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书法心得(初学)[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6: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书法心得

我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书法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的,现在已经学习了四个月,或多或少都有点感想了,书法之路是艰辛的,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并不是那些休闲人士所追求的修生养性,长寿等等,我们目前来讲是追求在书法上有一定的进步,在毕业的时候可以写出一手不错的好字,对得住这个书法专业。

我的楷书是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的,欧阳询又名欧阳率更,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老师说欧阳询的字体是很严谨、险峻的,差一分一毫都会丢失他的味道。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因为举兵反陈失败而被杀,并且株连家族。欧阳询因为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老师说过关于他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儿子欧阳通也经通书法,所以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适合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欧体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朝日新闻》是日本综合性报纸之一。这张创刊百余年的报纸经过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全日本知名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然而,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朝日新闻》的报头四个字,并非是日本人题写,而是出自中国古代书法家欧阳询之手,由他所写的字合成的。

篆书的起源是石鼓文,老师提倡我们从源头上学起。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法,后者主要靠描,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

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 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汉隶主要有两 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我学习的正是《乙瑛碑》,老师说这个碑是较成熟的作品了,所以我们写也挺不容易的。我在一开始的临帖中,一味的抖动那毛笔,想写出和 帖 那种变化,后来才知道,这些变化是用提、按来表现的。老师让我们注重书写感,要多写才可以。其实我比较喜欢细瘦整齐的字体,如《李斯·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在章法上采用纵有行、横有列的布局形式,字距稍宽,行距略窄,字形体势修长,呈长方形,有平正、匀称、参差的艺术特点。从表面上来看,虽然秦篆的特点是规矩严整、整齐划一, 藏 头护尾,行笔均匀,但实际上在内在上是富于变化的。其用笔在轻重提按上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这一点我们从其中的“刻”字可以感觉得到,无论是左面的“亥”字旁还是右面的“刀”部,其轻重粗细明显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化。结体上非常注重方圆、疏密、、向背、揖让的谐调配合,但总体上又以 上密下疏、上重下轻为其特征,尽管如此,却并无头重脚轻、字势不稳之嫌,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

经过这个学期学习的《书法鉴赏》,让我们对中国书法史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在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西周时期青铜器十分著名,内壁有铭文,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

杨凝式。宋代书法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元代书法,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明代书法,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况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中国书法史主要是讲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

未来书法之路还长呢,现在只是起步,有人说书法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我们现在起步晚了,必须比别人付出多好多倍的努力才可以有一定的收获吧,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坚持走下去的,相信未来某一天会有所收获。

初学书法

初学μCOSII心得

初学催眠心得

设计模式初学心得

初学书法可以先练练基本功

初学书法可先练练基本功doc

书法心得

书法心得

书法心得

书法心得

书法心得(初学)[优秀]
《书法心得(初学)[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书法初学心得 心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