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马克思教案模板表格(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9:4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克思教案

§第17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一、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3)关于“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4)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关于“物质”的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4)因此,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性质是第二性的)

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基本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基本方法:(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一方面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都是正确的意识,也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原因: 一是立场不同: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果离开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体利益作为立足点,观察问题时就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二是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世界观不同,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三是知识构成不同。

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在以往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同样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正确认识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人对知识规律性的联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因此,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反对“精神万能论”和“精神无用论”。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中,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会就是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因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表现为不同意识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试图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购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总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对“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关系的正确理解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两者不能等量齐观。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具有辨证的性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6、对“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对后者问题的正确回答。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一种观点和回答,而且是正确的回答。此外还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推荐第2篇:马克思教案

一、教学课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物质和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对能动作用的理解、“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够运用意识反作用原理结合谈谈二者之间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启示。

(3)鼓励学生树立无神论的信念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

(2)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说明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意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1)物质和意识关系并不是谁对谁错的,而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2)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归纳法、讲授法、教学工具辅助法。

六、教学过程

1、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大厦的基石。

(3)关于“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4)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关于“物质”的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的含义 ——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性质是第二性的)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⑴物质决定意识。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对 “ 意识能动作用 ” 的理解: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一方面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都是正确的意识,也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原因: 一是立场不同: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②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人类世代都在发挥着、并不断积累下来。其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正确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消极作用。

③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碍作用。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中,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会就是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因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表现为不同意识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试图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购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总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对“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关系的正确理解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两者不能等量齐观。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具有辨证的性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机械唯物主义 —— 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正确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而人的理想即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延伸。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当然每个人也会有理想,理想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包括一些精神病患者。正确的理想在人们生活当中起到莫大的作用,小至关系到每天的生活,大至关系到人的一生。有理想的人就如同黑夜里有灯的行人,黑暗中也能够走向远方;也就如海岸上的灯塔,为海船指引方向。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树立好正确的理想。

大学生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客观合理性的存在,决定了价值观的真实性。将辩证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我,便在人生的矛盾与多样的心路历程撷取一段,解读自己的哲学,探寻我之为我的价值落点, 为宇宙的多彩增加渺小又真实的一个相素。这就是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因。

7、课后思考

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 ?为什么 ?

推荐第3篇:科技教案表格

活动时间:第一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手 的 重 量

准备两只较轻的水杯、水、多棱铅笔、硬木尺、胶带

【实验过程】

将铅笔用胶带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使尺子在铅笔上处于平衡状态。两杯中倒入同量的水(约占杯子容积的2/3),把两只杯子放在尺子两端,使之平衡,以尺子不接触桌面为准。猜想一下,把手伸入一只水杯中会发生什么情况?把手从这个水杯中拿出,再放进另一个水杯中,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实验结果】

手放入哪个杯子中,哪边的重量就增加 【结果说明】

当你把手放入杯子中时,由于你的手占据了部分水的位置,杯子中的水位会上升,手的放入增加了杯子中水的体积,就向往杯子中倒入同体积的水一样,这就增加了这杯水的重量,这不是手的真正重量。

改用弹簧称、杯子和水做实验,把手指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称出你的手给杯子中增加的重量。

活动时间:第二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仙人掌净化水

准备两只杯子、水、仙人掌等。

活动设计:1取一块新鲜的仙人掌,把它用小刀割三五道口子,稍微用力揉压一下,使其流出液汁。

2用这块仙人掌,在一杯浑浊的水里慢慢搅动二三分钟,当水里出现蛋花状的凝聚物时停止搅动。

3待杯子里的水静止五分钟后,观察杯中的水。

发现:水里的蛋花状凝聚物沉淀到水底,杯内浑浊的水变清。

说明:仙人掌中的液汁有净化水的作用。

活动时间:第三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实验太阳灶

准备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过程: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活动时间:第四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探索染色的秘密

准备两个洋葱,1个不锈钢锅,2条本色的棉手绢,橡皮筋,20克明矾,滤纸或淘米用的滤网。

实验过程:

将3个洋葱的外皮剥下放入锅中,用大约500毫升的清水煮,沸腾20分钟后,水变成很浓的红茶色。然后,把洋葱皮捞出来,将煮好的水用滤纸滤几遍,除去杂质。将待染色的两条手绢洗干净,用橡皮筋在其中的一条手绢上扎几个结,另一条不用扎结。把这两条手绢放入茶色水中煮上15分钟,但不能让水沸腾。瞧,手绢在慢慢变色喽!我把刚染好的手帕拿到清水中漂洗,发现刚染上的颜色又褪去了。怎么办?翻阅有关资料,知道只要将染过色的手帕放在明矾溶液中,就可以不褪色。

于是,又拿一只容器,放入约250克水,再加上20克明矾,让明矾完全溶解后,把再次染过色的手绢放进明矾液中。5分钟后取出手绢,用自来水冲洗,一边解开橡皮筋。瞧,没扎橡皮筋的手绢上只有一种颜色,而扎了橡皮筋的手绢留下了一圈圈白色的图案。晾干后用电熨斗熨平整,你的手绢就会有鲜艳的颜色与美丽的图案了。

实验原理:为什么用洋葱皮就能在布上染色呢?这是因为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这些色素渗透到布的纤维中就可以染色了。在染色后接触到明矾溶液,就能使纤维和色素牢牢地粘在一起,不褪色。这就是用洋葱皮染色的秘密。

活动时间:第五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有趣的液体分层

准备两只较轻的水杯、糖浆、菜油、水等

活动过程; 取一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倒入一些糖浆(图一),然后,倒入等体积的菜油,油漂浮在糖浆上;接着,加入等体积的冷水,你会发现,冷水穿过油层,漂浮在糖浆上(图二)。这时,依次把软木塞、塑料积木和葡萄放人玻璃杯中,你会看到,软木塞漂浮在油上面,塑料积木沉在油下,却漂浮在水上,葡萄沉在油和水下,却漂浮在糖浆上。

原因是,糖浆的密度最大,沉在杯底;油的密度最小,漂浮在杯的最上面;而冷水的密度介于油和糖浆之间,所以处于菜油与糖浆之间。软木塞密度最小,漂浮在菜油的上面;葡萄密度最大,它能穿过油和水,浮在糖浆上面;而塑料积木的密度处于菜油和糖浆密度之间.所以它穿过菜油,漂浮在水面上。

活动时间:第七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 捡球器

用乒乓发球机练球,球往往会滚得到处都是,弯腰去捡,费时费力。现在向你介绍一种简易的捡球工具。

一、材料:雪碧瓶1只,木柄1根,橡筋少许。

二、制作:

1.将雪碧瓶底部按图一斜着剪去,在靠瓶口颈部一侧开一只比乒乓球大一些的圆孔,再将木棒塞入瓶口数厘米作手柄。

2.在剪去底部的圆周边缘等距离钻若干个小孔,将橡筋依次穿入绷紧(图二),使橡筋经纬所形成的格子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这样捡球器就完工了。

二、使用:将捡球器底部网格对准地面的乒乓球一按,球就能顺利进入而不落下来。连续可以拾许多个,然后将捡球器斜竖起,使圆孔朝下,乒乓球就滚出来了

活动时间:第八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测距轮

材料:纸板或木板、钉子、木棍、螺钉、螺母、直尺、圆规、红纸、胶水、剪刀。

制作步骤:

1.在纸板上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8cm的圆,然后剪下来。

2.用红纸剪一个箭头并用胶水粘贴在圆纸板上。让箭头指向圆周。

3.按图用螺钉、螺帽将圆纸板装配在木棍的一端,并使圆纸板能自由转动。

4.手握木棍,圆纸板上的红箭头对准测量距离的起点,匀速滚动一周,距离约50cm,照这样继续下去,只要记住圆纸板滚动的周数就可知道所测量的距离。

为什么呢?因为圆周长=2πr,π为圆周率取3.14,半径r为8cm,可以算出圆纸板的周长≈50cm,所以测距轮在两个物体间滚动多少圈,将圈数乘以50cm,所得的就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活动时间:第九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多功能太阳能观测卡

多功能太阳观察卡由太阳观察卡、太阳高度观测器、瞄准筒、气温计组合而成。主要用于观察太阳大黑子、日食过程。日食时的气温变化,还可用来观测太阳高度变化。

制作方法

1.裁好面积80×120(mm)的卡纸,在卡纸中心挖一个ø20mm的孔,在圆孔中重叠固定两张银色涤纶纸(涤纶纸不能有针孔),然后将两张卡纸重叠粘牢,做成太阳观察卡。

2.在观察卡左边粘上90°的量角器,并在中心点穿根线,线端系上重物。

3.在观察孔的背后面粘贴用牙膏盒做的瞄准筒,正面固定一只气温计。

观察时用右手握着太阳观察卡瞄准太阳,见到阳光落在孔中央时手静止不动,然后用左手轻轻捏住绳子贴着量角器的位置,绳子所指的角度就是高度。

活动时间:第十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自动浇水花盆

制作材料:

ø200×300(mm)的废弃圆柱型塑料管一段,ø40×50(mm)的小塑料管8根,输液皮管9根,输液开关一个,ø30×350(mm)的塑料管子,250×250(mm)的正方形瓷砖一块,硅胶,锯末。

制作方法:

1.用硅胶将瓷砖与废弃的圆柱形大塑料管粘接牢固,如图一所示。

2.在大塑料管上距离底部80mm及160mm处分别均等地挖与小圆柱直径相等的孔8个,在孔内用硅胶胶接8个小塑料管(图二)。

3.将接有输液器皮管的小塑料管从大塑料管中央直插入其底部,与底部吻合粘接,要求使输液的皮管和8个小圆柱都连通,由输液器的开关来控制水量的大小,如图三所示。

4.在大塑料管和8个小塑料管中分别装入锯末(取代土壤),由于锯末吸水力强、保水性能好,在花盆中可自然吸水、滋润花草,而且锯末重量轻、通气透水性好,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为花草的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又不污染环境,如图四所示。

使用方法:

自动浇水种植盆做好后,大、小圆管内分别种上垂吊观叶植物,按照自己出远门或外出旅游时间长短,在滴水管连接的储水罐中装入足够的水,并调整好滴水开关的出水大小,即使你外出很长一段时期也能使花草及时有效地得到充分的水分。这种投资少、制作简单、省工少时、使用方便的自动浇水种植盆很适合养花者使用。

活动时间:第十一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旋转喷水壶

这是一个用饮料瓶和竹管做成的玩具。当水瓶灌满水之后,就会喷出水来并不断旋转,形成一环水帘。十分好看,跟我一起做好吗?

