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咏雪片断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0: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两则—咏雪》片段教学

建阳二中 邱宝凤

教学设计思路:

《咏雪》一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一门,语言浅易,故事简单。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中,谢家子弟咏雪的事情。文章只是客观地叙写其事,没有任何评论,而这正为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极好平台。

这篇课文的精彩点在于谢家子弟谢朗、谢道韫,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不同诠释,而对这两句不同的咏雪句的鉴赏又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彩戏,学生在谈自己喜欢的理由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感悟、自我鉴赏的过程,在思想的交流中也丰满了自己的思想。今天的教学目的在于欣赏古诗文中的意境美,通过一场“辩论”从而形成共识。 情景导入:

师: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生:雪

师: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

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用什么来形容呢?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咏雪》中如何描写雪。 教学过程:

师:当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谢朗的回答是“„„”

1 生:(齐声)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谢道韫的回答是:“„„” 生:(齐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一次,我们第六组的同学,提了个极好的问题(大家都羡慕地望着受了表扬的第六组同学),那就是这两个咏雪句都用了比喻,一个是比作(生:撒盐),另一个比成(生:因风起柳絮),你更喜欢哪一句呢?(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因为盐的颜色和雪一样的都是洁白的,而柳絮就不像,它是灰色的。

(未等该生落座,马上有同学不认同了,急急地把手伸得很高。为了使这种争辩的气氛更浓,我鼓励他们可不举手直接发言,这下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生2:文中说“雪骤”,说明雪大,下得急,盐较重,它的下降速度很快,与前文内容一致,而柳絮却轻飘飘地,所以我也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它比喻得很恰当。

生3:我不同意这两个同学的观点,因为从开头来看的话,大团大团的柳絮不正像鹅毛般的飞雪吗?盐就不像了,它是细颗粒状的。 生4:(反驳似地)请问这位同学,雪下的时候有没有声音?当然有,雪扑籁籁地落下,可以听到沙沙声,盐撒在空中落下的声音和雪是一样的,但柳絮随风而起却不会有声音啊。

生5:(不示弱地)可是在很多电视剧中,为什么用盐制作雪景,而不用柳絮呢?难道他们没想到节省点资金吗?

2 生6:(帮腔地)是呀,是呀,若是柳絮可就沾得到处是,恐怕拍《一地鸡毛》这片子还差不多。(全班大笑)

生7:而且盐和雪一样可以融化,而柳絮却不能(一些同学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看来他们陷入了找雪与盐相似点的漩涡,有不同意见的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师:(提醒地)这两句都是咏雪的诗句,从诗的角度谈,又如何呢?(一经点拨,马上有同学举手)

生8:我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它的语言非常美,而且优雅,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花仙子在翩翩起舞,而将雪比成“撒盐空中”太土了,太俗了。

生9:(连忙地)经这个同学一说,真像是那么回事,这句诗仿佛把人带入了仙境,很有意境。

生10(极不认同的):不,不,我劝这两位同学还是从你们的太虚幻境中走出来吧,想想看,漫天飞舞的确美丽,可是雪是上天赐给大地的礼物,它终归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不能像柳絮总那么在空中飞呀飞呀,这不现实!

生11:这位同学忘了,老师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都进行了艺术的加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生12:对,对,对,李白曾有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若依前位同学现实的观点,李白这句诗也该拿来批判批判,可是,它正是运用夸张让我们看到了北方的酷寒。

3 生13:我还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那就是韩愈的一个名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可把杨花也就是柳絮比成飞雪,谢道韫为何又不可以将飞雪比成飞天柳絮呢,听说,她还因为这句诗被人称为“柳絮才”呢。

生14:(不解地)我还有一点弄不懂,雪是冬天的,而柳絮是春天的啊。

不少同学一起站起来,说起了同一个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补充)正像岑岑将树树雪景比成万树梨花一样,谢道韫将春天的柳絮喻纷飞的雪花,也让人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了融融的春意,而“撒盐空中差可拟”除了喻体与雪比较接近外,没有更多的含义,读起来也没有“未若柳絮因风起”那样引人回味。在刚才的发言中,我班的许多同学表现了惊人的分析能力,也让我欣赏到了同学们大师般的雄辩口才,我被同学打动,我为同学喝彩!(老师带头鼓掌,学生紧随着热烈鼓掌,大家一脸的欢欣鼓舞。) 师:结束语

古人云:“诗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说的境界即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

4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教者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可贵的思辩精神和较高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欣喜之余,也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文本资源,在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 《咏雪》中的谢道韫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被人誉为“柳絮才”,可见人们对该句及其人文采的赞赏,但若让学生预先知道这一点,学生必然安于这样的结论,“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比较就失去了机趣,也激不起智慧的浪花,文本的多重意义也就难在激烈的辩析中一一挖掘出来。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个体生命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绽放。

在《咏雪》教学中,教者抓住了容易激发争论的问题:“两句带比喻的咏雪句,你更喜欢哪句”,通过鼓励和取消发言须举手的常例,营造一种思辩氛围,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一问下去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言我语,不同观点的撞击,让每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情至深处,有学生竟激动得指手跳脚,有的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欲用更充足的理由说服异于自己意见的人。正如宋代诗人曾几所说:“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个体生命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绽放。

教学片断

片断教学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反思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评析

信息技术片断教学

咏雪片断教学
《咏雪片断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咏雪教学 雪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