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7 08:48:58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今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和阳光,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2、注意知识背景和体现过程探究。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整理文章由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而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注意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纯传授既有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转而进行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新型教育模式。这句话也给我们每位“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教师而言,由于在教师的道路上的摸索时间不长,那么怎么才能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化学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呢?

第一步,在进行新授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在新授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深度以及语言。比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能的变化接受程度比较低,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讲解过程中直接“一步到位”得到答案。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形象的“水往低处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的相关转化。

第二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课堂引入后要进行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问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即难度要分明)、问题要清楚。很多时候,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导致课上学生听不明白问题。

第三步,提出问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看法以及疑难点比较一致,通过及时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集思广益,从而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及时有效地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也会有一种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讨论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四步,讨论后,用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原电池的讲解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会有电流通过?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理论上的答案:是因为电子的移动。但是学生心中会有疑问:事实真是如此吗?这时,教师通过演示铜锌硫酸电池的实验,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新知识讲授完毕后,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据自身的情况酌情而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结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即学生总结,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旧知识的合理构建”。

最后,要配以典型的例题或者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比如,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可以给出同学们一个实例:某地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如果你是消防员会如何疏散当地群众呢?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应用,即让学生复习了氯气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体会道路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了一项技能,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设定,来呼应化学要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完整的化学新授课流程应依据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每位“准老师”都要记住新课标下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推荐第2篇:某年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XX年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全面展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心得一: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心得二: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心得三: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推荐第3篇:新课标解读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从“仰视”到“平视”的蜕变 ——浅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这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的读书汇报,与领导和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活动,收获很大。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通过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次读书活动的一些收获。

一、从理论上提升了自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认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后,我认识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它不仅就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还有我们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等,这些方面的事件折射出我们教师责任之重大。民族的希望在于孩子,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身边的同事们认识到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提升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如设计的意图,资源的开发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中的资源,儿童家庭和社区中的资源,自然界中的资源等都能为本课程提供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优化课堂结构,还有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应注意的问题及怎样去做,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指导。品德与社会课不光要上,还要有课堂实效,孩子的成长需要“感动”,有效教育的支点是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艺术创新最难的是打动人的心灵;学术创新最难的是启迪人的思想;教育创新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一生。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二、在实践中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四月初我在参与式培训中讲授了《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这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行业,并对各行业调查。使其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把它们分类。运用学生每天面对教师的职业吸引学生走进各行业的话题,学生汇报家长及其身边的人的职业,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紧接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初步了解家庭成员及周围人所从事的职业。愉快的采访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交流、记录、归纳能力。通过采访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我国现有行业的种类。学生汇报采访记录并让学生自己分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生活小组讨论:从课桌的生产说起,讨论一张课桌的生产过程与那些行业有关系。让孩子们明白各行各业的重要性。通过身边同学周围人们对他们职业的对话,引导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是正当的,都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我们要尊重他们。让孩子们反思思考: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体会劳动者是辛苦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行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总结出要尊重、感谢他们。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 :“有人认为,当科学家、工程师就光荣,当服务员、清洁工就低贱,你是怎么认为的?”把教学目的的两个重点设计成两个讨论题,而且这些讨论都来自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作用,尊重学生主体,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进行辅导,又可以照顾到后进生,也可面向全体,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把课标的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又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畅谈理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学生想成为哪一个行业的状元。畅谈理想,并向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让孩子们做到知行统一。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达到课标要求。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格局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目标与过程的与时俱进。教材的编写思路更拓宽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了。留给我们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它真正地完成了从让人“仰视”到“平视”的蜕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意自身角色转变,让自己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教育者变为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与新版课标一路同行!谢谢大家!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读书汇报

实验小学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推荐第4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二)、关于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素养及其基础性

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它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2.怎样理解语文素养的基础性? 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②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层。”

(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使人学会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而且能促使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使人学会创造,更能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桥》)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他像一座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老汉像一座山?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老汉在危急关头能这样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巍巍挺立的高山。 生:我觉得老汉能在这样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其它共产党员,他就是人民的靠山。 生:老汉看上去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思考,他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借用前一篇课文《企鹅爸爸》里学过的一个词,我觉得老汉的这种爱可以用“父爱如山”这个词来形容。 正如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坚持不懈。” 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 ,一定不要以“新”“奇”作为判断个性解读的标准,要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修定稿提出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之中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修定稿提出的)

2、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学会看病》一文在研读这几句话时:“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 (让学生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去体会母亲的犹豫,儿子的思考)。窦桂梅说:“语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常用句式几百例》等?是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放弃语文的灵性,不能背弃儿童的天性,不能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不要只作训练,还要设法透过知识体验到情感与智慧。”

3、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 “你病了。”我说。 • “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 •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 “假如我不在家呢?” •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 “那我就……找我爸。” • 《木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大师问:“为什么?” •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朱丹说:“没有忘记。” •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这段对话: •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为什么?” •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没有忘记。” •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我想,这样对比起来一读,修改后的这段话肯定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读后也决不会把说话人的身份混淆。这种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框架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是略读、浏览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加大阅读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4、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对自已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自主学习的特征: (1)主动性特征

