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3000字)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2: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课程讲稿说明

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下限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迄于“五四”运动。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义稿中不再重复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义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义的自身特点。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义稿从导言至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以下的前后两大部分,是由两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讲义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致谢。

导言:学习中国近代史首先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

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使用上很不统一。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

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

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后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现在看来,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

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和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它的历史变化非常迅速和剧烈

中国古代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外国一些学者对此大感惊异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尔曾这么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当时德国还有学者说:“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它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古代就认识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静止的人民”(见《中外文化交流史》页118-119)当然,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偏见,但确也反映出,与外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变化较小。中国近代历史就不一样了。算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110来年的时间,而历经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变化。除了社会性质,革命阶段的变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现出来,譬如,单说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中,就发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荡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战争、事变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之剧烈,我们学习当中应注意体察。

第二,它的社会变化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的社会形态。它的表现可以分这么几点来大致看一下:

(1)表现在生方式上。

中国近代始终处于旧的生产方式衰败而末死亡,新的生产方式产生而末壮大的状态。封建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衰败趋势,但封建经济的基石,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没有完全瓦解,相当一部分穷乡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这种痕迹仍比较明显,而应该作为社会上新的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生产,却主要又不是来源于明末清初以来曾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几乎都被摧残殆尽),而是由依附于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的商股和较小规模的商办企业,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很有限,在社会生产中始终未能占主导地位。而外国资本则比民族资本要强得多。这样,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就有地方经济、小农经济、不同成份的资本主义等经济多种形态。总之在近代中国始终是多种经济并存,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出现就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那么单纯。

(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

正是基于上述一点,各种经济成份交错并存,相应,也就造成多种阶级力量并存,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而中国近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另外,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有奴隶主和奴隶、农奴主和农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这四个阶级各自内部情况又比较复杂且处于剧烈的分化变动之中。例如官僚、买办、商人等形成的资产阶级,许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资本家二任。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是破产农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当了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工业无产者。就单说资产阶级吧,阶层十分复杂,可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之中,又明显地表现出上层和中下层的阶层的分野。总之,中国近代的阶级状况是很复杂的。

(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单纯,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到了中国近代,不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对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勾结联合的一面,具体情况又因时因事而异,所以,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格局就十分复杂。

(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近代中国既不象独立的国家那样,也不象被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样,它是被列国诸国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强各国的社会特点、地理环境、国力强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条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国的手法、特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又都力图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挟持一派或几派政治势力。在侵略当中既相勾结又相争夺,都想尽多地攫取侵略权益,但又不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势将中国置于半殖民地状态。这也增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三)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胡绳同志于1954年在该年度《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统地提出的,该文题目就叫《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在此以前,中国近代史著作一般没有作明确的历史分期,多是“纪事本末体”,就是:以重大事件为主干,分若干章分别交待各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述其成败利钝和历史意义等(像范老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基本就是这样)。这种体裁、体例的优点是能使读者对某一特定史事的全过程有较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为主题,从而易于忽略与此事件相联系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且不易显示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自胡绳同志发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结果,胡绳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所谓“三个高潮说”,是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据此,从中国近代历史划出三次革命高潮时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甲午战后的几年,也就是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时期;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据此分别以每一次高潮为一个中心,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

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间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中国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这个模式。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第二次大讨论。这次讨论是以李时岳同志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为起点的。这篇文章是主张按照如其标题所示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旨在把资产阶级运动的发生、发展认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将这种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不过,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李时岳同志对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数码“三”,至于“阶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赏),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四个阶梯说”。“三个阶梯”也罢,“四个阶梯”也罢,反正是突出资产阶级运动这条线索,这一点很明显,这和“三次高潮说”大

不相同,是对“三次高潮说”的挑战。具体历史事件上,两者的分歧和差异主要在于:在“三次高潮说”中,没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突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标志);在“四个阶梯说”中,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排去了义和团运动。

李时岳同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意或基本同意。也有相当多的人仍基本坚持传统的观点。而反对李时岳一派意见,坚持三个高潮说的代表人物,就是胡绳同志。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出版,是在李时岳同志那篇文章之后一年多,所以,有机会在前言中明确表示了对李时岳观点的反对,而其这部书也正是体现他“三个高潮说”观点的力作。

