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湖南寺院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0: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县城西虎溪山麓,唐贞观二年(628)敕建,是湖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寺内现存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十余栋建筑,形式古朴,气势宏伟壮观,江南曲指可数。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为寺中主体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下檐成人以硬山作。殿内明间开阔,八根楠木内柱,直径80多厘米,收镡成梭柱。柱极部与础石之间,嵌鼓状木技,石础为覆佃莲花状,系唐代建筑遗存。大殿前置\"眼前佛国\"匾额,明崇祯丁丑礼部尚书董其昌收。明王阳明曾寓此讲学,留有《辰州府龙兴寺》一首: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好景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寺右侧有黔王宫古戏台,飞檐翘角,建筑精美,与龙兴寺古建筑群连为一体。下一页

凤凰寺

佛教寺院。位于威远县黄荆沟镇凤凰寺村五组和尚山山嘴半岩处。始建于明代隆庆六年(1573)。殿内当年所刻佛祖圣像及观音、文殊、普贤、达摩等11•尊佛像虽经400余年,•至今庄严、•完好。•乾隆四十七年(1783),有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僧人定文率徒恩瑞和恩祥修该寺上下殿;乾隆五十三年僧人圣山捐修该寺东西两部。地有堰塘60担,田数十块。凤凰寺至今香火旺盛,为便利香客住行,1993年,该寺缘资修石桥及两华里的石级路直达宏伟壮观的山门。并建寮房数十间和新建“弥陀宫”。凤凰寺山门前留有宽霖上师“诣菩提场登寂灭殿;到圆通路入解脱门”的珍贵墨宝。 凤凰寺已于1999•年秋经威远县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开放,该寺智勤法师、净圆法师正结缘资金新建大雄宝殿。下一页

夹山寺

碧岩明玉——石门夹山寺

夹山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东南约15公里处,原名“灵泉禅院”。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兴建,宋、元明、清各代屡加修缮。原来的规模很大,从山门到大殿距离较远,俗有“骑马关山门”之说。但几经沧桑,今仅存清朝重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五架梁,纯木结构,共有32根大木柱支撑起重檐歇山式的大屋顶,屋角起翘缓和,檐下只用券棚装饰,正脊中有宝葫芦,两端用鳌鱼收尾,为清朝常见的建筑形式。

夹山寺因有奉天明玉和尚而名噪一时。今寺左大路西侧存奉天明玉和尚石塔墓。《石门县志》载:清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1746-1753年),沣州知州何璘撰《书李白成传后》一文,云亲自到夹山,见到奉天明玉和尚的遗像,高观深幽目曷鼻,与《明史》所载李自成同,便认定其为自成。文中还分析李自成“舍骑入山”,削发为僧的原因,是“势所不得不然”,又列举了在此前后一系列的史事证明此说无疑。民国初年,章太炎受孙中山派遣作为“湘西劳军使”经石门皂市,访得了李自成《梅花百韵》诗五首。此后阿英《李闯王》剧本也持此说,并进而对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之说提出了质疑。1980年石门县文化部门在夹山寺附近获得了许多珍贵实物资料,如奉天明玉和尚墓志、明瓷骨灰坛、《梅花百韵》木刻板等,都说明过去和现在持奉天明玉即李自成之说者不无根剧。今夹山寺一带还流传有“闯王殿”、“玉玺井”等故事。玉玺井传为李自成退出北京城时,将明皇室一颗玉玺带来夹山,因恐官府搜索而弃于此井。雍正间,有寺僧捞出,献于知县,知县转呈于朝,后人即称此井为“玉玺井”。与夹山寺相邻近的天门山,以及大庸、慈利、临沣等县城,都陆续发现一些和奉天明玉有关的文物资料,亦有很多传闻,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李自成隐居夹山时,法名即奉天明玉和尚,在寺院最后一进院所专辟殿堂作为其住所,当地居民称为“金殿”。据同治八年(1869年)《石门县志》载:此处“旧有紫石牌坊,制造壮丽,为当事者所扑碎。”近年在其旧址重建殿堂名“藏经殿”,乡民仍称“金殿”,另有旧时“金殿”对联可证:“马上得来,帝座魂销金殿黯;鹿犹失去,禅居梦醒夹山青。”

令夹山寺闻名于世的另一因缘是碧岩禅学即缘起于该寺。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圆悟克勤大师住持灵泉禅院(夹山寺)时,在碧岩方丈室编著了十卷本的《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录》,并在夹山寺宣讲唱说此“颂古百则”。该书在录“百则”的每一则之前,先加“垂示”以作解题提示;列出“本则”后再逐句评论,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简历;并就其警句加以评唱,自作颂语;最后又评唱之,圆悟克勤大师的思想精义和这种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了该寺特有的碧岩禅风,并逐渐流传于国内外。《碧岩录》因而成为中国禅学临济宗的主要典籍,尤其对日本佛教禅宗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誉为“宗门第一书”。寺内现有对联赞之:“青嶂为屏,千年禅院兴三学;碧岩著录,十卷宗门第一书”。1998年8月28日,日本佛教文化考察团一行二十余人,在文学博士石井修道团长的带领下,专程来夹山寺寻根问祖,参观碧岩禅的源头——碧岩灵泉和祖师塔,因之有联曰:“僧人碧岩参佛果,客来禅院品灵泉”。

夹山寺于1992年重建,现存佛教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法堂、藏经楼等,其中大悲殿系清初奉天明玉和尚所建。寺内蒇有清朝碑记二通,一为康熙碑记;一为道光碑记。另外,夹山寺还有二座著名佛塔,一为开山祖善会和尚祖师塔;一为碧岩禅创始人圆悟克勤禅师塔。

夹山寺现任监院灵悟法师,30岁,湖南省石门人,1996年出家,毕业于岭东佛学院。并与演华、宽融等共同主办夹山寺佛刊《吉祥草》和《灵泉》,灵悟兼执行主编。下一页

清真寺

清真寺在常德市人民东路,元末明初建,是伊斯兰教宣传教义、教律的讲坛及宗教活动,婚、丧礼仪场所,现存大殿和教长办公房等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古寺大殿为宫殿式木质结构,分前后两进,白墙赤柱,宏伟壮观,殿顶及四壁上方镶有木刻花卉图案的板片,精美别致,窑殿凹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后殿上方挂有“教传真统”匾。大殿前上方挂有“古今惟一”匾。下一页

广济寺 广济寺在衡阳市芙蓉峰后的毗庐洞,距南岳镇15公里。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无碍和尚所建。现存建筑为清初重建。附近有禹王城遗迹,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驻旌于此。寺前有护龙桥古迹及“洞水逆流”、“忽然广博”等石刻。

毗庐洞一带,群山环抱,树荫蔽天,水流清冽,云雾缭绕,有不少奇花异草和稀有珍贵树种。这里全年云封雾锁,年降雨丰富,是云雾茶生长的得天独厚处所。毗庐洞的云雾茶,唐宋以来一直列为贡品。现在这里开辟茶园6.7公顷,是南岳云雾茶的主要产地。下一页

方广寺

方广寺在衡阳市衡山莲花峰下,有登山公路可达,距南岳庙约5公里。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清初毁于火,后又经修葺。寺右有“二贤寺”,祀朱熹和张栻。方广寺地处幽深,多泉石、枫树和杉树,深林密竹,风景极美,有“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之说,为南岳之“一绝”。下一页

祝圣寺

般舟道场——南岳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东街,在南岳山脚下,是南岳最大的一座佛教丛林。周围古树繁多,寺内秀木奇花似锦,殿堂金碧辉煌,随山势错落有致。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祝圣寺历史悠久,据《南岳总胜集》载,夏朝的君王大禹在这里修建清冷宫,祀奉舜帝。唐朝时,高僧承远(712-802年)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勒台寺”。

承这信奉的是净土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该寺有十三位师祖,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他赢得这千秋圣名的功绩主要是在南岳弘传净土法门。承远是汉州锦竹人,被在资州处寂门下学习禅法,密悟其道貌岸然。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到荆州玉泉寺拜惠真为师,后入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广州随慈愍(680-748年)学习净土宗经典教义,成为净土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创立弥勒台寺后,教人专念弥陀,被称为“弥勒和尚”。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称他“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他生活检朴,专修净土,从者甚众,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法照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以音韵文学弘扬净土法门。唐代宗奉为国师,入禁中教宫人五会念佛。代宗赐承远所居弥陀台为“般舟道场”。日晤在南岳登坛传戒骄戒37所,每年度僧千人,居般若台,专修念佛三昧,被称为“般舟和尚”。唐德宗赐名“弥陀寺”,柳宗元撰有《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在承远和弟子们的努力下,弥陀寺自兴建后就成为天下名寺。

唐武宗(845年)灭佛时,弥陀寺被毁。五代十国时,楚王为殷加以修复,改名“报国寺”。宋朝时,神宗赐建御书阁,藏宋太宗御书于内。徽宗时一度改为道教宫观,叫“神霄宫”。这种以行政命令促使佛道融合的做法没有维持多久,又还原为佛教道场,改名“胜业寺”。宋孝宗时,朱熹和张栻畅游祝融峰,寄住过胜业寺。元朝时期,胜业寺多次得到维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视,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因康熙未来,遂改名为“祝圣寺”。雍正以后,祝圣寺的住持先后有淡远、前参、佛格,将寺院修缮得更加雄伟壮观,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天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

民国时期,僧人空也法师在祝圣寺举办了“天台宗学校”。1929年,湖南名僧灵涛,(1898-1950年)法师又在这里开办了“南岳佛教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1937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教徒,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任国共“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同志的启发下,全山僧道在祝圣寺成立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叶剑英同志在会上作了“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讲演,使佛道教人士倍受鼓舞。该组织不仅选派了在名僧人参加游击干部训练班,又组织僧道训练班,学习军事常识和抢救护理伤员等技术。后组织了“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两个宣传队性质的组织,奔赴长沙、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反对侵略,保卫祖国。郭沫若、邹韬奋、田汉等对南岳佛道教界人士的爱国行动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邹韬奋把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志立宣言和组织大纲,发表在他主编的《全民抗战》杂志上。田汉同志在诗中赞道:“锦衣不着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眷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

1949年后,祝圣寺是南岳佛教的活动中心。1956年成立的“南岳佛教协会”设在祝圣寺。僧人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动员组织佛教徒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实现了自给生养。“*”中,佛教活动被迫停止,佛像、经书、法器荡然无存,幸运的是殿堂保存完整。1979年起,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僧人陆续返寺。1980年,祝圣寺移交给南岳佛教协会管理,国家拨款对寺院进行了全面修复。1985年5月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成为南岳一大盛事。

祝圣寺建筑格局规整,从牌坊高耸的山门入寺,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四进大殿。东边厢房有客房、齐堂、香积厨、药师堂、库房、祖堂。西边厢房有禅堂、万古不磨、罗汉堂等。此外还需要不少僧舍库房及招待所等建筑。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和雕塑是罗汉堂的罗汉像。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祝圣寺僧人心月和尚以常州天宁寺的五百罗汉拓本为基础,经过三年艰苦的艺术再创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罗汉神态、动作各异,有的执禅杖,有的挥禅帚,有的态似游戏,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气冲冲……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精致细腻,是祝圣寺的一座艺术宫殿。可惜十年*中遭到重毁损,只保存下来一百多尊。

1986年4月,湖南省佛教协会在祝圣寺举办了第一期僧伽培训班,来自全省26个寺院的51名僧人参加了为期二个月的学习。1990年5月,祝圣寺举行法会,纪念明真法师圆寂一周年暨灵塔落成,寺内香烟缭绕,灯烛辉煌,法音悠扬。明真法师(1920-1989年)与道阶、空也、灵涛齐名,他们被称为现代湖南四大高僧。明真法师,俗名赴哲,湖北荆门县人,23岁出家,1925年到南岳祝圣寺道阶法师处受具足戒,在南岳僧侣学校学习佛法。1929年后在祝圣寺灵涛法师开办的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潜心研究唯识宗、禅宗教义。1937年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后,明真担任该会文书股股长,与被称为革命和尚的暮笳法师共同起草组织大纲和宣言,明真提出的“当汉奸的,生受国法,死堕无间”的口号传诵一时。1949年以前,明真主要在祝圣寺讲学,有时也南岳其他寺院讲解佛经,弘扬佛法。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强徵南岳寺院的僧人当兵,表示抗义。明真法师也在宣言上签了字。他说:“抗战时和尚当兵是为了救国,现在内战要和尚当兵,我们不去!”

1949年后,明真法师先后担任湖南省第

一、

二、

三、四届政协委员或常务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兼任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并在中国佛学院讲授唯识宗。明真法师圆寂后,祝圣寺兴建了明真法师塔以纪念这位爱国高僧。塔高4.8米,占地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撰写了“弘教弘禅,高标一塔尊南岳;爱民爱国,丹心万古护中华”的联语。背后是《明真法师塔铭》。

祝圣寺传承法系主要是净土宗,历史上最著名的方丈有承远、法明、道阶、空也等。最独特的建筑是山门,其蕴意在于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门”。寺内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树龄已达一千多年;由此树曾引发“猿入定”、“鹅叫经”等等传说。寺内共有墓塔五座,最重要的是明真塔。

祝圣寺现任方丈佛源法师,75岁,湖南人,师从虚云大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会咨议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现任监院静空法师,61岁,湖南人,1985年出家,师从出麈法师。下一页

普光寺

普光禅寺位于张家界市区解放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据旧志载,此地原名白羊山,山上古木蔽天。一日,驻永定邑都司雍简,见白羊一群,逐之,一羊化白石入土中,掘之,获金数瓮,悉以修庙,闻于朝,敕名“普光禅寺”。

普光禅寺建筑采用传统斗拱和藻井结构,设计精巧,宏伟壮观。该寺曾于1919-1943年,先后6次举行龙华大会,湘、鄂、川、黔数省近千名佛教徒云集于此摩顶受戒,故有江南名刹之誉。下一页

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常德市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35公里。

南禅寺是一处唐代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寺院重建十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禅寺座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1949年后,南禅寺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南禅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维修。此外,还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下一页

天供寺

天供寺始建于唐代,是解放前民间朝神拜佛,香火旺盛的著名佛地。相传女娲补天,溅落一石,形似石臼,臼中有米,普救众生,取之不竭,因此得名天供山,并建有天供寺。该景区主要由天供寺、石臼、铜钱寺、望日亭、观日台、森林走廊等景点组成。下一页

湘山寺

位于株洲市县城西0.5公里处,名“湘刹夹流”。古寺宝塔建于明万历丁已年 ( 公元1617年)清道光年间重修,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又再修,今保存完好。塔砖石砌,高七级,六角,实心,俊俏挺秀与寺相对,竞相增辉。孤峰拔起,古寺耸立于苍松翠荫之间;二水夹流,宝塔倒映于碧波潆洄之中。登临鸟瞰,尽收城廓之壮丽。下一页

圣安寺

耸立于大龟山的圣安寺,气势宏伟,飞檐斗角,金壁辉煌。夏日的阳光里,踏进寺院,那悠扬的《大悲咒》,平和的诵经声和缭绕的檀香烟,便将人带入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之中。依路而进,寺院可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殿、万佛塔。

山门为圣安寺大门,仿颐和园内的佛香阁牌坊而建,共五门,又总称为智慧门。其山门前上书一对联:“水不在深洞庭百尺容纳四水,山非于高古刹千年普照三湘”,山门背面上又书一对联“云锁龟山佛地重光人夭喜,峰藏古寺道场再建衣钵传”,一字一句之中,道尽了岁月沧桑和佛教文化再度光大的喜悦。

踏着一步步的石基,便到了天王殿。天王殿是圣安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在中国近代寺院建筑中,独具特色。它由天王殿、钟鼓楼、藏经阁组成。殿内香烟缭绕,供有弥勒佛像,佛像袒背露腹,手掐念珠,笑口常开,弥勒佛像两侧,供着四大护法神将,俗称“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雕像高大威武,造型线条优美流畅,栩栩如生。殿内佛笼背面还塑有韦驮神将,他史佛教中护法神,手持降魔杵,法像庄严,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

大雄宝殿耸立在天王殿与念佛堂之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将人自然融入一种庄严的气氛。殿内供三尊大佛。中间的佛是世人所说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释迦”是部落民族的名称,意思是“仁”、“寂”,合起来是“能仁”、“能寂”、“释迦族的圣人”,释迦佛左边拿宝塔的佛叫东方净玻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手上捧有莲花的称之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此佛引导人们修行念佛,命终之时归命西方极乐世界。大殿两角,一为文殊菩萨,另一为普贤菩萨,他们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合称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各表一法,形成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独特的佛教文化。依路而进,便到了念佛堂、观音殿。殿内咚咚有韵的木鱼声和法师们清悦的诵经声,顿时让人淡化了世间的烦愁和欲念。观音殿内的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跏跌坐像,是湖南最大的观音像,全身真金披身,造价昂贵,实乃古城岳阳一大绝景。