1.先准备一个装饮料的空塑料瓶和一根直径20mm、长250mm的竹管,饮料瓶最好用容量较大的,这样盛水多些。

竹管最好选两头有竹节的,制作时先在竹管两端中间按图一锯二道锯缝,再用刀削去上面半截(用刀操作要注意安全!)。

2.然后在竹管两端靠竹节的地方反方向稍偏上方各钻一个5mm的小孔,如果竹管两头没有竹节就做两只橡胶或软木塞封口。

3.旋下盖,在瓶盖上钻一个直径2mm的孔,穿过一段500mm长的尼龙绳,下面缠一根直径4-5(mm)、长15mm的竹签(图二)。

4.在饮料瓶下端两侧对应位置分别钻一个直径20mm的圆孔,按图三将竹管穿入两个孔中露出的两端长度要相等,再浇上石蜡堵住接口,不让它漏水。

5.先用两根粗竹签插在竹管的小孔里,在瓶内灌满水,旋紧瓶盖并把尼龙绳挂在横杆上,拔掉小孔里的竹签,水从相反方向的小洞喷出,推动水瓶旋转(图四)。如果只喷水而不旋转,说明水瓶较重、水流太小,这时只要把喷水洞钻大些就可以了。

活动时间:第十二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瞬时灯

做一个手电筒,并用电产生光能。使用电比使用其他任何一种能量都容易。电是清洁和无声的,但它在开关的啪嗒的一响时也工作。

1.请成年人剪断瓶子的顶部。使用尖头铅笔在这瓶子的侧面钻两个小孔

2.用铝箔把这瓶的顶部内侧覆盖住, 并且用胶带粘牢

3.用改锥将两根短导线接在灯头上

4.把两个电池粘在一起。然后用胶带将第三根导线与下层电池的底部粘在一起

5.用胶带将与灯头相连的其中一根导线 与上层电池的电极粘在一起

6.将与下层电池相连的导线的未接一端, 穿过瓶子下部的孔。将这电池往下放入瓶子里

7.将与灯头相连扭线的未接一端 穿过瓶子上部的孔。将两根导线头 分别转绕在书钉上并将书钉推压进孔内

8.将灯头放置在电池的顶部。将铝箔覆盖的瓶子顶部套在灯泡上, 而且将灯泡与铝箔相连处用胶带粘好

9.将一个曲别针弄弯曲。然后,将曲别针一端压在下部的那个书钉下面。这就是你的开关

10.按压这个曲别针的另一端,使这一端接触到上面那个书钉。这个手电筒亮了!

活动时间:第十三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风筝自动收线器

一、材料:直径65mm时钟齿轮1只,70×70×2(mm)有机玻璃板2块,自行车辐条5根,1号手电筒1只,131电动机1只,ø4×90(mm)铁棒1根,ø1.5mm粗铜丝及ø3mm螺丝若干。

二、制作:

1、将有机玻璃板加工成直径70mm的圆盘2只,中间各钻一个直径为4.5mm的孔,再按图一钻五个小孔,孔径以能恰恰插入辐条为好。

2、按图一安装线轮。将铁棒的两端用绞扳绞出螺纹后插入线轮。在齿轮上钻5个小孔,并在线轮的一个圆盘上钻相应的5个小孔,用螺丝螺母把齿轮(图二)和圆盘拧合在一起。

3、去掉手电简的头部,把线轮插入手电筒,用螺母固定线轮,在铁棒的另一端用螺母定位。

4、将带有短齿杆的131电动机置于电简的适当位置并使齿杆与齿轮啮合,然后将电动机固定在电筒上。

5、取粗铜丝按图三折制成一个穿线架后焊接在电筒上。取细电线一段,穿入电筒接妥电路,由电筒的按钮开关控制电动机。

6、最后在线尾拴上一个用回形针改制的线尾夹。

三、使用:

收线时,右手握收线器,左手拉动风筝线,线轮飞速转动,一百多米的细线很快就能收入轮内了。

活动时间:第十四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泡沫盆景

废弃的泡沫塑料,经过设计和加工,可以制作成饶有情趣的仿山水盆景。

取泡沫塑料一块、钙塑板一块、红色和棕色植绒纸各一小块、塑料盘一只,黄、绿、黑丙烯颜料少许。

制作方法

1.根据你的创意和构思,将泡沫塑料用手和小刀刻挖成大、中、小山体各一块,再将山体底部用美工刀削平。

2.在山体上用丙烯颜料涂上颜色,趁颜料未干时再点上层层黑色,使其与山体颜色自然融合产生一种犹如绿色植被的感觉。

3.用美工刀将钙塑板切成长条,顶部削成斜面如屋顶状。再将长条按需要切成长短不一的小块,制成5—6个房体,再用颜料画出门窗(图一)。

4.剪一块比屋顶面积略大些的红色的植绒纸,对折后粘贴在屋顶上作房顶。

5.用美工刀切一小块钙塑板,削成5—6艘船体,画出船舱,用大头针作成桅杆(图二)。

6.将棕色植绒纸剪成陆地和岛屿(图三)。

7.将制成的各部件根据构想在塑料盘内进行布置,待布局满意后再用白胶进行固定(图四)。

活动时间:第十五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切皮蛋器

名称:切皮蛋器

材料:较坚硬的适合口径的空心圆管,细线数根;

工具:剪刀,穿孔用具(如针);

原理:减小表面压强,达到切割方便的目的;

制作方法:在管状物上穿孔,上入细线在管口交错成需要形状;

使用方法:将去壳皮蛋从管口压入,从底部取出。

活动时间:第十六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自己动手做礼品

一、制作材料

硬纸(可利用其它物品的大型包装纸盒拆开)。

二、制作方法

1. 根据礼物大小确定礼物盒底部的大小(a、c)与礼品盒的高 (b),提手部分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2. 根据图一,按图示比例画出礼盒的平面展开图,在折线处划出折痕; 3. 根据礼物设计、绘制礼物盒图案; 4. 沿轮廓线剪下展开图,并按要求挖孔。

5. 沿虚线折痕折好并粘合,然后将底面插接好。

6. 放入礼品,将盒盖和提手翻折并插接好,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就做成了。

活动时间:第十七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火柴盒显微镜

这是一台倍数较高的单镜头简易火柴盒显微镜。它携带、使用都很方便。

制作的材料也很好找:火柴盒外壳一个,小玻璃珠一个可以拿聚光电珠前端的小玻璃珠顶替 ,火柴内盒两个,一小片玻璃,玻璃镜一小块儿,还有胶布、胶水。

制作的过程也十分简单,先把一个火柴内盒挖空,将一端的横栏剪断,在另一端中间扎一个大小正好放玻璃珠的小孔,把玻璃珠放进去后,在上面覆盖一张中心开有同玻璃珠直径大小相等小孔的白纸,第一步算完成了。第二步先把另一个火柴内盒正对镜头开一个一厘米左右的小长孔,孔上粘一块玻璃片,用胶布粘牢,这样载物台算做完了。镜头架只要在商标的一侧剪一个方孔做为入射口就行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装反光镜:把镜子的背面粘上胶布,胶布向后折九十度,粘在火柴盒内盒的下端,使镜子成倾斜状。

使用时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的玻璃上,然后插入镜头架,使小窗口朝着光源。调节高低,就可以看清放大后的物体了。

活动时间:第十八周 活动地点:六(1)教室 出席人员:全体组员 主持人员:何季梅 活动内容:成像仪的制作

制作材料:圆形三合板一块(半径10厘米)、平面镜两片(8厘米×5厘米)、量角器一块、粗铁丝一段(长6厘米)、门窗小合页一个(高5厘米左右)、502超级胶水。

制作方法:

1、在量角器的圆心和圆形三合板的圆心上各钻一个小孔;

2、把小合页中的小铁棒抽掉,用粗铁丝依次穿过量角器圆心、小合页、三合板圆心,即用粗铁丝做转轴;

3、用502胶水将两片平面镜分别粘贴在合页上,注意:两镜面要相向;

4、用胶水把其中一面镜片的

上边粘在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上,下边粘在三合板上,成像仪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在两片平面镜之间的三合板上放上一个小物体,转动另一片镜面,变换两片镜面夹角的度数,可看到镜中小物体不同数目的成像。细心观察的同学也许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成像规律。

推荐第4篇:阳光表格教案

课题 阳光 备课教师 孙功胜

教 学 目 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图片。

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

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

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

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字“漂亮”。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第一句

1)方法A、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方法B、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2)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第二句。

1)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

2)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3)师生想象朗读。

三、四句。

1)在小朋友眼中,那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

2)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会最漂亮呢?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3、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找朋友。(给生字宝宝找到它的拼音朋友。)

2、开火车读全文。

读悟

1、引读第一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金子”该怎样读?