(2)独立性特征

(3)自觉性特征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把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 ②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 ③谋求学生自主发展。 关于合作学习

现代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它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

【案例】

《二泉映月》一文,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倾”有三个词,“倾听、倾诉、倾吐”而后两者是近义词,作者之所以要换一下,是考虑到用词不重复;也有同学说“文中两次写到淙淙的流水,一是十年前,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表现的是兴奋、乐观;而第二次是在阿炳眼瞎后,生活穷困潦倒之时,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 合作学习的涵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评价的自主性 。 合作学习指导方略: ① 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 ② 帮助建立合作中的秩序。 ③ 教给学生应有的合作态度及方法。 ④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

⑤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 关于探究性学习

从理论上说,探究性学习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个阶段:

一、

二、

三、四学段

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六、课程标准考点回顾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多元、实践、语感、汉字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知道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特点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多元的文本解读

特点二: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点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特点四: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6.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设计特点:

A.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B.突出主体,注重实践。 C.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2)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四个阶段、五大板块

即一二三四学段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7.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知道语文课程标在阶段目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大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同时,五大板块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又左顾右盼,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9.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10.知道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及阅读教学的重点。

第一学段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11.了解1——3学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5万字。

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40万字。

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100万字。 12.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推荐第5篇:“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湘西州民族中学

瞿宏富

一、背景

1.对数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

(1)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①数学思想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思想应包括两个部分: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 论证的思想是逻辑地论证,不是一般地归纳,对于一般地归纳出来而没有加以证明的结论只能作为猜想。

公理化思想是对一些在实践中或理论中得到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公理),从这些前提出发,进行逻辑地论证,形成严密的体系。

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是数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②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 ③纯粹数学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十分精辟地说过:正因为数学可以暂时脱离物质形式而进行研究,所以它在这里提出,却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应用,这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2)教育上的启示

①向被教育者提供参与社会生活与建设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来龙去脉”,要学会分析想法,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和分析思考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才能使学生在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时能够比较自如地应用它。

学生还应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了解数学应用及其应用的可能性,逐渐形成应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纯粹数学的研究,而将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中,他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即使是将来搞纯粹数学研究的学生,知道这一点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及数学技术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使他们受到这方面的初步训练;这在几乎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中都比以往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数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当然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②向被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智能训练和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水平。 ③向被教育者展示数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其认识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④向被教育者提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历史证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推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数 1 学教育要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习题,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坚决排除偏题、怪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是必要的。

数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做数学”。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在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多做习题(这是必要的),包括独立地做一些较难而有启发性的习题。因为习题只给了条件和结论,甚至只给了条件和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较难的习题经常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这种再创造过程自然可以培养创造能力;而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然,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教育应努力全面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2.社会对数学的需求

(1)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 (2)普通大众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数学 (3)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4)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离不开数学

3.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 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认识

(1)我国数学课程的优点:

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技能比较熟练。

(2)我国数学课程的不足与问题。

①课程的单一性。

②忽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③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 ④教研活动缺乏活力。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0项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解题看做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首先,问题从哪里来?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 2 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其次,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只归纳为程式的套用。程式从哪里来?需要探索,从实践中包括从错误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再有,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也是不够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自主地开拓和发展。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数学课程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个体积极思考,与别人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等方式,激活思维;通过促进学生在心理活动、变化中的同化和顺应,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算法、向量等)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课程目标

(1)总体分析与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个总目标与国内外的数学总目标相比,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课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的内容,对原有内容作了若干删减,在处理方法、要求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强调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

这六条具体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具体体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个层次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六条目标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是一个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技能作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课标》的基本理念。 (2)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①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双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程目标对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强调了双基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了要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希望通过数学知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在反复对数学本质 3 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个体的数学素养。这就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即背景的来龙去脉。在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中才能感受数学的价值。

②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是课程目标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课标》对数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表达和交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发展这一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着提出问题;让学生陈述某个定理结论的发现过程或证明过程;作一个读书报告;写一篇小论文;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对某个问题展开辩论。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会提问题,《课标》在内容中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呼应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希望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例如:可以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是对结论的推广;可以在不同的维度进行类比,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类比;从一维到多维的推广;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等。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想得非常仔细,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一面。由于教师教得很细,学生就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所学内容搞清楚,并自己思考,自己去归纳,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这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斩能力比数学能力本身更为重要。

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⑤在数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则是我们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会产生力量。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d)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合理地提出疑问,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见,当学生对同伴、教师、教材等的结论、思路、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作为思考研究目标。当事实证明学生的怀疑被否定时,应指导他们理性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但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课程框架与内容

4 1.课程框架设计思路及其说明 2.必修部分

3.选修系列

1、系列2 4.选修系列

3、系列4 5.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的理念与实施

(1)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的一般界定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相应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①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我们要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通过逻辑或证实的方法,通过对话与多种方式的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②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又必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学生装的发展,为学生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和教育修养,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要通过数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置疑,求真求实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在解决挑战性大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生装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即使有很多人会忘记具体的数学内容,但是数学留给他们的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③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认识数学?如何看待学生?

