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实践与探究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9 08:37:49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书

1、选题依据论证 (是否是十一五延伸课题;是否是引进课题)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分析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是近年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题研究,将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如何将这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效整合“课堂有效性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并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符合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究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这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它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

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强调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⑵提高学习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面对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⑵关于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只有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才能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⑶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检验教学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⑷关于学习评价。《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①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②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③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取得进步。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教育专著、资料汇编及大量的期刊杂志。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

当然,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及调整。

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参与兴趣浓厚。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建立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教学模式。

5、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⑴成立课题小组。⑵申报立项。⑶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1.6~2011.8)

⑴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⑵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⑷组织开题论证。其成果形式为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

⑴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⑵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⑶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⑷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⑸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论文等。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实验报告。

4、结题阶段(2014.1~2014.3)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6、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的价值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乐学、会学、善学,学得有效、高效与长效。

推荐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打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打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塘汇实验学校 夏云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早在学校正式学习打字之前接触到了打字。那么我们的打字教学岂不是多此一举?虽然很多学生会打字,但是真正掌握正确打字方法的却不多,可见学校的打字教学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打字教学,学生们的打字技能是不是日益熟练了呢?在去年的市技能抽测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打字技能并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有明显提高,指法的正确率也呈现下滑趋势。而学生们的打字速度好像也不取决于我们的教学,一般情况下玩电脑多的学生,打字速度快,玩电脑少的甚至不玩的,打字速度没什么长进。可见,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打字教学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本文我将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打字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打字教学 打字技能

一、打字教学所面临的困惑与现状

打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好比写字、吃饭般普通,学会正确的打字方法、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对于学生们来说异常重要,信息技术课堂是师生进行打字教学的主阵地,然而在我们现如今的打字教学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1、打字教学内容在现有教材体系中过于集中

打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在小学整个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内容过于集中,只有三下有这方面的相关教学。对于打字这个需要不断练习与巩固的本领而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才能真正让学生正确习得这项技能。

2、任课教师对打字教学的认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执得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一般的教师也只会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罢了,认为只要把正确的打字方法及一些技巧教给学生那就完成任务了。不太会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出发,帮助学生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有效的学习,习得和掌握打字这项技能。往往老师们也都知道打字的重要性,也了解学生们打字技能的习得是存在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却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3、学生对掌握正确打字方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认识到养成良好打字习惯的重要性。他们不喜欢按指法打字,因为那样太累,需要记忆键位图;他们不喜欢枯燥的打字练习,因为那样无聊,他们宁可玩游戏。可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辛苦、认真的练习,他们永远无法习得一项真正的本领。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二、课堂教学打字教学的主阵地

虽然很多学生在学校正式学习打字之前,已经接触过电脑打字了,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是学生接受打字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

1、学会打字,学生掌握打字本领的基础

打字无外乎打字的姿势、正确的指法及相应的速度,但是对于小学生,想要让他们正确地掌握正确的打字方法,却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

(1)正确的姿势是学好打字的前提

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教师树了怎样的榜样,他们都会模仿,教师对他们有怎样的要求,他们也会尽量达到,对于打字的姿势,在打字教学伊始,就应该重视学生应有正确的打字姿的意识培养。

在打字教学的起始课,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两脚平放,腰部挺直,两臂自然下垂,两肘贴于腋边。„„” 教师巡视

检查姿势是否正确,并且在教学打字的过程中一直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打字姿势及手指放在基本键位上的状态,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能进行相应的正确姿势练习,为接下来的打字学习打下基础。

(2)正确的指法是学好打字的根本

有些学生认为正确的指法根本用不着,他的父母可能没有正确的指法,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使用电脑。这时作为教师不妨露一手,可以跟学生比一比,或是直接自己进行相应的文字输入,让学生感受一下使用正确指法可以带来的打字速度,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想学正确指法的热情也极为高涨。

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字母键的输入分为了三个课时,每一节课只学一排字母键,学生们在学习新课时也都能掌握正确的指法,可是由于对键盘的不熟悉,在文字输入过程中,总不免低头去找,这对于他们正确的打字本领的掌握可是极为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一困惑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记熟键位分布图。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讲确实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在新授每一节课时让学生一起背一背十个字母键,那应该不难。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键盘,如“这个字母谁来管”,教师说一个字母,请学生找到这个字母并说一说这个字母由哪个手指负责,这样的玩中学,学生喜欢,效果较好。每节课背两遍键位分布图,再加上相应的记忆游戏,学生可以很快对键盘熟悉起来。可是在相应的打字练习时,虽然学生们知道应该用正确的指法,但他们往往没法注意到细节,这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将学生的不正确的打字方法扼杀在摇篮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指法,才有可能真正地掌握打字本领。

(3)打字技巧,掌握打字本领的好帮手

有了正确的打字姿势和指法,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打字本领了吗?那就未必了,我们还要解决一些拦路虎才行。如“Backspace”退格键,问学生用哪个手指打,学生们都会正确地告诉你“右手小拇指”,可仔细观察学生们的打字,一般都是用右手食指去打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他们找不准、够不着,这是需要我们教师重点帮他们解决这个难题。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指挥来做,先请右手食指留下“看家“,其它手指全部离开家,试试用小拇指去够“Backspace”键,然后在右手食指的指挥下所有手指回家,行吗?如果行了,再试试不看着键盘去击“Backspace”键。这时大部分学生,为能正确输入“Backspace”键而欣喜,小部分学生还没掌握则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技巧。除了“Backspace”键的输入技巧外,还有连续输入不用回家,输入标点左右配合等,都需要教师耐心地一一指导,只有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些拉路虎,才能让学生打起字来更轻松。

2、高效的练习,学生掌握打字本领的保障。

打字这一项技能的习得,想学好可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一定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才能使得练习更为有效。

(1)启蒙练习,奠定基础

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打字,除了教会学生打字本领,一定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内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而又高效的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打字练习。特别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之后的打字学习奠定基础。

(2)每课一练,熟能生巧

两年前,我们学校开始尝试在

四、

五、六年级信息课上开展 “每课一练”活动。即每一节信息课要求学生提前到机房,上课铃响了,准时上课,开始课前5分钟的打字练习,四年级输入英文,五六年级输入中文。每节课由小组长将打字成绩记录下来,表扬每一次有进步的学生,并把每班的打字高手的名字和成绩写到黑板与其他班级的高手展开比赛,以此来激

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这一措施开展以来,信息技术课上的文字输入不再是最大的困难了,随机抽查了六年级的某个班一学期里学生中文文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23个字,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最快的达到每分钟65个字,最慢的可能只有每分钟7个字,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我们避免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每个学生与自己相比能有所进步,让每个学生在“每课一练”中熟能生巧。

(3)重视指法,根本所在

在打字的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只追求了速度,而忽视了指法,从而让“一指禅”、“小鸡啄米”等现象在打字过程中频频出现,因此,在学生们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强调指法,并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巡视,以便于发现学生打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们的打字练习变得更为有效。同时在学生的“每课一练”评价表中设置“指法”一栏,让学生真正把重视起指法,并让他们明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指法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打字本领。

3、完善的打字评价,有效促进打字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打字教学中完善的打字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好打字本领。

(1)练习成绩有记录

记录学生的练习成绩可能会花教师比较多的时间,但是是否记录成绩或是提交练习作业对学生来说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比如文化学科的作业一样,教师批与不批,直接决定着学生们对待作业的态度。学生是非常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花一点精力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进行记录与评价。对于刚学打字的三年级学生,一般可以用定性评价法来评价,如第7课 英文儿歌,完成课堂要求的这首儿歌输入,并且基本正确,得一颗星,再完成另外的补充儿歌再得一颗星等,当然这个打星的工作可以由小组长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将作业保存提交,教师可以不用检查每个学生的作业,但是可以采取抽查等方式来保证组长评价的客观性,并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每课一练”的成绩记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打字热情,还能作为学期末学生信息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

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在打字教学及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效果会更好。在信息课上的“每课一练”五分钟打字练习中,要求按正确的指法进行打字练习,之后将课堂记录表(如下图)中打字项目根据打字情况填好,指法这一栏由自己和同桌完成,如果指法基本正确,同桌也没有异议就可以得到一颗星,速度由每一组的小组长检查过正确率为98%以上的,填上打字速度,如果没有达到该正确率的速度为0,进步一栏,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那么就由自己在进步栏里打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来对打字练习的评价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客观的评价,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肯定与成功的喜悦,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打字本领常考核

