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否定性审美范畴中的悲剧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3: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否定性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及其特性

——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

悲剧作为一种否定性审美范畴,无疑是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鲁迅曾对悲剧作过精彩的定性概括:“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吸引着无数作家进行审美创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亦涌现出了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文学出发,探讨其本身的悲剧及特性。

学界一直以来就认为“中国无悲剧”。窃以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且站不住脚的。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首先对悲剧作一个精确的定义。对悲剧概念的界定,通常有三层意思:一是作为戏剧的主要类别或体裁之一;二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常常用来比喻不幸的遭遇;三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它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作为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并不仅限于戏剧类型的悲剧,还存在于正剧、喜剧、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中,也广泛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无悲剧”这个说法便有待商榷。

细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后不难发现,其中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体现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作为后起之秀的小说、戏曲是如此,作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抒情文学诗词歌赋亦是如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作品,以其悲壮慷慨而或凄美的文学风格及生动形象的叙述,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处独到的风景。

一、中国古代文学悲剧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性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 社会政治因素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素来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因而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的生动的艺术的反映。赵翼对此更作出了规律性的概括:“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自工”。如果不做绝对化的理解,这两句诗应当说是相当恰切地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几个黄金时代(最典型的如战国、建安)恰恰是社会最*、人民苦难最深重的历史时期,便是有力的证明。因此,社会政治,尤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政治生活,是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 作家个人的遭遇

韩愈曾在《送孟冬野序》中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动因作过精确的概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无独有偶,北宋欧阳修也提出了一个相近的理论,即“诗穷后工”说。他认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而知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 1

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不幸的人生,不堪的世事,穷困的境地正是催促他创作大量优秀悲剧作品的动因之一。

(三) 本民族传统审美因素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喜悲”的审美传统。例如:《韩非子•十过》中晋平公问师旷语:“《清商》固最悲乎?音莫悲于《清征》乎”;《韩诗外传》卷七:“夫大王鼓瑟未尝若今日之悲也”;《淮南子•齐俗训》:“徒弦则不能悲。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王充《论衡•超奇》:“文音者皆欲为悲,而惊耳者寡”等等,都证明那时人们欣赏音乐以悲为美,演奏音乐以悲为追求的目标。是否能感受音乐中的悲感并且成了是否懂得音乐的标志。不仅音乐如此,其他的文学体裁例亦是如此,这里考虑到篇幅,举例略。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不仅体现在其文体种类的多样,更反映在其创作类型的多元化上。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有英雄悲剧、爱情悲剧和家庭悲剧三大类型。

(一) 英雄悲剧

鲁迅曾对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作过这样的评价:“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失败的英雄”不在少数。

早在远古神话故事中,就生动详细地记载有追日的夸父,舞干戚的刑天,填海的精卫,这些神话人物都是以悲剧收尾的英雄人物,《山海经》曾对他们的壮伟事业作过详细的描绘刻画。《史记》中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位“鬼雄”生涯的全方位记录及对其自刎乌江的萧然场面营造,向我们叙说了末路英雄的人生悲哀,以“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肯定霸王虽殁而英雄豪气仍在。岳飞在作为一代名将的同时,更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词人。主和派对其的步步打压及眼看大好河山沦丧敌手的无奈促成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悲剧性色彩。“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他对孤掌难鸣的悲叹;“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是他无力左右时局的无奈。《小重山》、《登池州翠微亭》等诗词之所以能被人们传诵至今,其独特的悲剧美学色彩理当引起大家的重视。以岳飞事迹为原本而创作的小说如《精忠演义》、《说岳全传》等更是说明了大家对于英雄悲剧的推崇与欣赏。辛弃疾,一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青年将军,最终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归正人”的身份返回南宋后,长期受南宋朝廷的猜忌,更是时常为主和派权臣打压,郁郁不得志。《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都表现出了英雄失志的无奈与悲哀。辛弃疾虽与苏轼一起并称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然在其看似豪放不羁的文风下,实则隐藏着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痛,这种壮志凌云与现实低谷的反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充斥在词作中间。这样的悲剧美,使辛弃疾由一个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传奇英雄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词人。

(二) 爱情悲剧

爱情堪称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是涌现出不少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