对数学的界定有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和大家认同的答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求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数学也是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科学,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数学有两个侧面——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验性。 数学的基本要素——逻辑与直觉、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 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

如何看待学生?那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 5 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的发展水平等。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为当前的学习、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就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和组织,要使它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鼓励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就要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等方面的角色。

教师要在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对数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刻提出有意义的、击中要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再比较各种方法,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在这种主动的、富有生气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当“模特儿”的角色既有从正面给出的示范,同时也要有充当反面角色的部分,反面角色带来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生取得成绩或有进步时,欣赏他的成果,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在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摆出来,然后就开始拿一些例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你必须针对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实,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更多地研究和创造。

(2)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②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的整体认识。 ④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⑥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如算法是新增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定位就是: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问题(如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用二分法或切线法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等过程组织教学。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 6 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借助几何直观提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有些对象的函数关系只能用图象来表示,如人的心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心电图,某地在一天内的气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又如在导数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形,体会和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变化(是增还是减、增减的范围、增减的快慢等)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由导数的符号可以判断函数是增是减,为什么由导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函数变化得急剧还是缓慢。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几何直观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用几何直观来代替证明。

○处理好形式化表达与提示数学本质的关系。

还是以“导数及其应用”为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课标》中有全新的变化:不讲极限,直接学习导数概念及其应用。我们会对这样的处理不适应、不理解——不讲极限怎么讲导数?导数是特殊的极限。《课标》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本质,懂得为什么用导数去研究函数的性质更一般、更有效,体验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让学生在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认识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因对形式化极限概念理解困难,影响对导数概念本身的理解。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和学的方式。

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1)评价的理念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注重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③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④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⑤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 (3)正确评价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①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评价 ②对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 (4)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①对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 ②对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③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评价 (5)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③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④评价结果呈现的多样化。

2007年8月6日

推荐第6篇: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本次“201

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此次培训在教学的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本次学习心得,结如下:

一、教师应该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新课标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知识。

第二,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CAI等手段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验教学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所选取的实验形式和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传授学科核心知识,如确立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进社会”,采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的方式等。

课堂教学强调高效课堂教学,必然讲究课堂教学的学习时效性。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时效性分析,依个人的观点和实践来看,新授课的学习时效性最好,复习课的学习时效性较差,同步系统练习的学习时效性最差。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单元框架式导学案比较好,在新授课时完成课堂练习,并达到相应的课标认知水平。

通过此次新课标的学习,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投身到新课标的实施中去,深钻课标、教材,学好、用好教材。同时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者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领导广大教职工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新课标的实施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有所作为。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甘泉县高哨小学

师成霞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2018年6月26日

推荐第8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碰到的实际题目。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推荐第10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2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次培训学习,使我对课改更进一步的了解。听了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新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张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思想品德2011版新教材》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感受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 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1、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一定非得让学生看明图意来理解知识,学懂知识,而是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思想品德。教师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

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2、把握思想品德新课材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品德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思想品德新课材。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思想品德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中学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思想品德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学的主线,对于一个思想品德 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

这次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第11篇:版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材料)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标准是根“指挥棒”,指挥着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由谁来指挥这根“指挥棒”呢?毫无疑问,是课程标准。

又一次的学习,又一次的洗礼,又一次的更新。感谢惠安教育局进修学校精心组织的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回忆短短的培训时光,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降低知识的难度

1、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是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

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

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我在教学中一直苦恼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从开始写字起只写3-4个字,可是到二年级上学期骤然增加到每课写6—9个,下学期每课达到写十二个字。在日常教学中,我每次都是让孩子将字写两遍再组两个词。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字的同时扩充了词语量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是积累是付出了学生健康的代价。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她的手腕力量是弱小的,较长时间的书写会让她的眼睛不适、身体不适,每每看到孩子们写完一课的作业,甩着手臂笑着对我说:好累呀!那一刻,真是心疼之及。那刻自己有一种冲动,不想让孩子写那么多字,可是一想到这是课标要求的,知识是必考的内容。那种冲动慢慢平息。现在新课标要求会写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如果再降低一点更好了。写的少,孩子就会更加用心,才能达到熟练而且美观。

二、阅读量的增加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一个人积累的语言越多,他的思想越深邃,洞察力越强,同时内在的底蕴、修养就会不自觉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从何而来,从大量的阅读中来,作为小学生正是积累语言的黄金时段,重视积累,并落实学生的积累,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中国未来人才的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

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能修身养性,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如果让孩子爱上书法,那好动、心

浮气躁的毛病就会逐渐消失,中国的汉字魅力无穷,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到快乐、幸福那是何等的快事!

