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发布时间:2020-03-03 01:0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一、动物疾病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动物疫病

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如:役牛病了就不能使疫,奶牛病了产奶量就会下降,猪病了就不会长肉,反而掉膘等。

(二)动物疾病的分类

1、疾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因素称为病因。病因包括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诱因)。

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病特征的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

病因学中所指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的因素(内因),没有一定的外因,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例如,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就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外因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是,仅有外因的存在,不一定会有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外因,如果没有结核菌的入侵,根本无从谈到结核病的发生。可是,结核菌入侵机体后,能否发生结核病,不取决于内因——机体的状况而定。

除了外因和内因之外,影响疾病发生的还有一些辅助因素。它们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抵抗力),或者加强外因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诱因。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入侵机体,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冻等因素影响(诱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要以动物的抵抗力的强弱(内因)来决定。

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但任何变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动物健康的标志。疾病时就是这种统一平恒的破坏,此时表现出机体各器官之间和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协调作用发生障碍或完全破坏,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并且受着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

3、疾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的过程

动物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时,一方面动物机体受到损伤,发生病理反应;另一方面,机体也必然产生抗损伤的生理反应,以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及造成的损伤。疾病就是在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而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

4、生产性能的降低是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标志

动物患病时,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生命活动障碍,自身适应能力差,机体内部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或遭受破坏,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使疫、增重、育肥、产蛋、产奶、繁殖能力)下降,这是动物发生疾病的标志。

疾病的概念给我们指出了在疾病防制中应注意查明病因,善于区别损伤与抗损伤过程,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而尽早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

(三)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相当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1、动物疾病发生的外因:

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

外因有以下五种:

①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机械因素、温度因素、气压、电流、光敏作用、辐射等。只要它们达到一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都可以使机体发生物理性损伤。

如:机械力可以对动物造成损害,由于机械力的性质,作用部位和强度不同,可以发生各种性质不一的损伤,如挫伤、创伤(包括切伤、刺伤、撕裂伤)、扭伤、骨折、脱臼和振荡等,其后果除引起局部的机能障碍及代谢改变外,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的重大变化。

又如:高温。当机体局部接触到40℃以上的高温物体时,局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烧伤、红肿、水泡,甚至由于蛋白凝固,细胞死亡可引起结痂和炭化等。长久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机体局部可形成冻伤。

触电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等。

②化学性致病因素:

能够对机体产生致病作用的化学因素很多,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药剂、毒草等,化学性致病因素还可来自体内,如各种病理性代谢产物(动物性毒素等)。

③生物性致病因素:

是指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它们入侵机体后主要通过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和蛋白分解酶等而造成病理性损伤。寄生虫则可通过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破坏组织,掠夺营养以及引起过敏反应而危害机体。它们可引起动物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控制和消灭这一致病因素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④营养性致病因素:

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物质的过度和缺乏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当动物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得利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过剩或不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和调剂时,常可引起动物疾病的发生。

例如,摄入的蛋白质过多可引起家禽的“痛风”,而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则可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消肿。幼龄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佝偻病,成年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软化等等。

⑤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源:

凡能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抗原),称为过敏原,如各种花粉、烟尘等,但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首先取决于是否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应的致病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都可称为应激源。

2、动物疾病发生的内因:

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抵抗力)。

实际上就是: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和机体反应改变两个方面。

①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

机体和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可以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保持和恢复机体健康,当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致病因素的致病力过强,机体的抵抗力相对不足时,才能引发疾病。

机体的防御能力、免疫功能降低可分为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两部分。

A、外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

动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外部屏障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和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的功能,当其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时外界致病因素就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起重要生命活动器官的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例如狂犬病毒就是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机体,损伤脑组织而发生狂犬病。

B、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

动物的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及免疫细胞、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解毒排毒器官等,如上述细胞、组织、器官遭到破坏,发生机能障碍,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②机体反应性改变

机体反应性是机体对各种刺激能以一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特性。

机体反应性主要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有关。

总之,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病因素必须冲破动物体的防疫屏障,超过畜体的抵抗能力,才可使动物发病。所以,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动物体的状况。即使发生了疾病,病的性质、轻重、发展和结局也随内因不同而有差异。预防接种实际上是改变内因的一种措施,使动物机体对传染病产生抵抗力。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首先加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也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清扫消毒工作,这也正是为了清除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

二、动物传染病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叫做传染,也叫做传染过程,有的称为感染。动物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的叫隐性传染,出现症状的叫显性传染。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二)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在临床上,不同传染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但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如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群引起鸡新城疫,猪瘟病毒感染猪群导致猪瘟等,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禽霍乱等。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并不断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另外的易感动物而引起具有相同症状的疫病。这种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现象,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散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便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