除以胡绳和李时岳为代表的这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之外,也有一些 “中间型”的意见,这里就不说了,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的教材的编写者当中,就有李时岳同志和比较赞同李时岳观点的一些同志(如胡滨教授)。他们的学术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体现于我们手头这本教材中(如对洋务运动评价较高)。我们手头的这本教材是第四次修订本,这第四次修订是1994年完成的。而其初版本是1977年出书,那个本子还是按三次高潮说的观点写的。第二次修订本较初版有某些改动,到1982年完成的第三次修订本有了更大的改动,使用的时间也较长。现在我们手头本子丰富了思想文化的内容;丰富了清朝统治状况方面的内容;对某些章节作了调整,对某些内容作为修改。这也等于把我们手头的教材顺便作了点介绍。

综合性参考书简介

(一)几种中国近代史著作

1、范文瀾:《中国近代史》(上册)

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经修订,共出至9版。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较早写出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成为多年以来学习中国代历史的必读书。许多基本观点为大家所吸取。这部书的特色是:观点鲜明,文字准确而生动,譬如,对人物常有画龙点睛的描绘性评价,像说“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用一句话概括出了林则徐的时代脉博和历史作用。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也多有扼要的概括。例如对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乃至太平天国卒败应负的责任,作为这样的评价:“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时既久,使得太平军最后削弱以至于溃灭。”对这个问题尽管众说纷纷,范老的这几句话却是许多长篇大论所不能代替的。当然,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属初创性的尝试,从内容到形式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但奠基之功不可没。最令人遗憾的是这是一本“半截儿”中国近代史,只写到义和团时期。范老在世的最后几年里,已拟出提纲接写下册,但在十年浩劫时期逝世了。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胡绳 同志在1947年写的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专著,后几经修订继出数版。按“通史”内容严格要求此书似乎面窄,但在过去多年间,许多通史著作都是以政治史为突出方面的。所以本书也可视为近乎“近代通史”的著作。这本书对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干预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和影响进行了精辟的剖析。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从标题到文字给人以新颖之感。内容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多有创见。从体裁体例特点上看,是以“论”为主,从论出发,依次举事例为证,引用史料虽比较典型,但是片断的。适合在具备了近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或是和其他有关历史著作配合阅读,不然的话,可能就会雾里看花,不甚

了然。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胡绳历经多年的准备和写作于1981年出版一部近代史。当然,如果把中国“近代”的断限规定为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样是科学的,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胡绳同志本人这样认为),这部本的内容还只是近代的前半期的,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没有通头儿,故书名没有采用《中国近代史》(当然按作者解释还有避免雷同的意图)。但按照习惯,特别是教学上的惯常划分法,本书就是近代通史了(下面涉及的其他书亦多为此时间断限)。这部书比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内容面拓宽了,除了政治方面之外,还更多地方涉及了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它“通史”更名副其实了。别要强调说明的是,本书是中国近代历史著作中“三次革命高潮说”观点的代表作。

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刘大年主编):《中国近代史稿》。分册陆续出版,第一册(内容为1840-1864阶段,为全书的第一编)于1978年出版;第

二、三册(内容为1864-1901阶段,为全书第二编)于1984年出版;第三编自为1901-1911阶段的内容。从分期上可看出明显地是采用了三个高潮说。这套书是在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册(中国近代史的一册)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原书出版于1962年,约17万字,只是纲要,有骨架而无血肉。扩编后的《史稿》,内容详细得多了。

5、苑书义主编:《中国近代史新编》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于198

1、198

6、198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上册的太平天国部分20万字由主编者亲自撰写,比较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撰者多年间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成果。这套《中国近代史新编》共150万字。是到目前为止业已出齐的全套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篇幅最浩繁、内容最详尽者之一。并且学术性也比较强。

6、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上、中、下三册)。体例上“亦新亦旧”,说其“旧”,因其仿旧纪传体史书,分“表”“志”“传”等;说其“新”,是因为这种体例现在的历史著作一般不同,内容特点是突出资产阶级运动的线索。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印刷。作者是华东师大教授、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1988年12月逝世,此著由其在沪部分子弟整理成书。该书是从社会史的主角度来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颇见特色,思辩深邃,为学界评价颇高。下限至1949年。

8、白寿彝为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的第十

一、十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内容为从1840至1919年时段者。该书体例上有期特点,分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等编,对文献资料和研究概况、历史沿变综合情况、诸多重要专门方面的情况、重要人物,分类撰述。

9、(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十和第十一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因为这部书是由外国学者撰写的,他们的基本历史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此,我们务必注意。不过,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应该对国外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借助《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样的中译本,我们就可以在这方面窥其一斑。并且,这类书中也不是无可取之处,譬如,有些材料是国内不常见的。对某些问题上的看法,对我们还能有一定启发。

