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陋室铭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5:5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重要文言现象,通晓文意。

2、理解并背诵课文。

3、领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导入:

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邂逅了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邂逅了小溪的悠然;错过了案牍之劳形,才有了调素琴,阅金经的悠然自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谁来告诉我铭是什么?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过: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互文

名,灵,馨,鸿儒,白丁、何陋之有

过: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2、自由朗读。

3、个别读。

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押韵的子要读得响亮。

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4、齐读。

过:要读好一篇文章还要知道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情感。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二、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过:想进一步了解刘禹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去亲近先贤。

小组合作: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看四句话,并口头翻译,并思考:从中我仿佛看到了 什么?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1、走进陋室,我看到了( )画面,看到了一个( )的刘禹锡。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轻松自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背景介绍:

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三、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1、作为来访者,你还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类比,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抱负远大)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兴)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孔子云:“何陋之有”?末尾引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过: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

2、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并说说你取名的缘由。

过:从我们起的雅称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四、也做一回刘禹锡

过: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山──不—在—高!读──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推荐第2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的交往,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正反虚实)

小结: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高雅;主人生活:清闲。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小结: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6.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写景叙事,陋室不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7、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8、“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9、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三、中心思想: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四、作业: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推荐第3篇: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

1、听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

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

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二))

关注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语后置、定语后置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记忆又回到了几年前:在学习了《陋室铭》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抒发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这篇古文,编教材的老师编这个是要干嘛?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即使写座右铭也没有做作地用陋室来警戒自己呀!”不知在坐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 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

——《陋室铭》说课

襄阳市第七中学

王俊华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 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书设计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5、

推荐第4篇:陋室铭 教案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理解本课特殊句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背诵、默写全文。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法。

四、教学步骤

环节一:课前导入(此环节2分钟)

(一)安排课前2分钟学生演讲

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演讲准备,演讲的内容为“我眼中的郑板桥”。重点介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所说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这句话。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

(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环节二:作者简介(此环节3分钟)

(一)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的心得。(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读一读有关刘禹锡介绍及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刘禹锡,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词有《竹枝词》《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知县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到城南门,临江而居。他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就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于是又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位于河边,附近有一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触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最后,知县只给了他一间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他搬家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斗室。于是,他内心的小宇宙就爆发了,写了这篇陋室铭。 文章体裁:

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 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给陋室作的铭。

环节三:朗读并感知课文。(此环节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德馨(dé 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5、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环节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此环节9分钟) 1.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翠。(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环节五: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此环节10分钟)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作用: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事。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此题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类比”,教师就大力表彰。) 【类比】

5.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学生回答此题后,教师要顺势引出作者的文本思想) 【用典】

1.陋室真的陋吗?

2、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3、这种写法叫什么? 文章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托物言志。

环节六:诵读——写法借鉴(此环节8分钟)

(一)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基础上,大声地进行诵读。要求熟读并达到最快的背诵。(3分钟)

(二)理解“托物言志”:谁来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小组讨论。

对于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有人很欣赏,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刘禹锡在这样的陋室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不好的现象不去抗争,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这两种不同意见,你怎样看?说说你个人的看法。

此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教师要容许不同的声音。 环节七:结束篇(此环节2分钟)

1、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的发言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铭文,它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老师在此也送给你们一副对联:清贫能乐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堕落可丢人,气贯长虹照春秋。

2、再读经典。学生再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轻音乐配音。

3、布置作业并下课。

推荐第5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重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难点)

4、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导】

情境导入 :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成了其法宝。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然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力。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学】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学习文体知识及生字

(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其图案) (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走进陋室:(自学指导一,约3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熟读课文。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齐读、老师读、竞读)

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四、熟悉陋室:(自学指导二,约5分钟) 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3分钟) 抢答!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

名 斯 馨 鸿儒 白丁 调 素琴 丝竹 乱 案牍 劳 形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理解陋室:(自学指导三,约10分钟) 设置一个小小的辩论赛。 辩题:陋室是否简陋? 正方:陋室简陋(男生) 反方:陋室不陋(女生)

请同学们仔细推敲课文内容,找出最能支撑你观点的论据。 辩论原则:

1、每个同学都要从课文里找原话作为事实论据;

2、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男女生各一句,并按课文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3、每人只限引用一句,且后面发言的同一方同学不能与前面的雷同。(准备时间:3分钟) 辩论结束后,先让学生点评,再由老师总结归纳:

1、陋室简陋,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又在何处?(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 师:那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

2 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六、探究陋室:(自学指导四,约8分钟) 室主人是个怎样的人?

