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邱海潇 12秋

号: 学习中心:

712124222021 台州电大

—————————————————————————————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体会

本人通过学习《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让我全面的学习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转变和创新。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解

在此书的第一章节提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做了纵向的述评,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观点。在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着的观点中,研究原因在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究竟应该设定在什么样的形式和程度上,经典作家们的认识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始终没有找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基准点,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邓小平大胆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进行改革,从最初引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不要“纠缠姓社姓资”和|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基本认清了现实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须由市场来决定的理念。我们认为以生产力水平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以生产工具的状况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变化的标志,就有值得怀疑之处。而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更多的社会化、泛化,也不太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中市场化与计划化的作用应看作同等重要,甚至由市场来形成更为符合所有制形式的实际。 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发现混合所有制的存在与现阶段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今天不仅能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而且还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人类社会最终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艰巨任务。

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比重到底有没有下降了呢?总体来说,公有制经济比重没有下降。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数量比重是在逐年下降,但是,这是为了调整现今阶段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这是促进我国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体制基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评价所有制的标准,并不仅仅只看所有制成分的比重,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简单地认为公有制经济成分比例越高,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有所降低,就不利于社会主义。不是这样。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才是好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反之,就不是好的所有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没有其他标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通过这种竞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尽管国有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5818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17亿元,占30.7%;实现利润10795亿元,占39.8%;应缴增值税5951亿元,占43.6%。集体工业企业资产总计573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85亿元,占2.5%;实现利润640亿元,占2.4%。

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6.9%和9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75.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占63.3%和66.8%;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9.8%、42%和32.2%。 因此,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数量比重是在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初识

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宏观调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原有的宏观调控体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计划体制存在矛盾和问题。

2、财税、金融体制不完善。

3、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尚缺综合效益等。为了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必须建立

1、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制,比如:深化计划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产业政策实施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和调控手段的综合利用。

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

从侧重经济增长到注意经济发展、再从重视经济发展到强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两次重大转变。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跨世纪的最重要的命题,也是各国所实施的重要发展战略。而要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性与代际公平性的统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大国,虽然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飞时期,但是又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庞大的人口、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主要有:牢固树立人口意识,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树立环境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采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节约使用日益稀缺的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可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经济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而要走这条能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人口、经济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全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实现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一,宏观调控可以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第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可持续发展中市场机制的缺陷。第三,宏观调控可以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第四,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五,宏观调控有助于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发展而不能持续发展的情况,是因为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宏观调控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调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为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主要采取财政金融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通过财政金融来支持或调节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财政金融可以通过资金的支持或调节作用,促进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养老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城市化或农村城镇化、生产力的地区合理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并使它们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保持协调关系,从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大量增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生产年龄人口的就业,促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则可以有效地实现生产力的地区合理分布,从而引导人口的地区均衡分布;通过金融政策可以调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规模,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可持续消费。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才能进一步发挥自我持续的经济增长(Self-sustained growth)机制的作用,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第二,通过财政金融来调节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围绕主体即人口存在的客体总和,这种人口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人口的数量增长对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要求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而经济增长是对既定资源的利用,它要受生态环境的制约,要以生态平衡为前提。生态平衡是实现经济平衡的前提,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与增长。但是,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要求经济也相应地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受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如果人口数量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利润的企业行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它们破坏了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反过来威胁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要使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对自然资源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保持恰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等等。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注意利用财政金融手段来保持合理高速增长,调节企业行为,改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等途径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对环境治理、保护的资金支持,在逐步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限制、禁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如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限制轻污染产业,促进无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促进绿色产品行业部门发展。同时,国家应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控制人口、调节经济、保护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