专史类简说:

中国近代专史又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着眼分为两大类。前者是指专门写近代史中某一个历史阶段的著作。如专写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的,不但写该

期的中心事件(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本身,而且写该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仅写某一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那就不能算断代史,而只能归于我们下面说的专史类了。这类专史,或者是如上所说专写某一事件的,或者是专门社会生活、历史活动的某一个方面的,如中国近代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还可以分化得更专、更细,譬如经济史方面的棉纺织工业史、农村手工业史??;人物传记也可归为专门的一项,专写某个人物嘛。既然是“专史”,就有它的专门性适应,我们这里就不能具体列举书目了(在讲课当中,再有针对性地随时选择介绍)。

(二)(论文集类)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一般说来,与著作形式的科研成果比,它具有短小精悍、专深、时效快的特点。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论文是很多的,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但是论文的分散性,使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检索、查找起来比较困难,论文集则可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方便。论文集除了某个人或某个科研单位的成果总汇类型的可能涉及内容比较泛杂外,一般都是专题性的,或是把一个时期以来某个专题内容的论文汇编成书,或是将某次专题学术讨论会上的论文集中出版,并且,一般都是要经过选择的,入选质量较高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中国近代史上诸大事件大多有专题论文集(如关于鸦片战争的、太平天国革命的、洋务运动的、中法战争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戊戌变法的、义和团运动的、辛亥革命的??),有的还是好几种,这个我们在学各章时可再有针对性地介绍。至于比较重要的单篇论文,拟在讲课过程中对学术问题作必要的介绍时随时涉及。

(三)(史料类)

我们作为大学本科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光参考一些现成的论文还不够,还有必要接触和研读一些当时的或较近于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多年间,在有关史料的整理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成效,其中很可观的一项,就是出版了一套系统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其中

《鸦片战争》6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6册

《太平天国》8册

《捻军》6册

《回民起义》4册

《洋务运动》7册

《中法战争》7册(正在陆续出版续编)

《中日战争》7册(近年又出齐续11册)

《戊戌变法》4册

《义和团》4册

《辛亥革命》8册

《北洋军阀》5册

共12种原编即达三千多万字,加上续编就更多了。但这仅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很小一部分的选编。不过既使仅这套资料,我们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随课读下来,但最好每一种都认认模样,选看一两篇东西,这总有个印象,跟不看大不一样。这套书不论是图书馆还是资料室都有,算比较普及的。

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

这是专配合高校教学而编写的史料选集,60年代初版。1980年出修订后的2版。

该书上下两册共70余万字。选了从鸦片战争到北洋军阀各历史阶段的有关史料的一些篇目,选得比较好,我们学习中以此为主就可以了。

史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来说很重要。这是基础性的东西。因为历史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要了解它的真实的情况和面目,就须根据可靠的史料。如果在它的真伪虚实、本来面目上就有问题,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了。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如下面我们很快就要讲到的鸦片战争一章内容中的“穿鼻草约”问题,过去沿袭多年的错误说法是琦善(中国官员)在英国逼迫下同意了穿鼻草约。后来有学者根椐可靠的史料证明,“穿鼻草约”是英军单方面制定并提出的条文,琦善始终没有同意,没有在草约上签字或加盖关防(印),故这一草约当时既然未签订,事后也未经中英两国政府批准(如1983.2.2《光明日报》胡思庸、郑永福:《穿鼻草约考略》)。那么过去建立在所谓双方议定了草约这个不存在的事实基础上的一切立论,那就是虚妄的了(我们教材上已改正了这个错误,叙述是对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史料,重视了解史料考订方面的重要信息,并且学习和培养一点鉴别。考订史料的初步技能。

当然,史料不等于历史,史料学不等于历史科学。历史科学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历史,探讨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科学当中所遇到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史论结合”。对这个所谓“史论结合”众说纷纭,解释很不一致,但一般而言,如果说我们把其中“史”作为“史料”、“历史素材”的话,那么“论”,就应该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所谓“史论结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指导,去分析和认识历史素材,使其升华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当然,也有把“史论结合”赋于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种比较狭义的解释的,我们这里不是说的这种意思)。所以,理论的学习那也是很重要的。理论的学习和修养是一项大工程,我们且不忽视,需要有的放矢地选读经典著作。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3000字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课程中心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小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3000字)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3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