信息技术没有考试,打字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效的考核,以此来促进教学。针对三年级下的打字学习,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打字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默写键位分布图和文字输入考核。指法是打字中的一大难点,最主要的是学生对键盘的不熟悉,针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平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多记忆外,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记一记键位分布图,是个不错的办法。先是提前发图一的键位分布图,课堂上让学生花三五分钟记一记,再拿回家背一背,过一个星期后考核,默写图二的键位分布图。考核中近80%的学生能默写全对,15%的学生错1-5个,5%的学生错5个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键位有了一定的熟悉,为他们的打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字输入的考核主要是指法及相应速度的测试,指法要求较高,错一个就扣分,速度要求不高,重点放在指法的考核上,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指法,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感觉比大考还正式,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扣了分,整个考试下来,每班40人中只有2-3名学生的指法有错。

四、

五、六年级期末的考试中,除了一学期教学内容的测试外,都会有打字考试,包括指法和速度。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按正确的指法进行打字,但是通过各种考核至少让学生对于指法的重视程度会更高一些,学生们的打字水平也会因此提高不少。

图一

图二

三、课外活动,学生施展打字本领的舞台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打字本领,那就要让他们把这个本领用起来。

1、以赛带练,全面促进学生打字水平的提高

比赛是学生们最热衷的,打字练习也可以这样做。每年的5月份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会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工作安排,开展全校比赛,先在全班选拨,然后每班选10位打字高手参加学校比赛,打字水平好的学生有时不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让这些打字高手们有了为班级争光的机会,他们全都是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开展练习,这样的比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打字水平。

2、学科结合,让学生的打字本领有用武之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

好打字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语文课中学生写的作文,可以通过打字将作文输入到电脑,汇编成自己的电子作文集;综合实践活动中查找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小论文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打字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有效促进我们的打字教学。

总之,打字教学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可以教得很简单,教完指法,练习、练习、再练习,相信教学任务也能完成。但是,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对于打字--学生终身受用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每个学生学会正确的打字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心、多思考,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本领。当看到自己的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按正确的指法,快速地输入文字时,相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吧!

参考文献:

《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教学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进行练笔的最佳切入点,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比如仿一仿精彩典型之处,补一补空白悬念之处,为习作教学搭建基石,更好地落实“语用”。

关键词 课堂练笔;教学实践;落实探究

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这样一段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增加“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这一建议是修订版课标一个重大实效性建议,也是十年课改教学实践的必然结晶。

我校立项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链接文本 寻找练笔切入点教学研究》。本课题研究以文本为出发点,从进行练笔的最佳切入点和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两方面进行研究,意在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探索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习作教学搭建基石,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好地落实“语用”。在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中,寻找到了一些文本的练笔切入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彩典型处仿一仿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写作方法。我们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写作顺序、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仿写。

(一)句式仿写。实验教师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式和特殊句式,如四年级下册《林中乐队》:“天牛的脖子嘎吱嘎吱地响――这不是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吗?”(这个句子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在前面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教材中各个“语文天地”都有仿写句子的训练,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构段仿写。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精彩句子,更要模仿文中的精彩段落。如三年级下册《奶奶最喜欢的铃儿》,倒数第二自然段:“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教师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掌握这个段式,应让学生充分朗读段落,明白前面的动作描写与后面的语言描写都为表达同一情感,接着出示叙述动作或叙述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补写另一半,以此来扶学生一把;然后再提供一些语言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在学生充分练习说的基础上,才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先说后写,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预想的练笔效果。

(三)顺序仿写。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参观游览顺序等。如学完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如“日落”“月食”等。

(四)篇章仿写。如五年级上册《我喜欢》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结构很特别,每一自然段开头都用“我喜欢”领起下文,使这些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式。可以让学生仿照排比段的形式写出自己所喜欢的独特事物。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习作的方式。

(五)写法仿写。小练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情感的深化或迁移之外,在写作方法上也能有所收获。

例如,实验课例《我与凡卡比童年》,链接《凡卡》文本的第八自然段,从品味凡卡悲惨命运的三个方面,“挨打”“挨饿”“挨冻”,学习作家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连续动词即“造型法”; 两种事物的对比即“对比法”;语言朴素而生动即“素描法”。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名家经典的基础上,模仿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实际,从玩耍、饮食、睡觉等方面来表现童年生活的幸福,并力求在各方面用上本课的写作技巧写一写。在这三种写作技巧中,“对比法”学生易于接受,而“造型法”这种需要用到连续动词的则有一定难度。教师献身说法童年玩耍的快乐,强化学生对“造型法”特征的认同。接着出示几张孩子们玩耍的图片,即兴说说自己玩耍时的快乐场景,要用上一连串的动词。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能较自如地表达。最难的是“素描法”,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勾勒人或物。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应该对细节描写有一定的感悟。的确,立足于文本,学习作家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尤其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很有必要仿写的。

二、空白悬念处补一补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归纳起来,文中进行补白的地方有:省略号处补白;人物内心补白;课文插图补白;突破重难点补白。

(一)省略号补白

实验教师能及时利用,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联系己有的知识,进行言语拓展,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课文插图补白

实验教师能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

(三)人物内心补白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在人物内心补白上,可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三、情节外延处编一编

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无穷,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练笔的大好机会。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抓住结尾进行 延伸。

实验教师较好地总结了怎样进行续写。①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情节。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要求学生续写时,必须紧紧围绕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就懂得在原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想象,顺着原文的思路创作下去。②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如有一位学生在续写《一枚金币》时,写出了文中的儿子知道赚钱不容易,就去找了一个有钱人的女儿当老婆,过上了富足而安逸的日子。这样的续写偏离了文章的中心,背离了作者的用意,所以在续写之前应该要与学生先确定好本文的中心。③要抓住要点,反复推敲。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续写: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的两个孩子?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再现主人公的美好心灵!这样先想象几个要点列好提纲,然后再细细思考,这样的续写具体,符合情理,注意衔接。

四、转换文本时改一改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古诗文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在了解诗文大意后,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情感,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例如,课题中期汇报活动中,有的研讨课较好地展示了改写的课堂。《东施效颦》的没有具体的语言描写且只有三句话,而剧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靠人物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化无声为有声,围绕西施的美,东施的丑,人们对东施效颦这一做法的观点,发挥想象,无中生有。一是设计人物的语言,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凸显人物的个性;二是设计说话者相应的动作、神态。现场呈现了一堂趣味十足充满活力的改写课堂,在教师这个“导演”的组织下,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不但“身动”而且也“心动”,课堂上学生活跃,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潜力,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五、有情可表时写一写

如六年级下册《白衣天使》一课,学生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抒发对南丁格尔的敬佩之情。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还有许多文章的内容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强烈的感染力,都不妨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炼、边推广。通过大量的课题实验案例教学设计,实验教师很好地链接文本,找准了每课的练笔切入点,并能对相应的练笔点预设一定的练笔策略。课题组用关键词对各个练笔策略进行提炼,加上课题实验研讨课的验证,今后将进一步推敲提炼出一些练笔切入点及相应的练笔策略,从而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左小文)

推荐第4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突显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自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并能指导实践,生成智慧,能够在课堂上科学而灵活的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并巧妙地解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思路、新教法。

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施探究性、开放性教学时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

1.1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课堂教学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施教学中赶抓进度,整堂课几乎由教师主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独立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惯性”严重,怕高考“吃亏”,在教学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大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可课后做题心就发怵”,更为严重者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2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缺乏主动性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不佳,使教学陷于无用功较多,费时,却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索的意识。

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实验设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学生无从取得探究材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能付诸实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探究陷于被动状态。

2.针对以上几点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法。

2.1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推进中很多教师均有顾虑高考“指挥棒”不变,教学能否改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也要随之改革。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死守旧教学方法,不能接受课改新理念,在新旧交替,新课程下的高考,必定不是过去的翻版,我们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率先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在07年进行了新课改下的首次高考,这四个课改省的化学试题在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依然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均没有变化,更新的是情景知识载体,注重双基在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试题关注STS主题;试题注重联系现实、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学会创新,而不是只记住结果;试题的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增强。为此,我们应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创造性实施课程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改以改变学生学习“惯性”为突破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出假设和方案,到验证假说并得出结论。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怎么判断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问题情境设计如下:1.将BaCl2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