四、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纵观这个新标准,发现老师如果仅仅是提高认识不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难以达到,作为老师要真正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不努力学习探索是根本不能达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前提是老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颁布对自己是一种极高要求挑战。所以我要加快学习的步伐,让孩子们每天快乐地学习,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争取在新课标的带领下,是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2011年版课标要求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教研员,都要一手研究课堂教学一手研究评价考试,致力于将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调整到跟课程标准一致。只有在课程标准的科学指挥下,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形成合力,才能圆满完成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大业,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

2014年9月11日

第12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3篇)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 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状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能力和交换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展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换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题目的探索性、题材情势的多样性、信息显现的选择性与题目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份。”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取得进程、参与思惟的构成进程、参与题目的解决进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出色、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位课改教师当仁不让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但只是为了进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进程中,取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利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爱好,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进步学生的整体素养,重视进步学生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积极提倡、增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应用的领域,重视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取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毕生受用的数学能力。

3、掌控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遭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进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实在不是所有内容都合适每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进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以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动身点应当是增进学生全面、延续、***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进步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碰到的实际题目。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 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

第13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彝良县示范小学

何燕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14篇: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修订重点的解读

李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增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因此,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上增加了上面一段话,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这是课程改革10年积累的成果,通过修改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巩固、倡导。

关于阅读教学,2011版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生、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相比2001版的课程标准,这次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等。“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的重要特征,强调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是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因为文本的入选承载了教学目标、任务,反应了编者的选择、意图、思路,是时代的选择。针对以前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编者的理念而随意解读教科书,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一些错误的理解。这次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编者”,就是希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时,首先得理解编者的安排和设计,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不能误导学生。

2011版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以前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理解时间,由此出现了脱离文本的随意理解、发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模式化解读等弊病。因此,本次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的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学生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这次关于课外阅读,新版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要重视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更新理念,准确把握当代阅读教学的脉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15篇:解读英语新课标

解读2012英语新课标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此外,为配合新教材的使用,今年春季起,全国小学生和部分省份初、高中学生使用的外研社版传统英语教材也将正式翻新:传统英语教材将正式升级为数码有声点读教材,配合教材使用的外研通点读笔,可以更好的配合新课标进行英语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1500-1600个单词等。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针对新课标要更好的为学生营造逼真语境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10年的使用,教育部门发现一些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标,是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对照新老课标,市教委基教二处处长李奕表示,新课标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英语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张连仲教授说:“老课标培育的孩子对学习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主要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和互动性,新课标的颁布,从各个层面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加强了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以及部分实验区外研通点读笔的使用,相信会大幅度提高该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快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第16篇: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古诗教学的行为课堂初探

——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感

蟠龙小学邹玉兰 尊敬的祝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

在承担区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标》进行了再次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着不同的收获。今天既然是以“诗”为课例,我就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些体会。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简化成解词、背诵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效率低下而无趣。我校以“激行、探行、导行、行动”为模式开展“行为课堂”的研究,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行——以情感做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热爱之情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都要找准激情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充满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绪;《赠汪伦》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探行——着眼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积累诗文,《课标》有了具体要求。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行为课堂”中,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积累,培养语感。比如,我在班上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每日一诗、每节课前3分钟诗词句积累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也能用上一两句古诗。教学过程中还采用讲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学校开设了每周一次以诵读古诗文为主的晨读活动,

由全校语文老师来承担这个任务,每周通过学校广播给全校学生推荐一首唐诗或者宋词,组织全校学生集体学习、集体诵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品位。

(三)导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学生自主探行的基础上,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巧妙的引导。在引导中,我重视幻灯、图画、乐曲、多媒体等等方式的整合。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今天这节课)中的“劝”、“更尽”、“一杯酒”这些词,教师通过情境模拟、教师引读、想象画面等形式进行有机引导,尤其是老师说:“你能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来表现吗?”“你这样的朗读肯定有着不同的理解。”等话语,充分表达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五)行动——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不管是探还是导,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的自主行动,形成学习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我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拓展阅读、引导联想和多方链接的方法,每讲一首古诗之前,都要让学生到课外去搜集与该诗相关的其它古诗进行诵读。例如,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之前,就布置学生去搜集与本诗有关的时代背景、诗人简介、以及相关的送别诗等资料,这样,在课内学诗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说出很多与课文中诗句相关的其他诗人的诗句。课后还让学生再去积累相关的诗,或者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另外的诗。“功夫在诗外”,有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相信学生会终生受益。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做到脑中有“标”,即《新课标》;心中有“生”,即以生本理念为指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行为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还将与《课标》为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本课堂中,享受幸福教育。

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第17篇:生物新课标解读

2014新课标高考大纲解读 生物仅做微调整

2014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已经公布,希望考生认真阅读,结合相应的改变调整自己的复习重点。

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四科,经过各科备课组长老师与去年高考大纲比较认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几乎与去年的一样,考生可正常复习,不用注意增减知识点。生物

