认同,固守传统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浙西山区的X村,充分利用其原生态的历史古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方式,走上了一条“播种耕读文化”的新型致富道路。该村的耕读文化不仅成功吸引了《爸爸去哪儿2》的拍摄,还带动了该村生态农家乐和各色民宿的发展。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穿汉服、拜文昌星,背古文经、编草鞋、磨豆腐、牛犁田、抓泥鳅、踩水车、挖莲藕等蕴含着浓郁汉学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活动。X村更显“水清流、绿掩映、路整洁、房古朴、人安逸、村和谐”。

X村成功“播种农耕文化”,体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哪些道理?(9分)

板书

推荐第4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对教材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形成共识,实现从知识到情感的内化;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书画之乡——固镇》,介绍我县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书画之乡活动,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而我们固镇人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来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你了解书法艺术吗?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呢?(板书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材料:

书法与变迁中的社会文化

晋代内乱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上层纷争不断。士子视从政为畏途,一部分人向哲学思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此同时,书法艺术逐渐从追求外在形式转向内在的气韵。

——晋人尚韵

唐王朝建立以后,文化主流形成儒、佛、道三家并行。由此,基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基于追求规范正统的大国心态,唐王朝以书取仕,对书法明确提出了必须合乎“楷法遒美”的要求。

——唐人尚法

宋代开国不久便内忧外患,深陷政治危机。因此民风文苑中缺乏初唐盛唐人们锐意进取的气概。文人士子在“兼济天下”的愿望难遂之余,只求“独善其身”,由外部世界的拓展转向内心世界的探求。

——宋人尚意

随着明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汉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明代中叶,文征明等人登上书坛,文征明的小楷最为出众,其书法态势稳健秀整,令人悦目赏心。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

——明人尚态

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在得到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由此现当代的书法可谓百花齐放。

——现当代百花齐放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时代在变迁,经济、政治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到文化上便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这启示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问题探究2: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

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又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材料: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我们要使之复兴,首先要强调继承,对一些中青年尤其要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功,对那些造诣较深的书法家,则在鼓励他们创新。

——田英章

问题探究3:我们怎样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也不能固守传统,脱离时代。

探究活动二:

播放新闻视频《李斌权\"书法与交响乐\"登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

问题1:书法家李斌权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同西方的交响乐紧密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音乐和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这对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2: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做到文化创新上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教师点评。

原因:(1)文化具有多样性 (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要求:(1)态度

(2)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正如书法家田英章所言,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大有取代毛笔的趋势,我国的书法艺术将走向何方?

探究活动三:

观点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文化元素求创新,而且,中国的书法艺术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观点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什么玩意,老“古董”, 我们应该把西方信息技术全盘照搬,取代书法艺术。

问题3: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评:

展开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有效调动,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否机智驾驭,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功夫了。

推荐第5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课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设三目,第一目“继承传统,推成出新”。教材通过陈述雕刻艺术的发展和中国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一个问题的设计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通过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古今的发展对比和一个问题的设计阐明文化创新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入时代精神。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首先,教材先引导学生列举实例印证面向世界,借鉴交流文化进行创新的实例。通过对《梁祝》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目“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教材设计三种观点的辨析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教材最后一段意在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的启迪。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世界文化多样性”第四课“传统文化继承”第五课“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学习文化创新的三条途径,在理解上没有阻碍,但是学生在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进行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过程中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如何面向世界。如何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些问题学生不能辩证的看待问题。

●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4)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文化创新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的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1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2013年春晚儿童创意节目《剪花花》、《春暖花开》、中西混搭《茉莉花》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 教学策略分析

【整体思路】

通过【回味春晚 ----感受文化创新魅力】、【解读春晚----感悟文化创新途】、【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个环节,以2013年春节晚会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探究思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加深对文化创新途径、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理解、认同与应用。

● 教学过程分析

【回味春晚 ----感受文化创新魅力】

课前歌曲播放:那英在春晚演唱的《春暖花开》

配滚动图片:展示2013年春晚视频与节目图片意在将烘托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回顾春晚。

教师:同学们,伴随着那英在2013年春晚演唱的一首《春暖花开》,我们走进了播种希望的春天,也走进了今天文化创新的课堂。每一年的春晚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同学们今年春晚你比较欣赏的节目有哪些?请说出你的理由。(设计意图:本问题设计以春晚图片视频配以音乐意在创境激趣,将学生引入到春节晚会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回顾春晚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列举喜欢的节目并说明理由

教师板书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引导学生总结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读春晚----感悟文化创新途】

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春晚为我们准备的文化盛宴。每个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有所创新,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要进行创新首先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并富有时代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也就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春晚一大亮点儿童创意节目《剪花花》有网友将之与《千手观音》相媲美。那么通过视频我们大家一起再次欣赏这一节目。边观看视频边思考: 结合《剪花花》分析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PPT播放视频《剪花花》片段)

2 教师: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令人震撼的,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节目是对我国哪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学生:剪纸艺术。

教师:同学们对剪纸艺术了解多少呢? 学生:窗花。

教师总结: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这里老师带来了两幅剪纸(教师展示)。这是我们春节的剪纸,中间是字,寓意阖家幸福,周围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第二幅:中间是“福”,下面是鱼的图案,配以文字,意指全家有“鱼”(余的谐音),全家有“福”。老师是是否拿倒了,传统习俗是倒着贴,意指“福到”。剪纸艺术蕴含着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PPT展示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在今天也得到了发展,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变化。

学生思考:《剪花花》是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设计意图:本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解决文化创新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总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成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即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PPT展示知识点)

春晚的另一大亮点是混搭,以前宋祖英、周杰伦混搭。今年中外混搭,但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大屏幕展示。

