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4:1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学课程感悟

课程感悟

大三这一年,教育类的课程都是有王维臣老师上的,总共上了《教育原理》、《教育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学科研方法》四门课,对于一门即将上好大学课程,开始实习的大三师范类学生来说十分有用,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中,王老师每门课程中教了很多的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实践中区了解学会并应用基本知识,让作为我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动起来,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开展自己的简单的研究。第一次的实践作业,在教育原理课上,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对于给定题目的研究探讨,王老师实时了解情况,给予指导,并且对于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去对于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此次作业,不仅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大家自主的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去完成自己的作业,最后的发言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第二次在德育与班主任的课上,对于自己过去班主任进行采访,根据课上所学,查阅相关资料,自己确定采访具体题目,设计相关的采访问题内容,联系老师进行采访,根据老师的采访记录,进行整理,讨论心的,并且小组派代表把自己的采访情况向全班同学报告。第三次,让我们自己根据所学,自己去寻找一个开题报告的方向,确定题目,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完成自己的开题报告。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中,慢慢对于教育研究的方向,基本方法,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基本的查阅文献的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变得更为熟练,对于上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上台的机会给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总体上感觉王老师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匠心独具,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对王老师的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就是对于这类的实践作业,大家之前没有做过此类作业,对于具体的题目的选择,操作的细节上很多还是遇到很多的麻烦的,而且对于到底该怎么弄还是存在疑惑,我个人觉得如果王老师能给出一些的实例,并且给我们进行一些讲解,并且对于一些的研究方向给我们进行些介绍,拓宽我们的视野,我觉得对于我们很有帮助,而且也有利我们更好的完成我们的作业和我们之后的发展。

推荐第2篇:教育学课程评述

本学期教育学课程述评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步论述教育的专著,比西方最早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年。但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不作为单独学科,它包罗在哲学之中,中国的教育未形成学科性的体系,这也是中国的教育后来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赶上西方国家教育学的步伐,中国必须注重教育学的研究,培养杰出的教育学家。

要想缩短与西方国家在教育学上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它,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培养出的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级人才少之又少,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科学领域里的世界大奖,我国都还是空白;而诺贝尔奖总数的70%都分布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里。高等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而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学总结出的规律,既要追求与时俱进,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校园的机构化或商业化,不利于缔造具有学术研究氛围的校园。只有先克服教育的政治和官僚化的弊端,大学才能走上正常轨道。而这些事件的源头往往是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道德行为失范,诚信良知泯灭。所以现代教育要重视人的修养,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目前中国正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探索多种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另外,就是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很大。我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宽松,父母没有对我的学习干涉太多,用同学的话说是“散养式”教育。这使得我现在很后悔早年时光没有接触太多的古典熏陶,现在学习起来就很费劲了,但是就算当时能够接触到我是否就能放弃玩耍的天性,这是存在疑虑的,所以我对教育方式很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式,包括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我觉得不能轻视一个孩子的智力,他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懂的更多;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即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一种教学方法,有点类似于因材施教,我觉得它有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给孩子留下童年美好回忆;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也比较好,它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感觉有点类似于促进非条件反射,给予孩子赏识有利于将孩子向好的方面培养。魏书生先生说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我觉得学习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它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内心,培养我们的独处能力,让我们明辨是非。

之后我们探讨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知识宝库待我们用尽一身去探索和学习。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的先进思想,至今对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孙子兵法》,它的精深的哲学思想及其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和体育比赛等,我们应当学习它的精髓思想,争取学以致用。

通过第4讲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也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强也。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之后还总结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给我们以启迪。

之后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和外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以及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他作为大学校长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鼓舞学生方面做得很成功。对于他对学生的定位,我也感同身受,作为学生应带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于现在及未来如何打算,发生一种向前进取,开拓自己运命的心。这段话很鼓舞我,为此我才会不断地进取和开拓。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将个人内部精神的自由,通过知识、智慧、善良意志和爱获得解放。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很喜欢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作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当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在千年前玄奘法师抵达的那烂陀寺就能体会到学术氛围的自由,每一个成员每天都学习经文,交流佛法,曾经的那里是学术的圣地,闪烁无数的智慧。

本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收获很多,不仅了解到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性,而且还了解到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对我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借用这些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进行实践和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学习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并将继承和弘扬它作为自己的使命。

推荐第3篇:《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0800000

2学时:

5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课程英文译名:Pedagogy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基于对师范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本课程整合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原则,期望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新教师。

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职业必需的教师专业知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3.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具有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八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及其本质;理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树立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学难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

三、“个人本位”

四、“文化本位”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9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发展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教师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教师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

三、教师的能力条件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学生(六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学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节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课程(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了解与掌握有关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掌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类型及其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课程结构的因素

三、新课程结构解析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制原理与管理

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五章 课堂教学(10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掌握课程实施的一般策略,形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本质,教学任务(尤其是当前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策略的掌握。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与体力

三、发展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

二、上课

三、听课与评课

第六章课堂管理(6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堂管理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观,初步掌握课堂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

课堂管理的实质;课堂管理的实施

[教学难点]

课堂管理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作用与类型

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课堂空间管理

第七章 教育评价(5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评价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掌握教育评价的一些技术。

[教学重点]

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学业评价的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评价的技术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教育评价模式

四、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学生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

第三节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3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形成教育科研的态度;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科研的价值;行动研究

[教学难点]

教师教育科研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学校发展价值

二、教育研究的教师发展价值

三、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研究成果的论证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实验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结题报告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三、调查报告的表述

四、实验报告的表述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3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年代)

二、二战后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四、新世纪教育改革展望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瞿保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利兵等: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Vernon F.Jones & Louis S.Jones 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英]David Fontana 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说明

本课程教学可根据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作适当调整。

本课程教学必须: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法;

5.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更重视学生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考试: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执笔人:王少非审定人:陈建吉

推荐第4篇:教育学课程反思

教育学课程反思

随着太阳的日升日落,这个学期已经接近了尾声。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将要结束,让我对整个课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吧!

作为师范专业,教育学是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这也是获得教师资格试的课程之一,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用了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来应对这一门课。在这个学期中,没有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所以到目前为此都是全勤的。未来也许成为一名老师,所以现在就以一名准老师的纪律来要求自己。一直都以我等老师的原则,从不以铃声来作为上课的标准。课堂上不玩手机,一直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锻炼老师应有的品质。在课堂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都是独立完成。在小组报告上,作为一名组长,积极号召小组成员完成报告,并且要求组员要积极表现自己的想法,要有团队精神。所以我对自己在教育学上的分数是;出勤100分,作业95分,发言90分。教育学最满意的是让我在大学里面找到了最有意义的课程,从每天的新闻发享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教育学的新闻。了解教育的动态。

在教育学课程上,首先张老师始终是我的榜样,以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对知识的严谨。其次,教育学让我明白了老师正真的内涵,这一是个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老师不仅承但人类社会延续的重任,而教育着祖国未来的下一代,因此责任重大。所以必须要以下品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沉着、自制、耐心。对艰苦的教育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意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等。

教育学这门课程就要完结了,在此我有点个人的想法与建议,只代表着个人的观点。 想法:

1、

2、

3、

建议:

1、在讲新闻的时候以小组来作为单位,其它组成员可以随意来点名发言组成员来回答新闻中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新闻的发言时间。

2、在上课的时候,多点利用小组的作用,节课都评出最认真听课小组进行加分

3、每次的小组作业,都应该给小组一个讨论的时间,结合各方观点,加深同学对教育学里概念的认识。

个人总结:教育学现在对我只是一个开始,继续对教育学作更深的了解与学习,努力备战

2013年深圳市的教育招聘。 一周只有四节课而有时只有两节课,而每次都利用一节或两节来讲新闻,所以剩下讲课程的内容的时间非常的少。 在一开始讲新闻的时候,对同学是非常有吸引力,但到了学期的中后段,在同学讲新闻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不再关注了。 小组作业对组员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有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

推荐第5篇: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案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案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学 期: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学 时 18 教 材 《大学英语基础口语教程第一册》

(Let’s Talk Book 1)

授课教师 大学英语口语精品课程组

授课对象 2008级普本

上课地点 南、北校区、学院路校区

上课时间 周一至周五

授课题目(Teaching Title):

Unit 12 Foreign Customs

授课类型(Cla Type):

Lecturing and practice

授课课时安排(Teaching Periods):

2 periods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unit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1.master the basic vocabulary related to Western wedding.

2.learn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manner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stoms.

3.learn the proper way to behave in Western society.

本授课单元教学重点(Main Points of Teaching):

1.Instruct Students to speak and behave properly in western society concerning some important events.

2.Analyze the different manner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本授课单元教学难点(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Instruct the students to use cultural-related words to describe and compare the proper manne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vents.

教学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audios, videos, pictures, texts), blackboard.

本授课单元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Time Allotment):

1.Warming-up Activities (about 15 minutes)

1.1 Role play: A Typical Western Wedding (about 10 minutes)

Student are aigned the task in the previous cla.They are asked to perform a typical western wedding.Useful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should be collected before the cla.(about 10 minutes)

1.2 Wedding-related Vocabulary and Oath of Wedding: (about 5 minutes)

After the role play, the wedding-related vocabulary and Oath of Wedd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all the students:

Wedding-related Vocabulary

Bride bridegroom bridesmaid groomsman Pastor ring oath church

Oath of Wedding

Pastor:

Dearly beloved, we are gathered together here in the sight of God and in the face of this congregation to join together this man and this woman in holy matrimony, which is an honorable estate, instituted in the time of man’s innocence.