个别知识点微调

哈三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常慧星

变化:生物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大体没有改变,只对极个别知识点做了调整。如必考内容“1-3细胞的代谢”一节中,将去年的知识点“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变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进”变成“出”一字之差,更贴合教材大纲,对知识点的阐述也更全面更准确。选考内容中的“生物技术实践”方面主要以生物实验为主,与去年考试大纲相比,今年选考内容中的“5-1微生物的利用”中,删去了“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知识点,“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中,删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考试内容。

应对:此类教学内容理论极其抽象,中学实验室开展此类实验不仅成本高且难度较大,且课堂上无法做教学演示,如果只给学生空讲实验理论,学生会在学习理解过程中感到难度很大,这一直是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解决的矛盾。今年考试大纲对“生物技术实践”方面内容的微调更加人性化,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减负作用。

第18篇:新课标解读工作总结

新课标解读工作总结

在多方听课、观察、探究、实践基础上,本人决定将这几年来对现阶段在初中历史课标解读教学中本人以及周围同行们的工作中体现的共同问题做一总结,希望能使大家达成共识:

1、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

2、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操作细则。

1、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

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 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2、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操作细则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熟悉分解内容标准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找准细化分解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中招考试说明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教材内容分析;学情。

第二步:根据课标内容、教材内容、学情等构建知识系/概念图;并将分解后的知识点进行定位(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第三步:分解认知行为:用行为动词替换心理动词

第四步:确定认知条件

第五步:确定认知程度

第六步:叙写出完整的学习目标

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我们提倡细化课堂教学要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具体模式是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认知程度+行为动词+核心内容

譬如:通过小组研讨(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够从两个方面(认知程度)归纳出(行为动词)《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影响(核心内容)。

课堂过程应灵活 ,细化教学目标作用:导学——导教——导测评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教学常规,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让课堂充满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如是说。让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历史学习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成长性教师,我愿随新课标解读一同成长。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使他们变被动的接受者为积极的学习者和主动的探索者。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从中获益。

第19篇: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的一样机会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要声明的是,我是今年第一年任教新课程,比在座的各位晚了一年接触新教材,虽然说这几年耳濡目染,听到的都是新课程的理念和用新理念上的语文课,但毕竟没有经过实践,对课标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就只好从报刊和网上收集材料,今天形成的这份讲稿,认识也很粗浅。毕竟和大家相比,我是初学者,所以讲的过程中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课改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2003年9月我县也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肩负着这神圣的使命,我们只有了解、明白课改理念,才能运用它,并指导自己的教课改实践。我想这也是我们教研室领导举办我们新课程培训的目的所在。下面我就《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所解读到的新理念与老师们共同学习。

一个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人文性”对我们来说,也已经不陌生了。在当代,这个词已被频繁使用。课标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讲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它的形式,讲语文的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新的语文性质的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成才。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应试教育影响下人文精神失落这样一个状态所作的反拨。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与此相对应,我们发现,我们的新教材面貌也相应有了改变。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如锤婀杪韫盏氖痘肚臁罚次颐巧臧鲁晒Φ摹段颐浅晒α恕罚垂匦乃说摹洞扒暗钠颉罚慈擞攵锖托诚啻Φ摹肚乘堇锏男∮恪返鹊群芏唷SΩ盟担滩母颐翘峁┝撕芏嗾庋目挝模刮颐悄芄桓玫亟柚滩氖寡谒枷肷系玫狡舻希谇楦猩弦鸸裁?/SPAN>

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江、浙、沪小语会联合举办的小学语文课改背景下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目睹了三省市十多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特级教师、浙江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的讲座《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前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我们的培训活动,江老师也给我提了这样一个要求,把沈大安老师的这个讲座内容结合进来。那么现在我就结合沈大安老师的课例,把如何发掘人文精神提出一些看法。

1、用教师的导引帮助学生感受教材的人文内涵。原来的大纲用得很多的一个词就是“训练”,现在的新课标用得较多的词是什么呢,是“感悟”,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己产生的感受或者说是独特的体验”。许多优秀的教师就是用教师的导引帮助学生感受教材的人文内涵。比如,山东省的张伟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张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再见了亲人,谁是亲人?这是第一个层次,那么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这个从文本中就可以看出来,比较简单。张老师做得好的呢,是接下来的。第二层,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志愿军回国的时候,跟朝鲜人民告别,说再见了亲人。亲人是相互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说,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是过去大家比较忽略的。然后,张老师有第三层递进。我们的“再见了亲人”,是战争年代结成的血与火的亲情,那么,在和平年代有没有这样的亲情。大家发现,张伟老师通过三层推进为《再见了亲人》这篇5十年代的作品开掘了二十一世纪的人文内涵。最后揭示了“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

要学生感悟文本中的内涵,语文老师必须要自己有感情,首先是语言要有情感。大家来看窦桂梅老师是怎样用自己生动的话语让学生感动的。窦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在结课时,是这样说的:“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窦桂梅老师通过自己这样有激情的语言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窦桂梅老师的这节课网上也有视频,很好找,老师们可以去找来看看。