作品。然而在如此多的爱情文学作品中间,如果一定要选出一种最令人刻骨铭心、最动人心弦的,一般不是以大团圆收尾的文学作品,而是带有遗憾的凄美爱情文学。

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今人更是重建沈园以纪念他们的凄婉爱情。陆游一生著述颇丰,仅就诗歌一项,现存的就有9300余首。在如此多的诗作中,陆游没有为陪伴一生的妻子王氏写过一首诗,而大多是为早已去世的唐琬所作。除却《钗头凤》词外,《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於人今秋偶复采菊》、《沈园二首》、《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等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香消玉殒的唐琬的怀念与叹惋。清代诗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对《沈园二首》这样评价道:“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而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无疑是对陆游沈园诗最中肯的评价。陆游因无法与唐琬厮守终生,终究因母亲的干预而劳燕分飞,但这一婚姻不幸却促使陆游创作出了千古一绝的沈园爱情诗。陆诗正是以其独到的悲剧美学,充分诠释了他对于唐琬的一片深情。而中国爱情悲剧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当始于明末。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明末的文学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启蒙思想的萌芽使得明末的文学带有一定的近代文学性质。明代第一个自觉从事悲剧写作的当属绍兴剧作家孟称舜。孟称舜的《娇红记》写了书生申纯与王娇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可最终并不是如以往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而是以两人的双双殉情作结。这部悲剧作品凭借其一反常态的叙述,反而赢得了世人的争相追捧与刊刻,其中的原因亦不必多说。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文学巨匠曹雪芹对之前历代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批评与总结,并在此基础创作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红楼梦》以其独到的诗化网状叙事、多角度人物刻画等艺术手段成就了一部社会题材悲剧、女性命运悲剧、家族悲剧,当然,最重要的是爱情悲剧,宝黛之间凄美绝伦的爱情悲剧更是与梁祝爱情一道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范。

(三) 家族悲剧

最能体现家族悲剧的文学作品当属古代文学中的元杂剧。通过呈现出一幕幕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痛苦与毁灭,让人们在阅读毁灭,体会痛苦,获得震撼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剧中散透出的悲剧气息。

元代社会中的汉族知识分子饱受异族的压迫与欺凌,一些不合作的知识分子便通过写杂剧的方式抒发心中的愤懑,暴露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这样一来,圆满美好的团圆剧便不再是他们创作的追求,他们更多地将眼光放在了悲剧的创作上。例如反映家庭中女性身份地位低下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氏女杀狗劝夫》、《潇湘雨》等杂剧,皆是通过刻画家庭妇女的遭遇之悲惨、待遇之不公、身份之低下来烘托出一个建立在虚伪与浮华上的男权主义帝国,并借此进行批判;而《酷寒亭》与《货郎担》等一类的杂剧作品,则通过写女性受社会压迫后心理产生畸形而使一家人濒于家破人亡的地步,反过来影响社会。这样的家庭悲剧则比前一则更具有令人反思内省的力量。虽与之前的两种悲剧相比,家族悲剧在数量上乃至质量上无法与其比肩,但就这类悲剧对社会家庭伦理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来说,却又是前两种所难以比拟的。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特性

(一) 悲剧主人公多是正面人物,也有少量反面人物

所谓的正面人物,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小人物;既可包括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可以包括统治阶级中的进步阶层。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主人公主要是指为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譬如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英雄。他们身上固然有英雄的气质,又不乏文学创作的天赋,因而各自成就了中国悲剧文学的高峰。而除正面人物之外,还有少量反面人物。例如上文中举例的元代家庭伦理悲剧,便大多通过记述反面人物的生活来达到怨刺社会时弊的效果。

(二) 悲剧冲突:用美的破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冲突充满了严肃性。这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为了真理而奋斗,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在遭受失败或利诱面前毫不动摇、意志坚定、忠于信仰的高风亮节。同时,悲剧冲突更体现在美与丑的对立斗争中,虽以美的覆灭而告终,然而却告示了美的真正历史价值及对丑恶的否定。譬如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桃花扇》便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双双遁世作结的悲剧。南明小王朝最终不敌清军入侵而遭覆灭。时穷节乃见,这样的社会悲剧产生了大批忠臣义士,史可法、陈子龙等人的先后牺牲换来了人民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使得抗清斗争一直延续到康熙晚期才渐渐销声匿迹。这说明美虽遭覆灭,但却进一步让人们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感价值。

(三) 悲剧产生的效果:怜悯、净化、同情、提升

悲剧的效果,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必然要唤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产生情感上的熏陶、感染、激动与升华。”王国维曾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效果在于唤起人们的感情共鸣:“所谓悲剧者,所以感发人之情绪而高上之,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故其目的,伦理学上之目的也。”中国古代文学中,不论是迁客骚人的沉吟悲叹,还是仁人志士的捐躯赴国难,他们因之而创作出来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均为世人证明了什么是美的真谛,使人们的情感在得到共鸣和提升的同时,也为世人的行为处事作了示范。

悲剧作为否定性审美范畴中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定义及特性,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能得到一定的体现。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能让我们对悲剧美学作进一步的了解与感悟,并从中得到美的体验与升华。

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的分类与审美特征

命运悲剧的审美品性(毕业论文)

否定性在快乐教学中的应用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推荐)

歌曲中的审美

美的范畴

自我介绍范畴

范畴论文索引

否定性审美范畴中的悲剧
《否定性审美范畴中的悲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