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1:16: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布拖县 “十二·五” 旅游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腹心地带,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 境内最高海拔3891米,最低海拔535米,高差3300米。县辖3个镇27个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彝人口占人口的94%,建县五十年来,全县旅游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系,将旅游文化的发展目标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旅游文化与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旅游文化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科学规划与重点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原则。

(四)深入基层,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科学务实地进行规划。

(五)注重统筹协调,做好各方面的衔接。一是必须与旅游相关政策协调一致;二是必须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三是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思路

编制“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县

1 的县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整合火把文化优势资源,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民族旅游文化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布拖建设成为“火把文化”旅游名县,加快发展群众旅游产业步伐。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健全事业机构,加大旅游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切实服务于大众,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四、布拖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分类

1、资源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参考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结合我县10前资源的状况,我县旅游源可分为2大类、10个亚类、31个小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峡谷景观、洞穴景观);水文景观(湖泊水库、风景河段、瀑布景观);气象景观(冰雪景观、气候景观、云海景象、日照景象);生物景观(森林景观、珍稀植物、草地景观、鲜花景观、动物禽鸟)等。

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 宗教文化(巫师法式、葬俗);典籍文献(天文历法、文学医学);民族风情(特色风俗、工艺美术、节日庆典、游艺竞技、音乐歌舞);现代人文景观(特色村镇、传统建筑、娱乐场所、产业工程);土特产(风味佳肴、特产品 土产品)等。

2、资源特色

2 (1)布拖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布拖县是国家级彝族火把节之乡、省级“彝族火把节之乡”,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国家级非遗3项(火把节、口弦、银饰手工技艺),已申报“彝族阿都高腔,朵乐荷、口弦、银饰工艺”等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区域内有四川省第二大湿地和留秀原始森林、白石群,金沙江大峡各等自然景观。

(2)旅游资源分布合理,保护良好,未遭破坏,虽然开发滞后,但是原生态的民俗等开发得越晚越有价值。只要做好高起点的规划、高质量的开发、高水平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旅游开发后发性优势。旅游主导资源——民族风情已具备开发条件。

(3)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民族风情与自然生态以及避暑休闲等互补性强,可进行产品组合,不受季节影响。

(4)旅游资源具备可进入性。

(5)建设成为单一的旅游目的地难度大。

3、资源总体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和开发条件,布拖县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以下等级:

一级(导向性)旅游资源:民族风情(火把节、彝放年、苏尼表演)、补莫湿地开发。

二级(重要性)旅游资源、吉留秀、金沙江大峡谷、县城。 三级(辅助性)旅游资源:乌科索玛花、瓦都水库等。

(二)旅游市场及营销现状分析

1、总体评价

布拖旅游开发工作的起步,应从2003年县第十一次人代会开始,县政府工作报告用一定的文字章节来进行描述,据统计,2004年接待游客共1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5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0万元。但总体看来,旅

3 游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则更是不容乐观。

2、旅游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旅游形象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在市场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问题解决。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的旅游产品以节庆与会议接待为主,其他产品没有很好的开发。

4、没有市场促销

除在州内《凉山日报》、电视上有火把节的促销外,没有市场促销。

(三)旅游基础设施

1、道路公路交通现状

由于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区域内公路等级和质量不高,路、车发展不平衡,公路养护状况不佳,自然灾害对公路通行影响严重。

2、公路客运现状

布拖汽车站位于县城中心,占地3800平方米。每天发往西昌的客运汽车24辆次;发往昭觉4辆次;发往县域内的客运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接纳各区发往县城的客运汽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

3、通信现状

近年来,布拖电信事业和移动通信发展讯猛,开通了GPRS系统。

(四)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住宿接待设施

布拖县的宾馆、招待所等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主要集中在县

4 城。现共有宾馆5家、客房147间,接待床位292个,无星级宾馆。除布拖宾馆、普提园宾馆硬件设施和接待服务质量较好以外,其它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2、旅行社

没有注册的旅行社。(准备成立一个旅游公司)

(五)旅游组织机构

1、现状

2002年成立布拖县文化体育局,2003年增加旅游职能,更名为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属县政府序列机构。主管全县文化艺术、体育、旅游、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等工作。 2人员编制概括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行政编制5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2人(含1名工勤人员)。县旅游与语言文字中心事业编制3人,在岗3人。

3、旅游组织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员编制少;现有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专业结构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发展现代旅游的要求存一定的距离。

五、布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没有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旅游的实力较弱 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第

