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开场白

社火开场白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6 12:05:53 来源:开场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火

社火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农业社会的一项大型民间游艺活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社火表演中,社火脸谱是演员非常重要的脸部化妆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社火脸谱的绘制是目前保存在中国陕西宝鸡地区的一项古老的民间美术技艺。其绘制多用中国画中常见的毛笔;用色多是铅白、腥红、石青、石绿、石黄、黄丹、洋绿等矿物质颜料;颜料用蜂蜜水、冰糖水、鸡蛋清等物进行配制。其绘制过程一般包括:打底色、定眼窍、吸油、勾白、填色、提醒六步。本文通过田野考察,对社火脸谱的绘制过程作一详细说明。

同时,本文还对社火脸谱的艺术特点作出简要分析。

社火脸谱的形成受到戏曲脸谱的影响。但其源头可以追朔到原始狩猎伪装、巫术化装及商周傩仪和宗教祭祀面具;戏曲脸谱与社火脸谱是“源”与“流”的关系。

社火脸谱的艺术创作规律一般包括:脸型、眼窍、五官的图案纹饰画法及其相互配合,用以表现角色不同的性格与身份。

社火脸谱的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艳丽、花哨和繁琐,是“刚”与“柔”的结合。

关键词:社火脸谱 绘制 艺术分析

一、社火脸谱的绘制技艺

1社火脸谱的概况

社火甫一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由脸谱画成的花脸,这是最能体现社火艺术魅力的地方。按社火艺人的说法:“内行看脸窍,外行看花俏”。谁装扮的花脸多,谁的社火就“硬”。因为花脸角色多由小伙子担任,能戴盔帽、穿蟒靠、执兵器,装扮起来威风凛凛,很有气势;老人们说,在农村,社火耍的就是个气势,耍的就是小伙子,看谁家人丁兴旺,所以当地民间对脸谱化妆极为重视。

社火中还流行过面具的装扮形式。据陕西省社火脸谱艺术家李继友先生回忆,他在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宝鸡社火中也见到过假面具:

西秦社火在早时也是戴着面具表演的,民间艺人把这种面具称之为“兽面”或“兽脸”。笔者有幸曾见过此类兽脸,有的样子极为狰狞,披毛顶角,挂须插飞毛。遗憾的是“*”中被付之一炬。(1)

上世纪90年代,陕西省宝鸡县八鱼乡东鱼池村的老艺人高田玉将脸谱绘在木刻面具上,社火演出时直接佩戴在演员面上即可。据笔者考察,这种社火面具的纹饰造型与当地流行的社火脸谱多有不同,而是与戏曲脸谱关联较大。同时,当地其他民间艺人认为这样虽然方便,但破坏了社火化妆的生动性与随机的创造性,故未流行。 2绘制所用的颜料与调配方法

绘制社火脸谱一般使用铅白、腥红、石青、石绿、石黄、黄丹、洋绿等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未使用前为干粉末状,须经过特殊手段调配才能使用。

调配颜色的方法过去被视为秘密,绝不公开。但随着社火在农村的兴盛,这种特殊方法现今已经普及,不再被视为秘密。以下是在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胥家村的一次社火化妆中,由民间艺人王彩傲调制颜料的程序(以30—40个演员为准):

第一步:熬制蜂蜜

将蜂蜜(最好是土蜂蜜)小半碗(约100克)略加水后放于炉上加热,溢开后放置一旁待凉。 第二步:熬制糖水

将150克白糖加水后放于炉上烧熬,熬到有一定粘度后(以手指试探,微微粘

手为宜)再加入3—4块冰糖,待其溶化后,将糖水取下炉子,放置一旁待凉。

第三步:调配颜色

白色是社火脸谱绘制中非常关键的颜色,是其它颜色的“底色”,所以其调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绘制的成败。调制白色的方法是:取出适量的干粉状铅白粉,将少量蜂蜜水倒入其中,用手指反复搅动,形成糊状,然后凭经验由少至多逐渐加入冰糖水,在这过程中仍要不断地搅动,在搅动中还要不断地用指肚揉碾,将颜料的颗粒碾磨得更加细碎,防止因为颜料颗粒太粗而损伤演员皮肤,最终形成略带粘稠的颜色,其技术要求是:

(1)稀稠适中,以毛笔蘸色后能在皮肤上顺利行笔为宜;

(2)亮度强,在灯下有明显反光,若亮度弱,说明冰糖量不够,还需再加; (3)覆盖力强,若覆盖力不够,说明铅粉量不够,也要再加;

(4)干燥时间适中,若颜色在脸上迟迟不能干燥,说明糖水过量,就要再加铅粉;若颜色很快干燥,且干燥后裂纹,说明铅粉过量,还要再加糖水。其它红、蓝、绿、黄等色的调配方法与白色基本相同。

这种调色方法的原理是:使用白糖和蜂蜜水是利用其粘性来黏附颜料,而且与其它胶质黏合剂相比,更易洗掉又不伤皮肤;加入冰糖是为了增强颜料的明度,使画出来的色彩亮洁如新。需要注意的是:蜂蜜水及糖水的熬制时间应适当延长,俗称宜“老”不宜“嫩”,这样可以防止颜料遇阳光而稀释(称为“热流挂”)。

金、银色用量很少,仅限于仙、佛、神、怪类角色。其调配方法与其它颜色不同,是将少量清漆或汽油加入金、银粉中调配。清漆量要少,否则会损伤演员的皮肤。

黑色的调制也较为特殊。传统社火化妆所使用的黑色为土法制作:先将煤油灯或锅底的烟黑用木片铲下,再加入蜂蜜水、糖水调制。其特点是黑亮如丝绒,又不伤皮肤。但在胥家村考察中发现,王彩傲并没有使用这种方法制作黑色,而是用戏曲的黑色油彩替代;因为传统的黑色虽然好,但制作太麻烦,于是用戏曲油彩代替,但要增加一道工序,即用黄土将油彩中的油脂吸去。 3绘制所用工具

社火化妆使用普通的毛笔,一般选择长锋羊毫笔和狼毫笔勾勒线条,还须配备若干枝白云笔,用于填涂颜色。 4绘制过程

绘制前,艺人要仔细推敲演员所装扮的内容,以选取最适合表现该角色的脸谱。一些角色脸谱的画法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发挥,更不能画错,否则会让内行人笑话;更多角色的脸谱则在基本的程式规范之外可以有发挥创造的空间,因此不同的人画法会有不同。以下是王彩傲为社火角色“青龙、白虎”化妆的过程:

第一步是“束头”、“打底色”。先用布条将演员的发根束紧,或干脆将额头一部分头发剃去(群众对此决不吝惜),使额头尽量空出;然后根据需要,将少量的白粉与其他颜色和蜂蜜水调和在一起,均匀拍打在演员的脸上,这样既可以设定脸谱的基调,也可以防止颜料与皮肤直接接触,保护演员的皮肤,同时也便于卸妆。

第二步是“定眼窍”(又叫“采窝子”、“打窝子”)。待底色略干后,用手指蘸黑色油彩在演员的眉眼部位进行涂抹,形成一些夸张的图形,称为“眼窍”。所谓眼窍,统指眉、眼、鼻、嘴区域。这一区域的形状至关重要,直接确定了角色的忠、奸、善、恶性格和身份特征,是给脸谱定基调和绘制成败的关键所在。第三步是“吸油”。将一些黄土研磨成细粉,待眼窍定好后,将土粉轻扑在演员面上油彩处,以吸去油质,一般需要连做两次,务必将油质吸干净,这样做的原因是便于后面的颜色覆盖上去,若不去油,油性会妨碍颜色之间的粘和。

第四步是粘鸡蛋壳,这一步骤仅限于“青龙、白虎”这些兽怪类角色,其他角色不用。这些角色的某些部位需要用一些特别的手段进行夸张,以增强其凶狠、怪诞的性格特征。民间艺人在演员的两额、颧骨和下巴处粘上五个鸡蛋壳,使面部凸起,这样化妆完毕后,演员的面部就显得非常狰狞,具有威慑力。王彩傲先将鸡蛋的蛋黄、蛋清取出,再细心地剪去一部分蛋壳,剪后的蛋壳茬口要和演员的皮肤曲线匹配;然后将一种“麻苟纸”裁成细条,刷上乳胶后围绕蛋壳粘一圈,再在纸上剪开若干缺口,最后将蛋壳小心地粘在演员脸上,其位置要对称,不能偏、歪。

第五步是“勾白”,这和“定眼窍”一样,也是决定脸谱绘制成败的关键步骤。先用长锋羊毫笔蘸白色勾画鼻部花纹,行话称“画鼻花”,然后依次画眼、额、嘴这些部位,眼、鼻尤为重要,不能出错;线条要求繁密、准确、灵活、流畅,其它部位可以相对粗犷、大气一些,甚至可以简略,形成线条的疏密对比。如果角色戴胡须,就不需要画嘴部;不戴须者则要作艺术性处理,如“青龙”、“白虎”就要将嘴部大胆夸张,使两个嘴角上翘,并勾画獠牙。

第六步是“填色”。在白色的基础上,将其它的颜色分别填充、勾画在不同部位,这是艺人们可以大胆发挥自己艺术创造力的地方。

第七步为“提醒”。经过几遍色的填涂之后,有些部位不太清晰,需用墨线复勾一遍,也起醒目作用。眉毛要特别注意,要求线条干净、利索,不然就会画成“尿泡眼”。

金、银色较为特殊,为神仙类角色所专用,普通角色不能使用,所以要慎重使用。大面积的金银色和其它颜色搭配在一起,视觉上会不舒服,所以有时候需要用黄色来代替,这样效果会好一些。一些仙姑和仙童的额部、眼皮上可以适当用一些金银色,表示其仙人身份即可。 6 一些要求

社火脸谱绘制要求民间艺人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配色、勾线的功夫。用笔设色要疏密搭配、繁简得宜。相对而言,繁脸容易画乱、画脏,但也最见功夫;简脸用笔设色要准确,不能拖泥带水。同时,关公、黑虎、灵官、姜子牙、张飞等特定角色的脸谱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发挥;而其他兽、怪、武将角色可以在遵守脸谱程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不能墨守陈规。

二、社火脸谱的艺术分析

1 社火脸谱的历史渊源

陕西省宝鸡地区流传的民间社火脸谱非常丰富,它们具有文化积淀深厚、艺术水准高超、脸谱艺人众多的特点。

社火脸谱是中国脸谱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及巫术、宗教假面,而正式形成则受到戏曲脸谱的直接影响。

在原始社会,因为狩猎的需要,人们发明了戴在脸上的伪装物,后来发展为原始巫术假面,用于沟通人神。在周代的傩仪中,方相氏就佩戴“黄金四目”的假面,装扮成凶神以驱除疫鬼。到了先秦及汉唐时期,假面的巫术意义逐渐削弱,发展为各种歌舞杂耍面具,其娱乐与审美的功能日益凸现。据文献记载,在唐代的歌舞《兰陵王》和《踏摇娘》中就有演员面戴假面进行表演。宋代以后,随着戏曲的成熟,歌舞面具发展成为戏曲脸谱。但巫术假面并未消失,如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傩戏面具仍然很发达,与戏曲脸谱同时存在。在陕西,秦腔的发展壮大对社火产生强大影响,秦腔脸谱也进入社火,发展为社火脸谱。因此,戏曲脸谱的发展与成熟是社火脸谱产生的基础,社火脸谱与戏曲脸谱是“流”与“源”的关系。

社火脸谱虽然源自戏曲脸谱,但它在艺术风格上与戏曲脸谱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戏曲脸谱较为简洁、明快,注重大块纹饰和色彩的对比关系;社火脸谱则相对繁冗、精细,注重局部纹饰和色彩的刻画。这种差异与二者艺术形式及创作环境的不同有关。 首先,戏曲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各个艺术门类,因此,演员可以通过唱词、道白、动作、扮相等综合的方式来演绎剧情,传情达意,所以脸谱在戏曲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且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动态表演,并与观众之间相隔较远,观众对演员的脸部扮相并不能仔细、清楚地欣赏,所以戏曲脸谱只要求整体结构和色彩的准确与鲜明,对局部的纹饰和色彩并不作过多要求。而社火是一种定型演出,演员没有唱、念、做、打,仅靠造型来演绎剧情,所以脸谱的艺术表现功能就显得很突出;同时,由于社火在街巷露天演出,群众距离演员较近,可以仔细、清楚地欣赏演员的面部表情,因此,社火脸谱不仅要求整体结构和色彩的准确与鲜明,更要求纹饰和色彩的“花哨”与繁丽。

其次,戏曲受到了上层社会的影响,其剧目创作、唱腔设计、服饰道具均有文人、士绅,甚至皇室贵族的参与,所以他们的欣赏口味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戏曲中去,于是主流文化中“典雅”、“中和”的审美特点对戏曲脸谱产生影响。而社火脸谱的创作和欣赏主体都是农民,其审美取向重在“艳丽”、“花哨”、“强烈”,于是社火脸谱极力追求纹饰与色彩的繁冗、鲜明。

从相关资料来看,早期的戏曲脸谱与社火脸谱均具有朴拙、粗犷的艺术风格,在二者不同的发展演变中,戏曲脸谱日益向秀丽、整洁的风格演变;而社火脸谱因为生存于民间土壤中,受外界干扰较少,故较完整地保留了粗犷、豪放的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民间性”。现今社火脸谱与戏曲脸谱在风格上“繁密”与“整洁”、“雄强”与“雅致”的差异,实际上是二者风格发展演变“时间差”的体现。 2社火脸谱的图式结构 图式结构是指社火脸谱纹饰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用来塑造和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脸型”、“眼窍”是图式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 (1)脸型

