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题库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库: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 四家诗

《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2. 赋比兴

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 楚辞

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所谓“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首创此体者为屈原,继作者有宋玉、唐勒、景差之流。

4. “互现法”

以纪传形式包容宏观的历史是有局限的,为避免平行的人物各传在叙及同一事件的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以“事在某传”而互现详略,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互现法”,“互现法”的运用是对《史记》不能以事为纲的补救,也是司马迁对传统史学体例的创新。 5.“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是指讽柬的意思。“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的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扬雄认为汉 大赋应该对统治者进行讽谕,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的生活,仅仅在结尾处露出一点讽谕之意,具有极大的虚伪性。

6. 乐府

乐府原意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把乐府制作的采集的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诗也称作乐府。,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设立乐府机构的记载最早见于秦朝,但真正乐府诗歌的采集始于汉代。

7.《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所谓“古诗”,本是指两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统称,当萧统编《文选》时,把作者佚名,时代莫辨的十九首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就成了专门的名称。

8.“七”体

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虽未以赋名篇,却奠定了汉大赋的体例制。它全篇是散文,用反复的问答体,铺张扬厉的文笔,演成叙事写物的形式。这种结构体制引起后代许多作家的模仿,逐渐在赋的发展史上形成一种定型的文体,号为“七”体或“七”林,简称“七”。“七”体名词首见于《照明文选》

9.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是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10.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书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0.兴观群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谓“兴”就是指诗有感染力,能“感发意志”;观是“风俗之盛衰”;“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指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这些都是强调《诗经》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11.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属于“诗三百”的应用范畴。春秋时代的贵族常常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或互相赞美,或互相讽刺、规劝,外交官们也用《诗经》作为交涉的辞令。这种应用《诗》句作为自己的语言方式叫作赋诗言志 。所谓赋诗并不是做诗人,一般也不是赋诗者自己唱诗,而是由赋诗者点一首现成的诗叫乐官演唱,断章取义地利用其中的诗句暗示出自己的意见、要求和态度。

12.笙诗

笙诗 又称六笙诗。《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在“乡饮酒礼”和“燕礼”中,这六篇诗都用笙奏,故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13.《诗经》六义

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都是乐歌,是由音乐上的不同而成为诗歌上的分类;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比是譬喻,兴是寄托。

14.诗三百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代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15.《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南宋人郭茂倩所编集,是收集乐府诗最为系统完备的总集。该书将自汉代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计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高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新乐府。其中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三类都包含着汉乐府。,而以相和歌辞为最多。

16.苏李诗

苏李诗是指过去称为李陵和苏武互相赠答的一些五言古诗。今存的“苏李诗”除《照明文选》所记载的七首以外,《古文苑》还载有十首。其中绝大多数是送别和留别的诗,其次是游子思妇的诗,还有怀人诗。“苏李诗”的内容并不符合苏武、李陵的事迹,并非真正是他们所作。 17.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梗概多气、慷慨悲凉、刚健遒劲。

18.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晋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七贤”之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他们是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七贤之中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19.建安七子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七子之中,王粲的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20.悼亡诗

《悼亡诗》共三首,是西晋太康诗人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这三首诗感情真挚、文辞优美,读来真切动人,是潘岳的代表作品。后人遂一悼亡为丧妻的代称。

21.左思风力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笔力矫健,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特色。他的 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被《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22.玄言诗

玄言诗 是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等人。玄言诗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严重地脱离了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3.《游仙诗》

郭璞的《游仙诗》共十四首,是他的代表作品。内容上是借游仙界咏写怀抱,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写景精丽如画,写人物颇有神采,鲜明生动。不过《游仙诗》的主旨在于咏吟高蹈遗世,所以消极方面也是很明显的。

24.元嘉体

“元嘉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类诗歌的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代表作家是颜延之、谢灵运。

25.永明体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亦称新体诗。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等。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是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过度到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种诗体。

26.宫体诗

南朝梁代的一种诗风。因梁简文帝肖纲所倡导,并形成于宫廷而得名。其诗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 容淫秽,形式绮糜,以填补宫廷生活的空虚。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信等。

27.骈文

“骈文”是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俪句、偶句为主,对声律、以及用典、比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字数渐趋骈俪,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但是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典故,故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不过也有一些内容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江淹的《别赋》和庾信的《哀江南赋》。

28.《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在东宫时招集文人共同编选的。选录自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采”的论赞,已经注意到文学和其他类型的著作的区别了。全书分为38类,选作品200余篇,保存了不少优秀作品,是研究梁以前的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是南朝诗人徐陵在梁朝时编选,是继《诗经》《楚辞》后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虽然所收录的诗歌只限于“艳歌”,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中保存了《古诗为焦仲卿作》及其他一些民歌。 30.上官体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其诗多为奉和应昭之作,风格上绮错婉媚,体物精工,形式上讲究对称,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它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31.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是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杜审言成就最高。他们都是宫廷诗人,诗文多应制颂圣,粉饰太平,风格典丽精工。其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五言律诗的创作艺术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

