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琵琶语 民乐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9:04: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琵琶语赏析

这首曲子,有意无意的,听了很多年。首次是于高二时赶往学校的路上。蹬着自行车一路狂飙时隐约听见路边的茶楼飘出零星片段。当时不知曲名,只是感觉挺可惜。听着像是清澈宁静的曲子,被进出的人声已经马路上的车流搅得零零碎碎的。

其后是在校园。中午放课后尚有课业未完,待到起身时教室已经空了。整个校园里亦仅有寥寥数人。听出广播里的旋律是之前偶遇的片段。感觉空气中流淌着亲切,以及惊喜。那是一档音乐赏析节目,从中得知,曲名是《琵琶语》。

托人下载来听。初次细闻《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该曲就把我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起初当是古筝。后经他人指点及反复对比,发现声音虽然像,但还是会有区别的,琵琶声音那么清脆,古筝声音比较醇厚。可能是与共鸣箱的大小有关吧。那绝美的声音,让我想到了易逝的情感。无论曾经的海誓山盟是怎样的真诚,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究曲终人散。配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太合适,但是叫琵琶语还是很贴切的,可能真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不管你如何挽救你们的感情但终是镜中花水中月。在琵琶声响起时,我看到桌子上的玻璃茶杯中两片茶叶相连飘动,好像两人牵着手,时而分离,时而相拥,起起伏伏,跌跌荡荡,终沉于杯底„„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的悲伤。

后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是电影插曲,果然是离散的曲调呢。好神奇的曲子,无处不在么„„不过还是觉得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子来欣赏比较好。意境很好,自己写日记的时候会听,很有回忆感。琴声如诉依然是一曲《琵琶语》使人消魂。能活在这样一种单纯美妙的音乐和这一片秦砖汉瓦遗风的蓝印世界,只有心的震颤和宁静,我沉迷于这种奢侈。宛如看见于千年古镇之上,巨幅的蓝印花布悬天而挂,迎风摆着。若窈窕古韵美女,洗尽铅华般素然站立在时光的展窗。素洁的白色小花印入古朴的蓝,在光的投射下,亮而不艳,实而不华。简单朴素的心被那些蓝印花布包裹起来,竟突然的生出很多的感动来。不为人,不为事,只为这漾在眼波里的素寂的美。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轻柔的弦乐,引出了琵琶那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凄美声响。琵琶在第一段是绝对的主角。进入了第二段,在加进钢琴,笛子,萧和人声等多重元素的阵容里,直至结尾,琵琶的扛鼎之位依旧无可取代。

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也说尽了心中的无限事。素手弄琵琶,琵琶清脆响叮咚叮咚。我在第一时间想起纳兰容若的词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不知为什么,觉得这词这曲是如此的和谐相配。满怀心事被琵琶弦缓缓带出,顺着思绪,袅袅直上寒夜碧空,如泣如诉,如醉如痴,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听者的感官如吸了迷香一般柔肠寸断,却不知耳边旋律早已渐行渐远。

神奇的曲子,越听越是感觉丰富。于是心怀敬仰地百度了。

《琵琶语》出自二零零三年的专辑《琵琶相》,某年林海和朋友相约至江南,流连其间而忘返。他们在水乡茶馆中听评弹,那是第一次,他被琵琶的单色打动,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一种冲动。平时我们听到的琵琶曲,以表现“武”为主,如十面埋伏,而林海想表现的,是一种能动人的“文曲”。于是有了《琵琶相》。而《琵琶语》就是其中12首代表作。

琵琶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弦乐,因清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被称之为“金石之声”。先多为宫廷乐器后流传于民间,坊间演奏逐从伴奏演化成独奏。当年我国琵琶大师刘德海一曲演奏,让世界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大为赞叹。而林海与女琵琶演奏家蒋彦联袂合作的《琵琶相》,却几乎颠覆了传统琵琶乐坛的表现手法和沿袭的循规蹈矩,12首现代琵琶曲子精致创作很具划时代意义,是土洋结合的范本。

在创作时,林海专门让蒋彦弹奏琵琶发出的各类音色,并运用了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表现琵琶,他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jazz、fusion等作曲编配手法,将piano、guitar、ba、drums、harmonica、strings等西洋乐器,混合竹笛、洞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丝竹乐器,加上纯民族人声唱腔,“把最早的周庄水乡到后来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非洲部落、江南花月夜„„甚至维也纳教堂的童声合唱都放到一张专辑里”,更好的展现了琵琶那“风情万种”的千古特色,使我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琵琶。

