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04 00:2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龙凤萍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先形成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发明或发现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观不同的是,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富于情感、,利于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我有以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鼓励质疑问难,练就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带领学生去探求知识奥秘的导游者和觅宝者,在教学中,激发诱导学生产生疑问,让他们自觉地寻找解决疑问的钥匙,培养他们的探究力和独创力。如教学鲁迅《孔乙己》时,我鼓励学生在默读课文后,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默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么在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有的读书人不像孔乙己那样?②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社会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③孔乙己与丁举人都是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要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的用意是什么?④如今的中考、高考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⑤中考与高考同过去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忙于解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等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使其求知欲及聪明才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就一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作深层次的设疑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

自由、宽松的外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是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精心组织、耐心引导、努力帮助、热情服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助学,就是刺激学生的发现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造环境氛围,提供条件。

2、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陶行知先生讲,创造始于问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如给语段分层,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得到创新。陶行知也曾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大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羚羊木雕》中,“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主动提出和“我”换裤子,这是她狭义之心的表现。为了感谢她,当然她也喜欢,“我”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有人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纯真感情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意见。学生们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一事当先,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当万芳提出“咱俩交换”时,“我”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得救了,马上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我”有教养吗?“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体现的到底是什么?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是另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富有内容的思想。

三、在阅读、写作中想象,是创新之源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越宽广,创造性思想的火花迸发得越灿烂。课堂教学的阅读主要是指课文的阅读,在课改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背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父子如果再次重逢,会有哪些精彩对话?再如教学《最后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感到“无结尾”,这时我启发学生这是“空白”,是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入情快,理解深。在阅读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形式多样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展现灵气,张扬个性,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就会如同春苗之起,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作文中有许多学生想象的方法,如:改写、扩写、续写。引导学生想象作文要正确区分长期以来混淆的两个概念,即“虚构”与“虚假”。“虚构”是一种构思,一种创造性的构思。“虚假”则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如果不允许学生作文虚构,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作文中引导学生想象就必须教会学生虚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细心观察,认真积累,平时有所感知,有所积累,训练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四、衔接课内课外,拓宽教学创新空间

1、注重积累,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知识需要积累。单凭课本上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知识。在校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宜以短小的文章阅读为主,假期间可以适当推荐学生阅读长篇名著。课外阅读虽然自由性比较强,教师应加强指导,要引导学生实用、健康、品位高的文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做读书笔记,以确保真正意义的语文积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除学校图书室有几万册图书可供学生借阅外,各班学生自助图书,建立图书角,或借助网络,以保证学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

2、贴近生活,强化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 ① 语文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为了摆脱僵化的课堂模式,就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要考虑给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书法练习、词语接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辩论、风物介绍、读书活动交流等等。这样,开启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给了学生自由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扩充。“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一条重要原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课外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例如:每年春节一到,城乡处处喜帖春联,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收集大量的春联以外还要求自制春联,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其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冲破教室的壁垒,实现时空的开放,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学生放在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课外的实践活动要着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如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班级黑板报、文化墙、校刊等,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事都应多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0年4月

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探究与创新心得体会

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推荐)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究

探究语文创新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