2、太阳出来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

(1)、汇报。

(2)、从“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这几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几个词该怎样读?

(3)、你见过锦缎吗?(出示课件和锦缎,让学生说说感觉。)

(直观的实物展示和课件相结合,加强了对难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在独特的体验中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朗读的热情。)

(4)、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3、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让他们充分地体会阳光,在读中悟出阳光的美好。)

4、阳光这么可爱,请你捉点阳光保存下来。(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阳光是捉不住的,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熟读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2、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

背诵

1、闭上眼睛想象课文的情景和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边想象边练习背诵。

2、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动作表演。(配乐)

小结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自由练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口头组词。

3、你还认识哪些“日”字旁的字?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山、出”。引导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新的笔画“竖折”,书空。

3、范写。(“山”的第一笔是“丨”,要写在竖中线上;“出”字的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也要写在竖中线上。)

4、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加强个别指导,让学生在写字中体会到汉字的美。)

实践

1、讨论:题目是“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课下想办法搜集材料,利用班会时间展示、交流。

2、绘画:用自己的彩笔描绘阳光。(播放歌曲《种太阳》)

(这两项活动在教学中可任选其一。) ?

推荐第5篇:表格制作教案

课题名称:表格处理 课型:新授课

组织形式:讲练结合教学 教学内容:

1、表格的创建与编辑

2、表格的设置与修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和编辑表格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创建与编辑,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表格的编辑,表格的绘制及修饰 教学难点:不规则表格的创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今天下午是什么课?怎样去得到答案。答:课程表。如果换一种形式:文字叙述的形式。比较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加容易接受。回答:表格形式。因此得出表格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组织文字的形式,比如:日程安排、名册、成绩单以及积压种报表等方面,使用表格的形式给人以直观、严谨的版面观感。Word提供了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它能使你达成所愿,利用它,无论制作多么复杂的表格都将成为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二、新授

1、基本概念:行、列、单元格

2、创建表格的基本步骤:(1)、插入表格

(2)、添加、删除表格线、调整行高与列宽

(3)、添加文字、并设置字体格式与对齐方式

(4)、设置线型、颜色、宽度以及表格填充色

3、归纳总结基本步骤:新建表格——调整表格——修饰表格

4、基本操作方法:(1)、菜单法

(2)、工具栏法

(3)、快捷菜单法

(4)、手绘法

5、操作示范:(工具栏法)

(1)、调用表格与边框工具栏――单击常用工具栏“表格与边框”按钮;

(2)、初步认识工具栏

(3)、插入表格:7列×9行 (以课程表为例) 新建表格

(4)、比较样图:分析新建表格与样图中的需修正之处

调整表格

(5)、调整表格大小、行高与列宽

(6)、合并单元格(去除多余线条)、添加斜线表头

(7)、添加文字、设置字体格式、对齐方式 (8)、设置线型、颜色、宽度 (9)、添加单元格填充色

6、步骤回顾

表格修饰

三、学生演示

1、注意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请其他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

3、如有时间:再请一位学生进行学生演示

四、课堂练习

利用最后10分钟时间,要求全班同学均完成课程表的制作,并进行作业上交

五、作业布置: 表格制作

推荐第6篇:六年级表格教案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一课

初识电子表格

教学内容:

电子表格的启动与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叫Microsoft Excel; 2.掌握如何启动Excel电子表格; 3.掌握Excel窗口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Excel启动,Excel窗口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怎样开机? 学生回答:

答:学校的电脑需要等待老师启动服务器之后再开启自己的电脑。按下主机箱上的开机按钮即可开机。

2.以前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都学过那些办公自动化软件? 学生回答:

答:我们以前学过word、powerpoint。 word的主要功能是编辑文字、

powerpoint是制作幻灯片的工具。

二、新知

1.Excel的自我介绍

很好,同学们都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powerpoint。这一学期,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办公自动化软件家族中,又一个重要的成员——Excel。

首先大家应该记下它的名字——Excel。

1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办公自动化软件都有自己的特长,那么Excel它的特长是什么呢?老师现在就告诉大家: Excel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排序等。

举了例子,比如老师要在我们班要做个统计,现在要了解大家的网龄,并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怎么办呢,这么多名同学,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排列整理呢?

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Excel工具。

那具体怎么用呢!先别急,先让我们把Excel请出来吧! 2.启动Excel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先学习如何打开Excel。 a.单击“开始”按钮; b.将鼠标指向“所有程序”; c.找到“Microsoft Office”;

d.找到“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 3.电子表格的组成: 打开Excel之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的窗口组成。 其中包括: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条状态栏、工作区、行列标签、编辑栏、工作表标签、工作表控制钮。

三、学生练习:

现在我们已经听了这么多,就让我们看块开始练习吧! 1.重新启动Excel [注:我校计算机,可直接在桌面上找到打开它的快捷方式,双击之亦可启动电子表格。] 2.熟悉Excel窗口的组成启发学生:怎样能使任一个单元格成为活动单元格?

用鼠标单击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就会把这个单元格变成活动单元格。

2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Excel这个新朋友,以后大家要好好的了解这个新朋友,使它更好的帮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最后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个新朋友的基本情况: 1.启动电子表格的方法 2.电子表格的窗口组成

五、学生自由练习

让学生任意在Excel的工作区中输入一些数据和文字。自由学习Excel的功能,熟悉Excel的工作方式。

教学反思:

3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二课

小小单元格

(一)

教学内容:

认识单元格及单元格的选取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元格的地址的表示方法 2.掌握单元格的选取 教学重、难点:

单元格地址表示方法,单元格的选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Excel? 2.功能如何? 3.Excel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新授

工作簿由工作表构成,工作表由单元格组成.数据的输入,编辑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现在,先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单元格.1.小小单元格在一张工作表中,在从A到Ⅳ共256列,1到16384行,共有4194340个单元格.a.单一单元格地址表示法 b.单一区域单元格地址表示法 c.多区域单元格地址表示法 2.单元格的选取 a.活动单元格的选取 b.区域单元格的选取 c.选取整列,整行

4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d.选取相邻的多行,多列不相邻多个区域的选取

三、学生练习: 1.启动Excel 2.用适当方法表示如图所示单元格或区域

表示为:()表示为:()表示为:()

四、在Excel

中用鼠标选取下列单元格或区域1.C32.B2:D43.C2:E4,F5 三.小结:单元格表示与选取方法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三课

小小单元格

(二)

教学内容:

单元格中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掌握输入,修改,删除数据的方法 2.掌握快速移动单元格的方法 3.掌握快速复制单元格内容 教学重、难点:

单元格的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

1.如下图的单元格怎样表示? 2.在电子表格中选取如下区域:A1:B2,C3:C7,D2 二.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单元格中的基本操作: 1.输入数据:用鼠标左键单击单元格,把它变为活动单元格,再输入数据;也可以在把它臵为活动单元格后,在编辑栏中输入数据 2.修改数据:选中,输入新数据,即删除原数据;也可在编辑栏中修改

3.快速移动单元格: a.选定要移动的单元格区域

b.把鼠标指针指向选中区域的边框上,变为箭头时,按下左键进行拖动,直到目标区域,再放开左键

4.快速复制单元格:同上,移动时按住ctrl键 5.清除单元格内容:

6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a.选定要清除的单元格区域 b.编辑清除内容 c.输入新内容 学生操作: 一.启动电子表格

二.在各自的工作站机器上选取复习题2要求的单元格区域 三.按要求进行操作1.分别在单元格B2,C2输入数据89,96.2.将上述输入的数据89修改为103.3.将数据为96的单元格快速移动至单元格D34.将数据为103的单元格复制到单元格D45.清除以上数据为96的单元格的内容,并输入数据75.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关机

7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四课

我的工作簿

(一)

教学内容:

工作簿与工作表比较、保存工作簿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含义及区别联系。 2.掌握保存工作簿的名称、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保存工作簿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 复习提问

1. 怎样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 2.怎样清除单元格中的内容? 3.怎样快速移动与复制单元格? 二. 新授:

1.工作簿与工作表一个工作簿中可以包括多个工作表,并不是一个工作表对应一个Excel文件,而是一个工作簿对应一个Excel文件。

2.保存工作簿☆工作簿名称:系统默认为Book1…名,可自命名。☆保存工作簿

a.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文件”命令,或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文件”按钮。

b.第一次保存会出现“另存为”对话框。在其中设臵要保存的工作簿所在的目录与文件名。以后再存盘就不会出现“另存为”对话框了。

c.如果想存在另外的地方或是想改变名另存一份,则可选择

8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 三. 小结: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学生练习:

一. 启动Excel电子表格,复习输入数据、清除内容、快速移动与复制单元格的操作。

二. 在任一工作表中进行如下操作:

在A

1、B

1、C

1、A

2、B

2、C2单元格中分别输入9

8、6

7、8

7、

54、90、88。

三. 将刚才的工作簿保存在C:\\MyDocuments文件夹中,文件名为“数据表一”

四. 将“数据表”文件另入D:盘中,文件名为“数据表二” 七. 关闭Excel

9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五课

我的工作簿

(二)

教学内容:

建立工作簿、关闭工作簿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掌握建立工作簿的方法。 2.掌握关闭工作簿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建立工作簿,关闭工作簿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 复习提问

1. 工作簿与工作表有何关系? 2.怎样保存工作簿? 二. 新知

1. 建立工作簿建立新的工作簿:单击“新建”工作簿按钮或选择“文件”中的“新建文件”命令。单击“确定”按钮,出现新建对话框。单击“窗口”菜单,可以看到下面列出了两个工作簿文件名,其中Book2是新建工作簿,它前面的√表明此工作簿是窗口中正在编辑的工作簿,叫做当前工作簿.可以在此菜单下单击其他工作簿的名称,把它调入窗口成为当前工作簿.2.关闭工作簿

a.先保存、再在“文件”菜单中选“关闭”命令,即可关闭文件。

b.所有工作簿文件全部都关闭了,则当前屏幕如Kp11下图所示。

c.可以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退出Excel.

