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伤寒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3: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伤寒论》

内科-----梁金池

《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最后还是要从方入手.一个方一个方的研究细心体会它的病因病机在何处,为何如此组方,为何同样的症状,却要以不同的方处之,.比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主之,为什么头痛?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风?为什么汗出?必须一一找出所以然来,头痛者因伤于风者,先犯太阳,头为诸阳之会,太阳又有巨阳之称,所以头痛.发热者,风与卫搏,风与卫皆为阳,二阳相搏,则发热.因伤于风者所以恶风矣,汗出因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桂枝下咽,阳胜则毙.

伤寒不可如读小说,.必须要在一个字上寻其不同之处.比如伤寒论中,常有\"反发热\"\"脉反沉细\"之语中的\"反\"字,这一个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应的意思,不应出现的症状现在出现了,就是不同之处,学者自续留心.比如大青龙汤证:伤寒,发热,头痛,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与麻黄汤证相比较:伤寒,头痛,发热,一身尽痛,麻黄汤主之.大青龙汤的症状其实与麻黄汤并无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黄汤中加石膏如鸡子黄大,为什么加石膏?就要从烦躁二字上寻病机了,烦躁多为阳明热症,正因为有太阳症与烦躁并见,说明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发表之寒,二清里之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病机所在,若读伤寒论每一个方,都能如此寻出病机所在,那你不是伤

寒在大家,但也是学有所成了.还要注意轻重之别,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俱为发表清里之剂,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所以石膏才用鸡子黄大,而麻杏石甘汤则是表寒轻,里热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

其次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怎样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伤寒论》2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 读书笔记

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伤寒论学习 伤寒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