补充介绍作者并讲述陋室背后的故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想象陋室:(随堂快乐练,约15分钟)

1、装饰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

3 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山珍海味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丝竹 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如此朗润之境,正是刘禹锡的钟爱。

2、想象陋室: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隧道,推开虚掩的门,你来到刘禹锡的家,这时,你看到了••••••

八、走出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约2分钟):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

(各述己见) 老师归纳: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做人的涵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想给同学们赠送几句话,以此共勉: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仿写《——铭》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可以语文、学习、教室、家居等为写作题材,写出新意,写出文采。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4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推荐第6篇:陋室铭 教案

>教学设计

五通佑君中学

鲍凌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也可以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两副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陋室铭》),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此文。

(板书:陋室铭 )

二、释题

1、陋室:

2、铭:

3、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哪些字押韵?韵脚是什么?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初识陋室

1、老师指出读文言文的方法

2、抽读

3、老师指出文中重点的字词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西蜀(shǔ)

苔(tái)痕

4、听录音,画节奏

5、生自渎、齐读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五、走进陋室

1、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

3、屏显难词难句

4、齐读全文翻译

六、感受陋室

1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2、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 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7、再读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8、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9、本文是铭,是警戒自己,还是称诵功德吗?

(作者通过写陋室来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远大的抱负)

10、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字词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衬托

夸朋友

对比

话生活

类比

立志向

2

推荐第7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座破旧简陋的房子,它既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他却成就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走进他的《陋室铭》。

二、出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授监察御史。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四、解题(出示幻灯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写作背景

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幻灯片出示两副对联)

六、走进陋室:(自学指导一) 过渡语: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熟读课文。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七、熟悉陋室:(自学指导二) 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检查学生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

八、理解陋室:(自学指导三)(出示幻灯片)

你认为刘禹锡的陋室陋吗?主人是不是也认为很简陋呢?

1、陋室简陋,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又在何处?(思维角度:环境、交往、生活)

那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儒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高雅)

九、探究陋室:(自学指导四,)

1.本文主要写的对象是陋室,但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写的却是山、水、诸葛庐、子云亭,这与写陋室有联系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结尾为何又引用孔子的话?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作者写陋室不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十、走出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 (学生各述己见)

老师归纳: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做人的涵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5、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6、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推荐第8篇:陋室铭 教案

16.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二、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导法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还记得是哪一首诗吗? 生:《秋词》。

师:大家能把这首诗背一下吗? 生: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回忆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三)展示学习目标

(四)文学常识

铭: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特点:

1、篇幅短小;

2、一般是押韵的。

(五)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六)学习内容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一读:

惟:wéi

吾:wú

馨香:xī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再读课文:积累词句,理清文意 当堂检测1: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 入:映入

乱:名词作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劳:名词作使动用法,使……劳累。 当堂检测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梳理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文章是如何引出主旨的?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是如何深化主旨,总结全文的? 三读课文:领悟情感,学习手法 深入思考

1.文章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手法,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指明作者与诸葛亮、扬子云是同道中人,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德行与才能。 2.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提示: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暗示作者觉得自己是孔子一样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总结:通过刚才两个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吐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纵览全文,开头作者使用了有仙的山出名、有龙的水灵验引出德馨之人所住不陋;中间具体从环境清幽,主人交友高雅,生活富有情趣,说明陋室不陋;结尾用诸葛庐、子云亭进行类比,最后抒发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作者这种通过描绘陋室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自己居室的描绘,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八)小结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类比、对偶、引用

(九)拓展延伸

本文赞美了陋室的主人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同时还重视自身修养的培养。作为当代小青年,你是否会将安贫乐道的精神发扬到现代生活中?

(十)板书

(十一)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尝试写一篇铭文。

推荐第9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霸州市三中

张焱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ing)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三、品读赏析

1、题目为《陋室铭》,我们来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之“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看来陋室不算太简陋,那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不陋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不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可见,“陋”是说表象,“不陋”是本质。请仿照陋室不陋,用_____不_______的格式写一段话。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请问“君子”的本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德馨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有什么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2.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3.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 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13.作业: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推荐第10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20101110237 卓越文一 孙丽萍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德馨等的重点实词,积累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铭‛的特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课文中德馨等的重点实词,积累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铭‛的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过一首经典乐府诗《龟虽寿》,大家还记得吗?(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字什么?(举手告诉我)(孟德),谁来给大家写一下?是这个孟德呢还是这个梦得呢?大家告诉我到底是哪个?好好想一下。对,是同学写的这个。那么,这个梦得是谁呢?不错,是刘禹锡。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通过其千古名篇《陋室铭》了解一下他。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看课下注释,特别标注的在课本上有没有?没有该怎么办呢?)