脸型是观众辨识社火角色最直观、基本的图式因素,也是塑造角色身份和性格的最重要方面。脸型基本上可分为对称型、破型、旋型、固定型、立体型五大类。对称型,指脸谱的纹饰和色彩以鼻为中轴线基本对称,多用以表现忠勇和正直的角色。破型,纹饰和色彩以鼻为中轴线不对称,多用以表现刚猛的角色。旋型,指鼻、额部纹饰和色彩呈“S”或反“S”形扭转,并带动其它部位的纹饰发生相应变化,多用以表现凶恶、残暴的角色。固定型,指纹饰和色彩基本固定,不能任意改变,用以表现某些特定的角色。立体型,是先在演员的下颌、脸颊、额角等处粘上5—7只鸡蛋壳,然后再涂画色彩和纹饰,使脸谱突破平面的局限,向立体的方向发展,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狰狞、凶恶,多用于兽、怪类角色。 (2)“眼窍”

“眼窍”俗称“窝子”,是将演员的眼和眉弓部位用黑色颜料进行勾画,使这些部位扩大或夸张,再在其上描绘各种纹饰和色彩,从而表现出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眼窍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顺眼、立眼、窝窝眼、雌雄眼、三角眼、下斜眼、特殊眼七大类。顺眼,俗称“正经眼”,其形状与常人眼睛类似,但外眼角上扬,且眼形顺长,多用以表现身份尊贵或地位重要的角色。立眼,与顺眼类似,但外眼角更加翘起,使眼形竖立起来,多用以表现性格刚猛的武将。 窝窝眼,是将演员的眉与眼进行夸张,形似正面张开的蝴蝶,多用以表现性格暴躁的角色。雌雄眼,其形状与窝窝眼基本一致,但眉弓一高一低,多用以表现性格凶悍且奸险的角色。三角眼,其形状为三角形,多用以表现奸臣。下斜眼,指角色的下眼角严重下垂,形成“八”字,多用以表现鬼怪或兽类角色。特殊眼,指角色的眼形画法基本固定,不能任意改变,多用以表现某些特定的角色,如周仓用“勺子”形眼,杨任用“手形眼”(眼窝中长手,手中再长眼) 3社火脸谱的色彩寓意

在社火脸谱中,色彩也是塑造角色性格和身份的重要因素。社火脸谱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红、粉红、黑、绿、青、蓝、黄、白、金、银等,每种色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涵义,用以表现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4社火脸谱脸型、眼窍和色彩的配合

社火脸谱的脸型、眼窍和色彩这些艺术表现因素并非各自为战,而是需要互相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塑造出角色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性格和身份。

顺眼一般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尊贵身份的角色(民间艺人称为“正神”、“正身子”),如太上道君、玄武真君。立眼一般也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忠正勇猛性格的角色,如庙脊仙、敬德。

窝窝眼也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性格刚猛但身份略低特征的角色,如雷震子、杨七郎。雌雄眼常和破型或旋型脸搭配,用以表现具有性格凶暴残忍但身份略低特征的角色,如潘璋。 色彩与眼窍互相搭配,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各类角色微妙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在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性格如果不同,就可以用色彩表现其身份地位相同,而用眼窍表现其不同的性格。如关公和楚怀王,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样尊贵,就都用红色来表现,而性格却一忠义一狡诈,就用顺眼表现关公的忠义,而用雌雄眼表现楚怀王的奸诈。

在人物的性格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身份和地位如果不同,就可以用眼窍来表现他们相同的性格,而用色彩来表现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如胡大海和文丑,性格均勇猛暴烈,就都用雌雄眼来表现这一点,而二者的身份和地位却一正面一反面,就用红色来表现胡大海的正面,用绿色表现文丑的反面。

同样,闻太师和武松的性格均是勇武忠义,就都用立眼来表现这一点,而二者的身份和地位却是一高一低,就用黄色来表现闻太师尊贵的身份地位,而用红色表现武松相对较低的身份地位。 4 社火脸谱的美学特点

社火脸谱的审美具有综合的特征,是粗犷雄强与细腻华丽两种美感的结合,即“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1)雄强之美

粗犷雄强在审美中属于“崇高”的范畴。“崇高”是一种能引起人激动、兴奋、甚至畏惧的审美感受,能带给人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是因为客体力量大于主体,主体为抵御客体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如英国十八世纪美学家柏克认为,人对客观现象如黑暗、孤独、无限等不能理解,因此感到畏惧,从而因保护自己而产生崇高感。康德也认为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在于人内心能抗拒外界威力所引起的先惧后喜的愉悦。

社火脸谱的主要审美特征是粗犷雄强,是一种“刚性”的美。它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脸型的变化。

脸型是社火脸谱最直接的感受对象,是纹饰和色彩在有限平面中的表现方式。社火脸谱最主要的脸型是“破型”、“旋型”和“立体型”。这些脸型均打破平衡、和谐,造成一种扭曲、不和谐,从而产生一种激烈、狞厉,甚至“丑怪”的视觉心理,使观者产生粗犷、豪壮、雄强的审美感受。

(2)色彩的强烈对比

社火脸谱基本使用大红、靛蓝、青、白、黑、黄、金、银等纯色。每一幅脸谱都要使用很多纯色。这些纯色之间较少调和,而是直接按照一定的规律搭配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猛烈、刺激、跳跃性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效果。与传统文人画追求“淡雅”、“逸气”、“纯净”的审美效果截然不同。 (3)形象的选择与改造

社火脸谱中的形象很丰富,但最多,也最能体现出“刚”性美感的还是各种武将、魔怪的形象。所以社火脸谱很重视对这些形象的选取和刻画。民间艺人甚至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些通常认为是儒雅、清秀的形象改造成武将的形象,通常人们认为孔子是慈祥老人的相貌,哪吒是清秀少年的相貌,但在社火脸谱中,他们都被改造成能杀能战的武将,被画成凶神恶煞的形象。当民间艺人被问及这样做的目的时,他们说,这样画出来群众爱看,画成白净脸就没人看了。正是这些武将形象的大量聚集,形成了社火脸谱雄强的“刚”性审美特征。 2 柔和之美 社火脸谱并非一昧地粗犷,而是在粗犷、雄强的基础上,还具有“柔和”、“细腻”的特征,即“柔”性之美,这在美学范畴中属于“优美”。

优美是美的一般形态,是主体的力量大于客体,从而主客体达到统一和平衡,使主体产生一种“柔和”“轻松”的心理体验。近代美学家布拉德雷曾将美分为“小巧、秀雅、优美、巨大、崇高”五种。包桑葵也将美分为“平易”与“艰难”两大类。都说明“优美”是重要的美学范畴。

社火脸谱“柔和”的审美特征主要来源于其纹饰的“花”化和对纹饰色彩的细腻处理。在社火脸谱中,人物的鼻子、眉毛、脸颊、额头等地方都不是具象的写实,而是被设计成由花、鸟等许多事物变化而来的的图案或纹样,这些图案纹样使脸谱具有装饰性,形成“花”化,产生优美之感。

另外,社火脸谱的纹饰色彩的层次和细节非常丰富,往往是局部深入,层层叠加,具有细腻、丰富的感觉。

刚与柔是矛盾、对立的一对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也是会互相渗透、融合的。社火脸谱中就显现出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在社火脸谱中,粗犷、豪放,但不失细腻、温情;细致、周到,但不流于琐碎。雄强之美与柔和之美是互相渗透、共同存在的,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推荐第2篇:社火

社火

社火,又称“耍社火”,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是承袭秦汉时的百戏逐渐发展形成的。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祝辞,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起源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历史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宝鸡市陈仓区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在一个平台上固定一根高达2—3米的钢筋,用彩纸在钢筋上做出老虎、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在钢筋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内容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驻固部队、武警、六九五厂还有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太平鼓及东北秧歌等表演内容和形式。

山西社火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如凤秧歌,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车船轿类,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主要有《小车会》、《旱船》等节目。山西灯火,其特点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灯火的艺术,具有全国各地灯火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发挥山西地理资源优势,具有独具的地方特色,如旺火,“煤海之光”灯展,都与山西煤炭生产有关。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的民间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武技类有九节鞭、鞭杆拳、剑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笼、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技艺引人。

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襄汾县中黄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种。每年春节期间初十前后在本村、邻村表演,从十五起到县城或地区演出。传说,中黄高台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出,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后来,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中黄高台。中黄高台的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后面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有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还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又站着另一个演员。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卜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这些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表演的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太原地区将与之类似的艺术形式称为“铁棍”、“背棍”,有的艺人能同时担负三位小演员。

高跷,俗称“拐子”,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是山西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木跷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五尺,一般为

四、五尺。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襄汾县盘道村,素以高跷表演闻名,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一般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

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观者屏息静观,直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冷汗。浮山县高村、庄里、张家河、火壁一带,也以武高跷著称,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凳’等,颇有武术色彩。垣曲县胡村的高跷,除了磕拐、碰拐、跌叉、跳桌等特技表演外,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上抬、组合抬等高难抬法,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 社火

读音:shèhuǒ 解释:

1, 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

出处:范大成《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2, 指同伙。

出处:《水浒传》五十八回:“但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民俗、传统、习俗、春节、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

1.《宁夏固原研究》 (佘贵孝)

2.宁夏固原市地方志查询软件(佘文刚)

3.《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段友文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推荐第3篇: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

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推荐第4篇:春节晚会主持人开场白与春节社火主持词

春节晚会主持人开场白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丁)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员工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鞠躬)

(乙)寒暑交迭,万象更新,悠然间,岁月的年轮在不经意中又多划了一个圆圈;

(丙)长江作证,这是灯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舞台上有你也有我的身影;

(甲)清江为伴,这是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海洋里溶有我们艰辛的汗水;

(丁)天地共鉴,这是永恒与温馨筑就的圣地,圣地中播撒着青春的希望。

阅读了《春节晚会主持人开场白》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演讲稿范文大全

(乙)朋友们,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台自导、自编、自演的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节目开始前,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晚莅临晚会的领导:

(丙)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同志,欢迎您的到来!(甲)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掌声欢迎!(丁)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同志,谢谢您的光临!(乙)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同志,欢迎您!(丙)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同志,掌声欢迎!(甲)市委常委、市组织部部长×××同志,掌声感谢!(丁)中国建设银行清江支行行长×××同志,欢迎您!(合)欢迎大家的到来!(鼓掌)

(丁)在这里,我们重复着类似奥斯卡颁奖晚会一样的话题,但这的确是大家的肺腑之言!(乙)我们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领导!给了我公司最亲切的关怀和最诚意的支持!(鼓掌)(丙)我们要感谢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供应商朋友!希望来年合作更愉快!(鼓掌)(甲)我们也要代表晚会组委会向尊敬的公司领导×××及公司的全体干部员工说一句话:“大家辛苦了!” (鼓掌)(丁)我们还要向全体先进工作者、行业标兵及科技奖励获得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超越的标准!(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鼓掌)

(乙)XX年是×××公司五年规划的

春节社火主持词

开始:

a b: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过年好。

a: 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快乐斌

b: 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如意倩

ab:我们用自己最嘹亮的歌喉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a: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转眼间我们已用烟花爆竹送走了快乐的虎年,今天就让我们用掌声和欢笑再次来迎接这个兔年的新春。

b:

让我们用热情与力量共同编织兔年美丽的梦,让我们为了事业而拼搏,为了梦想而奋斗,为了我们的又一次辉煌,又一个丰收而奉献出我们旺盛的精力。

ab:我们再次用衷心的祝福来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祝大家兔年快乐!happy兔 year

a:今天是农历正月——,春节的喜气也更加浓了,我们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与喜悦,我们的村民更是齐心协力,准备好了精彩的表演,他们要用花灯的耀眼来庆祝新春,用社火的精彩来欢度新春,现在请我们来观看他们的表演。

节目安排:

b:《高灯》--我们来欣赏的第一个节目是高灯。高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制作到表演,都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卓越才能的体现。它融合了剪纸,掌灯,高脚,画脸等多项技艺,表演者扭着身子,自由洒脱,如走在云雾里,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震撼,请我们拭目以待。

刚刚的表演真可谓是精彩啊!好了,大家都知道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这些成语,可见马已经成为奔腾的写照,哪里有奔腾的马,哪里就有成功的人!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欣赏《跑马》表演。

a:

《船》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划着船踏水拈花,等待自己心上人的场面,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证她内心的忧虑与急切。

b: 现在我们用掌声请出下一个节目——缸担子。

a: 《西蝉》跳跃是它永恒的姿态,下面就请我们欣赏《西蝉》表演。

b: 好了,下面让我们舞动青春,舞动年轻,用舞蹈来欢庆春节。

a:

《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狮王和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庆祝新春来加入了我们热闹的场合,让我们用自己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它们。

推荐第5篇:通渭社火

通渭社火

社火闹元宵 襄城涌春潮

社火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尚书.尧典》《周书.洛诰》中就记有有关迎新年辞旧岁祭祀社稷的活动,宋书称民间艺人合伙演唱为“杂场”,合伙为戏称作“社火”。明代郑晓的《今言》说:“火者,一烘而过也,过年后就散了,故称社火”。史书中记载,炎帝的部族以炎为大火,为庆祝炎帝的功德,所以在除夕的夜晚到处都张灯结彩或架起篝火,使人们在火光照耀下尽情的欢乐,年长日久,相传沿袭,便简称为社了。

通渭社火,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每逢春节元宵之际,全县人民都要耍社火,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县城,到处都洋溢着社火为大家带来的喜庆欢乐的气氛,以此来表达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和太平年里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的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

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显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传统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场子、纸马舞、蜡花舞、杂耍、小曲、旱船舞、狮子舞、高台、高跷、马社火等。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瑰宝的通渭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旱船纸马宜呈春,通渭民风千古秀。

从大年初四开始,通渭各乡村社的群众都自发组织社火队,耍闹在庄头村尾,正月十

四、十五两天,他们纷纷涌进县城进行汇演,共闹元宵佳节,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结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队多数以自然村为主开展活动,也有几个村联合活动的,乡村社火大都在晚间活动,走村串户,耍到谁家主人都以饭菜烟酒款待。也有通过提前商讨集中在一处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麦场摆一大桌,全村所有农户,自愿送来各样饭菜,款待演出人员,在县城,只有十四,十五两天,人民扶老携幼观邓赏化,观看社火,社火队耍闹在商铺,单位门前,俗称“过街社火”。

