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鲁迅《 野草》中反复手法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5: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 野草》中反复的作用

【内容摘要】:鲁迅的《野草》包括《题辞》总共有二十四首散文诗,他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这些散文诗越加优美、深刻。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反复是他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这种手法的大量使用,不但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调整了散文诗的结构。同时也使作品具有韵律美和形式美。

【关键词】:《野草》 鲁迅 反复 作用

读鲁迅的《野草》,发现鲁迅喜欢重复某些句子,如在《秋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刚开始我怀疑是不是鲁迅写错了,并且还加以猜测:这一株是枣树,另一株是什么树呢?会不会是因为鲁迅当时太疲倦、太困了(鲁迅常常在深夜写作),给写错了呢?又或是他为凑字,才这样写的,可这就区区几个字啊!读到后面的《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过客》、《这样的战士》等等,都有着类似的写法。后来就去查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属于一种写作上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倪宝元在《修辞》中解释反复这样说:“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加强读者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也叫作‘重复’、‘复迭’。”也就是说反复强调的词语或句子是作者想要强烈表达的感情。用这种修辞手法强调和突出自己的意思,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反复手法在鲁迅的《野草》的散文中的使用是挺常见的。在《野草》的《题辞》里就可以看到: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恨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在这个光明与黑暗交战的风云变幻的的历史背景下,鲁迅所说的“地面”,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他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这个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他是怀着怎样的愤怒与憎恨,仇恨和反抗的心境。

鲁迅多次在《野草》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修辞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反复手法的运用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加强印象的作用。

在《秋夜》中,作者让读者特别注意文中的枣树的形象。若作者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那读者注意的可能会是树的方位“在我的后园”,或者是树的数量“两株”,而忘了我家后园有两株什么树。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吸引读者的眼球,注意到枣树的形象。《秋夜》中的寒秋、冷夜、严霜象征了当时暗无天日的现实社会。秋夜的天空是一个自以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冷酷、丑恶、阴险、狡黠而又却弱的反动统治者的形象,而枣树则象征的是一个执着与秋夜搏斗的反封建的战士。秋天的枣树,果实和叶子都落尽了,孤零零地是剩下峭楞的枝干,表露出它们挺拔不屈的姿态。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枣树的形象,运用枣树的自然特征巧妙地将战士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寄寓其中。那两株挺拔的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真是“奋战力拒,不稍退转”,“不克厥敌,战则不已”。作者写枣树的形象特征,正是为了写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为了使这个形象成为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文章的开头就用反复的手法来暗示出其意图,同时也暗示出文章的中心形象。

二、《野草》是散文诗,其笔法基本是抒情和描写,所以比较重视的是物的存在形式和人的物感性质;而不是统计数字。所以作者不会斤斤计较字的数量是多少,也不多想读者嫌他啰嗦。

鲁迅在《求乞者》中写到: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 „„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的手势。 „„

文中对两个求乞者的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前面都是一样:“一个孩子”“穿着夹衣”“不见得悲戚”,这是求乞者的一贯的着装打扮和面部表情,所不同的就是他们求乞的方式不同。或磕头、或哀呼、或装哑、或伸手。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表示出他对这些求乞者的憎恶。他所憎恶的不是求乞者本身,而是求乞者奴隶式的求乞思想和安与命运的乞怜哀呼的态度。鲁迅曾在《摩罗诗力说》中抒发了自己对于不觉醒的群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在《求乞者》中,鲁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灰暗颓败的社会景象。在“四面都是灰土”的社会里,“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另外几个人,也各自走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充满着冷漠的感情,没有一点相互关心的气息。就在这样“无声的中国”灰暗的街上,鲁迅用反复的诗的笔调,展示了那既是象征又是写实的“孩子求乞”的生活画面。一向倾听被压迫的弱者呼唤的鲁迅,这是却是无动于衷,反而给予求乞者以“烦腻、疑心、憎恶”。他渴望人民觉醒并站起来与命运进行反抗,而不是摇尾乞怜地奢求别人的施舍。末了,鲁迅用“灰土,灰土,灰土„„”这样反复的旋律作为诗的基调。并说道自己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至少将得到虚无”,渲染了一个充满灰暗、冷漠的社会环境。纵观全诗,鲁迅通过反复的手法,表示自己憎恶求乞,也否定灰暗和虚无。他渴望以抗争而求得摆脱灰暗的社会。表面的灰冷蕴藏着内心的炽热,这正是《求乞者》的抒情特色。

三、反复的强调可以突出作者的意思,可以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这一点在《复仇》里体现的淋淋尽致。文中这样写到: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鳖头„„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 那些过路的“旁观者”、“无聊人”便从四面奔来,在拥挤的人群中拼命地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和杀戮,”用以安慰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聊。作者在此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他们俩却毫无动作,“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并且连拥抱和杀戮的意思都没有,就这样对立的站着。“他们俩”宁愿自己圆滑的身体“干枯”,也不愿给那些无聊的人们看热闹,就不让满足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聊。并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路人们”的“干枯”。而路人们终于觉得无戏可看了,于是就陷入了极度的无聊,觉得无聊不但钻入自己的毛孔,也钻入了别人的毛孔。甚至居然“觉得干枯到了失去了生趣”。终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反复的手法,以“他们俩”永不改变的姿势,侧面烘托了“路人们”的麻木、无聊、愚昧的病态心理。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好恶、是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看客”、“旁观者”的愤慨、悲哀和批判,并热烈地渴望惊醒麻木的群众。可谓表不言情而情自现。

散文诗《复仇

(二)》是《复仇》的续篇。同样也如此。在《复仇

(二)》中,鲁迅为了自己批判群众麻木精神这个战斗倾向的需要,并没有一更多的篇幅去描写耶稣宣讲福音,布施传道的事迹,也没有孤立地赞扬耶稣受难时的牺牲精神,而是通过反复强调: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诅咒的。

他着重从耶稣与钉杀“人之子”的庸众之间的关系,写了群众的麻木和耶稣对这些麻木者的悲悯和诅咒。在这里,鲁迅批判的笔锋虽然依旧指向了社会上麻木的“戏剧的看客”,仍然向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沉重的“复仇”。

四、反复手法的运用,调整了散文诗的形式,增添了散文诗的结构美和形式美,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同时也增强了散文诗的抒情色调。

在《这样的战士》中,作者五次写战士“但他举起了投枪”,以此贯穿全篇,是整个诗篇具有层次感,形散而神不散。同时,对“但他举起了投枪”的反复,增强了全篇的抒情色调。战士不停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敌人,他们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模糊目标、丧失斗志、疲惫绝望。但是,战士总是保持着清醒,不被敌人的花样所迷惑和动摇。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他的投枪。不管敌人如何伪装,“慈善家”、“雅人”、“君子”,他还是不留情面地举起他的投枪,刺中他们的心窝。即使敌人如何重演他们的无物之阵的伎俩,即使知道自己即将在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即使黑暗统治了整个社会,“谁也不闻叫:太平”。但,他毅然举起他的投枪。反复手法在这里的运用,使得抒情层层递进,感情色彩越来越浓烈。

【参考文献】

①金影铭.鲁迅散文全编.漓江出版社.2005.第2版.②傅德岷、包晓玲.鲁迅诗文鉴赏.长江出版社.2007.第1版.③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版.④南开大学中文系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创作艺术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第1版.⑤刘彦荣.寄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第1版.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4.鲁迅 野草

鲁迅野草研究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野草意象

鲁迅野草读后感

野草——纪念鲁迅有感

浅谈鲁迅《 野草》中反复手法的作用
《浅谈鲁迅《 野草》中反复手法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