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学一得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9: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祖国山川颂》

《祖国山川颂》上什么?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个问题。确实,爱国主义的作品在各级教材中是屡见不鲜的。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文句的含义需要挖掘,但是没有什么难度;要了解的特殊情怀,顶多加个背景,学生自己看看也马上能懂。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找不到属于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要点的情况会令人感到心里不踏实。由此,出现前面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篇课文教什么呢?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研习《祖国山川颂》,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其中,前半句重视的是文本的人文性,后半句重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目标要求教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是“有效教学”,那么怎么使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产生实际的效用呢?

经仔细思索,笔者认为懂得了“颂”的特点将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排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可能从没想过有没有帮助学生将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利用《祖国山川颂》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将“排比”这个知识点讲具体,那样便可以起到激活人文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应该会显得更“实用”。下面就是笔者课堂操作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颂”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祖国山川颂》中,“颂”便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陈。请问,由此类文体的特点你是否想到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可能是哪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生(纷纷):排比。

师:请说说排比有什么作用。

生:结构整齐,有节奏感;渲染氛围,增强语势,使情感更强烈。

师:我猜到同学们会这样说,但是排比的作用不止如此,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祖国山川颂》前五段的学习,巩固和完善我们对“排比”的认识。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一到五段,读的过程中看一看这五段中有几处排比句。

(师生齐声朗读) 师:谁来说一下,你认为哪些段落中出现了排比句? 生:

四、五两段出现了大量的排比。

师:我来补充一下。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的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铺排,可以体现一种情境,淋漓尽致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幻灯片展示“铺排”含义)

师:

四、五两段中出现的排比就是这种情况。下面再来说一下“排比”的定义。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成串,表达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幻灯片展示“排比”的定义)现在请告诉我,这五段中排比句到底有几处。

生:现在看来

二、三两个段落中也出现了排比的情况。

师:综合前面两张幻灯片上介绍的知识,哪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课文前五段中出现的排比句该怎么分类?

生:二到四段都出现了排比句。其中

二、

三、四段都是短语的排比,第五段是句子的排比;从同一结构的词句出现的数量来看,第二段是普通的排比,

三、

四、五这三段出现了铺排。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以课文为依凭,从形式上对排比的类型有了比以前更全面的了解了。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想想排比到底得符合哪些要求。请同学们从这些排比句的内容入手,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是微小的东西,东西越小,作者的爱国之情就显得越深。好几样东西接连展示出来,语势就增强了。

师:对,这就体现了排比的第一个特点:内容集中,增强语势。试想,内容分散,语势又怎能强得起来呢?请继续往下分析。

生:第三段铺陈了“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峡,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等外国景观,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相比,一大一小,构成了反衬的关系。相比之下,更显作者对祖国景物的情有独钟。第三段的景物都是国外的庞大的景观,内容也是很集中的。

师:这位同学举一反三,分析很细致。大家看下面这个段落,有人说第四段的排比句写得不好,因为比较混乱,你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第四段铺排的景象有“珠穆朗玛峰”“黄土高原”“西双版纳”“华北”“黄河”“扬子江”“心安岭的原始森林”“海南岛的椰林碧海”“大西北的牧场”,粗看好象有一定顺序,可以说是由高到底的选择景物来写的;但是一会儿山峦河流,一会儿又河流牧场的,似乎比较乱。

生:地理方位也显得比较乱,东南西北随便乱选,不按照方位顺序,又看不出作者是否有特殊的排位意图。

师:如果我们给他找一条这样写的理由,你说是什么? 生:太激动了。(众笑)

师:确实,作者并非在写考场作文,情绪太激动的话,有些章法上的限制可能会被淡化。请大家看课本第三页下的注释①。先看生卒年,黄药眠生于1903年,卒于1987年,一生中他所赖以生存的大地上发生过哪些大事?

生(纷纷):封建王朝没落、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八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师:请大家注意,这则文章取自1980年第2期的《散文》,黄药眠可以说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坎坷最密集的岁月,他面对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肯定会特别的兴奋,所以这种文字技巧上的问题是不必过多追究的。只不过,我们得回过头来想一想,既然有人提出这样的评价,那就代表从语法规则上来说,排比应该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有较为清晰的排列顺序,这种顺序可以体现为分类有规则,也可以体现为有合理的逻辑性。我想把它概括为“条分缕析”。现在请继续往下分析。

生:第五段中由“狂风”“冰雹”“霜雪”“大火”“暴雨”“帝国主义”等主语领起的分句构成了一个排比句。这些句子因为最后一个分句“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而变得意义明朗起来。前几个主语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了中国遭受过的灾难,从自然到人文,在灾难的严重性,给人民带来的创伤感等方面来说,基本呈程度递升的态势。叙述较为全面,显示了祖国的坚忍,歌颂了伟大祖国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敬爱之情。

生:这些含义相似的句子从很多形象化的灾难描述中展现出了灾难的强烈性、密集性,写得越多,中国人民的经历就越丰富,作者的情感就变得丰富了,充实了。要表达就应把这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我想帮你小结一下,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排比的作用与前面同学的分析相比,多了“叙述透辟”的特点。 (学生纷纷点头)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在这堂课上了解到的排比的特点及作用总结一下。 (学生低头整理片刻,代表发言)

生:从语意、条理、音韵等方面考虑,排比句的特点一般有三点。一是内容集中,语势强烈;二是条分缕析,叙述透辟;三是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师:很好,《祖国山川颂》这篇课文的特殊情感我们应该把握,但我们更得注意到很少有一篇课文会运用那么多的排比,并且能那么丰富全面的显示排比的类型,体现排比的特点,同学们的收获可谓不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不断改善自己对各类问题的认识。

反思:学就要学到实处,这是笔者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背负的责任的一点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在多年的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坚定。应该说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段是坚持这种教学观念的一次明证,整个过程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做到了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改善,并且提升了其整体的语文素养。不过任何知识体系都可能远比教师所知的要庞杂,作为教师也就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虽不能保证自己讲的内容可以把某些知识真的讲全讲透,但至少可以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问题讲不全是常有的事,所以也不必求全责备,因为中学生虽然需要更多的知识,但有些内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或者说他们还不可能上升到这样的学习阶段,苛求也许反倒成了揠苗助长。帮助学生“改善”知识体系不等于帮助其“完善”知识体系,抱着这样平和的态度探索,相信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客观,更行得通。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课堂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案

1.1.1祖国山川颂(精)

《祖国山川颂》教案5

《祖国山川颂》教案文档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祖国山川颂高二语文教案

1《祖国山川颂》教案(最新)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学一得素材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学一得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