通渭社火,雅俗共赏,寓教与乐,他们舞长龙,耍狮子,扭秧歌,踩高跷,唱小曲,摇旱船,从华岭山颠到牛谷河畔。从秦嘉徐淑故里,到笔架山下,处处都流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通渭社火,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扭秧歌就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集舞队与小戏与一体,行动起来,长长的一个舞队,游街或串场,极具观赏性,停留在场地上,又可做轮番的表演,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纸马舞因多在跑动中进行,又叫跑竹马,相传在战国时代就已流行,纸马舞是用竹子分别扎成马或驴的头胸和臀尾部灯架,裱糊彩绘成骏马灯样,各系在骑马人的前腹后腰,骑马人披花围裙,各带马铃一串,另有引马者一人,手持长鞭,吹口哨,寓意为“训马”在节奏强烈的锣鼓声中,引马人以碎步引马群列队而出,先绕场一周后,马队进退穿插,左右环绕,当做完多种舞蹈组合造型后,马队突然犹如受惊狂奔,引马人即以惊惶紧张的舞姿,穿梭在马群中作拦马状,这时鞭哨声,口哨声,马铃声和激越的锣鼓声融为一体,使舞蹈的刚健豪放达到高潮。

腊花舞也是社火中比较经典的剧目,腊花姑娘是美的化身,一般由四到八个巧装打扮的四大四小姑娘演出。她们能歌善舞,生气勃勃,头饰华丽,举止文雅,或手托绚丽夺目的花篮,或手提丝绸彩帕,一手拿五彩彩扇,围做一圈,踏着十字舞步,随着伴唱人所唱的秧歌调和各种乐器的伴奏节拍翩翩起舞,另有化装的男女丑角无拘无束的穿插其中,即兴作戏,耍丑逗笑,别有风趣,尽兴时,丝帕飘飘,彩扇猎猎,其乐融融,管弦齐鸣,吹拉弹唱,罄碗叮当,小曲音调和各种乐器叮当作响。众人帮腔合唱,翩翩起舞展现出独具地方风情的欢快场面。

说到通渭社火,就不能不提到通渭小曲和杂耍,通渭小曲在汉唐就已形成。明清亦盛,是流行与通渭地方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俗称小唱。其曲调委圆润,优美动听,唱腔欢快明朗,节奏感强,颇富变化的音调,流畅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味。风趣生动,活泼自然,曲词和折押韵,意味深长,曲目内容有《兄妹观灯》《绣荷包》《十二花草》《剪窗花》等是社火表演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表演时两人顶一狮,狮群由一人引领,玩法因顶狮人的技术高低各异,其寓意都是驯狮。引狮人手持绣球,引雄师绕场一周,然后由引狮人指挥做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上高台,滚绣球等。

旱船舞由船姑娘和艄公同舞,旱船用木竹扎成,外面用彩布彩纸装扮,四角悬吊绣球,船前后固定有美丽的腊花盆灯,窗户上帖满窗花,异常美观。表演时,艄公在前划船,船姑娘随船舞动,船只冲波劈浪,悠然荡漾,遇滩搁浅时,艄公在铿锵紧促的锣鼓声中左右划动,伴以说词,摆脱困境,风平浪静时,船曲轻快,边唱边舞,悠载悠载。

在通渭社火中,高台高跷属通渭一绝,高台高三四米,上端装饰成五彩缤纷的树枝或花朵,由小孩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叶面,并按戏剧情节亮相姿态,采用人拉,车拉,缓缓移动,玄妙异常。高跷由叫“跷子”用两根木棒,上边钉“耳”,耳上装踏板制成,踩高跷的人将脚放在踏板上,用绳子将下小腿于跷板绑在一起,即可边行边舞,也为这盛世佳节谱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方社火闹元宵,平襄古镇涌春潮。

通渭社火,以她的独特魅力展示着华夏民族的古老风韵,融汇着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通渭社火,钟黄土高原之灵秀,沐濡谥道教之熏陶,成为黄土高原风情中的又一枝艺术奇葩。

推荐第6篇:春节社火

春节社火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六年级 吕 龙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 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指导老师:石爱雄)

http://www.daodoc.com/xiaoyu/xuesheng/miaobi/dgg/6/201110/t20111006_1072126.htm

推荐第7篇:春节社火

2012观赏春节民间社火活动

每逢春节,济南各个地区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 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推荐第8篇:社火致辞

社火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新年好!

小龙辞岁,骏马迎春,值此岁序更换之际,我们谨代表友好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友好村一千多父老乡亲向镇党委、镇政府和在我镇工作的各位领导干部,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美满,和气致祥,万事如意!也祝全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2013的脚步渐行渐远,回首刚刚走过的路,我们豪情满怀!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固本强基、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平稳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任务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崭新的2014年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制种玉米市场萎缩,必将对农业经济造成强大的冲击,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同时把我们推到了峰尖浪谷,经得起风雨方显志士本色,神鞭催骏马,马奔锦绣程!让我们全村上下齐心,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共克时坚,为完成或超额完成2014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一起努力奋斗!

冬渐逝,春将至,甲午马年逢盛世!再次恭祝全体新的一年吉祥平安,如意安康!

推荐第9篇:社火展演简报

弘扬传统文化 彰显现代魅力

——彬县2012年社火巡游展演比赛活动规模大、形式多、文化浓

2月5日(正月十四),彬县隆重举行了2012年社会巡游展演比赛活动,全县各镇、社区、企业、协会2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共计5000多人。中宣部机关工会主席齐殿清,县委书记李建民,县人大主任李福民,县长陈万峰,县政协主席池军旺等所有在家的县级领导,2011年和2012年离退休的县级领导,各镇(社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县级国家机关、县委和政府个工作部门、挂牌机构、直属事业机构、各人民团体党、驻彬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100多名从未到过县城的偏远地区贫困群众代表,和数万名群众一起观看了比赛。

各参赛代表队,以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锣鼓、唢呐、车亭、跑旱船等多样的表演形式来展现文化风彩,提高文化素养。彩车队别具一格,形式多样,展示了各镇、社区、企业、协会的产业和成果。通过表演体现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新气象、新风尚、新面貌。经过激烈角逐,城关镇、彬煤公司代表队获得一等奖,龙高镇、义门镇、海鑫酒店、大佛寺煤矿代表队获得二等奖,西坡社区、香庙镇、新民镇、黄土情秧歌队、电力公司、水帘洞煤矿代表队获得三等奖,韩家镇、永乐镇、小章镇、水口镇、炭店镇、北极镇、新堡子社区、车家庄社区、太峪镇、底店镇代表队获得四等奖。

社火巡游展演结束后,县长陈万峰做了重要讲话,指出举办这次元宵节社火巡游展演比赛活动,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镇、各社区、各有关企业对此十分重视,演出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各参赛队员精神状态饱满,展演激情澎湃,体现了“喜庆祥瑞、平安和谐”的活动主题,展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共建和谐、共创辉煌的精神风貌。

推荐第10篇:解说词社火表演

解说词社火表演 序曲:红旗颂

男:百年华诞我们共庆,美好家园我们共建。在迎来**百年华诞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祝愿*厂传承百年创业精神,引领跨越发展潮流。

女:伴着悠扬的弦律,踏着时代的鼓点,欢乐写在脸上,祝福藏在心间。由800名******学校学生组成的《红旗颂》方队,拉开了**百年庆典文体表演的序幕,庄严而凝重的《红旗颂》乐曲,把**员工对祖国的热爱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男:看,此时的广场上出现了一面巨大的鲜红旗帜,她就像一簇簇燎原的星火,又像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女:红旗引路,我们充满信心,红旗飘扬,我们充满希望。

男:红旗引路,自有曙光在前;红旗把我们的精神温暧,五星红旗把我们的力量凝聚。 女: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1905”,一个充满希望,一个充满想像,一个充满初生时的萌动的数字,一个令人难忘、令人回味的年份,仿佛让我们品味创业的坎坷和艰辛。 男:“1905”,这是对**最真诚的回望。 女:“1905”,是一个起点;“1905”,又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迂回和变迁,是沧桑与辉煌! 男:随着乐曲的流淌,场上学生的跑位。现在场上800名学生用红色彩球组成了阿拉伯数字“2005”,寓意**在2005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2005”由红变黄、由黄色演变成蓝色的海洋。

女:从1905到2005,它昭示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成就了光荣与梦想,也让“**蓝”成为中国万里铁道线上最亮丽的风景。

男:百年薪火在传承,百年壮志在成长。百年风雨沧桑,**人雄心勃勃,倾力于国家铁路事业,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女:“100”作为一个数字也许不能激起多少想像,但一旦与**的发展史相连,它顿时焕发出不平凡的光芒。800名学生在会场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红色彩球组成了阿拉伯数字“100”的字样,极具动感的红色彩球穿插其间,象征着**百年来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光彩永恒。 男:这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场景。请看,广场中央“百年厂庆”这四个大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与我们的心律一起跳荡。我们祝福你啊!“**!” 女:**,祝福你走过百年沧桑,风采依然。

男:是啊,一百年来,**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萌发历史,经历了民族抗争的战火洗礼,铸就了工人阶级的不屈品质。

女:一百年来,**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步伐,为中国铁路民族工业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新的历史篇章。

合:又见红旗,跳动的旗帜穿越一百年的历史,正带领我们奔向又一个崭新的明天! 第一乐章:“希望之光”少儿运动操表演(由东向西)

男:我们的孩子向我们走来,我们的明天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希望向我们走来。

女:随着动感十足的“GO、GO„„”音乐响起,由****的学生组成的乒乓球、羽毛球方队来了我们的面前,朝气蓬勃的身影、天真浪漫的笑脸,为百年华诞的**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

男: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他们代表着全体先行小学生的心愿,祝贺**100大庆,祝贺**,更加美丽辉煌;祝贺**,永远蓬勃向上!

女:东方风来满眼春。他们的祝福,是为我们的奋斗喝彩;他们的旋律,是让我们把理想唱响,更是激励我们去追求春天的希望。

男:小朋友们意气风发,气宇轩昂,她代表了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未来,将郁郁葱葱,充满力量。 女:他们以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运动姿态和充满活力的拉丁舞,祝愿百年**事业兴旺,员工安康。

合:他们用纯真的笑脸畅想**花团锦簇的前程和无限美好的未来,他象征了**百年如花的岁月,他象征着**儿女志存高远的不凡气象。 第二乐章:“青春活力”韵律操表演(由东向西)

男:长江在舞,黄河在笑,古老的运河涌动着青春潮。

女:你听,潮声里唱着那健身的歌;你听,歌声里淌着那健康的调! 男:青春的节拍那么热烈,青春的脚步那么轻快!

女:****中学学生组成的青春韵律操把时代的节奏、青春的节拍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的百年庆典,把青春的活力奏响。

男:由400名身穿红色运动装的学生组成的健美操方队,阵容气势雄伟,舞蹈设计独具匠心,舞动的红色旋律象征着勃勃生机,伴着节奏鲜明动感强烈的韵律操,汇成了运动的海洋。 女:这是欢乐的祝愿,这是汇聚的吉祥,这是甘醇的祝福,这是团结的力量,这是祝福****的心声在跳荡。

男:健康和美丽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青少年学生青春靓丽,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女:他们用队形的变化来把运动的旋律飞扬,把青春的活力吟唱。为我们展现了年轻人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的情怀。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他们不愧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男:现在,场上的学生们用整齐的队列摆出了阿拉伯数字“100”的字样,这红色的“100” 在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寓意了百年**将永远与青春同行,跨越自身发展的艰难与险阻,实现中国铁路的光荣与梦想。

女:青春的活力让我们深深回味,回味生命的美丽和青春的豪放; 男:青春的美丽让我们激情澎湃,澎湃中涌动着创造的冲动和梦想。

女:这是一群昂扬的中学生,他们眉宇间展现着青春的豪迈,步伐中流淌着青春的活力。 男: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中学生,内心中展现着对**的真情,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合:共同祝愿我们的**:跨越时空,走过沧桑,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书写一篇篇振兴**的新乐章。 第三乐章:“锦绣车城”职工健身秧歌舞比赛(由东向西)

男:听,乐曲悠扬;看,舞步轻盈,这是工厂女职工向我们展示自己时尚的美丽和健康的向往。 女:450名女职工,轻歌曼舞,神彩飘逸,这是女职工用心抒发着自己升腾不息的憧憬和向往。它以它独特的轻巧、灵秀和美丽的旋律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男:跨越百年,历史成就了**;

女:沧海横流,巾帼英雄创造了最为美丽的彩虹。

男:如同健身需要付出劳动一样,**在创造中成长丰满,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强基壮能、优特争先,与市场较量,与装备较量,也与自己较量。

女:**在博弈的历史中延续;在博奕的凯歌中礼赞,在百年创造中成长,在奋斗明天中辉煌。 合:她将以充沛的精力和智慧,率先引领大功率内燃机车发展潮流,面向高科技、多元化,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第四乐章:“流金岁月”退休职工健身球操表演(由东向西) 男:缤纷彩球空中舞,优美旋律手中花。

女:现在场上出现了一群精神矍铄的老年人队伍。她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男:她们是****街办的老年健身操队,是所有热爱生活、热爱健身的老人代表。

女:这些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队员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她们用健康向上的健身活动感染、带动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她们用无私的爱心温暖着他人。

男:这些老人参加今天的百年庆典,为**的节日增添了几许回忆,他们用飞扬的旋律祝福**,祝福**的明天会更好!