万佛宝塔健在大龟山山顶,亦为镇山之塔。在塔基上,右可俯视南湖美景,七座小龟山浮于水面,时浮时沉,栩栩如生;往左远眺洞庭,来往商旅船只白帆点点;正面鸟瞰巴陵城,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登塔一望,风景更是绝伦,使人流连忘返。

建成以后的圣安寺万佛宝塔将飞檐斗角,琉璃生辉。耸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上指青天,下立灵山,巍然于天地人和之中。宝塔佛光遍散,灵气护身,实乃佛缘宝地。塔的第一层供奉释迦如来佛像一尊,塔顶供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小金佛像。小金佛像莲坐上刻捐赠功德者其名。塔的周围亭台楼榭、花草树木相互为衬托,境如西方极乐世界,美不胜收,僧侣团体每日于塔底共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礼塔者消灾延寿,拜佛者四季平安,来此观光者燃烛焚香、祈福膜拜,皆可感身心祥和,烦恼近除。

噫!前有“巴陵岳阳楼”,而今有“岳阳万佛塔”,但愿众生心存善念,积累功德。岳阳万佛宝塔愿天下人种一寸福田,德无量之厚报。

作为岳阳佛教中心的圣安寺,寺院的法师以弘扬佛教文化为己任,和合相处,为普渡众生,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大型水陆法会,特别是2001年,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不仅新建了一座念佛堂,而且成功的举行了三个精进佛七,为期21天,来者踊跃,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古代遗风,同时,为促进佛教文化国际国内交流,寺院怀梵法师先后在1999年去韩国参访,2000年去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参访。数年来,他先后到广州、浙江、江西、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参访,与当地佛教协会,著名寺院进行佛学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他还研究佛学经典,着手撰编了《中国佛学》等书籍,并正在攻读清华大学教学硕士学位。在加强佛教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寺院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各级领导来访,先后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湖南省原政法委书记,现任省政协副主席李怡衡、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局长陈树林等各级领导前来圣安寺指导工作,为圣安寺弘扬佛教文化寄予了殷切期望。

不仅如此,圣安寺在营造浓郁地文化环境上作文章,提高寺院的文化品味。199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为圣安寺题写“山门”及部分殿堂匾额,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史穆及市内书法家纷纷前来吟诗作墨。

青山藏禅意,碧水流闲情,圣安寺的一什一物充满了浓浓的佛教文化意蕴。我们坚信,它将成为芸芸众生的一方净土,清泉般净化人们的灵魂,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灵光。下一页

永庆寺

“西蜀名刹”佛教寺院。位于张家港资中县城重龙山上。明代悟云禅师即在此讲经说法,时香火鼎盛。而据史料记载,唐代即建寺于山,现永庆寺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寺名“永庆寺”匾额,清俊挺拔,由清定上师手书。*期间,寺中佛像殿堂,匾额楹联,佛教经典,毁坏殆尽。*后,永庆寺劫后重生,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永庆寺被批准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资中县政府礼请内江圣水寺智常法师就任永庆寺住持。全寺总体格局呈直线,天王殿、来鹤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罗汉堂居中轴线上,两侧有钟楼、鼓楼、客堂、斋堂、文丈室和寮房。殿廊之间,点缀以名家书画。寺中“天池”,为县城至高处,池水澄澈见底。圆通宝殿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栩栩如生。罗汉堂是近年新建的,也是成渝中线唯一的一座五百罗汉堂。下一页

麓山寺

鹿苑慧光——长沙麓山寺

麓山寺亦称“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碧虚山中。寺前为清风峡,此山为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所以叫做岳麓,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公尺,面积约8300亩。

麓山寺创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为会稽剡县到湘州来传播佛教的第一个僧人竺法崇所建。宋志磐所著《佛祖统记》卷三十七,在晋泰始系年下说:“四年,沙门竺法崇至湘州,麓山庙神,请授净戒,舍庙为寺。”在两晋南北朝时逐渐兴建起来。当时的规模及兴建过程,仅知梗概。先后经营和活动在麓山寺僧俗人物,晋有法崇、法导、法愍,宋有王僧虔,梁有夏侯祥、王琳、萧沅,陈有吴明彻,先后共八人,有的是名载史册的高僧,有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地位比较高的官员,均为寺院的兴修和佛教设施的配备,作了各自的努力,如王僧虔重修的寺宇;夏侯祥建正殿;王琳建佛涅像。上述三人均系湘江刺史。

随唐五代时麓山寺处于全盛时期,著名文学家如杜甫、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韩愈、宋之问、曹松、罗隐、喻息、戎昱等写诗吟咏,传诵千古,其中以杜甫《岳麓道林二寺行》一诗最为著名。佛教僧侣及其护法宰官见于文字记载的,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首楞严、惠境、惠齐、惠檀、兴哲、窦彦澄等11人,这些人物都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大书法家李邕所定《麓山寺碑》文上列举出来的。从碑文看,那时的寺院管理是实行以上座、寺主、都维那三职为主的三纲制。李邕撰碑以后,麓山寺名闻遐迩,尽人皆知。又据《五灯会元》记载,麓山寺在唐末五代宋初还出了不少人物,其中摩诃衍涉及汉地佛教与西藏佛教的关系,而景岑在禅宗史上亦颇有名声。

摩诃衍,亦称”摩诃衍那”,又号“大乘和尚”,是汉地禅僧,曾与印度僧人莲花戒有所辩论,是把禅宗传入西藏的第一个高僧,据近人研究: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两代,曾有一些汉僧在西藏活动,这些汉僧中有些是禅宗僧人。其中以藏文中常提到的摩诃衍最为著名,敦煌汉文写卷《顿悟大乘正理决》就提到“于大唐国请汉僧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赞普妃没庐氏等人,曾从摩诃衍出家,大部分藏僧都信奉和附和摩诃衍。后来摩诃衍被摈还唐,赤松德赞且下令从此不许藏人随学禅宗。但禅宗对今天西藏地方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断绝。这位摩诃衍禅师与麓山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李邕称赞他“五方圆常,四无清净,以因因而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可见的佛学造诣颇深。

景岑一名招贤,世称“虎岑招禅师”,又称“长沙和尚”。他住持麓山寺时,称此寺为“鹿苑”,宗风高迈,最为诸方所仰。有一僧人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己去?”景岑反问:“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那僧说:“不会。”景岑又说:“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那僧默然无语。景岑乃示偈道:“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雨畔,法性本无归。”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示寂,时称“鹿苑第一世”。寺内有虎岑堂,可能是为纪念他而设置的,其声名远播于海外。1980年日本佛教徒来些 朝拜时,便以极大的兴趣寻求其遗迹。

宋朝的麓山寺,更是禅宗著名寺院之一,有从悦、清素、悟新、智才、智海等禅僧出现。其中从悦俗姓熊,赣州人,是临济宗黄龙派著名禅师真净克文(1025——1102年)法嗣,曾住持长沙鹿苑《即麓山寺),与清素关系密切类似师承。后又主隆兴府兜率院。智海,人称“岳麓山禅师”,他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末和南宋初之间。吉州泰和人,年二十,剃发受戒,辞师游方,依止一涧、东林最久,后来经行湖南诸山,在沩山密印寺住了十年,受真如慕哲印可,开始在衡阳花荣寺说法,后迁居麓山寺。他是重建麓山寺的重要人物,据赵宁所纂《长沙府岳麓志》载,智海住麓山寺时,“焚火一夕而烬,道俗惊异,师笑曰:„梦幻成坏,尽皆戏剧;然悟恃愿力,宫室示终废也。‟未几,复成大兰若。“重建时间为宋哲元年至八年(1086——1093年)。

元朝,麓山寺与岳麓书院发生过经济纠纷,书院毁于兵火,仅留败颓垣,遗址田土大半为僧家所据,书院碑记统统被毁,过了一百五十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书院才得到恢复。有人认为麓书院原是麓山寺在唐代时的新址,后为宋人朱洞改建为书院,将寺宇仍移至山上旧址,元朝麓山寺僧人曾把新址收回,旋复印失去。明朝禅宗万历年间将寺宇仍移至山上旧址。元朝麓山僧人曾把新址收回,旋复去。明朝禅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妙光创建讲经台、万法堂、藏经楼。据李何炜《游麓山寺记》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寺宇曾一度毁于兵火,竹不斩伐几尽,”但在此之前,还是比较兴盛的。明禅宗赐号“万寿寺”。明末憨山大师德清曾在此讲经,以麓山寺为题材写诗者,先后有李东阳、张洵、张政、蒋希禹、冯一第、胡尔恺、夏扬名、郭金台、石公允、陈三台、吴宁讷、何应瑞等数十人。

到了清朝,麓山寺又中兴,诗僧辈出,著述颇多,为名山大寺增色不少。先后涌出了智檀、阿诺、弥嵩、天放、笠云等五个在诗坛上颇有成就的诗僧。从寺院建筑修复来说,共有三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修;过了十二年智坛再度修复(被人尊为麓山寺中兴祖师);在智坛及其继起者弥嵩经手修复麓山寺过程中,得到不少护法宰官的支持与帮助。智坛字香木,号肺山,俗姓冯,陕西省汉中县人。诸方参请,足迹遍大江南北。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参白岩位中符获悟。不久,信住长沙麓山寺,于康熙十年(1671年)把仅存残址的麓山寺重建起来,号称“中兴”。与巡抚周召南谈论不合,被捕入狱,获释后,住南马祖传法院。续灯,字弥嵩,号顽叟,俗姓郑,住长沙麓山寺,后避居南岳中莽,著有《岳麓山居诗》。他的《荒年卖儿行》写道:“去年禾尽死,今年禾尚迟。米价日胜贵,户市争糠。东南军饷急,秋赋当夏支,虽有半升粟,又为官纳之。东家不呆贷,西家不可移。入门控饿妇,踌躇欲卖儿:„儿去口亦去,儿饿我更饿。与其死共处,不如生别离!\'将儿出去,得粟泪垂垂。”这一首诗,很能道出当代人民的疾苦。诗僧身虽出不定期,但思想上对现实并非无动于衷。天放,麓山寺僧人,工诗,著有《十笏斋诗集》。名芳圃,俗姓陕西省,江苏省洒宁县人。九岁出家于长沙黎仟寺。擅长诗歌和书法,同治十一年(1872年)冬担任麓山寺住持,与寄禅为友。光绪十二年(1886年)与道俗19人在长沙开福寺建立“碧湖诗社”,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行世。光绪末年,日僧水野梅晓入南岳,过长沙,劝说竺云兴办僧学。后率领门人道香、筏喻,往游日本,著有《东游记》一卷。

经过智檀、弥嵩修复的麓山殿堂建筑物,一直完整地保存到抗日战争中期。1944年日军攻陷长沙,弥勒殿、大佛殿、禅堂、斋堂等均被炸毁,仅留山门与观音殿。观音殿及其附属房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前坪为一千一百多平方米,荒废基地六千三百多平方米,总面积共八千四百多平方米。四周筑了围墙。面积稍有扩大。

1949年后,麓山寺曾一度由其他单位占用。1953年9月1日经长沙市政府批准,交由长沙市佛教工作委员管理。1966年佛教协会停止活动,寺宇及其土地暂由岳麓公园代管。“文化大革命”中,经像悉遭破坏,仅留有部分僧尼居住寺,人。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0年3月长沙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迄1985年元月又全面接管麓山寺,成立了寺务管理小组,开始规划进行修复。从这一年起先后投资人民币154万元,加上国家补助经费25万元,接收国内外佛教徒少量布施,重建仿重檐歇山顶式的大雄宝殿五百八十平方米,弥勒殿二进二十平方米,禅堂、讲堂各二进七十平方米,历时四年,基本完成。后又增建钟鼓楼名一座、尊客寮一栋,约二百平方米。与此同时,除保留岳麓公园于1981年新塑的观音、善财、龙女三像外,又新塑药师、释迦牟尼、多宝三尊佛像于大雄宝殿,两边墙上嵌千尊小佛像,因而大殿又名“千佛殿”。这些雕像是采用古代线雕技术和现代影雕技术雕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此外,还购置了大批佛书,计《大藏经》100本,《大藏经补编》36本,《续藏经》150本,《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0本,《现代佛学大系》60本。现已成为略具规模的佛教丛林,,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上嵌“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聊语,经考证,为僧人道香所书。

麓山寺现任方丈圣辉法师,46岁,湖南湘潭人,师从仁德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监院觉愿法师,66岁,湖南湘潭人,兼任湖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开福寺区政协委员。下一页

开福寺

招提法灯——长沙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区新河附近。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沙门保宁在楚天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的支持下创建。初时住僧达一千多人。

北宋时,寺院佛事兴隆,高僧辈。宋初有擅长医药的洪蕴和尚(936——1004年),俗姓蓝,长沙人,13岁出家,禅诵宋馀暇,兼攻医术,后游京师,以医各名。宋太祖赵匡胤赐紫方袍,称“广利大师”。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年间,诏求医疗经验,洪蕴录数十处方以献,宋真宗咸平初,洪任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景德元年(1004年)圆寂,时年60岁。宋仁宗赵祯嘉佑年间,沙门紫珂,对全部寺宇修建一次。宋徽宗赵佶时,有著名禅宗人物开福道宁,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歙溪人,俗姓汪,壮为道人,后在金陵蒋 山削发为尼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潭州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住持,僧侣云集500人。政和三年(1113年)圆寂,建塔寺扣,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其后依次传承:老纳祖证、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观心。觉心是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于1249年入宋,嗣无门禅法,后住日本纪州兴国时,受龟山、后宇多两位天皇皈依,1298年圆寂,天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他有门徒孤峰、东海、嫩桂、恭翁、孤山等15人,都是名僧,但不到十代,法肪中断。在开福寺当住持的,道宁以前有进英禅师,道宁以后,有守智禅师,都是弘化一方的重要人物。北宋末年,开福寺已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寺内及其附近形成了紫徽山、碧浪源、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风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16景。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游览开福寺,曾写过《题开福寺》散文,极方其风景秀美。

经元迄明,开福寺周围风景引起人们游览的极大兴致。明朝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的五言律诗一首:“最受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境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间庭。”明朝开福寺经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由沙门沏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宇倾圮,吉藩同当地士绅重建之。明末,又毁于兵火。

至清朝,开福寺先后修建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第二次康八年(1669年),总兵卜世龙倡导重建,巡抚周召南,藩司郎永清,臬司李荣宗、推官胡壮生助修天王殿;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寺后制造火药爆炸,寺宇被毁,巡抚梁国治合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因寺后制造火药引起火灾,灾后复为修葺。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法家朝葑为开福寺书山门对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字体较大,每个字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海鹏题材“古开福寺”横额,与韩书一并勒石。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闿运、寄禅、竺云等道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光绪末年,著名诗僧竺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应日本佛教界人士邀请,率领门人筏喻、道香,东渡日本访学参禅。1911年辛亥革命后,诗僧海印在此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1918年大殿被焚,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继任住持宝生和尚从1922——1924年,先后新修了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并邀请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施即停办。1948年1月——1949年5月又续办3期。悟性任所长。

1949年后,人民政府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于1952年修复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寺院建立了丛林制度,明真法师为住持。寺内出家佛教徒发扬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早在50年代初就办起了手工业生产和合作社,从事织布生产,以后发展为大集体所有制工厂。1966年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十年*中损毁散失殆尽。

自1980年3月起,开福寺这一千年各胜古迹又逐渐恢复。近年来,经长沙市佛教协会筹措经费,先后重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左右厢房,并新塑佛、菩萨、罗汉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现存建筑物面积为六千三百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一万六千平方米。殿宇巍峨,规模可观,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弥勒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西厢房,从前至后,东边有客堂、斋堂、摩尼所、方丈、藏经楼;西边有讲堂、禅堂、念佛堂。还有不少的附属建筑。寺院是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我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近年来,国内外游人香客,不断来此参观朝拜。

寺内现存古代文物有明朝龙椅一把,《开福寺志》碑记一块。

开福寺现任监院能净法师,35岁,湖南平江人,师从宽能法师,曾受训于南岳佛学讲习所,兼任湖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沙市政协委员,开福区人大代表。下一页

铁炉寺

弘道新仑——长沙铁炉寺

铁炉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捞刀河镇汉回村,距离长沙市十五华里,始建年代不详。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该寺殿前的天井中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古茶树,传说茶树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335年)钟相、杨么起义时,岳飞出兵洞庭湖一带,路过此地时亲手种植。据此推算,该寺历史至少有八百六十四年以上。到1959年,寺院被拆,只剩二间杂屋,比丘尼复度、正顺师徒仍苦守于此,勤织巧刺,凭劳动与政府的少量补助维持着清淡生活。