10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三. 小结:建立与关闭工作簿方法 学生练习: 一. 启动Excel 二. 建立新的工作簿

1.通过单击“新建”工作簿按钮来建立。

2.通过“文件”→“新建文件”命令来建立。(会出现对话框) 3.同时新建两个工作簿,通过单击“窗口”菜单来练习分别将Book1,Book2成为当前工作簿。

4.建立一个名为[课外小组]的工作簿。按书上内容输入表,并保存。

三. 分别将Book1,Book2两个工作簿关闭,并退出Excel。

第六课

工作表

教学内容:

打开、命名、重命名工作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会打开已有注工作簿

2、掌握工作表的命名方式

11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3、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方式 教学重、难点:

命名与重命名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

1.怎样建立一个工作簿? 2.怎样关闭工作簿?

二、新知:

1.打开已有的工作簿

a.文件→打开或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上的[打开]文件按钮.b.在对话框中给出要打开的工作簿所在目录.c.双击文件[课外小组].2.命名工作表将表头改为“初一课外小组活动安排”.方法:选取D2单元格→将光标定位于“课外”前→输入“初一”为让工作表名符其实,将sheet1更名为“初一”,以示区别.3.重命名工作表

a.用鼠标右键单击要重命名的工作表标签“sheet1”.b.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用鼠标左键单击“重命名”命令.c.工作表标签呈反白显示,这时直接输入你想改变的名称“初一”.三.小结:打开,命名与重命名工作表 学生练习: 一.启动Excel 二.打开名称为“课外小组”的工作簿。 三.将表头改为“初一课外小组活动安排” 四.将工作表名称“sheet1”更名为“初一” 五.保存工作簿,关闭Excel

12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教学后记:有部分学生不会用鼠标右键

第七课

工作表

教学内容:

制作、插入、移动、删除工作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会制作新的工作表

2、掌握插入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3、掌握移动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4、掌握删除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工作表册插入、移动、删除方法

13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 复习提问: 1.怎样打开工作表? 2.怎样命名工作表? 3.怎样重命名工作表? 二. 新授

1.制作新的工作表 a.切换工作表 b.复制单元格 2.插入工作表

a.用鼠标右键单击窗口底部工作表标签“sheet3”.b.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命令

c.选择其中的工作表标签,单击“确定”按钮 d.插入其他工作表并重命名

3.移动工作表将鼠标指针指向工作表标签,按左键拖动放开即可.4.删除工作表

a.单击窗口底部工作表标签中的工作表名称选定工作表 b.单击鼠标右键

c.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 三. 小结:

插入,移动,删除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学生练习: 一.启动Excel 二.选中名称为“初一”的工作表,选取B2:F8单元格区域,将其复制到名称为“初二”的工作表中,并将表头改为“初二课外小组活动安排”。

14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三.选中名称为“sheet3”的工作表,单击鼠标右键进行插入工作表的操作。试试:插入的工作表默认名称是什么?它位于sheet3表之前还是之后?

四.将sheet3表移动到sheet4表之前。 五.将sheet3工作表删除。 六.保存文件,退出Excel九.关机

教学后记:教会学生如何巧妙使用右键进行插入、移动等操作

第八课

Excel中公式的使用

教学内容:

序列的填充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掌握Excel中序列的填充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序列的填充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 复习提问: 1.怎样插入工作表? 2.怎样移动工作表? 3.怎样删除工作表? 二. 新知

15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Excel中的公式就是把我们熟悉的数学公式应用到单元格中。通过公式可对工作表中的数值进行各种运算,根据已有的数值求得新注数值。公式运算规律也遵从先加后乘除,先括号内后括号外,从左到右的规则。Excel提供册公式计算功能既可使我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亲自进行计算,又可避免运算中的错误,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序列的填充:见KP23上图 1.选取单元B4:C4 2.将鼠标指针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填充柄处,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光标状。

3.按住鼠标左键向右进行拖动,到H4单元格后松开鼠标。三.小结:

单元格中序列的填充学生 学生练习:

一.启动Excel电子表格

二.在Excel中制做KP22图中所示的工作表想想:观察这张表,有什么规律?如何快速输入这些有规律的部分呢?

三.学会序列填充的办法来快速输入有规律的部分:星期一→星期五

a.在B4,C4中分别输入星期一,星期二.b.选取单元B4:C4 c.用鼠标左键按住填充柄向右进行拖动,到H4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即可。

四.保存文件,退出Excel。

教学后记: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填充柄”。

16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九课

Excel中公式的使用

教学内容:

公式的使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掌握公式的使用

2、理解求和与求平均数的公式并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 复习提问: 1.怎样选中单元格?怎样输入数据? 2.如何用序列填充进行输入数据? 二. 新知: Excel中的公式形式:都是以“=”作为开头的。 1.求和运算: a.先选择与第一个学生王红的总计相对应的单元格I5 b.在此单元格中先输入“=”,表明下面要用到公式了.c.在“=”号后直接输入B5+C5+D5+E5+F5+G5+H5.

17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d.按下回车键.2.自动填充的步骤如下:选定I5→用鼠标指向右下角填充柄处→按住左键拖动至I9再松开 3.求平均数

a.在J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5/7 b.按回车键

c.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J5右下角的填充柄处,按下左键向下拖动至I9松开 三.小结: 1.求和的公式 2.求平均数的公式 学生练习:

一.启动Excel电子表格

a.选中B1,B2单元格,分别输入1,2 b.用序列填充在B3,B4,B5,B6,B7中填数 二.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 a.用公式计算王红同学一周的上网时间

b.用序列填充方法计算出其他同学的一周的上网时间 c.用公式计算王红同学一周的平均上网时间

d.用序列填充方法计算出其他同学的一周的平均上网时间 三.保存文件,关闭Excel

教学后记:可采用用公式与不用公式的不同速度来对比教学

18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课

期中考核

课型 :考核课 教学内容:

对半学期来所学知识进行考核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教会学生使用“苦丁香多媒体”系统进行网上考试 2.考核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操作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2.如下图的单元格怎样表示?表示为:______3.利用Excel建立如下表格:要求用序列填充完成总分的计算;工作簿命名为“成绩统计”。姓名语文外语数学总分 李成军8998102 张小路909087 陈晓菲7899110 三. 考核时间:40分钟 四.

四. 成绩评定:1.学生考完后提交作业2.教师打开学生作业记录进行评定

五.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打开考核题进行考试四.考试完毕,打开苦丁香多媒体网进行作业提交五.关机

考核后记教会学生使用苦丁香网进行网上考试,效率高,准确

19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一课

美化工作表

教学内容:

调整行、列宽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会调整行宽 2.会调整列宽

3.掌握插入列的操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调整行、列宽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 1.求总和的函数是什么? 2.求平均值的函数是什么? 3.如果不记得这些函数名的写法,怎样办?怎样使用函数指南? 二.新知

我们可以用Excel制作表格了,但表格还不够完美,如表格标题占据了其他的单元格,行列的宽度不是很合适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工作表的美化方法: 1.调整行宽

a.选取所要调整的行

b.将光标移动到任两个选定行行标之间的线上,当鼠标指针变为形状时,按下鼠标左键上下拖动,调整行宽.最后松开鼠标左键.2.调整列宽

a.选取要调整的列

b.将鼠标指针移到任意选定的两列列标之间的线上,当鼠标指

20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针变为时,按下鼠标左键拖动,调列宽.最后松开左键 3.插入两列 a.选取A,B两列

b.将鼠标指向选定范围,按右键 c.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插入”

d.在B4单元格中输入“序号”,在B5,B6单元格中分别输入1,2.e.选取B5,B6单元格,再使用自动填充功能将其他同学的序号填充完毕.三.小结: 光标要移到选定行或列的标线之间,才能调整宽度 学生练习:

一.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

1.调整4—9行的行宽:使之变得稍宽些,更合适些 2.调整A—H列的列宽:使之变得稍宽些,更合适些

3.在A,B两列之前插入两列,在新的第B列中完成如下操作:在B4单元格中输入“序号”,在B5,B6单元格中分别输入1,2.并用自动填充将其他序号填完四.保存文件退出Excel关机

教学后记:部分学生对多个单元格的自动填充方法忘记了!