2.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为什么?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继续通入

NH3后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是什么?4.写出上述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在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上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实行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思维。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结果可以不一致。这首先对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施要求较高。

例如:提供给学生以下实验课题:1.收集钠与水反应的气体,并点燃;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实验室制取Fe(OH)2;4.用NaOH和CO2制备纯净的Na2CO3固体;5.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学生在实行实验活动探究中因缺乏研究所选课题必备的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比较简单而没有创意,有的甚至不可付诸实践。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就要求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相对应的资料供学生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一般只有对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要求不高时,此方案才可以实施,但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因实验设备不允许而很难实践,给实验探究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靠实验室尽快配置较新仪器设备,再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仪器的改造,科学地对仪器进行可操作性组合,以满足实验要求。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或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拓进取,形成符合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推荐第5篇: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摘

要】朗读能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技巧运用来表现丰富的情感。本文首先对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例子,从四方面阐述了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教学

教学策略

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43-01

一、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真正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教师较少,朗读还没有成为学生英语水平评价的途径。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一系列英语活动,如玩游戏、模仿、跟读、听录音以及唱歌曲等中乐此不疲,英语课堂非常活泼热闹,学生出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但是,如果让学生单独进行英语课文朗读,他们往往会觉得无法开口,英语学习的激情也戛然而止。朗读让学生如临大敌,而英语课文中的个别重难点词句是学生朗读的拦路石。很多的小学英语课中,教师通常在展示一系列实物、图片后,在课堂引入新句型或者新词汇,紧接着就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但教师展示的图片中,很多没有单词。而且,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按照课本要求进行词句以及对话的朗读练习。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活泼,但是认字和读音被隔离开来,音、形、义没有完美结合,学生的朗读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一)明确英语朗读的重难点,针对性实施教学

英语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之一是要明确朗读的重难点,针对性实施教学。

1.学校应组织成立英语朗读教学实验班,在实践过程中,将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各自的朗读水平进行比较,总结出朗读教学的科学经验和模式并推广。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针对性进行朗读训练。例如,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难度不大的绕口令如:Susan sells sea shells by the sea shore.学生面对这样有趣的绕口令,兴奋点会被大大调动,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教学过程会更加顺利。

2.对于四年级,应该以升降调、重读、弱读和音准为主,五年级学生应该以爆破、节奏和速度为主,而六年级学生,应该针对多种句式的语速和停顿、较长句子的朗读以及词组的练习为主。同时,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有表情的朗读表演、换气等,并区别多种英文文体的朗读。这种差异化的教学,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掌握朗读相关技巧,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重视朗读训练中的范读,提升朗读技巧

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生养成精准的朗读技巧的关键。教师在范读时,应该细心观察,注意那些句子比较拗口,那些单词容易读错,学生能否跟上朗读进度等。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范读:

1.按照词句的顺序范读。例如,从My sister到My sister is playing到My sister is playing in the park.

2.从某个句子的中心词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扩展。例如,从a cat到There is a cat 再到There is a cat in the park.

3.针对较长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朗读节奏,那么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可以将句子按照意群进行划分,进行范读,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并朗读整个语句。例如,从I think到I think we are lost.

(三)强化朗读教学指导,提升朗读质量

学生在朗读练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是应该随时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引导他们在朗读练习中掌握科学的英语语言规律。同时,朗读时,对于英语课文的音调升降、弱读、重读以及连读等,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并指导。例如句子:“He went to Guangzhou yesterday”,重音部分是“He”“Went to”以及“Guangzhou”,而它们分别对应的问句为“Who went to Guangzhou yesterday?”“What did he do yesterday?”“Where did he go yesterday?”,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强调词句的重音部分,让学生在朗读中能有较为规范的音准。另外,小学生朗读时,容易出现一词一顿的情况,有时候也会没有规律的停顿,教师需要随时纠正和指导,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丰富朗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单词教学时,如果单词给学生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如表示水果的单词,教师通过多种水果颜色的展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那么就会防止出现单调枯燥的情况。例如,在appl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朗读“apple, apple, this is a red apple.”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记忆深刻,另一方面复习了表示红色的单词,一箭双雕。

同时,应该丰富朗读句型,来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chant是一种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通俗易懂的句型,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容易学习。例如,在体育运动项目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编chant来进行课本重要内容的练习。

最后,可以组织表演朗读、接龙朗读和角色朗读多种形式,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如在How much is the magic hat?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朗读,提高对英语朗读的信心和兴趣。

三、结语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旨在与提高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因条件所限,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英语教育者能在日后的教学中,对朗读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推荐第6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本人在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几次微写作教学之后,对微写作的概念、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成效,以及将课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2016年新修订的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进行归纳总结出了未来本人在微写作教学上的努力方向,这让我以后微写作教学不再是毫无头绪,而是有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写作;实践;探究

语文新课标中有这样的目标: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一、微写作教学的概念

所谓微写作就是写作微型作文,而微型作文是一种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迅速反映生活的文体。近年来,微型作文的写作考试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微型作文在揭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事一物,挖掘其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或象征意义,加上丰富的想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写作微型作文,有记叙描写,有说明介绍,有议论抒情,篇幅短小,收放自如。微型作文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一道思想的闪光,一个景物或场面的摄取,或者是撒下几粒感情的珍珠,却同样要揭示某个道理,反映生活之甜美、心灵之圣洁,奏出时代的主旋律,唱出未来心声。

而在2014年的北京卷,就出现了对微作文写作的考查:

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是这标志着微写作正式地出现在了高考的考卷当中。当然,这个出现不是偶然的,在之前微博、朋友圈等写作形式的出现与风靡,早就意味着这种写作形式的受欢迎程度,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运用与普及,就意味着它会进入到课程当中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查。目前?F州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暂时还没有出现对微作文写作的考查,但不代表它不会出现,或者说它就没有了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个点,我们才决定将微写作实践于教学当中,探究一下微作文写作教学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何作用。

二、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一) 教学方法

既然是将微写作教学与图文转换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么选择适当的图片是很重要的,在一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一幅鲸鱼在海边搁浅的图片,图片当中,海水湛蓝,与晴朗的天空相映成趣,但是一条硕大的鲸鱼在蔚蓝的海边搁浅了,美丽的景色与搁浅的鲸鱼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鲸鱼旁边,一位印度人端着一盘水果虔诚地在祈祷着什么,他正对着鲸鱼,眼里充满了怜悯。

就是这样一幅图片,我先让学生对其画面直观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学生能够很快地看出里面的各个要素,但是再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这幅图片的意蕴,并且用相应的文字进行表述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二) 教学成效

在把学生的写作成品收上来后,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首先说一说优点: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撇开图片背景不说,很多学生想象出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这反映出了单纯的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抱有极大的希望和向往的,他们完全沉醉在美丽的景色当中,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去极力地渲染世间万物的美好。学生在对图片的解读过程中都能够表达自己对美好的追求与期待。想象力是很好的。

其次说一说缺点:

1.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搁浅”这个词的含义,可以说,在他们想象力的背后,其实是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缺乏。

2.这幅图片它真正的含义是在赞颂人类对生命的尊重,鲸鱼已经搁浅了,而且是在如此美丽的景色反衬之下,他们应该更能够感觉到那种强烈的反差,当然,答案不唯一,但也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3.学生的词汇量很匮乏,大多数学生能用的词语多是“美丽”“和谐”“美好”等词语,换来换去都是类似的词,缺乏语文味。

三、微写作教学努力方向

(一) 加强平时的词汇积累

因为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刚从初中义务教育模式升到高中,而初高中的学习节奏和侧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词汇积累方面难免会有些匮乏或者欠缺,那么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词汇方面的积累,夯实基础才是硬道理。

(二) 加强表达与交流练习

学生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从何说起,除了跟他们的词汇量有关以外,其实跟他们上课的状态与老师授课的形式是有很大关联的,把课堂适时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不要“满堂灌”,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去表达自己,与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练习,让他们自己来给自己找问题,并且自己来解决问题,让教师“退居二线”,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可。

(三) 不光要说,还要写

有很多学生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但一涉及文字的东西立马就现了原形,遣词造句、文章结构一窍不通,多写多练才是让他们真正提高的不二法门。

总之,在微写作教学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发现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蔡明艳.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建设依据和实践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

作者简介:

胡兴慧,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推荐第7篇:“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报告)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企业对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但目前职业学校仍沿用常规的“学校制”教育模式。虽然学生