“文化大干革命”期间,在破“四旧”中华寺了经受了一场浩劫,僧尼被逐,佛像被砸。生长在铁炉寺的二棵古茶树也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风雨夜中沉重的倒下。从此古迹消消沉,寺宇零落。浩劫过后,百废待兴。铁炉寺的比丘尼们虽然没有玄奘大师万里孤征、西行求法的壮举,也没有八指头陀智慧如海即席赋诗的才华,但却以她们那坚强的意志和刻苦修持的平淡之心,为佛教争取了一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后,仅存两间杂屋的铁炉寺以其千年古刹的旧址的召唤力,引来了比丘尼了证、迪光、觉明、培光等共住,之后又有明悟、晓忏、培德、晓悟等前来挂单。她们一方面刀耕火种,聚居苦修;一方面节衣缩食,发展信徒,开始做起了重兴铁炉寺的梦。此后十六年的时间,她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没有放弃这一初衷。1993年寺宇重兴的梦于圆成:一座堆塑各种画面的山门,色彩鲜明,古朴自然;一条水泥大道直通新建大雄宝殿的前坪空地上;依序而建的有伽蓝殿、韦驮殿、药师殿、祖堂、客堂、念佛堂、斋堂、香积厨、办公室等建筑物,布局独特、富有新意,错落有致、高雅古朴,为长沙市境内现有佛寺之冠,寺周密林千顷,松涛回旋,寺院内佛像庄严,气象万千;诸天云集,栩栩如生。还有香烟渺渺、风铃阵阵,真乃尘世之净域、人间之梵宫,是长沙人民心目中一颗高洁、不染俗尘的明珠。作为长沙县开放的最大的佛教道场,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这里有修生养性、拜佛念经的女僧;有笃信佛法、虔诚护教的居士;有朝拜名山、助兴祖庭的台胞;有叶落归根、千里返乡的港客。铁炉寺负责人了证、正顺二位比丘尼自1977年始便开始了恢复古刹、培养人才的事业,由于当时政策落实刚刚开始,恢复寺院时,建筑物只能建成四合院式的农舍,而不允许造成古典风格的殿堂。加上当时经济收入有限,比丘尼们只能把做道场佛事的收入和信徒的布施积累起来,用土木结构重建了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和杂屋,并把新塑泥质佛像装金供奉起来。这样一个简单的宗教活动场所便对外开放了。在修建过程中,女尼们承担起沉重的、一般只有男子才能承受的体力活。白天忍受日晒雨淋的侵袭,搬砖运瓦,夜间则枕木守料。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佛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精神,当时年纪轻一点的算40多岁的晓忏尼师,她几乎承担了购买材料、安排工匠生活等全部体力较重的劳动。有趣的是,不识一字的比丘尼晓悟,靠着在夜间守料的时间,学会了流利地、一字不误地背诵佛前大回向文。

时至1982年,聚集了诸多比丘尼心血的铁炉寺,因为连夜大雨的侵袭,9间房子倒塌。消息不久便传到聚居在长沙市内和三湘名刹开福寺的同道耳中,他们即刻慨施援手,并广泛传告其它寺院信徒共襄善举。特别是从长沙出去的二位香港比丘尼果性、慈愍闻讯后,争相解囊相助。这样,倒塌的房子不久又重建起。此时的铁炉寺,虽无古寺的庄严与肃穆,却有民舍的朴实与自然,一片泥土的芳香。她们在砍柴种菜,挑水做饭的生活中,不忘念经礼佛,教化信徒。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简陋的屋舍,清炎的生活,也可供比丘尼们修学办道,收徒接众。

随着宗教政策不断深入民心,铁炉寺民屋式的佛殿显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1987年,在地方政府与上级佛协支持下,开始兴建一座明清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并饰以麻石雕花栏杆,外廊由28根水泥制作的仿石柱耸立在廊基之上,殿前一对石狮活灵活现,四周环境绿化又经园林技术人员精心设计,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大殿落成之后,又在原寺之东修新式楼房一栋,并以硬木重新雕刻释迦佛、阿难、迦叶、千手观音、文殊、普贤诸菩萨像和二十四诸天像奉于新殿内,把原有旧殿及住房全部改成两层楼殿堂。1993年,在当地政府及国土局帮助下,按政策徵收了寺内部分民用菜地,确定寺院界限,并筑起山门、围墙。至此整个寺院焕然一新,北京书画家宗家顺先生书写对联赞曰:“发慈悲心物我无间,是清净地仑奂一新”。值得称道的是,铁炉寺从恢复到重建费资达200万元,从未向政府要过一分钱,完全是众尼苦心经营、国内外信士大德慷慨解囊施助的结果。其中以台湾法智法师、唯一法师,香港果性大师、慈愍大师资助最丰。铁炉寺才一辈出家人特别热心培养青年僧人。1983年,二位发心出家的女青年来寺披剃,因志向清纯,发心诚恳、遂被留寺考察并分别取法号为自然、唯静。经过数月训练,这二位青年进步很快,充实了常住做佛事及杂活的力量,成了老比丘尼的好帮手。1985年,先后又有四位女青年发心来寺出家。至1993年,又成就了六位中青年人出家的心愿。老比丘们懂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她们大力支持这些新入道的青年出外参学,报考宗教院校,提高政治、文化和宗教素质,从而真正成长为住持佛寺、弘扬佛法的接班人。如今,自然考入四川尼众佛学院攻读6年,现已毕业;唯静正在闽南佛学院深造;另有三人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一人上五台山普寿寺学律。这些青年佛子由于一出家便受到严格教育,又受前辈们农禅并重、学修并举的影响,故信仰上坚固虔诚,生活中律已有度,成为铁炉寺、也可以说是佛教界的一批好接班人。

铁炉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如今古刹重光。正如当代比丘尼大德隆莲老法师为其撰写的对联一样:“断无明斩钉截铁,度众生大冶洪炉”。相信铁炉寺这个千年古道场定会建成一个弘传律学、规范僧行的十方比丘尼丛林。下一页

南台寺

天下法源——瑞应峰南台寺

南台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瑞应峰下。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气温28摄氏度。四周苍松翠竹,浓荫蔽日;径幽溪吟,山鸟啼鸣,是一个修行和避署的理想胜地。历代高僧曾驻锡这清虚灵寂之境,使得南台古刹成为天上人间的“三宝净地”。南台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传说海印和尚来到南岳后,见瑞应峰下有处平坦之地,翠峦环绕,茂松修竹,苍翠飞烟,于是结茅造庵,草创此寺。因地处山阳,故名“南寺”,后又改名为“南台寺”。现在寺院齐堂后面有一处摩崖石刻,上刻三个径大二尺的横额“南台寺”大字。两旁分别刻有“梁天监中”及“沙门海印”的题款。

唐天宝二年(742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南岳结庵于寺东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而来,在座前听其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台寺不断扩建。自晚唐五代到宋时,当朱熹与张栻于乾道三年(1167年)霁雪唱和于南岳,来此寺游览时,此寺已是“阁迥规模稳”,有“天际瑶台”之盛况。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有无碍和尚自信阳来此,他居石岩,啖野菜、衣百结,南岳乡绅为其苦修动容,捐资助其修建庵堂。清乾隆年间,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断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机分割寺产,各在南岳大庙西廊营建私庵分居,自称为“新南台寺”、“老南台寺”。直到清光绪时,祝圣寺主持淡云和尚与其法徒妙见,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互相争利,有辱佛门”,决心重振南台禅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四川巡抚与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处,找到了石头希迁的“见相宝塔”碑刻和刻有“南台寺”石头横匾的古刹遗址,三人遂立下誓愿,要尽毕生之力修复寺宇,中兴南台。他们奔走十方,经过十四个春秋,终于募资一万八千余贯。重建工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历时五年告竣。一座恢友壮丽的青砖青瓦佛门古寺,巍然屹立于南岳翠微之顶,成为汉传佛教中一座佛光闪耀的名刹。

南台寺院竣工之后,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脉、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高僧水野要么晓于1907年率领日本佛教礼祖代表团来支南台寺,带来《铁眼和尚仿明本藏经》全部5700余卷,贝叶佛像32张,赠与该寺。当时的赠经法会被誉为天下盛事。从此南台寺成为中日文化友好往来的交流之地。可惜在*中,这号称中国佛经四大珍品之一的“南台藏经”,有的被付之一炬,有的被运往造纸厂回炉打成纸浆。佛经墨宝荡然无存,佛像、文物全部被毁,僧人全部离寺下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台寺始得全部恢复。1981年旅居泰国华侨黄彰任、欧阳愚夫妇捐赠鎏金铜佛像一尊,供于藏经楼为古刹增辉。1984年,南台寺由政府正式发还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礼请宝昙法师住持南台寺后,名刹得主,法运重兴。宝昙大和尚以重振南台禅风为已任,带领全寺僧人搬砖运瓦,围墙种菜,省内外与海外善信景慕德行,皈依门下者数以万计,广大四众弟子及善信慷慨赞助,对寺院进行了全面恢复和改建。首先投资四百多万元兴建殿堂、僧寮,购置佛经、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还改建了山门,新建了指乘佛塔、劳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该寺又投资350万元兴建一座高达49米“金刚舍利宝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贝叶佛像之所;以之镇名山,威山门。新建的南台寺四周松杉枫梓,葱茏碧翠,绿荫匝地,清风拂面。高达二十余米的水杉,直插云天,羽状针叶,婆娑起舞,俯瞰峰下,簇簇碧峰如螺,群峦蜿蜒如苍龙腾跃。正如明朝万历年宰相张居正诗曰:“一枕孤峰宿暝烟,不知身在翠微巅。寒生钟磬霄初彻,起结跏趺月正圆。麈梦幻随诸相灭,觉心不照一灯燃。明晨更觅朱陵路,踏遍紫云犹未旋。”九级石阶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联一副:“澹荡七二峰,湘涵岳影凭低瞰;云开九千丈,月印禅心在上圆。”进入悬有“南台禅寺”右额的正门,迎面是一尊袒胸露腹乐哈哈的弥勒佛坐像。弥勒佛神龛后则为护法神韦驮神像。神像身着铠甲,手执降魔金刚杵,昂首挺立。弥勒殿两侧供奉彩塑四大天王像,像高三米左右,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手中有的执琵琶、雨伞、宝剑;有的手缚青龙、银鼠,巍然而立,履行各自天职。俗人后来还以其各执法器有别,称呼四大天王为“风、调、雨、顺”四神将。

与弥勒殿毗接是南台寺大雄宝殿。殿前有一丹墀,栽有罗汉松和白玉兰。殿内有三尊佛像,趺座八宝金莲台上,金光耀眼,妙相庄严。正中为释迦牟尼世尊,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佛像高三米左右,面庞丰满,慈祥端庄,各自偏袒右肩,善目低垂,整个大殿显得异常肃穆灵寂。大殿两侧,依次泥塑十八尊罗流。在金碧辉煌的神龛内,端坐“杨枝观音”菩萨,右手执杨柳,左手托白玉净瓶。观音塑像造型精美,眉目新月,双眼微开,满脸慈爱,无比安祥。观音菩萨左右侍者善财、龙女二像,童贞无邪,纯洁可爱。寺内有高49米的七级浮屠,巍然屹立于翠微之巅。巍峨金刚舍利宝塔也已竣工。正门书有塔联一副:“恒沙劫精诚积累得遇舍利浮图永镇吉祥圣地。婆伽梵悲有漏难量真空金刚正体广为及祜福田。”现在巍巍宝塔,佛光普照,辉耀名山。南台禅风,盛世重振。

穿过佛塔墓群,有一大石坡,坡呈圆形互山脊,人不能上。于是后人凿石磴数百级,似架天梯于岩壁之上,故名“天生磴”。明朝张元忭曾刻“进道坡”三个大字于坡石上,石梯下悬岩峭壁,峭壁上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栅。石坡旁边有一“金牛石”,曾印有金牛足迹。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游山都夏良用在金牛石壁岩上刻诗曰:“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麈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

梁天监年间(502年),时近九十高龄的海印曾与三祖慧思论道,二人“忻然合契”。他们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统南岳衡山的局面,开创了南岳佛教新天地,法脉昌隆,因而使莲宗、律宗、禅宗相继进入南岳。特别是禅宗进入南岳后,其南禅创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怀让、行思、法嗣希迁均以南岳为活动中心。他们广为弘法,自南至北,传承遍布海内域外,远及日本、朝鲜,成为禅宗最著名的南岳、青原两大法系:希迁传法于惟俨,惟俨传云岩昙晟,再传为洞山良价,三传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脉为道悟,传龙潭崇信,再传德山宣鉴,三传雪峰义存。雪峰门下又分为两支:一为云门文偃开创云门宗,一为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开法眼宗。由南岳、青原两系繁衍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黄龙、杨歧两派。这便是南禅的“五家七宗”。因这五家皆系于六祖惠能南宗一脉,故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出自南岳,法脉繁衍海内域外,佛徒布满天下,故世上有“五叶流芳”之誉。自唐末、五代至宋以来。这“五叶”法徒之多,使时人赞为:“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怀让所主持福严寺门额题款“天下法院”,石头驻锡南台寺额有“天下法源”铭刻。南台寺是曹洞祖庭,云门、法眼之源,三宗教演,佛嗣繁衍,龙象万千。

南台古寺自淡云、妙见师徒中兴之后,梵音高唱,香火鼎盛,佛事兴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频频来南台寺礼祖,以表尊崇。而国内佛子亦来南台,或钻研禅学,或居寺静修。民国年间,近代著名诗僧号“八指头陀”的敬安大师及号“八不头陀”的高僧道阶和尚均曾来南台寺讲学弘法,德音溥传。除敬安在南台讲经弘法外,还有现代著名高僧灵涛、巨赞、明真等人于抗日战争期间,率南台寺众僧参加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投入了爱教必须爱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统一战线政策召下,于1939年5月成立的。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祝圣寺方丈空也、南台寺方丈悟真、大善寺知客有缘、三元宫住持刘光斗为副会长;演文任训练股长,巨赞任宣传股长,明真任文书股长,曼慈任事务股长,灵涛任书记长。协会成立后,首先召集青壮年僧侣和少数道士约七十余人,举办军事训练班。训练结束后,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分赴长沙、湘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沿途贴标语、发传单。标语中有“当汉奸的,生受国法,死堕地狱”一类结合佛教教义宣传民族气节的口号。其活动轰动一时,人民群众称呼他们为“和尚兵”。田汉有诗赞曰:“僧衣脱却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周恩来为之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及重庆的《新华日报》都纷纷介绍了僧侣们的救亡活动。香港世界语杂志也将协会章程译成世界语全文刊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声音,传遍域内寰中,如同佛门狮子吼一样振奋着国内外各地的爱国志士,体现了“人间佛教”醒世、悟世、度世之大法力。

南台寺现任方丈宝昙法师,74岁,湖南人,1931年出家为僧,师从智性法师,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区政协委员。现任监院容嵩法师,年仅26岁,江西人,1990年出家,师从怀善法师,现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理事。下一页

南岳庙

佛道福寰——赤帝峰南岳庙

南岳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群山之中,俗称“南岳大庙”,“新圣帝殿”,是一组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三位一体的古建筑群。它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庙位于南岳镇北端,前临寿涧水(古为护龙池),后枕层绝峦叠嶂、烟树云海的赤帝峰。该峰据《淮南子》记载,乃赤帝祝融死后墓葬之处。原占地面积九万八千五百平方米,现有面积七万六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八百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分为九进、四重院落。两翼东有八观,四列八寺,形成佛、道共存于大庙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南岳大庙有别于其它四座岳庙的重要特色。前后纵深375米。从前至后,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寢宫、北后门。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四个院落,大小不一,古木参天,花草缀地,绿叶摇翠,飞鸟鸣轩。碑、亭、水池之属,总是两相对称,石径通连,掩映错落,点缀繁花浓荫之中,成为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高度结合的艺术群体。

