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0: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研究

提要:城乡居民的幸福状况研究,是一个既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对促进海西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和谐海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从居民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两个层面入手,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海西城乡居民大都感到生活有趣和快乐,对生活感到满意,最后在总结海西提升居民幸福感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海西今后进一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引 言

研究海西城乡居民的幸福状况,可以勾勒社会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对海西城乡居民幸福状况的研究,了解人们对特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满意情况,分析影响人们幸福的宏观和微观原因,从中了解什么是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为居民谋幸福的对策和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幸福指标运动大大推进了幸福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幸福的研究逐步被纳入更广泛的

1 “主观感受”研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之中,对生活质量的强调唤起了人们对幸福研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深入研究幸福感的成因,找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极大地丰富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容,并为建立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提供依据。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本世纪初至今,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把关注人的幸福指数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六个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了出来。此后,国内学界开始全面关注幸福指数及幸福感等问题。2007年中共海西州委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和谐海西”的战略目标,2008年中共海西州委十届四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和谐海西”其最终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海西州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使社会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海西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和谐海西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海西进一步创新城乡发展理念、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

二、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概念内涵的说明

幸福――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一种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幸福是一种复杂的积极情绪。首先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受或体验,即主观幸福感。其次,这种内在的幸福感来自个体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求关系的认知评价。最后,感到幸福的人,身体的外部表情与内在生理变化都处于一种积极、有利于健康的状态。所以,从幸福的含义中可

2 以看出,幸福不仅有利于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事业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幸福感是幸福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即生活幸福的人必定会产生幸福感。居民的幸福感与社会健康良性发展息息相关。如今幸福感经常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不仅个体常常用幸福感来说明自己的幸福状态,而且研究者也多通过询问人们的幸福感来了解个体的幸福程度。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而且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国内外学者主观幸福研究综述

(一)国外主观幸福研究

国外提出幸福理论已有70年的历史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2,3],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的因素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处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

3 以期对今后海西的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 [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4 当前国内对主观幸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学者孙希有(2005 )以人类幸福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提出了面向幸福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陈惠雄(2003)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所奉行的效益最大化提出了质疑,提出了以快乐原则来衡量社会运行绩效;吴明霞(2000)和邢占军(2002)分别对国外的主观幸福研究做了综述;黄立清也综述了国外对幸福决定因素的研究;池丽萍和辛自强(2002)介绍了幸福感的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程国栋、徐中民等人(2005)在分析了我国当前人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面向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李维 02005)对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邢占军、黄立清等人用主观幸福的理论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黄立清,邢占军,2005),傅红春和罗文英(2004)研究了上海居民的收入满足度。辛自强和池丽萍(2001)研究了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陈惠雄和吴丽民(2006)也基于苦乐源调查比较分析了浙江省居民生活状况。

可见,国内对主观幸福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以介绍国外的理论为主,而实证方面多为个体层面及心理及健康方面的研究。但主观幸福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调查和统计也开始对人们主观幸福或者是生活满意度有所涉及。

四、调研说明

本课题自2011年1月被党校批准立项后,本课题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调研阶段。为了解国内及省内一些

5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状况,课题组成员对居民幸福指数研究较为先进地区的杭州、长沙、武汉、重庆、上海等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学习了解;为把握海西州和谐社会建设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关系,课题组成员多次组织由各地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农牧区居民参与的研讨,并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第二,问卷编制阶段。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自行编制“海西州城乡居民幸福状况调查问卷”。第三,实证研究阶段。采用自编的“海西城乡居民幸福状况调查问卷”, 由课题组成员对海西州城乡近150个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第四,报告的讨论、修改和完善阶段。

一、关于海西城乡居民的幸福状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海西城乡居民的幸福状况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海西城乡居民的情感状况

(1)海西城乡居民大都感到生活有趣和快乐。海西居民感到生活有趣和快乐的人数比例合计分别为93.5%和93.4%,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情感比例。