If any man can show any just cause or impediment why they may not be lawful joined together, why they may not be lawfully joined together, let him speak now or for ever hold his peace.

Do you promise to love her, comfort her, honor and keep her, in sickne an health and forsaking all others, keep thee only unto her for as long as you both shall live.

Bride and Bridegroom: Yes, I do.

2.In-cla Activities

2.1 Individual Work (about 8 minutes)

.1.1 Comparison: Differences between a typical western wedding and a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ompare the weddings and make a discuion on their differences.

Sample for reference:

Chinese Wedding:

• Color of wedding dre: White

• Location of wedding celebration: Lobby of home

• Wedding proce: presided by the master of ceremony • Others: fire cracks, character of double happine •

Western Wedding

• Color of wedding dre: White

• Location of wedding celebration: Church • Wedding proce: presided by pastor

• Others: ring, flower, cake, bridesmaid, groomsman

2.1.2 Video Clip: (about 15 minutes)

Watch the video.What mistakes do the man made in the dinner part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atch a 5-minutes short video about culture conflict and to find out the wrong thing the man did in the dinner party.

Proper answer:

a.Greet people in his own way

b.Talk to the people not besides him

c.Take retire as retard and keep talking about it d.Compliment the lady with improper word

e.Perform extremely stupid in using restroom.f.Bring his friend without being permitted

2.1.3 Listening Practice (about 7 minutes)

2.2 Pair Work (about 10 minutes) 2.2.1 Discuion in pairs

Western Manners: Discu with your partner w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having dinner, greeting, visiting others home Samples for reference:

Having dinner: knife and fork ; you have your own plate of food ; Eat up all the; food on your plate; Do not put food on the plate of your guests with your own fork; Go Dutch; tips

Greeting: The simplest thing to say i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This greeting is given to one whom you know only slightly, or to any one you are paing quickly.\"How are you\" is usually used when you are not in such a hurry.No answer is expected other than \" Fine, thank you.\" \"hello\' is the commonest form of greeting between good friends.

Visiting other’s home: When invited to luncheon, dinner, or supper, it is very impolite to arrive late, as it is usually planned to have the meal at the exact hour given in the invitation.

After the meal is over it is not polite to leave for at least half an hour, lest you seem to have come only for the meal.An evening dinner invitation usually implies that you stay for the whole evening.

2.2.2 Dialogue Practice (about 15 minutes)

Imagine a visito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s coming to China.Give advice on these topics:

Driving a car, giving gifts, traveling by bus or subway, eating in a restaurant respecting older people, using busine cards, eating on the street, standing in line, using the telephone

Sample:

A.I will go to China next week.

B.Really? How long will you stay there?

A.For several months.So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some thing that 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uring my stay in China?

B.Of course.First, you should get accustomed to the Chinese traffic.In the street, there are a lot of transportation tools.Bus, cars, motorcycle, bicycle.

A.Well, do it mean a busy traffic?

B.Yeah.In fact, the problem traffic jam is extremely serious in China. A.Oh, I see.Anything else? I’ve heard that Chinese eating manner is greatly different with our US.Is that true.

B.Well, nowadays there are a lot of western restaurants in China.But Chinese has their own dinning customs.For example, in a typical Chinese dinner, each dish is shared.Chopsticks are used instead of knife and fork.One person would like to pay the bill as his treat.

A.Well, it seem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Take it easy.Chinese people are hospitable.You are surely to have good time there.

2.3 Group Work (about 20 minutes)

Debate: Should Chinese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Each group presents their own ideas on the topic first.Then a free debate will be directed among students. Sample:

We should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I think we should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First, it\'s a good way for globalization, and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culture in other country.Secondly, foreigners will also have a chanc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Thus, we could avoid som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First,I do not think it is a bad things ,and the holiday is a good thing ,many people could celebrate not only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the American, and so on.Second, many people go aboard every year, and they should adjust themselves to the aboard environment,so the must to celebrate the holiday,so I think we should celebrate it,and other people that come from union.

We should not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To begin with, there are so many meaningful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from which people could have a rest and get relax.In the festival, without the burden of work, people call on relatives, visit their respected teachers, and chat with their best friends.Though the temperature is very could in that time, the atmosphere among people is very warm and happy.Besides, there are other meaningful and instructive festivals in China, such as Autumn Day, National Day, Pure Bright Festival, etc.Furthermore, western festivals hav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igin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not known and comprehended by Chinese people.There are so many western festivals, which are originated from or related with Christian or Catholicism which are not believed in b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people.We could not gain the happy feeling since we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se holidays’ meanings.Finally, there are negative aspects on unhealthy people in the western festivals which should not be celebrated by us.All Saints Day is a very thrilling festival, in which people put the horrible or sinister mask upon their faces.Though these kinds of actions help people to boost their courage, it is dangerous to the unhealthy people or ill people with heart diseases 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4.Aignments

Get prepared for Unit 16 The future

Prepare a presentation: What I would be like in ten years.Task description:

A group consisting of 4—5 students will give the presentation.The main content should mainly about one’s future life ten years later, for example, career, marriage, children.

本单元参考资料:

1.《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第一册,赵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英语口语教程》初级,吴祯福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1993。 3.《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姚保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大学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梅德明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http://www.daodoc.com/publish/portal0/ 7.http://ts.hjenglish.com/

8http://www.daodoc.com/article.php?articleid=81 9.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6篇:教育学复习题(大学)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学记》 。

4、著名的“产婆术”教育启发思想,是由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 )提出来的。

5、《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的代表著作。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 (17世纪初

) 。

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一书出版,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8、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科学的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 )。

9、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0、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1、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提出来的。

12、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

13、拉伊什“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系统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性质、目标、体系和方法的专门著作。

14、在我国近代史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15、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应当以(教育学

)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为其理论依据。 1.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不均衡性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因材施教

3.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4.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5.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德国

)。

6.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夸美纽斯

)。

7.一定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8.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具有(

决定作用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10.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古代社会

) 11.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

12.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是(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无意识模仿

14.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历史性 ) 15.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雅典教育

1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是(

遗传决定论

)的观点。 17.“孟母三迁”反映了(

环境

)对人的重要性。

18.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指(促进学生的发展尽快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19.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教育

)。

20.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与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社会性

)。

21.(教育手段

)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迟效性

)。 23.认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的人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种观点属于(生物起源论)。

24.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这句话充分体现了(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5.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的职能和教育的( 社会功能 )。 2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能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承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和(改造文化

)。

27.“„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这句话说明了(

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28.在教育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现实条件和要求时,教育对生产力不但不起促进作用,相反,常常还会起(

阻碍作用

)甚至破坏作用。

29.教育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起(

加速或延缓作用

)作用。

四、辨析题

1.教育只能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错。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反过来,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对人的发展来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湮,与之惧黑”,这句话是正确的。

错。人的发展不单是环境的作用,而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贬低遗传素质、教育和人的能动性的作用是错误的。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

错。人的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环境对人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大小又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分不开的。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人对外部环境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4.只要教育得法,任何人都可以被培养成为优秀的专门人才。

错。这种说法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它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否定意识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并根本否定遗传的作用。 5.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对。受教育者对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从来不是全面吸收和机械的反应,而总是要经过受教育者自己的思考,根据他们自己的认识选择,按照个体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作出反应。 6.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错。这种观点把教育看成是儿童的模仿本能,这就使得教育者没有了用武之地,也不可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因此是不正确的。 7.学校教育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

错。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

8.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教育的发展不能先于经济的发展。

错。教育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它也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它通过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当教育落后于社会生产的需要时,它就不会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教育必须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经济的发展。

9.教育对生产力起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

错。教育对生产力起作用的程度,取决它与生产状况和需要相适应的程度。适应的程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大。反之,适应的程度小促进的作用就小。 10.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正确的舆论监督实现的。

错。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主要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具体体现在通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并以强制手段监督执行;同时,还通过任命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选派教师,控制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以及增加和限制教育拨款等办法,从而控制和左右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11.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社会成员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决定的。

错。从根本上说,社会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社会成员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只是生产力发展所提出的总体客观需求的折射。

12.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对。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还是通过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来为其服务的,无论是稳定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都是如此。 13.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干什么”的问题。

对。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回答“教育干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和“教育实际干了什么”三个层面的意思。

14.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会存在。

对。这是教育永恒性的体现。因为教育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必需,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来维系、巩固社会制度和促进社会发展,而且教育为人类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发展所必需。

15.教育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的需要,具有生产性。因此,它是无偿为社会生产服务的。

错。办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投资是用于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的货币表现。因此教育具有消费性的一面。 16.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革命性。

对。因为现代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向更高的方向迈进,这与古代教育的停滞性和保守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教育就是为培养人而培养人。

错。教育的根本职能是通过人的培养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实现。但教育不是为培养人而培养人,而是通过培养人,把其职能向前引伸一步,产生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作用。 18.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错。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也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19.“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对。从教育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有什么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性质的教育,阶级社会的教育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他们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所以说“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0.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育观: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或个人倾向于有所节制的比较合理的生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或个体倾向于不加节制特别是高数量的生育。