南岳庙第一进大门叫棂星门。它由棂星而得名。棂星古称天田星,“主得士之庆”,故以此名门。汉高祖刘邦命祀棂星,凡祭告天地必先祭祀棂星。棂星主人才辈出,国兴家旺。棂星门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932年改建成四柱三楼式花岗石牌坊,牌坊上主“岳庙”二字,为邑人康和声书。其下白色大理石横额一方曰“棂星门”,原为曹伯开书,*中被毁。1983年重刻,系湖南省书协主席女书法家周昭怡书。拱门石柱上阴刻楹联:“棂坏卍字,槛绕回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闕;星敛贪狼,风仪和凤,喜山河奠定,同游化日光天。”坊额两侧镌有浮龙彩凤及传说典故,坊顶较为奇特,全为石制,方中有圆,最上层倒轩一石印,它象徵南岳圣帝的玺,寓意南岳庙至高至上的地位。牌坊前门西侧蹲着两只高大古朴的石狮,口含石珠,姿态慈善祥和,似乎在喜迎四海嘉宾。南端坊额上刻着“天下南岳”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刚健,为宋徽宗赵佶手书。棂星门两侧便门和西便门,是进入东八观和西八寺的两道侧门,上面的泥塑古朴大方:“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簾洞之奇”四绝风光彩塑以及八仙、和合、福、禄、寿等彩塑,无不栩栩如生。东便门楹柱上有联曰:“八卦象离,中正乃成天下化;五行属火,文明大启楚邦才。”横额是“东来紫气”。西便门横额是:“西霭慈云”。过碑亭即为奎星阁。阁西有鼓亭,阁东有钟亭,钟亭内原有铜钟一口,为元泰定元年(1324年)潭州人易仲富捐铸,计重9000斤。上铸钟铭:“阴阳炭、天地炉。元橐签,神范模。铸成大器镇仙都,悬吊法音沏霄衢,绵亿万年福寰区。”相传其钟为镇洪之用,发声若雷,远传数十里;蛟在闻之则不敢兴风作浪,敛迹而去。奎星阁台基上架构一座戏台,原为娱神而建。戏台南面柱联是:“亭有盘龙,何不在天飞霹电;岳常集凤,都来此地听箫韶。”后台有板梯登上三楼阁顶,阁内原有一尊右手执笔,左手捧斗,形态森然的奎星塑像。“奎”系星名,是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七宿之首。“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考经》说:“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主管文人学士成败命运,塑其像,以示崇文之意。院落正中为御碑亭,亭四周松、柏、丹桂、古樟、香楠,郁郁葱葱,使庭院显得十分幽深。碑亭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立置康熙帝所撰《重修南岳庙》碑而建。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红柱碧瓦,八角飞檐,雀替斗拱,雕刻精细,脊兽齐备,玲珑夺目。亭周为四面红墙,四方各开一拱门,亭内置御碑。岳庙记御碑及碑座于“*”中曾被砸毁,八十年代修复。亭坊竖额书“御碑亭”,为长沙书法家李立篆书。亭周额枋上有篆书“寿”字200个,体形无雷同,寓意南岳为“寿岳”。

第七进为圣帝殿,亦称正殿、大殿,殿过古木集翠,参天拱卫,尤其是宋柏(璎珞柏),明樟(树龄六百多年),映衬金碧辉煌的殿宇,显得大殿格外气势宏伟。殿高31.11米,不但是整个南岳庙的最高建筑物,而且也高出南岳古镇所有屋顶,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建筑在一座高2米、面积2300平方米的花岗石台基上,前设月台、御道,围以白色大理石护栏。全殿由72根花岗石圆柱顶立其间,寓意南岳七十二峰之数。正门前二个大柱系整块花岗石凿制而成。柱高6米,直径1米,重达28000斤;其余70根均由两截连接组成。屋面盖黄色琉璃瓦。脊饰各种珍禽异兽,正中高耸一个高4.55米,重约千斤的七节青铜葫芦,金光熠熠,高耸入云。两端对称地各置一支长约一米的青铜剑。它既起避雷针作用,又使整个正殿增添肃穆之感。殿内正中石雕须弥座神龛上饰有四条金龙、二只金凤。龙飞凤舞,形态生动。龛两旁镶嵌有郑板桥梅兰竹菊版刻画。龛内供奉南岳圣帝巨大泥塑金身神像。像高6.3米,金身冠冕,垂绅正笏,神态威仪,耀眼夺目。神案上陈列着香炉、烛台、宝瓶、海灯等法器,均属铜铸鎏金,浑然一体、熠熠生辉。殿前左右竖立金吾二将巨像,手执斧钺,相对峙立门首两侧。这三尊塑像是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15万元重新塑造的。1992年在正殿左又塑造了民间称为六部尚书的站立神象。南岳圣帝神龛背面画有“老龙教子”巨幅壁画。幅面高7.4米、宽6.3米,为1983年湖南陈白

一、钟增亚等所作。

整个正殿不仅完整地保持了清代建筑特点,而且是一座雕刻艺术宫苑。殿前丹墀内外是一个石雕群;登月台的两旁17级石磴,中间平铺着白色大理石浮雕龙,俗称“拜殿龙”。它昂首拽尾,在祥云托日的景物面上,鳞抖须动,跃跃欲飞。相传该石龙非常灵验,数百年来它的全身已被香客信士用铜钱磨擦得斑纹累累。在正殿四周还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构造的殿周仿宋钩栏。在126根栏杆柱头上端雕有麒麟、狮、象。144块白色大理石栏板都是双面浮雕,288幅台面上各雕刻珍禽怪兽、花鸟虫鱼田园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图像。刀法刚健、线条流畅、画面构图精巧,丰满多姿。每幅图像均形态逼真、生动。其内容大都取材于《山海经》上的神话或历代传说典故。其画面浮雕,无论是神异的飞禽走兽,还是挺拔多姿的常青松柏、竞相吐艳的奇花异草,千变万化的山川云雾,都形态潇洒飞逸,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殿后大门门框上有花岗石雕刻“五龙捧日”浮雕。雕腾祥云,各奋牙爪,争捧旭日,形态生动,殿后墙平的“丹凤朝阳”泥塑,殿四周几十块檐板则是丹漆彩绘的游龙,画面相似,而细节各具特点,无一雷同。加上殿脊上、四檐翘角下的陶龙、泥龙、石板上雕龙、雀替上的彩绘龙,这此数以百计的龙,更渲染了“八百蛟龙护南岳”的传说,突出了南岳的地方特点。

南岳庙经过无数次修葺、扩建,成了一座建筑艺术宝库。可谓集宋、明以来建筑艺术之大志。它在建筑上扬北方宫殿之雄,存南方园林建筑之秀。布局严谨,如帝王之居。虽经千百年沧桑,仍然“崇如初”。其平面和空间布局,有序曲,重主题,留尾声,如一曲凝固的华彩乐章。显示出中国古代匠师们高超的建筑艺术才能。现存瓦件、彩画、栏板、门窗、碑刻、柱础、塑像直至院内香樟、翠柏等,无不是历史留下的见证,显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可说是数代同堂,各呈风彩。从建筑物讲:有殿、宫、楼、阁、寺、观、亭、牌坊等;从屋顶形式上看:有歇山、悬山、硬山、六角、八角、单檐、重檐等;从彩结种类上分: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雕刻类别有剔地突起、压地稳起、素平等不同形式。门窗格扇更是种类繁多:有方字格、冰纹、六回纹、宫式、灯景、葵式、盘长、如意、套方、码三箭、步步锦等。特别是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泥塑、木雕、石刻、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技艺之精妙,无不令人惊叹。早在明清时期,南岳就以其出色的泥塑、木雕、石刻、被誉为“江南三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风潮冲击南岳庙。庙内数以百讲泥塑、木雕神像一日之内全部被捣毁烧掉,南岳神头像被运往长沙市游行示众;各种匾额三十余方和所有石刻、碑铭、经书、藏书、法器等全部被毁,五百余幅名贵书画亦全被毁或流失。看管岳庙八寺八观的和尚道人也被逐出寺庙。经过这场彻底破坏,大庙只剩下一座九进两廊的空架建筑。1967年,南岳正殿被改为大会堂,盘龙亭被辟为批门会场。1969年后,整座庙挂牌为“南岳人民公园”,旋被军管,由部队管理使用。1973年,恢复南岳文物管理所,以维护南岳庙这座空架古建筑物。1982年才由地方政府管理,并着手维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从1980年开始,被逐出的佛教和道教徒陆续回居南岳。1982年以来,省政府先后拨出专款,对正殿、寢宫、御书楼、御碑亭进行全面维修,并安设避雷装置和新制消防设施,重修庙周围墙,恢复东西碑亭石刻。1993年完成正殿南岳神像塑造工程。90年代后,恢复了以僧道为主的民主理财体制的管理职责,成立了南岳庙管理委员会,履行管理职责。1995年来,重建了注生殿、辖神祠、北后门西长廊。大修了正殿,并对岳神像进行了贴金装饰,正殿内外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现八观中已重建了三元宫,八寺中重建了观音阁、关帝殿、忠靖王殿。一个集儒释道为一体的雄伟壮观的新南岳庙展现于世人之前。

南岳庙现任方丈惟正法师,72岁,湖南衡阳人。1941年出家,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佛教协会会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下一页

上封寺

板屋穹林——衡岳上封寺

上封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额下,是现今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自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寺起,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上封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隋初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大业年间,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但据宋朝陈田夫《总胜集》“光天观”一条记述,则光天观当别有基也。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他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上封寺肇建以后,其前期属天台宗,后期属禅宗,到宋朝则是禅宗黄龙派道场。上封寺的历史特色是生命持续力特别长,总维系着一丝香火不坠,不像福严、南台那样大起大落,寺废僧空。五代初期,著名诗僧齐已曾在福严、上封两寺闭关一个时期,他曾写过一首“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的上封寺诗。但自隋、唐到五代,寺貌如何,别无资料。上封寺在宋朝重新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一批南渡官员和知识分子,到这唯一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从而写出多少爱国诗篇,发挥尤国尤民之情愫。从一些诗文字里行间的偶尔透露,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廊;即一栋栋板屋,已具一定规模,寺内还需要一座令人流连的穹林阁。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钉盖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续下去。像元代文学家,修过金、辽、宋三史的揭奚斯,就在他那首《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里说过:“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可见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大约直到明朝中期,铁的冶炼得到较大发展,开始有了铸造工场,铸造的规模和工艺都有显著变化和完善,信士们有可能捐资奉献铁瓦。于是上封寺、祝融殿都变成了铁瓦石墙,屹立峰头,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明嘉靖中(1522-1566年),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枬还特地捐资铁成铁质四大天王立像,进行供奉。铁铸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侧两壁前,伟岸奇特,造形生动,金碧辉煌,威严逼真。可惜四尊巨像已在1949年末一次大火中毁去。

从康熙后到今,上封寺兴废沿革,才有一些志述。据新编《南岳志》载:“清康熙中(1662-1722年),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来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赐过太子少保衔的湘乡人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国荃还有刻碑记载了这份“功德”。

民国期间,因高山风烈雪多,上封寺又渐颓败,加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上封寺方丈素禅为国民党地方当局杀害,寺僧星散,寺院荒芜,寺产也多被豪强侵夺,殿庭更加寂寞冷落,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宝生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游客如云,一时称盛,何键本人也为重修上封寺捐了钱,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轿夫棉背心80件,专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揽胜时御寒之用,为上封寺的振兴做了贡献。民国三十一年,上封寺终因管理不够完善,僧众挂单日多,各种开支太大,纯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难于维持原状,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军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佛寺香火无人问津,寺宇也渐渐萧条破败。

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废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封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上封寺这个历史上的古刹名称借此复活,但在“*”中再度受创。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上封寺才真正从废墟破殿中苏醒过来。1987年开始重建工作。现在的上封寺,不仅完全恢复了寺院全盛时的面貌,如果从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物的宏丽堂皇和现代化的程度来说已远远超过清朝和民国时规模。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从小乘修持到大乘普渡,爆发了好几次爱国民族门争和工农革命门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月。南岳白云峰一带农民,因不堪清王朝统治者的残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领导下,与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铺泉民彭鹤年、彭钟泰兄弟共举义旗。起义军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读的,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印心和尚也惨遭杀害。民国十五年,正值北伐军入湘,各地革命群众运动高涨之时,佛学精湛的素禅方丈也投入这一场救国救民的门争。素禅在南岳总工会旷戊生、农会旷典的思想影响下,坚决站在工农大众一边,和福严寺灵涛一起,将那些同情革命的佛教徒如澄清、扫麈、生莲、离麈、寄缘等紧紧团结起来,共同倡办和组建工厂、农场、僧伽学校。他称这为“工禅”、“农禅”运动。他积极动员和组织佛教徒们在南台寺环山一带植树造林,选定了大善寺为制鞋厂,祝圣寺寮房为织布厂,带领僧尼走上生产劳动的道路。由于“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相继发生,素禅只好暂停工禅、农禅活动,这一期间,他巧妙地掩护了一批革命僧侣,还送走了旷戊生等一批工会干部。不久后,衡山县长陈漱源将素禅逮捕。起初以“勾结赤匪,破坏佛教”为名,将素禅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规,巡回各大丛林示从、打香板;后来将素禅残酷杀害。素禅以其肉身的牺牲,体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大无畏精神,因而傲立祝融之峰。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骑践踏中华,南京受屠,武汉被陷,烽烟直迫三湘。这时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宝生、知客演文,还有从沩山来上封寺挂单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赞,早受抗思想熏陶,对叶剑其、周恩来诸中共代表非常钦佩。1939年春季,宝生、演文、田汉、鹿地亘、冯乃超、巨赞等在上封寺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前后,有些僧徒对出世而又入世还不十分了解,既认定要抗日救亡却又为佛家普度众生而不杀生的思想所束缚。宝生、演文、灵涛、巨赞等人,宣传周恩来在上封寺为暮笳题的“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和叶剑英作报告中提出的“普度众生,把自己的躯壳放到抗日烈火中去焚化。只有站在革命的火焰面前,自己首先跳上前去,才显示出伟大灵魂的光辉。”等等题词和讲话,使大家认识到“杀贼”不止是破除心中烦恼之“贼”,而且要破掉危害民族国家、残害人民之“贼”;普度众生,在大敌当前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从而激起僧众们抗日救亡、救国救民的热情。1944年,日本侵略军偷袭驻扎在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上封寺的俊修和尚发现后,立即鸣枪告警,并独自在高台寺石岩后阻击,以自己的牺牲,赢得了游击队的安全转移,充分表现出佛家救难、救世的精神。“缁衣不着著军衣,敢向人间惹是非。”“自从彻悟如来意,又向人间树战旗。”这是田汉送给“佛道救难协会”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两首诗中几句,应该说,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这场历史风云中的形象与本质了。

上封寺现在主要佛教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记法堂、藏经楼、观音殿、弥陀殿等,其中后殿齐堂为清朝建筑,殿柱上有一对联:“三摩随入三摩地,十方常住十方僧。”寺内有“殿冰破冻,千古奇石”八字石刻。寺石上为观日台,左上一里许为祝融峰绝顶,顶上有“金色朝圣”巨石。岩石下有罗汉洞、会仙桥等胜景。寺周有树龄约五百年古树,形态甚为珍稀。由于地势高,风大地冻,树木大都卷曲臃肿,盘根错节,树干上苔痕青澄,树冠蓊郁,幽趣殊异。

上封寺现任监院初明法师,1983年出家,湖南衡阳人,毕业于南京佛学讲习所,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南岳区政协委员。下一页

福严寺

天下法院——掷钵峰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掷钵峰下,为“南岳第三古刹”。寺址坐落在磨镜台右侧,前有青翠苍郁的金鸡岭,左后有虎跑泉、高明台,右后有峭拔耸立的天柱峰。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揽了南岳胜景。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年)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当时名叫“大般若禅林”,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被尊为禅宗七祖的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因此在今天福严寺山门上有“天下法院”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竖联。五代时曾改名“报慈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宋朝时,寺中有位叫福严的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杉树十万株,福严寺因此得名,明初福严寺尚颇壮观,至明中叶渐圮,从此衰落百余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福严寺住持佛鼎始振殿宇,他从西岭到天台峰一线开山辟道,砍运巨材,建筑殿宇。清康熙中(1662-1722年)式庵禅师又大力整修,建宿云楼,“道风颇振,规制一新。”不久式庵因政治之祸遭清延通缉。湖南巡抚赵申乔抓不到式庵,便放火烧毁宿云楼。从康熙中到同治年间(1700-1874年),福天数寺几经修复„: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乾隆五年御赐藏经一部;嘉庆初(1796年)天山和尚献银300两,对围墙、壕崎、山林进行维修、垦复;咸丰年间(1851-1861年)寺宇圮毁,寺产又被攘夺;同治九年(1870年)海岸和尚住持福严,劝募四方,重建寺宇,其规模大体同宋朝;海岸还追回寺产,广开田土,寺院复兴。1931年,宝生和尚住持福严,再度全面整修,规模超过清朝。1945年,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在寺后捐建观音阁,作其岳母修持佛法之地。不久,寺僧又在观音阁旁边建华严阁。

“*”期间,寺内的所有文物荡然无存。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时批评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自此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全面整修,重塑佛像。1986年寺举行开光大法会,福严寺又恢复了生气,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并驾成为“南岳四大名蓝”,恢复了昔日梵呗庄严,钟磬清幽、碧树凌空、红墙绕寺的壮丽辉煌。