3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又称为“王杨卢骆”。他们反对绮糜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在理论上强调文学的京世教化的作用,实践上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的作用,追求壮美的审美境界。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但所作诗文未脱尽绮丽习气,但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峻,初具雄伟气势,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

33.韩孟诗派

从唐贞元后期至大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以韩愈、孟郊开创的奇崛诗派,世称韩孟诗派。其成员主要有: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姚合等。他们的诗歌较多地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形式上险奇古怪,创作上令人晦涩难懂。

34.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因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编有《白氏 长庆集》元真编有《元氏长庆集》,故又称为长庆体。

34.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于汉乐府提出的,其含义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了白居易以外,这一运动重要作家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白居易有《新题乐府五十首》。

35。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由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律的骈俪文相对而言,指汉以前的散体文。其特点是奇句单行,长短不拘,书写自由,便于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而学习古文,借以宣传儒道,则是古文运动的目的。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当时推动了文学的革新,对于反对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有积极作用。在其后经过其门人的努力古文愈益发展。至北宋,又得到欧阳修等人的再次提倡,韩柳古文便形成一种新的散文传统,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6 。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是对于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诗注意字句雕琢、推敲,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作苦语,因此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又因二人都以苦吟著称,后也称其为苦吟诗人。

37.唐传奇

唐传奇指的是唐代小说。以传奇称小说始自唐代裴鉶的《传奇》一书。宋以后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唐代传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较著名的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刘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38.变文

变文也简称为“变”,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一种文体。“变”是奇异之意,因其文讲唱佛经中的神变故事,故称变文。这种文体盛行于唐代。因清光绪二十五年从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又称为敦煌变文,其内容一为佛经故事,一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变文对我国通俗说唱文学的发展有 一定影响,并且也是研究我国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39.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而得名,它产生于晚唐五代。这个词派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皇浦松等。词的题材多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称“花间词派”。这一词派在当时颇有影响,树立了“词为艳科”的樊篱。

40.婉约词派

宋词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与豪放派对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以秦观、李清照、晏殊等为代表。词题材较窄,主要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等。讲究文采,大多语言清丽,音律和谐,适于歌唱。其特色是宛转、柔美。由于受到“诗庄词媚”传统观念的影响,婉约派词历来被奉为词坛正宗。

41.豪放词派

宋词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与婉约派对举。因作品风格豪迈奔放而著称。由北宋苏轼开创,南宋辛弃疾等发展而成一个巨大流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广阔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咏史抒怀等,表现出词人的豪情、壮志、胸襟。形式上也有重大创新,语言劲健流畅,开始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用诗和散文的笔法填词,形成了“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的新体。豪放派是一支声势浩大、振奋人心的词派。

42.骚雅派

骚雅词派:南宋中后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一批词人,作词尚古雅,注重主观性描写,注重词的格律和人工思力安排,今人称之为骚雅词派。

43.江西诗派

这是宋代文学流派。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四人。其中作者并不都是江西人,由于他们都效法江西黄庭坚,故称为“江西诗派”。他们论诗主张多读书,认为诗从学问中来,宗法杜甫,强调活法,要求字字有来历,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他们注重锤炼,强调遵循规矩等。代表人物有:吕本中、曾几、陈师道。

44.西昆派

这一名称根据杨亿的《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宋景德年间,杨亿、刘筠等人在秘书阁修《册府元龟》故名。西昆派作家都是御用词臣和大官僚。他们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在艺术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辞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

45.四灵派

“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他们的诗歌较注重自我体验,自然感发,强调清新流利的文风,反西昆而崇晚唐,尤以贾岛、姚合为宗。

46.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因杭州书商陈起刊刻交游诗人诗集合为《江湖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这些人作品数量较少,作品的气魄也较小,语言较为平实,少用典故。这批诗人其实是一个松散的诗人群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其成员众多,流品复杂。江湖诗人能自成一家者不多。其中刘克庄、戴复古作诗取径较宽,是江湖诗派中的佼佼者。其他诗人多以绝句见长。

47. 杨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自成一格,杨万里字诚斋,故严羽的《沧浪诗话》称之为“杨诚斋体”。其主要特点是:想象丰富,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形态,把自然景物写得生动逼真;富有幽默诙谐的风趣;语言通俗活泼。

48.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以上八人文章为《八先生文集》,明中叶茅坤又辑录他们的文章为《唐宋八大家文钞》故名。这八个人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努力写作内容充实、平易流畅的散文,扭转了唐宋的浮靡文风,影响深远。

49.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50.杂剧

唐宋滑稽剧及其他技艺游戏的统称杂剧。但是今称杂剧一般是指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它一本四折,或加楔子;每折限用一种宫调;每本由一个角色演唱;剧本由曲白、动作组成,角色分旦、末、净丑四类。它大量采用口语和方言俗语,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51.南戏

南戏是指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又称为“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于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温州民间,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到明代进一步发展成为传奇,以后又发展成地方杂剧。宋元南戏剧本今存十几种,其中《琵琶记》最为著名。南戏的形式自由灵活,每个剧本出数不定,每出不限一种宫调,也不限一个角色演唱,因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临川派