有人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应引进外来文化。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解决文化创新过程中为什么、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要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要参与学生讨论,并对他们进行指导。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的过程总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在借鉴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才能发展本民族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同时我们我做到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外来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PPT展示知识点)

以上是我们结合2013年春节来分析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第一单元我们学习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例如我国的服饰创新“旗袍”、科学技术创新“神州九号”“动车”、文艺创新“粉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济南的“粉墨”,是传统京剧与杂技结合的一种创新。)、思想理论方面“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新意在弥补一案到底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文化

4 创新不仅仅是指文艺创新)。

无论哪一种文化创新都是基于实践的基础进行的,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都要立足于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积极践行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PPT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现在一次创新的机会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PPT展示:“校长杯”戏剧节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师生欢迎,各界好评。作为参赛者的我们如何在戏剧节上进行创新?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班的戏剧节表演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师提供了往届世界们的精彩表演。希望能给同学们些启发与灵感。(视频播放我校戏剧节《雷雨》片段。)

学生分组对《雷雨》进行创新设计并展示。教师进行简单点评。

课外作业:运用本课的知识点继续对本班的戏剧节进行创新设计,为本版在戏剧节上的精彩表现添砖加瓦。

●教学活动反思

教学需要经常反思,及时反思,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升。众人拾柴柴火焰高,首先感谢组里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下面首先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分析:

(一)课前准备充分:第一,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情。只有准确地分析

5 材情和学情,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才能更准确地选取材料、设计问题,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第二,认真查找典型的和最新的资料,补充课堂的教学。一堂好的政治课要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选取学生比较关心的、感兴趣的材料。在准备的过程中反复查找资料并且通过多次试用,开始用莫言作为案例,但是学生对于莫言了解不是很深刻,最后采用学生熟悉的春晚。用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贯穿本堂课。 第三, 体现政治课的特色,时代性与政治性,查找时政资料十八大内容以及国家的大事,以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

(二)教学设计特色鲜明

1.“文化味” 文化生活是一门学生在感受文化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而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只讲知识。本节课运用春晚节目在课前课中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展示学生在文化中学习知识。是这次授课的一大收获。

2.一案到底,其他案例作为辅助。一案到底教学贯穿课堂使课堂思路清晰,案例选取学生熟悉的春晚节目,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其他案例作为辅助,弥补一案到底教学法单薄的弊端,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文化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创新。

3.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学生上学期学习哲学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哲学内容,在不断地复习中增强学生对哲学的理解。

4.预设与生成较好。本节课通过两个预设问题处理课本中的重难点,尤其是第二个关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教材处理较好 在授课过程中坚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原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对本课的内容设计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不作为重点处理。而把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以及作为重难点来处理。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仍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不断努力。 1.继续挖掘学生资源 本节课中学生在谈论春节晚会的节目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可以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继续运用,本节课仅仅把学生的资源作为导入新课内容学要进一步挖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本节课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够充分。

3.教师个性魅力的展示 教师在本堂课中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情感升华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还需继续加强。

推荐第6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者:李清萍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悟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 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要点。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1 教师:请欣赏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片段。(播放视频)

教师: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讲授新课】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

(投影)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本框的第一目。

教师:请欣赏两幅中国画(投影),你们知道这两幅画的作者是谁吗?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张照片(投影),提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投影)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让我们赏析一首古代诗歌《关睢》。

(投影)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窈 窕 淑 女,君 子 好 逑。 „„ 教师:请讨论并回答探究1(投影)

探究1: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投影)(2)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角度)

教师:请看探究2。

(投影)探究2:同学们还能不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文化创新的这个过程呢?

教师:请同学们在组内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那么,在处理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上,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文化创新既要重视文化的继承,又要重视文化的发展。

2 教师:接下来请欣赏一段乐曲《梁祝》。(播放音乐)

教师:你们能说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

教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投影)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本框的第二目,阅读完之后,思考探究三。

(投影)探究3:《梁祝》取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用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昔日往事。梁祝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

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得要经历的过程。

(投影)(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外来文化的角度)

教师: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这句名言,用在文化的创新、发展上,对我们有这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相互学习和吸收优秀成果;第二:相互借鉴;第三:在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投影)(2)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 教师:下面请看探究4(投影)

探究4: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你能举例说明吗? B: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共有两个问题,

一、二组的同学讨论第一个问题,

三、四组的同学讨论第二个问题,现在分组讨论。

教师: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边放投影边讲解)。

3 (投影)(3)学习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③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教师:下面请欣赏中国版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片段。(播放视频) 视频播放完后(投影)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师:结合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请同学们阅读第三目的内容。然后,在组内合作、讨论探究5。

(投影)探究5:判断正误,并说明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观点一:西方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照搬过来。

观点二: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传统杂技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非常精彩!