福严寺殿堂、佛像基本按历史原貌修复。进山门后有知客厅,厅前石柱上刻有“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楹联。寺内殿堂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神堂、左齐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便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整体。

岳神殿是福严寺与众不同的建筑。相传在慧思创建般苦寺之前,南岳是道家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慧思(515-577年),俗姓李,汝阳郡武津县人。15岁信仰佛教出家,20岁受具足戒。外出参访,投高僧慧文禅师,从受禅汉。他严守戒律,每日读诵《法华经》,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悟得法华三昧,声誉远播,随从他习禅的徒众不断增加。他主要在中原一带讲学,授《大品般若经》,因屡遭扰乱迫害,于567年带了信徒四十多人南下湖南,进了南岳。这时的南岳归岳神掌管。慧思得知岳神喜欢下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习惯,就与岳神对弈,并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一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冉冉飘到天柱峰南边一块葱茏掩映的林地坠落,这就是般若寺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就这样,从般若寺创建起,就修建了岳神殿,一直沿习至今,传说当年岳神常来此处与慧思对弈。

慧思在锡杖着落之地伐木取石,依山傍岩,建起了一座寺院,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慧思在这里传授禅法,弘扬般若,广度众生。般若寺在册僧人500人,每餐有上千人吃饭,可见其兴盛。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其学禅,慧思被尊为天台宗三祖。

在福严寺东连,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了这泉的来历。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的山坷里,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见,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的来历。有一天慧思和徒弟们来泉边汲水时,见丛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哮三声,是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下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福严寺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棵古树是在慧思手里受过戒的,树下尚有一块青石碑记载银杏受戒年代,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还有著名的“磨镜台”景观,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之地。马祖道一在掷钵峰下筑茅庵修持佛法,按传统禅定方法修坐禅。怀让问之:“坐禅图何?”答曰“作佛。”怀让拿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何?”答曰:“作镜。”道一笑:“磨砖怎能成镜?”怀让反诘:“坐禅怎能成佛?”怀让又启发说:“如果有条牛在拉车,你该打牛还是打车?和尚坐禅,为学作佛。若只为学禅,禅并非为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和尚学佛,就是杀佛。”这段话隐含着“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南禅顿悟哲理。道一闻之,顿时开悟,便向怀让执弟子礼。道一随怀让在南岳修法十年,尔后去江西、福建传法,南禅从此发扬光大。从道一起三传而创沩仰宗,四传而创临济宗,再传而发展为黄龙、杨歧两派。

福严寺前后,有许多高大石刻,有唐朝宰相李的“极高明”石刻,此石刻就得名高明台。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是注解李“极高明”含义。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据说慧思告诉弟子,他的前一生、二生都在南岳修持,现在是第三生了。弟子们在禅林前一处岩隙中挖出一具老僧趺坐遗骨,遂名该处为“一生岩”;又在石壁上挖出法器和殿堂基石,遂名其为“二生藏”;而把慧思死后所建墓塔为“三生塔”。

福严寺景色优美,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说,烟语飞花,金鸡衔粟,石鼎焚香等景点昔日被誉为“福严十景”。

福严寺现任住持大岳法师,35岁,湖南衡阳人,1981年出家,师从明真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区人大副主任。现任监院界妙法师,43岁,湖南衡阳人,1995年出家,师从大岳法师。下一页

大善寺

慧思遗踪——南岳大善寺

大善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慧思法师始建于南北朝时陈朝,最后一次修整于1995年,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藏经室、禅堂、齐堂、祖堂、客堂,另有重建大善寺碑记一块。

大善寺现任监院怀恒法师,31岁,江西人,1986年出家,师从宝昙法师,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理事,南岳区政协委员。下一页

祝融峰

五龙捧圣——南岳祝融峰

南岳诸多景观中,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簾洞之奇,历来被称为“四绝”。在南岳诸峰之中,祝融峰高出笑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之上,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峰头花岗岩裸露地表,黑石嶙峋,峰背巨崖,壁立千仞;望月台侧,奇石堆叠,耸出十余丈,成为峰顶最高点。峰腰到峰麓,松杉环绕,郁郁葱葱,深绿无际。在峰麓通过喜阳峰的路侧,还有一片常绿阔叶林,学名“多脉青冈林”,绿叶成阴,碧涛满耳,经风扑衣,理引人兴起“五岳独秀”的一种感觉。登祝融峰顶,极目四望,峰高眼阔,胸怀无际。脚下群峰如浪,绿涛起伏,湘江如带,弯曲成五条白练,遥向祝融,俗称“五龙捧圣”。

这里南接衡阳,烟云中心见城廓;北望洞庭,幻想中一片波光,一片涛声。李白在《送陈郎将归衡岳诗》里曾夸张地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清朝湖南学者黄本骥,也有《登祝融峰顶诗》:“祝融去天一尺五,叫开阊阖共天语。低头下瞰几千里,人间都化浮麈紫。一丝萦白潇湘烟,半杯泻碧洞庭水。南望粤海东豫章,咫尺云树公微茫。罗浮两螺露黛影,匡庐一粒凝青光。”1984年5月,总书记胡耀邦登临祝融峰。在这以前,还有不少中人登上祝融峰,象叶剑英、郭沫若、邹鲁等等。叶剑英曾留诗“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诗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诗里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抗日必胜的信心。还有一位披《宋史》称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义气撼当世”的刘过曾留诗《吊张浚》:“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殒武侯军。平生一段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张浚是宋朝宗时代的尚书右仆射,为湖湘学派肇始学者之一张栻之父。张浚累受权奸秦桧迫害,三次徙永州,后居潭州。他临终时对张栻说:“我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既死不能葬我先人墓左,葬我祝融峰下足矣。”张浚对祝融之峦和刘过对张浚的深沉悼念,是祝融峰佛道文化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典型表徵。

宋朝陈田夫《总胜集》载:“祝融峰者,昔炎,黄之世,祝融君游息之所,因而名焉。”所谓祝融君,据李元度《南岳志》查考,他是黄帝六相之一,掌火官吏,官名“火正,”治所南岳,死后又葬于南岳。《水经注》说:“衡山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邱九头图。”据陈田夫《总胜集》序,祝融峰顶,周秦以前即有岳庙,用以祀祝融君。到隋末唐朝初,祝融峰顶上庙宇移到山下,山顶仍留有祝融君祠,但屡遭风雪毁弃,沿革已不可稽考。现在山顶的祝融殿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诏重建的,石墙铁瓦。祝融君这位职掌南离的火正宫,经过历代帝王的神化和加官进爵,由隋、唐两代的“司天王”到宋朝的“司天昭圣帝”,制拟帝王,祀以国典。祝融殿自清朝乾隆重修后,因风霜蚀剥,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又捐资重修。1982年南岳管理局重新翻修,始成为现在的面貌。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顶,构筑在一个奇石重垒、风急云涌的百多平方米的顶隙里,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艰辛。从祝融峰麓的上封寺到峰顶的祝融殿,有花岗石路层层梯接到峰顶底下,石路两旁,矮松成竹,山花烂漫,颇为洁致。从峰顶底脚通到祝融殿山门前石砌平台,有三十多级陡峻的花岗石台阶。山门是座牌坊式建筑,牌坊上有“祝融峰”三字石额,却未额为“祝融殿”。门两侧有对联:“寅宾出日,峻极于天。”前者指清晨五到六点时太阳升起,后者说祝融峰顶比天还高峻。这副对联的句子集自《诗经》,对仗工稳,浑然天成,又切合祝融峰顶景物,极具匠心。祝融殿右侧走廊有另一条小门通向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基约高2-3米,是花岗岩风化后裸露而成。整块岩面不到4.5平方米,靠边处围上石栏,既可临风小坐,也可凭石栏杆眺望。因为它是最高点,所以空景无际,山风袭人,潇湘帆影,远近山峦,尽奔眼底。望月台石上原有不少石刻,因为刻在台面石上,风雪侵蚀,游人摩挲、践踏,许多已渐磨灭。现存的有明朝嘉靖丁巳(1577年)九月宝庆知府书刻“望月坛”三个约50厘米见方的字,镌刻在岩的内壁上,楷书横排。其余在台石上与台内外峭壁上的石刻还清晰可辨的有“竣极”、“仰止处”、“果是高”、“青云在望”、“青云满袖”、“山不厌高”、“觉梦处”、“千维绿”、“天外幽赏”、“寿比南山”、“唯我是高,尊峙寰中”等等,大都不知是何年何代刻品。

祝融峰形如飞翔着的天凤。因为峰顶石腾拿高矗,三面峻峭,另一面缓降成斜坡,两侧联翠鹫、喜阳两峰,如翼舒张,所以远望如飞。清朝学者魏源的《衡岳吟》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可谓得祝融之精髓。朱鸟历来也作为南岳的象徵。朱鸟是一种红色的凤凰。从楚人好凤的古民俗民风来说,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杜甫的诗《朱凤行》就说:“君不见潇湘这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有人又说朱鸟就是朱雀。宋朝陈田夫《总胜集》“祝融峰”一条说:“融顶形似朱雀头,元气上连荧星、太阳,炎老君所治其中,主夏气,长养万物,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已午之神正地气。”道家历来传述朱雀主火,南方火德。这种说它是祝融似朱鸟飞翔的自然形象和神学星卜的一种统一。

祝融峰顶还有个特殊景色——雷。在祝融峰腰上封寺侧有个很神秘的地方,俗称“雷池”。“雷池”只是石崖边一个面积不足4平方米,深不到1/3米的小石池。传说每当峰顶雷霆怒发时,这个青苔满壁的黑黝黝小石池上一定会金蛇乱闪,暴雷炸裂,而在池畔另有个小穴,俗称“风穴”,这时,也就风烟缭绕,涛声阵阵。宋朝的陈从古曾有《登祝融峰雷池》诗:“上封峰头帝所宇,傍有雷池亘今古。去天五尺银河通,帝遣雷公宰云雨。我来正值秋雨时,再拜乞龙龙勿拒。快得此雨洗甲兵,免使中原困胡虜。”陈从古这首诗每字约25厘米见方,隶书竖刻,字在雷池附近通望日台路侧石壁上,从题刻可见“雷池”至少凿于陈从古之前,至今已逾千年,也算一特种文物。

祝融峰祝融殿现任监院仁静法师,40岁,湖南衡阳人,1982年出家为僧,师从慧燦法师。下一页

雁峰寺

雁飞不度——衡阳雁峰寺

雁峰寺位于湖南衡阳市城南0.5公里的衡山回雁峰上。回雁峰乃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峰,南朝刘宋《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清同治《衡阳县志》载:“自唐以前,皆云南雁飞宿,不度衡阳,故峰受此号。”回雁峰上的雁峰寺初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二年,后废。唐天宝元年(742年)重建,宋、元、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原有殿宇三重,房舍不下百余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焚毁,仅存前殿和后。1949年后,政府曾派专人多次整修,广植树木花圃,并建以各种亭榭多处,使该寺成为一处重要的游览胜地和香客祭拜修行之所,并被国家确定为湖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峰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是观音殿和寿佛殿,该寺开山祖师为宏宣律师,著名方丈有绍康和尚。该寺传承法系主要是临济宗,近现代亦有律宗法师在该寺授以律学。

雁峰寺现任监院重修法师,88岁高龄,湖南衡阳人,1936年出家为僧,师从醒悟法师。下一页

藏经殿

般若普光——祥光峰藏经殿

藏经殿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的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为南岳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创建。传说慧思和尚在海印禅师启迪下,与南岳山神弈棋得胜狱得福严寺宝地,创建了“般若禅林”。因慧思善于讲演《般若经》,故寺以此为名。后来“般若禅林”法徒云集,香火甚旺。慧思和尚潜心钻研佛学,于是离众独居,选择了这处清幽僻静之地,创建了一坐小寺院,名曰“小般若禅林”,以“小”与山中的“般若禅林”有别。尔后历宋、元两朝,至明朝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藏于该寺,便改名为“藏经殿”。明万历年间,寺遭火灾焚毁,《大藏经》也失散不全。后有一侍郎奏请朝廷修复,更改寺名为“祥光寺”。因山高地僻,僧徒游人均很少来此,故又废败。清朝初年,寺舍又一次为僧徒修葺,重振佛光,改寺名为“普光殿”。志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寺田产106亩。可见当时香火甚为旺盛。清光绪初年(1875年)又遭圮废。直到1933年6月,在今藏经殿旁边发掘出一块清康熙年间碑石,得知该处原是唐朝“小般若禅林”。湖南省府主席何键,捐资巨万,倡议修复,当时南岳管理局局长王涵川力主其事,并于1934年重修殿宇,使废没已久的古寺得以重光,并复名为“藏经殿”。1949年后,它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舍由“南岳佛道生产合作社”僧尼居住,植树育林,守寺护殿。

藏经殿建筑规模宏伟,整个大殿面积三百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殿内外有26根花岗岩质石柱,上盖碧色琉璃绿瓦,月瞢翘入云天。殿堂四周墙壁朱红,有石墀环绕殿廊。殿内殿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里没有一般佛寺的建筑物群,只有一栋殿宇。它像一座装饰华丽的山间别墅,隐现在花树扶疏的祥光峰腰腹之处。殿宇有房五间,正中是佛殿。殿中供奉毗庐遮那佛像。佛像系纯铜铸造,全身镀金。像高1.32米,重256公斤,是华裔泰国企业家黄彰任先生和夫人欧阳愚女士于1982年捐赠。“毗庐遮建”是梵文音译,其意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吡庐遮那佛称为“报身佛”,乃《华严经》所说莲花藏世界教主,其座是千叶莲花。每莲瓣代表三千大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佛端坐金色莲台,神态慈祥庄重,全身华光熠熠,加上雕花精致的神龛和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用的绣花佛具、法幡、彩幢及在佛前置放的长明灯,使得整个佛堂十分肃穆。佛殿正中两个耸立支撑殿宇的花岗岩柱上,左右刻着一副对联:“我佛我宗,真如贝叶;众经之长,妙法莲华”。

蒇经殿右边有一栋铁瓦石屋,石门上匾额书写着“香积橱”。过去有一尊菩萨,僧人十分敬奉,被视作该寺僧人的保护神。相传,在元末年间,有一队军马闯入南岳,寺里和尚惊慌万分,只如念“阿弥陀佛”,毫无办法来护寺保命。这时,在香积厨内有位烧火的老和尚竟手拿一根木棒,等元兵入寺后,就飞身上前,挥舞木棒,左旋右盘,一阵功夫,便把前来骚扰的元兵打得抱头鼠窜。众僧见状,认为他是紧那罗王化身,前来解危救难,于是一齐跪拜在地,齐声高颂佛号,那老和尚赶跑元兵之后,也忽然不见。僧人便在香积厨塑造了他的形象,朝夕顶礼膜拜。“紧那罗”是梵文音译,据佛典所述,他人身马面,是天上的歌手和乐人,住在吉罗裟山上财神俱毗罗的乐园里。佛教称这为乐神,为“天龙八部”神之一。从香积厨右边登上百步石级,便是“古华居。”这是一幢铁瓦石屋小别墅,玲珑别致。别墅石门两边刻一副对联:“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进门后的石阶台上,有一座小楼阁,叫“明心楼”,隐蔽在林荫绿影下,格外清幽凉爽。

“藏经之秀”是“南岳四绝”风光之一,它是南岳八大景区中最为秀丽多彩的景观:东有双柱插天的天柱峰,拢翠含黛于五色祥云之中;西有雷祖峰,石岩嶙峋,争奇门异;南边有莲花峰,青莲瓣瓣,绿烟缭云;北方有祝融峰,刺破青天,云腾雾绕。极目远眺,山色空濛,千姿百态;舒目四望,嘉树奇花,美不胜收。殿前有数百件古树无数,枝干屈曲,颜色苍老,视若无皮。在藏经殿前右侧山坡下,有一片原始次森林,名叫“无碍林”。这是因无碍和尚在林中文殊台处得豆儿佛衣钵而命名的。在这百余亩的古树林中,生长着

五、六十种常绿乔木。有的树干蟋曲,有的枝叶覆盖,有的树缠古藤,有的千身光滑。这里青枝垂影,遮天蔽日;花卉从生,不可名状。

无碍林中有一座六角形石砌凉亭,与藏经殿遥遥相对,曰“梳妆亭”,或“梳妆台”。亭中有一块汉白玉石屏。屏高二米,中间磨制一面汉白玉椭圆形镜子,晶莹光洁。相传明桂王母亲陈太妃,到此地避难时,每天在这里梳妆,所以名叫“梳妆台”。