(2)海西城乡居民感到生活充实。海西居民感到生活充实的人数比率为 92.4%。

2、海西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情况 (1)海西城乡居民对生活大都感到满意

总体上海西城乡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率为93.2%,很不满意

6 和不大满意的人数比例仅为6.8%。

(2)海西城乡居民对人际关系最满意,对个人物质生活的满意率最低。

海西城乡居民对社会生活二级指标的满意率,按照高低依次为文化建设85.7%,经济建设90.3%、社会建设88.0%和政治建设90.7%。对个人生活二级指标的满意率,依次为人际关系97.2%,个人状态95.2%和个人物质生活87.1%。

(3)海西城乡居民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情况

①城乡居民对“平安海西”建设最满意。海西居民对“平安海西”建设的满意率为96.0%,在调查涉及的各项社会生活三级指标中最高。这一结果与许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座谈情况吻合,进一步印证了海西是一个治安状况良好的地区。

②城乡居民对海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满意率较高。居民对海西经济快速发展、海西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州”战略和文化休闲等的满意率也都较高,满意率分别为95.7%、94.3%、94.2%和93.3%。

③城乡居民对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满意率稍低。居民对海西在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方面满意率为82.4%。

(4)海西城乡居民对个人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情况

①城乡居民对家庭和同事关系的满意率最高。在调查涉及的个人生活三级指标中,海西城乡居民对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的满意率为98.0%和98.1%,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满意率。

7 ②城乡居民对健康和婚姻状况的满意率也较高。海西城乡居民对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的满意率分别为95.6%和95.4%。

③城乡居民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满意率最低。海西城乡居民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满意率仅为77.8%,是所有指标满意率中最低的一项。

二、关于海西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经验 在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方面,海西主要有以下一些经验:坚持实施“富民强州”,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确保居民生活无忧;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持实施“绿色海西”战略,提升居民“绿色幸福感”;坚持“科教兴州”战略,建设创新创业热土;做响“平安海西”品牌,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社区建设亮点频出,为幸福指数提升夯实基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影响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1.宏观影响因素

(1)经济总量因素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基础。近五年来,海西经济在连续保持高达17%的增长基础上,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调查也显示,城乡居民对“海西经济建设状况”以及“海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状况”的“满意与比较满意”总体满意率分别为95.7%、96.3%,满意度较高。相关分析也显示,城乡居民幸福感与居民对海西州经济状况的评

8 价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对幸福指数的提升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随着海西经济发展,政府可以有更大的财力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城乡自然人文生态、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城乡环境,进而有助于提高人们幸福指数;二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财政支持能力,为地区发展、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创造了经济基础;三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大多数人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这是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基础,而贫穷则是幸福的最重要障碍。

(2)居民家庭收入因素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虽然国外学者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特别在跨文化比较中,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面临着一个拐点,过了这个拐点,幸福指数随着收入增长并不会相应增长(国内有关经验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上海和杭州)。但这只是表明了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对海西城乡居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幸福感、幸福指数与对经济收入状况的感觉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课题组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2000元组、2001—5000元组、5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幸福感平均值分别为3.40、3.6

2、3.78和3.89。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各组选择“非

9 常幸福”的比例分别为10.2%、11.7%、14.4%和17.0%;选择“比较幸福”的比例分别为50.9%、56.7%、61.5%和63.8%;选择“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别为18.3%、12.3%、8.6%和5.9%;选择“不幸福”的比例分别为6.7%、2.8%、1.8%和1.5%。

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00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3)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动力。公共服务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与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效率与水平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都有直接影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考验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近年来海西社会虽有发展,但不少地方居民的生活负担也不断加重,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被各种增长的负担速度所抵销,从而影响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如物价、医疗、就业等,尤其是近两年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增长,从而降低了幸福指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有增长无发展”现象,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有效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是关键。

(4)社会保障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是市

10 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基本条件。调查显示,海西城乡居民在回答“为了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您认为近期内政府最需要加强和改善哪些方面”时,“ 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社会保障”(54.3%)、“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77.4%)与“加大对物价、卫生、就业等领域热点民生问题政府的调控力度”(60.2%),在十大选项中被居民选定为政府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三项任务。