(投影)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正确方向

教师: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投影)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构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的过程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多样性 (3)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4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推荐第7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顺德区龙江中学曾校(15302428668)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内容。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则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同时,本课承前启后,对第三单元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在呼唤创新的当今时代,文化创新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实践性。

2、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浅薄及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深度和理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当地的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②通过对岭南美食文化节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本课探究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突破重点: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依据:由于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突破难点:启发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结合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四、教学构思

1、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文化现象、引发思考、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辩论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在教学过程中以岭南美食文化节的举办过程为主线,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4、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乡、爱国热情。

五、【教学方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第七届中国岭南美食文化节宣传广告》。

()

展示材料: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嘉麟)记者昨日获悉,第七届中国岭南美食文化节已经全面启动。美食与文化旅游“牵手”成为文化节的一大特色。

据悉,本届美食文化节将继续注重美食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顺德美食品位,展示顺德城市形象。期间将举办顺德旅游美食摄影大赛、《传说顺德》微电影大赛、“人生百味”顺德传统习俗文化博览会、中秋万人赏月文化晚会等美食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活动。

老师点拨:顺德大力打造文化品牌,为文化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探究新课、突破重点】

老师导入:在上届美食文化节中,龙江煎堆、双皮奶等被评为第一批顺德菜代表菜式,并进行英文译名活动。()

展示材料:此次顺德美食微电影大赛,最终粤X工作室推出的《蝴蝶砂》获得金奖.《蝴蝶砂》讲述的是一位小伙子与年轻姑娘通过“虫崩 虫少”结缘,并且一齐面对风浪不离不弃的故事,契合了大良的名小吃李禧记“ 虫崩 虫少”的传说,让人通过情感了解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令人感动。以此推向高潮,绕有余味。

克服两大错误倾向: 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技术是实现教学的工具;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用技术服务于人。互联网教学能够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互联网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过于追求形式,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信息超量,学生疲于应付,抑制了学生思维;思维异步,忽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

提高互联网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实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互联网式的政治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质疑的,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问题的发现者、学生与知识和方法的中介者,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协作学习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3、互联网的应用,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此,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应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推荐第8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的中式服装(旗袍)为突破口,力求通过旗袍的发展轨迹诠释文化创新的途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旗袍的中国元素以激发兴趣、通过自己设计旗袍深化对文化创新途径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第五课第二框,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本课之前已经讲授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本课将文化创新引入到实践层面,需要生动、通俗易懂的示例展示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传统服饰-旗袍为本课的主线,学生主动探索旗袍的变化轨迹,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增加对文化创新途径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社会实践既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理解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史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一)合作探究法: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旗袍的基本构成部分,分组抢答视频中体现出的旗袍基本元素。

(二)体验法:通过自己动手设计旗袍、讲解设计理念,认识文化创新的途径。

六、教学设施

多媒体平台、导学案

七、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最近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出访了英国,其中彭麻麻所穿中式改良旗袍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进行一个小组抢答活动,观看视频,找出视频中出现的旗袍细节之处(襟、领、袖、裙、扣、图案)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抢答

教师:关于旗袍的产生时间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但是无论怎样,旗袍都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很多女性都喜欢穿旗袍。(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治界的女性,还是演艺界的明星,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热爱旗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旗袍的演变看文化创新。

(二)入关前-山林中的粗犷与实用

教师:旗袍的\"旗\"字,就是指旗人,也就是满族人。这一时期的服装是男女不分的,此时满族女性所穿的服装还不能够叫旗袍,叫满人袍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会体现出这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御寒保暖(东北地区寒冷)、窄袖(女真部落善于射箭)、束腰(悬挂武器和猎物)、两侧开叉(方便骑马)。根本原因是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三)康乾-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

教师:清军入关,登上权力的顶峰。此时满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叫做旗女袍服。请同学观看图片,讨论:与入关前相比,清朝旗女服饰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体现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下摆、袍袖宽大(展示雍容富贵)、配饰繁复多样(显示身份)、丝绸锦缎(江南供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稳定,物产丰盈,康乾盛世。再一次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民国-上海滩的妩媚与时髦

教师: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旗袍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期。这一时期的旗袍唯上海旗袍最具有代表性,比如林徽因,张爱玲都喜爱穿旗袍。

请同学们对比清代旗女袍服和民国旗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与清代旗女袍服相比,有哪些异、同?2.为什么?3.在文化创新中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

变化之处:西方人体美态观念(紧身合体,曲线性感);西式裁剪(西式翻领、短袖简洁、垫肩)

不变之处:图案(龙凤、梅兰菊竹、山水、青花);丝绸、锦缎面料

原因:上海的地理位置、对外开商历史、女性社会角色(社会实践在发生变化)

启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五)反对错误倾向

教师:请同学看这样一款旗袍,对于这款旗袍你怎么看?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喜欢与否,是每个人的自由。喜欢这款旗袍的同学认为简洁、大方,具有时装元素,中国传统旗袍充分吸收了欧美时装元素,反对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不喜欢这款旗袍的同学认为丢掉了中国风,应该具有更多的中国符号,反对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但无论怎样,这启示我们,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能离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联系教材95页\"全面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彭丽媛的服装搭配,重点突出彭丽媛多次出访穿着中式旗袍,展示彭丽媛的服装设计团队,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配合板书)

本节课通过梳理旗袍的发展演变史学习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文化创新中,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还要张开双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旗袍作为主线,一例到底。学生对服装既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关于旗袍的产生时间,学术界的争议很大。因此,本节课特别注意了\"旗袍\"这一词的使用,查阅了相关学术著作,如刘瑜著《中国旗袍文化史》。旗袍的演变史可以从清前期满人袍服开始,经清朝旗女袍服至民国旗袍,可以说,旗袍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杰作。

对本节课课后进行反思,有一些需要以后注意和改进之处:(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学生讨论的时间问题,应该将讨论重点放在不同时期服装的变化原因上(3)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度有待提高,需要通过高考

推荐第9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www.5y

kj.co

m

〖教学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1、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1、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1、展示:名人作品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①你了解徐悲鸿吗?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1、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1、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1、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1、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③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④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第二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南平市高级中学

邹义福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走进新课]师: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多媒体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1、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2、对《千手观音》了解吗?生1: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生2: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千手观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数层,如孔雀开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界,千手观音表达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意。生3: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成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师:关于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同学们知道得很多,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推进新课]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探究思考问题。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