在梳妆台下面两个小峰间有处山凹,大若十多平方丈,有花岗岩石砌成的八卦阵图,据《南岳志》载,这便是昔日有名的“灵田”。每当夏秋夜幕笼罩之际,便飞出地数光珠,亮度极大,可照见周围的古树和亭台,人称“鲁殿灵光”。在梳妆台对面藏经殿下一块荒坪处,便是钓鱼台故址。相传六朝时陈后主宠妃张丽华,避难“小般若禅林”。在此皈依佛门,削发为尼,后来陈国内乱平定,后主遣使接她回宫。她发誓说,除非头上重生青发,在山中得金色鲤鱼,方才重返皇宫。在她发誓后,有一天去无碍林闲游散心,见一只青蛙在溪水中潜游,她尾随而行,那青蛙竟在溪水回旋的水凼里停了下来。于是她伸手去捕捉。手臂一浸入水中,顿时皮肤蜕变。出水一看,手臂竟同玉藕一般,又白又细。她惊喜不已,连忙掬清水洗面,对着水面一照,面庞洁白如玉。第二天早晨,她感到头上发痒,伸手一摸,光不的头上长出了满脑发丝。对镜一看,只见乌黑油亮的头发闪闪发光,细软柔长,宛如昔日秀发一样光可照人。她忙拿了一根钓竿,在殿前坡下石台向溪涧垂钓,果然钓上一尾金色的大鱼鲤鱼。她认为是这是上天旨意,叫她还俗回吕,于是随使者返回京城。从此藏经殿就留下了钓鱼台遗址。张丽华洗手洗面的泉水被命名为“美人泉”。

自慧思大师创建小般若禅林,天台大师智顗在此“正修明心见性”之后,小般若禅林可谓香火鼎盛,梵音高唱。故有道之士来此潜修亦代不乏人。明嘉靖年间,名僧“豆儿佛”来此静修。无碍和尚又在无碍林中得“豆儿佛”衣钵,使藏经殿声名更为远播。相传“豆儿佛”四方化缘,不求钱帛,只募黄豆,年复一年,竟募豆48石,专精念佛,以豆计数,一声一豆,故人称“豆儿佛”。“无碍”和尚慕其德行,虔心参拜,皈依其座下。“豆儿佛”告之曰:“吾每日化缘募豆,以豆为珠尽数之。佛云若能颂念弥陀满二十万遍,则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乐常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获无上果。”地碍和尚自“豆儿佛”西归后,承其衣钵,住持藏经殿,坚持苦修,三十年不改初衷,苦修德行传于四方,大为僧俗敬仰。一日登临南天门处狮子岩下打坐,见一道金光冲天而起,辉映南天,无碍和尚寻光觅源来到一个三面环山石壁峭立之处,在一石洞中发现“毗庐遮那”佛像。据佛经记载:毗庐佛的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地碍和尚便在此披荆斩棘,盖了一座茅庵,洞因佛名,称之为“毗庐洞”。

星移斗转,藏经楼这颗璀燦的明珠,在深山隐没近二百多年后,196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莅临藏经殿,他指着藏经殿和古华居说:“这里大概多少年没修了,路也堵塞了。路荒屋烂,要修理好,有人管理使用。有条件时还可以盖点新房,接待游客。南天门至藏经殿的游路要加宽,改善弯道,让汽车通行。”根据陶铸的意见,南岳管理局把藏经殿和古华居修缮改造一新。从南天门到藏经殿的公路也已扩宽改直,便于汽车直达藏经殿观瞻,1982年南岳管理局重新个葺藏经殿,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1984年5月,胡耀邦亲临藏经殿景区视察。他沿着石板路游了古华居、梳妆台、八封灵田,赞不绝口,从而给藏经殿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记录。

藏经殿现任监院演明法师,33岁,广东人,1991年出家,师从光超法师,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下一页

石霜寺

楚圆法脉——浏阳石霜寺

石霜寺位于湖南省浏阳市金刚乡石庄村霜华山上,距市区70华里。前有浏翠峰,晴岚雨雾,春华秋月,气象万千;后有凤翔峰,状若凤凰展翅。狮子峰居其左,象王峰居其右,有如狮象拱卫门庭。寺宇坐北朝南,依山坡分台阶而建,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为我国著名禅宗从林,具有一千多的历史。石霜寺创建于唐僖宗(874-888年)时期沙门庆诸之手。早在唐朝,它就名登朝廷,声动公卿。以后如楚圆、方会、慧南等名僧辈出,成为临济宗杨歧派和黄龙派的共同祖庭,在中国和日本禅宗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庆诸禅师,《五灯会元》有传,俗姓陈,庐陵新淦(今江西省清江县)人,拜绍銮为师出家学佛。初参访沩为灵佑,在密印寺当米头。以后又到道吾山参访道吾宗智获悟。后来他被洞山良价所赏识,因而成名,当了寺院住持,开堂说法。庆诸居石霜寺三十年,僧众追随者达一千多人,其中近八百人一心参禅,长坐不卧,屹若株杌,被人称作“枯木禅”,名声远扬,得到当时帝王推崇。唐僖宗派人赐他紫衣,他坚辞不受;后为之修建寺院,由裴休监造,赐名“崇胜禅林”。僖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在这里出家,法号普闻,以后才去大乾山开法,称作“龙湖禅师”、成为一代名僧。庆诸卒于僖宗光启四年,谥号普会大师,建塔于寺的西北。唐朝的石霜寺建筑宏伟,佛像庄严。寺修成后,朝廷赐给香火田,以充寺院经费。当时的石霜景色优美,古迹甚多。“内八景”有千僧锅、万人床、象牙朝笏、祖师袈裟、禅杖、包公砚池、枯木堂、自鸣钟。“外八景”有虎扒泉、盐醋井、飞来塔、仙女晒鞋、山人下棋、仙人推磨、打鼓岭、蛤蟆滴水。此外,山寺附近还有不少神话传说,颇为有趣。隔河相会、仙人椅、上马石、木鱼石、关公桥、棋盘石、引路松、太子桥等等,皆据自然景物,随意立名,引人入胜。

与庆诸同时或稍后的著名禅师在石霜寺活动的,还有大善、性空、晖禅师等人。大善是为祖道一法嗣,性空是百丈怀海法师,晖禅师是庆诸法嗣。这些人都是唐末、五代间人。另外,庆诸传法师父道吾宗智墓塔从来也被迁来这里。到了宋朝,石霜寺出了不少禅师。见于禅宗史籍的有石霜楚圆、法永、节诚、石霜琳、守孙、宗鉴等人。其中楚圆是闻名全国影响深造的人物。石霜寺所以得名,就是从他开始。

楚圆又名慈明(987-1040年)因居潭州石霜寺,所以称石霜楚圆。他俗姓李,广西全州人,原是一读书人,22岁在湘山隐静寺出家为僧,游方到北方参访临济宗僧人汾阳善昭获悟。尔后石霜楚圆传法于杨歧方会,开杨歧派;又传黄龙慧南,开黄龙派。楚圆在善昭那里服役七年,辞去,与内翰杨大年、驸马都尉李遵勖论禅,从此往来杨、李之门,结为朋友。后以母老南归,先后游居江西洞山、宜春仰山等地。宜春太守黄宗旦,请居南源,住三年,弃去;以后又谒湘阴神鼎山洪湮,从此名重丛林,洪湮对楚圆的评价是:“楚圆见解独到,可使临济兴旺。”他先到道吾寺,次住石霜寺,又住南岳福严寺和长沙兴化寺。他在方丈室里插剑一口,拿一只草鞋一盆水放在剑边。每遇人来,就说:“看,看。”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遵勖派人请他到京师,仅月余,遵勖死,楚圆亲自送葬到坟墓山。不久,仁宗赐官船南归。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圆寂于长沙兴化寺,时年54岁,建塔于浏阳石霜寺。楚圆时当宋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在他以前,临济宗仅流传于北方,由于他的努力,才逐渐流传南方。其嗣法弟子有慧南、方会、可真、赞元、山政、有回、光用、道宽、悟真、保心、惟正、蕴良、惟廑、德乾、本言、源禅师、德章等人,就中以方会、慧南二人为最著。

方会俗姓冷,袁州宜春人。曾游江西筠州九峰山,落发为僧。去石霜寺参楚圆并得法,往返袁州杨歧山传法,开杨歧派;经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雪堂道行、晦庵慧光、蒙庵元聪相继传承,又传到了日本僧人泉诵俊芿。楚圆的另一法嗣慧南俗姓章,江西信州怀玉山人。11岁出家,师事怀玉山定水院智銮,19岁受具足戒,远游至庐山习禅,困受南昌文悦之劝,35岁参学,并得法于石霜楚圆,住洪州黄龙山崇恩禅院,开黄龙派。经晦堂祖心、灵源惟清、长灵守卓、育王介谌、万年昙贲、雪庵从瑾相继传承,又传至日本僧人明庵荣西(1141-1215年),他入宋参学,归国后,首创日本临济宗黄龙派,黄龙派在我国数传即绝,惟杨歧派独盛。杨歧方会传白云守端,端传五祖法演,演传圆悟克勤,勤传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他们都是全国性的禅宗著名人物。除楚圆等人外,其他著名禅僧在石霜寺者有:法永,系楚圆同门,他的禅语别有风趣;节诚,青原九世,云门宗人;守孙,杨歧方会嗣法弟子。这些人都是宋朝著名禅僧。

元、明两代石霜寺处于衰落阶段,至清石霜寺又逐渐中兴。中兴人物是莲尊,临济宗人。他为开山祖师庆诸禅师重建塔墓,上刻“唐青原第五世普会诸禅师塔”等字,今犹存。其他修建活动,据现存碑刻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大佛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修山门、两廊。次年续有修建。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大悲阁。至于那时的管理体制,是法门丛林分六房僧人,依次相继为住持。迄民国时,石霜寺还有香火田112亩。1923年,又对大雄殿进行了一次重修,1948年石霜寺住持定宗开坛传戒,僧俗云集达千余人。以后传位于正龙,继传法龙。法龙,湖南体陵人。1953年参加医务工作,1984年病卒,是石霜寺最后一任住持。石霜寺现存建筑物布局是:中轴线上为山门、大雄宝殿、大悲阁。东边厢房,直排为云水堂,横排为客堂、库房、大寮、齐堂、祖堂。西边厢房直排为华严阁,横排为禅堂、关圣殿、二僧寮、方丈。其寺宇布局匠心独具,不同于一般丛林。石霜寺现存文物主要是:唐庆诸植古松柏、古银杏数株,树龄一千多年;僧人墓塔138座(现仅存10座);各类碑记20块。

近年来,宗教界国际友好活动频繁,不少日本佛教徒多次要求前往石霜寺祖庭朝礼。1983年9月2日-13日,以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讲师椎名宏雄为团长的日本第五次驹泽大学佛迹参观访华团一行14人,在湖南进行了10天参观考察活动。该团曾到石霜寺参拜,并在庆诸塔前举行了宗教仪式,表达了他们对祖师的虔敬心情。为了有计划地保护和恢复石霜寺这一佛教历史文化古,从1978年起,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和长沙市佛教协会曾先后拨款进行维修和重建,海内外佛教徒也乐为布施。1991年,台湾唯一法师捐资新建山门。同年,国家划定石霜寺土地使用范围计一万三千八百多平方米。1993年,新修齐堂、禅堂,增设念佛堂,并定为“比丘丛林”,每年隆重地举行“佛七法会”,僧侣聚居,功课不辍,这一唐朝禅宗名刹的风貌和影响,又重现于当代。

石霜寺现任监院智修法师,51岁,湖南望城人。1981年出家,师从佛明法师。兼任湖南省浏阳市政协委员。下一页

密印寺

沩仰万佛——宁乡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西的大沩山上。沿宁乡至涟源公路西行70公里,爬上葱翠的大沩山,进入一个盆地,气象豁然开朗,一座宏伟的古寺映入眼簾,这就是有名的十方密印寺。

密印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相传唐朝著名风水大家司马头陀云游到宁乡,见沩山峰峦奇伟,林木密茂,是一福地,就上江西百丈山告知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派灵佑到沩山开拓。灵佑来沩山禅坐七年,沩山毫无变化,便怅然下山。当地走出数里停步小憩时,忽然从山上窜出一群虎豹,阻住去路,灵佑只得转回沩山。现山上留有盘团石、回心桥,相传就是灵佑当年的遗迹。不久,百丈禅师也到沩山,见这里林海苍茫,决非几个曾人所能济事,就是疏朝廷,请求派人开拓。当时,正是唐朝佛教昌盛时期,唐皇即命丞相裴休召各大寺院僧众,聚集沩山,辟山开田,兴建寺宇,盛极一时,密印寺建成后,又有佛教史上著名的沩仰宗祖来此传法住持,遂使它闻名全国,远及东南亚和日本。

密印寺高大巍峨,万佛殿是它的主要建筑物,为1993年重修,重檐歇山顶,高约27米,精美玲珑的飞檐翘角,金色的琉璃瓦,殿基和殿内外来38根柱全为白色花岗岩,屋檐下有繁缛的如意斗拱装饰,使大殿既具磅礴气势,又有结构美、线条美的感觉,殿内四壁墙上嵌有12218个佛像,每佛全身饰金,在柔和的光线下,殿内金光闪闪,令人目眩。“万佛殿”之名即源于此。殿中原有雕刻十分精美的神龛,龛上立三在尊佛像,威严、庄重。环绕万佛殿有东、西配殿、齐堂、法堂、功德堂、涅盘堂、寮房等一群古建筑物。齐堂后有一天然顽石兀立,人们叫它“油盐石”。相传建寺时,僧众成千上万,全靠这石头上不断涌出来的油和盐食用。今石上有两个似鞋印的痕迹,传为裴休之妻陈夫人之足迹。美女笕为全寺供水道,是陈夫人捐资修建的,它用数百块凿小槽的石头互相沾接,从殿后一里以外的龙王井引入寺内厨房,很是壮观。牧牛石在沩山最高处界庐峰的山腰上,长宽各数丈,传为当年灵佑禅师坐禅之地。1949年前,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和尚曾为此石题诗:“千百年前水牯牛,耕云犁月太风流。如今骨肉臊天地,殃及儿孙更几秋。”“白果含檀” 是沩山又一奇景。寺后一巨大的银杏树,传为灵佑手植,树干高大中空,一檀树寄生其中,春夏之交,杏枝檀叶,相互峥嵘,甚为罕见。此外这里还有来木井、狮子岸、祖塔、裴休墓等古迹。裴休在完成修建密印寺使命后不久,即在沩山去世,葬此。附近还有宋张栻墓。寺周山环水绕,灵秀所钟,景致不凡。

密印寺山门高大雄伟,白石柱上刻联语:“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横额题“十方密印寺”。该寺在历史上五次被毁,数度重兴,第一次是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寺遭火焚,空印法师重修;第二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又被火焚,后彻当法师重修万佛殿;第三次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再度被烧,清顺治十二年(1665年)由慧山祖师修复;第四次是1918年被张三元放火烧毁,1933年由僧宝募捐重修;第五次是“*”初期,该寺横遭洗劫,1972年湖南省革委会把密印寺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政府派专人负责重修万佛殿,并作出逐年对全寺进行重建规划。至此,密印寺再度进入其发展盛世。

密印寺开山祖师为唐朝灵佑禅师和百太禅师。历代著名方丈先后有宋空印法师、明彻当法师、清慧山大师、民国僧宝法师等;历史上最有名的兴寺大德有唐丞相裴休,裴休之妻陈夫人、宋著名大思想家张栻等。密印寺传承法系是沩仰宗的吉祥地,其宗风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法嗣源远流长。下一页

白云寺

诸天回龙——宁乡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城西35公里的回龙山,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后毁于火。清顺治年间重建,后屡加修葺,寺宇计大小房屋三百多间。正殿供二十四位诸多,各殿共有大型佛像三十多尊,有左宗棠等名人题写的匾额四十多块。1951年前后,僧人离寺,房屋被占用,“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1988年,群众集资重建山门和正殿,成为该县境内旅游点。1989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任监院道初法师,66岁,湖南宁乡人,1943年出家,师从性明法师,毕业于益阳佛学院讲习所。下一页

金钱寺

南梁古刹——耒阳金钱寺

金钱寺位于湖南省耒阳市群英路,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1993年至1998年最后一次重修,有大雄宝殿、山门等建筑。原有金钱袈裟、金钵、金罗汉、玉如意等重要文物,今尽失。著名方丈有道阶法师。

金钱寺现任住持智光法师,88岁,湖南耒阳人,1920年出家,兼任湖南省耒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理事,现任监院真定法师,58岁,湖南耒阳人,师从智光法师,兼任湖南省耒阳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下一页