在校内实习车间参加实习,也具备了基础的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环境,远离生产第一线,所学知识总是无法有效的用于企业生产,学生从学校学成到企业工作后,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设备,以及企业的生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吸取成功的职教院校的经验,积极开拓,大胆改革,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并进行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改进,通过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实行“课堂进企业”,由学校老师陪同学生进驻企业,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以达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和企业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真正做到双向选择,既有利于构建彼此的和谐关系,又节约了学生找工作和企业寻找、培养员工的时间,降低了双方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双元制; 机械专业; “课堂进企业”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目前常规的学校制教育模式,虽然也强调校内实习,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环境,远离生产第一线,所学知识总是无法有效的用于

1

企业生产,学生从学校学成到企业工作后,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设备,以及企业的生产。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课堂进企业”,由学校老师陪同学生进驻企业,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已达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和企业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真正做到双向选择,既有利于构建彼此的和谐关系,又节约了学生找工作和企业寻找、培养员工的时间,降低了双方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2、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国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的校企合作形式,是立足本国资源,符合国情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职业教育必需与企业元素紧密结合,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前途。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2)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动机、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教学原则。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的报告:“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学习要以行动为导向”。

2

三、“课堂进企业”模式双元制教学的实施设想

第一阶段:“学校打基础”第

一、二学年,在课程设置上反映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础技能训练,实行宽基础教学使学生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础操作技能,为学生的技能成长提供必需的知识平台;我们学校机械专业有在校生230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56人,实习指导教师68人。普车车间有车床64台,数车车间有数控车床34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20台,钳工工位126个,足以满足教授理论课、技能课的需求。学生在校每学期理论实习的课时比例1:2,两学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学期结束有学校、劳动部门企业考核成绩占60%。

第二阶段:“课堂进企业”

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企业需求等要素,分配到企业不同的岗位,在企业设置理论课教室,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有学校老师讲授该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在学校是已经过系统学习,所以只需针对该企业的生产案例进行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又要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能力。同时有车间师傅在工作中以带徒弟的方式一对一的教授操作技能。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已经成为企业的熟练操作工。

第三阶段:毕业前,有劳动部门,学校,企业组成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这一年的学习进行考核,成绩占40%,综合两次考试成绩,合 3

格者有学校报请上级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书,报请劳动部门颁发技术资格证书。

四、“课堂进企业”模式双元制教学的实施过程:

1、选择班级;2010级机械班,学员40名,是2010年秋季入学,在校两年,理论课已修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职业道德等文化课以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专业基础课。实训课已学完钳工、普车、数车、数铣等模块。具备了必须的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

2、与企业签署协议,获取支持,配置理论教室。在学校领导的统筹协调下,与同翔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验班40名学员,有一名理论课教师,一名生活教师带队进驻企业。有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教室、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需要。

3、整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由理论课教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整合所有理论课内容,制定理论课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由企业培训机构制定实训内容和计划,分配岗位,选派师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

4、与企业、劳动部门沟通,成立考核委员会,制定考核办法。在学校领导的协调下,成立了有劳动部门、企业代表、学校三方组成的考核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

5、所有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012年9月,实验班40名学员,两名教师进驻诸城市同翔机械有限公司,开始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训。

4

6、一年的实训结束,按考核委员会制定的考核实施办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由学校报请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技术资格证。

五、广泛实行 “课堂进企业”双元制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策层面的保障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是国家立法支持的教育机制,我们暂时无法追求校企合作办学上升到法律保障的地位,但是基于这是一种校企双赢,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努力争取本地政府的统筹和推动,通过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从而通过利益驱动使校企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如果这种合作不再是校企“一对一”,而是校企“一对多”合作,那么它也将克服对单一企业依赖过大的问题。

2、整合、重编专业教材体系切合企业生产实际。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第

一、二学年所开设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要精而广,以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课、技能操作课程要整合、重编以适应不同企业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3、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课堂进企业”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必然要求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改革,从而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而广泛的理论基础、

5

对企业的生产产品、工艺、设备条件等有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必须有企业所需工种的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的操作技能水平。而目前专业教师虽然都是机械类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好的理论水平,但操作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实习指导教师又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困扰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5、构建起合理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有政府劳动部门、企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的劳动技能考评委员会,在接受双元制培训过程中,学生在考试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其中第一次是在学校学习完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训练的两年后,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第二次就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主要考与企业有关的综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同时,这两次考试,都分别由两类考试组成,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由此,产生两类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六、总结:

1、本次教学改革收到的成效:

(1)、通过这次“课堂进企业“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践,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校企合作的内容,在计划、组织、实践、评价等各个环节引入企业元素,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缩短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充足的选择和锻炼,为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6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学校专业的建设问题,研究规范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以企业岗位要求整合或开发专业课程资源,明确“教什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通过教师下企业或参与企业研发,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综合素质发展,进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3)教学相长:通过一个周期的时间,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整体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下图形象的反映了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

(4)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进企业”这种双元制模式普遍反映较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老师针对车间的零件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容易听懂,学习兴趣浓厚。第二,由于授课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有很大成就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第三,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作息时间与企业职工一致,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规律和环境。第五, 有利于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充分的感受到知识的重要,

7

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

(5)企业反馈

企业反馈的情况主要有一下方面:

第一,学生工作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生活环境。新分配来学生因无法适应企业的纪律和劳动强度而辞职的情况没有出现。第二,学生做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生产中都得到充分应用,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求知欲很强,能主动学习。在同翔机械每月一次的技术考核中经过“课堂进企业”这种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平均成绩居全公司前列。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给企业技术革新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企业对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非常欢迎。希望社会、政府、学校进一步创造条件,广泛开展这种办学模式,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2、“课堂进企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本课改的创新之外主要在于:

(1)立足地方企业,结合中专机械专业特点,研究的重点不是理论,而是提炼、验证、推广实际经验,可操作性强;

(2)进驻企业的学生已在学校进行了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基础的操作技能实习,具有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3)实行“课堂进企业”,讲授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和操作知识。 (4)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课程教授、大纲制定等多个方面,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明显加强

8

3、双元制“课堂进企业”的特点

(1)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一是学校,学校设有理论课堂和和实习车间,学生有两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基础课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基本要求。 并在实习车间学会基本的实训操作。

其余一年的时间进驻工厂实习,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分配工种,实施管理。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理论教室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学校配专职教师上理论课,每周安排两个半天上理论课(包括工艺课),理论课教学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为素材,主要解决学生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其余时间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有企业安排师傅手把手的教操作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觉的质量意识。

(2)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9

学生进驻企业以后,企业的师傅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师资在 “双元制”教学模式中是非常关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傅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工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获取教师资格证和技师证的“双师性”的职教人才。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了充分体现了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的宗旨,学生在企业期间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企业生产实际为依据,以在学校期间学过的理论教材为基础,由任课教师编写符合企业实际的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等教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不断变换的生产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4)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学生经过在校两年和进企业一年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最后参加由劳动技能考核委员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

10

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人事劳动部门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6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3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5)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结论:本次“课堂进企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仅仅是我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开始,以后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资料:

11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培训的机制 职教通讯 99年11月

2、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30期

3、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启示 《职业教育研究》2005.09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原则、结构、应用以及实践和探究。

[关键字] 小学数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探究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原则和结构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四大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已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目的。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 第二,参与性原则。 第三,合作性原则。 第四,创新性原则。

(三)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2.建立模型。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空间感、度量感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

3.解释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圆锥体的体积

操作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英才幼儿园需要一批底面直径10 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现有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0 厘米的圆柱形木头(电脑显示),你准备怎么做?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总结:

1.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

2.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

3.沿着这个中心和圆柱另一个底面削去边缘部分(教学媒体显示)。

(二)引导探索,建立模型。

1.猜一猜。这个做成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2.讨论归纳。一个圆锥的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小,可能是一半或一半也不到。

3.操作验证。上述讨论归纳的结论对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学具,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并如实填在下列表格里。(表格略)

4.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三) 完善认知,解释应用。

1.解释

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先求出与这个圆锥体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在将这个圆柱的体积乘以1/3。

用字母表示公式

v圆锥=1/3v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

如果用s和h分别代替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那么,v锥=1/3sh

2.应用

(1)直接应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略)

(2)根据所给条件间接求圆锥体的体积

(3)根据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4)量出圆锥体底面周长和高,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半径,求体积。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一)人人主动参与。

