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正文J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前 言

在众星璀璨的唐朝诗人中,李白是最具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一个。他一生漂泊游荡,任性不羁,他有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也曾“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但三年之后,他便自乞放还,继续游荡。统观李白的诗歌,不管他人生遭遇有着什么样的变化,他的诗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浓厚的侠精神,这也是其自身性格的写照。因为诗歌作为反映作者内心感受的文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性格。李白的诗歌,涌动着浓厚的大“侠”精神。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李白的“侠”精神虽是继承前人的任侠思想,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摹仿。现存资料中,“侠”最早见于《韩非子》一书。《韩非子·五蠹》篇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武官之禁”。司马迁的态度则是,“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太史公自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之此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游侠列传》) 从韩非子等人的论述中可见,“侠”一开始是以武士的身份出现的,后用来指具有侠义精神的文人。韩非子对侠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司马迁对其则是高度赞扬的。在司马迁的眼中,侠士是重视诺言、轻视生死、抑恶扬善、嫉恶如仇、轻财好施的仁义之人。古往今来也并不缺少这样的人,如楚天仲、朱家、王公、剧孟、郭解等人都可谓侠者。

李白继承了古代侠士的优秀品德,在他的诗歌中,他对荆轲舍生取义、誓死如归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美(《结客少年场行》),对朱亥、侯嬴舍生赴难、知恩必报的侠行义举极为仰慕(《侠客行》)。李白在诗中赞美的是古代侠者,但他实际上塑造的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他在现实中也正是按照这种理想来做的。但李白的“侠”精神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他对“侠”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李白的“侠”精神具有超越性和独特性。

他将传统的侠义行为与他心中的忠君报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相结合,将这一行为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李白的“侠”精神以不是个人呈勇猛之气的“小侠”,而是心怀家国天下的“大侠”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是由他强烈的政治理想曲线表达出来的,这种思想在安史之乱以后表现的更加充分。此时,他的目标已不是猎取功名,而是扫平叛乱、拯救国家,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才是他的最高追求。简单来说,李白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一个侠士所应该有的义务罢了。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李白“侠”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李白的“侠”精神是在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下形成的,李氏特有的“侠”精神,它是充满道义和理想的侠,是满怀忧郁的侠,是报国报民的侠,是重义轻利的侠。李白的侠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狂放不羁,任性自然

李白自小受到的教育就不限于儒家学说,而是旁及六甲和百家杂学,这些和他丰富的漫游经历有关。“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少年子》)使李白养成了性喜流浪、不事生产的狂放不羁、任性自然的性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笑歌行》)在封建社会中孔子被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所有的文人墨客,凡夫俗子都对他顶礼膜拜,对其话语奉为神谕。而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竟不受俗礼的制约,猖狂到要笑话孔子的地步,可见其性格中猖狂的一面。他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想以诗才获取帝王的垂青,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甚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对于一般人来说,天子召唤是极大的荣耀,这种事高兴还来不及呢,而李白竟然不屑与之为伍,并自命其为酒中仙,与天子是平级而坐,位列仙班的人物。要做出这种决定,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样做是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能不受礼教束缚“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做事率性而为,不拘礼法,不拘小节,对于恶人敢于与之斗争,足见其狂放不羁。李白的性格又很洒脱任性自然,这一点集中表现于其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以大鹏自喻,此大鹏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惊的大鹏。在李白的眼中庄子《逍遥游》中所描写的景象与其自身所想的相去甚远。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闲适、自然、不受立法约束与修饰的纯自然的美,大鹏便是庄子思想的化身。李白以大鹏自比,他也想像大鹏一样般飞向万里苍穹,在理想的国度里展翅翱翔。神游物外,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然洒脱的生活,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意境,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千,这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最佳阐释。任性自然,狂放不羁是李白“侠”精神的一大特色。

(二)重名义轻私利

唐人有很重的功名意识,唐人将功成名就作为侠客行为的一个标准,李白的心中也有着很重的功名成分。“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武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结客少年场行》)对于青史中被人赞不绝口的荆轲,李白是持否定态度的。李白认为荆轲既然受到了燕太子丹的委托去行刺秦王,就应该奋力刺秦,以刺秦成功来报达燕太子的知遇之恩,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但荆轲并没有完成刺秦的任务,他自己也死在了秦国的宫殿之中,他的侠义之行虽然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但他刺秦失败却是事实,他的成就也仅限于具有刺亲的勇气。因此,李白对他的功名是持轻蔑态度的,这另一方面也表现李白内心中有很强的功名意识。但是李白虽然很热衷于功名,却并不会为了搏取功名而轻义重利。在《上安州裴长史》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李白仗义疏财,对于落魄者慷慨解囊,不吝钱财,轻财好施;对于同游朋友的死去,亲为其禫服恸哭,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一样,哭干了眼泪哭出了血,连过路的人见到了这情景都感到悲伤。李白伤心之余,连猛虎来到了身旁也坚守着友人的尸体不愿离开。因为是在旅途之中,只得将朋友暂时安葬在洞庭湖边。等到几年以后,再来到这地方,朋友的尸骨还在,李白便想将朋友的尸骨带回家乡安葬。但李白此时可能不像先时那么富有,所以,只得背负着朋友的尸骨徒步而行,到了家乡之后才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将他安葬。这种族榇权葬、赐骨迁葬的风俗,汉族中自古至今无有所闻,但在中原地区之外的有些民族中,则有这一类的葬法在流行,①可见李白此举并非杜撰。由此可见,李白对朋友确实真诚坦然,重义轻利,这也是侠者的一种美德。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胡马客为事君报国,可置生死于不顾,“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侠士高渐离、专诸,为报知遇之恩,可以置生死于不顾,李白也可以。