临川派是指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又称“玉茗堂派”。因汤显祖祖系江西临川人,其所住之处名“玉茗堂”故有此称。临川派主才情,不拘音律,作品情节离奇,文辞优美。临川派以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最大,此外还有孟称舜、阮大铖等人。

53.吴江派

明代以沈景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沈景系江苏吴江人,故名。吴江派主音律,要求语言本色,作品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常穿插无聊的笑料。此派作家还有吕天成、卜世成等。 54.苏州派

指清初活动在苏州地区的一个戏曲流派。以李玉为中心,还有朱素臣、朱良卿等。由于苏州地区在明末清初阶级斗争和抗清斗争比较激烈,戏曲演出也最兴盛,所以这派作家的作品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和当前斗争的内容增加了,而描写儿女风情则相对减少了。现实的描绘增加了,而浪漫色彩相对地淡薄了,作品也比较适合舞台演出。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李玉等四人合作的《清忠谱》、朱素臣的《十五贯》。

55.三言二拍

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56.台阁体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57.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58.公安派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59 .前后七子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60。竟陵派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61.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62.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63.桐城派

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但后来桐城派作家,却不全是桐城人。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的作品。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其散文作品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64.梅村体

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梅村集》。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及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65.神韵说

是王士祯提出的诗歌主张。王士祯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在创作上,他的诗是“神韵说”的具体体现,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66.性灵说

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他论诗主“性灵说”,所谓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气、机趣。认为诗以情为本,讲求个性,不可因袭,同时也应注意才识与学问。袁枚的这一看法,针对的是当时风行诗坛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67.江左三大家

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他们均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68.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以来,文人诗处于因袭、保守状态。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黄遵宪则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在语言上要尽量利用那些适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新事物,运用新语言。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领域,并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和梁启超均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思想先进,要求改良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的诗歌也就成了反映他们改良思想的工具。

69.谴责小说

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70.讽刺小说

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71.脂评本

这是指《红楼梦》的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72.程高本

这是指《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74.评点派

一个“红学”流派。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74.童心说

这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他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75.浙西词派

清代词派之一。因开创者朱彝尊为浙西人,故名。词多歌咏太平,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填词以南宋的姜夔、张炎为宗,追求语言工丽,音律和谐。代表作家有朱彝尊、李良、李符等浙西六家。

76.常州词派

它是清代词派之一,因开创者张惠言为常州而得名。重要作家还有周济、陈廷绰等。论词主张“意内言外”,求比兴,重寄托,强调内容以正浙西词派的“醇雅清空”寄兴不高之弊。但是他们“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在前人作品中竭力寻求微言大义,以符合儒家“诗教”,流于穿凿附会。又尊崇词体,偏重形式,与其所持“词史”之论想悖。作品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77.同光体

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始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故名。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创作上主张学习苏轼、黄庭坚,再进而学习唐代杜甫、韩愈。这种文学主张是和道光咸丰年间的宋诗派一脉相承。所作以宋江西诗派为宗,专事于形式上的模拟,强调忌熟避俗。内容上流露出不满民主革命的情绪。

78.宋诗派

清道光以后的诗歌流派。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为其倡导者。创作上主张学习苏轼、黄庭坚,再进而学习唐代杜甫、韩愈,企图以次来改变模拟对象,挽救前后七子以来封建正统诗文所面临的危机。故其作多原离现实,或为官场应酬之作、山水景物文字或是封建士大夫的情怀之叹唱。

79.南社

这是近代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人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以文学鼓吹革命,旨在反对清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曾经大力提倡戏曲、小说、诗歌,以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辛亥革命前后有社员200余人,多为倾向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后增至千余人,政治态度的思想面貌遂日趋复杂。

80.鸳鸯蝴蝶派

这是一个近代小说流派。因这派作家惯写才子佳人,故喻之为鸳鸯蝴蝶派。此派形成于1908年左右,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周瘦鹃、张恨水等。他们专写言情小说,主张趣味第一,实则宣扬低级庸俗的市民趣味。因此五四运动以后受到新文学作家的批判。

81.茶陵派

明代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李东阳为茶陵人而得名。文学上主张宗唐法杜,企图以此纠正“台阁体”的“雍容典雅”,呆板平庸,但因主要着眼于体制、音节、声调等形式方面,且其主要成员坐拥权位,远离人们生活,故其诗文不仅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而且又开了前后七子拟古的先河。

82.铁崖体

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秾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时人称为“铁崖体”,又称“铁体”。

83.香奁体

“香奁体”是指以唐末韩偓《香奁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韩偓《香奁集》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故称之为“香奁体”。后人遂将这类专门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的作品通称为“香奁体”,又名“艳体”。

84.宋初三体

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85.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6.话本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87.易安体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88.辛派词人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89.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90.边塞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1.大历十才子:

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92.敦煌曲子词: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93.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94.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95.《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刑事诉讼法题库:名词解释

防雷名词解释题库

内燃机车题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人大题库中国特色社会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温医题库摘要

传质分离工程 名词解释考试题库

浙江财经大学基础会计名词解释题库

《法律文书》机考名词解释和单选题库

电大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名词解释)[1]1

题库名词解释
《题库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