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永远的丰碑0506

发布时间:2020-03-03 12:01: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永远的丰碑20090506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来园谒陵。 杨国华 张学坤

1950年,古老邯郸的发展史上又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10月21日,移葬左权将军暨诸烈士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纪念大会隆重举行。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典礼,参加大会的既有政务院、军委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华北军区,又有河北省人民政府、平原省人民政府的代表以及烈士亲属。

这是一次共和国的祭典,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荣桓、傅钟、肖华以及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交通部、教育部、中科院、最高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妇联、《人民日报》社,以及张霖之、李达、陈赓、宋任穷、蔡树藩、陈锡联等单位和个人送来挽联,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谢觉哉剪彩并宣读《祭文》。

一、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连

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北望京畿,南眺黄河,西依太行,东据平原,是历史上著名的“四战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边区政府的首府。晋冀鲁豫边区创建于1937年,1948年与晋察冀边区合并。11年间,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历了千万次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扫荡和蚕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大规模的挑衅和进攻,消灭了数以百万计的敌人,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流血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永远纪念他们,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举行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以“七大”名义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定。大会闭幕后,“七大”代表及延安人民代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酝酿抗战胜利后建立烈士陵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建立陵园题了词,并委托参加大会的代表转交边区有关部门。于是,建立烈士陵园便成了全区党政军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1946年3月19日,晋冀鲁豫边区第一届第二次参议会在邯郸市隆重开幕。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立烈士陵园的问题,即被列入大会议程。30日,大会对建园问题结合优抚工作进行了讨论表决,同时确立了建园地址。决议通过的当天下午,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薄一波等偕同全体参议员到预定地点———邯郸城南郊原日本东亚神社遗址上举行破土奠基,刘伯承司令员挖了第一锨土,并发表讲话。

建造一处规模宏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物,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据烈士陵园老员工、今年83岁的宋秉忠老人回忆,当时特聘请了著名画家邹雅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由他先画出一个外观效果图,然后再由匠人们边施工边进行土木结构设计。

然而,仅隔了3个月,国民党政府便对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当其冲,成为进攻的重点。战争中,纪念建筑曾两次遭到飞机轰炸,将左权将军墓前70米处炸成深坑。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减轻人民负担,1947年初,烈士陵园主要工程停止修建。当年,解放区军民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开始实行战略性大反攻,9月,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决定在陵园南面建立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和单人墓穴。

1948年春,解放区不断扩大,晋冀鲁豫边区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政府又拨给小米50万斤,冀钞16000万元,恢复了施工。但是,由于铁路运输不便,建筑材料难以调运,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等主体建筑仍不能着手修建。为此,经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批准,修了一条从武安县牛洼堡村一直到烈士陵园的小铁路,解决了石料运输问题,为日后全面施工创造了条件。

1949年春,全国各大城市相继解放,革命胜利已成定局。在胜利的凯歌声中,陵园开始了全面施工。2月5日,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来函,决定将左权遗骨移葬陵园,并请朱总司令题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陵园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领导。

二、中国烈士纪念地之最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地区的原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是我国建设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处革命烈士纪念地,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浓缩史,堪称中国烈士纪念地之最。位于人民英雄纪念墓西面的四·八烈士阁,是根据陵园筹建委员会负责人刘伯承和邓小平提议,为纪念1946年4月8日因从重庆赴延安的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

难的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修建的。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新四军领导人,毛泽东曾当面称他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据陵园管理处副研究员阳双承介绍,修建四·八烈士阁时并没有刻意设计,但建成后人们却发现,俯瞰烈士阁,恰是一个飞机的形状。这应该解读为天意,还是说成历史的巧合?

人民英雄纪念墓东面长眠着的左权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也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墓前牌坊上的“人民共仰”为谢觉哉所题,牌坊下汉白玉石碑上的“左权将军之墓”为周恩来所题,墓旁还有朱德的挽诗和彭德怀撰写的墓志。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以其较久的发展历史,宏伟的园林建筑,丰富的陈列内容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这里题词赋诗,周恩来、刘伯承、林伯渠、罗荣桓、徐特立等为各纪念馆、堂、碑、阁题名,留下了珍贵的墨宝,这在全国的烈士纪念地中是屈指可数的。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题词留念,或应邀而作,赋诗抒怀,缅怀革命先烈,颂扬他们的献身精神。

中央领导同志对陵园珍藏的大量题词极为重视。1996年3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同志在参谒后,提议应建一座题词碑林。题词碑林的建立,无疑将成为中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中的又一胜景。

三、风物慰先者 光彩照后人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刚动工修建时,朱德等就再三叮嘱,要把烈士陵园建设好,让烈士有一个安息的地方,让生者也有一个纪念缅怀的场所。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等“往来邯郸道,数度谒陵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万里、聂荣臻、邓颖超、薄一波等先后来园参谒,亲笔题词,并对陵园的建设做了重要指示。

5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陵园愈来愈凸显出她的人文价值。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园以来,先后有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日本、美国、前苏联、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友人前来参观拜谒。据初步统计,每年清明节期间,来自河南、山西、山东及省内拜谒的达20多万人次,每年前来参观、谒陵的达45万人次之多。

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烈士陵园副研究员尚荣生从学者的角度认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记载着中国革命历史和边区发展历程的象征性建筑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她向人们讲述着从边区创建发展到结束的演变过程和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作为邯郸红色文化很重要的载体,她不仅丰富了邯郸历史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一个品牌,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品位。可以预见,伴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烈士陵园将越来越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的一抹亮色,成为一座万世仰慕的不朽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绿色丰碑”

永远的丰碑0506
《永远的丰碑050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