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3: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桂枝在 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解肌发表 、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 桂枝 应用 解肌发表 温经活血 温通心阳 温中健脾 温阳化饮 散寒止痛 化气行水平冲降逆 利咽散痹 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 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4、温中健脾 太阳病之要为脾土虚弱或三阳病失治误治,邪陷于里,脾运失健,寒湿不化,气机壅滞。如太阳病误下,出现腹满时痛等证,系误下脾阳受陨,脾虚气滞之由,方用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缓急止痛,与甘草配伍,又能酸甘化阴,今病本脾阳虚,温运失司,仅以甘草、大枣为健脾温阳之药,似有药不胜病之弊,可知桂枝必具温中之功,尤在泾曰:“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伤寒二三日,出现悸而烦,系脾阳失健,气血双亏,复有邪扰,桂枝与饴糖相配,温中健脾,方用小建中汤。

伤寒胸中有热,脾胃虚寒导致上热下寒,出桂枝与干姜相配,以温下寒,方用黄连汤。 现腹痛欲呕,乌梅丸中桂枝配姜附,麻黄升麻汤桂枝配干姜、白术等,其意同此,均属温中健脾之用。

5、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辛温,自当能温中化饮。 太阳表不解,心下素有留饮,证见呕咳等证者,桂枝与半夏、生姜、细辛等配用,宣通化饮, 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阳明合病, 不下利而呕者,系外邪内迫阳明,复有饮邪作祟,桂枝与半夏相伍, 温阳化饮止呕, 如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吐下后,脾运失司, 水饮留积心下为患者,桂枝与白术、茯苓相配, 温中健脾化饮, 方用苓桂术甘汤。

伤寒汗出后,温运失司,饮停下焦者, 桂枝与茯苓相配, 通阳化气逐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少阳兼水饮病者,症见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者, 桂枝与柴胡、干姜等相配,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6、散寒止痛

风寒湿三邪杂至为痹, 伤寒八九日,风寒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方用桂枝附子汤。其中,桂枝、附子配伍,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三邪留着关节,牵引拘急,骨节痛者, 治用甘草附子汤,桂枝配附子、白术等,温中散寒,祛湿痛。

少阴风寒郁遏,痰湿阻滞,胸中痛者,桂枝配夏,疏风散寒,涤痰止痛,方用半夏散及汤。

另外,当归四逆汤证属血虚寒凝, 桂枝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7、化气行水

太阳表证汗不得法,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出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等证, 桂枝与泽泻、茯苓等药配伍, 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方用五苓散。

太阳汗后,水停下焦,欲作奔豚者, 可用桂枝与茯苓相配伍, 温通化气行水,方用苓桂草枣汤。

太阳误下后,烦惊谵语,小便不利者,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内郁,三焦壅滞,决读失职,桂枝与半夏、茯苓相配,仍属化气行水之用,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平冲降逆

《伤寒论》用桂枝汤加桂枝二两,治疗烧针令其汗奔豚。 奔豚为气机紊乱、肝气上逆所致,重用桂枝治之,可见桂枝能平上逆之肝气。若素有喘疾、因表虚感邪诱发者,配伍厚朴、杏仁,标本兼顾,调和营卫,宣降肺气。后世对此多有非议,实属对桂枝作用的曲解。近代名医张锡钝曰:“ 桂枝性本条达, 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 而又善降逆气”。

9、利咽散痹

少阴客寒咽痛证是客寒上犯兼湿痰壅遏咽嗌,治宜散寒通咽,涤痰开结。方用半夏散及汤。 《神农本草经》云:“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指明桂枝主治,喉痹。

10 、安蛔止痛

《伤寒论第338 条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此条为蛔厥证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治宜温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方中的桂枝配合乌梅、蜀椒、干姜等,共奏温脏安蛔,散寒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证明桂枝的功用较多,并非单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 关键在于配伍,必须掌握其处方原理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不能只看单味药的功效。

参考文献:[1]宋妍.伤寒论秒用桂枝考略.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12 [2]柴瑞震.《伤寒论》桂枝的应用功效.现代远程教育.2011,(8):33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伤寒论》中的智慧

(欧桂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实际应用中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学习《伤寒论》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