2、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应该强调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震撼,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喜怒哀乐的过程。

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读字。通过朗读来感悟,来体验感情。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洋洋,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呢,并不因为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对话双方说话时不同的语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变成文中的小枣树和小柳树,这样,他也就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小枣树最后的那段话,你看:“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那么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生在读的时候,把自己也当成了小枣树,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演。例如人教版《两只鸟蛋》一课,写一个孩子拿走了两个鸟蛋去玩。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看到了一定会不安。老师在教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鸟妈妈的不安,然后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演一演,孩子们都小心地捧起鸟蛋,放回鸟窝。在做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一种情感的体验,会觉得,自己这么做很崇高,是把两个小生命送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3、组织富有人文内涵的语言实践活动。

不要把语言实践活动变成单纯的机械的语言训练。那么,我们怎么样从课文中提炼有人文内涵的语言实践活动呢。比如说人教版的一篇课文《给予树》,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教师组织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金吉娅在给予树上摘下这张小卡片,听到商场里响起圣诞快乐的音乐(播放音乐),她会在这张小卡片上写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金吉娅,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小卡片上,连同那个布娃娃一起,送给那个小女孩。学生写了以后,老师们发现,小朋友写得很好。老师在反馈时发现,光是署名就有三种不同。第一种署名金吉娅,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我想和这个贫困的小女孩交个朋友。有的没有署名,老师问为什么没有署名,学生是这样说的,雷锋叔叔做了好事也不留名。还有的署上了“圣诞老人”小朋友这样解释原因:我想让这个贫困的小女孩有一个美丽的梦……

讲到这一点,要讲一个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就是只注意人文因素,忽视语言因素,语言实践没有落到实处。课改以后,这种情况很普遍,这个趋向很值得思考。如果只考虑去发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也许不久以后,我们又要听到对语文工具性失落的呼声了。毕竟,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人文因素,很多学科都有,思品、音乐、历史、美术,都有体现。语文课本身的责任还是语言文字,不能没有语言因素。过分强调人文性,语文课就上成了思品课。后果则是,致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沈大安老师讲到了目前在发掘人文因素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的问题:

1、教材的人文因素没有充分发掘,有的课文解读的观念已经陈旧。(对教材应有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解析。)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还在让学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2、上面讲过。

3、只考虑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忽视语文本身的语言因素。在低段比较普遍,尤其是年轻的老师,选择上公开课的课文,喜欢先可以唱歌、画画、表演的课文,在这堂课上,有唱的,有跳的,有演的,唯独没有语文的。这还是语文课吗?

举个例子,棉花姑娘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吧,这篇课文上完之后,老师让学生完成一个连线题,并且说一说,怎么说呢?燕子会捉天空飞的害虫,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会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棉花地里的蚜虫。这篇课文在一年级下册里,一下的孩子要完整地说这样一段话,在原有的语言水平上,大部分孩子都有提高,每个孩子都能说的话,语言就能明显地得到发展。

四个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要讲这一条呢?因为这个理念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是培优,抛弃大多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二是语文素养。这是学科标准的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我们来看课标的这段话:“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点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听说读写诸方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应考之风盛行的教育中失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为什么这样说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讲,学生记,以讲读为中心,只讲现成知识,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什么要解读这个理念呢?因为我想,理解了这一段话,我们就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大家一起在实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这个标题有两个内容:第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怎样才算“正确把握”,过去的偏差在哪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惟一的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这样做,即使答案是正确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和创造精神。这样的做法,的确是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现在,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孩子可以有个性化的不同看法。但是我们同时要提倡积极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要渗透主流的价值观,对于那种不正确的应该予以否定。比如,我曾听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他坚持不懈。”老师们,你想,的确,白骨精为了吃这个唐僧肉,他三骗唐僧,确实没有放弃。但是这样理解的话,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吗?那位老师问这位同学“白骨精为什么要坚持不懈,是为了要吃唐僧肉,那是做坏事。我们能敬佩他吗?”当时听了以后,我对这位老师很敬佩,敬佩她的教学机智。

再如《江雪》这首诗里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师在教学时,有个学生提了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翁怎么还在钓鱼呢?老师让同学们大胆的想一想。学生的回答很多,有的说,他家里穷,为了生活没有办法。有的说,他喜欢清静。有的说,他对钓鱼特别感兴趣,是个钓鱼迷。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碰到了不痛快的事,他的儿子媳妇对他不好,所以这么冷的天还来钓鱼。孩子对这个问题有多元的理解。但是我们要给他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老师给大家看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材料,想想柳宗元在这种情况下,大概要表达什么取向。

三、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因此,以往我们更多使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下面我们也从操作层面上来谈一谈:

1、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等等。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

2、讨论。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想一些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

3、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学习好习惯有:

1、预习。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可布置一些可操作的细致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