由于本模式注重个体的独立学习,又强调学习小组的互动功能,还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口、动手。本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满自尊自信。

体现主体性,不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强求学生回答老师提 出的所有问题,不再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上强调标准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自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由于本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小组、全班同学间、师生间的研究讨论,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认识的能力,因此,实验班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在一味地求老师,而是求同学一道讨论、分析共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与老师商讨。

(四)学习具有独创性。

主体性教学,学生有发表个人意见、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互疑阶段,同学们为了展示自己,为了挑战他人,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思维及其活跃,创造性的灵感往往就在这里产生。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永兴完小564100)

推荐第10篇: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新课程推动下的素质教育将审美素质纳入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审美素质成为全面教育培养人才的硬性指 标,而目前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抓住思维关键点来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思想转化,推动美术教育的革新。

关键词:小学教学; 美术; 课堂互动

互动是指基于教学目标,使得教学主体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文本和环境之间。美术课程中的“互动”就是美术教师和学生同教学文本与环境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互动是存在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的,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互动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1.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心智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成熟,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师生互动单纯当作游戏看待,而对于一些知识的探讨则兴趣缺失。同时,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小学生的配合度也有所欠缺,年龄稍小的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年龄稍长的则更在意与同学的比较,因此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的互动学习中。

2.教师方面

尽管当前小学课堂一直在强调互动教学,但大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始终难以实现从传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因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始终泾渭分明。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尽管课堂互动氛围十分融洽,但实际上那仅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本身并未积极融入,而仅仅是从旁监督。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学习必然存在考核,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考核同样使师生距离进一步拉远,进而造成互动教学空有过程而难有结果。另外,在现行教材固定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外互动的课程安排上往往较少,这显然也违背了审美教育的初衷。

3.家长方面

随着当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调查显示,这样一种重视仍具有片面性。一般来说,在小学美术的学习上,家长往往认为兴趣培养大于审美教育,因而在互动教学方面,家长给予学生的支持与鼓励也就相对较少。不仅如此,部分家长从主观上还认为互动教学是一种“游戏教学”,在同样的学时内,并未让学生收获与传统授课相同的知识,所以师生课后互动的环节便极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并且家长的个人理念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课堂互动态度。

二、情境设置

近几年来,情境创设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革新实践之中,美术教学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相关的延伸知识来创设出某种认知情感氛围和情境,以影响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参与的欲望。情境创设强调的是真实的场景,一般多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辅助。在课堂之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分辨不同的乐器并指出其不同的特点和独有的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是对其趣境、谐境、奇景的构建,创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保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的地位。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置身于新颖奇特的创设情境之中,以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思维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借助互动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构建,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互动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一方面,教师应当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应当进行真诚、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及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只有成功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为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让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互动教学不仅体现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还体现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指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得到多元化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尽情地分享各自的想法与智慧。加强学习时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使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并从他们的想法与见解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意识到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还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着重鼓励平时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使课堂教学秩序平稳、和谐。如利用美术教材中的摸一摸、画一画,这一版块来进行合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美术教学模具,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合作,再进行绘画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美术教学模具的特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模具的观察和了解,创作出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合作模式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合作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五、师生评价间的互动

小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认可。因为小学生的幼稚天真以及思维的抽象,学生所做的画往往都是充满了奇幻与梦想,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画进行一个很好的评价。应该说,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去评价学生的作业,就能够使其在美术学习中总是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进行鼓励表扬,尽量不要批评或者挖苦自己的学生。在处理学生的作业时,一定要真诚和善,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并且针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地进行称赞表扬,使学生对自己的长处能够有所了解,进而有效地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评价时,要注意评价语言的人文化,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婉转性,不要给学生压力,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第11篇: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摘 要:小学阶段教学中,英语学科占有重要地位。现时期,英语已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我国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已经重视起来。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再加上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环境,直接导致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具体情况,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英语课程;方法探究

小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初次接触的学科,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英语知识学习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小学生不爱学习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所要解决和必须要探索的问题。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英语知识趣味化,为小学生学习英语增添动力。

一、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然后再去进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但是要注意不能忽视小学生活泼个性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整个过程不能脱离英语知识本身。比如,多媒体图像教学、课堂表演活动、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电影等都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英语实践教学方法应用探究

1.关于英语词汇部分的教学摸索

英语单词教学,一定得围绕“积累”进行,每个单词就好比如房子的砖瓦,只有砖瓦的层层叠加才会有高楼大厦,所以说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英语词汇积累的重要性。要想消除英语记忆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点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老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英语课程内容,自编英语儿歌,帮助学生串记单词。英语单词有些是属于同类的,那么通过儿歌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将同一类型的英语单词词汇整理掌握。

第二,注重英语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可以鼓励学生把写有英语单词的小纸条贴在相对应的物品上,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水杯、铅笔、眼镜或手机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随着日积月累,学生看到一些事物就会自然地想到所学的英语单词,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单词累积水平的提高。

2.关于英语口语的教学探讨

首先,英语口语的锻炼是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小学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活动情境,并有效融合英语口语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可以模拟实际场景,营造真实氛围,真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实践证明,游戏是受小学生青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游戏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英语思维意识的教学目的。

3.组织英语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赛竞争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设计的比赛内容和要求,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加大班级学生的参与性。比如说,老师可以就已经教学完成的三个单元课后单词进行拼写比赛,对正确率高的并且花费时间少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稳定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首先,无论是成绩突出还是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老师都要时常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说口头表扬或者小红花形式的表扬等。但是,老师不得不面对班级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不能过度惩罚批评,而是要表扬其亮点,称赞其长处,恰到好处地表扬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在游戏或比赛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时间,整个过程不宜过长而影响到正常知识教学,但是也不能过短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過程中,要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规划组织。最后,老师一定要做好问题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等一系列情况的总结,以便对以后的工作进行及时调整。

总而言之,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控好学生情绪,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想法并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实现快乐教学。英语作为一门较难的学科,更需要老师去创新教学方法,开拓创造性的教学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12篇: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姓名:(三号楷体加粗,下同) 学号: 01000076

学院: 管 理 学 院

专业: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20××年 ×× 月 ××

[摘 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应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

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

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主权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

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

[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徐兆辉,等.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刘臣钦,等.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第13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究与实践

新课程中学科教学 要渗透德育的探究与实践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坚持 ‚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 则,积极开展工作。连续都年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也得以长足进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 分。我校多年来坚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几年我们积极引导和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我校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使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了一种保证,可喜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有些老师做的自觉而有成效。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并将继续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

多少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景润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哥德巴赫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学习,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教材中德育资源的丰富性、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经常性、教学过程潜移默化的有效性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主要的优势和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德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六七门学科,平均每天上四五门课,如果能自觉做到教学渗透德育,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渗透德育可以做到经常。

3、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有效性的特点——教学渗透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不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而增强自觉性是做好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

在重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怎样处理好德育渗透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课题,我校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学生的兴趣、意志、心理、习惯等因素,对其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当学生花费较少的精力投入,真正获得了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力。

有助于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抱负,提高自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来说,没有哪样东西会像学习失败那样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理想抱负、自信心和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一种非智力因素,高效的课堂往往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能坚定学生的理想抱负,建立自信心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优化、高效‛的口号,‚优化‛,就是指教学的全程要优化,当然也包括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这一内容,‚高效‛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感到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做好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相机引导、点播,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做到师德引领。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这里就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语文、社会、思品等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防范安全隐患的教育;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综合实践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力,这方面工作我们还做的很不够。

根据我们的体会,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政治课,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尊重哪些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学生由于明白了道理,又结合了实际,从中会受到很深的教育。过去政治课有时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我们现在要把政治课变成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五四运动‛历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无疑会从中受到教育。上的英语课‚急救‛,老师要创设情境,渗透‚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德育内容。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音乐美术课中的名曲名作、语文课中诗歌的意境、地理课中的山川风貌、化学课中神奇莫测的实验无疑都蕴含着美,就是看来只有数字和线条的数学也蕴含着美。一些老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就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人体、建筑等对称的图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形,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数学背后蕴含的美。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对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三、抓住并创设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研引领,把我校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同时还下发了‚加强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这些精神和意见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感到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把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前进。同时我们感到还必须创造机遇,使我们的工作加速开展。今年我们举办‚贺中名师‛评选活动,对上课的要求\"旧有条‚自然的渗透德育‛,就是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创设机遇,通过展示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推出名师,又推课堂渗透德育的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积极价值观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我们坚持要做下去的一项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准备以科研课题来引领。