女:老人的笑脸和孩子的笑脸交相互映,飞舞的健身球链和飞舞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相映成趣,夕阳和朝阳同时在这里焕发着祝福的光芒。

男:一曲好运来,预示着**在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用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掌握自己命运,创造自己的明天,展示车城儿女的傲骨雄风,显现出中华民族工业振兴发展的图腾。 女:“奉献最好,创造更好”。这是**的承诺,更是**的梦想。 男:240位老人用矫健的身姿组合成“V”字造型,“V”象征着胜利,象征着梦想,更是这些老人用心对**的祝愿。

女:江南车城,跨越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已经创造了价值相当于建厂时的数十个**,为共和国和中国铁路奉献了自己的最好。

合:让我们将智慧留下;将汗水留下;将激情留下,为**的激情跨越,为**的美好明天,创造出新的业绩。祝愿**好运来,祝愿中华民族好运来,在好运中走向和谐、幸福、安康! 第五乐章:“激情跨越”大型团体操表演 第一小节 威风锣鼓

男:听!什么声音震耳欲聋,那齐齐的鼓槌正敲响着时代的声音。 女:那清脆的铜锣正拍响着时代的凯歌。

男:古老的形式,跃动着时代的节奏;今天的喜悦,延续着历史的源头。 女:今天,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为百年华诞的**祝福、歌唱。

男:在**这面大鼓上,我们就是一个个欢蹦着的鼓锤,是我们的舞动和击打,让喜庆的鼓声,敲开每一天的生活之门。

女:我们用鼓声向懦弱说不,让畏缩滚开。我们用鼓声,呼唤文明、呼唤健康、呼唤辉煌。 男:铿锵的鼓点如黄河的瀑布撼人心魄。

合:黄土高原的宏大气势在鼓点中滚动,使柔风和雨的江南领略了西北风的魅力。这一番豪爽将推动我们在新的跨越大潮中更加锐意进取。 第二小节

龙狮竞舞 男:跨越风雨,走过沧桑; 女:与时代同行,追赶着太阳。

男:你是千年华夏永恒的图腾,你是亿万儿女心中不灭的明灯; 女:活力**似那狮跃龙腾,火热生活象那旭日东升。

男:黄、白、红、青、绿、蓝等八条象征着华夏图腾、中华雄姿的巨龙,上天揽月,下海弄波,给我们带来了吉祥、如意、喜庆的场面。 女:威风锣鼓,铿锵四方; 男:雄狮跃动,巨龙飞腾; 女:狮龙竞雄,事业兴旺。

男:英雄在竞争中产生,勇者在争锋中现身。

女:看,那冉冉升起的太阳是**人用巨掌托起的希望啊,那飞舞的8只祥龙,吸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光辉,象征着我们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星光灿烂。 男:百年春秋与时俱进尽显风流,一路跨越传承历史前程似锦。

女:今天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兴厂富民”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第三小节 荷花绽放

男:盈盈碧水沐朝霞,片片粉荷摇浪花。

女:这是梦中的江南:千山奇秀,风景如画; 男:这是美丽的家园:物华天宝,源远流长。

女:由******200组荷花组成的荷花方阵翩翩而来,似天地铺彩,像梦幻烟霞。 男:看吧:花随梗动自舒展,碧耀星空我潇洒。

女:微风送香气,红花衬笑脸。一片生机昂然,满眼活力迸发;舒展飘动的巨荷象征着我们美丽的****、我们跃动的希望。 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看,荷花向两侧分开,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花蕊,衬着女孩青春的脸庞。是喜悦,是吉祥,是祝福!

男:是什么使你具有这芬芳气息?是天地之灵气,是日月之精华,才使你璀璨夺目,绚丽如虹!名扬天下的车城**,不正是有你这精神气概,闪光面容? 女:“荷叶绿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男:让我们唱起来,让我们跳起来。 合:让歌声化作祝福,让激情增添豪迈,让我们共祝**:乘风破浪,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第四小节 踏歌起舞

男:这是生命的歌,这是粗犷的舞; 女:这是**的魂,这是中华的梦。

男:他们踏歌起舞,歌唱着几代**人的奉献精神;

女:歌唱着几代**人的梦想,体现着**人的共同心声和美好祝福。 男:祝福**这个长三角上璀璨明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大放异彩。

合:我们在歌声中以全新的面貌,崭新的姿态,创新的精神,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共同创建一个富裕的**、文明的**、诚信的**、跨越的**。 第五小节 戚厂之歌

男:运动场内,彩球高悬,彩旗、彩带迎风摇曳。

女:在振奋人心的《**之歌》中,鲜花方阵、红旗方阵、气球方队、各代表队及文体演出方队一一出场亮相。

男:国旗升起来,会旗飘起来;

女:五彩的气球升起来,和平的鸽子飞起来。

男:欢庆的锣鼓敲起**人的梦想,卡通机车扬起**人的风帆! 女:带着田野里丰收的希望,带着大地上稻禾的穗香;

男: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果实,金色的希望,希望的田野上一片金色的光芒。 女:让我们与**同在,让我们与**共希望。

合:让我们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再铸新辉煌

主持人:春节黄金周刚刚过去,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旅游高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元宵节期间,乔家大院所在地的祁县东关镇乔家堡村的村民又开始忙活起来了。今天的《农事聚焦》我们就带您到哪里去看一看。

解说词:一走进乔家堡村,我们就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年味,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而且虽然这一天是入春以来最冷的一天,但是乔家堡村的村民们还是在瑟瑟的寒风中热情不减地准备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社火活动。

同期声:把彩带拿出来就行。

同期声:不要,不要拍了。

同期声:人家就是照你戴呢。

解说词:2004年对于乔家堡村的村民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喜庆的一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惠农政策,而且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再加上旅游事业也是十分兴旺,2004年乔家堡村集体收入达1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十个百分点,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比上年增长十五个百分点。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闹红火的劲头也更足了。

乔俊海(祁县东关镇乔家堡村村支书):咱们2004年就是从旅游上、地里面、还有做生意上各方面人们都增加了收入,2005年人们又有一种喜庆,都想在正月十五闹红火,预示着2005年再来一个丰收年、喜庆年,所以村民们踊跃参加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今年估计我们参加的人有200多人,今年参加的项目也多,比平常也多。

村 民:搞起旅游事业来,(我家)开了小饭店,这个收入越多了,心情就愉快了,根据这个旅游事业,愿意出来搞这个旅游活动,赶上今年正月十五闹红火,老两口都出来参加活动。

村 民:今年我越老了,可是越高兴,我越精神,往后一直要演下去。

解说词:今年乔家堡村社火活动的规模和参加人数是历年来所没有的,为了庆祝好收成、好年景、好收入,他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以反映民俗风情为主的节目有秧歌、旱船、竹马、猪八戒背媳妇、背棍、铁棍等,非常丰富。

刘立本(乔家大院馆长助理):社火节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正月十五闹元宵,大街小巷人如潮,儿童竹马满街跑,龙灯旱船踩高跷,背棍上的娃娃摆得好,抬棍上抬的是金水桥,猪八戒背的假媳妇,逗得群众笑弯了腰。

解说词:这不乔家堡村的村民们正在为游客表演精彩的社火节目,。

现场表演:

解说词: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新疆游客:我在饭店吃饭呢,饭都没吃完,菜一放,我就不要了,赶出跑出来。

解说词:背棍、铁棍被专家们称为是“空中艺术”,这位从新疆远道而来的游客对村民们表演的下面有人抬,上面有人站的表演,即层次分明,有浑然一体的背棍、铁棍充满了兴趣,也充满了好奇。

新疆游客:这是个铁架子。

同期声:哎,这是个铁架子,这上面是个木板,拿一个铁棍焊上去,你看这上下通着呢,插到上面,

新疆游客:要不然就不好站稳了。

同期声:哎,这前面是一个铁棍。

新疆游客:这还非要身材苗条的小女孩在上面才行。挺好,挺好。

同期声:这里头都是拿布子缠着呢。

新疆游客:挺好,挺好,这个有特色。这个回去就可以把他传到、带到那边去。

解说词:除了反映晋中一带民俗风情的社火活动外,乔家堡村村民还根据乔家大院第一代主人乔贵发当年走西口,到包头,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发家后重返故里的故事编排了《乔老爷回家》的节目。

现场表演:落轿子,乔老爷下轿,父老乡亲们好,恭喜乔老爷发财回来,父老乡亲们同喜同喜,同喜同喜。

解说词:节目虽然很业余,但是在与游客同乐,博得大家一笑的同时,也使乔家堡村村民更加坚定了勤劳致富,不断开发旅游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与室外表演相得益彰的还有室内的民俗表演,如剪纸、刺绣、木刻、葫芦雕刻、打石头饼等。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在表演石头饼的摊位前,不时有游客前来观看,询问石头饼的制作工艺。于是,我们也上前向正在做石头饼的大妈进行了请教。

记 者:这个面和普通饼子的面和法一样不一样?

村 民:不一样。这是先放上鸡蛋,再放上油,再放上泡大粉,再用花椒水,水稍微烫一点,和起来,让放一会儿,我们俩个人才做呢。

记 者:对这个石头有什么要求呢?

村 民:这总得是鹅卵石,好石头,这就不往下掉面面(石粉),要是拿上有沙的石头,吃的时候就碜的不能吃。

解说词:大妈告诉我们说,石头饼也叫“巴饼”,是晋中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食品。过去只有在妇女生了孩子,坐月子的时候才能吃到。因为这种面食为“天然饼”,有营养,好消化,就跟我们今天备受人们重视的绿色食品是一样的。到了现在,一般人家都可以加工制作石头饼,不过每个人和面的手法不尽相同,可以说风味各异。乔家堡的“巴饼”经过晋商大院“乔在中堂”炊事员的不断改进,更是酥松香脆,独具特色。

游 客:挺好的,当地的东西,可以。

记 者:觉得口感怎么样?

游 客:口感酥脆。

解说词:就在我们和游客品尝石头饼的时候,旁边突然传来了放炮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这里还为游客准备了许多放炮的架子,让游客能够在节日里过一把放炮筝的瘾。

游 客:到这里来非常的有气氛,我们过年的时候,在城里边都不能放炮了,现在城里边都禁止放跑了,而到这里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来放一下炮,挺热闹的。

解说词:怎么样,乔家堡村在元宵节为游客推出的这一系列民俗盛宴,没有让您失望吧。

主持人:一天天富裕起来的乔家堡村村民在元宵节前后为游客展现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为游客营造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和晋商民俗文化氛围,相信抓住这个契机,乔家堡村2005年的旅游事业会越来越红火。

元宵节解说词

三阳开泰辞旧岁,金猴送福迎新春,向三晋一流强镇跨越的***山镇三万六千父老乡亲向全区各界朋友拜年了,祝全区人民万事如意,猴年大吉,祝全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前程无限。

回首二○○三年,***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五大中心”的战略思路,充分发挥本镇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在稳定发展煤炭、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新技术工业,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有效加快了全镇的经济建设步伐,带动和促进了全镇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农业产业化开发、发展民营经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方面均获全区第一。

一年的发展,一年的变化 ,离不开全区人民的支持,我们真诚感谢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一年来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尤衷的感谢外来企业和投资商对我们的信赖,同时我们也更期待在新的一年中对我们有更多的支持,更多的青睐。

新的一年,我们要放眼汹涌激荡的发展潮流,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规划更加宏伟的蓝图。实施四大兴镇战略,抓住机遇,负重赶超,奋力跨越,创造***山镇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愿***山镇的明天更美好,愿***山镇这方热土秀美如画。

河南省第一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营社火

作者:员更厚 刘安璋 发布会员:zzlxb 版权:原创 发表日期:2006-5-25 阅读:271次

社火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一项群众集体游艺活动,三门峡陕县大营村对社火却有另一种解释。大营村有万余人,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大村之一。大营的村名源于唐时驻兵屯田的兵营,村民按居住地结社,后逐步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社。每至春节、元宵时节,四社兵民联欢,军士旌旗前导,战马结队助威,锣鼓齐奏《破阵曲》;民户扮演高跷、坠子等紧随其后,热闹非凡。后来村里统一分工:北社出百马,西社踩高跷,南社扮平垛,东社演坠子。由此,大营村把社火称为“社合”,也称“社火”延续至今。虽然大营村人对社火的理解和通常的说法不一样,但也说明了大营社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大营社火规模巨大,是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正式表演时,由数十匹全身披挂的骏马开道,骑手打扮一新,沿社火活动路线来回奔跑。鞭声“叭叭”,铜铃“当当”,煞是威风,俗称“百马”。再加上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声声震天,三眼铳炮震耳欲聋,气势十分壮观。序幕拉开之后,高跷队出场了。表演者踩着高跷,扮成戏剧人物,手持道具缓步行走。接着是平垛,又称芯子,铁铸而成,是一种静态、惊险的造型艺术,将4岁至8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平垛上。如表演《三打白骨精》,就有一女孩儿化装成女妖,手持双剑招架凌空劈来的金箍棒,一上一下,形象逼真。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每个平垛少则两人,多则七八人。这些艺术造型颇具匠心,常使人难解其中奥妙,因而在表演中许多观众常常尾随观赏,想弄个明白。最后出场的是坠子,这是社火活动最热闹、最欢乐的压轴节目,以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取材广泛,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使社火表演达到高潮。

在多年的表演活动中,大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分子,他们不断创新,使社火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比如现在用摩托车开道替代百马,平垛也改成拖拉机拉行,另外还增加了录音机,为节目配上歌曲、诗词、解说词等,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坠子也由步行、坐牛车改为坐拖拉机,同时把木偶戏、杂技、魔术等表演方式都搬到了汽车上,边行走边表演,既具有吸引力,又方便群众观看。每逢大营社火表演时,都能吸引秦、晋、豫等地数十万名群众前来观看,《河南画报》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河南电视台也拍摄了专题片《丰收乐》。1984年元宵灯节,陕县组织民间社火汇演,有一万多人组成的表演队伍表演了一千多个节目,可谓陕县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民间艺术大检阅。经过评比,大营社火名列榜首,大营也被誉为“社火村”。

