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陈斌杰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会关注与重视模式与秩序,读《论语》,可以帮助正在成长的教师找到出路,提高自己。而各科高端教师有时也会局限在专业视野所限范围内,很多时候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受,这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走出心理学所谓的“失望高原”。就笔者而言,《论语》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做数学学科教学有很大帮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拥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即使在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也是如此。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起点。传统教学中,“引例”是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情境”仅仅是“引例”吗?显然不是,数学教学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问题情境”就是“问题”?也不全是,《论语·述而》给出了一种另外角度的刻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学生特别想要探索,挖空心思去思考和研究:“悱”是指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表达不明白。这就是问题情境。愤、悱是对“问题情境”比较恰当地描述。它不只是“问题”,在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种内在需求,即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这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启发式”教学。进而,不失时机地再加以启发和引导,这必然也需要学习者能够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一个好的老师,并不非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要画龙点睛,因为他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所得、学生的智慧,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生成的,教师提到的只是“一”,学生得到的则是“三”。然而,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仅告诉了学生一,还试图告诉学生三,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机会和能力。看来,为了改善我们的教学,《论语》之语是可借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章就明确表现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数学内容抽象,只有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发展数学能力,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所教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后进行教导,让其领悟到。学生思考后不明白,不得解,教师这个时候要进行启示,学生有了想法,不知道确切表达,教师引导其确切流畅地表达。学生处于如此状态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教学效果最佳。教学时,教师举一,学生应以三回证,才能达到推广并融会贯通,真正领悟所学知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愤””悱”,然后再进行启发讲解。

2、参乎!吾道一以惯之

学科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有系统性;二是同一学科本身前后要有系统性;三是各科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四是每一节课所讲授内容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地进行。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从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是以认知结构的特点为标志的。斯卡特金认为:“系统的知识,是在学生意识中按‘基本科学概念———基本理论原则—一结论—一应用’这样一个公式排列起来的知识。”教师不仅要用实际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要用方法论的知识,即关于理论的基本因素和这些因素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知识,把学生武装起来。虽然如此,但是知识的系统化是相对的,是经不起考量的。比如国内和国外的数学教材就有显著的差异,系统性是不同的,但是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探究和深化及对全局基本理念的统领。 《论语·里仁》给出了一种说法:“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启示我们,教学应该确立“一以贯之”的理念。作为教师,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是“发现”和“创造”,通过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的其他目的,包括提高教学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弘扬教学文化。发现教师、塑造教师;发现学生,塑造学生,互相启发,教学相长,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因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尊重学生,敞开心扉,让真理为我们掌握。我们应该感谢《论语》,它给了我们教育者信念,让我们知道我们是需要理论,但是绝不因为理论的不完善而停止对教学问题的探索。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曰:君子对于天下事物,一定要这样做,还是一定要那样做,并没有确定的模式,怎样合情合理,合于正义,便怎样做。可见,教学的关键不是规定这个“适”、这个“莫”,而是探寻那个“义”,“义之与比”。

教学的“义”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功能、教学目标,我们实现得如何?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我们遵循得如何?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然后就是合作教学,这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环境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义”。一旦抓住了这个“义”,其他的就好理解了。也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坚信,当我们点评一节课时,作为课的评说者,除了理论修养、教学经验、批判精神和表达艺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了它也就把握了评课最根本的目标——以课为话题来塑造执教者。

而教师进行教研的方式,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我们对一节课的态度。如何对待一节课?是接受式好呢,还是探究式好?是教师讲解好呢?还是学生讨论好?是分析说理好呢,还是实验操作好?是独立思考好呢,还是合作交流好?是传统教具好呢,还是多媒体辅助好?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贬抑前者,推崇后者。果真如此吗?比如集合如何表示,这是人类的规范,怎么探索,又如何讨论?又比如,运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在传统教具下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但我们又注意到,正是在一个模型无法表现的情况下,才需要想像力,也才可以激发出想像力。在我们的教育元素中,有什么东西比想像力更重要呢?可见,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既然不可以“非此即彼”,那么,我们如何对待一节课呢?《论语》提到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

宽容在教学中的价值

数学史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定稿]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