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9: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张景学1 于丽先2 陈兴超3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大学行为文化集中地体现在校风上。校风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服务于教学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其意义十分重大。“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须将其贯穿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 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精神纽带。大学文化的结构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和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则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见诸报端。本文试图就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行为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反应。在人类或其他群居动物的社会里,有一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是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行为是动物界的共同特征。就人而言,行为是人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2张景学(1962—),男,湖北潜江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于丽先(1973—),女,河南洛阳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3陈兴超(1964—),男,河南遂平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所谓行为文化是指行为本身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而大学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简称大学人)通过其行为本身以及由行为表现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人长期、丰富、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

能反映大学行为文化的行为是抽象行为,而不是具体行为。所谓抽象行为是指从大学人的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长期性、稳定性的能反映日常真实和本质的行为,是绝大多数成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得到的自觉的行为。如果一个大学平时乱糟糟,但如果通知他有高层领导来视察,在精心准备之下也会表现得非常有秩序,与平时肯定大不一样,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并不能代表其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效应,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关系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水平,因此,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总体发展的需要

大学文化,包括着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基础,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和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是保证,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则是关键。因为,其一,大学行为文化是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诠释,大学行为文化直接展示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展示学校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为大学精神文化作出最真实的诠释。其二,大学行为文化是对大学制度文化的检验,一个制度规范是否既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又适应了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只有通过大学行为文化的动态检验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其三,大学行为文化一方面受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这一关键,以促进大学文化底蕴的不断增厚,大学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深化的需要 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具有主导性、严肃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文化,具有整合和导向的功能。它能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扶贫济困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等,帮助教职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的行为规范、严谨的治学精神、高雅的行为方式,起到以德育人、以教化人的积极作用。政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模式,如政治生活、政治攻势等等,都是一种群体行为文化模式的概括。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得到深化、更富成效,达成“政治合格”的目标。

3.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并在某些方面还存有直接同一的关系。认真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就能帮助教职员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实际上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全面育人的过程。

4.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把大学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广大的大学人,如果没有把学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其言行要在自由状态下传递出学校的文化气息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流动性以及千万个个体的复杂性造成了抓行为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如果仅仅为了“装饰门面”,学校完全可以在物质的方面下点功夫,多建一些高楼大厦,也可以把虚无飘渺的东西“升华”为自己的精神文化,但这些东西都会底气不足,变成空中楼阁。只有扎扎实实加强了大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大学才会有量的积累、质的变化,才能真正提升水平和名望。

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行为文化从其动态显现看,它有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也有令人深思、亟待矫正的一面。

在政治行为文化方面,多数师生员工已形成了一种“关注祖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尚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心态。因此他们总是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家局势发展,痛斥党内腐败现象。然而,在少数人中也确实存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看破红尘”、“天塌大家死”的消极心理。

在道德行为文化和生活行为文化方面,在师生员工中,早已形成了至真至诚、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相济共勉的行为规范。不过,在世纪之交的校园里,有失高等学府大雅的“墙壁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白色污染”、“液体污染”、“果皮污染”,不爱劳动、害怕吃苦、坐享其成的恶习,任性而发、任情而动、任欲而为的行径,仍屡有发生。

大学行为文化集中地体现在校风上。大学校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办学特色,是该大学的精神风貌的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人格的各个层面。校风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服务于教学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等。应该说多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能严谨治学、勤勉敬业、深入钻研、理论联系实际,有一种为报效祖国、尽心社会、服务人民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劲头。但是,大学校园也并非一方世外桃园,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不可否认学习动力不足混文凭的现象还较普遍,“60分万岁”、“过得去就行”,上课睡觉、写手机短信、看着窗外发呆,考试作弊等仍是校园中一些学生的时尚心态。由此可知,加强大学校风建设是加强大学行为文化的关键,而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还是大学行为文化的世俗化和随意化的问题。

大学行为文化的世俗化是指大学的一切活动皆以功利为目标。教师为了职称、房子,学生为了奖学金、文凭,大家忙忙碌碌地去教学、科研,去学习、活动,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一切都显得那么短视。什么国家的需要、伦理的责任、个性的完美,一切的一切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