接济落魄,殡葬朋友,舍生取义可以说是李白的侠义之举,这形象同“淮南少年游侠客”的形象相吻合,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认为那歌唱报仇千里如咫尺,巨金沽酒征战百年的少年侠士,与其说是李白的赞颂,还不如说他是李白的自赞更为恰当些。

李白一生才名卓著,诗文尤为时人所敬仰和钦佩,按理说他应该功成名就才对,可是其一生功名未就,孤独忧愤又有谁知?李白少年时就满腹才情,但他不屑以科举应试步入仕途,又不原从军边塞,而是梦想着能够凭自己的才气和名声受到统治者的任用。因此他 ①

② 周勋初.李白评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8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②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仗剑去游,广结豪侠,遍干权贵,但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召见。后来他与故宰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他希望许圉师能为他的仕途打开一条道路,但许圉师只是个卸任的宰相,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走茶凉”,退休的许圉师并没有什么实权,所以他并不能把它举荐给当时的上层统治者。于是,李白于开元二年,西入长安求仕,但唐朝的用人制度虽以科举为主,但是举荐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李白一介布衣,并没有人愿意替他举荐。他初入长安时满怀希望,期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博得统治者的赏识,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但是长安之行让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梁甫吟》)这是李白在入仕时第一次感到异常的心酸与孤愤。

李白的第二次入仕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时期。“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紧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意气风发之情溢于言表。但李白终究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的只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他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李白不善于巴结权贵,多次得罪朝廷的当权者,终被权贵所馋毁,被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败笔遭馋毁。”(《鞠歌行》)白玉被污,反遭青蝇耻笑。李白自负一身才华,本想借奉召进京之机一展才华,但现实却将他打入谷底。人生最悲惨的事,并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当希望到来时,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就被打入了万丈深渊。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而李白很不幸的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让我们试着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初入长安时,可以说是豪情万丈,但此时此刻,物是人非,上帝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星移斗转,他此刻只能孤身一人踽踽独行,身边只一个包袱而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此时此刻大概能深刻的体会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心情。

这种忧愤孤苦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李白,虽则李白生性豁达,但每念及此,必会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但由于他始终怀着理想,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仕人的入仕进取精神高度的升华了,带入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①所以,李白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落差所造成的巨大痛苦之中。“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壮士伏草间,沉忧乱纵横。飘飘不得意,昨发南都城。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投躯寄天下,长啸吟豪英。”(《邺中赠大王》)李白喊出了当时许多落魄仕人的心声,体现了他作为豪侠的悲剧美。

(三)报国爱民,心怀天下

不管李白在仕途上有没有大的作为,都无法遮挡他的那颗爱国报民的热心。李白从小 ① 刘齐兴、胡飞龙.李白与任侠.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9.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接受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又因其一身的侠气,他一直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李白在24岁离开故乡时高唱:“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他辞亲远游,希望实现自己的宏伟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能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李白满腹报国爱民的抱负,心怀天下,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横倚天之剑,挥驻日之戈。”(《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以虚幻的手法,把自己塑造成救世英雄,能够立国安邦报民。当玄宗召他进京时,他兴高采烈,“仰天大笑出门去”(《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以为辅佐帝王,安邦定国的理想就要实现了。但是官场的黑暗却让他屡屡受挫,只得离开朝廷。但是他积极入仕之心并未泯灭,总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这一时期他写了很多关心国运的诗:“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奔亡道中五首》其三)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为国积极抗争,后入永王幕,“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三)“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结果差点搭上性命,但他报国之心未改,随时准备为国家做出牺牲。“扶剑夜长啸,雄心日千里。暂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李白虽然屡遭挫折,但报国之心却丝毫没有削减。晚年,当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时,他仍想报国从军,但是半道生病了,只得返家养病。“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第二年就在当涂病逝了,一颗明星就此陨落。李白历经劫难,但是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心,心怀天下的宽大之心却丝毫没有减弱,真乃侠中之英雄者也。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李白“侠”精神的成因

李白的诗歌既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式的明快沉雄,也有“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式的豪迈疏放。这些诗无不在体现着李白的“侠”精神。对于其“侠”精神的来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身世

要探究李白的侠精神,有必要先从其父说起。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隆县。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名。”何以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①李客为了“避仇”,避居穷乡僻壤,深居简出,说明他不是欺压贫贱、欺凌孤弱的人。确定李客的侠客身份后,我们可以以遗传学的角度考察问题。正是这位侠气浩然的父亲,将自己嫉恶如仇、重情重义的性格传给了儿子,由此可见李白的血液里流传着侠义的血液。

