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说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分析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2.教学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前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前言部分用对拉斯科岩石上的两只手印及古埃及人的狮身人面像的猜想引出美术家展示自我的特定方式——自画像。第二部分分别对丢勒、金农的自画像进行鉴赏,认识到自画像是对美术家本人的自我认同和理想角色的一种定位。第三部分是通过伦勃朗的人生不同时期的自画像的欣赏来让学生体会一位美术家的人生经历(如同文学家笔下的自传)。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宋徽宗赵佶的在《听琴图》中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也是一种美术家真实的情感和人生状态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非高考内容《美术鉴赏》,他们并不一定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中,各种形式的人物形象,已有所展示,学生对画作中所寄托的画家的思想、情感亦有所了解。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分析、阐述美术家和他的自画像作品与同学分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所分派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肖像绘画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兴趣—理解—创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通过对凡高这样的世界级和具有争议的绘画大师的自画像,引起学生的感触,之后随着对画家自画像的观察与深入分析比较,让同学们体会画家自画像是真实自我的体现与内心的一种独白。在欣赏与体验过后达到教学目标。之后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创作兴趣,自拍或自画。布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小学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来引出动物作画

2.课件展出一组作品(出示大象的杰作),说说画面中是什么内容,感觉如何?(学生回答„)

这些画,看起来平常,甚至会觉得是涂鸦,同学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画的作者

3、告知学生是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10~15分钟时间完成一幅画作。每幅售价25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元左右),在英国艺术展览馆,还展出了大象的自画像。以前,动物的作品一般会被扔弃或搁置一旁,但最近动物园管理人员发现,动物创作的画作也兼具经济价值,许多动物爱好者对这些“原生态”作品趋之若鹜,动物园也因此开发出了取之不尽的新财源。 导致动物作画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帕亚竟能画出一幅“大象图”,显然是大象艺术的一次“革命”。

4、课件展示“大象艺术家”作画的照片和自画像。为什么觉得大象艺术家“帕亚”了不起呢?为什么说是一次“革命”?(画得非常好!能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能被称为艺术家)。自画像的出现,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5、提问:大家平时有没有照镜子的习惯?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偶尔的照照镜子,或许会觉得自己很陌生。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镜子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

引导:我们这一课也有一面镜子,那就是美术家的自画像。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二)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60,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浏览下新课内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现代人懂得爱美么?当然不是。大家请欣赏古拉斯科岩画(前15000,法国),及古埃及壁画(前1400),可见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就已经具有作为画家的自我表现本能了。——拉斯科岩画上留下有‘艺术家’自己的‘手印’,表明此记录与自己有关,就像现代有人喜欢旅游时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类似,当然这样是不文明的;埃及壁画上画家用画面把自己的工作场景记录下来,以肯定自己的劳动价值及自己的存在意义„„这两种自我表现就相当于现代画家在自己作品上‘落款、署名’。历史的巨轮缓慢移动,到了近现代,我们的画家们往往是不甘寂寞的,美术家的自画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他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

第一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①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1471--1528,德国)与中世纪基督像;

‘自画像之父’,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 师:请问三幅画面哪幅是画家? 生:都是。三幅画面人物相似。

师:解说相似原因,阐释画家画面定位。

个人定位:自比‘神的化身’,力图回归正道,坚持画家的尊严。 ②勇于‘标新立异’的金农(1687--1763,清)

师:同学们听说过扬州八怪吗?你觉得八怪之一的金农的自画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形象怪异。 师:解析原因。

个人定位:不趋时流,不干名誉。

第二节:浓缩的人生

屏幕上展出伦勃朗的自画像,并简短介绍伦勃朗的背景。

大家请先看到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自画像,透过画面可以试着来形容伦勃朗的一生

老师:风采青年——成功壮年《夜巡》——颓败老年

第三节: 场景中的自我

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

① 贵族画家‘委拉斯贵兹’(17世纪、西班牙)

长期为西班牙皇室服务,一生富足,身心愉悦,曾为教皇作画。在他最有名的画作《宫娥》中,画家面对观众作画的形象:神情专注、表情愉悦,似乎在展示自己的成功,事实上成功的人往往敢于直面人生与社会。画家在场景绘画中突出表现空间,善于运用镜子,展现给人们视线外的其他。

师:请一位同学找一找《宫娥》现场有几人?(11人)请同学们记住这位画家的一大特点:善于利用镜子来丰富和拓宽画面空间层 次,以及处理复杂的人物场景关系,这是画家的独到之处。 ② 永远背对观众的维米尔(17世纪、荷兰)

师:这位画家是哪个国家的?

生:荷兰

师:大家请看看屏幕上‘维米尔’的两副场景画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色调暗陈,男女各一名,男性背对观众,墙上有地图。

师:通过这个场景我们都了解到一些什么画家传递的信息呢?

1.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发达,当时拥有一副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由此可知画家生活富足

2.背影——再看背对观众的画家,给观众感觉很神秘,仅望其项背。神秘的维米尔有没有悄悄的在你们耳边告诉你们为什么他要背对我们?没有?他刚刚悄悄的告诉我说:背对你们想让你们知道你们所看到的我远远不是最完整最真实的我,只是小部分的我,只是我让你们了解的我,‘美术家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认识全部的我,就

请关注我,走进我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实的我„„他的背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 宋徽宗,赵佶——专业的书画家,业余的皇帝。

(三)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面?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四)课外拓展:据统计,世界美术史上留下自画像最多的三位画家分别是: A.16世纪 德国 丢勒; B.17世纪 荷兰 伦勃朗; C.19——20世纪 荷兰 凡高 1.凡高——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 让同学们自己说下对梵高的了解。

凡高 —— 最有名的画家;

最悲剧的画家;

生前最潦倒,死后最富贵的画家。

凡高的一生是戏剧化的一生,矛盾的一生。请大家看到幻灯片中他的诸多自画像,再看看中间的照片形象(21岁),简直不能联想到这是同一人。凡高一生短暂(37岁),死于自杀,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具有超乎常人的生活激情,而生活却一再让他痛苦、绝望。所以大家看到他的自画像都是色彩浓烈,对比强烈,笔触鲜明的;他的眼神是具有攻击性的,像动物的眼睛,是他精神状态

的真实反映——这才是真实的凡高,自画像里的凡高,热爱生活,却被生活所抛弃。

(五)活动交流:

完成“活动建议一”或者“活动建议二”,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总结经验,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该环节在课后补充。)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
《说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5awind说课 说课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