白鹿寺

益阳晚钟——资水白鹿寺

白鹿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寺的白鹿山,如建于唐贞观年间,因有“白鹿衔花”供佛皈依的故事传至朝廷,唐太宗乃赐此寺名“白鹿寺”,沿用至今。白鹿寺开山祖师是广慧禅师,该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

白鹿山上古木参天,濒临悠悠资水,风景秀丽,白鹿寺的洪亮钟声在资江边的落霞中悠悠远扬,形成益阳十景之一,号称“白鹿晚钟”,别有一番古朴情韵。

白鹿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成毁,第一次重建是在唐宣宗年间,丞相裴休曾主持大规模扩建;第二次重建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白鹿寺毁于一场兵火之灾,未几即由益阳籍两江总督陶澍捐资,由惟光和尚主持重建。第三次是在民国初年,白鹿寺又一次遇难,殿宇被强占,佛像被捣毁。益阳籍著名高僧海印等人多方奔走,寺院再次得以复兴。海印法师曾撰联感叹当时佛教的衰微: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怅空亭,白鹿不来秋又老。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麈气,忆禅寺夕阳;钟声宛在,名山导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第四次重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在长达十年的“*”浩劫中,白鹿寺佛教建筑和文物古迹皆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益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重建白鹿寺。全国八大高僧之一的益阳籍高僧佛源大和尚为白鹿寺的重建呕心沥血。他四方奔走,共募集建设资金四百多万元,从1996-1998年的十二年间,先后兴建了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钟鼓楼、念佛堂、僧寮、齐馆等。

重建后的白鹿寺总占地面积35亩,共有住僧四十余人,并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寺院。今人的白鹿寺,殿宇轩昂,佛像庄严,香烟袅袅,钟声悠悠,进山门便觉神清气爽,登楼阁可尽舒胸中之块垒。今人有联赞曰:“晨钟惊梦,暮鼓催归,白鹿又衔花,万般俗念心头净;佛阁临江,虹桥跨岸,青山重焕彩,无限风光眼底来。”

白鹿寺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筑是药师殿,雄伟壮观,全部用麻石砌成,大雄宝殿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寺内有一尊石观音,系九百年前所造,今被视为镇寺之宝。寺内还藏有历代碑记七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鹿衔花记》。

白鹿寺现任方丈佛源法师,75岁,湖南桃江人,1942年出家为僧,师从广益和尚,毕业于南京焦山佛学院,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大代表,并同时任云门寺、南华寺、祝圣寺等数所寺院方丈。现任监院明宿法师,32岁,湖南湘阴人,1975年出家,师从佛源和尚,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兼任湖南省益阳市佛教协会秘书长。下一页

海会寺

风雨莲社——湘潭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街(旧名大墨巷),元僧璞忠建立,为十方丛林,清朝屡经重修,大殿旧有楹联:“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涅槃妙谛,大千界恒沙浊世,相期普渡菩提,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销浩劫;龙华今与会,溯南湘佛地,元朝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重新莲社,堂开三个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民国元年,兴办僧学堂。民国五年改为海会小学,复式班二间教室,面向社会招生,由海会、西禅、白云峰、大杰、龙岩等寺分摊经费,1949年后并入公立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滥肆轰炸,房屋遭破坏。1949年后,住持僧灵悟回原籍,后参加剧团工作。

1952年,尼僧莲藏、绍宗为首,集资350元,湘潭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拨款1000元予以支持,在紫云宫开办“僧尼生产自救工厂”。随即工厂迁回海会寺,改称“红旗棉织厂”,有工人52人(其中僧尼32人)。次年改组,非僧尼工人退出,由僧慧明、尼绍宗任正副主任。1956年,全厂僧尼加入“湘潭市织布供销生产合作社”为社员。1957年,中共湘潭地委批准,地委统战部拨款修复大殿,像匾装饰一新,改名为“海会织布生产合作社”。僧拂云任理事会主任,社员43人(其中僧尼34人),有手摇织机25台,月产棉布780尺。先后有宗禅、苍生、碧悟、悟戒、定圆、拂云、悟觉、碧定、运藏等在社内评为劳动模范,定圆、运藏评为先进生产者,1959年,与热爱制线合作社合并成立“大信线带厂”。1964年改为“湘潭市线带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遭到破坏,僧众受到冲击,后改为“湘潭市丝绸厂”,稍后丝绸厂分出,仍恢复为市线带厂。房屋由工厂和相邻剧院占用。工厂为僧尼职工建宿舍楼,凡17套间,僧尼工人全部退休。

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线带厂于1987年迁出,所占用房地归还寺庙管理,相邻剧院所占用的房地(1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付给人民币二万元,作为海会寺的补偿。90年代发来,在政府支持下,迄1998年止,海会寺先后兴建和整修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新塑了高四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以及观音和弥协菩萨像;还有阿难尊者像、迦叶尊者像、韦驮护法像、四大天王像等。

海会寺现任监院渊博法师,36岁,1984年出家,师从菩生法师,毕业于四川尼众佛学院,兼任湖南省湘潭市佛教协会会长,湘潭市政协常委。下一页

东林庵

林深月长——临式东林庵

东林庵位于湖南省临式县,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传陈昌道先生之妻与姐常年吃素礼佛,常欲出家,因姐妹情深,不忍分离,乃建此庵,取名“月庵”,并塑孔雀音像。其姐在此每月青灯黄烛,晨钟暮鼓,诵经直至往生净土。

清康熙年间曾进行修整扩建,雍正年间却遭火焚,因菩萨像常生异相,住持尼慧明法师甚奇之,乃结茅庐于佛龛侧而居,礼佛如故。

乾隆中兴这际,南福信士集资重修,添塑如来、燃灯、弥勒、韦驮、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于两厢。住僧28人,香烟缭绕,钟声常鸣,由是顶礼游览者日增。

道光年间(1850年),南福村陈名教先生独自修建山门,并书匾“东林胜境”,从此月庵之称逐为东林庵取代。1944年日寇骚扰,净地仍然尚存,以宏扬大师为首的住持尼仍回庵常住。“*”期间,庵内一切均被毁,所有常住尼落户生产队,长达十三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宏扬法师和同修及徒众等佛门弟子重返东林。

1985年,在宏扬大师的带领下,由于信众的大力支持,重塑满堂佛像。同年,宏扬师这香港师弟释宣扬及广东各地皈依弟子,解囊相助,赠送法器及佛殿饰品,并捐巨款,新建一栋二层宿舍楼,修通南福至东林庵简易公路,使东林庵胜景初具规模。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为东林庵书写“东震乾坤大,林间日月长”的对联,常住比丘尼18人无不深受鼓舞。1988年香港大屿山妙华法师捐款建牌坊,1992年又建山门和东坪。为弘扬佛法,宏扬法师带领同参及徒众,农禅并重,绿人荒山。1995年大台湾零根法师和香港宣扬法师等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又将濒临倒塌的大雄宝殿和弥勒殿修复,并重塑释迦、韦驮、阿难、迦叶等佛像,使迄今六百余年的东林庵焕然一新。从观庵中建筑古今俱备,交相辉映;院内四季鲜花吐艳,赏心悦目;正殿满堂辉煌,栩栩如生,实为庄严净土。放眼庵外,周山秀峰绵延,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放生池内各种鱼类,迎着龙泉水波,漫游泳舞,蔚丽壮观。四季游客不断,有诗赞之:“晨钟暮鼓弥陀声,黄烛兰香不夜天。”东林庵已成为临武县佛教胜地。庵内现有常住女尼龙12人,深受党恩国惠,决心爱国爱教,弘扬佛法,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东林庵现任监院坚勇法师,28岁,湖南省临武县人,1990年出家,师从宏扬法师,兼任湖南省临武县政协委员。下一页

观音崖

自在行深——永兴观音崖

观音崖位于湖南永兴县,始建于唐代,属临济宗,最后一次修整于1997年。现存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观堂、念佛堂。

现任监院祗元法师,38岁,湖南人,1982年出家,师从星华法师。下一页

乾明寺

金岭心圆——岳阳乾明寺

乾明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金家岭,心圆法师始建于晋朝,历代重修,最后一次修整于1990年,现存建筑有大殿、天王殿、弥勒殿、齐堂、藏经阁、住房。珍藏《大藏经》一部。

现任临院本诚法师,40岁,湖南岳阳市人,1990年出家,兼任湖南省岳阳市佛教会理事。下一页

栖霞寺

帝王佛缘——益阳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麓,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4世纪末期),系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原名宝泉寺。据传明建文帝因宫庭*,被逼出走,在此削发为僧;后人重修时,以其曾为帝楼,故改名为栖霞寺。

清末,太平天国败亡,英王陈玉成之子陈三元出家于此,法名遇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圆寂,葬于会龙山麓,墓碑上刻“生于江南上元县桂花巷金沙井陈氏子”,并附墓联:“勘透浮生归佛国,最难烈士结芳邻”。

1988年至1998年不断修建,现存大雄宝殿、栖霞阁、观音殿、玉佛楼、僧房等建筑,玉佛为晋朝古物。寺内有碑三块,珍藏《大藏经》一部。

现任方丈佛源大法师,75岁,湖南桃江人,1942年出家,师从广益和尚,毕业于南京焦山佛学院,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大代表,南岳祝圣寺方丈,韶关南华寺方丈等职。

监院明觉法师,71岁,湖南宁乡县人,1976年出家,师从佛源和尚,兼任湖南省益阳市佛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下一页

东塔寺

浮图普度——邵阳东塔寺

东塔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东塔公园内东塔山上。山顶有东塔,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邵阳监生谢承莳倡建,因适逢战争,塔修四级而中缀。清同治元年(1862年)其子谢锷续修,竣工于同治十三年。塔高32.6米,七层八面,底层有门,两条螺旋形甬道皆达塔顶。每层塔角檐下原系铜铃,久已失落。塔顶覆琉璃瓦,顶上有葫芦形陶瓷塔尖。抗日战争时期,邵阳县防空指挥部曾在塔顶装置空袭警报红球,城区皆可望见,战后拆除。市城建部门于196

5、1981年两次对东塔进行维修。

东塔寺位于塔左下方,始建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1944年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仅存佛殿。殿内原有大、小佛像十余尊,“文化在革命”中于1967年被捣毁,古钟、香案等俱失落。1984年僧俗捐资重修,增建大雄宝殿、寝宫、齐房等,供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东塔寺现为邵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东塔寺现任监院海通法师,36岁,湖南人,1979年出家,师从宝大法师,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兼任湖南省邵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下一页

东山寺

莲花奇僧——平江东山古寺

东山古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五峰山之中。该寺青山怀抱,古树参天,环境幽雅,风光秀丽。寺过五峰,环绕耸立,象徵五佛出世,拔苦众生。据《湖南省地理志》、《平江县志》记载,东山古寺,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那时寺中名僧辈出,其在有大彻大悟的东山寺如会禅师。香火极盛时寺内僧众达500人以上,为湘北地区第一大寺院。由于多种原因,该寺近几十年以来一直为学校占用,1988年5月学校迁出,经省、县统战部批准,恢复原古寺,并列为省重点寺院保护单位。以本智法师为首的僧侣善友们经多方努力求助,购回了全部寺院,终于使千年古刹重新成为湘北地区佛教道场之一。

该寺现有常住僧伽三十多人,精进苦修,白天劳动,晚上念佛参禅。由于房屋年代久远,濒临倒塌,于是又募款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宝殿、钟鼓楼、齐堂、寮房等,新造了佛像,共耗次一百余万元。另外拟塑五百罗汉像,建藏经楼及女众修行道场。

东山古寺开山祖师为妙莲和尚,历史上曾有著名方丈如会禅师。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传承法系为禅净双修。该寺在历史上最重大重建,一是在清朝同治四年,二是在1988年。寺内重要文物有宋朝古枫,树龄已近千年。碑记二通,碑文皆为寺院简史和兴寺功德记。寺内还有很特殊的香炉一鼎,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

该寺最著名的护法兴寺人物是本智法师。释本智俗名曹修云,汨罗县红花乡人,幼年丧父,兄妹四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6岁时萌生出家念头,但六亲眷属坚决不肯。他慢慢地阅读了些佛学书籍,遂发心三年愿力先得自身大解脱。1980年11月15日晚子时,正在他礼佛之时,忽然从西方游来一朵大莲花,愈来愈近几乎快到头顶。他马上跑进自己卧室拿了手术刀,发不誓愿后,切除睾丸。当时大雨倾盆,雷声霹雳。他被抬上担架送医院雨突然停止,路途四里,踏进医院后大雨始复。据抬担架者言,一路上异香扑鼻,医院手术室内檀香充满整个房间,他本人神智则十分清楚。《湖南日报》记载了此事,类似舍身事佛的记载中,中国僧人中只有两个,他是其中之一。

1980年12月,刚好19岁的本智投奔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寺文偃祖师开创了禅宗道场,出家为僧,师从佛源上人。他携助上人复修道场,参禅悟道吃苦耐劳,几年时间花费了上千万元巨款,使整个云门寺焕然一新。1988年应湖南平江居士数度坚请,故从师命回湖南建寺,劳累奔波,为众生解除痛苦。各类病人络绎不绝,他总是不厌其烦治病疗心。本智法师现任湖南省岳阳市佛协副会长,岳阳市政协委员,平江县县佛教协会会长,东山古寺住持。下一页

云门寺

成化观音——湘乡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湖南省湘乡市,又名“石碑寺”,始建于宋皇祐二年(1050年)。去门寺分为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该寺最具特色的佛教文物是观音像、罗汉像和白石香炉。

在观音殿里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身高12米,全身贴满黄金,脚踏莲花,整体是用木雕、泥塑两种结构结合而成。中间是三个大柱子支撑着,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据文史记载,凡有八只手以上以观音,都叫“千手观音”,因为每只手的手心上都有颗眼睛,所以又叫“千眼观音”。千手表示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而千眼则表示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云门寺观音殿里的千手观音,其蕴意更为丰富。第一双高举的手,捧着一尊小佛像,是其师祖释迦佛;第二双手里拿着兵器,称战器,是用来防身的,对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第三双手是双手合一,礼敬阿弥陀佛;第四双手是自然伸展。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手形千姿百态,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自有观音像后,湘乡亦形成一种习俗,即“上朝南岳,下朝云门寺千手观音”。每逢农历二月十

九、六月十

九、九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此朝拜,场面盛大。

云门寺明清时先后重修11次,观音殿横匾即是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荃和曾国潢于同治六年(1867年)时捐献的。

云门地最著名的文物还有石雕十八罗汉像。云门寺的十八罗汉,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每尊都是同一块整体的汉白玉雕刻而成。造像者为父子二人,总共花了三年时间才雕刻完毕,每尊身高1.5米,形态各异,或舒目展颜,或挖耳蹙听,或捧腹憨笑,或掩卷沉思,或眉目传情。雕刻美,形象逼真,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

寺内还有一座用祁阳白石雕刻的长方形香炉,它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造,高1.8米,长1.75米,炉身周围有浮雕,正面雕刻四个字“圣寿无疆”和二龙戏珠、二狮滚球;反面雕刻福、禄、寿三星,双凤朝阳,二狮滚球,整个造型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目前云门寺已划归湘乡市博物馆管理。下一页

古大同寺

慈云古枫——津市古大同寺

古大同寺位于湖南省津市市大同山北麓,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建。初为九祖道场,名慈云庵,后改为寺院。古寺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为山门、前殿、大殿、后殿。大殿左右为钟鼓楼,寺前立舍利塔。殿宇屡毁屡建,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1796-1820年)的重修有史可考。1967年,该寺再受破坏,仅剩前殿、大殿及碑刻四方,残存建筑面积一千九百二十平方米。寺前矗立明朝古枫一株,胸径1.04米,高22.45米,遮天蔽日。1991年修复和重建了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圣殿、钟鼓楼、念佛堂、弥勒殿、僧房、客房、齐堂、大寮、法物流通处等。塔墓14座。碑刻12块。

古大同寺现任住持宗能法师,73岁,湖南省澧县人。下一页

空灵寺

三湘神秀——株州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湖南省株州市城南湘江之畔的空灵岸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区处省辖五市之中,东有井岗山,炎帝陵;南有南岳衡山;西有韶山;北有洞庭湖、岳阳楼。可谓钟三湘之神秀,汇南楚之精灵,为潇湘名胜之冠。对此天然崇胜,郦道元谓为“惊浪雷奔,浚同三峡。”杜甫有“空灵霞石峻,枫括隐奔峭”,“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之吟唱。山色波光,总揽灵秀;岸石奇悬,如狮似钟,犹巨象,俨莲花;山峦起伏,青黛绵延;陡壁之上,石洞天成,芝润清泉,四时不涸,钦之若甘露;洞中仙人床,相传坐卧久之,能得道升天。占地24公顷之箭洲,相传为观音大士遣天兵天将射杀危害众生之怪狮时,飞落江心的神箭化成。