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精神。思考:从上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师:我们如何认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生: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请大家结合课本P53页,思考一下。(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媒体展示:(孝顺故事)“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生:能够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那种具有毒害性质的“孝”已经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了重新诠释。体现了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了发展。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生1: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生2: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合作探究]

我们共同欣赏名人作品。你了解徐悲鸿吗?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思考:从徐悲鸿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生1: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2: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溪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的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生3:徐悲鸿的作品使我们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大家对徐悲鸿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文化创新的第二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大家讨论)生1: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生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多媒体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师:思考:从奥运会会徽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多媒体展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图片师: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大家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讨论回答:多媒体展示: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以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为种创新的方式,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生:能。比如,我国唐朝时,日本派了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长安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带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装.特别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国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作为片假名,记录日本语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向西欧国家学习,引进外国文化,使日本经济日益强盛.但这里,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是取长补短,把外国文化融汇到自己的文化中.师:同学们分析很好,那么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结合教材)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师:下面我们一起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师: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生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生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生1: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面果。生2: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战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生3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师: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合作探究]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第55页,共同讨论探究问题。多媒体展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讨论)生1:观点三是正确的,观点

一、二都是错误的。生2:因为,观点一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观点三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生3: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长处,各族人民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师:以上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即要求我们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生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生2:我们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教育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师:接下来就本节课内容我们共同小结多媒体展示生:学生一边回答一展示相应内容。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延伸新课]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请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www.5y

kj.co

m

推荐第10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_1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www.daodoc.com【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

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

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

继承传

统,

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

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

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承传

统,

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

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

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

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

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

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

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展示:名人作品

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

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

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

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

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

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

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

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

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

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

: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

、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

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

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

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新课标第一网

www.daodoc.com

第11篇:创新教学设计

《心声》创新教学设计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凡卡》这篇文章,谁能简单讲讲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自由补充)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凡卡的故事也打动了另外一个和你们一样天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课文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同时熟悉课文很重要的一个陪衬情节,为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

(二)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速读、思考)

2、找一个学生概括故事,其他同学评价添补。

(区公开课前李京京很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程老师怕他沙哑的嗓子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后来在公开课上,当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紧张都不敢举手时,李京京坚决地举起手,用饱含真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京京和程老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形式可以为:

① 程老师,你知道吗?-------②李京京,我特别------ ②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或对程老师的做法表示不满,或对李京京表示同情、感动、高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任何深入地探讨,源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的解读上,否则单纯形式上的交流只会让学生随波逐流,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①此设计力求避免以往对人物支离破碎的解剖,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尽量全面、深刻,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②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③初步感悟文章基

调,明确主要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三) 质疑发难,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1、大家刚才在阅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请快速回顾整理一下。(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集体答疑解惑。[以学生自问自行解决为主,难题适当点拨,难点重点突破。]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思考后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倾诉是一种勇气,听到你们真诚的声音,老师很高兴:思考与苦恼意味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从大家的倾诉中,我发现一个困惑的根源:面对别人的讽刺、拒绝或不理解,该怎么办?李京京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发?

3、学生思考后畅谈认识。(如: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做一颗珍珠,用事实证明一切等等。)

[设计意图:指导生活实践——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讽刺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大悟,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五)总结回顾

1、学生谈学完本文的收获。(写法、情感、技能均可。)

2、结合你的收获,如果让你对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如:老师不能------学生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应------)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认识 ]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学完本文后,再写写你的心声。

2、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手法,试选择其他人的角度写写他们的心声(如程老师、赵小桢等)。[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量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话可说,有山可攀,从而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2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源和动力;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有巨大作用和意义。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这个呼唤创新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

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认知较浅,需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理解。本课件从新课导入,到每一知识点,均以形象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先创设情境,再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或激发思维。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增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比较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2)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依据:理论性较强,学生认知浅,理解较难,须创设情境结合实例分析理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功夫熊猫》视频片段。《功夫熊猫》大家喜欢吗看吗,为什么? 功夫熊猫自全球上映以来,就受到各国观众们的热烈评论,有褒有贬,且不论评论如何,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赏的闪光点。它将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同中国典型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展示出了完美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场面和效果,它蕴含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给世界动漫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

看似平常的一些事物经过《功夫熊猫》的演绎,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为什么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板书)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多媒体显示)歌曲及作者介绍: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群众喜爱。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洛宾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音乐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略

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王洛宾的音乐创作正是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情风俗才能深受群众喜爱。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1 再比如:《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没有参与实践活动就根本不会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页1自然段材料和“相关链接”并思考一下后面两个问题。(结合多媒体展示,介绍鲁迅和高尔基文学作品特点。)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前后有何异同?

教师总结: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无论从写作技能还是人文价值上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诚地、深刻地反映体现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国家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内容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高尔基的笔锋为适应社会革命发展需要而转变?这说明:

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道理解释的很精辟——“相关链接”)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如:革命的发展又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条件。再比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当代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这说明:

社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明:(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板书) 请同学们讲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展示) 学生解释:教师解释:本事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的话,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反映在文化上更是这样,如果没有创新,文化就是一潭死水。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多媒体显示)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结合这则材料,请你说说文化创新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分析总结: 斯托夫人正是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变革的需要,通过文学创作,真实而又艺术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为美国黑人制度的最终废除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见,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2 再比如: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业文明和历史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学生活动:阅读50页关于柳公权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柳公权正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柳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板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板书)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辩论:略

教师总结: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脱离社会实践,这种创作就是空中楼阁。正如,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因此,谁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作者,谁就应该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创作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专业,锐意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二)课堂小结及板书 (三)课后测评:

(二)非选择题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参考答案:(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2)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第13篇: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二等奖作品(原创)