21.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的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但也与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一般科学文化素质来为政治的民主化提供前提与保障,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来培养年轻一代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民主观念。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22.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对。由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工作效益的迟效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先于经济的发展。不是要等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的发展在适当程度上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

4、( 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的总标准。

5、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是培养 (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

6、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 德育 ) 是核心。

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 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8、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包括基础性、全体性、普通性、主体性、协同性、内化性、实践性、成功性、开放性、个性及(全面性、创造性、发展性)

9、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0、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

11、素质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辩析题

1、教育目的是由人制定的,是主观的。

错。一方面,教育目的是由人制定出来的,体现着人们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人们无论是提出教育目的还是实现教育目的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为前提和根据,必须以社会对人的发展和对教育的要求来规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要辩证地看。

2、教育目的是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对。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教育目的来衡量。

3、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错。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使学生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不能忽视个性发展,教育一方面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每个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能,学有特色,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二者是统一的。

4、基础教育就是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的教育。

错。把基础教育仅仅理解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就会把基础教育办成大学的预备教育,或升学教育,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它既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又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两个任务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5、我国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在又提出来要实施素质教育。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

错。不矛盾的。我国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等同于全面素质教育或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认识的深化,它使得教育目的具体化。

6、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这一切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7、教育目的只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制约。

错。教育目的受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双重制约。

1.广义的教育内容既包括学校教育内容也包括(学校外)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的构成具有(连续性)

3.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还具有(形成价值) 4.当前,学校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初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提出,设置(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6.课程计划的制定要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评价的要求,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8.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9.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10.美育的内容包括大自然的美、艺术美和(生活美

四、辨析题

1.学校教育内容只具有认识价值,没有形成价值。

错,借助教育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还可以获得或养成改造世界的能力,即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校教育内容是多种形式的载体。

对,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科书。除此之外,各种报刊、杂志、声像资料等也承载着与教材相关的教育内容。同时,教师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3.中小学确定智育内容的原则是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基本性与基础性。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4.教育内容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错,教育内容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各个时代的教育内容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文化的缩影,体现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成果,即使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相近的一些国家,在教育内容上都有着本民族历史传统和特色。

5.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与结构不用考虑学生学习方面的需要。

错,教师虽然对教育内容是已知的,但学生对教育内容是未知的或知之不多、知之不系统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内容。所以,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方面的可能与需要。 6.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是没有必要的

错,因为我国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民族多样化问题,所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必须考虑各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实际,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

1、教育途径是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双边性 的特点。

2、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课堂教学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

3、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演示法 )。

4、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讲述)。

5、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教学工作)。

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7、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夸美纽斯)。

8、(创造力 )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9、按照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老师,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里的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道尔顿制)

10、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教育目的)上是统一的。

11、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课堂教学)。

12、宣传教育活动包含在(社会活动)范围内。

1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1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 课外活动)。

1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较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实行。

16、课外教育工作是( 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

17、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工作(密切配合 ),才能产生“1+1>2”即整体大于其部分总和的作用。

18、形式多样、内容开放,是课外活动的(特点 )。

19、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 基本组织形式 )。 20、社会实践的一般程序是: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和交流总结.

四、辨析题

1、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错。理由: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完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能和体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

2、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错。理由: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完成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能和体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任务。

3、全面育人必须通过知识的传授。

对。理由:知识的传授是为了全面育人,而全面育人又必须通过知识这一载体。

4、课堂上没有提问的教学不能说是启发性教学。

错。理由: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

5、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必然是启发式教学。

错。理由:谈话法也未必一定是启发式,如果教师的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能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的话就不能说是启发式教学。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对。理由:教学有基本的方法,但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素养条件及办学条件不同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灵活多样。

7、教学就是智育。

错。理由:(1)教学是以知识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智育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教育。(2)从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来讲,智育仅是教学所应完成的一项任务,而不是唯一,另一方面教学也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8、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的方法。

错。理由: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9、在教学工作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只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错。理由:无论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为前提,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0、在教育途径中,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培养人的途径。

对。理由: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人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这个途径。

11、以教学为主,并不是教学唯一。

对。理由: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因为它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也不能因此不重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途径的作用,学校工作只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才能做到高效运转。

12、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错。理由: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而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首先在知识上做了补充,不是在知识的数量上做了补充,而是在质量上增加了感性的材料,使理论实践相结合。其次在能力上作了补充,比如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在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上作了补充,为学生未来选择职业奠定良好基础。

13、课外活动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对。理由:课外活动必须具有“乐”,也就是有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但“乐”不是根本目的,要让学生在“乐”中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觉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锻炼能力,所以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14、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数不宜过多,一般最多五人。

错。理由: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数上有一定要求,否则不便开展活动。少则三至五人,多可达二十人。

15、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的中介桥梁,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理由: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三结合”的中介桥梁,即: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必须和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6、社会实践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

对。理由: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常常要求他们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这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经受磨练和考验,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把认识转化为信念并贯彻到行动中去,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是锻炼学生思想品质的有益方式。

17、社会实践活动是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重要途径

对。理由:通过教育,我们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即是要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主体意识,这是课堂教学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18、社会实践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对。理由:社会实践应该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充分考虑到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19、社会实践要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对。理由:社会实践是侧重于学生实践的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社会实践项目的确立、计划的制定、组织的建立,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社会实践过程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总结提高。

1.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学校教育制度

)。

2.2.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3.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 法国、意大利、英国)。 4.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德国

)。

5.(单轨学制)是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6.(双轨学制)是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7.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 )。

8.下列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是( 美国 )。 9.下列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是( 英国 )。

10.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是( 保罗·朗格朗 )。

11.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2.义务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制性)。13.远距离教育的前身是(强制性 ) 14.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癸卯学制

。 1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近代学校制度是( 癸卯学制 )。

1、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

对 “培养人”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全部教育学就是在研究和回答这三个字。通过“培养人”这三个字,我们就可以把整个教育学穿起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就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的逻辑体系。

2、教育学是纯理论的科学。

错 教育学是一门带有实用价值的理论科学。

3、只有教育工作者才有必要学习教育学。错 教育学是一门与人人都密切联系的科学,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需要每个人作出努力。

4、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

对 社会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社会诸要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5、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它是与教育同时产生的。

错 17世纪初,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人们试图对教育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属性及其总体作出反映,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6、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始于17世纪是历史的偶然。

错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之所以产生于这一时期,这是教育实践的发展及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7、一位教师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讲得再好,也不能算作一堂好课。错 这是典型的教育观上技术主义倾向的问题。

8、人类的教育现象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和现代教育现象。

对 人类的教育现象是复杂的,从纵向上看主要分为这几种教育现象。

1.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某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庭成员,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请用相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答题思路:

(1)先说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具体回答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什么; (3)结合事例分析。

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2001年高中招生558万人··· 答题思路:

(1)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2)具体回答生产力是怎样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 (3)结合事例中的具体数字分析。

3.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答题思路:

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他没有看到教育的经济功能。因为: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能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教育的生产性具有间接性和迟效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只看到教育消费性的一面,从而误认为教育是一项福利事业。实际上,教育不仅具有消费性,更具有生产性。

1、教师对于每一个概念都须逐字逐句给学生分析讲解,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牢固地掌握“要点”,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含义。比如“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它有四个要点:“垂直”、“平分”、“线段”、“的直线”,缺一不可,叫学生用黑点表示,并提问:(1)这个概念若删去“垂直”二字呢?(2)将“线段”二字改为“直线”二字可以吗?为什么?应当指出的是,教材中给概念下定义采用的形式是“„„,叫做„„”,这里叫做就是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叙述中若没有用专门词语“叫做”相连结,则就不是给该概念下定义。比如对于“直角”这个概念,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一个角等于平角的一半时,这个角叫做直角。”若说“90度的角叫做直角”,只是描述性的表示。请用相关理论分析。 答案要点:

①这个事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讲授法 ②什么是讲授法,其分类、优点 ③在这个事例中是如何运用的。

2、《青蛙的眼睛》(六年制六册)第二自然段写了一奇怪而有趣的试验:给青蛙吃许多静止的苍蝇,青蛙却活活饿死,但只要把死苍蝇拴在线上,在青蛙眼前掠过,青蛙就会立刻跳起来把死苍蝇吃了,跟吃活的一样。这是个特殊的例子,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青蛙吃动的死苍蝇,不吃静的死苍蝇这一特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普遍的道理:论死活,青蛙爱吃动的昆虫,不吃静的昆虫。教学中怎样体现这一特殊和普遍的联系呢?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这个奇怪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死的苍蝇青蛙也要吃,不过死的苍蝇要动起来它才会吃。师:如果不用动的死苍蝇,而用动的死蚊子、死白蛉等,青蛙也爱吃吗?生:爱吃,因为这些东西都在动。生: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昆虫。师:那么这个试验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普遍道理?生:说明只要是动的昆虫,不管是死是活,青蛙都爱吃。这堂课通过青蛙吃动的死苍蝇这一特例使学生懂得了青蛙吃动的昆虫这一普遍的道理。请用相关理论分析。 答案要点:

①这个事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谈话法 ②什么是谈话法,其优点 ③在这个事例中是如何运用的。