林海事后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把这么多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又不能听上去不伦不类,这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步步、一首首尝试着创作过程中,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与麻烦,有时困惑、彷徨,一连几天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多种尝试都不够理想,反而不经意间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几分钟就搞定一切„„”。或许,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反传统”冲动,真真成就了他的民族音乐的地位吧。

静听林海、蒋彦合作的《琵琶语》,如同聆听马丁、陈悦合作的钢琴与洞箫的《绿野仙踪》,那种东西结合的艺术魅力完美结合、新颖独特风格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琵琶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让林海心目中的周庄水上琵琶声搭配上钢琴声,的确撩拨人们无尽心上事,起到极大的煽情作用。

琵琶演奏家蒋彦是位年轻美丽的大眼姑娘,是山东济南人。她5岁起随方锦龙、葛羽环先生学琵琶,199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事李光华教授,在校期间担任了两年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琵琶首席,2001年获学校选拔赴日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国际室内乐比赛,并荣获特别优秀奖。这位已步入“三十而立”、如陈悦等其他几乎同龄年轻女民族演奏家一样,被誉为“音乐美女”受人注目。

单就《琵琶语》演奏,我发现她弹奏很有特点。因林海对他创作的琵琶曲子要求很严,决不允许出现琵琶固有标志的“轮指”技法破坏他的创新,所以摈弃了这个琵琶的特色,但无损琵琶其它方面的表现力。据林海“自我检讨”说,

“可怜蒋彦被我折磨的够呛。你们知道对于专业的演奏家要让他们改变十几甚至几十年形成的演奏习惯难度有多大。作孽啊”。所以《琵琶语》不像《十面埋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某些乐章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但“小弦切切如私语”却能与钢琴清脆旋律烘托令人陶醉。这种较缓的节奏拖拍空挡,蒋彦优雅仕女般曳动着很有韵味的手臂,让整个氛围显得那样美奂美轮,犹如一幅动人的东方琵琶仕女肖像画。乐曲开始的反复前奏,先把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却罢的迷境,琴键彷佛溢出淡淡的忧伤,在琵琶丝丝入扣的细语里,像一对情人“泣泣私语诉衷肠”。乐曲几乎没有当年白司马笔下得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急切拨动,更多了一份柔情和悲情。

随之人们的情感就这样一步一步随曲子魔力下意识被牵动,最终让人沉溺在音乐意境里欲罢不能难以自己。其间弦乐和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烘托氛围。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特点,又丰富了曲目的思想感情表现力。

而《琵琶语》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莫过于曲子中间那段沧茫女声幽幽吟唱的天籁声“啊„„”,亲昵婀娜的美态音乐像倾心夜话令人遐想无限,让我不禁想起国外许多乐曲如莎拉、恩雅和“神秘园”等大师和乐队的惯用表现手法,及国内风靡的卡洛儿那虚无缥缈一尘不染的无歌词吟唱。这种表现手法让林海运用的恰到好处。此刻曲子钢琴突然变为主奏而琵琶成了配角,相互烘衬高潮迭起互显水乳之交,在琵琶泣泣嘤嘤之声下,将欲现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曲终前,再度重复开始那熟悉的旋律,悠悠的琵琶语过后,喃喃喁语的夜幕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隐去,情感宣泄后终于得到了伤感却完美的归宿。

有人认为蒋彦的《琵琶语》演奏生硬不入流,而我恰恰相反,认为她的独特演奏很好表达了林海那种“反传统”乐曲的内涵精神,所以这首优美深沉的《琵琶语》,是我喜爱的诸多琵琶曲子中的情有独钟。就像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那样,林海的《琵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平平的老徐改版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声望。“正是这样的尝试,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林海语)。《琵琶语》初听到时我就被它的旋律和所营造的氛围吸引;再后来重用心去听去理解时,感受大不一样,那种莫名的心理悲伤和孤独不断碰撞内心深处。看来一首好曲子既可让人咋味道又能很沧桑憾人心。电影如此音乐亦然,这——大约是许多人对《琵琶语》百听不厌喜爱有加的缘故吧!

琵琶语读后感

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琵琶语各版本唯美歌词

耳边又传来熟悉的琵琶语

反弹琵琶

琵琶记

琵琶教学大纲

琵琶独奏曲

诗意民乐

民乐介绍

琵琶语 民乐赏析
《琵琶语 民乐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民乐赏析 民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