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导游基础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八章 中国饮食与风物特产

课题:第二节 中国名酒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酒文化的发展。酒的分类按酿造方法,酒精度和商业习惯。了解白酒按香型分类的五种类型还有各种类型的代表名酒和特点。了解果酒、啤酒、配制酒。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经了解的酒再去了解其他的酒 重点难点:

记住中国白酒的代表酒种类、品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课题:第二节 中国名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发展。了解茶的分类的了解绿、红、乌龙、花茶、白茶、紧压茶它们的所代表的主要代表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经了解的茶再去了解其他的茶 重点难点:记住中国茶的代表茶种类、品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课题:中国工艺美术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陶瓷、织绣、雕塑工艺、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 重点难点: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 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中国传统仪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混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着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西传了精美的丝织品,也西传了东方的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广阔的领域,门类纷繁,样式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按工艺美术的功能价值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即含有审美意匠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服装、器用和工具等;陈设工艺美术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装饰之审美意匠而专供观赏的工艺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

②按工艺美术的历史形态可分为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即具有悠久历史、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艺造物。如四大名绣、北京雕漆、宜兴紫砂陶、广东象牙球、扬州玉器等;现代工艺美术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新兴并反映现代文化精神和生产需要的工艺造物,如现代陶艺、广告设计、书籍装饰、包装装潢等。

③按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手工艺美术,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艺造物;工业设计,即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技术制造的工艺造物。

④按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是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大众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宫廷工艺美术是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文人工艺美术则是为封建文人阶层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以陈设品为主的宫廷和文人工艺美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作为名族文化遗产即特种工艺被加

以保护和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职业设计家和艺匠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商品。 ⑤按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雕塑工艺(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锻冶工艺(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等)、烧造工艺(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艺(家具等)、髹饰工艺(漆器等)、织染工艺(丝织、刺绣、印染等)、编扎工艺(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编织扎制)、画绘工艺(年画、烫画、铁画、内画壶等)、剪刻工艺(剪纸、皮影等)种类。现在习惯上通常将传统工艺美术分为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6类;随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则一般按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第九章 高原地理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将青藏高原类似的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故本节概述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旅地理单元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旅游区,表明青藏高原作为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形成了相对集中、游地理环境,二为旅游资源特征。 [教学目标]

1、识记:青藏高原旅游区各旅游地理环境要素和其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2、理解:青藏高原旅游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和其旅游资源特征的相互联系。

3、能力:旅游审美能力;读图、阅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4、情感:环保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1、[教学重点] 旅游地理环境的分析。 [教学难点] 民族、宗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A、导入新课

我们刚才聆听了歌曲《青藏高原》,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青藏高原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同学们,你们想了解青藏高原吗?好,今天,我们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带来大量旅游信息的优势,在教室里仔细研究考察神 秘的高原之旅。 B、新课教学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

风光欣赏:高原雪峰,雄壮之美,使人有仰慕敬畏之情;蓝天白云,恬静之美,使人感到自然、柔和;山川湖泊,辽阔之美,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布达拉宫、宗教建筑、歌曲《喜马拉雅》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类景观进行审美赏析)

设问:为什么青藏高原上有如此众多独特、神秘的旅游风景呢? (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的巨大反差)

(一) 旅游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读位置图:青藏高原旅游区的行政区域、周围的山脉、接壤的国家 (强调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读地形图:青藏高原旅游区的行政区域与青藏高原区域的区分,通过地形图的识别让学生形成高原的主要地形特点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赏景观:青藏高原上的各种地貌景观,高原风光、世界最高峰、江源风光、峡谷风光等 设问:青藏高原上的景观的确很吸引人,但是我们去旅游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吗?

2、气候条件

(启发学生对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的分析)

海拔高——→气温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 →云层少→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结合藏民服饰) 气团少——→ →降水稀少→天空蔚蓝,景色怡人

(由高原气候对景观形成的影响,引申到空气干洁度好,污染少,引导学生树立在旅游活动中的环保意识) 设问:如何去青藏高原旅游?

3、交通状况

读图:青藏高原旅游区交通图

提问:①公路有哪些?展示该区修建的各类公路线

(交通条件恶劣,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援西藏经济建设)

②铁路有哪些?展示建设中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 (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线) ③民航线有哪些?