推荐第7篇:教育学教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为了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本章重点分析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正向与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的相互关系,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对这些关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决定和影响。 2.掌握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3.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4.运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一)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

(三)制约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四)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决定受教育权

(三)教育目的的制定

(四)教育内容的取舍

(五)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它是国家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P.28)

中央集权式:中国、法国 地方分权式:美国、加拿大 中央、地方合作:英国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三)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可能的或潜在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具有潜在劳动能力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凭借教育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所以,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也是科学知识扩大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这种科学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了条件。

(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发展科学,并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最终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一般都有实验室、实验园地、校办工厂和农场,它们既结合教学进行实验和实习,又可开展科学研究,创新科学知识和技术。学校还担负着社会咨询工作,对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研究和解决,这都起着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作用。所以,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现代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产事业,重视开发人才,大力投资于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许多国家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优先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2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来源于教育外部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内部人的主观意愿。

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维系和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培养、选拔政治和管理人才,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通过政治思想的传播和灌输,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1.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

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2.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的能动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是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的。但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的推动。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意到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思想,形成舆论,促进受教育的“政治社会化”

总之,教育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文化,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倾向;而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又要依赖于教育。分析教育与文化两者的关系,对于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推动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般 3 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价值观;②规范准则;③意义和符号;④物质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它是人类主观精神的外化、客观化。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技术知识、乡规民约、宗教教义、法律条文等等。第二层面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它是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情绪等等。教育学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文化。

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文化一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文化保存是指将创造出的文化积累起来以利于后人继承和延续的过程。文化保存是文化积累和延续的条件。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并不断丰富扩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凭借教育。教育总是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去武装年轻一代,通过设置课程、编写教材、讲评内容、指导运用来筛选、整理、评价文化,以便把人类文化的精粹用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组织起来,指导和帮助年轻一代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从而实现文化的保存和延续。

(二)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

教育是人类传播文化的一种社会行为,人们通过教育,掌握语言文字,获得文化信息,进行互交作用,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使人类克服了孤立、独处和疏远的状态,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尤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趋于一体化的今天,教育由于其在文化传播交流中以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教育传播文化的特点:

1.教育可以对传播的内容加以选择整理。

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的、亲密的联系。

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特点:

1.教育所选择的文化是反映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文化。

不同性质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有很大 4 的差异。

2.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文化要能为学生接受,要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

教育选择文化的主要途径: (1)通过培养目标的确定来选择文化。 (2)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来选择文化。 (3)通过教师选择文化。 (4)通过校园文化的选择来实现。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选择。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促使文化的“净化”和“创造”的实现,并由此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并结合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作品。他们不仅生产一般精神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有文化的人去更新文化。教育不仅要再生产已有的文化,而且要生产新的文化。

文化的创新已成为现代教育最富有特色的功能,体现在:

1.学校教育不仅传递文化,还要承担创造新文化的部分任务。在学校教育的学术领域内,提倡不同流派的争鸣,使富有生命力的,对人类的认识和行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文化得以生长。

2.学校在培养人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这是实现学校教育更新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5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四)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作业:

1.简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2.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3.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推荐第8篇: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难以界定的教育学

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教育字解

中国 “形象的甲骨文”

教育最早提法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国外词解 英语educeeducation educe“引出,引发”的意思(中西差别) 法语德语中 教育一次还源于“教仆”

中西共同特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 教育学原理

2、思考: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何不同?动物界是否有教育,教育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本性还是还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动物界的教育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虎豹捕食技巧的传授等。所以有人认为,人的教育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如19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的观点:“教育超出人类范围,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沛·西能的教育起源说,认为教育扎根于本能,源于生物冲动。 教育学原理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人类教育活动的意识性和社会性

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传授内容限于生存需要

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动物:没有语言的类化功能 人类:“类”经验 教育结果迥异

总结:动物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出于生存需要的生命活动,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一种既简单又僵硬的技能传递。与人类的教育结果迥异。

二、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教育活动。区别的核心在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但产生教育影响的不一定是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

2、教育活动特殊性:

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

至此,可以得出教育的定义:有意识的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教育概念也在发展变化之中) 详细解释:

影响(正、反):教育有好坏、积极/消极,进步/落后,革命/反动之分,如古代的封建主义理学教育、中世纪宗教教育。 人:各阶段,各年龄,侧重青少年

三、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1、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与其他教育的区别:专门组织、专业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备一定资格) 2)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欲灭一国,必先亡其文化,亡其文化,必毁其教育。如日本侵华对占领区的教育:奴化教育。殖民教育改革,首先是关闭了大学,延长小学,后来又在中小学取消了体育和政治课开设了日语课,待占领区稳固后又废止了所有的中国教材,该用日本文部省统一编辑的新教材,推行双语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 2)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物)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 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教育者)

2) 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教育者) 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A 地位的相对性 B 地位的主体性 C 互为主客体和条件

思考: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的承担者) A 传统观点:教育者主体论

B 以杜威的实用主义观点为代表的“受教育者主体论” C 复合主体论

3、教育内容

1) 定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 内涵和外延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价值、表现形态) 2) 特点

A 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B 形成人的价值 C 教、学主体共同利用

D 学校教育内容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教育物资

1)定义:进入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物质资源。 分为: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

A 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硬件):差异性 发展性 ――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B 教育媒体:多种形式

思考: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学校可以消亡吗? C 教育辅助手段 2)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决定教育成效的因素:人 能否开展的决定决定因素:物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教学活动设计 积极参与、现场评分 分组:

第一组身份:“学生”

第二组身份:“教师”

第三组身份:“校长”

情景:

教师讲解课文(可以提问学生),学生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教师解决。最后由校长评价。 课文: 春日田园杂兴 柳花深巷午鸡声, 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

满窗晴日看蚕生。 — 范成大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一般分为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

可能性因素:

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后天)、环境因素

现实性因素:

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发展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

一、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 A 可遗传的特质 B 遗传造成的差异

C 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

2、成熟机制与个体发展

A 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 B 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 C 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二、主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

1、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 健康、智慧、情感、知识、经验、态度

2、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

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1、环境因素的分类 A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B 大环境/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 作用强度与个体发展水平有关

B 提供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作出一定限制 C 影响有正反之分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一、现实性因素三个层次 A 生理水平上的生命活动 B 精神层面

C 社会实践水平上的

二、现实性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发展 △最近发展区

A 活动要求与个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B 活动本身水平与重复程度 C 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D 活动成效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系统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具有专门的机构何组织系统,并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则。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念

1、制度:机构或组织的系统;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结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何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学原理

2、就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言,教育制度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

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与组织,成人教育机构等等。 就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规则而言,包括各类教育法律、规定、条例等等

3、教育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学校教育制度在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

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为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1、小学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作为基础科学知识教育的阶段,不涉及职业训练。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因国而异,入学年龄大多在5~8岁,以6岁居多,修业年限一般5~6年。

2、初中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小学到初中实行免试入学。修业年限一般3~4年。大部分国家尚未实施12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到高中一般实行考试入学制度。

3、高中教育制度

高中阶段的学制较小学、初中复杂,除普通高中,还有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教育等。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高中毕业一般要通过考试获得高等教育资格,但也有例外,如美国的SAT考试将高中学习和大学入学考试分开。

4、大学教育制度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大学除了人才培养之外,还担负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大学的学术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都是其独有的。 第三节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1、癸卯学制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制定,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正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学制。主要效仿日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既维护封建专制基础,尊孔读经,又极力仿效外国,重视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学制长达26年,整体不伦不类。

2、壬子癸丑学制

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教育系统,由蔡元培主持制定。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初小、高小,共7年),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预科,3年;本科,3~4年;大学院),年限17~18年。

3、壬戊学制

1922年颁布,主要借鉴美国,六三三分段法,小学6年,中等教育分初、高中,各三年,大学4~6年。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国学制史上属第一次,是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新中国教育发展

1、建国~1957年,主要学习苏联。1951 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2、1958年~*

1958年进行了一次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到后期出现了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积累到*时期爆发。

3、*时期,教育遭到极大破坏。

4、1976年后,特别是80年代,我国开始教育改革。 1985年和1993年进行了两次调整。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学前教育

主要由幼儿园来承担,招收3—6岁儿童,贯彻“保教结合”原则,进行启蒙教育。在我国属非义务教育阶段。

国际上许多高福利国家和地区为学前儿童及家庭提供免费的1-3年不等的免费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但这些服务和学前教育并未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如丹麦、芬兰、韩国、美国、爱尔兰、葡萄牙、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古巴、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

其中,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丹麦、法国、芬兰 等重视通过教育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免费教育原则。法国的《教育法典》、芬兰的《基础教育法》等都规定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2、初等教育

主要是指全日制小学,招收6—7岁儿童,学制5—6年,其任务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不分段,实行五年或六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稍迟,学习年限也较普通小学略长。

3、中等教育

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各种成人中等学校等。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基本为六年制三三分段,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后备劳动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初级中等教育与初等教 6

育属于义务教育,两者互相衔接,构成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高级中等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各种中级技术人员为目标;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学前和初等教育师资为任务,与中等专业学校均属专业教育;技术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技术工人;职业中学则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训练,为其从事相应职业作职前准备。

4、高等教育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专业教育,处于学制体系的最高阶段,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全日制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一般2—3年;大学或学院的本科教育一般为4年,少数特殊学科5年或6年;研究生教育分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一般分为2—3年,也有两年制无学位研究生班。

