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余姚执行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3日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创新农作制度,是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充分验证了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现就什么是农作制度?什么是创新农作制度?怎样创新农作制度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制度?什么是种植制度?什么是耕作制度?什么是农作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

制度,从社会科学层面上讲,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自然科学层面上讲,是指一定历史、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在农业上涉及到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作物的生产系统,由种植模式、配套技术、经济分析三方面组成。具体内容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类型的品种组成全年种植熟制模式布局,搭配和间作、连作、套种、复种等技术及经济分析的总称,这是国际交流的学术用语。

耕作制度是指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保护耕地、用地养地结合、全面实施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综合配套技术及经济评价体系,包括耕作方式,浅耕、深耕、免耕、轮耕、水耕、旱耕等耕作制度。

农作制度是研究农业、农村全局性的良好载体,它是耕作制度的扩展与提升,耕作制度以研究种植制度为主,而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农、林、牧、种、养、加等多种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的集合体,与耕作制度相比,农作制度的领域与功能进一步拓宽,将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与系统来进行研究与全局性的安排,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学科、单一行业、单一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为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技术体系选配,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平台,以实现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的目的。

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余姚农作制度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粮棉油牧发展时期,主要在水稻种植上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二熟制为三熟制(麦—稻—稻、油—稻—稻),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当时称为改革耕作制度,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制“四良”配套,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36,年单位粮食产量《超双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高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改变了粮食长期低产徘徊,需求紧缺的局面,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在80年代中期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提出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调减粮田改种经济作物,低洼田挖塘养渔和发展多种经营,全县近26万亩次的水稻、棉花、春粮、油菜调整为种植榨菜、蔺草、茭白、蔬菜、水果和水产,应该说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促进了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阶段:在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农作制度为主导,显现了多种形式的新农作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即从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从种粮为主向粮经结合转变;从单一养殖(水产)向生态混套养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连片基地化转变;从注重产品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实践证明,通过五个方面的转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新型农作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发展“三农”,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与意义

所谓创新农作制度,概括地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复种、轮作,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构建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农业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和产业化经营,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老三熟”,变成新型、高效的“多熟制”,让一亩土地当二亩、三亩用,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1、依据与原理

创新农作制度要以人类需求、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协调发展;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依据。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生物、资源、环境相互关系,构建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2、创新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创新项目其主要创新点是:物种共生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和谐,技术集成配套。

⑴物种共生互补。通过食物链、营养链、生态链等途径,各自向对方提供物质能量,并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形成相互促进的生物链,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

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稀缺资源、人工资源、可再生资源进行周年性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环境低污染,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⑶技术集成配套。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农作制度结构与功能的改善,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要求若干单项技术有机组成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其特点是:单项技术合成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生物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技术与软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

3、现实意义

⑴创新农作制度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途径。在模式的构建上,由单一种植业、养殖业转变为种养结合等复合型的高效生态模式;在科学技术上,由单一学科转变为多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的集成技术体系;在产业发展上,从传统产业转变为节本增收、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产业链延伸的现代高新产业。

⑵创新农作制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创新农作制度集中表现在改变了过去单纯重数量、轻质量,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模式,新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

道路越来越宽,农民持续增收。

⑶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新的农作制度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模式于一体,要求有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同时,也带动了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技推广多元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从单一指导向综合指导转变,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说,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一新带二新”,“三新互动”。

三、创新农作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创新农作制度要着力于做好项目的构建与集成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做好创新项目的宣传推介,扩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综合多年来,创新农作制度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

第一大类:稳粮增效型。如水稻双季机插亩产《超三纲》,在主栽品种选用上选配穗重型高产良种,培育适宜于机插的高质量秧苗,农机农艺配套,抓二头控中间栽培管理措施,构建小群体壮个体的群体结构,使全田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实现动态平衡。2009年1.8亩高产攻关田,早稻亩产604.9公斤,晚稻亩产603.5公斤,全年亩产1208.4公斤,实现了攻关田《超三纲》的目标。

又如稻禽种养轮作模式,稻鸡种养轮作是以种稻为基础,养鸡为重点,种养直接结合为特色,形成建一个棚,养二批鸡,种三亩稻,潜力目标产四千斤粮,五千斤禽肉,亩效益六千元的复合型农作模式。具有培肥地力,减少污染;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禽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粮禽产品转化价值,增加农民收益等多种功能,是生产、经济、生态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农业新模式。