(综合分析,是目前到西藏的较理想的交通方式)

4、主要民族

展示青藏高原旅游区主要少数民族藏族、土族、门巴族、珞巴族、蒙古族的图片

(引导学生从民族服装、服饰、民俗、节庆活动来区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展示藏族的风土习俗及节日

(是时尚旅游互动项目的主要内容)

5、地热资源

展示地热景观,分析地热景观的形成原因,介绍板快构造学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地热资源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用来发电,介绍羊八井地热电站

6、高原湖泊

青海湖及其鸟岛风光欣赏,介绍玛旁雍错和纳木错等高原湖泊的特征

7、宗教文化

① 藏传佛教形成时间

② 主要特色:通过图片展示宗教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 ③ 教阶、教派、制度 ④ 主要寺院:大昭寺、扎什伦布寺

(二) 旅游资源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 青藏高原旅游区 ↓

高原风光←海拔高—→气温低 民族文化 ↙↓ →云层少→气温变化 宗教文化 气团少——→→降水稀少→天空蔚蓝,景色怡人 探险科考

1、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

2、少数民族及宗教文化艺术珍品

3、国内外游客登山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

4、地方工艺品和土特产

第十二章 藏传佛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应当就通过本节课能够对现当今及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几大主要教派有大概的了解,并能够对以后各位同学进藏旅游普及一些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则能运用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对以后的进藏旅游产生指导性的实际作用,总之也要让同学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多样性现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述说各iu大教派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该问题树立正确的认识与唯物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历史唯物的观念去看待历史的潮流中流传或发展的事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对宗教应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正确区分邪教迷信与正宗宗教。同时亦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繁荣的民族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民族宗教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当前的民族现状,更亦要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创建和谐安定的大同社会。

二、教学重点

1、各大主要教派的代表人物,经典建筑寺院。

2、格鲁教派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于西藏政治的深远历史影响。

三、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并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来客观地看待宗教问题。

四、教学方法

1、以语言形式获得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初次接触,故而老师需采取讲授的方法将整个知识的系统加以梳理与整合,使学生们能够在计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知识。

问答法:对于与主干知识有相互关联的基础知识,须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对之前积累的知识有一定的反馈与巩固,并 能够以类推的方法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讨论法:对于已经由老师讲授过的知识,学生须以积极的方式加以分析和概括,将分散的知识以体系化的形式将其轻松地掌握。

2、以直观方式获得知识的方法

直观演示法,将与知识点有关的图片、音频及视频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将其展示或者播放。使学生能够直接运用形象思维对知识进行深化认识。

3、实际训练。知识的根本归宿在于运用,那么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应该在实际的活动中加以运用,当然这是后话,只是希望各位同学在日后飞黄腾达之时,能够直接到西藏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让真实的世界还你一份真实的视界。

五、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2006年象征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成功通车,神秘的西藏终于能让那些为之而痴迷的藏迷们一睹其芳容了。那么,这神秘的西藏到底神秘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万千神秘之源,便是千百年来在西藏这片高原圣土之上流传发展的藏传佛教当中的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几大教派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份神秘为切入点,一起来探讨西藏的万迷之源。

问题回顾:佛教的发源、佛教的传播方向。(这两个问题主要运用提问法)

(一)苯教 ——西藏的土著宗教

1、什么是苯教?对“苯”的字面意思讲解 西藏藏族自称为“博巴”,而当时汉文当中将其称之为“ 吐蕃” 。而在藏文当中“蕃”与“苯”的写法是一致的。所以,古代藏族把他们信奉的宗教名称当作了其民族的名称。而苯教意义上就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2、苯教的信奉理念:多神崇拜。

3、苯教教义里对大千世界的划分。首先,将世界划分为人、神、魔。当然最崇拜的是天神。其次,以此为据,将整个客观世界视为许多方格,每个方格代表一个部落,而这些方格又分三层即天上、地上、地下。这三部分又分别为部落的神、人、魔来居住。

4、苯教的三大发展时期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一与第二时期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之前,第三时期在松赞干布治业之后。第一时期是从一个卫藏地区的少年开始 ,并创建“度勒本”。第二时期,是由来自喀什米尔、藏北的卢查和尚顺来的几位大师所弘扬。第三时期由兰惟圣者发扬光大,本教在此时有所进一步发展。

5、苯教的宗教弱点最终导致其不被推崇的历史遭遇。三大弱点,其中的核心在于不讲究阶级分别,最终流离失所,费于一旦。

(二)苯教的佛教化产物——白苯

1、何谓白苯?苯教在遭受统治者的质疑之后,从佛教当中引导出部分教义以充实自己的理论,故而使其自身与佛教更为接近,此时佛教化了的苯教被称之为“白苯”。

2、白苯所信奉的宗教理念:九位大神创造世界,此九位诸神的核心是“叶仙”,普通人众通过“赛”与其取得联系。

3、白苯对西藏各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及至建筑、生儿育女、日常行为。

(三)宁玛教派

1、对“宁玛”二字的汉语释义。“宁”为“旧”之意,“玛”为“古”之意,旧与古分别以人物和时代划分。因为它是由莲花生大师所传,所以称其为“古”。“旧”是因为西藏前弘时期所传的佛教对于后弘时期所传的佛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

