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设计思路

(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关于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2)知识与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3)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方程.不等式进行表述的方式。 2.探索并理解图形的基本性质.位置关系和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理解频率。理解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数学思考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且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体会模型的思想。 2.在研究图形运动现象.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3.初步建立数据观念,理解通过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4.步形成通过实例探索数学结论的思维方式。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初在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问题解决

1.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不同方法的差异。尝了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

1.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体验独立克服困难.解决数学过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达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2-2013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

这一学年度,按学校校本培训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感觉受益匪浅,现将我自学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书本内容,理清结构脉络

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共分为六章,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点。第一章为“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解读”,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及解读,对于广大教师从整体上、根本上理解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与案例解读,最后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的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议题。第六章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给出细致解读。

二、案例式解读呈现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是本书的亮点

案例解读,呈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在每一章的内容展现之后都专门安排了“案例解析”,给出一些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案例式”,即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新课标解读与一线教师的实际经验、操作程式、教学思路相融合,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即学即用、容易上手。案例基本分为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应用。在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里,教师会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第二章中的案例4“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学生分析,设置了两个题目做了调研,题目一:小明有6个苹果,小立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2/3,小立有几个苹果?题目二:如果列式为6×2/3,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调研后教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对统计结果及时进行统计,根据数据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紧接着教师作出思考。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及课标要求,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及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把它们融入到课件制作中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三、几点较为深刻的感悟

1、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学习经验,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则是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尤为重要。

2、作为教师,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许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需要教师在心里扎下根:比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不能只靠课本,而是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不断营造师生平等的班级氛围;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潜心阅读,静心涵泳,用心体会。用我们新的视界和才识赋予学生新的环境与“装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上就是我自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点击查看: 自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心得体会

(二)

2012-2013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已经接近尾声,我利用闲暇时间认真拜读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确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浅显的感悟: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案例形式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备好一节课作了精辟的解读。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常常思考“怎样评价一节课”,它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今天,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现在迫切想和大家分享。我从如下从两个问题入手来讨论,即“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评价一节课”。

一、一节好的数学课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3.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功夫,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活跃课堂的研讨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及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呵护、如何呵护等,都应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怎样评价一节课”,书中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探讨。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思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还应包括学生是怎么学的,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2.积极倡导改革意识,即整体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3.认真观测从意识到行为的总体策略:(1)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求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大胆尝试的精神。(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3)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力求面向全体学生。(4)正确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5)正确处理好手段与目的关系,注重实效。(6)正确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7)正确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8)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坚持以鼓励为主;2.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3.注重评价的动态性。这三点就是我自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主要心得体会。 读《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心得体会

(三)

2012-2013年度我们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自学反思心得的教材是《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我认真拜读了它,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进取,有了很多感悟,下面截取其中两点写下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学有所趣

《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如教学“立方米”时,我把全班学生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还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既惊讶又高兴,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么多的同学。这样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我把例1改编成本班同学居住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从平面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自己住在哪条大道、哪条小巷中,哪条街道住的同学多、哪条街道住的同学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再现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如教学“a-b-c=a-(b+c)”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同学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手拉手”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

二、教学策略个性化,体验学有所得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在“基本理念”中还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优、中、差学生的存在。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教学中要深刻领悟《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1、学习方式个性化。以往教学总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今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最爱的方式学数学。如“教学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个同学需租几条船?”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结果出现了如下新思路:①8×6=48(人),6条船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②8个8个地加,加6次余2人,所以要7条船;③从50人里依次减去8人,减6次后余2人,要7条船;④用小棒代表人,用圆片代表船,摆后得出要7条船;⑤画示意图得出要7条船。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学数学,满足需求,各有所获,积极性高涨。

2、教学方法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能力水平不等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我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了下面几种思维方式: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42根平均分成2份,写出竖式(A);想()×2=42,得出竖式 (B);先分单根的, 再分整捆的,得出竖式(C);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写成竖式(D)。

对于上面几种说法,听课教师都作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5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办法的同学必须除三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麻烦。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同学普遍感到比较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作任何的干预,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

总之,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这本书给了我最新的教学前沿理念,我要把其中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策略个性化、练习设计实践化,凸显《新课标》理念,展现新的数学课堂才不会成为空话。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案例解读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