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鲁迅《野草题辞》—— 向一个时代的告别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向一个时代的告别

——读鲁迅《野草〃题辞》

贾小林

研究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离异和背弃。鲁迅先生的《野草》很难懂,而一些专家的研究《野草》的文章并不比《野草》好懂。所以我祈求我们的专家学者少谈些精深的思想要义,少用些聱牙玄妙的术语,多一些通俗的文本解释和结构的分析。这就是我写作这篇短文的初衷。

《野草〃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的《语丝》138期,是鲁迅先生为《野草》所写的序文。写作此文时,正值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之后,鲁迅曾经对革命的向往和希冀,被一盆血水浇灭了。阴森恐怖的社会现实,使鲁迅‚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三闲集〃我怎么写〈夜记之一〉》)。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主因。其次,从1925年‚女师大风潮‛以来,作者历经了诸多的人和事,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的行踪变换,也使作者体验了种种不愿或难以为人所道的苦闷。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这也是文章写得特别含蓄隐晦的原因。全文有十一个段落,分为四节:

第一节(1)苦闷矛盾的心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沉默是一种生命的静止的状态,是一种生物人的自然常态。可以不思不想,没有欲念,没有悲哀和痛苦,没有希望和绝望,也就没有价值判断。个体生命即使在黑夜中独自存在,也可以独自感受肉体的真实。这种状态下的人,虽然形同死尸,却是一种没有精神苦痛的充实。开口说话,是人的社会性的复苏,就不能不面对生命所遭受的嗜啮,精神所蒙受的压抑。现实的惨烈,希望的覆灭,就像一个人遭受雷轰电击一样,作者根本无法找到情感的依存,理想的指引,精神的寄托,所以便感到一种生命的空虚。沉默——充实,开口——空虚,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真实吐露。‚空虚‛是惊惧状态下的呆滞无语,又是一种无路可走的绝望。照直了说,就是肉体与灵魂背离状态下的无奈和空虚。事实上,鲁迅当然不会选择‚充实‛时的‚沉默‛,尽管感到‚空虚‛,但他仍然会选择‚开口‛。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节(

2、3)野草死亡与新生。对诗的第二段,孙玉石先生说:‚这段话包含了鲁迅对于过去自己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与确认。┅┅鲁迅的这些话既是对自我生命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人的生与死的价值论的哲学思考。‛(《现实的哲学的〈野草〉》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9月)这话是非常准确的。

但这里还应该更进一层来理解,这也是鲁迅向旧我的告别和对旧我的否定。鲁迅在总结过去的同时,含笑与之诀别。‚过去的生命‛是包含着思想、行为的生命体,对于它的死亡,作者没有留恋,没有悲观,甚至对于它的朽腐,作者报之以‚大欢喜‛,因为他至少证明了这个生命个体曾经存在的价值:曾经的追寻,曾经的奋斗,曾经的一切,都表明它的存活是意义的;即使在生命个体的朽腐过程中,依然会存有奋斗过程和思想探索的烙印。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也不会全盘否定过去。他在追诉自己生命的过往历程中,给予旧我充分肯定和认同。

告别过去预示着作者要探索和追寻一个新的未来。‚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生命的泥‛指前面生命死亡和朽腐之后的尘埃,野草是旧我死亡和朽腐后生命的更生。野草是作者个体生命的象征,是 1

凤凰涅磐的新生。虽然微小如野草,不是乔木,但作者依然自喜自恋自爱。‚这是我的罪过‛全然是自谦。孙玉石先生认为‚是一种自谦,也是自责‛,细想一下,造物主使生命得以苏生,是抛弃自我的再造。从下文来看,作者‚坦然,欣然‛,‚大笑,歌唱‛,包含着对那些蔑视‚野草‛渺小卑微的抗争,情感上予以完美的称颂,也就丝毫没有‚自责‛的必要。

第三节(4——8)野草是反抗与献身者的化身。这一节又分两层。

四、五两段为第一层:赞美和讴歌野草的反抗精神。第四段作者用了极为平实的文字,‚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描述了野草纯真朴实的特征,心存深深地眷爱。接着笔锋一转,写野草从过往了历史陈迹中吸取露水、养分,滋养自己的生命,在与陈旧丑恶的腐朽势力的斗争中,剥夺他们的生存,获得个体生命的存活;即便是在生命成长的途中‚遭践踏‛‚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其中尽管有奋斗的艰辛和惨烈,可作者依然乐观豁达,‚坦然‛‚欣然‛地接受,在大笑和歌唱中直面这‚惨淡的人生‛。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气宇,也是鲁迅先生一贯的精神品格的写照。

