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0: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作业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最近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特别棒,看这是奖励你们的。 师操作:出示两个笑脸与两个大拇指间隔排列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老师觉得同学们坐得很端正,继续奖励大家,猜老师会奖励大家什么呢?

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像这样,笑脸与大拇指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这样的排列现象 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

红白蜡烛图

食物)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三(1)班的同学很会观察、很爱动脑筋,老师带你们到兔子庄园去玩一玩。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天气晴朗,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1 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 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

生说一一间隔排列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鼠标指着大图) 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师:咱们来具体看一看 点击第一组变大, 师:你来说一说

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引说:左边是(),右边是(),两边()。 再看第二组,你来说一说 再看第二组,你来说一说

师:两边相同可以说成是两端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生:两边的比中间的多1个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嘛?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或者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在数量上的关系吗? 生: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师:也就是两端物体比中间间隔物体多一个。(板书:两端物体比中间间隔物体多一个)

反过来说也就是中间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

三、通过学生操作来解释、验证规律

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验证一下:咱们来给小兔子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点击一个圈)你们会分吗?(会),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完成作业纸的第二题分蘑菇,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分好了吗?

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点击课件。真的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生: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一个,所以多了一只小兔。中间的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所以少了一个蘑菇„„

师:其他两组排列里也是这种现象吗?咱们来看一看

出示夹子手帕图。如果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看成一组,也像这样圈起来后,结果会怎 2 样?

生:多一个夹子

师:为什么会多一个夹子呢?

夹子是排在两端的物体,所以比中间的手帕多一个

师:再看看木桩篱笆图,把一根木桩和一块手帕一组一组圈起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多一根木桩

师:为什么会多一块木桩呢?

生: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多一个,木桩是排在两端的,所以就多了一根 师: 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一定比中间间隔物体多1个 呢?(大部分学生有些迟疑,不敢确定)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请小朋友们任意画两种图形,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画好后,数一数两种图形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收集两份优秀作业让学生自己展示并说说有没有验证规律 师:其他小朋友画的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符合

说得真不错,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 出示:

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生:19个蘑菇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把20块手帕像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21个夹子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过渡)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小兔子看你们学得这么棒,决定教你们玩一个游戏,想玩吗?

四、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游戏名称叫“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课件:游戏:男生女生来排队)

老师要找三名男生、三名女生来按照老师的指令排队,其余同学当小裁判,5秒内完成指令的话就给他们鼓掌。

想上来玩游戏的小朋友赶紧报名哦! 指名学生上台后。 师:准备好了吗? 老师开始下指令了

1.第一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2.第二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有一个女生。 学生发现了问题

师:要使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站一个女生可以怎么做?开动你们的小脑筋。

女男女男女男女/ 女男女男女 生:下去一个男生

师:哪个男生离开队列,男生的两边就都有了女生了。 生:某某

师:如果这个同学上位的话,队列的两端站的是(女生),女生的人数比男生人数多一个。 师:除了让这个男生上位,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使男生的两边都有女生。

3 生:再喊一个女生上去

师:谁愿意上来。指名女生上台 师:现在站对了吗?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个队列,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女生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数出来的

师:有什么方法,不通过数数,就能一下知道女生比男生多?

生: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女生站在队伍的两端,所以比男生多一个 还想继续玩游戏吗?

那咱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不过要开动小脑筋哦! 师:老师这儿有四个男生,排成一排,现在最少来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3个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排列的? 请你上来排一排

为什么只需要3个女生就够了?

生:因为男生在两边,比女生多一个,女生少一个,所以只要3个女生就够了 师:最多需要几个女生呢? 生:5个

师:怎么排?你能说一说吗? 生:女生排在两边。比男生多一个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举手。真棒

除了这两种方法,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4个

你来说说来4个女生怎么排? 出示:女男女男女男女男 还可以怎么排?

出示: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这两种排列方法和前面的排列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生: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板书) 师:咱们来回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1? 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多1? 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和男生同样多?

五、回顾学习过程,谈体会

师:回顾我们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1: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1。 生2: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收获去勇闯智慧谷。

五、解决问题, 出示:智慧谷 第一关判断对错

师:看到题目后先想一想,等老师倒计时到1的时候,用手势把答案告诉老师,对的打勾,错的打叉(教给手势)

(1) ★▲ ★▲★★▲„„ ★▲★这组

4 排列中★的个数比▲多一个。

„„„„„„„„

(2)课桌和椅子一一间隔排列,课桌有10张,椅子有10把。 „„„„„„„„

) 第二关:解决问题

一年一度的人民公园菊花展即将开幕了,展台上已经运来红菊花100盆,如果按以下方式一一间隔排列展出,还需要运来多少盆黄菊花?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六、总结拓展

快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想把这串珠链送给小兔子们,你们说是红珠子多还是黄珠子多呢?

说说你们的理由

师假装操作,我现在就把它排成一行,看看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

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其中有着怎样的规律呢?与排成一行的间隔排列又有着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就一定能发 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下课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