海南华侨中学 周立颖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时为1课时。

二、教育教学三维目标

感悟到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能通过事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认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另一基本途径之二,并能认识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方向。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上一框题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引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才是根本落脚点。

2、讲授新课

(一)文化创新的途径

让学生尝试,假想自己作为一个个缔造生活的劳动者,该如何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一次次新的挑战,感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的真谛。并通过活动及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要想进行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丰义”的错误倾向。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走进生活:

布置课后研究课题。

第14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主要是讲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

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比较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增强进行文化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依据:本框探究的问题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同时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比较陌生,理解二者的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理应成为本框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年级的文科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围绕赵本山的艺术人生这一事例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所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课前任务设计

1、认真观看微课视频,并对照课本找出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以及文化创造的主体。

2、认真阅读教材,尝试归纳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3、找一些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语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上任务设计

1、分享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语录或段子:播放一个赵本山经典段子的视频,其他经典段子让学生说出来,积极踊跃的同学参加的同学给予加2分,给予本小组同学加1分。(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同学们能深入分析思考赵本山小品能获得成功,并成为经典段子的原因埋下伏笔)

2、课上反馈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以及文化创造的主体等知识进行快速抢答,答对同学加2分,并给本小组每人加上学习分1分。(设计意图:实质检查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对于做得好表扬鼓励,不好的要加以引导,为下次能更加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共同解答,多媒体播放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能十几年称霸央视春晚舞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小品王”?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赵本山小品的主题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三:有人说,小品只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四:有人认为赵氏小品之所以成功,应归功于主创人员的灵感,靠的是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所以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对此你有何看法?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派代表发言,答对核心要点给予本小组每人2分加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4、课堂练习、巩固检测

用多媒体播放6个选择题进行检测学习效果,答对同学每人加1分,随即抽查学号。 表彰:

评选出本节课得分前五的同学,以及最佳合作小组,分别给予书面表扬,以及精神鼓励。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把赵本山的作品贯穿始终,保持了资源运用的连贯性,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3、设置问题情境和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也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通过加分奖励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第15篇: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时为1课时。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2)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难点:

(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题曲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思考,谈谈该影片为什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对文化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成功表明:文化要想发展,就需要文化创新。那么,文化要怎样创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创新的途径。

2、讲授新课

(一)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008年暑期美国梦工厂年度影片《功夫熊猫》在全球火热上映。 学生观看片段,探讨它的制作秘籍。

合作探究:从《功夫熊猫》的制作秘籍看,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呢?如何体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阅读课本P51页的探究一:思考从上面雕塑艺术发展的事例来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明确:材料说明,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要点点拨:①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都有继承,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还有革故鼎新。

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过渡: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生生不息除了做到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还需要什么呢?

(2)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试想一下:当中国杂技遇上西方芭蕾会是怎样呢……

材料: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投资制作、中国广东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荣获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奖)。

学生欣赏图片并思考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给我们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成功经验是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而且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成功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要点点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样的过程?(答案课本P53) ②问题2: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 想想杂技芭蕾《天鹅湖》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总结: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

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取长补短。 ⒉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⒊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原则。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生思考课本P55页的探究问题。

问答:哪些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明确: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二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两者都错误,我们应该树立观点三那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引出两个概念:什么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什么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让学生掌握。) 总结:

(1)克服错误的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树立正确方向

要把握好两组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华。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课后巩固

请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谈谈“运动兵马俑”的出现,给你什么启示。(播放相关视频)

第16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详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详案

今年暑期档上映了几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期中票房最高的就是这部。(呈现PPT)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播放《捉妖记》海外宣传片)

同学们暑假去看《捉妖记》了吗?你觉得《捉妖记》和你以前看的国产电影有哪些不同?(同学谈)这些不同源于什么?(创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呢?诶,这便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探讨的话题。(PPT呈现课题并板书)

《捉妖记》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内地上映获得票房最高的电影。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PPT播放材料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一,思考这部影片的场景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文化启示? 生:读材料并回答。来源于实地考察,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师: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进行文化创新时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呈现PPT并板书)

任何的文化创新只有基于社会实践,才会接地气、有灵气,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PPT呈现)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既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好了,《捉妖记》的场景通过实地考察制作好了,可是电影创作最难的往往是构思和创意阶段。他们的灵感是怎么来的呢?(PPT呈现材料二)我们一起来看看。

《捉妖记》取材自哪里?(《山海经》和《聊斋》)那他们为什么要从《山海经》和《聊斋》中去挖掘素材呢?(因为它们有我们的可取之处)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PPT并板书)同学们思考一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一味地照单全收呢?(不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推成出新,革故鼎新。这就是文化创新第一个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具体内容。

好了,《捉妖记》有了取材,有了创意,那么透过捉妖记,作为导演的许诚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三,并思考下面的问题。(PPT呈现材料三)

生:取材于《山海经》说明我们在对文化进行创新时必须要注意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捉妖记》倡导的是“尊重、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念,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时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师:同学们总结地非常好。所以在进行文化创新时,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呈现PPT)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捉妖记》吸引人眼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人物形象别具一格,特别是胡巴这个妖王的形象。你觉得胡巴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呆萌)

这么呆萌的形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我们看看许诚毅导演还有什么本领。(PPT呈现材料四)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四,思考《捉妖记》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生:《捉妖记》汲取了好莱坞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利用。同时又模仿了《山海经》里的取名风格,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是它成功的地方。给我们的文化启示就是我们不单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PPT呈现)所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是文化创新的第二个重要途径。想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必须要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那么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是不是就全盘吸收呢?(不是)我们同样要有所批判,有所发扬,只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可是在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这个问题改怎么办呢?(PPT呈现材料五) 请同学们思考:1.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同学谈

师总结: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为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所以,我们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和融合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PPT呈现)

1.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2.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竞争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3.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文化创新,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我们的文化应该怎样创新才有生命力?(PPT呈现分组讨论)

现在,我将大家分为三个组,前后两排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析你们的想法。讨论时间是2分钟。

学生讨论,并发言。

看来同学们的思维相当活跃,想象力相当丰富啊。非常不错!也希望你们有朝一日,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能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创新贡献一份力量。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你喜欢这段视频吗?为什么?请你从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角度来分析。 同学自由发言。

对于文化创新,同学们有自己的观点,网友们也有一些看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同学们结合学案分析一下,这四种观点分别属于什么错误倾向?为什么?