总的说来,我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也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感到我们还离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14篇: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推荐)

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带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注重方法,改变思路的观念走进音乐课,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创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 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 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学生自找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

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

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第15篇: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基础

张熊飞教授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张熊飞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社会任务为己任,巧妙地创建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一系列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大众化的教学理论即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及三维教学目标论。张熊飞老师帮我们指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重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是教师取材于现实,升华于现实,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作为一位高中的数学老师,现在在初中支教,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呢, 张熊飞老师帮助我找到了数学教学的新思维—探究性教学法,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

二、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理解

1.教与学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取一定与数学有关的现实材料,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及动手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诱导,让学生自己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下去,更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让他们能够通过现实实践感觉学习的有趣性,更力图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存在形式、内容、数学内在美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自发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2、数学诱思探究性课堂模式

张熊飞老师帮助我们找到了数学教学的新思维—探究性教学法,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这种教学思维就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我们就以“探究性学习”学习为例,帮大家分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课下自学探究

这一环节要求设计的实验一开始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后愿意去动手操作。 生活经验导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的人或者物为导向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所,如在讲述《扇形》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试着在课前做小蛋糕,同时提出一些分配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既可以做出美味的食品,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怎么去平等的分享美味呢,怎么去计算谁分的多分的少的问题,在隔天上课时大家进行交流心得。

(2)老师诱导、学生合作共同探究

此处的关键在于掌握住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尽量做到不要讨论与主题无关的事情。面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教师不必过早的解答,将问题简略的写在黑板上,再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织几个重点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想要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潜意识

首先要设定好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这一点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情景,综合考虑问题或者探究性活动。其次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这种气氛中,他们就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我曾经在高中上《三角函数图像》,播放了一段人心脏跳动的曲线图,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脏图不是直线而是这样的曲线呢”学生会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或者随机在提出一些问题。再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现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3)指明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实践探究

学生问题提出了一箩筐,老师们要帮忙理清思路,并且用理论知识加以说明和练习这个过程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鼓励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用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4)鼓励自己及学生,心中要有一个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万事要有始有终,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探究,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收获,老师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出导向性建议。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我学了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法,领悟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点心得,这只是我利用诱思探究教学法上课的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运用探究式教学要控制教师的讲话时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

案例:切蛋糕

内容: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大小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事情入手即给老师“过生日”,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可以用扇形图来描述的现实情景“切蛋糕”。

切蛋糕是每个学生都有的非系统化的社会经验,我会问大家“如何把蛋糕等分成2块时”,甲学生直接站起来告诉我:“从中间直接切一刀”,我又问“如何把蛋糕等分成4块”。乙生告诉我“先横着切一刀,再竖着切一刀,使这两刀形成一个十字型”。甲生和乙生在告诉我如何切蛋糕的时候,就已经暗含着每一块蛋糕实多少度了。学生在小学学过“几等分圆”、“扇形”及“扇形的圆心角”等数学知识,再加上现实中真是有效的社会经验,我会悄悄地问大家“谁帮我描述一下这些蛋糕的形状”与“每个扇形有没有度数呢,那它的圆心角是多少呢?”进行巧妙地引导,学生就能够有感性认识慢慢地升华到理性的认识--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

我会再问“如何把蛋糕分成5块或者6快呢?”大家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丙生站起来告诉我,“如果把蛋糕分成5块,把整个圆心角360°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72°,这样就可以形成5个相同的扇形”,丙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和他同桌进行了计算,已经会把这个生活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来回答。我再次基础对切蛋糕事件进行一个思路理清。将n等分圆即把圆心角n等分问题转化成实际问题切蛋糕,从而将这个抽象问题转化成实际问题,更方便学生的理解。

我再深入和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由等分切蛋糕到不等分切蛋糕的活动。理论上就是从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过渡到按比例分圆即按比例分圆心角。从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来看,他们已经潜意识的将生活中“不等分切蛋糕”的生活经验,可以定向的蛋糕大小由圆心角大小决定,而圆心角大小可以由“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来定量地确定。

总体来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立“切蛋糕”这个有趣的活动,问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绘制扇形图的操作过程,明确“两个关系”——扇形的面积与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扇形所占百分比的数量关系,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用切蛋糕这件事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正确价值观。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诱思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诱思探究教学法改变了以前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的感觉,现在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实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

五 反思与建议

数学课自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来授课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我对以下诱思探究教学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1、良好的教学情境切入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

2、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3、学科之间的多维知识建构是学好数学的根本所在。

4、深入探究与实践是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最终落脚点。

第16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溧阳市光华中学张国伟21330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无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杜威的得意门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学说作了再创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 1

①`陶行知先生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12年的实践之后,对生活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②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③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④

已故的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建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他

主张: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⑤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⑥

最为流行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受教育的环境之中,语文学习是人出生就开始

的,幼儿进行的学习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教育系统,从一开始便打上了生活的烙印。而后,到幼儿园、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工作后,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继续学习,而且就目前而言,生活化学习比校内学习更有收获。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2002年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

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

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生活”是什么?“生活”绝不仅仅是“学习和工作”,也不仅仅是“交际”。人的生活,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物质生活”,还包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中的“生活”,都是指广义的生活。其实生活就是每个人的正常的基本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其他内容。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则是与所有“生活”的联系,表现在人的全部的生活之中。

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⑦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直接的社会性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是极其有害的。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立足课堂,立足教材,面向课外,面向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立即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分析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已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例如,选入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含“语文读本”),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由于时间距离,有的写作年代和反映的内容缺少我们现实生活的气息。为了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教师就要补充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或者指导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也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历史隔阂。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在认真教好课文、充分使用好“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和杂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和赏析。因为这些课外时文,文笔优美或犀利,语势流畅,言近而旨远。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加读这些时文精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在陶冶情操方面使学生受到顿悟。同时,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及时增选科技文章,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读物、科技说明文、科幻小说,介绍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DNA、网络宽带等高科技信息。也要有选择地将央视《科技博览》引进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氛围,将科技与文学、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新科技的魅力,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接受科技的教育,感受现代科技的脉搏,体验到高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终南捷径”。例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居教室一隅能洞晓国际、国内大事,看小小荧屏能览尽天下风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占领了无限的空间。老师则应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与学生同看,适时作一些恰当的点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电视内容。《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成才导报》、《语文报》、《读者》和当地的党报等书报杂志,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这些报刊杂志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当地的党报还是对学生进行乡土乡情教育的好材料。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或浏览涉猎,或精读品味,或座谈讨论,或作摘抄笔记。从中了解时代风云,科技动态,生活信息等,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展望未来社会,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感到自己肩负的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感受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参观访问、假期调查、演讲、演课本剧、游艺等

形式,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假日郊游、暑期夏令营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让他们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求知与做人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这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这就是一种生活,即经济生活。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体验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和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或广告,唱卡拉OK,上网浏览,中秋赏月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学生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无比关爱,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这无不体现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可爱,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就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充满了爱,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创造人生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景,实施语文情景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情景教学,就是架设在书本知识和与学生感悟之间的一座桥梁。情景教学,是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创造出具体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情景的展示,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还可用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可分三种形式:形化情景,包括实物展示、师生动作、神态、或课件图片的物体运动等;声化情景,包括师生语言、放录音、音响等;立体情景,即课堂本身或录像伴录音的声与形结合情景。教师通过创设这些情景,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语言精练而极富形象,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显示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浪遏飞舟图等一系列历史动画、图片资料,图文、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身临其境地体味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既符合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切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这样,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灿烂,语文教学的成就将会更辉煌。

[参考资料]

①②③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第356页,第820页,第78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④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⑥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⑦《语文教学大纲》,第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第17篇: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王天秀 (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作为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离开了实验,生物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对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传统生物实验是一种验证性试验。在这种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利用教材上所编程序“身边事、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想一想、试试看、开眼界”或老师规定的实验器材,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取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成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为此,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式实验,如“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实现结论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验证假设为目的,以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探索为基本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成为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贵州省的现代教育家汪广仁也强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我们先播放同学们自己提前录制的一个短片:同学们在花园搬开几个较大的石块,发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并很快爬走了。学生对此情景,很自然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小动物会很快爬走?是我们的声音惊扰了它,还是光线变明亮影响了它?等等。

(二)运用已有知识,合理提出假设。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生条件 ”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一一打破休眠期的种子、子叶被虫子咬,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为此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促使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三)以假设为基础,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必须自己去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必须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必须简洁、清晰、不繁琐;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我们每一组取同一盆天竺葵,用同一张叶片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这样取材既设置了对照组又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使学生对实验结果更可信。

(四)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出现了许多结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观察的结果,不要简单的下结论,而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三、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P62实验《动物的运动试验》的观察,应当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先要设法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后总结概念和原理。又例如教科书p63实验:1.讲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当蚯蚓运动时,它身体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把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地听,能听到声音吗?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身体的每一节,会发现有什么结构?