3、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

感染动物在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刺激下,能够出现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变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变态反应,这些可用血清学方法和变态反应方法检查出来(传染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4、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多种传染病发生后,没有死亡的患病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并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病原体(免疫注射时产生免疫力的理论基础)。

5、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大多数传染病都有明显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在一定时期或地区范围内呈现群发性疾病表现。

6、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个体发病动物通常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传染病在群体中流行时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病程和特定的流行规律。

(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不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即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传染病能够通过接触感染,也可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中互相感染,这一特性称为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按照动物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的表现状态不同,通常可将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①患病动物:一般来说,发病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发病阶段的患病动物的传染作用则需要根据病原体排出状况,排出数量和频率来确定。

②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不同传染病的病原携带状态具有明显差异,多数传染病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

按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可将传播途径归纳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之间横向平行传播的方式,而垂直传播则是病原体从亲代到子代的传播方式。

①水平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又分直接接触传播方式和间接接触传播方式两种。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什么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引起病原体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

传播媒介是指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地各种外界因素。

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有以下几种:

A、经空气传播:

所有的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传播,如结核病、牛肺疫,猪喘气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B、经饲料和饮水传播:

多种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炭疽等都可以消化道感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C、经土壤传播:

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长时间存活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杆菌、气肿疽杆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等都能够经土壤传播。

D、经活媒介传播:

指某些病原体(立克次氏体)在感染动物前,能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某种蜱)体内进行发育、繁殖,然后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例如牛的“无定形体病”就是以多种硬蜱类为媒介进行传播的。

②垂直传播方式

一般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

A、经胎盘传播:

经胎盘传播是指产前被感染的怀孕动物通过胎盘将其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现象。可以胎盘传播的疾病有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伪狂犬病、依原体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B、经卵传播:

经卵传播是指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在发育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现象。可以种蛋传播的病原体有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C:分娩过程的传播:

分娩过程的传播是指存在于怀孕动物阴道和子宫颈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可经产道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3、群体易感性(易感动物):

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动物群体易感性是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程度。

免疫注射的目的就是将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动物。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也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三个基本环节还必须相互连接,传染病才能流行。因此,针对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动物抵抗力,就可以中断或杜绝传染病的流行,这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流行强度)可将动物传染病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散发性: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只有零星病例以散在的形式发生,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如:破伤风。

2、地方流行性: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病数量虽然较多,但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具有局限性传播特性,如:巴氏杆菌病。

3、流行性:

发病数量多,在一定时间内可传播到几个乡或几个县、甚至几个省,叫流行性。如:猪温多呈流行性。

4、大流行性:

发病数量很大,传播范围可波及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叫大流行性。如:口蹄疫。

上述流行形式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绝对的数字。

还有一种特殊方式:暴发:

暴发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

(五)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出现季节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晒,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口蹄疫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口蹄疫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或平息。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

夏季炎热季节,蚊、蝇、虻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比较容易发生。如猪丹毒、日本乙型脑炎等。

3、季节对畜禽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冬季畜禽舍内温度降低、湿度增高、通风不良,容易促使经由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如猪喘气病等。

除了季节性以外,有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通常数年)还可能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如口蹄疫等。

(六)动物传染病的病程经过

在动物个体内,传染病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转归期。

1、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到出现最初症状的一段时间。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差异很大,由于不同种属品种或个体动物对病原体的易感性不同,以及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或部位等方面的差异,同种疫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传染病的潜伏期还是具有相对的规律性,如口蹄疫潜伏期1-14天,猪瘟2-20天,鸡新城疫2-10天等。

2、前驱期

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主要症状出现前的这一段时期叫前驱期。前驱期通常数小时至1-2天,临床上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这些症状说明已发病,但很难确诊。

3、临床明显期

前驱期之后出现某传染病特征性症状,或主要症状的时期叫做临床明显期,此期是传染病发展到高峰,病情严重的阶段,在临床上诊断比较容易。

4、转归期

转归期是指传染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如果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增强,或动物的抵抗力减弱,则疾病以动物的死亡而告终。如果动物获得了免疫力、抵抗力逐渐增强,机体则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病理变化逐渐消失,正常生理机能逐步恢复。

(七)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传染病的流行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也是探讨原因未明的传染病病因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1、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分为个例调查、流行(或暴发)调查、专题调查。

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询问、座谈、查看现场、实验田检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3、流行病学分析中常见的几种统计指标:

发病率:是表示畜禽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时期(一年)发生某病新病例数/同期内该畜禽动物的总平均数*100%

患病率:是指某一指定时间畜禽中存在某病数的比例,代表在指定时间畜禽中疾病数量上的一个断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同一时间内畜群中动物总数*100%

死亡率:是指某病病死数与某种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在畜禽中造成死亡的频率,而不能说明传染病发展的特征。

死亡率=某病死亡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数*100%

致死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畜禽头(只)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临床上的严重程度,因此能比死亡率更为精确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致死率=因某病致死头数/该病患病动物总数*100%

