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19:16: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绿色食品办公室,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1年8月2日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为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大指导服务,加强产业监管,加快体系建设,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监管有效加强,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开创了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新局面。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38家,认证产品总数1260个,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达176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88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和企业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7%和267%,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按照“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监管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平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由“十五”末位居全国第21位跃升至第5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

2 的增长点,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发展机遇: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正处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的决策和部署,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工作上有水平、作风上过得硬的绿色食品管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安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食品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工作先进省份,为“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我省绿色食品工作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解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艰巨,监管队伍有待加强,监管方式有待创新;三是绿色

3 食品品牌宣传落后于产业发展现状,绿色食品市场拓展力度仍显不足。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立足点,稳健发展,强化监管,提升品牌,为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目标任务:到2015年,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产品总数达到18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2600万亩;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重点推进一批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至“十二五”末,实现绿色食品年产量850万吨,年产值46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2%和260%,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比重逐年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监管,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发展原则:认证与监管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证

4 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名特优产品,优先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先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四、规划布局

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点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组织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把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1、皖江城市带、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及合肥省会经济圈

建设沿江、江淮之间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芜湖、安庆、池州、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大米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

5 品油料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滁州、芜湖、安庆、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油料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巢湖、滁州、淮南、六安等市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江淮和大别山区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安庆、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六安等市大型湖、库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

建设沿江、沿淮和巢湖流域绿色食品畜禽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畜禽蛋奶产品,重点发展宣城、巢湖、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禽、蛋产品生产及合肥、淮南、马鞍山、滁州等市城郊绿色食品乳品加工。

2、沿淮、淮北区域

建设绿色食品小麦(面粉)产业带,重点发展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滁州等市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绿色食品果品产业带,重点发展蚌埠、宿州、淮北等市绿色食品酥梨、苹果、石榴、黄桃、葡萄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亳州、淮北、蚌埠等市绿色食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

6 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畜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市牛、羊肉生产及加工产品。

3、皖南、皖西山区

建设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安庆、池州、六安等市绿色食品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土特产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山区土特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二)重点开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规范、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并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重点打造粮食及制品、油料及制品、畜禽肉蛋奶制品、水产品、名优茶、果蔬、山特产、酿酒制品等八大绿色食品精品产业,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产品精品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粮食及制品产业:以水稻和小麦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小麦700万亩。

2、绿色食品油料及制品产业:以油菜、花生、芝麻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500万亩,花生面积180万亩,芝麻面积80万亩。

3、绿色食品畜禽蛋奶制品产业:以牛、羊、禽、蛋产品为重点,乳制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肉禽蛋奶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总量。

4、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以名优鱼、虾、蟹开发为重点,力争产量占全省水产品产量15%以上。

5、绿色食品名优茶产业:规模10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60%以上。

6、绿色食品果蔬产业:蔬菜产品开发以食用菌、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50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水果基地30万亩。

7、绿色食品山特产产业:以山核桃、竹笋、板栗、葛粉、苔干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50万亩。

8、绿色食品酿酒制品产业:原料种植面积300万亩,白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意义,采取综合举措,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8 (一)加快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已建成基地的监督管理,巩固、提高基地运行质量,通过实施基地监督、检查,在标准推广应用、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基地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建设内容,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强化产业监管,提升绿色食品质量水平。各地要把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并采取积极的产业监管措施,切实加强证后监管,作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各项监管制度,构建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要按照“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企业年度检查、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等监管措施,督促绿色食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突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加大打击假冒产品和纠正不规范用标行为的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三)加强体系建设,充实稳定工作队伍。各地要健全和完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力量,

9 在工作条件、业务经费方面予以保证,巩固和加强绿色食品工作队伍,发挥体系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扩大宣传推介,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与市场培育,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探索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同时,精心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及各类专业展会,宣传、展示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发展成果,培育市场,促进贸易,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健康发展的局面。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措施,加快建立绿色食品企业诚信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坚持绿色食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深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监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制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绿色食品监管员、每个绿色食品企业有绿色食品内检员的管理目标,并通过加大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基层队伍和企业核心业务骨

10 干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

(六)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层次。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资源和产品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建设,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食品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创建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层次。

(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逐年增加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各级财政在支持农业发展经费中设立绿色食品专项资金,支持当地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审、名牌农产品评定的重要条件;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互促进,统筹加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部分

安徽省“十二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