2、将蚯蚓放在白瓷砖或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与在硬纸板上是否一样?这时能否听到声音?将观察到的结果用书面语言写出来,并分析其原因。

3、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的横切面,观察蚯蚓体壁上的环形和纵肌,并分析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变化及运动产生的原因:蚯蚓通过体壁内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四、几点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都要到位,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假设,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解答问题和表达、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开展和深入。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要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归纳分析、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是得出结论后,也应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思维更深入、更慎密、更深刻。

(四)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投入实验的强烈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勤”字。它包括五个方面:“勤于观察,勤于实验,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记”。它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就一

2 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作者电话:13883900066;信箱:gcl_1956@126.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1-2期,http://www.daodoc.com) 3

第18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

2.物理探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物理探究教学研究的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教育的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3.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与此相配套的探究型课堂教学。

4.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现状必须提倡和研究探究型的课堂教学。 5.探究型课堂教学十分符合物理课程本身的性质。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为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假设 1.概念界定

(1)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过来的,美国学者一般采用施瓦布定义:学习者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强调的是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形成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表明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二是教学或学习过程。前者为后者提供模式或模型,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或模拟。因此,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探究有“口头询问”,努力寻找答案之意,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布鲁纳把这些心理特征看作是"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总是与真实的本质(心智表征具有真实性)、知识的本质(知识是由个人建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个人在知识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以及科学的本质(带有一定目标的探究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建构主义提倡的“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起始阶段,还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操作、理解、成功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追求阶段,以及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都是强有力的。

(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3)物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气氛、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2.目标假设

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现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模式与教学策略 1.引导探究

(1)引导探究的模式 情景引导探究 实验引导探究

(2)

引导究的教学策略

引导准备阶段:回想旧知识,创设新情境,导人新内容,出示思考题。

引导初探阶段:再学新内容,回答思考题,教师补讲解,问疑提新解、形成探究课题,确立探究重点。

再引再探阶段:依据探究重点,指出课题特点,总结探究思路,归纳探究规律,提出注意事项,集中解题练习,整体回归评价,布置课外作业,提出预习思考。 (3)

引导探究中教师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2.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模式 任务合作探究 模块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揭示问题:教师提出学习探究的任务(问题或课题)。

小组讨论:把教学班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每一小组由邻桌的4人(或3人)组成,为学生合作探究创设空间。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设想。 提出假设:根据小组内讨论情况,确定对问题的基本假设。

合作探究:根据小组提出的基本假设进行成员分工,通过对教材研读、资料探索和动手实验等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并在小组内形成结论。这是合作探究中最关键的一步。 班级交流:把各小组内形成的结论在班集体中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经教师的点拨或提炼,形成成果。 (4)

作探究中教师的作用

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 ②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 ③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

④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⑤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和相互交流。

⑥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3.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②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③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协调发展;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①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 ②活动发展式自主探究 ③实验驱动式自主探究 ④任务驱动式自主探究 ⑤模块建构式自主探究 (3)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导引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控策略——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收尾策略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4)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设计

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创新

反馈交流 启发导学 解疑释难 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 提出疑问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

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设学习情境,整理学习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因此,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这一环节的问题和实验事实,带着疑问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这一环节的学习。

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这是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摸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是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创设的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课本新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眼、手、脑并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素质。 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这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采取的方法有课堂提问、讨论(小组研学)、启发助学、点拨导学、检测学情、信息反馈等,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创新: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情的具有一定梯度的设问新颖、形式灵活、综合性强的思考题。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 (5)

探究中教师的五个关注

自主探究是引导探究、合作探究的进一步发展,其教学设计的理念、思想、方法包容着引导探究与合作探究。要达到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实施主体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不仅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方法和技能,而且十分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协作精神等也给予同样的关注。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五个关注: ①关注学生已有基础。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 ③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 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

四、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1日 — 8月31日) (1)制定研究方案,统一思想,形成对方案的共识

2007年3、4、5月学习有关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研究方案.各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本人的研究计划,于6月30日前交给课题组长。 (2)确定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情况。

2.实施、研究阶段(2007年9月1 日 — 2010年9月1日) (1)教研组要将此项研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要根据计划有序,有质进行研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要继续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实践课要为研究计划服务。

(2)与年级组配合 ,在年级活动时及时沟通,交流小组探究的情况。 (3)今后每学期在我校推出实践课,促进课题的研究。

(4)各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课堂透视,在教研组会上进行评课交流。

(5)各教师在2009年底前写出阶段研究论文.2010年9月1日前完成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预期的成果

1.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成绩有明显提高。

2.

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3.研究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

第19篇: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地位和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第一个标准是“科学探究”,第二标准是“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知识获取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得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达成,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种学习方式,教师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物理课程改革重要的是要实现“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物理探究课的主要教学模式:

物理探究课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程度来划分的,大致可分为开放探究型、指导探究型和循环探究型三种教学模式。

1.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参与程度最小。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特征:

(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生从素材中提炼出证据,对具科学性的问题做出解释;

(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生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开放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指导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有三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是同时。

(视频举例:开放探究型课例片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唐文老师) (评析:开放设计点: (整段视频27左右,播放前面约15分)

1、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请同学们不用手也不借助其它的工具将这个硬币跳过文具盒。

1 这里的不用手?跳过文具盒?文具盒怎么放?为什么学生就都知道用嘴吹?这里的吹的气流方向是很讲究的。所以这一活动设计就非常开放。

2、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开放的。教师甚至都没有介绍学生桌上的实验器械,也没有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猜想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我们看到学生现场用小刀割吸管的小口,然而还不割断,后面还能放在试管的水中吹气?这个实验学生能独立在学新课时完成否?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预习,很多器材都是不知做什么用的,是不会用的。 )

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看起来像“放羊式”教育,教师像“甩手掌柜”一样,没有事干,其实不然,关键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否达到自己设计、操作、验证的水平?应不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确实达到了这种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会更大。这种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我想不是我们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大家经常采用的应是下一种探究教学模式。

2.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操作时的难度,体现在教师的参与度和适时参与的控制上。

(比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等等。)

(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自主探究),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必要、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显得指导不够充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学生适时指导。)

(视频举例:指导探究型课例片段,指导探究型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蒋晓薇) (评析:本节课在所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后,为了指导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教师通过真真假假的视频,事先录制的视频资源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神秘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问题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学生探究活动很好的指导作用。 )

(2010年11月份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我们指导的课及大部分的赛课,都采用的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因为对上课的学生不了解,没人敢采用开放探究型教学。)

3.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探究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即:问题情境→探究交流→新问题情境→再探究交流→„„→应用提高。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对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

(由于探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跳跃或断层的难度,关键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就有多个层次:感受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

2 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引入阿基米德定理。层与层之间有时就需要教师指点。 ) (这种探究方式也不常用)

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图:

三.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七个要素,则蕴涵着在科学探究中有七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七个要素往往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部涉及,相应的基本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在一堂或几堂课中全部达成。所以我们也不要追求在某一个问题的探究中,对学生在七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锻炼和提高。那么,一堂探究课适合于涉及哪些探究要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去达成探究目标等问题,一般由课程内容,即所要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比如:声学问题的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等问题的探究,所涉及的探究要素相对会较少,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少。而光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力学及电学的某些实验涉及的探究要素会比较全面,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多。下面简单谈一谈每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片有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出问题能力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想,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2.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上

(教师可以通过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内容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视频举例:(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视频片段。评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化对物理学内容实质的理解。)

(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1.猜想与假设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2.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应遵循合理性、规律性、方向性的原则,不能胡猜乱猜,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

视频举例:(视频片段: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原杨楚珊中学焦忠老师。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及让实验感受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视频举例: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宁显儒)猜想与假设环节。