二、三产业

5 不发达。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寄希望通过招商引资金等方式争取一定的外部资金,难以形成旅游资源成片开发。资金匮乏,是影响目前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不易全面开发旅游 我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县域内分布并不均衡,景区景点开发难度高;文化旅游资源以彝族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最具特色,丰富多彩,但又集中表现在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庆中,时间短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四)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任何旅游招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内交通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进一步提高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

由于旅游产业的地位、政策、措施等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缺乏正确判断。

六、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通过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我县旅游发展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接轨,制定相应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分阶断目标。

《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为我县30个乡(镇),幅员面积1850平方公里;规划时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两个阶段来制定发展目

6 标、规划开发项目并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预计投入资金60万元。

(二)火把节旅游项目

1、火把广场扩建工程

布拖是一个彝族聚居县,是火把节的发源地,有“火把节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也是四川省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的火把节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布拖彝族火把节民风古朴、气氛浓郁,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使布拖村村寨寨沸腾,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不需人为炒作、包装,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火把节。布拖县民族火把广场,座落于布拖县城西北角,它为多功能的火把广场,既能进行摔跤、斗牛、斗羊、朵洛荷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又能进行综合性民族体育比赛。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火把文化,整合火把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布拖跨越式发展,打造 “火把之乡”品牌,实现“火把文化”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县火把文化广场进行扩建,把其建设成为有坐台的多功能的火把文化广场、民族体育竞技场和现代体育比赛场地,扩建面积约3万平方米,按每平810 元计算,预计投入资金2430万元。

2、民间火把场扩建

布拖的火把场遍及全县各村寨,每年到了火把节之时,村村寨寨的彝族同胞相聚在火把场,进行各种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其中最著名的是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拖觉日柱属拖觉片区人员集中的火把场,辖8个乡镇,总人口32624人,面积344平方公里,火把场占地60亩,是彝族火把节(三把火传说之第一把火)的发源地。每年火把节时,不仅是本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周边县如宁南跑马、普格西罗、金阳对坪和县境内的群众大约有

7 10万人相聚在这里,过火把节。

俄里坪乡的天然火把场—火索者,这里风景优美,距县城30公里,交通方便,每年在这里过火把节的有昭觉县沙洛、罗恩、博史、新民以及我县的彝族群众大约有8万人。为了更好地发挥火把场的作用,作为“火把节”活动的基础工程,改造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民间火把场,进行适当扩建、保护,使其功能更齐全,服务于彝族民间火把节,开展节庆活动,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预算投资120万元(其中主席台10万元,跑道60万元、挡墙20万元,观众席26万元,公厕4万元)。

(三)加快景区景点建设 (1)补莫湿地

补莫湿地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繁多,是鸟的天堂和乐园,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人类自然和谐共处的楷模。补莫湿地座落于我县乐安乡,面积约700万平方米,为了对这一特殊的湿地进行保护,“十二五”期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周边民居进行保护和改造,吸引游客,促进我县民族风情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发展。 (2)金沙江大峡谷

金沙江大峡谷位于布拖、金阳与云南巧家县交界之处,金沙江上游,从州府西昌可乘车到布拖县龙潭镇,与州府相距175公里。金沙江大峡谷,风景优美,地势险峻,可以观赏到金沙江边的景点─白石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参观牛角湾电站群(

一、

二、三级电站),沿金沙江大峡谷,沿途可观赏猴子嬉戏,可徒步走进老甘莫千年原始森林,进行科考、科研等生态旅游,并参与金沙江大峡谷探奇、探险、漂流等活动,预计投入资金850万元。

(3) 吉留秀

8 吉留秀位于县境东南方向,为布拖、宁南、普格三县交界处,北接乌科梁子,主峰许午梅,海拔3774米,面积为44平方公里。该山脉山陡峻,沟深谷狭,有成片针、阔叶混生林,主要是杉木、桦木、松等杂木林。药材有贝母、党参、天麻、续断、黄连等。野生动物有熊、野牛、野猪、岩羊、猴、獐子、豹等,林区边缘有广阔的天然牧场。 (4)乌科高原万亩索玛花

乌科梁子位于县境西部,主峰泽克木土坡3832米。山顶地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县内最大的天然牧场,有大片的索玛花林。每到五月,满山遍野的索玛花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蜜蜂嗡吟,彩蝶飞舞,花香扑鼻,蔚为壮观,令人陶醉。走进万亩索玛花林欣赏繁花似锦的各色索玛花,领略乌科高原风光;在高原进行野餐活动,品尝彝家美食,观看索玛花节,阿都山歌对唱赛、阿都服饰、银饰表演,朵洛荷表演,黄伞表演等活动。