新事物、新思想的诞生和成长无不经历着这样的砥砺和磨难。思想的野草之花,是在与旧制度、旧思想的斗争中艰难地存活,虽屡遭不幸,或生或死,依然壮烈。生不足为喜,死不足为忧,作者一以贯之地‚坦然,欣然‛,‚大笑‛‚歌唱‛,这是战士的精神,是超越了狭隘的生死的崇高境界。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韧性的战斗‛,在向旧我的告别中,他没有贪生退却,没有畏葸不前,以一种生命的傲视,表现出斗争的坚决,包含着一种必胜的信念。

第六至八段为第二节:呼唤‚地火‛喷发,与这丑陋的社会一同灭亡。这里作者将思考又深入到一个新的层面,把生命个体的存在与整个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指野草赖以生存的环境,《鲁迅全集》注‚地面‛为‚比喻黑暗的旧社会‛。白色恐怖笼罩和压抑在人们的心头上,野草也遭遇了生命最艰难而沉重的考验,作为野草隐喻或象证性主体的‚我‛作出了毫不犹豫的选择,以自己微小孱弱的躯体,与这罪恶的社会一同消亡,即使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这与作者早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思想是一致的。

‚地火‛在作者的意识里,也许未必有一个清楚的指向,但作者清醒地预感到‚在地下运行,奔突‛的‚地火‛,‚熔岩一旦爆发‛,将烧尽连同野草在内的整个的世界。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力量的坚信,与作者在《灯下漫笔》之二《春末闲谈》中宣扬的‚扫荡这人肉的宴席‛的旨意是一致的。

第四节(9——11)野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前一句‚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孙玉石先生认为‚天地‘静穆’,是一处反语,指当时的白色恐怖造成的‘杀人如草不闻声’的社会现实‛(《现实的哲学的〈野草〉》5页,同上)。‚静穆‛写法上应该是一种象征,修辞上属借代,特征代。‚静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安静庄严‛,作者此处用来形容‚天地‛,一是指蒋介石黑暗统治下的白色恐怖,还有一层是指在这种恐怖现实状态下作者内心的压抑、悲苦、阴冷、恐怖的心理感受。这情形大体如《药》中老栓上街买药时的感觉:‚有时也遇到一两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亦如华大妈上坟时的‚死一般的静‛。在这种满是肃杀悲凉的凄苦与恐怖情形之下,作者自然无法放声歌唱。后一句‚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作者用了假设和不肯定语气,表达一种自我怀疑和清醒冷静的自我解剖。意思是说,即使没有这样恐怖的血腥杀戮和这种恐怖给自己带来如此的悲苦、阴冷,作者也未必能够看清楚前行的道路并为之放

歌。可见作者对未来的认识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知上,这与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思想上的矛盾苦闷的心理是相吻合的。

九、十两段中,作者重复了‚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这几个意象,但其含义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前者表明作者是在向一个旧的时代的告别,‚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是作者一生捍卫和抗争的两种势力,对前者他可以‚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后者他则‚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们在矛盾对立中存在于‚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是作者个体生命和思想‚奋然前行‛的历史见证;后者借以说明野草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野草的朽腐,既是个体生命的完结,也是与之相伴而生的旧时代的终结。这是以个体生命的奋斗和牺牲为代价的。‚为我自己‛并不是作者一味地夸大自我或固守自爱,而是为了聊以解脱这无尽的悲苦与阴冷,找到个体生命前行的明确的方向。‚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存在形式,野草精神是超越了这种生死的一种果决;‚友与仇‛,‚爱者与不爱者‛是生命奋斗旅途中同路人的认同、分化和对异己者的殊死搏斗的宣言,与鲁迅先生所言之‚能憎,才能爱‛的大憎大爱思想殊途同归。

因此,作者视《野草》之《题辞》为一首告别曲,似乎在直白地呼告:‚别了,旧我‛,‚别了,连着产生旧我的那个时代‛。鲁迅对自我的消亡全然没有苦痛,他对这‚死亡‛和‚朽腐‛满怀极大的热情,他热烈地期盼地火‚火速到来‛。所以说,野草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将彻底埋葬这黑暗的‚吃人的‛社会。

通观这首散文诗,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浓郁而充沛的;诗句流畅精炼,言义丰赡;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掷地有声:实乃是鲁迅散文诗中的佳作。由于时代和作者隐喻式的曲折的表达的原因,给我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隔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者借‚野草‛这一意象,形象而真切地阐释了自己的心理路程的变化,可以算作是鲁迅先生向一个旧的时代的告别辞或宣言吧。

贾小林:北京八十中高中语文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邮编100102 电话 13021259705

野草题辞

《野草》 题辞

野草题辞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4.鲁迅 野草

鲁迅野草研究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野草题辞》—— 向一个时代的告别
《鲁迅《野草题辞》—— 向一个时代的告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