李白从出生到五岁这段时间都是在西域碎叶度过的,②那里地形以草原和沙漠地形为主,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经常会出现大风和沙尘天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它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天斗、与地斗,时时都要保持一颗警惕的心。西域有着强大的突厥,突厥人在西域来去如风,他们逐水草而居,以马背为家,以游猎放牧为生,骨子里有一股草原狼的血性,他们金戈铁马、茹毛饮血,有着强悍的民族性格,一生都在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些都给了李白深刻的影响。李白五岁时随父入蜀地生活,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少年时代的李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行路难》)李白生活的四川绵州地区,自古以来就因为大山的阻挡,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较少,李白也因此能在此专心读书,而不受外界社会形势的干扰。该地区较为封闭,受中原正统的封建思想影响较少,当地民风淳朴,蜀人极讲信用,与人交往贵在坦诚相待。另外,当地任侠风尚盛行。由于是处在远离中原文化的偏僻之所,各种思想在此汇聚、纠结、缠绕,出身巴蜀的文化人情感比较发达,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坐标。由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诗人很早就养成了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性格,使得诗人与人交往时,豪放、爽朗、不拘小节,这些为李白的侠精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李白从小受的就不是严格而正规的的儒家教育,而是浸染着侠气的杂家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上张相镐》)在李白18岁时,他隐居大匡山读书,曾向有“任侠风气”的赵蕤学习纵横术,深受其影响。期间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遍干诸侯。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 ①

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50.

杨丽华、任秀荣.李白与郭沫若的叛逆意识及其蜀文化成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6).

6 ②③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李白的青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任侠中度过的。后来李白又东出夔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东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然后西游云梦,作客汝海;又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与漫游,历江夏、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隋州,又回到洛阳。可以说这几年的漫游经历,给了他很多的启示,丰富了他的见闻,验证了他在书本上学的习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对其世界观、人身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其“侠”精神也在这段时间逐渐形成。

(二)社会状况

李白生活于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它从隋末的动荡不安到贞观之治的安定繁荣,从唐高祖平定各地起义军到唐太宗开明的治国策略,唐朝南北文化交融,民族文化交织,封建体制完备,造就了这一时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局面。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变化,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他异种思想也迅速发展起来。唐朝的统治者兴起于陇西集团,他们的身上流淌着胡人那种雄悍的血液。他们一生好武,一向以侠士自居,同时对任侠精神热情歌颂,统治者的提倡是社会弥漫着浓厚的尚侠气息。基于这些原因,唐人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扬侠抑儒的倾向,“儒生不及游侠儿,白首下帷复何益。”“羞人原宪室,荒径隐蓬蒿。”(《白马篇》)另一方面,唐人将尚侠精神引向边塞战事,鼓励人们献身于战争,以谋取功名。唐朝统治者乐于开疆辟土,经常发动边塞战事,唐人也乐衷于此道。正是在这种独特的背景下,尚侠风尚在这个时代便有了独特的地位,李白也毫无例外的受其影响。这在其诗歌中也有反映,“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司马将军歌》)正如王维在《少年行》其二中所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就成了一种时代风尚,这种风尚,不仅使唐王朝社会内部充满了侠义气息,也成就了李白的侠者风范。

李白所接受的教育中,儒释道的成分都有。李白出生于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自然而然的会接受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的影响,只是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内度过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并不深刻,远没有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不过儒家的积极入仕思想在他的身上被理想化了,他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不能成为其所接受的唯一思想。另外李白的少年时代受到了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是道教氛围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个有名道士在开元间很受朝廷的重视,李家附近的紫云山就是道教圣地。李白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伴随他一生,道家思想为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李白有很多与僧人相关的诗歌,李白与僧人交往,多有诗作,其诗歌多论及僧人和寺庙,如“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王游丹阙。”《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的号青莲居士,青莲即寓意佛眼,佛教意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可见李白是接受佛教思想的。综上,李白受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教育,其行为不像单纯的儒生那么呆板,一味的循理,这为他“侠”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李白的身上之如此浓厚的“侠”精神,同其先天侠气的遗传和后天侠气的熏陶是密切相关的。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总 结

李白的“侠”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结合其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在其“侠”精神指导下所创造的诗歌,正是其内心侠义情节的外在表现。终其一生,李白都是在践行自己内心的侠士之梦,他在现实中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诗歌创作上面来,他所创造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他的内心情绪变化巨大,又充满了矛盾,但这不能影响其诗歌中的侠义气息。李白以侠入诗,他的诗带有强烈的侠义气质,他虽号称“诗仙”,但亦可为“诗侠”。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安旗.李白纵横探(中国古代作家研究丛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1.[4] 王步高.唐诗鉴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杨丽华、任秀荣.李白与郭沫若的叛逆意识及其蜀文化成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6] 周勋初.李白评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 刘齐兴、胡飞龙.李白与任侠.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 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9] 李长之.李白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10] 李景华、吴继路.浪漫诗仙:李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秦俭.跟随李白上路.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6.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学习心得 J

正文J
《正文J.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正文j 正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