大营社火历来讲究“三闹”:一闹富,二闹智,三闹文。闹富就是比服装、道具、场面,以此夸耀自己村子富有;闹智就是比智慧、斗窍眼,既要把节目编排得通俗易懂,又要奥妙雅致、耐人寻味;闹文就是在社火活动出牌子时煞费苦心。每年都有总牌,各个队伍有分牌,每个节目有小牌。为此,各场都集中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文艺爱好者,以出牌来显示大营村人的聪明才智。如农历虎年,闹社火时总牌是《虎威崤函》,高跷牌为《虎步龙骧》,平垛牌为《虎踞龙盘》,坠子牌为《虎跃龙腾》,所有节目、人物围绕这一总题目进行表演,反映了“人入虎年增虎气,地增春色发春晖”的喜人景象。

社火活动的规模和气势是任何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免不了耗资巨大。而大营村闹社火,村民自觉参与,不讲任何报酬,他们以为社火活动作贡献为荣,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村里决定闹社火,全村就会出现爷教孙子学、母扶儿女练、夫帮妻子踩、兄妹父子同登场的生动场面。哪家孩子被选中上平垛,哪家人就喜不自禁,赶快购置、租借道具,忙得不亦乐乎。一些不参加表演的村民自觉到各个场地帮忙,拿出自家的床单、桌椅等充当道具;有的还将自己准备过节的食物拿出来,让上演节目和夜里加班编排节目的人员享用;一些富裕户还捐款献物,真是有钱掏钱,有力出力。群众文化群众办,人们在繁忙中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难怪村民都把闹社火称为他们最盛大的节日,大营社火也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11篇:新年舞社火

新年舞社火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第12篇:社火表演解说词

2012年神柏乡元宵节社火表演

解说词

金龙迎春春来早,金莺报喜喜眉梢,春风得意人欢笑,锣鼓喧天闹元宵。踏着2012年新春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敲响喧天的锣鼓,扭起开心的秧歌,赞不完那喜庆团圆,舞不尽那欢乐祥和!回首2011年,我们硕果累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神柏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豪情满怀。 今天进城表演的共有9个村,2家民营企业,以锣鼓、花车、秧歌、高跷等为主要内容。按照表演顺序介绍如下:

1、锣鼓震天响,气势撼山河。值此元宵佳节之际,神柏乡神柏村支村委干部携全体村民向各界拜年,祝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神柏村社火表演共百余人,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过去的一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神柏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建设乡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居住环境,为构建繁荣、和谐、平安的神柏而不断努力。看:神柏村的秧歌队和着明快的旋律,步调一致,手舞彩扇,尽情地展示着神柏村新农民的时

代风采。

2、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神柏乡龙到头村的女子锣鼓队。她们身披节日的盛装,踏着喜庆的旋律,尽情地展示着龙到头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风采。2012年是龙到头村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全村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扎实推进“千亩山楂、千亩药材”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开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锣鼓喧天颂盛世,欢声笑语歌升平。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下丁村的女子威风锣鼓队。做为连续多年的省级文明村,该村在生态农业、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的经验在全县、全市得到推广,省市县领导多次到下丁村指导工作。新年伊始,下丁村支村委一班人将带领全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力前行。请欣赏:高跷、高抬表演。

4、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支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已经活跃在2012年的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这支锣鼓队阵容整齐,士气旺盛,充满朝气,体现了干群团结,村民一心的凝聚力,展示了蔺家庄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感情,相信蔺家庄村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实现,远大目标一定能达到!

5、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上丁村的花棍表演队伍,具

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上丁村花棍是由祖孙三代八十余人组成的花棍方,舞姿独特,整齐悦目,上有七十余岁的古稀老人,下有年仅十岁的儿童。他们既是传统花棍的传承人,又是继承人。花棍远传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庆祝胜利,表攻告捷编演的喜庆节目。后由上丁村一位老红军干部传承于上丁人,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舞起花棍,众人齐跃。象征着上丁村人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沐浴下勤劳致富,喜庆宽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上丁村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为早日奔向小康社会而欢快跳跃。

6、龙腾虎跃欢盛世,莺歌燕舞贺新春。神柏乡涧西村女子军鼓队敲着铿锵的鼓点英姿飒爽的向观礼台走来。今年涧西村将在新的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早日建成一个文明富裕的小康村而努力奋斗!

7、龙腾狮舞祈祥瑞,锣鼓震天闹元宵。迎面走来的是神柏乡下岭后村锣鼓方队。近几年来,在乡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宏伟玻璃厂扶持下,在党支部书记张永明同志的带领下,支村委一班人认真贯彻党针对农村发展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下岭后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村民生活逐步提高,农村收入翻了一番。街巷道硬化,便民商店,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应有尽有。今后,下岭后村将大力发展招商引资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力争打造一个具有

现代化文明的和谐新农村。

8、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神柏乡下庄村女子花样锣鼓队花样鼓上擂,花藤手上飞,震天响的锣鼓声敲出了下庄村儿女奋发向上、建设美好新农村的热切心愿,敲出了他们丰富多彩、来年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

9、“金鼓喧天迎盛世,欢快鼓乐庆新春,企业腾飞增效益,多种经营谋发展”。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上岭后村设计的花车和由50人组成的军乐队,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奏着欢快的乐曲,缓缓而来,上岭后村近几年,经济发展快,村容村貌变化大,养殖业、种植业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达到8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10、金龙出海东方红,宏伟事业更辉煌。现在通过主席台前的是宏伟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的彩车。作为我县的玻璃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在新的一年里,宏伟人将快马加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强县富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现在驶过主席台的是国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我县机制玻璃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表彰。随着县委、县政府建设玻璃工业园区的提出,国艺玻璃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12、下面,向我们走来的是晋鑫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花车。晋鑫玻璃是我县玻璃行业的后起之秀,解决农村剩余劳

动力1000余人,为神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春佳节,晋鑫人祝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合家欢乐!

第13篇:社火汇演主持词

2013年春节社火汇演主持词

(下河清乡政府乡长吴海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祥龙辞旧岁,金蛇迎新春。伴随着隆隆的鞭炮声,我们走进了辉煌的2013年。在这辞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时刻,我们满怀喜悦,共同庆祝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起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在此,由乡党委、政府主办的下河清乡“2013年春节社火汇报表演”现在开始:

活动第一项,欢迎乡党委朱书记致词

活动第二项,我宣布,2013年春节社火汇报表演正式开始(鸣炮、锣鼓齐响)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代表队及各位演员的精彩表演,同时,共同祝福父老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下河清的明天越来越辉煌。

“2013年春节社火汇报表演”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14篇:家乡的社火

家乡的社火

无论走到哪里一听到“回家过年”四个字就会让我心潮澎湃感到非常的亲切,因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在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我最美好的回忆。“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喧天迎新春”一想起过年,难免会让我想起家乡的社火来。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三我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大过年的为什么躲在屋里呢?因为在这一天啊社火要进家门,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院子里转一圈,瞧!有关公、黑虎赵爷、原始天尊、太上老君以及我最熟悉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还有一些连我自己都说不上名来。他们手中拿着锏、剑、戟、大刀、长矛、铁铐等各种兵器舞弄着在院子里转一圈然后从大门走出去,我记得每当他们进来的时候爸爸总是在门口放一串鞭炮表示迎接,我们则赶紧跑进屋子把门关好然后爬在窗户旁把眼睛睁的大大的隐约看见在队伍的最后面有一个长胡须的黑脸在院子里散几把粮食有时还会有几个壹分、贰分的硬币,最后他把供品装进一个大提包摆着长袖出了门。他们走了之后,我们赶忙跑到院子里抢硬币。当时我们只是无端的觉得他们扮着花脸,穿着官服拿着兵器挺吓人的,同时又挺佩服他们。所以有时还会模仿他们威武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这是村里的一种风俗习惯,这样是为了给每家每户驱魔驱邪,驱除晦气,以期来年丰收。所以没有一家不欢迎他们的。人民管这种社火叫“跑社火”。在我们家乡这种社火很常见在有些村他们的“跑社火”后面往往还会有几个打扮成乞丐模样的。他们故意把脸涂黑,穿着翻毛羊皮,带着烂草帽手里玩弄着稀泥专门往人的脸上抹。听说被抹过的人今年一定会交好运。但是谁愿意让他们在脸上抹泥啊!所以每当他们来时人们都会躲开,他们有时也会追赶。如果被抹会被人笑,而且自己也会感觉很羞。但正是这种热闹的场景,才让年味更加十足,才会让人记忆犹新,感到过年是那么的快乐。

相比接下来要说的,前面的“跑社火”仅仅是个噱头。那真正的“社火”又是怎么样的呢?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九是我们万泉镇的庙会,早在前一天。也就是正月初八,万泉镇政府所在地万川村就要“造彩”。什么是造彩,这个彩又如何去造呢?“造彩”说白了就是装饰,布置社火表演所在村庄的街道,以烘托这种热闹的场面。一般就是社火表演所在村庄公路沿线大一点的巷子都要做一个迎接社火的“门”来,这个“门”不要那么复杂但是一定要大。要横跨街道两边,一般是将绳子串好被面扎上鲜花,如果再好一点还可以挂上彩灯、流苏等然后将绳子绷直绑在大树、电线杆或栽的杆子上面,两边是红纸写的巨幅对联同时串着长长的鞭炮,鞭炮当然是裹在彩纸剪成的“长龙”中,这样彩就造好了,大概每20米左右就有一个,一直从村子的东头到西头,还要搭彩棚,一个队一个彩棚,在村子两头各要有一个,至少要有五个,彩棚是专门接待社火的,每当社火经过的时候要放炮,挂彩,同时社火带头人要在此处烧香祈福。一般都是零时搭建,里面有神的排位,还有“红”也就是彩头,香、纸钱等。彩棚外面装饰着各种花,插着彩旗。里面播放着“大悲咒”等各种颂经的音乐。然后在这天晚上所有的音乐都响起来,所有的灯都亮起来,到晚上10点钟的时候,人们便会把造就按放在村子一头的神像抬出来,抬到村的另外一头的彩棚中,这个过程是最欢闹的时刻,前面是旗队,后面是锣鼓、唢呐,之后是神像,人们都抢着抬,村子里的还有邻村外的人都会出来迎神,锣鼓喧天,爆竹雷鸣,彩花绽放,半个天空都变成了彩色,好像整个世界此时沸腾了。人们沉浸在迎神的欢闹之中,神像被抬到指定的位置之后,又会掀起一次燃放烟花爆竹的高潮来,然后所有人都会跪下来磕头,以祈求神灵保佑。整个街道都是人流,场面蔚为壮观。到了第二天,人们都会起的很早,陆续会来祭拜神像。小商贩们也已早早将地摊摆开,彩色的气球、各种各样的玩具、风筝等等更加装点了这种热闹的场面。

到了中午12点各个村庄的社火终于粉墨登场了,一个村至少要有一台社火,前面是鼓车,后面是社火,要知道为了这次表演各个村从大年初三就已经开始筹备了,瞧!有“巧借芭蕉扇”、有“智斗牛魔王”、有“牛郎织女”、有“孔子教书”、有“青白二蛇智斗法海”、有“哪吒闹海”、有“貂蝉拜月”还有“仙女散花”从面部化妆、穿着打扮到人物表情、环境氛围以及整个场景布置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每个村庄的社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惊险奇特,意境悠远,无不体现出各村人民的智慧,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联想起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来,无论是历史故事、历史典故还是神话传说,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都表达了人们在丰收之年喜悦的心情,和他们对神的感激以期来年再获丰收的这种期盼之情。

每一台社火经过彩棚的时候,代表都要烧香磕头,管理彩棚的会长都要放炮表示欢迎,还要为社火挂彩,这样每台社火都要在这个村庄转两圈,之后会在村头集合排成队准备送神。在一阵礼炮之后神像又被人们抬起,和迎神时一样的阵容,不同的是没有了烟花,更多的是爆竹,你瞧!大炮小炮一起鸣放。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社火紧随其后。每到一彩门处,彩门早已串好的鞭炮就会燃放,彩纸剪成的龙一下子就会腾飞起来。我想古代迎接将军凯旋或迎接皇上回宫的阵容也不过如此吧!整个村庄沸腾了,最终神像会陆续按放在庙宇中,社火也会相继离去准备下次到另外一个村庄表演。万泉镇就万川村和我们田坪村最大,我们村的庙会在正月十

一、水洛镇是在正月十

二、朱店镇是在正月十

三、南湖镇和莲花镇是在正月十五,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一样。

我很小的时候社火一般都叫“高台”。听父亲说社火表演在古代就有了,耍社火的目的是为了敬神、迎神、庆祝这年的丰收。神高兴了就会为人民消灾消难,就会保佑人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问父亲怎样可以看出来神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父亲说从迎神和送神时神像的面容可以看出。我又问那不是一个表情吗?难道神还真的会显灵,喜怒会从脸上看出来。父亲却说:“当然看不出来,但在人们的心中神都是很高兴的,社火耍完之后还会颁签,从签上还可以看出来,如果神不高兴了,那么说明人们心还不诚,所以来年要尽心尽力把社火耍的更好”。父亲说他们小的时候都是由八个人抬着,又很高,所以就叫“高台”后来是在拖拉机上像大树一样车厢中间是固定一根很粗的钢管。这根钢管上面分许多叉。然后根据需要焊接成相应的形状。为了减轻负荷一般由小孩扮演各种人物,把小孩的脚和腿缠在最上面的钢筋上。然后扎一些假腿什么的再穿上衣服,把钢筋用彩纸一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高台都是很高很悬的,拖拉机走时上面往往会因为高重心不稳而一晃一晃的,虽然很危险但是高台要的就是这种惊险的效果。的确小时候我看的社火都很高,很惊险。我当时弄不明白是怎么造上去的,人的一只脚悬空,一只脚踩在那么高的荷花叶子上怎么还站的那么稳当,现在总算明白了,我想正是人们对神的敬畏才使得这一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吧!可惜的是现在都是彩车,虽然大了许多但没有以前那么惊险刺激了,我想可能是高台太危险了吧!我还听父亲说以前耍社火的时候每一个村必须要有一个“探马”—就是一个小孩骑在马上戴着礼帽和黑色眼镜,背着香匣,有专人牵马负责在彩棚处烧香和接受彩头,还有耍船、踩高跷的,那高跷足足有两米高。现在这些都看不到了,父亲还说在高台上面的小孩一般都会哭,因为绑的太紧,身体麻木了,有时会很痛,所以小孩就哭了。看来高台的失传也有其现实原因啊! 每年的正月十二我们县上各个村的社火云集。那可以说最为壮观了,社火表演完之后还会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颁奖。所以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县领导怕出安全事故而禁止表演。我多么希望这一灿烂的文化不是被文明社会所吞噬,而是加以保护,让这种传统文化遍地开花!我们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明,如果可以我愿意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保护着,为祖国的传统文化撑开一片蓝天。而不像祖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尽然被韩国申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多么可悲啊!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真的感到汗颜!希望每一个华夏儿女能够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并能将其发扬光大,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让世人敬仰其实你我都能做到!