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已根据生活经验及生活体验再进行猜想,学生可能还会猜想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有关。对于学生有理有据猜出的无论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还有象探究滑动f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同样会猜出与面积大小、速度大小等有关的伪因。教师都要平等对待,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证实,而且有证伪,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证伪要比证实多。而对于猜出的众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进行实验验证怎么办?如何处理?进行归类排除或留做课下课外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探究等处理方式。)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1.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目标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物理实验册”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除了这样做以外,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等问题。)

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目标

4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从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多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论证能力目标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分析与论证”的表述是: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与论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要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绝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实验数据。

(2)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六)评估能力的培养 1.评估能力目标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渗透得越来越多。)

2.评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 (2)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视频举例:(分析论证及评估视频:平面镜成像焦忠开放型。评析:从教师所给学生准备的探究学具上看,教师就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扩地在进行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充分的交流讨论生生间及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后,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对收集到的数据及现象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上面的视频看,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科学探究,不是形式上的探究。介绍上课场合及指导者们„„。)

(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交流与合作能力目标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这方面能力,不仅在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具备,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也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交流、表达,形成团队精神,提高交流能力,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

四、物理科学探究课的实施条件

第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进行科学科学探究的条件,即教师在课前充分地备实验,特别是备学生分组探究的实验,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教师要不断研发学生分组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也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播放一些我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各校教研组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

第20篇:《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读书笔记

《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读书笔记

——泸州十八中

程瑀

笔记1: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 因此,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四步走: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

1、从挂图、插图、声象等素材中发现问题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3、从各种俗语中发现问题

4、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5、从自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层次

1、以“问题化”的陈述方式提问

2、提出可以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问题”

(二)“问题提出”的一般方法

1、因果法:观察到一个物理现象时,就要开动脑筋问一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类比法: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说法和理论;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

3、验证法:对推理得出的结论,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吗?反之,实验中发现的规律、现象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解释吗?

4、扩大法:从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更大范围或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怎样改动才可以应用到另外的情况?

5、极限法: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现象或成立的理论与规律,放到极端条件下还会出现或成立吗?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现实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上的事物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6、变化法:如果原因改变,结果会怎样?

7、转化法:物体的性质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吗?

8、逆反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正定理成立,逆定理也一定成立吗?

9、归纳法:有众多相似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点吗?它们遵循什么规律?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有:

1、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某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发现和提出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2、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学生筛选出普遍关注的,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

3、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流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笔记2: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也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一、猜想与假设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靠盲目的尝试,要根据已有的理论、自己的经验和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事实以及人类特有想象力、创造力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

3、方向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进行。

4、开放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假设。探究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要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开放性。

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猜想什么、二是怎样猜想、三是怎样将猜想转化为科学的假设。

1、让学生明确猜想和假设的方向

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

(1)利用经验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2) 运用归纳法进行猜想

学生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

(3)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根据事物结构、性质、表现等方面的相似特点,进行自然的联想而引发的猜想。

在科学探究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溯因判断法、因果判断法、概括外推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3、让学生学习将猜想转化为假设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猜想都制定详细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就需要把猜想进一步加工转化为科学的假设。

(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猜想中提炼假设

(2)经过合理性分析,提出假设

总之,猜想与假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新课教学中尤其如此,我们只有重视这个环节,并精心设计这个环节,才算真正做到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更利于发挥物理课程的总体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笔记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

要完成好“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环节的教与学,应该明确:

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的一般的做法是:

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

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确定选择哪种方法

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构思操作步骤

二、制定计划侧重于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份完整的计划内容包括: 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情况的猜测、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材料和工具、研究的记录方式等。

三、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是:

1、尽量减小由于实验原理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

2、尽量减小由于测量仪器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3、尽量减小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影响。

四、选择实验器材

选择实验器材要考虑到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实验的误差、实验操作方便与否、实验器材的规格、探究器材的成本等因素。所以,在进行探究所需器材的准备时,可多提供一些与该探究无关或可以作为替代的器件,供学生自主选择。

五、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一个物理问题或物理规律时,往往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六、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就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总之,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一种创新活动,需要打开思路,安排合理步骤,才能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慢慢养成科学研究中很需要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搞好探究课的教学,教师应该将如何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指导学生展示、交流、调整和确定实验方案;如何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上。

笔记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进行实验”是收集证据的必要过程,“收集证据”是为进行科学分析提供基本依据。

一、进行实验

就是具体去实施所制定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即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应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进行实验的基本流程

2、明确进行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

3、实验仪器操作技能

操作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是利用实验装置实现实验方案的能力。其技能包括认识与调节仪器、手眼协调操作、一般故障的排除,操纵仪器进行实验探索等方面。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

(1)做好基本仪器的使用性实验

基本仪器的使用性实验是学生实验的基本类型之一。这类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会正确熟练地调整使用有关仪器仪表和量具,如刻度尺、天平、游标卡尺、弹簧测力计、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了解它们的名称、原理和构造,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和注意事项。通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 会调整仪器的零点或确定零点误差。能调整的一定要调整,不能调整的要对相对零点位置进行确定。

② 会选择恰当的量程。量程过小,则无法使用或损坏仪器,量程过大,则读数不准,测量误差大。选择量程的方法是,先估算被测对象的值,然后选择比该值稍大一些的量程,最后,在可能的范围内,把里程调整到最恰当处。

③ 要正确地操作仪器与读数。要结合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测量方法,弄清仪器的使用规则并正确读数。

(2)按实验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

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操作规程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① 检查和认识仪器。首先检查本次实验仪器(包括工具和其他器材)是否缺少,有无损坏,是否有自己尚不能熟练使用的仪器。如有仪器自己尚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则根据有关的资料,对该仪器的型号、原理、结构进行了解,对主要部位充分认识,继而掌握仪器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

② 装配仪器。无论是一台仪器各个部位的装配,还是多个仪器和器材的组合,都必须做到正确、合理和完善。

③ 预调仪器。仪器装好后,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预调。如仪器位置的调节,零点的调节或校正,仪表量程的选择,等等。

④ 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仪器本身的使用规则,二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不同的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不同的要求,但仪器本身的使用规则却很恒定。如不能用手拿法码(要用摄子夹取),不能用温度计作搅拌器,不得用手摸光学镜面,等等。数据的测量和记录要按照实验仪器的使用规则进行。测得的数据按实验前制定好的实验记录表格认真填好便可。

二、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课程标准》中所谈的收集证据,不仅是指从实验中收集和正确记录相关数据、发现相关实验现象,还包括从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信息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因此,对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路径和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实验过程来培养了。

但就“物理探究课”来说,收集证据主要是指在实验中采用正确的读数方法,认真读数、记数,获取真实数据,并科学地记录数据,包括科学地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笔记5: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分析与论证”,是指: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进行后续分析论证的基础。只有在确认设计合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实验目的,使分析论证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实验数据或现象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它们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物理探究课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

1、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决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数据。

2、尽可能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理现象,练习对实验数据采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描述。

3、学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4、从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归纳科学规律。

5、从物理条件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归纳科学规律。

6、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7、对探究结果进行解释。

8、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二、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

错误结论的出现是因为多种因素造成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前端因素和后端因素。前端因素包括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仪器的选择;后端因素包括实验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误差的对待和处理、学生已知结论对分析与论证的影响等等。

因此,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笔记6:评估能力的培养

“评估”能力是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之一。其能力要求有: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

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是指对探究的行为和所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这种愿望通常表现为对如下一些问题的思考:

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保持不变

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进行思考

对实验数据的数量级大小是否会观察

对实验数据的异常所持的态度

二、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比如:探究结果与探究者原有的知识是否矛盾;探究结果与日常的经验、现象是否冲突;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等等。

三、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通过对探究活动的评估,可以改进探究方案。但这一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递进的关系: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笔记7: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就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所探究问题的交流,并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氛围和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合作群体中讨论与交流,有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这些都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组成合作群体与实施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这就从社会维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在探究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与合作范围

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左右之间进行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这样的训练反复多次后再扩大到小组。当学生已经适应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班级或更大范围内参与和展开合作与交流活动。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在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巡视,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大胆、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发言,从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补充、赞赏、分享、互助等。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获取他人之长,从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还应引导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探究课题中扮演探究群体中不同的角色,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体验合作探究后收获成果的快乐。

笔记8:总体感知《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通过阅读《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在物理学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 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小学实践与探究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实践与探究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