大家都看过课下注释了,那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有关陋室铭的发现啊?

(··········)

细心的同学很快就发现了,咱们来一起认识一下: 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以座右铭为例说明)。也就是说,陋室铭就是写简陋的房子的铭文。那么用韵呢,咱们一会在学习中体会一下。

(二)走进陋室

1、首先呢,我问一下,有没有同学预习过课文,举手示意一下。

那这样的话,咱们就得认真的读一遍课文,记得把生字生词标注出来,读完课文之后同桌合作赶紧解决。

考一考大家: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2、下面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听一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听的时候注意:

1、节奏、语调与情感,特别是韵味。

2、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熟悉陋室: 小组合作:

1、自己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小组成员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

名 斯 馨 上 鸿儒 白丁 调 素琴 丝竹 乱 案牍 劳 形 之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重点研读

(一)理解陋室:

1、想一下:作者的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呢?(灵活处理)

(1)那陋室简陋,陋在何处?(抓紧时间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处) (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又表现在在何处?(思维角度:环境、交往、生活) (板书: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主人高尚/德馨)

师:那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的优美的居室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高雅脱俗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主人交往之人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借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二)探究陋室:

思考一下:陋室主人是个怎样的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呢,回想一下老师在介绍作者时,是否提到过刘禹锡曾参加过 运动(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结果呢 对,失败了。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现在想一下,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③那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拓展延伸

(一)走出陋室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 (各述己见) 老师归纳: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做人的涵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想给同学们赠送几句话,以此共勉: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必做)

2、写一篇仿作(选作)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题目,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1篇:陋室铭教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与君共勉

《陋室铭》导学案

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赵戈中学李艳霞

一. 课前延伸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铭(

德馨(

鸿(

)儒(

案牍(

西蜀(

2、《陋室铭》作者是_____代_________,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

二.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殊不知,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也具有三迁居室的佳话。话说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居衙门三间大屋,但因知县刁难,被迫几易其居,先后迁于城南三间小屋,城北一间半小屋,最后仅一间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刘禹锡不事权贵,欣然接受。以诗文作无言的抗争,遂有《陋室铭》。

(二)自主互助,认定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大意大意。 2.初步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自主互助,激趣导学 1.、课题简介

2.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3.小组交流、讨论文章字词意思、文章大意,达成共识,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在全班寻求答案。 4.小组擂台赛

(1)揭示划线词语的意思

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对照原文,用现代汉语翻译

5.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本欲写陋室,开头先写了“山、水”有何作用?

(2)文章的中心句是那句?

(3)作者围绕“陋室”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结合课文进行回答。

(4)文章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齐读课文,形成整体印象 7.、拓展延伸

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8.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2)文中述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C、《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

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默

9.课堂小结

环境的陋与不陋仅仅是物质上的区别,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房屋千间,一晚也只能睡一张床),感受美仅仅是心态问题,一片青苔,一抹草色对于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来讲,何尝不是美?这节课我们跟随刘禹锡走进陋室,感受了一代文人高尚的情怀,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刘禹锡,试着背诵一下这篇千古美文。

三. 课后提升

(必做)

1、背诵课文

2、做《配套练习册》

(选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下身边的某个事物(100字左右)

第12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知人论世中体会人文气息

2、探索刘禹锡的高尚品格

3、学习刘禹锡的写作技巧 课堂导入

唐代是盛产诗人的时代,不少诗人有称号,如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神苏轼、诗鬼李贺,那诗豪指的是谁呢?