观点一和观点二属于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观点

三、四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总结:在进行文化创新时,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要反对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反对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才能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17篇: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小节组成:第一小节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小节是在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小节是在前两小节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及对文化创作者的要求。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难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较难持久,在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多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授课类别

新授课 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对皮影的历史特点以及皮影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学习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min)

观看视频《华县皮影》向同学们介绍有关皮影的课外知识。 传统皮影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学生可通过视频的观看结合传统皮影的特点分析其没落的原因。

总结后,观看视频《功夫熊猫2》的片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的发展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前后两个视频内容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皮影受欢迎的原因。

皮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随之导入新课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新课讲解](29min)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讲解: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的现代皮影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对传统皮影进行了创新,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得以发展,得以传承。

在这里我们大家可以结合这个例子来理解发展其实就是一种新陈代谢,那么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旧的文化形态逐渐消亡和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出现,而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文化的创新。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那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呢?(学生进行思考)

回到现代皮影的发展上来。

现代皮影是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代皮影配合网络新技术,配以大量现代流行元素,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宣传,皮影在国内大放异彩的同时也走出国门,受到海内外很多观众的喜爱。同样的,皮影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置,我们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现代皮影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出发来进行文化创新。就像我们书上的采风活动一样,采风也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来推动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传统皮影,大家都知道传统皮影因为自身的一些缺陷而逐渐没落。

现代皮影的发展,是文化创新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社会实践推动了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疑问了,现代皮影的内容题材更加丰富,技术也更加进步,那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欣赏不到这样的皮影呢?(学生进行思考,可进行小组讨论)

正如同学所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创新,也需要社会实践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其准备充足的条件。由此我们就应该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之前我们所讲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和作用,反过来,文化创新又对社会实践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她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请同学们结合皮影的发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可进行小组讨论。

由此看来,社会实践能够推动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也能够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是所有的文化创作都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吗?(同学举例) 文化创作不能等同于文化创新

今年五月教育部下发《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简称《规定》)。《规定》首次明确要求高考答卷“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

“现行规范语言文字”主要依据是,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这个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规范字。表中所收对照的繁体写法为不规范字,一般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中停止使用。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那么文化创新除了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联系现代皮影的发展。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皮影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通过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创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皮影不仅在国内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同时也深受很多海外观众的喜爱。

文化创新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拥抱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进行总结:文化创新能够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 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文化创新的要求有哪些呢? 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就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从皮影的特点及发展历程来进行思考。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创造。

那么结合自身,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知识小结](3min)

[随堂练习](5min)

1.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的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例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话告诉我们(B) A.应该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应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2.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C)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够进行文化创新

3.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C) A.艺术创作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艺术来源于实践

D.艺术创作必须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第18篇: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材料)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李宏亮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 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1/49—50,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结合前面P48,注意双重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2)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3)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Why:

(1)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例如:书法艺术的发展(中http://www.daodoc.com/shufa/lidai/xianqin/index.htm)

网(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学生活动:请举例分析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意义。

例如: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如中国戏剧、书法、服饰、饮食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学生活动:“忆一忆”结合前面文化生活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在今天特别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学生活动:你能举例分析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P51材料,分析观点。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P52-54,理清教材的思路,即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最好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学生活动:活动P52材料+微雕,思考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雕刻艺术的发展是实践发展、材料发展的结果。实践发展表现为内容从单纯的物、人到事件、活动;另如绘画艺术的发展其内容与形式都是这样的)

(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文化创新从纵向上看就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2.文化传承的注意点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Why: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例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孝”、“忠”、“仁”、“爱”等举例分析继承的意义。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

舞台剧的创新:如音乐剧《雪狼湖》、音乐话剧《桃花谣》通过女主人公桃花和新四军文化教员沪生的爱情故事,反映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关系。第56届柏林电影节,由张元执导的《看上去很美》获得了欧洲电影艺术创新协会颁发的“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三)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What: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例如:中国的教育正在吸收西方的教育精髓(素质、过程) 2.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如:鼓励文化的交流如中法、中俄文化的交流;西方的泡(酒、奶)吧文化

(2)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例如:求同存异地发展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如饮食文化的差异、交往中的礼仪文化差异(握手、拥抱、鞠躬等);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合作中竞争如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例如:中国的教育发展不能“全盘西化”完全的宽进严出的入学和素质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扩展太快带来的就业压力、黑户大学生就多。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封闭主义”──拒绝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3.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How: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Why: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P46)

2.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What: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How: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成就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天涯若比邻(交互性)

三、小结

本课是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本课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巨大作用,进而着重探讨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文化创新。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评价手册》

2.以某一个自己喜爱和关注的艺术形式为例,收集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体会文化创新的意义。

第19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汉寿一中

连双刚

电话 13875117557

教学前的设计

一 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

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②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

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体验化”、“主体化”。

②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查阅资料中获得知识),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升华。