21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二课

美化工作表

教学内容:

设臵单元格格式

教学目标:

掌握设臵单元格格式的方法

1.会使用“对齐”标签,将单元格中内容居中.2.会设臵字体,边框线型颜色及图案

教学重、难点:

设臵单元格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如何调整行宽?2.如何调整列宽?3.如何插入空白列? 二.新知: 我们在表格中还发现许多不美观的地方,如字不在单元格中间,单元格的边框还不是实心线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设臵单元格格式:先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文件1.选取范围B4:L9.2.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选项3.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单击“对齐”标签4.在“水平对齐”框中设臵“居中”5.单击“字体”标签,在其中选择所需字体,字号及设臵特殊效果.6.单击“边框”标签7.在“线型”框中选择所需样式.8.在“颜色”框中设臵颜色9.单击“预臵”栏中的“外边框”,交所设臵的线型应用于外边框中10.用同样的方法设臵内边框11.单击“图案”标签12.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13.单击“图案”右边下拉菜单,选取一种底纹图案14.所有的格式设臵完后,单击“确定”按钮 学生练习: 一.开机

22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二.入网

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1.选取范围B4:L9.2.打开设臵单元格格式对话框3.将单元格内容居中.4.将单元格中的文字字体设臵成隶书,常规字形,12号字,无下划线,无特殊效果.5.将单元格内外边框设臵成黑边框,线型选较粗的一种.6.将单元格的底纹图案设臵成(6.25%灰色)图案.四.保存文件退出Excel关机

23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三课 美化工作表

教学内容:

设臵小数位合并及居中

教学目标:

一.会设臵小数位 二.会合并单元格 三.会进行居中操作

教学重、难点:

设臵小数位合并及居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怎样打开设臵单元格格式对话框?2.怎样使单元格中的内容居中? 二.新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会对工作表进行一些美化工作.但我们注意到平均数一列是带有较多的小数位.我们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设臵小数位数呢?(引出新知) 1.设臵小数位

a.选择单元格区域L5:L9 b.选择“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

c.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的“数字”标签下的“分类”中单击选择“数值”,设臵小数点后位数为3.d.单击“确定”.则将小数保留了3位.2.合并及居中(讲述:我们再来观察表格标题,可以看到D2单元格中的内容占据了其他单元格的位臵,但它并不是真的占有了其他单元格,如果这些单元格中有内容,它将不能完整的显示出来.为了

24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可让表格标题真的占有其他单元格) a.选取连续单元格范围D2:J2 b.设臵“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的“对齐”标签项下的“合并单元格”项,使其前面出现,或单击“工具栏”中的

c.再设臵一下字体字号及行列宽等.(若想取消单元格的合并,则按照上述步骤去掉前面的.三 小结: 设臵小数位合并及居中操作

学生练习:

1、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

2.选择单元格区域L5:L92.将平均栏中的数值的小数位调整为2位.3.选取连续单元格范围D2:J24.让“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分钟)”标题真的占有D2:J2七个单元格.4.保存文件退出Excel关机

25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四课 数据的排序及筛选

教学内容:

数据的排序

教学目标:

掌握数据的排序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数据的排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如何设臵小数位数? 2.合并及居中操作有何作用?如何合并及居中? 二.引言: 通过上几节课的设计,已经将我们的工作表装饰得很漂亮了.现在又有一个新问题:如果我想按照每个人的上网时间的多少排序,以掌握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该如何操作呢?今天开始学数据的排序! 三.新知

[板书]数据的排序

1.先归纳一下选取范围的方法a.相邻区域的选取:(三种方法)●用鼠标进行拖拉选取区域.●按住shift键,单击选择区域的两个对角单元格.●按住shift键,同时用键盘上的箭头选择.b.我块不相邻区域的选取:★用上面的方法选取第一块区域后,按下Ctrl键不放开,然后再用上述方法选择其他的区域.2.排序步骤:a.选择要参加排序的数据范围C4:L9b.选择“数据”菜单中的“排序”c.设臵要排序的主要关键字.说明:因为在选择范围时,选择了表头.所以要选中“有标题行”前的单选钮.d.由于想按降序排,所以选择“递减”e.单击“确定”按钮.

26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四.小结: 1.数据排序的方法

2.思考:若遇到相同数据怎样设臵顺序?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1.选择单元格区域C4:L92.选择“平均”为主要关键字.3.选中“有标题行”前的单选钮.4.然后选择“递增”前的单选钮.5.最后按“确定”.

27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第十五课

数据的排序及筛选

教学内容:

数据筛选

教学目标:

(思想、知识、能力)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数据的筛选

一.复习提问: 1.选择相邻区域的方法是什么? 2.选择不相邻区域的方法是什么? 3.如何进行数据的排序? 二.引言: 现在又有一个新问题—我想将五,六,日三天上网时间都超过30分钟的人挑出来,该如何操作?(引入新知:设臵筛选!) 三.新授

[板书]1.设臵筛选●把光标定位在数据区●选择数据菜单中的“筛选”命令下的“自动筛选”.(问:表头的每个单元格的右边会出现什么标记?)●单击星期五旁边的下拉按钮.●单击下拉列表中的“自定义”选项.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做如下设臵.●单击“确定”按钮.(讲述:筛选出星期五上网时间大于或等于30分钟的同学了!)●同理,可对星期六,星期日上网时间大于或等于30分钟的同学进行筛选.2.[板书]恢复筛选:(保留筛选标记显示全部数据)●选择“数据”菜单中的“筛选”.●选择“全部显示”命令.3.[板书]撤消筛选:(去掉筛选标记显示全部数据)●选择“数据”菜单中的“筛选”●单击“自动筛选”按钮,去掉前面的选中标记。四.小结:数据筛

28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选的运用 学生练习:

一.开机 二.入网

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筛选出星期五上网时间≥30的同学.●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再筛选出星期六,星期日上网时间≥30的同学.●恢复筛选,显示原来表格的数据.●撤消筛选,得到原来的表格.四.保存退出关机

29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教学后记:在设臵单元格边框颜色及填充图案时学生有困难!

教学后记::为了将标题放于整个表格中间位臵上,可先选中表头上的所有单元格区域,再设臵合并及居中.

教学后记:要让学生使用不同的主关键字进行排序,体会它的方便之处

授课时间:总第17课时

教学后记:注意恢复筛选与撤消筛选之间的区别!

授课时间:总第18课时

课题: 第九课Excel中统计图表的制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图表的组成创建图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一.知道图表的组成二.掌握创建图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创建图表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1.怎样设臵数据筛选?2.怎样恢复筛选?3.怎样撤消筛选?撤消与恢复筛选有何不同? 二.激趣: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但是这些数据列表

30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并不能明显地表示出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变化的趋势.看下图:通过颜色,图形对象的结合把表格中大量数据之间的各种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这些数据更有说服力.其实Excel也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图表功能.三.1.[板书]图表的组成以上一课上网统计表中的数据为例,二维“每周上网时间统计”表中包括下列要素:●Y轴标题●Y轴(数值轴)●X轴(分类轴)●X轴标题●数据序列●图标标题●图例 2.[板书]创建图表★建立工作表中的内嵌图表★选取在图表中需要用到的数据.(C4:J9)★用鼠标单击“图表向导”按钮().★按照“图表向导”的指导,完成图表.★在“图标类型”中选择所需的图表类型,如“柱形图”,然后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第一种,然后单击“下一步”.★在“数据区”标签项下的“数据区域”中显示出已经选定的数据范围.可以重新圈定所需范围.★系列可以产生在行或列,在这里我们选择行,单击“下一步”按钮.★在“标题”签项下输入各类标题,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生成的图表的存放位臵.★如果你要将图表与数据分别放在不同的工作表中,就要选择“新工作表”.在这里我们选择“嵌入工作表”,单击“完成”按钮.四.小结:创建图表,使数据关系更明确.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选取单元格C4:J9●将所选数据区域变成一种嵌入在工作表中柱形图.四.保存退出关机

教学后记:要引导学生看懂图表,知其表达含义!

授课时间:总第19课时

课题: 第九课Excel中统计图表的制作 课型 :新授课

31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教学内容:图表的修改与编辑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一.掌握选定图表的方法二.掌握移动图表与调整大小的方法三.掌握删除图表的方法四.会重新设臵图表项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移动删除图表重设图表项的格式 教法、学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在Excel中怎样创建图表来更明确地反映各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引言:我们能否对创建好的图表进行修改呢? 三.新知[板书]图表修改与编辑1.选定图表用鼠标左键单击图表中的空白区域,图表周围出现一个带有小黑方点(图表控制点)的边框.2.移动图表选定图表后,把鼠标指针指向图表区,按住鼠标左键并进行拖动,至合适位臵后松开鼠标.3.调整图表大小选定图表后,把鼠标指针移近控点,当鼠标指针变为双向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并沿箭头方向进行拖动,即可放大或缩小图形.4.删除图表选定图表后,单击鼠标右键,出现快捷菜单,在其中选择“清除”命令.5.设臵格式●选定图表●单击“图表”菜单中的各选项●单击“图表类型”●单击“图表”菜单中的“图表选项”,可以更改图表标题,坐标轴,数标识,图例及网格线等.四.小结:a.选定图表b.移动,调整大小,删除,重新设臵格式操作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选中上节课所创建的数据图表●移动图表到合适位臵●将图表进行放大,缩小●重新设臵图表项的格式●删除图表四.保存退出关机

教学后记:重新设臵格式操作较复杂,引导学生仔细操作!