1、解题 作者简介

没错,就是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大家了解“铭”这种文体吗?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那么大家可曾想起学过的“铭”的词语?铭记、刻骨铭心、铭刻、座右铭、铭文。那么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呢?铭记陋室 2.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刘禹锡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换个说法就是刘禹锡为什么要铭记陋室呢?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退一步海阔天空)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阅读文章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幻想一下你就是当时的刘禹锡,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现在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这篇文章。(好,大家听一下名师们的朗诵。播放视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本分析

1)文章分析(人文气息)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陋室不陋) 为什么不陋?(惟吾德馨) 他是怎么开始写陋室的呢? 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高、水可以不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类比),好,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铺垫之技,从而引出并突出陋室不陋。

陋室不陋具体是怎样的不陋法呢,分了几个层次来写的? 环境之雅 交友之雅 情趣之雅

(素琴:没有装饰的琴(清贫)。弹琴(弹的是什么音乐)高雅,可见志趣高雅。 金经:佛经。阅金经,说明他悠闲。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一般出现在热闹的地方、宫廷,——代表荣华富有。 案牍:公文——做官的人——代表地位权利

(那么结合背景,“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由此可见其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

同学们,试想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从他的笑可以可以看出他要铭记的是: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三雅可见陋室确实不陋,但刘禹锡真的愿意一辈子呆在陋室里吗?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子云是什么人?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逢明主报效国家,但没有明君,他当不成政治家那他想当什么家?文学家。可见他的抱负很大。

(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一个诗豪住在这里,这里还陋吗?孔子云

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此外还可以看出他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体现古代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写作技巧

全文不过81个字,为什么内涵却很深而且我们读起来还有余音袅袅的感觉?作者究竟用了怎么样的写作技巧呢?

类比、比兴、对偶、托物言志。那大家找一下对偶的句子并对照一下它们的特征。

(1)上下句字数相等 (2)结构相同 (3)词性相同 (4)意思相似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用对偶句有什么作用呢?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托物言志呢?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其次还有吗?

用典(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虚实相生(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由此可见,作者写陋室不陋,首先是起兴,然后分层次叙述论据,再引用典故来增强论点。 3)主题分析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课外欣赏《陋室铭》的仿写 当官铭

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稳坐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群众。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佳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百姓曰:“臭哉此人!” 为官铭

山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青云直上天,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翁。”

课后作业:通过对陋室铭的仿写欣赏,谈谈你对这种仿写的看法。

第13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2.能正确译讲课文。 3.能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学习过程:

一、介绍本课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入本课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2.3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完成,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信心完成目标的学生请举手)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比读准字音。出示自学指导:

请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听完后,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xīn)

苔痕( hén )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u)

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正音,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学生。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比正确译讲。

过渡句:师: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自学,出示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难,可问同学,老师或工具书。四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

1、在:动词,在于。

2、名:这里用为动词,出名。

3、灵:灵验,神奇。

4、斯:指示代词,此,这。

5、惟:只。

6、劳:劳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7、形:形体,身体。同学们准备,老师巡视。

师:4分钟时间到,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 出示译讲方法:

每人译讲一句,结合屏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画线内容为重点字词),最后翻译句子。(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

出示课文,学生自由站起来翻译。

出示译文,大家都翻译对了吗?会译的请举手。

师:下面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看是否还有不会的译讲的地方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比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请按“背诵提示”一层一层,反复记忆,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 出示“背诵提示”: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下面我把提示语去掉,大家敢试试吗?抓紧时间2分钟准备,谁背会谁站起来。

师:2分钟时间到,开始检测。 出示背诵提示:

六、当堂训练(满分10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个4分,共32分)

陋室(

铭(

德馨(

)(

) ....调素琴(

案牍(

鸿儒(

)(

) ....

2、翻译下列句子(每个句子8分,共3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云:“何陋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课文。(共36分,每错一个字扣3分,扣完为止)

第14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室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

2.介绍写作背景,理解写作目的(看幻灯,一学生读) 3.解题:铭有什么特点?(注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背诵

其他同学指出错处 2.全班齐背

(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 8句话分组翻译,每组结合注解翻译,同组同学可以商量。指定组同学回答不出时,另外的组可以回答、补充。

2. 师引导翻译,学会直译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生自译全文,提出问题

请一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四)分析文章

1、在疏通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2、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思考分层和理由。 (2)开头重点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3)下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

(4)第三层第7句写了什么?第8句写孔子的话目的是什么? 总结结尾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投影) ....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是一篇铭文,句式整齐,请找出押韵字,对偶句 2.巩固解词翻译。

板书

水 比 陋室设喻引题

德馨陋室室中景

清幽雅静 铭陋室不陋

室中人 博学多才 室中事

高雅脱俗

古贤自比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品 格高洁 2

第15篇:陋室铭教案

10、陋室铭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引出对象、描写对象、归纳总结的思路给全文划出层次,概括各层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语言优美,音调铿锵。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以及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地说出全文的意思。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新授】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1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 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 “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 很 ,你看 。]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 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 人物 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巩固】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电脑屏幕:课文板书]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4、先齐背,后抽背。