3、教学模式

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及群辩法教学模式的结合

二、设计理念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音乐美术作品欣赏为教学情境,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辩论赛和自由论坛的方式提升和拓展知识,使学生在互动、自主、合作、探究中归纳教材原理,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三、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也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不可抗拒。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来推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呢?引出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分别是元朝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明朝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清朝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 青花瓷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几百年来因其异常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人陶醉、歌唱„„2008年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

(探究思考一):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你还熟悉周杰伦的哪些歌曲?这些歌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这些联系对你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欣赏、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多媒体展示):

《青花瓷》——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龙拳》——敦煌、长城、蒙古高原、黄河、泰山、汉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双节棍》《霍元甲》——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大气磅礴的旋律让人的血液跌宕澎湃 。 《外婆》《爷爷泡的茶》——要尽“孝”,陪外婆兜风、回忆往事,陪爷爷喝茶„„ 《东风破》——在缓慢悠扬的古乐声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如潺潺流水般向我们表达了哀怨缠绵,离愁别恨。 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中华武术、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又不是用传统唱腔去演绎,而是利用迎合现代年轻人口味的流行唱腔。所以他的歌风靡大陆、饮誉亚洲,特别是在当今校园疯狂流行就不足为怪了。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启示):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

《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生平照2张)

(探究思考二):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你熟悉徐悲鸿的哪些作品?

②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从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所查到的代表作及其创作背景,探讨问题②

(多媒体展示代表作)

山水画——《喜马拉雅山之晨》《桂林风景》花鸟画——《飞鹰》《雄鸡》 走兽画——《奔马图》《负伤之狮》 人物画——《泰戈尔像》《自画像》 历史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 神话画——《愚公移山》 学生讨论发言归纳:

原因:①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能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而他的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画画技法上他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启示:①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创新根源于社会实践。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引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之二(启示之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1)即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三过程”) (2)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总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对于传统文化讲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于外来文化讲的。这是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而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过渡)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就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呢?有人说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有人讲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你们怎么认为呢?下面进行辩论: (多媒体展示)唇枪舌战

正方: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反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其实正方观点的实质就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反方观点的实质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的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

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多媒体展示):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 (多媒体展示)自由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独生子女现象令人关注,传统孝道受到严峻挑战。有人提出了“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这样的课题,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谈谈你的举措。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老师在学生发言中适当提示: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尊敬父母;多陪父母聊天;理解体谅父母、赡养父母;不仅物质上的,更要有情感的投入„„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 。典型故事有“汉文帝侍疾尝药”、“木兰替父从军”、“孔融让梨争刑”、“陈毅的五十大洋孝母和洗尿裤”。

中国传统孝道的糟粕:“三年不改父其道”;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以及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

我们应该怎么来正确对待它呢?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这其实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第一条途径。

西方国家的“孝”: 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强调的都是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并在法律之中加以明文规定。却惟独没有子女赡养父母这一条,而且在这些国家里是没有“孝”这个概念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西方人不孝呢?

绝对不是的。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分别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在西方国家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母亲节。比如国家规定,母亲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并且子女、丈夫都要为母亲献上礼物和鲜花,表达:“我爱你”等等。

在西方来说,他们不是表达“孝”,而是表达的是一种“爱”的思想。他们的孝不是局限于父母,而是化成了一种推己及人,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一种博爱。西方国家许多富豪(如比尔盖茨)都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献留给慈善事业就是典型例证。

所以重建孝道要面向世界,汲取精华、博采众长。(也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孝”,同时也要有一种博爱,不仅爱父母、也要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等等)

这也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二。 总之,重建社会新孝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途径。简言之,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还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其实,文化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常德诗墙、“福娃”、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尚幽默的《快乐驿站》、中国版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都是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通过今天的学习探讨,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努力!最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结束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四、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

五、训练设计

1、被上海基尼斯总部命名的“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中国常德诗墙。是一项具有鲜明艺术创新特色的永久性的大型文化工程。从内容选刻来看,分六大篇章,自先秦以来诗词没有断代,历代名家名诗凸现;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可谓竖贯三千年,横跨五大洲。既突出了常德的地方特色,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诗墙创新采用以机械喷砂为主、传统工艺为辅的现代镌刻工艺,阳刻、阴刻、平槽、圆槽、龟槽、角槽、豆版粒等一应俱全;独创“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安装高度应以普通人平视时目光焦点落在诗碑中央为宜;字体大小应在两寸见方以上,太小不易看清……..总之,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常德诗墙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要立足实践。如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

②进行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创造出了“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

③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从内容选刻来看,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

④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诗墙创作者把有关常德的古诗、近代爱国主义诗词与世界各国精美短诗进行融合,形成有机统一体。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创作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如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如诗墙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2、根据今天所学知识,以“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为题,对课堂上“自由论坛”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六、教学资源链接

1、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周杰伦歌曲列表 http://www.daodoc.com/zxys/gs-lz.htm

教学后的反思

初次接触《文化生活》这门课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以本框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感想:

一、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再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弄不好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我只给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作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组织了一场简单的辩论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介绍、交流、讨论、辩论,我只是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力争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二、通过《文化生活》的教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常流常新的活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给学生讲好《文化生活》这门课程,做到课堂上随口拈来,光靠自己所学的那点儿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需要懂得科学技术、传统道德、思想理论、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建筑、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最好还能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所以没有几个老师会大胆的说他的《文化生活》上得多么的好。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决不是某一学科能够单打独斗的,需要各方配合,共同促进。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这就需要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现状是学生上课时间多,各种作业多,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还是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挤不出时间为政治这样的科目查资料,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和效果。上本框内容时,有的班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作品介绍还是现场辩论,或侃侃而谈,或论证充分,所查到的资料比我掌握的要丰富得多。准备不足的班级气氛就沉闷些。徐悲鸿的代表作除了《奔马图》,再不知道其他,更别说介绍创作背景了。根本做不到与教材紧密联系,失去了引用的目的。有些就需要老师详细解释。辩论的时候出现冷场或者只会钻死胡同,做不到旁征博引,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文化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感觉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本框教学中引用的周杰伦的歌曲歌词、徐悲鸿的代表作、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等内容,如果不借助电脑和网络,而是利用传统方式查找,既不全面,时间也不允许。再者,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技术。对于周杰伦歌曲、传统青花瓷、徐悲鸿代表作、《梁祝》等内容的欣赏,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还介绍得多么详细,都难以达到好效果。

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要熟悉学生的好恶,要与学生的心态保持一致。这样课堂上与学生共鸣的时候就多些,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本框教学,我开始设计的是以《诗经》赏析导入新课,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但也有些学生兴趣不浓。当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改为欣赏青花瓷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时,立即引起轰动效应,也立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共鸣,使得该堂课成功了一半。

六、《文化生活》的教学,决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原理。有时上课引用的例子或共同探究的课题,往往对学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尽管这不是高考的知识点。如果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就不会去详细的搜集和熟悉徐悲鸿的代表作及其创作背景;如果不是为了布置作业的需要,我也不会去详细了解常德诗墙的六大篇章及其创作历程。艺术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那些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关于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探讨,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化创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应该尽孝,如何尽孝的道理以及传播孝文化的责任。这比背几个原理意义重大得多。正如有些学生课后感叹:这不仅是学习《文化生活》常识的课,更是关于如何尽孝的教育课。

第20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和文化发展的途径;了解

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培养学生辩证

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分析文化创新源泉和作用的能力,说明中华文化

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

识;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实质在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做

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教学重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难点:

文化创新的作用;做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主题活动为主线,带领学生分组活动,从“怀

念西部歌王王洛宾——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传承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

造者”三个环节着手,精心策划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分组讨论,合

作探究,师生合作,分类指导,注重师生互动。

活动主题:“欣赏新疆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活动过程:【投影展示】

【情境导入新课】播放MV:《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一步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通过:

A、老师、家长B、同学朋友C、大众传媒

D、其它

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B、网络查询C、亲友传颂

D、其它

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活动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等多种途径,围绕活动主题做好充

分的准备,引入“文化创新”话题。)

第二步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

2.【投影展示】片段一: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

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

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感悟

【导语】经典的歌曲,轻松地音乐,让我们身心舒缓愉悦。想一想:王洛宾为什么能写

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投影展示】片段二: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

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

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

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

我的感悟

【投影展示】片段三:王洛宾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

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

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

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

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

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

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我的感悟

【问题探究】想一想:在不同时期,王洛宾的创作主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有这种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投影展示】片段四:当记者问起他那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阿拉木汗》、《大板城的

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为何那么感人,

他坦然表示这些歌曲并非他的原作,而是经过采风,改写以及艺术加工而成的。他谦逊地说:

“这些歌曲是由几千首歌曲中筛选出来的。有时在

一、两百首歌中只精选出

一、两首,怎么

能不好听呢?真正的功劳应属于那些民间音乐家,假如没有他们写出那么美的旋律,我也无

法把它们艺术加工,改编出来。

我的感悟

(活动目的:教师有意识地整合资料,选择典型资料片段设置讨论话题,通过师生互动、

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落实该框题知识点。)

第三步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3.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活动目的:该环节应注重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大胆发言,注重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

注重情感熏陶和觉悟培养。) 板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的主体

(2)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学案

(一)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第一步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通过:

A、老师、家长B、同学朋友C、大众传媒

D、其它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B、网络查询C、亲友传颂

D、其它

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第二步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

2.片段一:我的感悟片段二:我的感悟

片段三:我的感悟

片段四:我的感悟

第三步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3.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二)基础知识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怎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视野拓展

歌王妙曲千古颂,品似梅花万代清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1913年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自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王洛宾先生墓志铭: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驹无伯乐兮无以干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嘉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现代革命音乐先驱——冼星海

2005年6月10日,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纪念伟大的人民音乐 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比彻•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创新

中国、韩国、朝鲜,东亚大陆上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因海而与日本隔绝,而是通过海与日本紧密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东亚大陆上就有很多的人、多样的物品、多样的文化过海传到日本,又从日本传到国外。最近每年从日本到韩国或中国旅游的人超过了400万,从韩国或中国去日本访问的人每年也达到200万以上。以这样的从古至今继续下来的交流为背景,中国或朝鲜半岛与日本在文化上有不少的共同的方面。但是与此同时其他不同的部分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创新。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D.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2.2005年5月,我国科考队对珠峰高度重新进行了测量,这次科考测高活动,搜集了很多第一手信息,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对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科学

3.近年来,河南文化领域好戏连台,一批“叫得响”的创新精品赢得广泛认同: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歌颂公安局长楷模的豫剧《嵩山长霞》、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风中少林》都好评如潮。这一切都源于河南省委的文化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底蕴,培育文化优势,打造中原文化品牌。这表明()

A.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文化继承

B.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

C.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2005年6月7日,“连线浙江——世界作家看浙江”湖州线文学采风活动在南浔拉开帷幕。本次文学采风活动为期11天,共有来自德国、法国、希腊、日本、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港澳台地区的24名作家和媒体专栏作家参加。作家进行文学采风的依据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5.为什么说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附答案:1.A2.B3.D4.C

5.因为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