32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授课时间:总第11课时

课题: 第六课Excel中函数的应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使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一.会利用函数求总计二.会利用函数求平均数三.会利用公式进行填充 教学重、难点:函数的使用 教法、学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怎样在Excel中,使用公式进行自动填充数值? 二.新知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公式的使用,但是当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公式计算时,你会发现输入一个正确高效的公式是相当费时的(可举例说明之).但如使用函数却不同.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今天就来学习几种函数的使用:以kp28上图求王红一周上网时间总计及平均数为例1.总计(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函数也必须以“=”开头,在I5单元格中先输入“=”,接着输入求和函数名:sumb.在函数名后输入参数,注意参数要求用“()”括起来.c.输入完后可以在编辑栏中看到完整的公式:=sum(B5:H5)d.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2.平均值(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先选择与第一个学生总计相对应的单元格J5.b.在J5中输入:=AVERAGE(B5:H5)c.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3.公式的填充a.选取单元格I5至J5b.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填充柄处,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光标状.c.按下鼠标左键向下进行拖动,到J9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即可.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四.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a.用SUM函数求王红的上网总计时间b.用

33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AVERAGE函数求王红的平均上网时间五.运用序列填充方法求出其他同学的总计与平均时间六.保存退出关机

教学后记:采用对比教学法,比较公式与函数的关系

授课时间:总第12课时

课题: 第六课Excel中函数的使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函数指南的使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掌握函数指南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函数指南的使用 教法、学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1.求总计的函数是什么?格式是怎样的?2.求平均值的函数是什么?格式是怎样的? 二.新知(问:不知道函数名怎么办?)在上节课计算的过程中,也许会觉得,Excel中有那么多数,参数也比较复杂,要掌握起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提示来帮助我们使用函数呢?有,Excel早已为你想到了,你可以借助Excel中的“函数指南”的帮助来选择函数,输入参数,完成从函数输入到完成的全部工作.可以通过单击“粘贴函数”图标来启动函数指南功能.下面我们借用函数指南算一下上节课中每一个学生总计和平均:(注意操作步骤)1.选择第一个学生的总计单元格I5,在其中输入“=”2.用鼠标左键单击“函数指南”按钮.出现“粘贴函数”对话框.3.在“函数分类”下拉框中选择所需的函数类“常用函数”.4.在“函数名”下拉框中选择所需的函数名“SUM”.你可以看到对话框下面的函数提示。5.单击“确定”按钮.6.单击Number1行的,暂时隐藏对话框,

34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显示出表格工作区,以选择数据范围.7.用鼠标拖动,选定所需的范围.8.再次单击,返回函数对话框.9.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三、小结:“函数指南”的用法(“智能化”)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1.借用函数指南计算“王红”的总计2.利用序列填充完成其他同学的总计3.借用函数指南计算“王红”的平均值4.利用序列填充完成其他同学的平均值.四.保存文件退出Excel关机

教学后记:同时让学生领略Excel的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授课时间:总第20课时

课题: 期末考核 课型 :考核课 教学内容:期末考核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一.检查学生对1—9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检查学生对1—9课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 考核重、难点用Excel制表格,数据处理,制作图表 教法、学法网上考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苦丁香多媒体系统的网上考试使用方法1.学生在“桌面”上找到文件夹“期末考试”,双击打开它。2.打开文件“初二”。3.学生自己调出相应程序答题。4.答题完毕,用鼠标左键单击“文件”→“另存为”→输入文件名“user__”(__上为机号)。5.在任务栏上单击“苦丁香”教室图标,选中“提交作业”,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中文件“user__”,按“确定”即可。

二.考试内容1.利用Excel输入下列表格:要求用函数或公式输入总分,均分.姓名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均分

35 ★ ★ ★ 北塘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 ★ ★

王红988297 李军1108377 张明1207890 2.将表格中各单元格中的内容“居中”,并加入内外边框.3.并筛选出总分在271分以上的学生的情况4.将表格中的部分变为柱形图表,以显示明确的数据关系.5.保存文件,提交作业 四. 考核时间:40分钟

五. 成绩评定1.学生考完后提交作业2.教师打开学生作业记录进行评定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打开考试题进行考试四.考试完毕,打开苦丁香多媒体网进行作业提交 五.关机

36

推荐第7篇:《出师表》表格教案

课题

《出师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 重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 方法

诵读、讲授、讨论、探究

教学 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你们看过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吗?

3、说说看,你认为这部电视剧中哪个人物是智慧的象征?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4、解题: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出师表”的含义?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一)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

1、朗读课文,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有感情,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字词障碍。

2、结合课下注释及背景知识,初步了解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合作探究部分:结合注释翻译一二段。

三、学生自主展示交流 按学案设计进行交流:

1、字词读音。

2、文章内容概括。

3、字词及文意理解。(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练习提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1、思考第一段内容: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第一段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2、第二段: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②如何具体执行?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五、总结本课所学: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1-2段。

2、预习翻译3-5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检查背诵

1、2段。个人背诵和集体背诵相结合。

二、自主学习: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生分别读第

3、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第三四段: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作者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四、交流展示:

1、字词句意义。

2、诸葛亮所提的建议。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五、拓展:

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反复强调的第三条“亲贤远佞”,你是怎样看待他的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所学的三段,预习后面的文段,做完预习学案

二、三部分

1、创设情境,引起读者的兴趣。

2、间接介绍写作背景。

3、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1、扫除文字障碍,在字、词句顺畅的基础上,有助于下一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3、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作者所提建议入情入理。 复习旧课,联系新知识。

变换着方式朗读,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呆板。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检验学习收获

拓展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3-5段。之后个别检查1-2人。

二、导入新课: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课文最后几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三、合作展示:作业成果展示。

1、各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解决疑难。组内解决不了的等待班内解决。 (1)翻译第六自然段。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翻译第七段。

①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3)翻译第八段。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4)第九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2、班内各组大范围交流:见学案,生生互动,师生讨论。

3、师适当讲解补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四、讨论本文写法: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写作特点:

给予学生提示: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结合文章内容来说一说,还可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五、拓展延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组长为核心,进行问题探究,推荐一名同学做综合发言。必须组内同学全权参与哦。

1、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2、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3、你有诸葛亮一样的责任心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千秋诸葛我评说。

新旧知识点联系

加深感受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炽热深情。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深入领悟“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法。深层感受悟诸葛亮的“报先帝,忠陛下”的赤子之心。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责任心。

板 书 设 计

1-5衷心建议: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寓情于议 6-7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8效忠心愿:临终托孤外 寓情于叙

9宏伟目标:兴复汉室 抒写心情,情真意切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写作特点: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教 学 反 思

推荐第8篇:回家表格教案

回家表格教案

级六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执笔人 备课人员 教学内容

《回家》授课时数1执教者

教学目标理解内容,从海子回家与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海子回家与不回家的经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海子牺牲时海子爹与娘所说的那句含义深刻的话。教学准备文字;学生搜集警察的一些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事迹;歌曲《常回家看看》教学过程第

课时序号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随笔一

尝试

导入播放音频: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新课。学生读课题,释题二

学习整体感知,理清顺序合作探究,解答疑难人物评价学习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学生听课文朗读后,小组讨论课文分段并小结段意。学生讨论:海子为什么经常回家讨论:为什么长大后的海子却不常回家了讨论:为什么海子牺牲后海子爹和娘的说法不一样?讨论怎样写人记事三

运用

拓展谈谈自己对生活中警察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四

板书

设计

《回家》少年

老往家跑

想爹娘成年

很少回家

舍小家为大家五教学反思年级组长签字教导处签字

推荐第9篇:《一面》表格教案

《一面》表格教案

总题人物风采总时2第1

题《一面》修改稿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思路2.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3.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员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教

容备札记前准备及预习要求:1.自学文中生字词。2.练习有感情地阅读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些,你们知道他的为人吗?(指定学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能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板书标题、作者,并简介作者阿累。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鲁迅逝世,《中流》月刊要出纪念鲁迅逝世的专号,向作者约稿,于是作者回忆起四年前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相遇,写下了《一面》这篇。

三、整体感知文1解决生字注音踱

抖擞

恣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补充教学过程教

容备札记2.复述文,理清作者思路(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第一部分

—38

可分三层1—2

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3—17

写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18—38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第二部分39—43抒写“一面”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分析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1.思考:作者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重点展示了他的什么特征?各有什么侧重点?

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部分2.文除了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之外,还有三处分散局部的描写,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所表现的鲁迅的特点。3.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教后记]第一时还是以疏通文为主,能把三次集中描写和三次分散描写找出来并略做分析就可以了。把集中的讨论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到第二时去,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传统,但这种文有时用传统的方法还是比较合适的,并不一定要刻意求新。关键是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意见。小组讨论口头回答朗读文小组讨论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分析三次描写的异同?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组织学生讨论,并小结(投影。注意控制时间可画表分析、比较总题人物风采总时2第2时

题一面(修改稿)教学目标1.体会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2.分析的第二部分3.总结全文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教

容备札记前准备及预习要求:在复习的时候先集中分析一下三次描写的异同,讨论明确一下鲁迅的人物形象。联系同步导学,加强助学工具的作用。1.抄写今天所学字词。2.练习有感情地阅读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1字音2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共同点、不同点各是什么?3

文除了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之外,还有三处分散局部的描写,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所表现的鲁迅的特点。

二、体会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阅读文,找出文中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对鲁迅爱戴之情的句子,并分析重点词语的作用。讨论明确如下句子:1赫然……,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战士!

三、集体朗读39—43自然段,继续研读文第二部分1集体朗读,尝试背诵2

体会一面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学生板书口头回答学生自由朗读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朗读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教

容备札记1

阅读讨论我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望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四、讨论思考:作者以“一面”为题,好在哪里?