2、汉族地区对该教的俗称以及俗称原因 俗称为“红教”,原因在于该派僧人头戴红帽,并以此为标志,故而汉族地区称其为“红教”。

3、宁玛派的某些特点:

教派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教徒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结婚娶妻生子,再者各个教派教法内容不一样,各有传承,僧人重密轻显。

4、宁玛拍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以来自印度的莲花生大师为其祖师,代表人物“三素尔”,即素尔波切 释迦生、素尔琼 卓浦巴、素尔琼 慧称、以及绒 却吉桑布。现如今方在世的经典寺院多吉扎寺、乌垅巴寺、佐钦寺等。

5、宁玛派教授传承教法的三大方法

远者经典传承、近者伏藏传承、甚深清净境传承。

6、宁玛派的历史影响

宁玛派影响波及欧洲地区,在比利时、法国、希腊都有寺院。

(四)萨迦教派

1、对萨迦二字的汉语释义

“萨迦”意为“灰土”的意思,这是因为自其发展之初,便以灰色的山坡建造寺院并以其为宗教中心宣讲教义。故而有此一说。

2、汉族地区对该派的俗称及俗称原因 俗称为“花教”,因为该派的寺院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

3、萨迦派的某些特点 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是自此之后便不能再接近妇女,并从一开始就决定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向下延续,政教两权都集中于家族手中。

4、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大元帝师八思巴及其叔叔萨迦四祖。现在存世的尚有萨迦寺,在西藏山南地区。

5、萨迦拍的教义及修行方法。

“ 道果法”是其教派的经典修为大法,其核心在于修行的“三大次第”,即“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是”。

6、萨迦派的历史影响。

由于巴斯八个人在元朝历史上的重大影响,致使萨迦教派的发展衰落与元朝的中央政权的灭亡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五)噶当教派

1、对噶当二字的汉语释义: “噶”意为佛法;“当”意为教授。故而其意义

就是:一切佛语是对僧人日常行为到修法成佛全过程的指示指导。

2、噶当教派的发展分化,自仲顿巴之后该派进行了分化,主要分化为三派,即“教授”、“教诫”与“教典”。

3、噶当派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仲顿巴、三大法友昆仲。热振寺。

4、噶当派的历史影响及宗教主张。

该派的某些教义后来为格鲁派所吸收,为格鲁的形成发展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影响。该派的教义主张在于:比较重视经典的学习,教授法主要有四谛教授和缘起教授,教诫派主要有“五年教法”。

(六)噶举教派

1、对“噶举”二字的汉语释义

“ 噶举”就是“口授传承”的意思,该派比较注重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谓之曰“噶举”。

2、汉族地区对噶举的俗称及俗称的原因

俗称为白教,因为该派僧人穿戴为白色的僧衣,故名,噶举。

3、噶举派的分化:噶举派后来进行了严重的分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帕竹噶举。当然主要分化为四个教派,其中帕竹又进一步分化为西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相应的阻碍作用。

4、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密日勒巴、达波拉吉。岗波寺、贡塘寺、丹萨替寺。

5、噶举派的总体特征。 虽然该派的派系复杂,但是其弘扬的教义却是基本上大同小异,均属玛尔巴和米勒日吧的口授传承、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为基础而创立独特的“大手印法”。

(六)格鲁教派

1、对“格鲁”二字的汉语释义

因宗喀巴创建甘丹寺,而“甘丹”一词在藏文当中的读法习惯是“迦鲁”,一般人又称之为“格鲁”。所以也叫“格鲁”。

2、汉族地区对该派的俗称及俗称的原因。习惯上称之为“黄教”,因为该派创始人宗喀巴该带桃形尖帽,表示他重视戒律,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并逐渐成为一家的标志,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简称“黄教”。

3、格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历史背景。这应该从客观及主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政治、经济、宗教教义以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政治发面:在于西藏结束了分裂割据,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使该局面得以长久,统治者当局积极推行以教固政的措施,这一现象为格鲁派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经济方面:寺院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这就要求新的宗教为其继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宗教方面:萨迦势力日渐衰落,以帕竹为主的地方集团宗教势力开始连年征伐,给社会的稳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主观方面:统治者个人为求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必须通过宗教的力量为其实现这一目的。从而在于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宗喀巴创建的格鲁教派开始在西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并且顺着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在西藏大行其道,获得良好的发展。

4、该派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开创者为宗喀巴。黄教四大寺院——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

5、代表性历史事件: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导游基础教案

《导游基础》教案九

导游基础

导游基础说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

全国导游基础

导游文化基础

导游文化基础

导游基础教学大纲

湖南导游基础

导游基础教案
《导游基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