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贵州综合实践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课 热爱贵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记住家乡的特点,知道自己的家在贵州的什么方向。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贵州省简称 “贵”或者“黔”,省会贵阳。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土地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

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同学们在第二页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什么位置。在图上的那个地方?

二、写一写。

谁不说俺家乡好,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乡人。

我的家乡在

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了解贵州的气候,知道有哪些植物生长在贵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贵州的天气情况。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了解贵州的植物。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

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二、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我们的贵州。

我觉得最美的地方是:

我认为它美的理由是:

2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记住家乡的特点,知道家乡的名山。了解贵州的名族。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的名山。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二、回答问题。

我知道的名山有:

我喜欢的名山是:

因为:

三、了解贵州的名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3

一、完成习题。

1、我知道的名族歌舞有:

2、我了解的有趣的名族特色有:

3、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名族服饰。

4、画一幅你认为最美的贵州地图。

第二课 沙漠-------另类的土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干涸的大地——沙漠 教学目标:

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2、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1、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为什么骆驼、沙狐等动物能自在地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而许多动物却不能呢?

我也很奇怪,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生存法宝,我们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吧! 1、说说找找。

沙漠里有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别的生存本领?

学生查找资料,汇报。

2、整理资料。 对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3、作总结。 对资料进行总结,制作成表格。 4、填写第13页的学习单。

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干涸的大地——沙漠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2、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同时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3、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是呀,穿短衣短裤岂不更凉快?我们来模拟体验一回就知道了。

1.初步了解。

沙漠中人们的穿着有什么特点?同时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 法》第二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六条 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学生发言。

2、我们的体验计划。 学生制定体验计划,填写书第14页的表格。

3、亲身体验。 学生亲身体验活动。

4、查查原因。 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发言。

填写第16页的学习单。

5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1、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2、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我过国是世界上沙漠化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们做些科普小报发给同学们, 做一次环保宣传吧!

1、确定小报的内容。 小报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发言。

2、采集相关素材。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3、学一学。

大家看看从常见的小报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出小报。 4、制作小报。 学生制作小报活动。

填写第18页的学习单。

我发现苔藓总是长在墙角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不是它不喜欢阳光?

我们可以给苔藓多安几个“家”,看看它在哪里长得好。 1、我们的猜想。 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苔藓呢?

学生发言。 我们一起来猜想一下苔藓喜欢的生长环境。 2、确定实验方法。 怎样可以验证这个猜想呢? 好,我们一起来

做做实验。 3、学生活动。 4、观察与对比。

把各自的实验记录表进行观察与对比。 5、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记录,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发言。

6、填写第22、23页的学习单。

6

第三课

走进“0”和“1”的王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自由说说你是怎么学习数字的。

二、学习26页数的历史。

三、“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它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它为什么能在全世界通用?

四、同学们通过26页的学习,回答以上问题。

五、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完成27页习题。

六、把完成的结果总结下来,和同学交流。

1.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一个数除以0的算式?0能做除数吗?查查资料说明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把理由写下来,完成28页表2.进一步总结在乘法和除法的竖式计算中,0的处理方法吗?写一写,并举例说明。完成29页表1。

2.说明1在计算中的特点,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完成29页表2。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实践与探索0和1都表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提问。

0和1表示什么?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1、0可以表示起点。

2、0可以表示分界线。

3、0具有占数位的作用。

4、1具有概括性作用。

三、同学们完成31页的表。 学习32页到32页0和1的区别。 完成34页的练习。

同学们完成35页讲一讲数字的故事。

查一查“一”和“零”的词语。把它们写下来,写在26页。 含有“一”的词语有:

含有“零”的词语有:

五、了解计算机与二进制。

六、完成37页图表。

七、学习38页参考资料。

了解数字入诗趣闻。

第四课 节日万花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不同名族的不同特色。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

二、学习39--40页漫话中国传统节日。

观察思考,完成下表。

三、与同学们分享你喜欢的节日。同学们回答问题。

1、我喜欢的节日是:

2、我喜欢这个节日的理由是:

3、与这个节日有关的故事有:

4、这个节日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有: 同学们完成42页表格。

一、把家人喜欢的节日做成卡片。完成

43页表

1.

二、写出自己记忆中的春节,与同学们分享。

成43页表2.

同学们,这段时间什么节日快到了,请班干

部带头,组织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学习45页端午节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完成45页的三个表。

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写在下边,完成46页表1.

一、在这些节日里,你最喜欢那个节日?它什么深吸引你

呢?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我最喜欢的少数民族是: 我认为它的魅力在于:

了解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完成47-48)页内容。

二、请家长帮忙完成49页的表。

三、同学们自学50-52页参考资料。

第五课 听,声音真奇妙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四、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五、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六、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七、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二、了解声音的种类。

完成59页图表1和2.自制一种或几种乐器。 乐器名: 简图: 材料:

使用说明:

三、

选一个题目进行研究。

1、植物生长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与人的关系

3、男女声音有什么不同

4、昆虫发声的秘密

5、口哨是怎样吹出来的

6、什么是立体声、回声

7、声音在什么地方传的更快 在研究中了解声音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第三课时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11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二、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三、学习声音会跳吗?