大学行为文化的随意化是指大学的各种活动、比赛、讲座等缺乏计划性,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缺乏精神文化的东西作为灵魂和支撑。各个部门各行其事,有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活动的目的仅仅是组织者的工作量、津贴、奖金,是政绩等等。这样的活动和比赛,多了点形式性,而少了点思想性、精神性、文化性。

大学行为文化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制度性问题。治标的对策当然可以有一些,比如真正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等业务人员的待遇;改革考核的指标和办法,特别是要淡化一些貌似科学的量化考核的指标,把质和量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效率等等。当然,问题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起来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各个部门综合协调合力完成。

三、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教职员工对文化的需求。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个性,才能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才能在组织实施文化活动时注重人性化特点,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等人文关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群众的赞同,才能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力。大学文化建设对“以人为本”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育本质和人文精神,就越具有不断发展的生机活力。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主要包括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治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队伍,一支高素养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服务人员队伍,一届届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员队伍。

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教师队伍 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办大学靠谁来办?大学的声誉、大学的社会地位靠谁支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学校中领导与教师、机关职能部门与教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回答的问题。

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正是强调了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的“目染”和“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行为文化的品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解决机制和政策问题。学校靠什么吸引人才,又靠什么能留住人才并让他们真正体现价值?学校的教学科研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需要做哪些调整?人才的质量观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需要做什么变化?这些也都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的工作。 教师永远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的实力、品位是由教师的水平和人格体现的。教师的天职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师成功的第一步,是取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校要不断努力使教师成功,各级领导主动为教师设计成功道路,搭建成功平台,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不同风格的教师都要受到尊重,不同的发展方式、不同的学术流派都受到支持。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主要看是否真正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否真正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是否主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问题,是否把他们的成功当作自己的职责。

必须指出,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大学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使现代大学真正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这是现代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在从事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活动时,治学态度非常重要。治学态度是一种科学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大学教师的治学态度正确与否,不仅对自己,尤其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大学管理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队伍

大学管理队伍是由大学的行政、党群部门的各级管理干部组成的,上至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下至各部门的普通职员一起构成了大学的管理队伍。大学的管理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决策、沟通、协调与服务功能,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而由他们的管理行为所表现的特色也是大学行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大学书记和校长们作为对大学的发展目标、价值追求进行决策的大学行为文化主体,其知识素养与个人魅力,对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具有核心领导作用。新时期大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品德素质、娴熟的业务知识素质、先进的管理能力素质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管理,不是简单的照章办事,而是建设通道,理顺关系,让事办成,让事业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使用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让资源增值;让制度有思想,有理念,活起来,让干事情的人的积极性能发挥。

教学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在大学图书馆、校医院、食堂、环卫与维修等部门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大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是其他大学主体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为大学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提供知识信息支持,他们良好的服务会有效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3.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员队伍

几百年来,大学的性格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只有一条不变,这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贤人的地方,否则就“看不出为什么大学应该有学生”。即使是在仍有争论的大学中教学与研究、“象牙塔”与“服务站”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很多人还是倾向于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在这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大学的责任应该偏向于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而研究与服务也要强调为培养人服务。否则,若主要偏向研究,大学就应该改名为研究中心,若过分偏向服务,大学就应该改名为公司,还叫“大学”干什么!

“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的理念,应该成为学校考虑、处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成为检查教师履行所有岗位责任的观测点。支撑这一主干理念的还有下列次级理念: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就没有校长;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存在的价值;大学的所有人,所有部门都要摆正位置,转变角色,诚心诚意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有活动都要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把对学生成功的关怀,融入课内、课外、考试、实习、设计等一切教学环节中去;树立全面人才观、质量观,培养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行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亚平:《大学文化建设构想》,《文化学刊》2006年第1期

2.张桂霞:《刍议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3卷第2期,2007年6月

3.孙小红:《关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辽宁工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1999年6月

4.张西平等:《高校校园文化构成结构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年月,第18卷第3期 5.马国清:《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3期。 6.段文美:《校风建设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卷第7期,2008年7月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安全生产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丰富文化建设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