2、复习。对学习过的内容能经常性地复习,帮助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温故而知新。

3、多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列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篇目。学生如果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4、经常使用工具书。字典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随时可请教的老师。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各种字典、词典的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新华字典》是必备的工具书,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是必备的工具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克服学习上一遇到“拦路虎”就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的依赖性。

5、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

4、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在低年级以下两种合作形式比较多用:

①同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如同桌互相合作听写生字、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背诵课文等,也可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②小组合作,“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至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比如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和喜欢说话的学生组成小组。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人员的安排最好固定,如果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有的孩子是在一起共同学习、探讨,而有的孩子则不然,恰好利用这个机会讲闲话,还有少数性格内向的孩子则没有朋友愿意和他们讨论学习,而因此伤害了这部分孩子的自尊心。

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我们在公开课上看到老师们也注意巡视,但很多是走过场,老师并不注意倾听学生小组内的发言。这时候,其实教师的调控很重要。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得与他人平等地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 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如果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好,那么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地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新课程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个理念也是新课标所提到的一个全新很重要的理念。“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语文课程只有解除封闭状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过去,“课程”被认为只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事。学科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是不能更改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等于教材。老师自己要对教材进行开发。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① 在用好教科书上下功夫。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中很多都是新课文了,我们提倡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拿到新课文,不要急于去看备课参考,先来自己读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想一想,理一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中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是对用好教科书的一个建议。

② 用好拓展资料。

说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常见的是把一些相关的资料引进课堂。在我们的语文课文后面,也附有资料袋,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材料。拓展延伸现在我们用得很多。但是要避免一种现象。就是不恰当的拓展延伸。我曾经写过的一篇论文里提到过这种现象。举例:一位老师上《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老师引导学生紧扣人物对话、行动进行揣摩、剖析,引领学生进行感悟文本,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结课时,这位老师出示《前出师表》节选给学生看,然后老师朗诵“臣本布衣……”问学生:“你好像听懂了什么?”学生听懂了什么呢?这样拗口的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无疑像天书一样。然后老师又说:“你想对刘备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再交流。”最后,老师又推荐学生去看《三国演义》。我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运用拓展延伸失败的例子,老师把几乎所有能拓展的内容全部带到了这一课时的课堂上,牵强地延伸、拓展,不仅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成了整堂课的“败笔”。这样的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的背景、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才是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

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解说。

参阅新课标教师读本,新课标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也就是一二年级,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共列出了28条具体目标。它的特点是: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把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不再提帮助阅读。功能的调整,决定汉语拼音必须适当降低要求。汉语拼音要求的核心是学会汉语拼音,怎样才算学会呢?一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二是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三是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课标把“熟练地拼读音节”改为“准确地拼读”把“默写声母、韵母”降低为“正确书写”;把“背诵字母表”改为“熟记”;删减了直呼音节的要求。这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丰富启蒙教育的内容,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样的教学要求,估计4周左右即可基本达到。可能有老师会担心,短短的4周,学生掌握不了拼音,掌握不了拼音怎么能帮助识字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能准确拼读音节,不要拔高到熟练拼读上,至于从学会到熟练还得有一个不断学习、复习、巩固的过程。其次,要明确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不是必须熟练拼读了才能去识字,而是只要会准确拼读便可以开始识字。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中巩固拼音,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识字甚至阅读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巩固,从“准确拼读”达到熟练,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删去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是否还可以用直呼的方法进行教学?我认为,课标不要求直呼是指教学目标,而用什么方法教学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进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教法探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2、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需求。事实表明,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了1800个字,一般的儿童读物,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连同本学段数学、品德、体育等教科书,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下来。

课标又考虑到识字量提高不致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在要求上作了区分,即提出“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且会认的多,学会的少,本学段要求学会的是800~1000字,比1993年实施的“大纲”要求的1250字还少450~250字。

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①读准字音;②认清字形;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④正确书写。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原词读一读,可列举含有这个字的常用词语帮助认识,还可以用卡片或做游戏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读。

浙江省小语会提出的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实施十条建议中,也把识字写字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关于识字,建议指出:①一至二年级识字课共有24课,一定要体现以识字为主的教学。②把识字和学习词语、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第一学段课本是汉字注音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通过阅读,让汉字反复重现,达到识字的目的。比如第13课《平平搭积木》的教学: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平平(出示平平在搭积木的图片和文字“平平”)我们打个招呼吧。

生:平平。

师:称呼别人的名字要正确,这样表示新生。看清“平”的注音,我们来读正确。

生:(先个别读,再集体读)。

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平平在干什么呢?

生:平平在搭积木。

师:(出示句子“平平搭积木”指住搭字)你们看图中的平平搭了些什么?

生:平平搭了很多房子。

师:你们搭过积木吗?你都搭了些什么?