(八)动物传染病的防治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相互联系所引起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制定动物传染病防治措施时,需要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和切断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1、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①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动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扩散的特点,一旦蔓延扩散很难扑灭,因此必须贯彻传染病“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

②建立健全各级兽医工作机构,保证动物疫病防治措施的贯彻实施

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兽医工作机构,保证动物疫病防治措施的贯彻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村级防疫员就是其中最基层最重要的一环。

③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建设

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工作关系到国家信誉和人民健康,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兽医流行病学和动物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制订并完善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法规,条例以规范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2、传染病综合性防治措施

①疫病预防

疫病预防是指采取一切手段将某种传染病排除在未受感染动物群之外的防疫措施。

疫病预防有两种含义,一是通过多种隔离设施和检疫措施等阻止某种传染病进入一个尚未被传染的国家或地区;二是通过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和环境控制等措施,保护动物群免遭已存在于该国或地区的疫病传染。

具体内容有以下五点:

A、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抵抗力

加强人员的防疫意识和兽医法规教育,养殖场的选址要从防疫角度考虑具体地区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场区布局,建立消毒等各项防疫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防止疫病传入。必须引入动物时,应购自非疫区,并做好检疫,新引入动物做好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抗病能。(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发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动物及其产品的动物态和运转形式,动物检疫又可分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国境口岸检疫。)

B、各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目前广大农村家畜家禽仍以散养为主,养殖条件差,病原分布广,危害严重,免疫成为当前预防、控制疫病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疫情流行情况动物来源和遗传特征、养殖场防疫状况等,在兽医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当地的疫苗种类,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认真执行国家强制免疫计划。

C、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和杀虫灭鼠工作,及时对粪便等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消毒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两个环节入手,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动物被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是动物防疫工作中最常用的措施。

消毒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措施杀灭病原微生物,离要是指将传播媒介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和清除。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机械清扫、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方法是用化学药品(消毒剂)杀死病原微生物。

D、认真贯彻执行动物及其产品国境、国内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并消灭传染源

E、建立各地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系统监测和调查当地疫病的分布状况,明确预防工作对象而使其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②疫病控制

疫病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降低已经存在于动物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将该种传染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的防疫措施。它包括患病动物的隔离、消毒、治疗、紧急免疫接种和封锁疫区、扑杀传染源等方法,以防止疫病在易感动物群中蔓延。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具有疫病预防和疫病扑灭的含义。

传染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有:

A、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对发病动物迅速进行隔离。隔离发病动物和可疑感染的动物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隔离发病动物是为了控制传染源,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消灭。隔离可将动物分为发病动物、可疑感染动物和假定健康动物三类,以便区别对待。

发病动物是危险性最大的传染源,应选择不易散播病原体,消毒处理方便的场所进行隔离。如发病动物数量较大,可集中隔离在原来的动物舍内。特别注意严格消毒,须有专人看管。隔离场所禁止闲杂人员和动物出入和接近。隔离区内的用具、饲料、粪便等,未经彻底消毒不得运出。

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发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如同群、同圈、同牧、使用共同水源的的,为可疑感染动物,可能处于潜伏期,并有排毒(菌)的危险,应在消毒后另选地方将其隔离看管,限制其活动,详加观察,出现症状就按病畜处理。

疫区内其他易感动物(假定健康动物)应与上述两类严格隔离饲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B、对发病动物的污染场所进行紧急消毒处理,确诊为法定一类疫病,应立即采取以封锁疫区和扑杀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C、疫点和疫区周围的动物应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根据疫病的性质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处理。

D、患病死亡或淘汰的动物或其尸体应按法定程序进行合理处理。

E、全面系统地对周围动物群进行检疫和监测,以发现、淘汰或处理各种病原携带者。

③疫病消灭

疫病消灭是指在限定地区内根除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也是指动物疫病在限定地区内被根除的状态。

传染病的消灭除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外,更受病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如宿主范围、病原体携带、及排毒状态、免疫力的持续期、病原血清型、亚临床感染以及疫苗效果等。

疫病消灭的空间范围分为地区性、全国性、全球性三种类型,其中通过认真执行兽医综合性防疫措施,严格立法执法,对传染源及时进行选择屠宰、检疫隔离并宰杀淘汰患病动物,加强群体免疫接种、严格消毒、控制传播媒介等措施,只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限定地区内消灭某种传染病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并被许多国家的防疫实践所证实,我国就成功地消灭了牛瘟,但在全球范围内消灭某种传染病将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动物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

④疫病净化

疫病净化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的时间内逐渐被消除的状态。

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统一行动,消灭疫病。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学习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动物防疫

动物防疫工作

动物防疫合格证

动物防疫工作计划

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动物防疫条件

动物防疫法

动物防疫工作总结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