五、拓展提高你对鲁迅先生有多少了解,读过他的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对“文如其人”“写作文先要学做人”语句的理解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部分2.完成作业纸3.预习《我的老师》[教后记]一面学完以后布置了一篇周记让学生写,发现学生们在写外貌时还是不能脱离先写外貌后写事的小学生模式,更别谈上什么多次不避重复的写外貌的了。这篇要学生学的看来不只是一种精神的渗透,还有这种学习技法的学习啊。也就是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小组讨论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小组活动请学生列举名句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这篇的点太短,铺开来讲可能会碎,现在的设计很好,但引导质疑下会更好点的。

推荐第10篇:马克思基本原理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产生至今164年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影响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理论;是100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中真理性最突出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引起并造成东西方长期分离,对抗和严重危机的理论;是敲响资本主义丧钟,塑造社会主义制度并引起这两种制度激烈竟争的理论;是震撼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心灵围绕利益追求因而无法保持宁静的理论。因为是这样一种理论,所以,它成了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理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也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这种理论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参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企图绕开它而孤立的行走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致力于掌握这种理论的基本精神,不仅是心灵的消极颓废,而且肯定是一种重大的损失,无论这种损失是个人的还是整个社会的。

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主义的内涵:

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等等。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准,刑罚不准,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则必言之,言之则必行之”。

——定性分析是任何科学的开端和起点。

(2)西方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一元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持征是批判”,“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经验科学”等等,都是从定性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

(3)中国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述(见教材第2页) 第

一、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第

二、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第三、从它的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是由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主义学、历史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伦理学等10多门学科构成的,在这众多学科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具体展开和详细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心脏;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底线体系的双脚,本书介绍的内容恰好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日趋不满和强烈反对,客观上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第三、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创造性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表观在:

1、自然科学自哥白尼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开始到达于文1859年提出生物进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论据。

2、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要代表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保证,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3、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谦·佩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的批判性的继承,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材料。

4、对英国的殴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者的借鉴,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宝贵历史材料。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良好的个人素质、崇高的理想责任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密切关注以及积极参与,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

基于以上诸多条件,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并不是马、恩

4 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杜撰出来的,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前人、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扬弃并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

2、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说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它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源泉。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理论上最为深刻和响亮。

第三、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上最为直接。

第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在理论上特别在实践上最为深刻和辉煌。

第五、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教条化,必然导致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走向贫血症。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与技术的任务

科学→认识世界→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获取信息 技术→改造世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获取能量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显著的特征。

实践是至高无上的桥梁和途径,人间一切秘密都存在于实践之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离开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释,与人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加以说明。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及其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在哲学上,它实现了两大统一,克服了两个脱节,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结合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规律,特别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表明资本的主义存在是有限的。三是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不仅是要科学的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二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和反映,公开声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即公开自己学说的阶

6 级性和党性;三是对一切错误思潮和派别作坚决的批判和斗争,决不做任何妥协和让步。

第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和灵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与归宿。只有科学性,没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说教;只有革命性没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就会误入歧途、盲目蛮干,就会丧失自觉性、原则性、预见性和系统性。所以,为了防止这两个极端现象,必须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力量把它们统一起来。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了中国人的革命气概和革命风度,使中国的优秀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重大任务,终结了中国人民对内受封建势力压迫,对外受列强欺辱的历史。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往后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抗西方势力、适应世界节奏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第三、全中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发和引导。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为就意味着乌合之众的泛滥,没有创造性思维与行为就意味着死亡。

第四、对于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能够使大学生确立宽广的理论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区别是非、

7 真伪的能力,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成为有所作为,充满活力,顶天立地的优秀人才。

2、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第一、掌握任何科学理论和技能都要有一定的付出,要下功夫,梦想不用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达到目标是不可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第二、先保持继承性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以批判性的态度审视,进而具备创造性→真理性→价值性;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教条主义态度。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必须反对:

1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经济上的——平均主义 ○3政治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4外交上的——封闭主义 ○5生活上的——禁欲主义 ○

第三、要具备为兴趣而学习,为理想而学习,为个人素质提高和人格完美而学习,为热爱知识本身而学习,决不能带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而学习,克服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

第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为什么?

8 理论

实践

↓ ↓ 眼睛明亮的瘸子←→身体强壮的瞎子

第五、要克服、消除浮躁的心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在直观上判断就是阐述哲学中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世界是什么、世界状况怎么样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又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状况怎么样,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唯物论和科学的辨证法,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形成社会后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世界观就其内涵来说,就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整个世界形成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2、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说:“哲学中的最高分裂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近代哲学的全部兴趣就在于和解它们的对立。”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费尔巴哈说:“神是否创造世界的问题,就是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兜圈子。”

恩格斯在吸取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概括了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0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的内容

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对该问题回答态度不同,划分出哲学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该问题回答态度不同,区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第

一、如何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因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否则就丧失了哲学家的资格。

第二、如何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规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其它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围绕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第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客观标准。

第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中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人们实践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最高问题。

3、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形态: A:古代朴素辩证法; 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4)形而上学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中国独有)

二、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旧唯物主义用人们的感觉器官所能够达到的程度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认为世界要么是金木水火土即五行说、要么是元气说、原子论。这至少有两大成就:

一、是用物质现象来说明世界本身,为唯物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基本合理的通道,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是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

但也有严重缺陷:缺陷

一、它们用个性来代替共性,把个性当成人类认识的最终界限,看不到人类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缺陷

二、它们提出的个性要素是万物的根源,万物产生于具体要素,又回归

12 于具体要素,免不了导致循环论,最终导致宿命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1)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只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突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但他还没有解释什么是物质。列宁在其《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首次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对物质作了科学的规定,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对物质的高度精辟的概括,把哲学中各种派别共同面对的焦点和分歧都囊括了,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的哲学范畴,这就把纷繁复杂、五彩缤纷、无限多样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加以规定了,把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真正确立了,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根本缺陷。

第二、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一切形式的不可知论。

第三、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在而存在的,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批判并克服了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13 第

四、科学的物质范畴不仅在自然领域是物质的,在人类社会领域也是物质的,把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统一了起来,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克服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领域的统治局面。

第五、列宁物质范畴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奠定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三、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1)物质世界是以绝对运动表现出它的属性的,但物质世界在绝对运动中还有它静止的一面。

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承认

14 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承认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运动的参照系,才能真正理解运动,进而才能理解物质;第

二、才能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多样性;第

三、才能区别、改造和利用事物。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它们在关系上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承认运动并把运动绝对化,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只承认静止并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所以,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随着运动着的物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又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注意保持稳定性,防止朝令夕改,变来变去,以致让人们无所适从。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的含义、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不会倒转,不可重复出现。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或左右、前后、上下。

15

(2)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①它们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才能进行。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实际内容。离开物质运动,无论是时间数值还是空间数值都是神秘莫测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此外,时间既是绝对的即客观的,又是相对的即可变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物质运动的特性制约着时间空间的结构。关于这一点可以完全通过非欧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来加以科学的说明。

②割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要么会导致牛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的错误,要么会导致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③正确地处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不仅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树立科学的时空观,防止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而且更加特别的要求我们抓住时机和机遇,快马加鞭,更好更快地发展国民经济,切勿错失良机。

4、世界统一于物质

(1)具体科学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证明

第一、天体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理论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三、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四、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既包括了无机物,又包括了有机物,同样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16 (2)哲学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证明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哲学命题,证明这一命题是非常需要具体科学的,但还需要哲学的证明。哲学能够从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等辩证思维中来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3)全面理解并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以这一问题为根据并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的活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人类在世界上能够立足并保持自我存在的根本途经,是人最深层而又最广泛的保护伞,是界定一切真伪的无私的审判官,也是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客观尺度。

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1)实践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对实践含义的具体展开。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17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 ④实践具有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实践

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三是科学实验

三者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实践,它决定着其它实践形式,其它实践形式为生产实践服务。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人的生命、人的存在和发展寄托在实践活动之中。实践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实践所规定的。人是一种由外界各种关系包围着的客观存在,与人相关的一切秘密之所在都存在于实践活动之中。

第三、人的意识的产生、发展以及确证也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所以,实践是人存在的主要方式,人离不开实践。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什么?

实践是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实践又是把人类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现实基础。脱离实践的社会生活就会成为莫名其妙的神秘的社会生活,也就在根本上没有社会生活。

18 自然社会化和社会自然化,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归根到底是实践活动推动的结果。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

一、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本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开始回答物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物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物质世界的状况是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永恒性

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复杂性)、具体性。

2、联系的客观性及在此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

19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改变联系的某些环节和结果,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才能在联系问题上坚持唯物论。

(2)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联系看作是随心所欲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态度。

3、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及坚持这一观点的重大意义 (1)普遍联系观点主要是指:

①任何事物都跟周围其它事物处在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任何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具体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游离于世界之外的事物是没有的。

(2)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只有联系、事物才能存在、才能发展、也才能被人们所理解;承认联系,才能坚持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和偏执观点。

②实践意义:第

一、以改革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调整好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个行业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内部结构,使每个要素及其环节在最佳联系中发挥作用,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防止顾此失彼。

第二、以积极稳妥、大胆有序的姿态永远坚持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为必要条件,勇于参加到国际发展舞台,从外部吸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

20 大能量,充实自身力量,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防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第三、用科学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的原则,自觉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性地构建好和谐社会,防止社会在倾斜中出现动荡。

第四、运用联系的观点努力塑造好个人的素质,使个人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个人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健康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等,防止个人畸型发展。

“与智者为伴,必得智慧;同愚者为伍,必将毁灭”。

4、发展的科学内涵

发展不是事物在其内部的简单重复,不是原地踏步,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是下降和倒退。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是质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指能够经得起历史发展考验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发展必然性,因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5、怎样正确对待新事物?

21

6、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为什么?

