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言与文化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现象来了解民族文化和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和语言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现象来了解民族文化和心理并正确理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现象来了解民族文化和心理并正确理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法学法 点拨引导、自主讨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课件展示中西方龙的图片)讨论在中西方龙分别象征了什么。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

人们对同一事物投以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

二、什么是文化?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中国酒文化:

积累诗词中有关“酒”的诗句

三、讨论合作探究语言能否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呢?

1、从文字看民族生活和历史

(1)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安”、“家”、“姓”这几个字中可以得到哪些文化信息?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 “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位。“姓”是“女”字旁一个“生”,所以“姓”字的本义呢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今流传下来最早的那些姓氏几乎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部落是“姜”姓,黄帝部落是“姬”姓,从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在母系社会的高地位。 (2)汉字新解,从以下汉字中任选一个,写一段个性化的解读。(利用汉字的独特结构、内涵,抒写现实人生的新思想、新理念)骗 挫 说 值 舒 愧

2、从词汇看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

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属性、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比如(课件):

碗: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 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结合我们的历史背景与民族心理,你能推测是什么原因吗?

语言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特别敢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

3、从语言看历史变革、文化背景 (1)*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 乙:造反有理,两毛钱一盒。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 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期间习用毛主席语录。就像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关的词如“手机,寻呼机,E—mail(电子信箱),上网,网络,因特网,网虫”等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报章杂志上。) (2)通讯工具的变化:

马匹、驿站、飞鸽传书、烽火台、信号弹、电报、传真、大哥大、呼机、手机、QQ、MSN、微信

(3)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第一代(上世纪初): 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第二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第三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第四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李红卫 第五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4、从语言看地方民俗

上海人看望病人不带苹果(谐病故)。 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分离) 搬家不能送别人钟作礼物。(送终) 河北人在婚礼上不摆无花果。(无结果) 不能给恋人送伞。(分手散伙)

请说说在你的家乡传承下来的一些优良的民俗风情

5、从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1)《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

(2)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化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

四、不同的民族文化,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各个民族的人们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和美好祝福。“吉祥如意”在不同民族的表达语:

五、观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从中找中国元素或文化符号

六、小结: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语言里,耸立着珠峰,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镌刻着长城;祖国的语言里,凝聚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热爱我们的文化和母语吧!

七、作业布置: 探究:

1、中西方对数字的喜恶,说说其背后的文化。

2、“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之。或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请问这样的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

韩国文化与语言

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

德国语言与文化学习心得

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

语言与文化课后感

法律语言与现代法治文化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教学设计

语言与文化教案
《语言与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语言与文化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