(5)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点。近年来,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海西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对“三农”的反哺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有效推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如,针对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较窄、城乡差距扩大,海西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海西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见》等,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低收入农牧户收入的稳定增长。再如,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的现状,近年来着力以农村十件实事和八件实事为重要抓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全省“统筹城乡示范区”的建设,农村牧区乡镇公路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乡乡通”,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村镇的帮扶力度,使得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即使如此,海西仍是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地区,城乡之间在经济发

11 展、生活水平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较为艰巨,也是影响和考量未来各级政府对和谐海西建设的关键。 2.微观影响因素

(1)健康状况等是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即健康状况是影响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因素。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越满意,其幸福指数也越强。第二,自我发展。追求自我发展,是一个人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感。当前社会评价一个人发展得好的标志很多,其中收入水平提高、学历提升、事业有成等都在其中。本研究结果中,高中、本科学历居民的幸福感不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居民,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指数也较高等等,都说明个人发展是影响海西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第三,社会关系。对个体而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同事关系和婚姻状况,都是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对同事和婚姻关系越满意,幸福感也越高。第四,文化程度。本研究发现,相对来说,文化程度偏低的农牧民与初中文化程度居民,更能体验到幸福感。而大专、本科文化程度的居民,幸福感程度却偏低。表明文化程度与幸福感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正相关。

12 即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幸福感越强。第五,婚姻状况。美国、加拿大、挪威和国际性研究总是得到同一结论:婚姻和幸福感之间有积极的联系。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海西未婚和已婚居民的幸福指数与丧偶和离异居民的幸福指数差异极其显著,表明正常婚姻状态下的居民明显比非正常婚姻状态下的幸福。

(2)休闲、交通等是影响海西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条件。根据2005年的幸福城市调查发现(奚恺元等人组织实施),生活工作节奏、生活便利以及城市的人情、人际关系对居民的城市幸福指数有重要影响。其中,节奏因素被排在首要位置。在现代城市社会,人们对工作生活的节奏、闲暇很关注,在城市发展中留有闲暇空间、打造公共空间,给予居民必要的休闲时间显得很重要。2006年一项研究(奚恺元等人组织实施)的回归分析显示,人情、赚钱机会、生活便利程度、建筑的美观程度、自然环境、文化娱乐、治安、近年来发展等不直接被诸如GDP等经济指标所囊括的“软性”因素,与市民对城市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另据“宜居城市”相关调查,“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作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而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调查结果也显示,国内36个大中城市居民最不满意的三大领域依次是房价、治安、就业和交通问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以上诸因素,尤

13 其是是否宜居是影响海西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条件。

四、关于提升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相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海西将实现城乡统筹、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胜出,海西必须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推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举措创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将海西建设成为一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幸福之州”,是海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富民工程”。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海西应坚持“富民强州”的工作方向不动摇,把发展扎根于千家万户之中,把“富民”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广大群众。为此,海西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

2.完善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创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海西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职能的创新。今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要牢固坚持人文取向的发展观,把确保人民幸福的提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政府要遵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按照“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

14 会管理型”政府的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3.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基本公共支出项目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切实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公共服务上来,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规划引导等方式,确保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为调动有关市县区政府加大对农村牧区和贫困村社社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入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4.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落实到居民身上,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州”,要求政府把公共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上,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放在提高农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上,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放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上,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放在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薄弱领域上,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全面落实政府责任,通过完善

15 有关政策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发挥社会保障的重大作用,并实现充分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共同促进。在促进充分就业方面,州委州政府应当把实现全州充分就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环境,大力推进就业项目,完善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大力促进就业与完善职业培训。

6.注重社会善治,提高社会活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信访、社会舆情收集分析等制度,广泛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创造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条件,强化其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 7.营造舒适优美环境,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关系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直接感受。经过多年努力,“绿色海西”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围绕幸福指数的提升,海西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要逐步由重条件改善转向更重品质提升,突出强化“绿色、精细”的建设要求、突出强化“宜居”建设要求。 8.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只有放大海西的特色优势,体现本地的个性魄力,才能找准海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结合点。文化发达是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健康繁荣支撑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同时也引导着人们主动选择和体验幸福的生

16 活。文化是海西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最有价值的地域品牌,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

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幸福指数

影响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幸福指数测试题库

教师的幸福指数

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研究
《海西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