第二大类:水产混养套养型。为使养殖塘周年高效利用,构建渔禽轮养,水旱轮作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模式。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导产业,期间套养混养中华鳖、青虾、水面种植空心菜,冬春季节塘底种植黑麦草作为两茬白鹅饲料和草鱼饵料,这是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直接结合的复合型农作模式。此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提高养殖塘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面的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养殖风险,降低外源污染,降低药物使用的综合优势。通过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内部循环,运用生物间共生互补关系,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第三大类:畜禽生态饲养型。以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构建及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例,发酵床生态养猪是国外引进的追踪创新项目,项目集成技术的重点是发酵床制作技术,实践表明,发酵床制作要把握好五个“度”,即垫料厚度、垫料发酵温度、垫料酸碱度、垫料相对湿度、垫料白色菌丝可见度。同时验证了发酵床养猪功能和机理。①有效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生物发酵,有臭味的有机质中氮物质被微生物利用,是繁殖细胞材料(氮源),垫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的食物(碳源)。②灭活病毒,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发酵床的温度条件下,大多数病毒较快灭活,发酵床有益菌在呼吸道、消化道形成优势菌群,提高和改善粘膜免疫力。③提高生态猪肉质量,由于猪只对垫料有翻拱习性,会自觉不自觉地采食到菌丝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提高和改善肉质,减少治疗用药,降低药物残留,为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提供可能。该项目将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实现了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不仅改善了饲养环境,而且增强了猪只健康和畜产品安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的饲养模式,实现了传统养猪模式的变革创新,促进了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大类:林地复合经营模式,如梁弄镇果桑研究所实施的果桑产业系列开发项目,利用桑叶养蚕、制茶,桑果鲜销、制酒,枝条粉碎生产袋料食用菌,桑园养鸡,废料还田作肥料,使整个生物链能量转换中所有衍生物质都能产生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基本实现

了污染物零排放,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率。又如山区林杂地农牧结合循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山林、毛竹山、杂地、梯田,农林牧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本鸡,在山田、林地、杂地种植番薯、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形成种养结合,农林牧循环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该模式有多方面优点,一是能充分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的自然资源,既是优化鸡生长发育的环境,又能减少山地、山田抛荒;二是种出来农作物全部喂鸡,以农家饲料为主,鸡的饲料成本低,鸡的肉质鲜美,销势好,价格高;三是鸡粪作农作物肥料,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形成了种养业之间物质的良性循环。

第五大类: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如河姆渡镇茭白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镇是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茭白之乡”,年种植茭白3万余亩,年产茭白1亿多斤,同时也产生了1亿多斤的茭白尾草,过去大量茭白草处理是“扔”、“烧”,造成河道、渠道堵塞,排涝不畅,涝灾威胁增大;水源污染,富营养化增加,河水乌黑发臭,水草疯长;道路堵塞,绿化破坏,成为“绿色污染”一大难题。项目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发展模式,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茭白草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现阶段主要是三个方面:①生物质燃料:秸杆集中回收——干草——粉碎——制碳——包装——出厂;②獭兔饲料:优质茭白草、大豆杆收购——收购干草——粉碎——制粒——包装——出厂;③有机生物肥料:獭兔等禽畜粪——沼气池——果蔬肥料。

第六大类:设施农业。如棉花、蔬菜工厂化基质育苗,余姚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25亩,年提供大田用苗8000余亩,工厂化基质育苗既是技术的集成创新,又是订单农业、全程化服务的经营体制创新,也是科研单位、农业行政推广部门和农技推广基金会民间组织多形式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在经济效益上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农民持续增收,在社会效益上扩大市场容量,具有明显有效的推广价值,在生态效益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食品消费安全。

上述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产业导向,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均属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创新项目;二是具有区域特色,依据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的潜力,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生态高效农作模式;三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好,可操作性强,农民能够接受;农业能增效,农民能增收;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期性比较长,要多点多年研究示范,年年要有新内容新亮点。采取政策支持,技术依托,社会化服务多管齐下手段,把项目做大做强。创新项目的实施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立意,科学设计。根据研究内容,设置系统模式、拆分模式、比较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制订好作业计划,规范运作;二是要台帐勤记,数据翔实,样本检测,试验研究的成果,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三是项目结题,要形成比较系统的技术体系;要有看得懂能操作的操作规程模式图;有条件的制成VCD碟片;要提高项目总结水平,包括项目立题背景与发展意义;项目的依据原理;项目比较试验结果分析,效益效率分析和功能评价;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前景分析。

创新项目的推介,通过现场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活动推介;印发资料、媒体报道等宣传推介;做好领导参谋,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推介。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总结经验,共谋发展,把创新农作制度,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特约责任编辑黄伟浩)

农作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邦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