第15篇:蔚县民间社火

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是劳动人民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寄托美好愿望的社会性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俗称“耍红火”。常见的民间社火形式现存22种。

灯会:是蔚县传统的自发性民间赛灯活动,一般有挂灯、提灯两种。挂灯是指内燃蜡烛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庙门、户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赛灯形式。提灯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晚会上,大人小孩手提花灯集体游街串巷。花灯有花鸟灯类、瓜菜灯类、农作物灯类、建工灯类,还有宫灯、福字灯、河灯、对联灯等。暖泉镇因花灯制作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被誉为蔚县“花灯之乡”。

摆灯展:兴起于清代,距今约200余年,主要流行于暖泉、桃花、吉家庄、宋家庄和柏树等乡镇,,活动于元宵节前后。灯盏的制作是用磁盘或小磁碗,内放棉捻食油,放置在圆形小薄木版上,外糊筒状彩条即成。灯盏摆置在墙头、井台、窗台为摆灯盏。此外,还有摆灯山、布灯阵,并有平年摆360盏,闰年摆390盏的规定。灯山一般陈设于庙宇、戏楼前,在竖起的两根木杆,分层横搭数条木板,四周加灯框,形成4米宽6米高的主体,各层横板陈设灯盏,摆出“天下太平”、“人寿年丰”、“天官赐福”等吉祥词语,前面再罩上黄纱布。布灯阵又称“九曲黄河图”等距设木柱,驾起横杆,形成弯曲行道,各柱安放灯盏,图案可间插一根36尺高的木杆,上挂红灯,游者从入口弯曲转入大杆前,表达传统的“抱抱杆,活一千”的美好愿望。 焰火:分简易焰火和架子焰火,在蔚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川地区。简易焰火是指零星点燃的焰火。架子焰火又称“点杆”、“响杆”,艺人将多种花炮组合成一个系列装置,通过四方斗、紫金树等支系,利用花炮的不同表现形式,交错有序的燃放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环环紧扣,首尾呼应,场面极为壮观。

树花:又称“打树花”,在蔚县已有几百年历史,流行于暖泉、县城一带。表演形式是将生铁炼成铁水,保持恒温,打花人用长把木勺舀起铁水甩在城墙上,铁花四溅,形成树冠形的火花。

龙灯:俗称“斗活龙”,在蔚县兴起于元朝,距今约800余,流行于平川地区。龙灯长约12~13米,用铁丝、竹条、麻纸、纱布、木柄等扎制而成,表演分双人舞和单人舞,套路有“二龙戏珠”、“二龙出水”、“单龙吐火”、“口吐灯联”、“双龙叠盘”等,热情奔放,为节日不可缺少的民间娱乐活动。

牛斗虎:民国34年(1945年)蔚县第一次解放后,一名区干部传授于暖泉西古堡村,后又流传于城关、南留庄镇一带。牛斗虎由5人表演,其中2人扮牛,2人扮虎,1人扮牧童。表演套路有牛吃草、喝水、跪卧、舔毛;虎吃飞食、伸腰、挠腮、掏耳、跳跃翻、滚等,而后牛、虎大战,以虎败结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美好愿望。

背阁:在蔚县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暖泉、南留庄、县城、代王城、桃花、白乐等乡镇。将扎好的背架捆在背者背上,并将一小孩捆绑在背架上的脚踏板和腰卡处,扮装成所需角色。上下两层人为一架背阁,一般平年12架,闰年13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下层人按节奏迈方步变换队形,上层人摆动起舞,以悬险、奇妙、美观取胜。

扛阁:流行于蔚州镇一带,道具制作原理与背阁相同,只是力的支点在肩上。表演形式近似背阁。 抬阁:在蔚县已有300年的历史,流星于白乐、县城等地。道具制作原理与背阁相似。抬阁是4人抬木板,木板上站立几个小孩分别扮饰一出戏里的几个主要角色,并与道具主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造型,如“天女散花”、“常娥奔月”、“西游记”等。随着时代发展,现已由机动车代替了人抬,上层人物增加到了十几人。 晃:清代兴起于暖泉镇西场庄村,距今约300多年,流行于西部平川地区。晃的制作根据杠杆原理而成。表演时,杆稍座板坐一小孩,扮成芝麻官,俗称坐晃,十几人推动车轮,同时将晃杆不断压放起伏,左右摆动,坐晃人随杆而舞。近几年人们将晃杆支点固定在汽车或拖拉机上,提高了升降高度和摆度,减轻了劳动强度。

独杆轿:源于暖泉风水庄村,距今约200多年,流行于暖泉、县城、白乐等镇。表演者站在取掉座板的古式太师椅中间,椅子扮成轿状,前面按有稻草扎制的假腿。表演者提起椅轿,身着古代官服,乘兴而舞。 活马:也称“骑马人”,在蔚县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平川与部分丘陵区。活马用白纸裱糊而成,表演的青年男女从中间跨起,一手握缰绳,一手执鞭,随着打击乐碎步颤跑,变换队形。 旱船:兴起于清代,又称“跑旱船”,流行于平川地区。

推车舞:在蔚县兴起于明末清初,约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平川地区。推车由简易手推车装饰成轿车形,一架推车舞由4~5人表演,分别扮作跨车女子、车夫、帮手、玩童拉绳等,表演套路有起车、晃车、倒车、陷车、单手推车、双手推车等。

跑驴:解放后传入,流行于白乐、西合营、县城等地,道具用竹条、麻纸、铁丝、白麻扎制而成。表演者将装饰好的驴挎起,驴身围着布围,遮住表演者双腿,再在跨两侧安装一条彩裤、着绣鞋的假腿。表演者扮作少女,观其外表,似一少女骑在驴背,另一人扮赶驴男子,与骑驴人化装成一对夫妻。表演套路有上下坡、过河、卧驴、跑走、惊驴、拦驴等,表演风趣幽默。

舞狮:俗称“耍狮子”,在蔚县兴起于明末清初,约400多年历史,流行于平川区和少数半山区。表演的套路有“喜鹊登梅”、“二龙出水”、“回击头”、“急急风”等。

老汉背妻:同“猪八戒背媳妇”是一种形式,在蔚县兴起于清代,,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为社火中最诙谐幽默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平川地区和少数半山区。

打架人:亦称“摔跤人”,是由1人背上道具扮作2人来表演的,我拉你推,你踢我办,生动逼真,活泼可爱,主要流行于东半县的吉家庄、白乐、桃花等地。

大头人:亦称“大头和尚”、“大头娃娃”,60年代从山西省广灵县传入暖泉镇中小堡村,逐步流行于大部分平川区和一些半山区。

高跷:俗称“蹬拐子”,在蔚县兴起于明朝,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星于平川地区和少数半山区。过去参加蹬高跷的只有男性,近几年不少女青年也参加演出。在表演高跷时,往往还演唱一些群众自编的民歌,,俗称高跷调,演唱题材已取消了过去不健康的内容。

地秧歌:亦称“地蹦子”,是蔚县民间社火活动中群众性较强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各个乡镇,表演形式很多,主要流行的有:担挑姑娘、提灯人、身披鱼、虾、蚌道具的舞蹈等,最常见的是“老妈子”和“老王八”两个丑角,表演滑稽风趣逗人。

灯官:在蔚县民间社火活动中,灯官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川下较大的乡村。灯官又是社火活动中的最高权威者,负责组织筹划社火活动的一切事宜,扮演者大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人。灯官的扮装类似于戏剧中县令的形象,坐骑高头大红马,行于社火队之首,因此也称“灯官大老爷”。灯官后面紧跟一斑灯吏,身着衙役服,手持“肃静”、“回避”堂牌和仗棒。灯官前面有12名古装美女手持彩绸,扭着秧歌,伴奏乐队在前面开道,烘托“大老爷”的威风。这一古老形式于50年代后逐步消失。

剪纸也叫\"剪窗花\"。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手工艺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蔚县剪纸是当地农民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年画和当地刀刻,刺绣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而开拓的一种艺术品。 蔚县剪纸深深扎根于民间,取材于人民生活。自画,自刻,自染,其刀工精细,色彩美丽明快,构图生活气息浓厚,把广大农民的朴实感情,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剪纸艺术作品之中。

50年来,蔚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艺匠们大胆创新,突破了原有的花卉,戏曲人物,鸟兽等题材的局限,创出了一代新的剪纸产品,如\"舞龙\",\"二龙戏珠\",\"喜庆丰收\",\"渔歌\"和\"草原深处\"等达2000多种。特别是:\"渔歌\"和\"草原深处\"等现代题材的作品,反映出了\"北国江南\"的精神面貌和塞外人民的美好生活。国内外剪纸爱好者和收藏家爱不释手。蔚县剪纸厂年生产能力达30万套,年出口量最多达14万多套。除国内销售外,每年大批量出口远销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墨西哥,比利时,英国,法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多是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用灵巧的双手营造了一方充满活力的剪纸世界,把生活的周围装点成了一个生机盎然、万物争荣的艺术天地。蔚县剪纸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装饰性在全国种类繁多的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 蔚县剪纸名扬中外。剪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各国。

蔚县人在蔚县剪纸的发祥地--蔚州镇南张庄村建起\"剪纸一条街\",游人随时可欣赏到刻制剪纸的全过程。每到冬季农闲季节,蔚县十大镇集贸市场上,一辆辆自行车载着一面面窗格式的木架子(俗称\"亮子\"),上面贴满了五彩缤纷的\"窗花\",在冬日灿烂的阳光下争奇斗艳,这是只有蔚县才有的景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赞叹说:\"那气势,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处\"。

第16篇:凉州民俗——社火

凉州民俗——社 火

每年春节,在凉州大地上,传统的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表演精彩,引人入胜,风格鲜明,明显地保留了古典西凉乐舞的遗风。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他们打开城门,敲锣打鼓从容而出。围城敌军见此阵势,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纷纷围观看热闹,不予或忘记阻拦围攻,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从此,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祖师爷。

凉州民间传统社火队的结构,一般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火的前导部分。打头的是“春官老爷”,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礼仪、祭享、贡举、外交等职。闹社火一是在春天,二是文化活动,当属份内之事。“春官老爷”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辈份大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在闹社火前,社火会(民间又称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人为表谦虚,必然略有一番推诿,而后答应下来。为了不负众望,入选“老爷”

在接到请帖后还要有一番认真准备的过程。待到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会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老爷”装扮齐整,欣然就位,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走乡串户,正式开闹。每天闹完社火,社火会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要设宴款待。 说起“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打扮,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蟒袍,还坐一顶四人抬的官轿。清朝时候,则穿满清官员服装,坐七品官轿。民国时期,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架一付茶色墨镜,手执一把折扇或鹅毛扇。官轿前,排列着全套仪仗执事,左右护卫手执写有“回避”、“肃静”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虎头牌。另外还有道锣、探马、报子、门子、衙役等一班人前拥后卫,俨然一派官员出巡的威仪。到后来,这些人员逐渐有所裁减,如轿子、马匹及仪仗执事等都不再出现了,但道锣、探马、报子、门子等依然如故。增加了“陪老爷”(一般由“春官老爷”的嫡亲兄弟担任)。“老爷”仍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

第二部分是鼓乐队,一般由大锣、大铙、大钹、铰子、长号、唢呐等组成。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的人们按锣鼓音乐的节奏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热闹和谐。

第三部分是天公和天母。天公天母的扮相是一对农家夫妇。天公扛着锄头,拿着木锨;天母提着蓝子,拿着笤帚。凉州民间传说天公天母是司农之神,专管人间耕作之事,象征着勤劳与智慧,他们行进之地,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公与天母的表演动作十分逼真生动,天公挥锄耕作,握锨扬场;天母撒种扫地,送茶送饭。同时二人边唱边舞,真个是“夫唱妇随”。

第四部分是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打鼓人被称为鼓子匠。鼓子匠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长筒靴,头戴黑色英雄巾,上扎红绒花,各背一面羊皮鼓,双手执鼓锤,边行进边打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鼓子队的人数一般为8至16人,有些为32人甚至更多。蜡花队的人数与鼓子匠相同,身穿彩色女袄裙,一手拿一面手锣,一手执锣锤,锣锤上系一条长长的彩绸,敲起小锣,舞姿翩翩,彩绸飘飘,十分动人。队前有傻公子和丑婆子领头表演。傻公子和丑婆子的化妆和表演都非常滑稽可笑:傻公子一脸傻相,憨态可掬;丑婆子丑态百出,令人捧腹。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笑料”。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是整个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特别是两队或多队社火相遇时,要展开对舞,互相迎接,以示礼貌。这时,傻公子和丑婆子便使出浑身解数,傻者愈傻,丑者愈丑,将各自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第五部分是和尚队,也叫大头队。和尚队一般穿僧衣戴僧帽,也有戴面具的。金刚穿武士装,戴头盔,手拿降魔杵、钢鞭、画戟等兵器,人数一般为8至10余人。表演时,和尚模仿十八罗汉各种神态的舞蹈,金刚作武术表演。