全日制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它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机构除成人高等学校外,部分全日制高等学校中设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机构,办学形式有夜余大学和成人教育学院(或函授部)、独立的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职工高等学校、干部专修科、社会大学、刊授大学等。此外,我国还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学者通过国家举行的考试,可获得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第四章 课程

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即指功课及其进程。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课程有哪些类型?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从类型上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等;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从学科上可分为工具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艺学科。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 7

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2、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等。

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实际末20实际处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其发展历史较分科课程要迟上千年。在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三、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

隐形课程产生于20 世纪60~70年代,是指在学校或班级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隐形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编制、以本校学生为实施对象的课程。 附加阅读: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课程管理模式弊端。为什么要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瑞典等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国家对于全国中小学课程管理统一领导、总体规划,有利于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和知识技能,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

但其忽视了地区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智力特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压制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教育部批准,可单独制定本地区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吗?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新课改的主要改革方向: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附加阅读: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课程进行管理?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执行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开发者。

教师作为课程的反思性解读者,在课程实施中主动对其进行反思性解读、创造性地诠释和重构,使其不仅适应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也能够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一个实践性研究者的身份,直面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现场作业(20~30分钟)

某校为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将一部分同学安排在某乡村中学,其余同学则在某城市小学,实习内容为1篇语文课文,时间为90分钟,2个课时。请根据你的去向,设计该课程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一.课程名称(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生情分析或内容分析

四.课时分解(进度安排)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八.教学过程(教案重点,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课后反思

第五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理论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教学的意义

1、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三、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教学论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 \"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W.Ratke , 1571---1635 )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其解释为 \"教学的艺术\" 。

一、赫尔巴特 (1776-1841) 德国教育家

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教育家。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 10

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三、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 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可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四、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布鲁纳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积极的、真正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发明创造的能力得以提高或发展。将来离开学校时,能成为一个独立地继续进行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的人。

五、瓦根舍因 (Martin Wagenschein,1896年-1988) ,德国教育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反对庞杂臃肿的传统课程内容和注入式的死记硬背教学方法。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理由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量剧增的情况下,要想什么都教,无异于是在从事一项毫无希望获胜的竞赛。而只有注重发展学生“有教养性”的知识能力,使之在这个基础上改变思想方法,主动地去发现知识的规则、原理、结构,才能使知识如滚雪球般地扩展,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三、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四、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五、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六、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七、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第六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

二、我国德育的历史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 12

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 教育学原理

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理论联系生活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三、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具体说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思想品德中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他们思想品德中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觉悟。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五、因材施教原则

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园生活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第七章 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 本章教学方法:安排现场说课 第十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第三节 教师劳动报酬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一、教师职业发展 (了解)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从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在我国,古代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为了部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特别是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有意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于是就成为最早的兼职教授。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

西周时,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官学中设有专职的教育官。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汉代、唐代等时期,都设有各种称呼的教育官。除官学外,春秋战国之后,私学兴起,既有官吏兼任或辞官还乡专任教师;也有名儒大师,不愿出仕,退而授徒;亦有清贫文人充任乡间塾师、书师。

近代,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教育也明确作为学制的一部分。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教师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作用也在增强和扩大。 教育学原理

由上可见,教师职业沿革的基本线索是: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任,到近代的教、官分离,逐渐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不仅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劳动特点

1、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和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身的思想、学识、能力、言行等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去影响劳动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不仅程度比较高,而且有自己的特点(灵活性)。这是由于教养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劳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模式和方法可以照搬照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受教育者的保护和差异作出种种选择,创造性地工作。

3、系统性

培养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教师都是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学生成长是教师长期工作和相互协作的结果。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存在着阶段划分、教师的影响彼此间也存在着不一致和矛盾之处以及教师的人员变动等种种原因,都说明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系统性。

4、学习性

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技术。教师的劳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学习特征。

三、教师角色

角色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研究教师角色,就是研究教师实际表现的特征和进入多种角色的方法和途径,是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前提。

1、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者,要学习教材、了解与教材有关的 16

信息,要以严肃的态度来研究教材、处理教材,把知识客体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教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2、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知与不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完善的矛盾。在解决这对矛盾中,教师无疑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时接受者的角色。但古今的含义有别,以前教师的传授,多以讲、诵、问、答为主,而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讲求教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给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其次,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包括时间分配、内容安排、学生分组)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协调学生的关系,激发集体学习的动力。

4、管理者

教师主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控来实现其管理功能,如对教学环节的调控,对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的调节,对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等。传统的教学管理被理解为管制约束,常通过纪律的维持来实现,教师扮演“警察”、“保姆”的角色。而好的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角色行为是:建立各种教学常规,特别是客体教学常规、倡导学生参与管理,树立集体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通过建立自己的威信,充分发挥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向导”、“建议者”等角色。

5、人类灵魂工程师

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较好发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勤奋、刻苦,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并善于使学生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6、朋友: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使学生更亲近老师,教师爷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成为学生交心的对象,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全面成长,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7、榜样: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无不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而差的教师的“榜样”作用会给学生留下心理上的阴影,甚至导致行为上的缺陷。

教师角色多样化的特点必然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需要通过调整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来缩小角色差距。包括社会协调和教师自我协调两方面。社会协调是主要的,要减少教师角色任务,使同一角色在不同情况下应承担的职责更加集中和明确,尽可能不要求教师在矛盾的角色任务中作抉择。自我协调首先是加强道德学习,其次是以专业人 17

员的角色为重,合理地使用专业权利,再次是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水平。

教师要常常表现出真我,才更亲切、真实。但出于维持秩序的需要,也要适时拾起那种威严的教师角色。“度”该如何把握,乌申斯基主张:严肃中渗着笑语,但不完全是玩笑;对人温柔可亲,但不甜得腻人;为人公正厚道,但不吹毛求疵;做人善良仁慈,但不软弱无能。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

1、教育观:21世纪的教育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2、学生观: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有状态,而不是他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它是沟通教育理想和学生发展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与创造提供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态度

1、“谋生型”教师 (生存型)

这类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次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由此,他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他们常常采用的办法,他的职业活动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这类教师从感情上提不起对教师职业的兴趣,把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2、“成就型”教师 (骄傲型、享受型)

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由此,这样的教师会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最大的快乐,会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并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3、“理想型”教师 (热爱型、发展型)

在发展状态下,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由此,他们会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师德修养

充分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去践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信念,并充分展现教师的力量。教师公正,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于他。责任感,就是对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期望的认同与承担。

四、知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5、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 我们还应强调:理解学生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第三节 教师劳动报酬

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教师工资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标准按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设置的,每一职务分别设立若干工资档次。

高校:助教(研究实习员)→讲师(助研)→副教授(副研)→教授(研究员),其他系列

中小学:三级→二级→一级→高级

二、津贴

教师工资构成中灵活的部分,与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挂钩。教师津贴是为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上而设置的。 高校:课时费、科研课题津贴、导师津贴等 中小学主要为课时费

对高校、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的部分专家级教师,还享受“特殊岗位津贴”

三、奖励制度

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实行政府特殊津贴 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 普通教师经年度考核合格者,年终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

四、补助工资 领导职务津贴 教龄津贴 班主任津贴

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津贴 特级教师津贴

地区津贴 其他

第十一章 班主任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班级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做班主任工作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必须经历。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清朝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到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

1、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在教育活动中行使管理和育人职责的。

2、学生成长的教育者

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是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肩负重要责任

3、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组织、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

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沟通的。

他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对班级教育、教学的主要负责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心理相融,他要用自己的心血、才智,通过言传身教作用于全班学生。他是美的心灵的塑造者,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是学生人格的榜样、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命运的人。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件既光荣而又颇具挑战的工作。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道德品质

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师集体,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突出的品质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工作。

2.热爱学生

班主任不仅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所教的学科,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爱生是师德的核心;以爱动其心,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宝贵经验,而且是班主任情感的突出体现。

3.广泛的兴趣。班主任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决定了班主任广泛而独特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表现在:(1)当班主任的兴趣。(2)开展活动教育学生的兴趣。(3)多才多艺。

4.突出的能力。班主任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班主任要带好班,没有突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可能的。 5.灵活的思维方式

班主任的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它要随着思维客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班主任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特点表现在: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思路开阔、独特、新奇。灵活性。班主任思维方式灵活性是指班主任要学会“审时度势”、“多谋善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班级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是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生活的集体。

一、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全体成员所认可的奋斗目标。

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 3.有和睦、上进的人际氛围。 4.有能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5.有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

二、班级集体建设工作

1.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每学期举行

一、两次有意义的,难忘的班级活动。这些都对养成集体意识有大的帮助。

2.培养积极分子。培养一支有相当数量的积极分子队伍,这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保证。

3.调节好人际关系。这是形成良好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必须注意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需要个别教育的学生要不厌其烦。 4.制定集体规范,形成集体舆论。 5.实行民主集中的管理方式。

三、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级的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集体成员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一切能否变为现实,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学生的威信有关。

21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八条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工作内容

1、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2、组织管理班集体

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做好班主任如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3、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5、制定班主任计划

6、其他工作

三、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交流、讨论)

22

推荐第9篇:民族教育学课程纲要

《民族教育学》教学大纲

(2014年修订)

