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7: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 胡绳著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们一步一步地侵略,同时国人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技术和制度上的优越性,国内逐步出现了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派和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新派。但是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国人对洋务派彻底丧失了信心,同时一批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维新派人士深深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的不足,呼唤变法,力求图强。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但仅仅在103天之后,光绪帝便被囚禁,维新派惨遭屠杀,变法宣告失败。这篇论文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前后国内形势,阐述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 通过对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对光绪帝做法的分析,解释了导致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走狗

冲击

矛盾

农民起义

洋务运动

变法

改良主义

维新派思想局限

光绪帝的困难处境

抛弃人民

理解式的同情

一、内容梗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部书是由胡绳先生于1980年初写成的,全书共27章,包括绪论、第一到第五编六大部分,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因而没有以《中国近代史》作为书名。我读的这部书是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经过修订的再版本。全书将每次革命的高潮时期和之前的准备时期合并起来,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年)书中第一编;第二,从太平天国失败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年)书中

二、三编;第三,从义和团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年)书中第四编;第四,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1912—1917年)书中第五编。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将这四个阶段作为基本结构,议述结合,具体地分析了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四爱国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总结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腐朽清政府统治中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对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做出了高度赞扬,肯定了革命的积极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又客观地指出了各次革命运动的不足。作者激烈地批评了软弱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权,抨击了以慈禧太后、奕䜣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派,就各次农民起义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做出了评价。

二、作者思想及写作背景、特点

胡绳先生1953年在中央党校讲课时,曾写下4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提纲》,并“逐渐地对这段历史形成了一些看法”,后来有了三次革命高潮的看法后,就想写出一本书来,以后经过多年的收集资料等准备工作,“到了1966年后,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条件,虽然可以说曾有相当多的“空闲”时间,却又脱离了一切材料……直到1973年,才获得了接触材料,进行写作的可能。”(*时期胡绳先生曾受到冲击,但复出较早,于1973年重新担任原学部领导工作),胡绳先生以这一时期发生的革命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几次大的革命。作者通过对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与历史背景、革命前奏、经过和结果的介绍,继而深入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及帝国主义势力的动机,并在最后对革命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作者也都做出了介绍。这些能够让读者深入地理解在特定时期下,某一事件会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理解时代的局限性。这部书内容上跨度不大,但也同样表达出强烈的历史宿命,一种必然性贯穿始终,很有说服力。

三、对戊戌维新的一些想法

读完全书,我尤其对第三编中戊戌维新运动印象深刻。戊戌变法中,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在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虽然仅仅走了一小步,但却为二十世纪开拓了新局面。重回1898,再次感受那段历史。

我们先梳理一下维新运动之前中国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着绝对优势。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们低下了头颅,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思想大行其道,懦弱无能的统治阶级无疑为帝国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政治上,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帝国主义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品市场,白银外流,中国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实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市场,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同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文化上,自签订《南京条约》以来,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先锋的外国传教士深入到中国内地,进行间谍活动,剥削当地人民,极力鼓吹发动武装侵略,引起了群众性的仇恨和反抗。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在矛盾先生的《子夜》一书中,吴老太爷一到上海,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可见冲击程度之大。

战争中国家军费开支增加,战后付出巨额赔款,再加上官僚的贪污腐败……这些负担最终都落到了农民身上,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到残酷剥削,使得他们无法再照旧生存下去,他们得不到稳定和正常的职业,为寻找生存条件而流向各处,成为游民。而“统治者自己也承认,封建官僚机构已再也不可能做任何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了。”这实质上是腐朽的专制统治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尖锐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被压迫的农民大众站起来了,全国多地发生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下轰轰烈烈的酝酿起来了!