第六部分是百色队。这是社火队里最随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队。这一队由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组成,大部分扮成传统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白蛇传、桃园结义等。这一队的人数最多,大约在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乃至百人以上。表演时,百色队在紧锣密鼓声中跑大场,有四门斗敌、五典坡、六月雪、七巧会、八阵图、九穿梭、十面埋伏、八角茴香、蒜瓣子、双龙会等很多花样,使观者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第七部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即所谓的“膏药匠”。这个角色是游方郎中打扮,一手执蝇拂,一手摇串铃。他的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制止乱挤乱闹的人群,协调指挥各队表演,起着维护秩序和照料全局演出的作用。在新到一个表演场所,或在各种表演间隙中,“膏药匠”能即景生情地现编现唱“秧歌子”。“秧歌子”多为四句一首,内容大多为颂春节、贺太平、庆乔迁、祝长寿、恭喜发财等吉庆词语,但要唱得切合实际,具体生动,诙谐有趣。长于此道的人,往往妙语连珠,好曲连台,博得观众齐声喝采。社火队中,“膏药匠”这个人物的出现,还有其讲究。据说,膏药是药物中的万应灵药,又名八面风。“膏药匠”是古代凉州民间对医生的代称。凉州王蛤蟆膏药非常有名,可能与此有关。因此,这个人物既有联络社火全局的职能,又象征着驱瘟散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

第17篇:浅论凉州社火

《浅论凉州社火》写作提纲

董兴研

【写作目的和意义】:活跃在丝绸之路重镇-武威的凉州社火,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与欢乐的气氛。本人就凉州社火的由来,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程式内容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凉州社火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构】:

一、由来传说

二、传统结构

三、演变发展

四、程式内容

五、文化内涵

【结论】:凉州社火积淀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豪爽、纯朴、讲究礼仪而不乏风趣、幽默的民风,洋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它将以更强的生命力,一代代演绎传播下去,愈兴愈盛。

浅论凉州社火

董兴研

【内容提要】: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社火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而流行于武威市各县区,特别是凉州的社火以其形式独特、队伍庞大、装扮古典、表演古朴而自成一格。它明显的保留着这个丝绸之路重镇上古典西凉乐舞遗存的痕迹。凉州社火不仅是凉州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凉州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象征。从春秋战国兴起演变到今天,凉州社火以它旺盛的生命力谱写着凉州文化的新篇章。

【关键词】:凉州社火

传说

结构 内容

内涵

自西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并置凉州刺史部起,凉州-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就一直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文化重镇。凉州文化遗存丰富,底蕴深厚,浩如烟海。而凉州民间民俗文化更是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与凉州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凉州社火便是凉州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本人是就凉州社火的由来传说,结构,演变过程,表演内容及经过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浅浅的探讨,以期专家教授指正。

一、由来传说

相传宋朝初年,杨家将与胡寇激战于古浪峡后,退守到凉州古城——姑臧城。胡寇将杨家将围困多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危在旦夕。守将苦无良策,这时一位部将挺身而出,说愿意突围出去搬粮草救兵。中午时分,城门大开,只见走出一队人马,旌旗飘摇,鼓乐喧天,扮装特别。前面一伙人围着一位官府老爷打扮的人,前趋后恭。随后跟着的人有的敲腰鼓,有的击铜鼓,有的打手锣,着装犹如戏台上的武士裙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其后跟着的大头队、金刚罗汉、道士和尚、名臣良将各色形象都有。最后面的一拨人则脚踩高跷,也装扮成历史人物或戏曲人物的模样。围城的敌人一看这个阵势,纷纷围观热闹。就这样,这队人马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突围出去,搬来了救兵粮草,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凉州城。后来,人们就用“闹社火”来纪念这次突围。

二、传统结构

凉州民间闹社火,一般在正月初六开始,叫“妆身子”,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叫“卸身子”。 “妆身子”和 “卸身子”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点燃一堆堆麦草火,放鞭炮,所有参与者从火上迈过去以示驱邪;会长(闹社火的组织者、指挥者)致辞并代表众人祭天、地、神。

凉州民间传统社火队的结构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社火的前导部分。打头的是“春官老爷”,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礼仪、祭享、贡举、外交等职。闹社火多是在春天,又是文化活动,当属份内之事。“春官老爷”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辈分大而且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在闹社火前,社火队(民间又称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 “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人为人谦虚,必须略有一番推诿,而后答应下来。为了不负众望,入选“老爷”在接到请帖后还要有一番认真准备的过程。待到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队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 “老爷”装扮齐整,欣然就位,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走乡串户,正式开闹。每天闹完社火,社火队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要设宴款待。

说起“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的打扮,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蟒袍,还坐一顶四人的抬的官轿。清朝时候,则穿满清官员服装,坐七品官轿。民国时候,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架一副茶色眼镜,手执一把折扇或鹅毛扇。官轿前,排列着全套仪仗执事,左右护卫手执写有“回避”、“肃静”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虎头牌。另外还有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一班人前拥后卫,俨然一派官员出巡的威仪。到后来,这些人员逐渐有所裁减,如轿子、马匹及仪仗执事等不再出现了,但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依然如故。增加了“陪老爷”(一般由“春官老爷”得嫡亲兄弟担任)。“春官老爷”仍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

第二部分是鼓乐队,一般由大锣、大铙、大钹、铰子、长号、唢呐等组成。这支队伍的打扮比较随便,并没有一定的讲究,只要求衣服以红色、黄色等鲜艳色彩为主,再配以其它颜色。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的人们按锣鼓音乐的节奏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的热闹和谐。

第三部分是天公和天母。天公和天母的扮者是一对农家夫妇。天公扛着锄头,拿着木锨;天母提着篮子,拿着笤帚凉州民间传说天公和天母是司农之神,专管人间耕农之事,象征着勤劳与智慧,他们行进之地,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公和天母的表演动作十分逼真生动,天公挥锄耕作,握锨扬场,嘴里还唱着;一扬风调雨顺,二扬五谷丰登等企求丰收的歌谣;天母撒种扫地,二人边唱边舞,真个是“夫唱妇随”。

第四部分是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打鼓人被称为鼓子匠。鼓子匠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长筒靴,头戴黑色英雄巾,上扎红绒花,各背一面羊皮鼓,双手执鼓锤,边行进边打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鼓子队的人一般为8至16人,有些为32人甚至更多。蜡花队的人与鼓子匠的人数相同,身穿彩色女袄裙,一手拿一面手锣,一手执锣锤,锣锤上系一条长长的彩绸,敲起小锣,舞姿翩翩,彩绸飘飘,十分动人。队前有傻公子和丑婆子领头表演。傻公子和丑婆子的化妆和表演都非常滑稽可笑:傻公子一脸傻相,憨态可掬;丑婆子丑态百出,令人捧腹。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 “笑料” 。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是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特别是两对和多对社火队相遇时,要展开对舞,互相迎接,以示礼貌。这时,傻公子和丑婆子便使出浑身解数,傻者愈傻,丑者愈丑,将各自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第五部分是和尚队,也叫大头队。和尚队一般穿僧衣戴僧帽,也有戴面具的。金刚穿武士装,戴头盔,手拿降魔杵、钢鞭、画戟等武器,人数一般为8至10余人,表演时,和尚模仿十八罗汉的各种神态舞蹈,金刚作武术表演。

第六部分是百色队。这是社火队里最随便也是最丰富的一队,这一队由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组成,大部分扮成传统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白蛇传、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这一队的人数最多,大约在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乃至百人以上。表演时,百色队在紧锣密鼓声中跑大场,在四门斗敌、五典坡、六月雪、七巧会、八阵图、九穿梭、十面埋伏、八角茴香、蒜瓣子、双龙会等很多花样,使观者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第七部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即所谓的“膏药匠”。这个角色是游方郎中打扮,一手执蝇拂,一手摇串铃。他的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制止乱挤乱闹的人群,协调指挥各队表演,起着维护秩序和照料全局演出的作用。在新到一个表演场所,或在各种表演的间隙中,“膏药匠”能触景生情的现编现唱“秧歌子”。“秧歌子”多为四句一首,内容大多为颂春节、贺太平、恭喜发财等吉庆词语,但要唱得切合实际,具体生动,诙谐幽默。长于此道的人,往往妙语连珠,好曲连台,博得观众齐声喝彩。在社火队中,“膏药匠”是古代凉州民间对医生的代称。凉州王蛤蟆膏药非常有名,可能与此有关。因此,这个人物既拥有联络社火全局的职能,又象征着驱瘟散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

传统社会中又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叫“瘟神爷”,打扮如小丑,反穿羊皮袄,腰别长烟袋,背负大口袋,每到一家便到处游走,以祈带走瘟疫,保一家平安。主人常备馍馍装入其口袋。这一角色常是家境贫寒的人或单身汉扮之。

三、演变发展

凉州社火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逐步演化发展的,与传统社火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先导部分最先是横幅,上写社火队名,应时标语,如“**村社火队”“坚持***”等,然后是彩旗队,大约二十多人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引导社火队行进。打横幅和举彩旗的人穿着不是很讲究,大致统一即可。其后是鼓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大镲、唢呐等组成,他们穿着多以武士装为主。

紧随鼓乐队的是会长们,然后是衙役、门子、板子、“扫殿猴”,打扮与传统差别不大。而“老爷”的变化就大了;不再穿官服、戴官帽、坐官轿,改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挂墨镜,手执折扇或鹅毛扇,官轿也没了。而且“老爷”也变成了两位,增加了“陪老爷”,人们称之为“大老爷”,“二老爷”。但是拜请“老爷”的庄重程度和“老爷”在社火队中的权威并没变。表演是“大老爷”在左,“二老爷”在右,统领着社火队的两队人马。

接下来是傻公子和丑婆子打头的鼓子队和蜡花队,其装束打扮和传统无二。但现在与过去相比,增加了棒槌队和霸王鞭队。棒槌由木棒制成,缠上彩色塑料纸带,两头扎上小铁圈和小铃铛,表演时随鼓乐舞动,哗哗有声。棒槌队和霸王队多由十二三岁的孩子扮演,着装一如小武士,以增加社火队的气势和活力。或许还有更深的意味,就是通过他们的参与,在耳闻目染中把社火技术传下去吧。

再下来一般是大头队。现在的大头队不仅扮罗汉金刚和尚,各种人物脸谱造型都有,他们随鼓乐节奏左摇右晃,前俯后仰,憨态逗人。

接着便是跑旱船队。其实这一队就是从传统的百色队演变而来。旱船由木棍绑制,裹上各种彩布,形如船舱。跳旱船时每船有一艄公和一女眷组成,常是船随艄公而行。旱船队中杂着各色人物组成的百色队,装扮成戏剧人物等,最有趣的要数“猪八戒背媳妇”和“张公子背老婆”了,那神态、动作无不令人发笑。

跟在最后的一般是高跷队。高跷由一米五高,长宽在五至六厘米的方木棒做成,离地一米处开铆,横置一小木棒用来踩脚之用,下部削成圆形,上部推成扁平形,表演时用布带或细绳捆绑在脚上即可。高跷队的装束扮相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大部分直接着古戏装,除西厢人物、三国人物、水浒人物等外,生、旦、净、末、丑、文臣武将、公子小姐、大神地煞等人物形象都有。这是一项危险大、刺激大的活动,常选一些年龄适中,头脑机灵,甚至多少有些功夫的后生来扮演。高跷队的表演相对而言动作不大,随节奏行进即可。但也有艺高胆大的表演者,脚踩高跷,健步如飞,模仿人物特征,表演各种动作,确实令人赞叹。由于高跷队表演自由,由居高临下,往往又能起到制止人们混乱,维持秩序的作用。记得我们十岁左右,第一次见到社火时,高跷队员就成了我们当时心中的偶像。每天跟着社火疯跑回来后,便仿照着大人做了一副高跷,只是较矮,总高也就一米左右吧。然后就是自己踩高跷玩耍,课余闲暇时还要比赛,惹得更小的或没有高跷的小伙伴们眼馋,而自己那份自豪也无以言表。

近些年来,社火队又增加了舞龙队和舞狮队。舞龙队一般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需十多人。行进途中一般舞龙队很少表演,只是上下盘旋随戏珠移动。到了一定的场所后,两条龙才绕场翻腾,或相对迎舞,进行表演。舞狮队由两人扮成的大狮子两对或四队,加上一人扮成的小狮子若干组成。每只大狮前均有一人持彩球引舞,引舞人多穿红色彩装武士服,由擅长翻跟头,懂武术之人扮演。狮子队行进时多随鼓乐节奏走十字步,狮头左右摆动。大狮子表演时多对舞,或扑、或咬、或挠、或抱,表现出雄狮的勇猛之势;小狮子表演时相对自由,可独舞,可对舞,也可群舞,或撕打、或嬉戏、或追逐、或滚爬,形态逼真,惹人喜爱。

从前社火多在农村闹,这些年城里也有各社火队,多由各大单位、企业组成。人数,规模都很大,更增加了大型的彩车队和芯子表演。彩车队一般由大卡车或客车四周围上幔布,写上标语或画上各种图案,随社火队缓缓行进。大卡车车厢里放一面大鼓,几名武士装扮的人同时打鼓,并配以锣镲,与社火队前面的鼓乐队呼应,既壮声势,又使前后节奏统一,步调一致。芯子也是在大卡车上用脚手架或钢筋焊成架子,并用彩布做成山水草树,花鸟兽畜等各种造型,然后把人的腿脚固定在架子上即可。芯子上的人多扮成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随社火队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做得好的芯子不仅神态尽备,而且高达十几,二十几米以上,表演的人不知感觉怎样,看的人往往在叫好余替他们捏着一把汗。这几年的一些企业更是奇招迭出,接闹社火之机宣传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如皇台酒厂的皇台巨龙长几十米,高三米左右龙头如大卡车,龙身由两米长的扣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用铁链相接。表演时龙头由四人推,龙身每节由两人推,共需上百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四、程式内容