一、课程编号

1041030016

二、课程名称

民族教育学

三、学时学分

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期末考评合格获2学分。

四、开课对象

教育学专业第三学年上学期

五、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

六、课程目的与任务

《民族教育学》主要是由民族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教育学在国外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里,该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土著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层次不穷,成为当今全球社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中国有关民族教育学学科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期。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上颇受重视的学科。

广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现象(民族教育现象),探索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过程(民族教育过程),比较不同民族群体文化传承差异(各民族教育的本质差异)。及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民族个体社会化差异(个体学习的特殊性),揭示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规律(各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有规律)。狭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和揭示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般特有现象、过程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及教育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1、实践教学安排

民族教育学实践环节可分为自学、面授辅导和实地考察访谈三种形式。

自学:自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自学方法的辅导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对于有着较多理论的民族教育学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面授辅导:要根据学生状况,紧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可以采取用串讲知识结构与要点、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案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课要利于学员掌握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认真备课、辅导与批改作业。

1 实地考察访谈:利用周六日或假期,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民大幼儿园、西藏中学、西藏班、北京市回民中学等地实地参观考察、访谈,并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或访谈日志。

2、训练内容和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 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3、检查方式

首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较清晰的了解基本概念;其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辅导,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材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其三,针对学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案例研讨,促进理论的应用。

(二)各章节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考核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考核题目: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2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世界民族语言概况,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世界双语教育模式,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双语教学方法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重难点为民族心理。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考核题目: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中华民族教育体制,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体制、基本原则。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3 考核题目: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重难点为民族幼儿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制度、价值。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题目: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题目: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一)课程教材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二)参考书 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鉴著.民族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苏德编著.民族学校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1999 6.滕星编著.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 [M] .民族出版社.2002 7.陈立鹏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孟立军著.论中华民族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M] .2001 9.王军著.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 [M] .民族出版社2002 10.吴仕民著.《中华民族教育》[M] .长城出版社.2000 11.俸兰编.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4 12.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3.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华夏出版社.2001年 14.王鉴,万明钢著.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M] .民族出版社.不祥 15.陈玉屏主编.民族教育研究[M]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16.朴胜一,程方平著.民族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1 17.王兆璟,王春梅著.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5 18.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0.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 22.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通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989. 23.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M]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九、作业与考查方式

课程每章后设有练习与思考题,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环节。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的具体要求详见考试说明。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十、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1、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 1.1民族教育概念的涵义

1.2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3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4民族教育学的研究特点

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2.1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2.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1、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1.1美国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学派 1.2英美多元文化教育学学派 1.3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2.1单一的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6 2.2修正综合的成就归因理论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1、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1.1原苏联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2法国的移民劳动者子女的学校 1.3英国的少数民族教育 1.4德国的跨文化教育

1.5美国的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1.6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 1.7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双语教育 1.8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 1.9泰国的宗教与民族教育

1.10马来半岛的文化同化与多元化 1.11日本的“在日朝鲜人”教育

2、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2.1文化变迁论 2.2文化同化论 2.3文化融合论 2.4 跨文化适应论 2.5 跨文化交流论

2.6 跨文化理解教育

2.7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1.1人种与生态

1.2民族的产生、发展与生态 1.3自然资源与民族生态

1.4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心理

2、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2.1经济文化类型的一般分类与民族教育 2.2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

3、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3.1服饰文化与民族教育 3.2饮食文化与民族教育 3.3居住文化与民族教育 3.4交通文化与民族教育

4、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7 4.1家族与民族教育 4.2部族与民族教育 4.3社区与民族教育

5、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1文化与教育

1.2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2、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2.1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教育 2.2少数民族哲学与民族教育

2.3少数民族民俗传统与民族教育 2.4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调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1、世界民族语言概况

1.1语言与民族

1.2世界民族语言发展趋势

2、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2.1世界双语教育概览 2.2双语教育的作用 2.3世界双语教育展望

3、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3.1过渡双语教育 3.2保持双语教育 3.3二元语言双语教育 3.4浸没(淹没)双语教育 3.5隔离主义教育 3.6分离主义教育

3.7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 3.8双方言教育

4、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4.1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4.2双语教学中几个重要概念 4.3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概要 4.4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5、双语教学方法论

5.1传统教学方法

8 5.2新教学方法

6、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6.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实验概况 6.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

6.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4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绩、问题与展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心理。

1、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民族心理的含义 1.2民族心理研究的概况 1.3民族心理研究的意义

2、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

2.1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差异

2.2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主要因素 2.3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文化因素

3、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

3.1学习心理与民族教育

3.2道德品质发展与民族教育

4、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4.1民族心理的研究原则

4.2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1、概述

1.1民族教育政策 1.2民族教育法规

1.3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2.1外国民族教育政策与立法的历史沿革 2.2外国民族教育立法权限类型 2.3外国民族教育立法程序 2.4外国民族教育法律形式种类 2.5外国教育立法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

3.1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2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 3.4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4、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4.1民族教育改革呼唤民族教育立法 4.2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 (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1、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1.1教育体制概述

1.2民族教育体制的意义

1.3确立民族教育体制的基本原则

2、中华民族教育体制

2.1旧中华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2.2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建设 2.3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发展成就 2.4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3.1领导和管理体制

3.2民族教育结构体系改革 3.3民族教育投入与办学体制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

1、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

1.1、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1.2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方法

2、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

2.1一夫一妻制民族家庭的幼教传统

2.2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家庭幼儿教育的制约性

3、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3.1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早期实践与思想探求 3.2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1、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

1.1课程与教材概述

1.2民族学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特点

1.3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1.4多元文化课程的指导原则

2、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

2.1民族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2民族学校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3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

3、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1校园文化概述

10 3.2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4.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

4.2民族学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培养

5、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1教育评价概述 5.2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3国外有关民族教育评价的新进展:多元文化学校教育评价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1、民族高等教育的含义

2、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

2.1古代民族高等教育性质活动 2.2近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2.3当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3、民族高等教育的制度

3.1办学体制 3.2层次结构 3.3民族高等教育类型

4、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

4.1对少数民族个体提高的价值 4.2对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价值 4.3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5、民族高等教育的典型案例:新中国的民族院校

5.1历史沿革 5.2重大贡献 5.3运行机制

6、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发展

6.1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显著成就

6.2当前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

1、职业教育概述

1.1职业教育的含义 1.2职业教育的发展

1.3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2、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

2.1经济价值 2.2教育发展价值

2.3促进民族现代化的价值

3、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3.1旧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11 3.2新中华民族职业教育

4、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观念革新 4.2完善体制 4.3结构定位

4.4教学与课程改革 4.5师资队伍建设

4.6加强社会性合作、开发与服务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1、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3、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

3.1师范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3.2师范教育的类型 3.3师范教育制度的完善 3.4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4.1少数民族师范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2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体系

4.3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4积极稳步地进行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 4.5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

5、重视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研究

5.1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 5.2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制度

5.3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科学的联系 5.4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改革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

1、成人教育概述

1.1成人教育的概念 1.2成人教育的目的 1.3成人教育的任务 1.4成人教育的体制 1.5成人教育的地位

2、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

2.1政治意义 2.2经济意义 2.3文化意义

3、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

3.1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12 3.2成人教学

4、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

4.1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历史沿革 4.2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4.3中华民族成人教育机构体系

4.4当前中华民族成人教育的重点项目

5、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5.1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含义

5.2当代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5.3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典型实践项目 5.4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5.5影响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三种主要理论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1、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征

1.1教育研究概述

1.2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

2、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

2.1研究课题的确定 2.2研究设计 2.3准备工作

2.4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 2.5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2.6研究成果的形成

2.7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评价

3、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3.1实地调查方法 3.2历史研究法 3.3人种学研究方法 3.4实验研究法

3.5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3.6民族教育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7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1、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1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2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3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

13 2.1世界政治多极化 2.2世界经济一体化 2.3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

2.4科技进步促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3、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与民族教育任务

3.1国外少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3.2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3.3民族教育的任务

4、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4.1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4.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4.3全球一体化教育

4.4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复习

课时分配:2课时 考核: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推荐第10篇:《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教育学》课程论文写作说明

一、写作目的

1.巩固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掌握教育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多读书、勤思考的良好学风;

4.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为今后撰写教育论文奠定基础。

二、写作要求

1.学生可以在课程论文参考选题范围内选择题目(见附件),或以此为基础,文字表达上可作些调整,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

2.论文的写作要求结合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和课外信息资料,在格式和内容上严格规范;

3.写作前可以开展讨论和交流。可以借鉴或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观点,但严禁全文拷贝和互相抄袭。论文要求观点正确,论点有一定深度;论据充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简明;立意独到,言之有理。论据有调查资料佐证,可以加分;

4.课程论文的格式和装订应符合学院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http://www.daodoc.com:8081/jx/Soft/ShowInfo.asp?InfoID=176 5.正文字数3000字左右。 附件:参考题目

1.学习方法研究、课程改革研究等。

2.“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4.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5.班主任工作研究。 6.学校德育研究。 7.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8.课外教育研究。 9.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0.其它教育问题研究。

第11篇:教育学课程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

5、选修课或特色课

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材

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交互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三、选择题

1-5:DCCAB 6:A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12篇:《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Pro-school Pedagog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代码:130016课程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课时间:二年级 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大纲执笔人:唐芬芬大纲审定人: 陶红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以及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

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

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务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养,使他们初

步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48学时)

1.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41.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西方教育家了解

21.2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掌握2

2 .儿童观

32.1 几种不同的儿童观理解2

2.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了解

13. 儿童与教育4

3.1儿童的发展理解2

3.2儿童的教育掌握2

4.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34.1家庭与学前教育理解

24.2 社区与学前教育了解

15.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3

5.1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理解0.