生:看字说词(搭桥、搭亭子)

这样在揭示课题、认识人物时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开门见山、不着痕迹地进行识字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抓住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比如认同学的姓名,上不路上认认路牌、店名;进校园后认认标语、科室的牌匾;到商店购物时认认商标、包装盒上的字;外出游玩时认认名胜介绍;家族休闲时认认电视、报刊杂志上的字等,这样不经意中就扩大了识字量。④开展一些识字有关的活动。如制作“识字剪报”。刚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学生特别喜欢剪剪贴贴,我想,教研室开展了两年的课外识字本评比也是这样一个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制作识字本,把自己喜欢的自剪下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讲可持续发展,课外识字活动是我们的语文课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应该说,低年级学生的家长长都格外关注,我们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识字。比如学完《自选商场》后,让学生跟随家长去自选 商场购物,请教家长,认读商品名称,收集商品包装,认读包装上的字等。⑤适当渗透汉字文化。日月等象形字。好记又能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教师主要讲的还是识字,但是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课内和课外结合)。

关于写字指出:①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难写(易写错、易写不好的字)教师要范写。②写字随机结合识字或理解课文,如《识字6》中学习海边片段后教师出示图片,你来到海边以后想干什么,学生说玩沙子。教师随即出示:“沙”“海”,观察字形,指导书写。③扎实写字教学的过程:观察字形——指导书写——学生模写——展示评价。

课程标准对写字的要求较之旧大纲有所降低,教学中不要任意拔高,要坚持一个“少”字,做到一个“好”字,力求写字教学的优质高效。多识少写,并非降低写的要求。写的少了,应写得更好,刚学习写字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要一笔一画地教,让学生知道所写的字由哪些笔画组成,各种笔画 如何写,整个字的笔画如何排列写起来才端正、美观,使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关必须把好,因为这一关对今后提高识字写字质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都十分重要。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知识后,学生对汉字的组在、间架结构、书写规则已基本了解,可逐步通过自学解决识字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④写字指导时教师一定要学生先看范写,再自己书写。切忌教师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板书,效果等于0。

课内应安排书面练习,每节课书面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书面作业原则上要在课内完成,减少机械抄写的作业,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3、阅读强调积累,写话强调兴趣。

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样的要求是建国以来历次颁布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明确提出过的,这样的要求概括了我国从古至今乃至当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它既汇集、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针对了近年来语文教学“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并考虑到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去读、去背、去积累。

怎样去指导学生朗读呢?老师们的方法一定也很多。我看到过一篇很好的文章,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我认为应该重视老师的范读。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一个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了以后指名让学生读,点了几个学生读后都没能读好。老师却总会再请,学生读得不好,老师也会有赞扬声或者鼓励的话。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读书还处在一个起初阶段,他们面对的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在低年级教师进行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更高效,更有用。

其次,可用揣摩文本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较强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准字音,没有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感情的能力,读出来容易“干巴巴”的。这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来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比如第一课《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里的动词:挂、露、翻、举表现了秋天的生机勃勃。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的。这个用我们课文分析的办法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对比句子让学生来体会。拿来对比的句子是: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加上动作的表演,来表现秋天的生机。这样的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好凭借生活经验。比如我举个例子。〈清澈的湖水〉里面有一个句子:“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哟,这一声,表达的是一种惊喜的感情,但是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不一定能读好,这时候我们老师可以提供帮助。小朋友想一想,自己平时惊喜的时候会怎么样?“哇“”哟”让学生自己投入进来。当学生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时候,表现的不光是语气了,甚至表情都能表现得很好。而且这时候的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

另外,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

大语文教育观要我们树立这样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去参加比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第一学段对写话没有统一的要求,却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这样的要求是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按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的。有利于克服写作畏难情绪,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为第二学段的自由表达奠定了基础。

4、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更具有时代要求。

课标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听说训练不同,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第一学段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讲普通话的习惯、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自信等。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功夫,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 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总之,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让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

除了口语交际课外,还要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达到本学段口语交际的各项目标。

5、增设综合性学习要求。

课标增设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第一学段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学习语文,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这样的表述,既指出了这一目标的重点,又指明了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途径。第一学段是综合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要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观察以及参加活动上下功夫,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第20篇: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一、课程性质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三、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每天至少看 15-20 分钟的英语,早晨和晚上是学英语的最好时间。

2.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学而不厌。

3.上下相连,从不孤立。记忆英语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记单词和短语,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记常用语,确保准确无误。把常用的交际用语背熟,熟能生巧。

5.尽量用第一人称来记忆习惯用语和句型,以便记忆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来学英语。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练习英语。

7.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怕说错。只要敢说,就一定能学好。

8.要创设情景,加强交际训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场景的强化训练,只有交际,才能学好。

9.勤奋和持续坚持。.多背,课文范例,背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大多数人学不好英语根本的原因是懒惰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0.把英语当成一门声音而不是文字来学。英语首先是一门声音,敢说,加入英语学习,天天说,大胆说,大声说,不怕错,错了及时纠正。 总之:

英语教学主要是 :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

努力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使英语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