从1851到1864年,在经历过金田起义、进军南京、北伐和西征、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天京陷落,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向了失败。但“封建统治者们再也不可能一切照旧的恢复他们统治下的社会秩序。在遭到农民革命沉重打击的封建主义基地上,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倾向。”

封建主义联合外国势力镇压农民革命,屠杀人民,严重摧残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大革命失败后,地主阶级已完全无力恢复和发展他们视为根本的农业。在内外交困之时,统治者内部一场被称作“洋务运动”的自救运动兴起来了。洋务运动早期封建官僚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些军工企业,他们购买新式机器,生产洋枪、洋炮,雇佣洋人教练,但机构庞大、坐吃空饷、腐败盛行、耗费不赀,“有了自造的枪炮轮船就能抵御外辱”仍是句空话。甲午海战一役,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北洋水师仍然全军覆没便是铁证。

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相继失败后,具有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一部分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危机,一些以资产阶级观点提出“变法”主张的人开始出现。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等待发榜。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突然传至,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并由一千三百多人连署,即“公车上书”,这也是维新变法的前奏。

康有为青年时期受到过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他一生主张“尊孔”。在领导维新运动期间,他把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渗入到他所宣扬的“孔教”中,他的维新主张以不破坏君权为限度,并未越过传统儒学的藩篱。在香港、上海等地游历时,他开始通过读讲述世界大势和工艺技术的书籍,他得到了一些比较粗浅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世界之势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成为他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重要部分。康有为由此出发,抱着狂热的政治雄心期待争取皇帝的赞同和官僚阶级的同情。他胸怀救世大志,曾上皇帝七书,均急言局势的危急,必须大行变法、实行新政。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讨论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但仅四个月后,便被弹劾,由慈禧下令封闭。之后,上海强学会成立,发行《强学报》,不久也随之瓦解。之后,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国闻报》等,又在北京组织了粤学会、蜀学会等,并于1898年创立保国会,他们大声疾呼,痛切申述国家的危亡状况,旗帜鲜明地表示他们所主张的变法不仅是搞所无谓的“洋务”,而是要在政治上有一番改革。过这些途径,维新派通动员了力量,扩大了舆论影响。在政治上,维新派以庸俗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同洋务派就是否变法、允许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维新派全面地批判了洋务派的主张,并从中阐明了自己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路线,从思想上驳倒了洋务派。

在第

六、七次上书中,康有为同样阐述形势危急,主张以日俄为榜样,向西方学习。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变革。但在仅仅103天之后,因为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一场“戊戌政变”便将维新派推上了断头台。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回头来看,在维新派内部,改良主义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总的宗旨是学习西方,改革旧社会、旧政治。维新派代表的上层资产阶级离不开封建地主阶级的帮助,他们的思想是混杂着封建思想的不纯粹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这虽然是新鲜和有锐气的,激发了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积极性,但却无法在根本上动摇体制。他们打着传统的孔子之道作招牌,并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立场的表现。在对外政治方面,维新派在如何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抱着改良主义的幻想,他们甚至提出了一套为帝国主义侵略者辩护的说法,但事实上,帝国主义是想成为中国的“主人”而非“朋友”。凭着这种思想,维新派显然是不可能提出反帝反封的口号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作斗争。

在外部,维新派选择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作为理想中的圣主,光绪帝形式上是采取了维新派的路线,但细究新政内容,他采纳的实际上是李鸿章的路线,他是把维新派当做洋务派的后起之秀使用的。一方面,他不想做亡国之君,因此希望借助维新派变法图强;另一方面,光绪帝想通过变法,依赖维新派、洋务派,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摆脱慈禧太后,使自己行使皇帝的权力。康有为的重要奏议或议来议去或不了了之或面目全非,这种现状反映了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的困难处境,也反映了光绪帝的政治态度,他显然是不能代表要求自由发展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显然无法承担起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大任;变法的性质是改良,是为了继续维系清朝统治者的统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变,它超出了政治常规,但又不是革命;在这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中,站在前列的是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上层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这一系列矛盾中就不难看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从整段历史上看,真正的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这是最令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最为害怕的但又在维新运动中未出场的角色。维新派选择依赖封建统治者而非人民,改革中并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参与斗争,这同样决定了改革必然走向失败。

当然,对待维新派,我们也要报以“理解式的同情”,要看到其思想的先进性和进步性,但又决不能宽容和落后一面: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能敏锐地看到国势衰颓并自觉承担救国大任便是了不起的举动,但其错误选择的代价又是沉痛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它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有感1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推荐)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有感[全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读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2

读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2

读书笔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