55.2托幼机构的园舍了解0.5

5.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掌握1

5.4 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掌握1

6.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育幼儿的相互作用

46.1相互作用的内涵以及发生的条件理解1

6.2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掌握1

6.3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掌握2

7.学前儿童体育4

7.1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了解2

7.2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掌握2

8.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4

8.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理解2

8.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语言掌握2

9.学前儿童认知发展4

9.1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解2

9.2学前儿童智力开发掌握2

10.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4

10.1社会认知的教育了解1 10.2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理解1 10.3同伴关系和社会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了解1 10.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掌握1 1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4

11.1学前儿童与道德了解1 11.2儿童道德发展概括理解1 11.3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刺激行条件掌握1 11.4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掌握1

12.学前儿童审美教育4

12.1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理解212.2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掌握2 13学前课程313.1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理解1

13.2学前课程的实施掌握2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案撰写、教案讨论、小组演练、课堂试讲、互相评议、总结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初步积累教学的感性经验,为发展实践教学能力奠定一定基础。

六、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2%

(2) 儿童观4%

(3) 儿童与教育6%

(4)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4%

(5)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6%

(6) 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13%

(7) 学前儿童体育4%

(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6%

(9)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15%

(10)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10%

(1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2)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13) 学前课程

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填空题

(2) 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案例分析题或论述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3.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4.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12.

15%10%5% 10% 10% 20% 30% 30% 3

第13篇: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学前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规律。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从初生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当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等等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为从事学前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从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出发,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掌握学前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3.通过对学前教育有关理论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对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前教育观,提高学前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联系实际和具体运用,提高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理论、从事学前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育、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理解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读教材,而且有助于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必须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课程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幼儿体育、幼儿智育、幼儿美育、幼儿德育,各种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和家园联系的各种方式、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组成部分。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还应正确联系运用。如判断题:“两三个月的婴儿能听音乐声和说话声,对有节奏的声音表现愉快情绪是婴儿美感的初步表现”的判断是错误的,该

第14篇:教育学课程实习总结

教育学课程实习总结

童秀英

本学期担任生物科学类110

2、0

3、03三个班的教育学课程实习任务。在提出明确指导和具体要求之后,安排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中学教学授课教案,在微格教室开展实习。每一位同学通过四轮的试讲、点评(同学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较快熟悉了教学过程从开课到结束的各个环节,并在细节方面有了明显改观和成长,大部分同学通过认真、投入的练习,逐渐从学生角色进入到教师角色,很多学生体会到“教”的不易,“教好”更不易。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感性认识,有不少学生表示体会到教书的快乐,更坚定了今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不过,由于实习条件限制,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教师的点评显得更加重要。另外,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课堂语言的使用(特别是理科生)等都还不尽如人意。

2013.1

第15篇: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

第四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2、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等。 正式课程;

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

3、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存在方式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独立地、并列地编制成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我国主导的课程类别

我国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

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形式存在;

综合课程:把性质相关,联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合并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自然学科

政治、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学科

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涉及史、地、生、理、化等学科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杜威和克伯屈

2001年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Q:(课外拓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69

1、显性课程:指一整套以课程计划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那些学科和活动。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劳动技术、音乐、美术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指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授课方式,它是隐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P170

1、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门总体规划确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通过课程计划颁布,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特点:P170

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改革:8次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同时又为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留出了一定空间

Q: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①含义: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②评价: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

③综合课程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2.核心课程

①含义②观点

A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B形式: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C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D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受学生欢迎。

E优缺点: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依据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分类:

“垂直”维度:“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水平”维度: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结构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3.理解和执行

(三)教材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材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材的编排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三、课程实施

(一)含义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尽可能听取教师意见或让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四、课程评价

(一)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两部分

“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关系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

3、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

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大众教育

(三)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为社会服务

(四)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在课程编制上,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六)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

2、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3、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4、研究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和英语“课程标准”

第16篇:教育学考研网络课程

教育学考研网络课程

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距离2012年1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现在仍有一些同学临时决定跨考教育学研究生,当考生面对很多本考研参考教材时,心里开始发愁,拿起书来不知从哪里看起,并常常自问这些书什么时候能够看完啊。同时,很多在暑假前已经开始备考的考生来说,由于没有做好复习计划,荒废了暑假这一黄金备考时间。教育学专业课是提高分数、获得公费名额或者奖学金的关键科目。博仁网络课程考研老师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切忌焦躁不安,坚定信念,不可半途而废,放弃考试。

如果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梳理知识点,也必须利用零散的时间查漏补缺和真题演练。相比面授辅导班来讲,网络课程在查漏补缺的复习中更具优势,考生不妨采取两手准备的复习策略,一方面抓现有的复习进程,一方面通过网络课程抓查漏补缺和真题演练。

博仁网络课堂考研辅导老师表示,对于时间紧张的考生来说,网络课程学习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一、网络课程具备“点歌式”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更适合时间紧张的考生有选择的进行单项突破,例如统计测量基础薄弱,你就可以只选统计测量来听,或者统计测量中关于相对量数知识点还没有吃透,你可以选择相对量数这个知识,而可以“忽略”掉其他已经熟知的要点,教育学考研参考教材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在这里,虽然时间紧张,我们建议考生还是要从基础抓起。

二、网络课程支持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博仁网络课程支持下载到电脑里边听课,从而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大大节约了考生的时间成本,充分利用剩下的这段考研时间。

三、网络课程,面授氛围。博仁网络课程是面授课程的随堂录制,资料也与面授班的资料一样。可以说,虽然是网络课堂,但是面授班的课程氛围。

四、资料快递,准确、及时。网络班资料与面授班资料一样,为了让网络班的考生及时、准确收到资料,方便及时复习,资料采用快递的方式邮寄到考生手里。

五、流畅播放、清晰画面。博仁网络课程播放不受网速的限制,从而是课程博仁流畅。同时为了保障课件的清晰度,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在保障课程尽量小容量的同时,也保障了课程的清晰度。

六、权威师资、优质教学。权威的师资是辅导效果的保障,博仁教育学授课老师全部来自北师大一线教师,具有多年的辅导经验,他们曾经多次参与考试大纲修订、阅卷等工作。能够把握考试的命题趋势和特点,知道考试考什么、怎么考,知道考生要什么,从而使培训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七、答疑与考研信息服务。为了解决网络班学员在考研备考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以及考研信息相对匮乏和闭塞的状况,博仁开通48小时答疑服务和“小管家”考研信息提醒等服务,为你的考研护航,让你的考研多一个帮手。

总之,在考研准备的最后几个月,考生一方面要继续以参考教材为主,因为教材是基础,一方面通过网络课堂,在名师的指导之下,强化基础知识,提过自己的复习效率,最后以理想的成绩通过研究生考试。

第17篇:学前教育学课程参考资料

学前教育学课程参考资料

一、参考书目

(一)主要阅读书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5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季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5、张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6、冯晓霞《学前教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

110、刘晶波《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幼儿园师幼互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Lilian Katz《专业的幼教》台北信谊基金出版社1987

12、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扩展阅读书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蔡庆贤译《进入方案教学的世界》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6、左腾正夫《教学论原理》1996

7、伊利莎白 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

28、王肖萍译《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

59、林均等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4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1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15、Elkind, David.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88.

1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二、专业期刊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教科研版)》(杭州)

3、《学前教育》(北京)

4、《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5、《比较教育研究》

6、《幼儿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7、《幼教博览》

二、网络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cn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5、中国学前教育网

6、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网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soe.bnu.edu.cn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jky.njnu.edu.cn

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jpkc.ecnu.edu.cn

第18篇: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零散知识点)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以促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活动

3.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环境)——学习者 4.教育的产生有4大说法: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的活动(代表有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有美国孟禄)

(4)马克思主义观点——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5.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产生于奴隶社会,夏商时期 两大阶段:

(1)萌芽阶段:《学记》,世上最早教育专著,比古罗马的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早300年 (2)独立形态: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 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白板说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从心理的角度建立教学体系,从心理上阐释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存在教育体系 6.两大基本规律

(1) 教育必须促进并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包括因素:生产力、经济、文化、人口) (2) 教育必须促进并适应人的发展(身理加心理,主观能动性——主要) 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继承性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抽象到集体

(2)阶段性: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儿童期(6-12)—形象思维少年期(12-15)—抽象思维青少初期(15-18)

(3)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4)不平衡性:生理上两个增长高峰期(0-1和青春期),心理上有关键期和最佳期 (5)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8.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个体特征的发展—兴趣、爱好、性格etc)

第三章

第一节教育方针

一、概述

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领域工作的路线。教育规律是指导教育方针的依据和基础。

我国现阶段所遵循宪法上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为经济建设服务 2.~为政治建设服务

3.~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宏观:整个教育事业影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微观:普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生产劳动与成人教育的结合(劳教结合),两者必须统一进行

