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慈善与尊严1(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1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慈善于与尊严、与平等之间的关系

黄岩头陀镇中心小学

陈渊

我国古籍《礼记.檀弓》中有一篇《不吃嗟来之食》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齐国出现严重的饥荒,大财主黔敖在自家路边准备了饭食,以供过路的饥饿者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这篇文章就很好地摆出了了一个问题:慈善和尊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人之所以为人,非衣冠禽兽,更非行尸走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并非在于肢体的构造,而是人拥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那些不卑躬屈膝,为气节宁死的志士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而出卖民族,出卖国家的叛徒也向来受到人们的鞭笞。由此看来,社会传统价值观是看重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的。一个人没有起码的气节和尊严则和动物无异,也会被人们看不起。那么对于慈善来说,它仅仅涉及到一个“施舍与被施舍者”这样简单的关系吗?我认为这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尊严,即“施舍者——尊严——被施舍者”。施舍者有施舍者的尊严,被施舍者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尊严。如果慈善的过程中缺乏或者失去尊严,那么慈善就会变味,变成一种人格不平等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意味。因此,慈善必须建立在施舍者与被施舍者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

《中国日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湖北宜宾有一家儿童福利院,每年受到成千上万的旧衣物,有不少是成人的或者是破烂的,孩子们根本无法穿。还有些人捐赠的零食和药品竟然是过期的,食用后对福利院的孩子们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于这些破烂的衣物和过期药品,只能送到垃圾处理厂。同样,在2007年5月8日第60个世界红十字日,四川省红十字会在成都11家高校同时启动了“蓉城高校博爱进万家接力活动”,收到了近8吨共十多万件高校学生捐赠的旧衣物,可其中有30%的东西居然是用过的内衣内裤,此外,还有半截拖鞋、发霉的毛衣、有怪味的T恤,甚至还有一件沾满血迹的球衣。也许在捐助者心里,这些东西扔了也就扔了,还不如献献爱心。然而这真是一种“爱心”吗?我认为不是,这是隐藏在他们心中的优越感在作祟,在他们看来,人格是不平等的。甚至可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何为“人

格”。所谓人格,我认为,它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财产的均衡,而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价值上的平等,即是说,无论你是亿万富翁,还是街头乞丐,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对于人格的认识,欧美显然要比我们更透彻。那么上述两则新闻中的捐助者,把一些根本无法用,甚至有害的物品当作“善心”捐助出去,在他们眼里,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配享受“健康无污染”,而受捐助者则应“来什么用什么,来什么吃什么”。所以我认为,这种“慈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而是一种变相的人格侮辱,即使这种侮辱是不存心的、潜意识的。

那么何为慈善?维基百科定义为:慈善是一种善良意愿的社会活动,关系“施舍者”和“受施者”。在社会上,不问物质回报地,给予有需要的社群帮助、赞助等。 慈善是促进人类福利进步的利他关怀,通常透过捐赠金钱、资产或活动,由教育或医疗机构捐赠予有需求的人,或公益协助其他社会需求。从中我们可以拎出这么几个关键词:“良善”、“关怀”、“公益”,这几个关键词透露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它们是人类的宝贵而高尚的品质之一。因此,我认为慈善概念可以概括成更为简洁的定义,慈善就是“充满良善的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公益性的关怀。”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人格是绝对平等的,慈善应该建立在关照被施舍者尊严的基础上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慈善活动?我认为这很大程度涉及到捐助者的内心以及捐助方式方法的问题。在中国热衷于慈善的人物里,陈光标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至今,他已无偿捐助26亿人民币。最近关于他的新闻,就是6月份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宴请千名流浪汉,并给每人发300美金。他之所以成为中国慈善以及新闻上风口浪尖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其捐助巨额的钱财,更是因为其高调的捐助方式。“陈光标肩挑百万现金捐款”,“陈光标在灾区发现金”,“陈光标在台湾九个县发上亿红包”,“陈光标晒钱山”等等的新闻不断。关于陈光标的这种慈善方式,有些人可能认为他做了,总比那些一毛不拔的富豪来的强。某种意义上是如此,但我不认可他的捐助方式,这种过于高调的慈善方式,是缺乏对受施舍者人格的尊重的。有种暴发户式的财大气粗,这种慈善缺少一种儒雅。挑着百万现金红光满面地出现在被受施者的面前,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前接受“施舍”,给人的感觉是慈善变了味。陈光标的办公室旌旗飘飘,荣誉证书堆积如山。但他没有注意到,慈善是一项关乎尊严的事业,因而慈善家首先应该尊重被施舍人。任何人生来平等,如果因为你做了一点善事,就自命不凡,就反而和慈善的本意相违背了,放在现代社会,这就是作秀,拿被施舍人当道具,换取别人的好感,他所谓的期望通过这种高调唤醒民众对慈善的关注,却恰恰让慈善有点变了味。

相比陈光标,国外的一些慈善人物比如比尔.盖茨,他们的慈善行为则注重机构化和协调性,而且实在、低调、儒雅。比如比尔·盖茨建立一个基金会,这种方式更为长远。而陈光标此次慈善活动更像是一次性的广告宣传,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更像是一种“过路绿林好汉”的“义举”,从裤腰带摸出“十两纹银”给乞讨者后走人,而不管乞讨者在用完这“十两纹银”后的生活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只是一时博得“路人”的喝彩,博得人们的眼球,更像是在推销自己。他这种高调的慈善行为是短效,低效,给别人的是“一时之利”,而非“长远之计”,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且在此过程中缺乏对被施舍者人格的尊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那个《不吃嗟来之食》中的大财主黔敖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如比尔.盖茨所说,“中国购买了很多西方国家富有品味的东西:艺术品、私人飞机、葡萄酒和爱玛仕手袋。但他们还没有学会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慈善”。因此,在我眼里,邵逸夫、李逸夫这些人做慈善,更多是建立学校、医院以及各种基金会,他们的方式是长远的、可持续的,是经得起时间的洗刷的,他们是温文尔雅的“学者型慈善家”,而陈光标最多是“暴发户型绿林好汉”。

就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我们的慈善行为,也应该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尊重他人基础上的“温文尔雅”,而不是“上等人”对“下等人”的施舍,这样才是接近“慈善”一词词源那个最初的本意。俄国大文豪屠格列夫遇见一个乞丐,他很想施舍,但他翻遍口袋也没有发现一分钱。屠格列夫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今天出门忘记带钱了。”乞丐流着泪说:“您能叫我一声兄弟,我已经感激不尽了。”屠格列夫的握手胜过对乞丐的物质施舍,可见,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尊重也非常重要。物质关怀很重要,但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关怀,平等与尊重,更重要。

论尊严

论中国慈善

慈善论之在温州

金钱与尊严

尊严与爱

爱与尊严

论道德与慈善及公益的关系

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文体的尊严_书评小论

论人的尊严何以实现?

论慈善与尊严1(版)
《论慈善与尊严1(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面子与尊严 慈善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