【板书】

陋室 ---- 德馨 ----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七、教学后记

本文在设计教案时,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就自己的居室的情景,描绘其特征,表达心智和情趣,做到了活学活用。

第16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

3、范读。(突出古人读书的韵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课外练笔。 文章美不美,托物言志的写法妙不妙?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八、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来人不俗 生活高雅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陋室铭》助学方案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字词助译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 莲 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重点难点

理解借物喻人 了解对比烘托

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 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

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第17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 :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九、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追 问

陋室(托物)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德馨(言志)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 附助学方案:

《陋室铭》助学方案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字词助译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内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调素琴 案牍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往来无白丁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课外练笔

(1)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以下列铭文为例,给自己写上

一、二句座右铭以警戒自己。古铜镜上的铭文:

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 正其衣冠,尊其观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有一方端砚的铭文是:

\'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 直尺铭文:

心直,目直,言直,行直;口正,耳正,腔正,字正。 自读欣赏

中华世纪坛铭文 魏明伦/撰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 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百万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遥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此幽州台,倍增使命感。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第18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字词,能背诵课文。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2、初读感知课文,理清文意。(1)指导读文

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所以读起来要注意节奏。 (2)出示生字词:

德馨 xīn 鸿儒 rú 调素琴 tiáo 案牍 dú 西蜀shǔ (3)点名读课文

(4)自行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意思。

活动方式:独立翻译——组内互助——合作展示 (5)各组合作展示翻译

一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6)注意关键词语意思:

抢答——组内检查——检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 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 可以调素琴:______ 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 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______ ______ 何陋之有: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_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自读课文,思考:

文章写的是陋室,却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语句加以分析。 (3)组间合作探究后,全班展示。

A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苔痕上阶绿”可见来往人不多,环境清静,“草色入帘青”陋室内自然环境优美,烘托了陋室不陋。

B 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知识的人,室中来往人物不俗,烘托陋室不陋。

C 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这种琴谈出来的音乐是很高雅的,而丝竹是热闹的地方奏乐的乐器,比如宫廷音乐,“丝竹”象征着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他还在阅读佛经,经书能让人生活宁静,可见他生活悠闲,没有官府公文的烦扰,“案牍”象征着荣华富贵,权利。

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可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是无比不屑的态度,可见他生活情趣高雅,是个不慕荣利的人,有着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4)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陋室 志——德馨

4、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用山、水比兴,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德馨”,暗示陋室不陋,点名文章的主旨。

(2)“上”“入”比拟生动,赋予动态美,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使陋室环境更显别致优雅,宛若世外桃源。

(3)“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写,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无„„”是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比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小结课文:本文先用山和水来比兴,引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再用自然环境清幽,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接着用古代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收束全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希望大家能像刘禹锡一样,永远保持高尚的节操。

5、诵读比赛 ①自由背诵 ②组内互背 ③全班竞赛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3.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是语句是什么?

4.用室中往来人物不俗来衬托陋室不陋的是哪一句?

5.从反面虚写室中人物的生活情趣高雅,来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是哪一句? 6.作者用古代贤人自况,表达“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的语句是什么?

第19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新

1、关于写秋的诗词;

2、走近作者;

3、解题。(2分钟)

2、提出学习目标并齐读。(1分钟)

二、围绕目标,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独立完成)(2分钟)

1、读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展示朗读

3、扫清字词障碍。

自学指导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11分钟)

1、听音频示范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2、四人小组确定本小组的朗读方案,本小组内试读3遍。(分)

3、小组展示(展示--小组评--老师指导示范---小组再读)(6分)

在展示过程中还有老师指导,重点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自学指导三------译

1、自学分钟

2、展示3分钟

自学指导四----翻译全文

读一句,解释重点字词,译一句。

1、自学3分钟

2、展示4分钟

3、学生齐读齐译。3分钟

3、练一练3分钟

三、背诵文。3分钟

第20篇:陋室铭教案

22、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文体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作者介绍: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二、课文字词(先讲导学案上的,再进行全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运用类比手法:山不高—因仙得名;水不深—因龙而灵;陋室陋—因为吾而德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诗人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陋室铭教案模板
《陋室铭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