第二节教育目的

一、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对所要造就的个体的总的设想与规定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第一层次然后依次往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者—卢梭 2.社会本位论:与上相反代表着—伏尔泰

四、我国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评价功能3.调控功能

第三节

一、学制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 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使得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 3.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二、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类型有: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班学体制+投资~+招生就业~+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叫免费教育、强迫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重点)

一、概念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师与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二、教师的作用

1.~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杜威的学生中心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上应居于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的社会作用

(1)传递人类文化的成果(2)促进社会发展(3)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任务、过程、方法、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2.创造性:教师劳动本身的创造性,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示范性: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

4.长期性:教室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四、教师的素养(3点) 1.教师的职业道德

(1)对教育:热爱教育,忠诚~,献身~ (2)对学生:热爱学生,尊重~,诲人不倦

(3)对教师集体:热爱集体,团结互助,互勉共进 (4)对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 3.~能力结构

(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 (2)教育传导能力(语言及非语言)(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6)创新能力

五、身心健康

情绪乐观、心胸豁达、爱好广泛、坚强的毅力

六、教师的权利及义务

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族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七、教师的专业发展

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的人 (2) ~是发展中的人(心理上的可塑性,不断发展变化) (3) ~是完整的人(五育并重) (4) ~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生存、安全、受尊重、受教育的权利

义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学生的时代特征

(1)主体意识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同辈群体的影响较大

四、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心理发展处于第二高峰期,想要极力摆脱父母的束缚 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1.特点:以书本知识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一种规范化的活动

2.学生学习成功因素:智力因素(思维、想象、记忆、注意、观察)和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习惯、方法、意志、情绪、性格)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辩证关系

1.师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互尊的关系

4。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合作的关系 5.在心理情感关系上表现为互容互信的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常见的师生关系—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每一类型要理解)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

1.教师方面:理解学生,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建立教师威信,转变角色,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2.学生方面:略

第五章

第一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渗透性、促进性、不可代替性

第二节素质教育

一、内涵——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

宗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及整个民族的素质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生动、主动、活泼发展

目的——成才之前先成人,努力为学生继续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转变教育观念

第三节

一、课程的含义

广义:学生在学校受到教育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指某一门课 二类型

(1)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根据是否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4)根据课程的组合——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三、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四、新课程的理念

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六章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

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以课程为中介,互动,共同发展,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的基本动力。 二意义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地位) 2.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三、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两基) 2.发展智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学习)

3.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教育过程的要素

1.教师与学生(启发式提问) 2.课程(教育的心脏)

3.教学调控措施(教法、学法、物质工具的准备运用)

五、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联系,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为主,直接为基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能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不同步)

4.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辩证统一的规律(良好思想的形成是掌握知识的方向与动力,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提高了思想觉悟)

六、教学原则(分析问题大题。看书上)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式原则

5.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第七章教学(下)

一、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复式教学特殊形式 1902《钦定学堂章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的班级授课制 2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局限性:统一教材,统一要求,同一方法,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和创造力培养;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3 课堂教学改革

(1)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

(2)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好课的关键(三备三写,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上课——中心环节 3.作业,辅导

4.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的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满堂灌) 1.以口头语言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演示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练习法、研究法 四教学模式

1.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2.奥苏泊尔的讲解教学模式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4.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5.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模式 6.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第八章德育 1.涵义

定义: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内容:是思想教育(统帅)、政治教育(灵魂)、道德教育(基础)的总称。互相渗透,互相约制 道德与品德:道德(社会)——(教育、实现内化)——品德(个体) 二.功能

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个性发展功能) 三.目标和内容

科尔伯格的三大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实质

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

三、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是在活动、交往中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3.~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思想品德结构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德育过程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端性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知行统一的原则

7.方向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能自己举例)

1.说服教育法(最常用)——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

2.奖励惩罚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3.榜样示范法 4.情景陶冶法 5.实际锻炼法

第四节班主任工作

一、角色定位

1.角色:负责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etc 2.地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 二,班集体形成标志

1.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3.有积极的班集体规范,

2.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

4.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价值标准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4.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 2.确立班级正常秩序

5.确立班级领导核心 3.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

6.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班主任工作内容

1.了解研究学生

5.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九章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主要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力量的结合。

第19篇: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斯宾塞(1820--1903) 英国思想家。他建立了实科教育体系,认为要学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代表作:《教育论》。( 三) 多样化阶段特点:新论迭起学派林立1 、实验教育学2 、实用主义教育学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梅伊曼(E .Meumann ,1862-1915 )[ 德国]拉伊(W.A .Lay ,1862-1926)[ 德国]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思辨的。杜威(1859 ~1952 )Dewey ,John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教学凯洛夫(1893 ~1978 )Kairov ,Ivan Andreevich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 苏联]:《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界也出现一批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 深化阶段特点:教育学科体系庞大,一些学科走向了综合与分化;新的研究成果、方法运用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促使教育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代表人物与著作:布鲁姆[ 美国〕(B .S .Bloom)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布鲁纳(Jerome Seymorr ,Bruner 1915 -)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结构理论;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 苏联] (1901-1977 )

《教学与发展》应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批评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保罗?? 朗格朗(Lengrad ,P):1965 年终身教育思想材料1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路遇未请假擅自回家的学生。老师:(吆喝)嗨,你过来!学生:(不快地)干吗?老师:(责问)你为什么不请假就回家?学生:(不耐烦地)家里有事。老师:(生气地)你怎么这个态度?学生:(抵触不满地)我怎么啦?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方法另一班主任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正好被班主任碰到。老师:(温和地)xx 同学,今天来迟了,是家里有事,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难为情地)不是。老师:(委婉地)你今天起床迟了?昨晚睡得太迟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学生:(由衷地)老师,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材料2 初一有一位男生拿了母亲给他的100 元钱到小卖部去买饮料,没曾想这张百元大钞是一张假钞。小卖部的老师一开始并没有验出,事后交到财务处才知道,因为当天只有这位同学使用过百元大钞,所以便与班主任取得联系,那位同学也承认是他母亲在明知假钞的情况下让他拿到学校来使用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做人要有诚信,不能贪小。没想到孩子的母亲却对自己的孩子讲了这样一番话:你怎么这么傻,老师一问你,你就说实话,你不会坚决不承认?这样老师对你也就没办法。(大意如此)真难以想象,母亲的这一番话语,会给孩子照成怎样的影响。1 、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做好教书育

人工作3 、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理论水平总之: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资格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一位好父母请大家阅读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 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 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

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 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 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 没有美与丑? 善与恶? 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 否! 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姚鼐《登泰山记》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东海) 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 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李仁甫:( 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 成才导报) ,2002 年1 月15 日。思考:有的老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却成为了优秀教师。教育工作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职业,教学的成功依赖于长期的摸索,与学习教育学无关。如张思明、钱展望等等。在师范大学,教育学不受欢迎,没有开设的价值。你同意上述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4.善于交流和对话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思考题: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3.比较西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教育思想。4 、阅读其他相关的教育学教材,把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其他教材的基本框架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提出自己的看法。5 、阅读教育经典名著,并写读书笔记。教育学(Pedagogy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德)黑格尔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的身体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心得多。――(俄)乌申斯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思考: 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有什么差别?迷惑的双眼案例:一个母亲因孩子把他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的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教师幽默的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教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不过,你可以采取方法补救。”教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

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能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学习教育学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及其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的理念。教学重点:教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念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二层含义广义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狭义教育学: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基本观点教育现象说教育规律说教育事实说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20篇: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优秀]

关于集中学习《沈阳建筑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的通知

各教研室:

为提高我院教师教案的整体水平,现将《沈阳建筑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转发给你们,请利用周三返校时间认真组织本教研室教师集中学习,并严格遵照执行。

理 学 院

二○一○年五月七日

沈阳建筑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教案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大纲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一、编写原则

1.教案编写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2.教案中应体现授课学时安排情况,并与教学日历进度相符。

3.教案编写章节层次应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重难点突出,在每章开始处标明重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授课措施,介绍有关参考资料,并提出阅读要求。

4.教案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时更新,反映科技的新发展,补充新知识,反映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授课内容要联系实际,合理安排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课内外参观、调研、实验及其他实践性环节。

二、教案编写的主要内容与格式

建议以章为单位编写教案,然后按一章中各节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编写每一课时的授课教案。内容包括各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采用的授课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堂练习和作业要求。

1.教学目的与要求: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究,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的教学知识信息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授课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各教学单位要重视课程的教案编写,学校仅提供教案的参考格式,各单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教案格式,但必须涵盖教案的各项主要内容,教案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到教务处领取教案用纸书写。

三、注意事项

1.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又不等同于讲稿,教学大纲是对课程的总体要求,讲稿是丰富和内化教案中具体要求并实现这些想法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而教案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

2.教案在编写好之后,只要教学大纲没有修订,且教案编写又比较适当,并不需要每学期都重新编写,只需根据每学期教学安排做相应调整,而讲稿则应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该学期任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新和修改。

3.每一位任课教师均需认真编写好所任课程教案。

4.由于课程类别、教学内容的差异,不同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专业特色的具体要求。

5.纸质教案、电子教案编写内容要求一致。

四、附则

本要求从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沈阳建筑大学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模板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