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出师表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2、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6、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7.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随堂反馈:

1.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4.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5.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6.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六、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曹刿答话观点的根源是什么?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14、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

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15、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绠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1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18、“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19、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2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1、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2、“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3、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24、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5、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6、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8、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9、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0、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31、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2、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4、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5、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6、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

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7、读罢此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围绕“远谋”来答。

38、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39、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请根据加点字说说下列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 (2)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否定)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 (4)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40、曹刿“请见”的最主要原因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肉食者鄙

4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2、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B)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D)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C)

A、以天下之所顾,攻亲戚之所畔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