3、修复彝族古建筑群旅游观光项目规划 (1)彝族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点概况

布拖是保持彝族古文化最好的一个县,是阿都文化的中心点,是凉山彝族文化的腹心。布拖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彝族古建筑风格,其中以拖觉镇、石咀点老吉35户,亚河村40户,乐安乡洛思村50户,伟只堡村50户最为典型,这四个点的彝族古建筑已于1996年均列为乡级文物。

彝族古建筑为土木结构,房周围筑有围墙,墙外栽有将来为儿子建房或改造旧房的树木,还有花椒树和竹子等,正房门前有一块沤肥坝,正房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不等,其建筑结构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定形。墙体用土夯成,梁上盖瓦板,俗称瓦板房。瓦板由木条和海碗口大小的石头压住,以防止刮风时被掀开,屋檐由13到15根碗口粗的垂柱和三根穿枋连成,并雕刻有

9

水波、日、月、星、辰、火、牲畜、家禽、飞鸟、走兽、花草、树、人等图案,并以土漆绘制而成,色彩以黑、黄、红为主,每隔一根垂柱,就有一根顶柱顶着垂柱。进门的左边由木栅栏隔为畜圈,圈边有一付石磨,用于加工荞子、包谷、燕麦,石磨上方有1至3个站柜,储存粮食。进门右上方安设火塘(三锅庄),供煮饭和取暖、会客。火塘上方是贵客的座位,对着门的那方是主人家的座位,下方为妇女儿童的座位。靠火塘右上角用竹笆将主客座位区分,竹笆里边设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外人不得擅动。进门右边靠墙放臵水缸、碗橱(架)、锅、飘、马勺等,里边再放个用于装衣物的柜子,再往里就是妇女的床位。楼上分为两部分,靠门口部分是男主人和接待男宾客的住处,靠人居住的一边堆放洋芋和粮食等杂物,门口上方堆放用来过冬的畜草,火塘上方装薪柴。楼板是由竹条做的,上楼有梯子,彝族有女人不得在外人面前上楼习俗。整幢房子不开窗户,光线全靠从门和屋顶的瓦板缝中透进,所以外人白天进入房屋也需过一会儿才能适应,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根铁丝。其建筑古朴,雕纹朴实而大方。另外每个点都有旧时冤家械斗时留下的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的每一层四周都有枪眼,枪眼有平视的,有向左、右、下视的,墙体比一般住房的要厚,夯得更实。其建筑风格和住房建筑相似,面积小,但高度比住房高出一倍以上。古时由于冤家械斗频繁,随时都可能有入侵者,男人们就常住在碉楼,以便放哨和备战。碉楼历经六七代人而依然矗立于彝寨,是彝族古建筑中最具文物价值的一种。

(2)实施维修和修复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点是至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久远的彝族古建筑群文物,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具

10 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旅游功能优势,是集文化旅游功能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一体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文物,是研究彝族阿都古建筑的活体。但由于历时已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腐化,屋面破旧,部分墙体裂缝,刻有精美雕饰的垂柱有的已霉烂,因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财政无力承担这笔维修经费。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缮,这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将遭受严重损毁而消失,因此,维修和修复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是抢救民族文物重要工作,具有强烈的紧迫性。

(3)修复规模和所需经费预算

拟维修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点175座房屋,一是加固墙体150座,2240平方米,需资金39.8万元;二是加固和维修地基面积165座,共973平方米,需资金16.6万元;三是修复古建筑物上已损毁的雕刻艺术品135处和更换霉烂的材料,需资金25万元,共需投入81.4万元。其中立项争取中央补助71.4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0万元。计划于2007年组织实施。

(三)新建阿都文化风情园建设

布拖是至今保留彝族古老传统文化最好的一个县,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是彝族哲理诗《玛木特依》的发祥地,是“阿都文化”的核心地,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发源地,是彝族“火把文化之乡”,素有 “火把圣地”、“阿都山歌之乡”、“银饰之乡”、“阿都服饰之乡”的美称。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对火的崇拜具有全民共性认识,在彝族人们心目中,火具有净化和圣洁功能,一切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丑恶现象都在火中消失。布拖彝族阿都火把节反映了社会美的本质,传统火把节,充分展示布拖彝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11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文艺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创造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民间口承文化和音乐素材十分丰富,特别是最具彝族阿都特色的传统文艺口弦、山歌、朵洛荷对研究彝族历史和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阿都文化风情园,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把我县的火把文化、非遗产品、朵洛荷歌舞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美餐,购买一件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计划用地1万平方米,修建综合大楼、停车场、绿化带、员工生活区等预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二0一0年四月十日

12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体育局十二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体育局十二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总结

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总结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