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 雨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8: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 雨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给出几段音乐,有豪放的,有激烈的,有忧郁的,有舒缓的,有明快的„„请学生选择并且谈谈理由。(萨克斯《春风》等„„)

明确:这首诗歌活泼欢快,充满情趣,比较适宜明快的背景音乐。

3、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听录音,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4、本文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 “雨说”的内容,比如:

雨说了它来的目的

雨说了它来的心情

雨说了它来的希望

雨说了它来的地方

雨说了它来的任务

„„

5、按雨说出现的次数,把诗歌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3节)雨的来临 第二部分(456节)雨的心意 第三部分(78节)雨的邀请 第四部分(9节)雨的祝福

四、作业

1、熟读诗歌

2、词语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品读课文

1、感受雨的形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例:雨是母亲,她让我扬起脸叫她亲一亲。 „„

2、雨其实想说什么?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3、再次朗读并小结:

这首诗赋予了雨以灵气和爱心,拟人手法的巧妙应用,联想想象的诗意表达,让整首诗灵慧活泼深情。

春雨的形象是春天使者的形象,是天使的形象,是母亲的形象,是老师的形象,是伙伴的形象,是爱的形象,是生命的形象,是幸福的形象„„

4、以“我对雨说„„”的句式完成下面两个练习:

⑴ 你听懂了雨对你说的话吗?把全诗中的“我”改成“你”,“你”改成“我”,改变部分内容,变换人称,自由朗读,体会诗意。然后同桌配合,就原诗和改后的诗对应着读。比如:

你来了,你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你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你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你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谈一谈这样改变方式的朗读体会:人称改变之后的呼应朗读,形成了一唱一和的态势,让人和雨形成了交流。

⑵选择其中的某一小节写几句“我说”,作为对“雨说”的回答,要求飞扬想象力,巧妙应用拟人手法,并选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作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创作并朗读。 教师示范:

我说,雨来了,你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

你就是我们辫梢上的珍珠啊

你就是我们嘴里的糖啊

有一天,我们寻找春天的影子

原来它被你带到我们的心里了

4、小结:全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

三、作业 完成练习卷

2 《雨说》教学设计

2、_雨说_教学设计_教案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 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 教学设计

2 雨说教学设计
《2 雨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