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声音更容易在湿空气里传播。

四、学习61页声音也会灭火的道理。

第六课 生肖文化知多少

教学内容:通过趣味猜谜、生肖故事等综合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十二生肖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目标:在“生肖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社交、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师生问好之后,我出示谜语:“说它多,真是多,全国每人有一个;说它少,真是少,全国只有十二个。请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 板书:生肖。

接着引入生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人类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对某些动物的图腾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十二生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我对这一传统文化做必要的介绍并板书:文化。 最后顺势提问:

(1)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生肖文化知道多少呢?(老师边等待学生回答,边板书:知多少)

(2)十二生肖是哪十二个动物?(课件出示,并介绍生肖的

特征) 这十二个动物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那么老师今天就来

带领同学们一起畅游生肖乐园吧!

一、走进生肖“奥运会”场地——讲故事 点击课件提问:

(1)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2)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为什么老鼠排第一呢?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讲故事——生肖奥运会,以帮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巩固排序 专为了突破本课时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生肖排序活动。

首先,我出示课件:在钟面上按顺序逐个显示十二生肖。 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给学生介绍,把老鼠排在钟面的“12”处,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给十二生肖排序,并说明一个动物代表一年,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每次轮回要十二年,一次轮回完了再重新开始。由此引入“本命年”一词来说明有的大人和同学们的生肖是相同的。 我以钟面形式出现,将复杂的十二生肖排序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并为下一个活动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排序训练。

三、想一想 学生在巩固生肖排序完成后,让他们想一想:如果不

知道自己的生肖 属相该怎么办?

四、找一找 老师出示生肖属相对照表(如下),让学生对照生肖属相表一一寻找找自己的属相。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了解了如何查询自己的属相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环节。

问一问: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的生肖属相相同。你觉得妈妈的岁数有可能比这个小姑娘大多少岁?为什么?

请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是十二年循环一次

六、调查活动——我是小小调查员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我是小小调查员,以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 活动以分组方式进行;去调查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出生年份和属相;活动范围确定在校园内以及家里;调查对象有:老师、同学和家长;调查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后或者安排成课外活动,但要强调安全。 通过“我是小小调查员”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大胆的语言交际、合作协调等综合实践能力。

七、完成71页表1和2.

制作一本生肖图册。给图册命名是: 我计划分成下面几个部分:

八、十二生肖趣谈。71-75页。

13

第七课 中华大家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了解祖国面积和人口及在世界的位置。

3、了解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4、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教学重点:少数民族人民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爱我中华》学生聆听。歌中唱到了什么?你知道些什么?那么你了解我们的国家吗?好,这几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指导阅读,了解祖国。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她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加拿大)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11.6亿),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1亿多),由于这些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人口较少,所以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汉族占全国总数的91.59%,少数民族占全

国总数的8.41%)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其他省份也有数量不等的少数民族居住。

3、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多为主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和汉文。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华大家庭的每个成员。本课介绍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

三、走进民族花园

1、汉族; 你对汉族有多少了解? (学生讨论)

汉族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约为11.6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语言文字、习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你能说出几个节日的风俗吗?

2、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甘肃省到呢个等地。(581.4万人),传统产业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14

传统节日有春节(白节)、“那达慕”大会、马奶节等。

3、回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第二课时

并散居在全国各地。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回族女性普遍戴盖头,盖头颜色有绿、黑、白三种颜色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

4、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人口约为541.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象征想对方表达自己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藏历年是藏族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省也有少量的分布,人口数量约为839.9万人。善于种植粮、棉和瓜果。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6、其他介绍:这几个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舞蹈表演方面,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藏族的卓舞都各具特色。

四、小结:这几课我们了解了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课后我们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收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在生活中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教学过程:

二、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华大家庭中的汉

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成员。本课介绍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二、走进民族花园

1、苗族;

你对苗族有多少了解?(学生讨论)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894万,主要从事农业。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传

统节日。

2、彝族:

彝族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776.2万,主要从事农业。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火把节、彝族年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617.9万,以农耕为主,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锦”享誉海内外。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

4、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人口约为297.1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布依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春节是不一族最盛大的节日。

5、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92.4万人。主要从事农业,以擅种水稻而闻名。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喜欢穿素白服装,能歌善舞。朝鲜族主要传统节日:元日、燃灯节、秋夕等。

三、学生阅读课文苗族传统

四、思考:

1、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几层?

2、他们主要住在哪一层?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传统?