空灵寺自梁武天监年间建寺开始,后经历代善士修建,有殿有阁,有亭有楼,依岩就势,俪缀而成。其精巧构造与奇石嶙峋、层林郁翠之天然风景交相辉映,引来古今无数人文佳话:杜甫曾四游空灵,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宋朝大书画家米芾书有“怀杜岩”;彭玉麟赐诗并雕“梅花碑”。其它如刘长卿、赵起林、左宗棠、郭松林等诸多文人骚客,无不登临作赋,披襟吟诗。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方毅、李铎等亦奉墨宝,使佳境增辉。空灵古刹耸立江岸,三圣殿、藏经楼、山门、大雄宝殿、地藏阁、钟鼓亭等佛教建筑,栉次缘山而筑。殿宇轩昂,亭台丽质,雕梁画栋,飞阁流丹,远眺似海空楼阁,近观似月殿蟾宫。

空灵寺在历史上亦经多次毁建,尚有记载者,主要是近现代。嘉庆九年(1804年)邑人胡官锦倡修杜公亭于岩左。同治十二年(1813年)自毁。今尚存杜公亭柱联:“诗雅称王,其人秉山川秀气;花飞送客,此地乃古今奇观。”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建楼阁扩大规则。光绪五年(1879年)乡募修葺楼阁,由冯镜川倡首,黎培敬书《楼阁重修记》。其时,除观音寺外,还有杜甫草堂、长啸楼等建筑。后彭玉麟赠梅花画并捐银300两,复刻于石,方建筑梅花阁。民国元年(1911年)刘乃学、邓光桥首倡修葺。主要是整修杜公亭,重整杜诗并奉杜公像于亭。又经谭岳泉找粤汉铁路局方达志,将寺庙基本换成铁轨,上复麻石楼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铁轨未加防腐处理年久生锈,由杜景远改换铁轨,并成立“重修空灵岸工程处”再次修葺。1958年,铁道部门将基部铁轨换出,改为木料,并拨3000元油漆费,再加防护。1987年,爱国华侨捐资修葺空灵寺殿堂。

空灵寺文物古迹甚为丰富,其中有山石门,又有“觉路门”,牌坊由四根二尺见方花岗岩石柱支立。屋檐顶端有一展翅蝙蝠雕塑。门上方镶有一块长方形大理石横额,上书“觉路”二字,字底蓝色,四根石柱上均有联。门侧分立石狮二尊。从山石门至空灵寺大门有一条八十余米长石路,沿岩腰一线穿过。路内侧岩壁依次排列二十余块祁阳石捐碑,石碑总长度占据石路四分之一。石路外侧临江是花岗岩石栏栅,约30根栏柱。每节栏栅由上中下三根长条石构成,中间长条宽幅,上刻有各种花鸟图案。空灵寺大门前十米处有一焚香炉,为三层宝塔形,上刻“焚香炉”三字。进寺香宫人多时在此焚香,人少则进寺焚香。

空灵寺楼阁进口处大门,厚二寸,木质,门上方嵌大理石横匾,上草书“空灵岸”三字,字底蓝色,两侧有门联。进空灵寺大门有一间八平方米进道屋,进门右侧门后置捐碑四块,绕过捐碑下三级台阶进入殿堂。进门左侧有石条长椅,绕过长石上五级台阶进入空灵洞。洞口上方横匾书“有求必应”,台阶两侧有湘绣联,用镜框装挂,底色黄白。洞原深三丈,高六尺,宽二丈。中奉观音像。洞右侧依壁排列二十四位诸天塑像,右侧依壁排列送子娘娘和十八罗汉像,并置钟、鼓。钟鼓上方有一长方形黑底金字匾,曰:“果然灵”。昔有僧人立于旁,接纳香客所奉“钟鼓钱”、“香烛钱”。洞底部坐莲观音后有石泉,原有二尺多深,四时不涸,云疗百病,故称“仙泉”。清代释惟虚曾赞空灵洞曰:“岸亦飞来者,巍然势欲浮。香泉生石洞,瘦竹上空楼。秀色自今古,云心无去留,唐贤遗咏在,读罢意悠悠。”

空灵寺殿堂建于空灵洞前,依岩悬空建造。殿堂临江有门,门外有一走廊,供游人观赏江中景色。廊下有一假屋檐装饰,自江中远望,似三层楼阁,实只二层,一层是支柱,殿堂当中神座高一米多,与空灵洞中心线相对应,上奉阿弥陀佛,面江而坐。殿堂右壁有“劈山救母”石刻,由四块方石组成。临江面置太师椅若干张。殿堂之上悬挂各种匾额,殿堂左侧有一大钟。殿堂右边为和尚住室。出殿堂左侧门,上三级台阶有路通梅花阁,藏王阁。

梅花阁位于杜公亭下侧,大门朝江,门上有乙卯岁何键题字。阁内有一块石雕梅花,色透黑,旁置大理石笔墨筒。梅花石雕为清钦差大臣彭玉麟所赠,游人常拓印梅作为纪念品。梅花石雕上附诗一首:“神工劈出空灵岸,稳坐菩提自在身,写树梅花作清供,琼瑶一色静无藏。”藏王阁位于殿堂与杜公亭之间。门朝江,门楣上书“地藏阁”三字,无门联。阁内有地藏王,奉于一米多高的坐台上,头抵楼板,周身镀金、香炉。门外设有焚香炉。

名闻遐迩的杜公亭建于临江岩下,位梅花阁上侧,是从江上入寺石路之必经处。杜公亭由四根二尺见方的木柱支架,亭呈方形。亭正中壁上神龛置杜公像,高一尺多,像后有大理石刻“诗圣”二字,亭中四柱均有对联,其中有翰林大学士赵启霖题“潇湘行迈,霞石留题。”

寺内现存文物也很多,其中后殿原奉观音佛像,至今尚完好保藏21尊明朝铜佛及一古香炉。坐莲观音系黄铜鎏金,高36厘米,重16斤。观音双目微闭,静坐于一莲台之上。坐狮文殊也是黄铜鎏金,高35厘米,重13.2斤。坐狮抬头望天,文殊左手执如意,形态悠然。坐象普贤亦为黄铜鎏金,高35厘米,重16斤。坐骑短鼻象,仰天高歌,四肢屈地而卧。普贤右手立掌抬于前胸,似念念有词。小铜佛有18个,个体高2.5厘米,共重2斤,个个盘坐小莲盆之上,造形相同。宣德香炉高七厘米,口径九厘米,下体三足,重1.2斤。梅花石为一青色石碑,上刻梅花一树,为清钦差大臣彭玉麟所赠,原陈列于“梅花阁”。石碑原长133厘米,宽68厘米,碑上梅花枝干苍劲,花繁簇缀,形象逼真。其刻技精巧,为空灵岸的重要艺术品。现原物已毁去上半截。残留部分长103厘米,残件为伞铺乡盘石村张海君献出。另有“魁字肖斗像石碑”,高175厘米,宽65厘米,青色石碑,原陈列于梅花阁内,与佛字碑分立于梅花石两侧。现存一守整拓片,原为伞铺乡霞石村王国金保藏。寺内原有三口大钟分陈于殿堂,藏王阁。其中静钟重800斤,高1.7米左右,口径需三人合抱,上铸文“癸酉年造”字样,悬挂于殿堂左侧。按照佛家规矩,此钟在晚间11时敲打。持续四十九下,故谓“静钟”。下一页

云岩寺

曹洞祖源——醴陵云岩寺

云岩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贺家桥镇境内,与麓山南岳并驾齐名,其寺所在名山发脉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明月峰之下,素有回雁峰为首、明月峰为腹、岳麓为足之谓,以赤峰秀拔而著称,肇自唐中,稽于云祖,少室九传之嫡裔,新丰一脉之先宗。

云岩寺系禅宗道场,原有大雄宝殿,观音堂、罗汉殿、方丈室、僧尼客舍、齐堂、十祖祠等建筑用地约一百多亩。历代国内外高僧多有来访者。他们云游到此,讲经说法,开坛受戒,鼎盛时住持僧尼达千余人。在进寺左侧的石壁上曾有刻石一方,写的是:“古寺云岩,九峰名山。昙晟宝所,第一禅关。”落款是唐朝祖婵书“明洪武三年僧宗立乙卯年当住持野符彬和尚建立。”

云岩寺系无住禅师昙晟所建。昙晟禅师俗姓王,江西奉新人。少年出家师奉百丈山慧海禅师二十年。因缘不契,由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贺家桥九峰山麓。见山岩陡峭,云气蒸郁,俨然佛境,即傍岩坐禅。后投沣洲药山惟俨禅师门下,得法,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年)再来醴陵,在原九峰山坐禅岩旁劈岩建寺,初为茅庵。历经宋元明初,规模渐大,后毁于明末,清时重修。原寺坐北朝南,寺内有“千人锅”、“万人床”、“飞来钟”等古迹,还有唐贞观引入的曹洞藏经万卷,有云岩寺曹洞之派别,昙晟无住祖师经历多个朝代,云岩寺几经兴废,几度修复。

昙晟昔日主持云岩寺时传徒四人,系抚州洞山良价、琢州杏山鉴洪、潭州神山僧密及幽溪和尚。洞山良价传给曹山本寂时,特别强调参悟云岩寺昙晟禅师指导下所作的《宝镜三昧歌》以及师徒二人对话所组成的公案,并把它们编为禅宗教材。曹洞宗风由此开创,形成其后的曹洞宗。始于洞山良价,经曹山本寂完善,以昙晟禅师为祖师。唐武宗会昌年间(841年),江西分宁寺与云岩寺平分昙晟舍利灵骨,并分别在两处建塔,谥“无住禅师舍利塔”。今云岩寺无住祖师塔尚存。

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日僧永平道元来华学佛,曹洞宗传入日本,至今在日仍然法脉不衰,日本国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曾于1971年、1983年、1991年专程来醴陵云岩寺礼祖考察曹洞宗遗迹,尤其是《宝镜三昧歌》。

据《中国佛教》一书中称,昙晟提出“宝镜三昧法门”意谓人观万象,应该像面临宝镜一般,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貌的显现,所谓“渠影正是汝形”。以后的所谓“即事而真”和“理事互回”等思想皆源于此,宝为曹洞宗密传之旨。洞山良价回到江西后创立了曹洞宗,故云岩寺被称为曹洞祖庭。

昔日的云岩寺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禽声阵阵、清脆悦耳。寺内老龙井之水冬暖夏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成份,是天然的好矿泉。经测试,老龙井直通地下泉河,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远流长。

作为千年古刹,在历史文化的沧桑变迁过程中,云岩寺同样也几经风雨摧残,仅存观音堂破屋数间,寺宇仅留基脚断墙。1986年市政府拨了四万多元将观音堂重加整修,近几年来在各方善士的支持下,陆续建起了僧尼宿舍、放生池、大雄宝殿等。到1997年8月,大雄宝殿建筑工程告竣,有八百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17米高的三层扮爪盖琉璃瓦,40个立柱支撑,其造价为150万巨资。

云岩寺内主要文物是僧人墓塔二座,一为法冈禅师墓塔;一为无住昙晟祖师塔,塔内供奉昙晟禅师舍粒子70颗。无住塔和舍利子皆为该寺镇山之宝。寺内现有一株唐朝古松。寺内还有碑记三块,分别是禅关碑、祖师碑和坐禅碑,此外珍藏木刻版藏经数部。下一页

药山寺

天云瓶水——沣州药山寺

药山寺位于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药山村,自唐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唐贞元初年(705年),南岳石头希迁的法嗣弟子惟俨,带着弘扬禅宗南宗的使命从南岳移居药山。他致力于振兴禅风,扩充寺宇,传授禅法,一时海众云会,使禅宗南宗得以发扬光大。惟俨因此振誉十方,遐迩喧然,成为南中国禅系中颇具影响的一代禅师。

惟俨亲手创建的药山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清初复建的古药山寺,占地48亩,前有山门戏台,依次有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方丈楼,主殿两旁有供诸佛诸祖的侧殿及配房数十间,其规模之雄伟,佛殿之巍峨,佛像之高大,在国内都是少见的,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后因历史变迁被毁,佛殿荡然无存。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十方檀越纷纷要求修复药山寺,报经津市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津市市药山寺修复委员会”。该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推动法轮常转,领导和实施药山寺修复工程,作出了全面修复药山寺的规划,第一期工程修复惟俨墓塔,第二期工程即复建大雄宝殿,1996年已告竣建成。

大殿按原寺规模和风格修复,正殿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两边塑十八罗汉。大殿工程耗资人民币500万元,除呈请政府资助外,全部建设资金由药山寺筹划募集,这不仅是沣州佛教界的殊胜因缘,亦是海内外佛子信众之所望,对弘扬佛法,发展旅游事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药山寺开山祖师是惟严禅师,传承法系为临济宗,该寺清初曾经重建,最后两次重建修整分别是1990年和1996年。寺内现已修复和建成的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山门、僧寮等。寺内有唐朝所铸大钟一口,被视为该寺镇山之宝。寺内还有古代种植榔树、樟树四株,树龄已达八百多年。该寺有僧人墓塔二座,一座为唐朝惟严祖师塔,一座为现代名僧百深禅师塔。另有碑刻12块,珍藏佛经12部。

药山寺现任住持谷君法师,55岁,湖南省津市人,1983年出家为僧,师从百深禅师,毕业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兼任湖南省津市佛教协会理事。现任监院为谷泽法师,72岁,湖南津市人,1988年出家,师从百深法师。下一页

高山寺

法华西亭——永州高山寺

高山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城内东山之处,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是湖南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著名禅宗古刹,自古以来即为佛教徒的宗教活动圣地。始建于唐朝中叶,建筑古朴雄伟,环境幽雅寂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系“永州八景之一”。文物古迹堪称国宝。著名书法家怀素和尚曾于此挂单,深研佛法。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元和元年曾在该寺贬居十余年,建亭寺西,名曰“西亭”,著有《法华寺西亭夜饮》、《构法华寺西亭》诗以及《永州法华寺作西亭记》等诗文名篇。宋朝宰相范仲仁贬居永州时,亦寓居法华寺之西轩。

自唐、宋、元、明至清,寺名多次更改。唐名“法华寺”,宋名“万寿寺”,(后改名“报恩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当为鼎盛时期。明万历初毁于火。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清乾隆末再度被毁。咸丰丙辰(1856年)零陵县令胡适槐倡捐,嘱住持静修法师重建,是时,宏观硕划,广造殿宇,相传有殿堂18座,僧徒最多达二百余人,规制肃然,四方景仰,1949年尚举行过一千多人的受戒仪式,是湖南省佛教徒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高山寺所属关帝庙后侧,有古刹绿天庵,是唐朝书法家怀素和尚修行之家。怀素酷爱书法,因穷无纸,便于庵边种植芭蕉万株,以叶代纸,万株芭蕉绿荫遮天,故名其居为“绿天庵”,为永州八景之一,怀素所书之“狂草”对后代书法影响甚大,世人尊之为“草圣”。

庵内原有怀素千字碑文一块,现仅存清朝摹刻,字似急风骤雨,刚劲雄伟。李白曾写诗赞曰:“吾师碎石倚麻床,须叟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凉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惜“*”期间,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僧尼被迫迁俗,寺院均被拆毁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以落实,“永州八景”之古迹为海内外人士所向往,佛门子弟亦以重整山门,宏扬拂法为已任。为修整恢复宝刹原貌,永州信众和海内外各界人士,在家居士,善男信女,善心募捐巨资百万。目前,重建工程尚在进行中,相信不久后即可告竣,届时,千年古刹定将佛日重辉。而捐资兴寺之贤德亦将刻碑于寺前,芳名永存,功德无量。下一页

鹿峰寺 墨玉诗壁——耒阳鹿峰寺

鹿峰寺位于耒阳市城区,耒阳八景之一的鹿岐峰下,具体建寺年代侍考,1990年重建,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现为耒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寺内有鹿岐峰碑壁,收集有古今吟咏鹿岐峰和耒阳的诗词90首,碑壁上盖琉璃瓦,墨玉石镌刻、气势恢宏。“鹿峰寺”及“鹿岐峰碑壁”为中国佛教研究所长吴立民所提。鹫岭塔,清嘉庆年间所建,后一度湮没在荆剌丛中,1997年清理重现于世。

鹿岐寺现任住持智光法师,88岁,湖南省佛教协会

一、二届理事,耒阳市佛教协会会长。首页

寺院工作总结

互联网+寺院

寺院建设

寺院名录

寺院制度

寺院养老

寺院管理制度

寺院管理制度

鄞州区寺院

无锡寺院

湖南寺院
《湖南寺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湖南的寺庙 湖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