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进入小年后,各村若准备闹社火,首先就要成立社火会,商量事宜。会长们通常有村组领导,社火老把式及村上有名望者担任,由他们推举“老爷”人选,选拔各部分人选的角色分配。被挑上的人是拿一定报酬的,酬资多由各小组,村上及个人捐款筹集而来。“老爷”必须由会长们持请帖登门去请,而其他角色则由各小组长通知。

年前还要进行排练,主要是腰鼓队、蜡花队、棒槌队、霸王鞭队、大头队、旱船队等进行穿插、行进、对舞等练习。

到了正月初六,社火就正式开闹了。

每天早晨,会长们带领社火队先到“二老爷”家去请“老爷”,在院中敲打一阵后,只见“膏药匠”高高跃起,蝇拂用力向下一甩,全部鼓乐顿时停下来。会长们俯身前驱,起一声“社火请老爷啦”!就见“老爷”全副武装,由儿子们挟出。又听得“膏药匠”一声喊:“膏药啊!”鼓乐齐鸣,社火队便在“二老爷”的带领下,如以上程式去请“大老爷”。

之后,两位“老爷”边统领社火队正式开始 “闹社火”。农村中的“闹社火”主要是“串庄子”、“拜人家”和“会社火”三种形式。

“串庄子”就是社火队到各小组的村庄上去游一遍。社火队每到一个庄子时,庄子里早就酒水净路以待,庄上的成年男子们齐聚到村口,放起篝火,点燃鞭炮相迎,首先与会长们相拜作揖。扛架子(肩与肩相碰),口中起喊“迎社火喽!”然后上前拜过“老爷”,社火队便在庄子的四街八行行走串庄子,一边串一边敲打表演。串完庄子后,还要到井上去请“老爷”给“龙王爷”上香,然后再回到庄子正中的十字路口表演一番。村子里的男女老幼这时也到社火队一起载歌载舞,祈盼社火队给庄子上带来好运。鼓乐在“膏药匠”的指挥下停下来,“膏药匠”就开始“卖膏药”了,也就是唱祝福的歌,诸如“**队的同志们听我言,社火到庄子上来拜年,祝愿家家百业兴旺,祝福人人身体健康!”之类。其后请“老爷”在方桌前敬香奠酒,以谢水土之神,保各家平安康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由组长带领村民给社火队的全体人员敬酒、烟、并将各家最拿手的菜食端出来招待社火队。当几个庄子串下来,那些酒醉微微的人们在鼓乐节奏中起舞,并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时,“串庄子”便达到了高潮。

庄子串完后,往往还有一些家境较好、或知名人士、或家中多灾难者,便要把社火队请到自己家中闹一闹,以求全家安康,家业兴旺,这就是“拜人家”。一般是会长们陪“老爷”们进入后到家中上房上香,腰鼓队,蜡花队等在院中表演,其余在庄门之外。鼓乐停下之后,“膏药匠”要“卖膏药”,唱词如“***呀听我言,社火给你家来拜年,祝你全家都安康,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人们则齐应“好啊!”然后就是拿酒、烟、糖、茶招待社火队,“老爷”和会长们常在上房单独招待。

最热闹的当属“会社火”了,就是由两支或更多的社火队一起表演,到了今天,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场面很大。各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把别的社火队比下去,格外卖力。前面的大鼓大锣敲得震天响,腰鼓匠的鼓锤抡上了天,蜡花队的手锣把手都震麻了,霸王鞭耍得尘土飞扬,踩高跷的在场中来后飞奔,旱船和大头们舞得晕头转向。最精彩引人的还是“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尽显各自的特点,傻者愈傻,丑者更丑,表现淋漓尽致,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而最终的压轴戏仍是“卖膏药”,看哪队的“膏药匠”唱得词最好,最切合当时的情况。会社火时,几支社火队还要相互穿插渗透进行表演,这时常会使观众眼花缭乱。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表演者各尽其力,各展其能,空中彩旗飘动,地上鼓乐喧天,那欢庆热闹的场面令人久久不忘。

一直闹到正月十五,社火才能结束,这就是“歇社火”。先要到附近的庙上去大闹一番,由“老爷”上香祈祷各路神灵赐福降瑞,然后再把“二老爷”送回家,再送“大老爷”回家,最后其余人员到村委会门前集中,把所有行头收起,社火就歇了,大家盼着明年的社火再闹起来。

五、文化内涵

凉州的社火从产生到后来的演化,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从选“春官老爷”、“蜡花女”课余看出传统“春官 制度的影响;从天公天母,可以看出重视农耕的思想在凉州这块“米粮川”的深入;从大头队,高跷队等角色装束可以看出传统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戏剧文化队凉州人民生活的影响;而从“膏药匠”、“傻公子”的身上可以看出凉州人民尊儒尚文,求医祈福的传统思想;从腰鼓队,霸王鞭队的表演中,则透出的是凉州人民崇武尚忠的侠义豪气。

其次,社火这种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遗产,体现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使人们在参与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等人文传统思想。

第三、社火是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结人民,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它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凉州社火积淀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豪爽、淳朴、讲究礼仪而又不乏风趣,幽默的民风,洋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赞美。凉州社火它将以更强的生命力,一代代演绎传播下去,愈兴愈盛。

参考文献:

张效林、王其英主编.西部明珠——凉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 赵永红、陈永坚主编、赵以武著.武威历史文化丛书——五凉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赵永红、陈永坚主编、杨若冰、冯天民著.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民俗风情.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第18篇:家乡的社火抒情散文

每年的腊月底,陕西陇县麦枣村里经常有人将牛皮鼓敲得咚咚作响。这是在练习敲鼓,准备大年初三闹社火。

大年初三凌晨三点,村口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了:“大家注意了,演社火的,尽快到大队部集合,开始化妆。”这个通知要播放几遍,在宁静的村子里传得很远;它唤醒不少人离开温暖的被窝,迎着寒风奔向那个即将喧闹的地方。

我常常是七点多,才赶到大队部看热闹。这个时候,大队院子里许多孩子穿着新衣服,三五个一堆,开始比较谁的压岁钱多,或者看谁有了新玩具。沿着院子墙根,拴着一溜高头大马。一会儿,化好妆穿着戏服的演员们陆续出来,站到马匹旁边,熟悉自己今天的伙伴。忽然有人拿着扩音器喊:“大家注意了,社火按照顺序,排好队;锣鼓家什队的,也排队。”于是又是一阵喧哗,马蹄声、马嘶声、呵斥声,声声入耳。

一切就绪,噼里啪啦,在院里响起一串长鞭炮,鼓声响起,伴着镲撞击的金石之音,敲出秦人的英武豪迈。社火巡游(俗称“踏庄”)之前,照例要在大队部院子里绕场三圈,多半是黑虎灵官开道,赐福的天官紧随其后,然后是三英战吕布、赵云保皇嫂等节目。我对关公影响深刻,面如红枣,一副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骑在高头大马上,端的是威风。一面铜锣开道,身背大鼓的锣鼓队雄赳赳走在前面,社火紧跟其后,人流尾随着,闹哄哄的组成一支长龙,涌出大队部。一场盛大的踏庄活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社火走到哪个巷子,那个巷子的人早就打开了院门,放起鞭炮,迎接社火的到来。男主人要散烟,热情的招呼;女人会给孩子们散发瓜子和糖果,这一定是家庭条件好的。社火会绕院子转一圈,驱邪祈福,寓意给这家人带来一年的好运。这个时候,主家将一条五尺长的红布系到某个社火手中的道具上;有家里富裕的,会系一匹绸缎。这是彩头,用以感谢社火对自家的祝福。

社火走着,围观的女人们开始议论:那个扮演娘娘的,是谁家的闺女,长得真俊啊。也有人说,谁家的娃子骑在马背上伸不展腰,一看就胆小。

跟着队伍帮忙的,有那女儿大了准备说婆家的,就暗暗留心谁家的小伙子利器,谁家光景殷实,在心里做着计较。还有位戴眼镜的先生,走到人家门口,忽然掏出笔在手上的小本本上记录什么。原来这家的春联内容赢人,他要抄写下来,明年了好写春联。

社火要转一天半,才能将村子完整的转一圈。转完本村,还要去相邻的一个村子踏庄。那个村子小,自己无力组织社火队,我们村的就去他们村热闹一番。由此,两个村子的关系一直很好。我村社火的马匹,不少就是他们村子援助的。

社火踏庄是个小场面,正月十五在县城里的巡游才是大场面。当日,十里八乡的社火队,会齐聚县城,来一出全城嘉年华。马社火、背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跑旱船……二十多种类型的社火齐聚县城,同闹元宵佳节,难怪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我记忆深刻的,是1988年的正月十五。

那年,村子憋了一口气,要在全县社火巡游中拔得头筹。为此,租借了崭新的戏服,组织了四十多个角色的大阵容,浩浩荡荡杀向县城。村子的马社火在县城一亮相,就引来一阵惊呼声:只见马背上的演员,在崭新服饰的衬托下,一个个精神抖擞,男的更显英武,女的越发妩媚。再看到那半天数不清的演员阵容,有人就打听:“这是哪个村子的?这么大的阵仗!”一旁的我不待他细看村子的旗帜,骄傲得挺起腰板说:“这是麦枣村,就是我们村呀。”他不由得说:“看来你们村这次要拿头名了。”

不料晚一点,我们看到了更稀罕的。这是另外一个乡镇的,他们居然舞起了几十米的长龙。舞龙在我们县上是个新鲜事物,再加上那年正是龙年,这一出现就引来一片叫好声。舞龙耍到高潮处,一声喊,那些汉子松开绑着巨龙的绳子,那龙在背上的十多个大气球的浮力作用下,居然缓缓升上了天空,在半空中摇头摆尾,宛如真龙飞天。一时间,满城的人,都屏声静气,仰头望着那巨龙越飞越高,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视野里。这种震撼,在三十年后,依然清晰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看到这一幕的,还有我的同学。正月十六开学了,我们继续议论那条腾飞的巨龙,在想象它会飞到何处。过了几天有人说:这龙一直飞到了边防线,被解放军用枪打了下来。不知真假,反正当时我不相信。在我的念头中,那条龙一定是飞到了天庭,在天上住了下来,在高处望着陇县,祝福着这里生活的二十几万父老乡亲。

第19篇:(主持词)社火表演(版)

1、欢腾的锣鼓敲起来,红火的秧歌扭起来。走在今年元宵节社火表演队伍最前列的是社火队, 〃〃〃〃〃〃

2、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丰收的喜悦舞起来,和着节奏明快的旋律,〃〃〃〃〃〃

3、风调雨顺,欢乐祥和。在浓浓的新年喜庆气氛中,她们通过鼓声互致新春的问候和祝福,憧憬和畅想着今年美好生活。

4、现在,走过来的是〃〃〃〃〃〃秧歌表演队。

5、“万里河山铺锦绣;满城笙管乐太平。现在经过主席台表演的是〃〃〃〃〃〃社火表演队。

6、“花木向阳春不老,人民跟党福无穷”。

- 1 -

(开篇语)

甲:又是一年春风浩荡时,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乙:又是一度元宵佳节日,我们欢歌载舞,共度良辰;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乙: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元宵节好!

甲:这里是由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承办的景泰县2013年元宵节“银蛇闹春,腾飞景泰”社火展演现场,应邀出席今天展演活动的县上领导有(男女主持人依次轮流介绍):

乙: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甲:过去的一年里,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抓手,”双联“工作成效显著,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乙:2013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开放开发,主动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打

商贸物流等六个基地,确保经济增长14%以上,全力加快景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甲:喜看今日,景泰人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奔小康,乙:眺望明天,景泰大地春和景明,前景灿烂更辉煌。甲:欢快的锣鼓,催得春满人间福满门,

乙:优美的舞姿,惹得莺歌燕舞花怒放。

甲: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人民文化广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来自全县12支社火表演队将在这里为全县人民献上一场欢庆祥和的视听盛宴。

首先,请致辞,

甲:欢腾的锣鼓敲起来,红火的秧歌扭起来。

乙: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丰收的喜悦舞起来。

甲:现在,来自全县12支社火表演队,将依次走向主席台, 走在最前面的是:

乙:

(结束语)

乙:开元回眸,金龙辞岁千仓满,

甲:新年昂首,银蛇迎春百业兴。

乙:载歌载舞庆佳节,我们心潮澎湃,

甲:齐心协力谋发展,我们奋发图强。

乙: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高举改革发展大旗,抢抓“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有利机遇,甲:紧扣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景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乙: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元宵节快乐!甲:当然,今天晚上20:00,人民文化广场将有精彩的焰火晚会奉献给大家,欢迎您到场观看。朋友们,今晚8点,我们再见!

(颁奖)

甲:下来我们将对今天汇演的社火队伍进行评选表彰。

有请领导为获得本次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的颁奖,请获奖单位上台领奖,大家欢迎!

乙:请 领导为获得本次展演活动 奖的

颁奖,请获奖单位上台领奖,!

第20篇:家乡的春节社火

家乡的春节社火

我的家乡青海最具特色的春节风俗要属“社火”了。 每逢正月初五,便会在规定的路段场所或村镇表演社火.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社火队会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下开始走村串巷。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伯伯们舞起地地道道的乡土社火,喜迎新春,祈愿吉祥。我最喜欢那个社火中最传统、最富乡土气息的“灯官老爷”。他身着大红官袍,一手捋须,一手拿把驱邪除魔的扫帚,在两名送财童子的护佑下走在队伍最前头,社火神牛、舞狮队、秧歌队、太平鼓队浩浩荡荡紧随其后。听老人说社火队要把街街巷巷都走遍,为的是驱除邪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经过几个小时社火队伍走完街巷,便会在聚满了人的广场上拉开表演序幕。传统的摇旱船、抬花轿、拜新年等节目诙谐幽默,引得场边人人捧腹大笑。新编的藏舞、蒙古舞、现代舞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个个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感到好奇,那么就亲自到我的家乡去看看吧!

社火开场白范文
《社火开场白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