五、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重点学习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

16

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歌吗?(视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3、对,今天我们学习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出示课题)

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1、佤族: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7万,主要从事农业

2、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人口约为71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3、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省,中国大陆地区的高山族人约为4461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4、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5、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40.7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总结资料的形式:各名族 的 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和非文字(图片、实物、歌舞„„)

6、学生尝试在图书馆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民族知识。

1、看着你们个个笑逐颜开的笑脸,听着你们热烈的讨论,老师就

知道你们的收获不小,想和大家交流吗?(想)那么老师先考考你们吧。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有关各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并说一说所知道的该民族的知识。)

2、除了这些民族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

四、总结谈话,激励学生共建和谐、幸福的中华大家庭。

1、同学们!不管我们身穿哪种颜色哪种款式的衣服,不管我们居住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祖国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万岁!中华大家庭永远和谐、幸福。

2、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下节阅读指导课我们继续交流。

17

第八课美味厨房

教学内容:正确认识厨房里的物品。 教学目标:能正确使用厨房里的工具。

教学重点: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学习《中国电力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86页厨房里的这些用品。

二、说说这些用品的以下事项。

三、了解87页安全用气常识。

四、学习88页安全用电的常识。

操作

一、备料。

1、买速冻食品应该到哪里去买?

2、购买速冻食品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1) 尽可能购买包装产品。(2)注意产品包装。(3)注意看产品标签。(4)选购回家的速冻食品,如果不马上吃,要尽快放回冰箱。

完成90页表1.

二、操作,了解速冻汤圆是怎么煮的。 (1) 锅内放入适量的水,把水烧开。

(2) 把汤圆放入锅内,用勺子轻轻推开。 (3) 待汤圆浮起后,迅速改用小火。 (4) 然后加少量冷水,直到煮开。

(5) 再加少量冷水直至煮开,反复两次后,盛入碗中即可食用。

同学们完成92页的表。

三、学习小窍门。学习了解煮速冻饺子的小窍门,完成93页的表。

四、亲自动手煮一碗汤圆或者饺子。

五、完成95页和96页的表。写一写自己的劳动心得。

第九课我动手,我快乐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表,经历数据的采集、整理的全过程,加深对水表读数的理解;

2、通过认识水表,能比较熟练地读水表并能计算家庭水费;

3、初步感受节约用水的意义和家庭节约用水常识,培养节约用水

18

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学生观察(请爸爸妈妈一起)自己家庭的水表,并填写表格做好记录 家庭: 上月( )日水表数(吨) 本月( )日水表数(吨)

2、课前抽取有特色的四个同学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备用) 家庭 上月水表数(吨) 本月水表数(吨) 上月用水量(吨) 水费(元)

3、课前通过询问父母或上网查资料的形式准备有关家庭节约用水小知识,实践活动教案。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动之以情。在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名《一口水》电脑演示)看完动画,你有什么想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一口水”的用处还是不太相信,那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指名读)。其实水资源的危机在我们中国确实普遍存在,而且已经越来越严重,节约用水已经是当务之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节约用水的数学问题。

二、认识水表,晓之以理

认识水表 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那么用什么来衡量每个家庭的用水量呢?(出示各种水表图)这些都是水表,其实水表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自己家的水表。 这里有两张水表的照片(家用水表不同的两种),你家里的水表是哪一种呢?

(看照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了这张水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知识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表,经历数据的采集、整理的全过程,加深对水表读数的理解;

2、通过认识水表,能比较熟练地读水表

并能计算家庭水费;

3、初步感受节约用水的意义和家庭节约用水常识,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过程: 学生观察(请爸爸妈妈一起)自己家庭的水表,并填写表格做好记录

(一)知识点:

1、记数器的读法(只能读到几十几到几是几之间,引入小指针的读法)

2、小指针的读法(小指针指向哪个数并乘以相应的计数单位)

3、日常生活中的读法(一般水表读数保留整数)

4、单位(1m3的水就是1吨的水,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喜欢用吨做为水的单位) 那么这张水表(大的)你们见过吗?这是我们学校的水表,是比较早的水表,谁能来介绍一下呢?(学生尝试看大的水表)

(二) 读表计算 大家都会看水表了,那我就要请大家来帮帮老师了。这里有老师家水表的两张照片,请你帮忙看一下!

1、第一张水表读数是多少呢?

2、第二张水表读数是多少呢? 这些读出来的数字表示什么呢?(用水的累计数)已经知道的老师家一个月

19

前和一个月后的水表读数,老师家这一个月来的用水量是多少,应缴纳多少水费呢? 先不着急计算,你觉得条件够吗?不够,还要知道什么?(水的价格)谁知道?(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提示:支塘镇每吨自来水的价格为1.45元)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三、小组学习,理论用于实践

1、在上课前有很多同学都观察了自己家的水表,还有一些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也读了自己家的水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读出来的水表数。 看了他们的水表数,你有什么疑问吗?知识点:

1、为什么周恬家水表读数只有5吨和9吨,而其他的都要几百吨?

2、为什么沈书琪家水表读数有小数,对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老师加以指导)还有疑问吗?没有了请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小组汇报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水表,说一说你对节约用水的认识。

(三)认识洗洁用品和工具。

完成99页的表。知道怎么用水洗干净衣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开展一次洗衣服比赛。

教学重点:怎样洗净我们平常穿脏的衣服。 教学过程:

一、学习102-104页,看看该怎样洗净自己平常穿脏的衣服。

1、自己的内衣裤。

2、自己的鞋。

3、自己的外衣。

二、收集我们在生活中总结的去污妙招。完成105页的表。

三、完成自己本期参加的主题活动。

贵州版二年级综合实践下册教案

贵州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版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下册)

贵州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4

贵州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综合实践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