第一、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内部,以旧事物为母体,同时又是旧事物无法排除的异已力量。

第二、新事物继承、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健康的东西,在新的环境又吸容纳了新的内容,比旧事物更有优越性。

第三、新事物在社会领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是我们保持乐观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在社会生活中,这一规律往往表现的异常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历史的确发展、增强人们为美好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和必胜信念,具有重要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意义。

7、辩证唯物主义过程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世界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过程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面的内容: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存在即是过程。每个事物既有现实存在的暂时性,又有稳定的相对性。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的生成和消失的过程相互衔接,彼此结合所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

第二、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没有发展,就没有真实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把肯定发展的前进方向性作为过程论思想的核

22 心。

第三、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思想贯彻到底,就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一切过程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的三大规律及其各自任务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的任务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如何发展的问题。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这一规律是贯彻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钥匙;

第三、这一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3

3、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实

(1)辩证矛盾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对立统一。我不能和你在一起,然而我又不能离开你。

(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1)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你能变我,我能变你。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趋势。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没有区别、对立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条件,离开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是左的错误,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是右的错误。因此,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24

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割裂二者的结合关系,单独考察它们,谁也对事物都不能起推动作用。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三点:①②③ (3)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点:①②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①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之中,即处处有矛盾

②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正确坚持辩证法的前提,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指每一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25 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其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的就是矛盾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①二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普遍性只是概括了矛盾特殊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概括矛盾特殊性中的所有的东西,因此,矛盾普遍性单纯深刻,而矛盾特殊性比较丰富、生动。

②二者又相互联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即共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即个性之中,离开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就成了空洞的抽象,所以,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特殊性。另一方面,矛盾特殊性即个性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即共性,离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也不可能存在。同时,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不仅是科学的认识主法,又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

7、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及它们各自的意义

①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把握质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和起点,是对事物的定性分析;

也是制定正确的实践政策的基础。

26 ②量是指事物发展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结构分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把握量是对事物认识的继续和深化,是对事物认识的精确化,是定量分析;达到了对事物量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制定具体可行的对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了度才能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事物;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胸有成竹;才能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2)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事物微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②质变是事物显著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③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质变的维系者,规定着质变的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无论做人做事都可以受它的启发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做出富有成效的收获。

27

8、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关系

①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力量。

肯定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没有肯定,事物就不能达到自我规定,事物是什么无法说明。

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没有否定,事物就不能展望自己,事物的多样性就无法体现。

②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从联系来看,肯定离不开否定,离开否定的肯定是不存在的肯定;否定离不开肯定,离开肯定的否定也是不存在的否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没有的。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科学否定观的内容来自于肯定和否定的相互关系。

其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外力所强加的;

其二,辩证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否定是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其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保留又变革,既继承又抛弃,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②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无论对人对事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也

28 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这样才不至于走向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轨道。

(3)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前进性的根据: ②事物曲折的表现:

③把握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意义。

29 第三节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物质世界在联系、发展中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规律是指事物在运动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特点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客观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等。其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为什么说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人们要尊重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支配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人们要有所作为,必须按规律办事,不能凭想当然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要想改造自然界及其社会,必须首先学会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规律面前并不等于人可以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30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1)它们都是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它们之间有区别:自然规律是通过其本身无意识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无需人的参与。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要通过人的目的、理性、意志的介入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

①从无机构的反映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适应性; ②从低级生物的刺激适应性到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出现;

(2)意识主要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标志和前提基础的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 的决定性环节,对意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三、劳动的迫切需要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语言,然后语言和劳动结合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强大的动力。

第四、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改变着意识的形式。

31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通过实践能动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具体表现是:

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三、意识对人体生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中最重要的表现。

4、怎样才能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要对意识作用有一个正确估计,即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二、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意识作用的前提基础。

第三、要明确发挥意识作用的基本途经是实践。理性有多么强大,就多么狡猾。

32 第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认识世界是这样,改造世界也是这样。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2)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要求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努力。

第二章 实践、认识、真理(认识论部分)

本章在第一章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回答了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详细展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1)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能动性、意识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客体是指纳入主体活动范围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历史性、变动性等特

33 点。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在于:主体是主动的方面,客体是被动的方面。

联系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依赖、相互制制、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 ①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认识关系; ②主体改造客体,具有实践关系; ③主体鉴赏客体,具有审美关系; ④主体利用客体,具有价值关系; ⑤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

(3)把握主体与客体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认识论上来看,认识论的基本矛盾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从实践活动来看,全部实践活动就在于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背离或脱节,必然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不良后果。苏联解体的最深层次的根源就在于此。人的自我分裂、人的异化就是主体与客体没有达到统一而造成的恶果。人本身的悲剧、人与社会关系的悲剧、人与自然关系的悲剧,说到底是没有协调、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发生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4 ②变化发展着的实践活动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为解决新课题准备实际材料和手段。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产生于实践,依赖实践,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反作用。

3、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表现 ①考察认识的前提来源不同。

②对认识的来源内容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③在认识上对立的实质不同。

4、辩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则是消极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区别

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5 区别

三、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不了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揭示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提高和发展。

2、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到的对于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成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感性材料的基础,通过抽象思

36 维所达到的对于事物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存在着低高层次的差别。

其次,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懒感性认识,承认这一点就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承认这一点,就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渗透。

最后,割裂二者关系,就会在理论上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实践中就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

条件

一、必须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拥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条件

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理性加工,也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实际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4、非理性因素在的含义及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非理性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直觉、灵感、想象、热情、顿悟、本能等。

37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黑格子说:“如果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伏尔泰说:“热情是一切伟大的标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①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 ②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③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5、从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切实的检验和发展。

6、理性认识怎样才能飞跃到实践中去即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

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四、要进行具体的试验。

38

7、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的依据

①从主体方面看,主体认识事物要受到地位、立场、生理、思维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②从客体方面看,主体的认识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历史的限制;

③从客观事物自身来看,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的依据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事物由一种质态的转化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不可能是简单的完成或封闭状态,而是一个无限递进的过程。

3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及在此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在于: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所以,在真理面前必须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40 (3)唯心主义在真理面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鼓吹“有用即真理”,提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是指: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②人就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相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从微观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某一事物一定阶段、一定层次、一定结构、一定特点的近似的认识,承认对微观事物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②从宏观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宏观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范围的认识,还有更多领域没有认识到,承认对宏观世界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扩展,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具有各自的规

41 定性。但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离开相对真理就没有绝对真理;

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颗粒,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是不存在的。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真理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而相对真理是这条长河中的水滴、河段。

(4)把握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主义,又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过时的无用的说教。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中两种相反、两种对立的不同认识,前者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后者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2)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表现在: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做真理的卫士,决不做谬误的宠儿。通过发展真理、捍卫真理来繁荣生活,实

42 现自由。

二、真理标准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胡说八道

(1)主观唯心主义标准观

①圣人的言论

②伟人的言论

③多数人的意见

④是否有用

⑤经验形式等

(2)客观唯心主义标准观

①圣经

②上帝等

43

(3)旧唯物主义的标准观

①生活

②事实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这是唯一的,除了实践再没有另外的客观标准。

44 第

二、实践是指能够最终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定的。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所有认识;

第二,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4、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1)价值的含义及其特点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存在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甚至有害。

价值的特点有: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45 人们的全部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是遵循两个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

第一,它们是有区别的。

①真理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价值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②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则是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③真理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则是社会中的多样性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第二,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二者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①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和包含。一方面,真理中渗透包含着真理的成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和运用真理来改造世界的过程。

②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和转化。真理对价值的引导,表现为真理的发现和利用必然创造巨大的价值,价值引导并且制约和促进真理性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既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又是实现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基础。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价值的实际确定者。另一方面,实践既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也是达到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唯一手段。实践的特点决定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4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当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社会中直观自身的时候,往往发现自己是行尸走肉一般,人在无可奈何中苟延残喘。但人不甘心以这种方式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开始致力于认识所处的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过去了,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终于找到了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本章——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因而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认为社会是按照其本身固有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产生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47 所以,在围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历史理论存在的主要缺陷

第一、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原因;

第二、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没有考察甚至抹煞、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唯心主义一直在社会历史领域独霸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人类社会领域首次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而且唯心史观开始逐渐丧失统治地位。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各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产生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的内容。

(2)社会意识是指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

48 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有具体的、历史的。

③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直接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尽管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依赖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正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就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否则,就必然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被人们群众所掌握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落后的社会意识欺骗、愚弄了人民群众,就会成为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1)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不是消极的,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机械的反映社会存在,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以不同的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

三、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9 第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都属于思想、意识方面,但二者又不是完全等同。社会意识包括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而精神文明则只是社会意识中积极的、精华的方面,所以,发展精神文明成为极为重大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

5、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湖泊、矿芷资源、动物、植物等等。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必要条件,离开地理环境,生产劳动就无法进行,人类社会就不可想象。

第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物质资源。

第三、地理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通过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50

第11篇:轻松制作表格教案

轻松制作表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表格的组成及制作表格的操作步骤。

二、技能目标:学会制作时间表和美化表格。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教学重点】

制作简单的表格 【教学难点】

合理调整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校校运会就要开始了,但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就有烦事了,他想把这次参加校运会的运动员名单整理成一份表格,但是这么多运动员,他不知道他们的个人资料,你们能不能帮帮体育老师,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表格啊?(生答)但是怎么制作这样一份表格呢?(生答:用电脑制作)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用金山文字2003制作表格。

二、自学研讨,认识表格

1、生活中的表格

表格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说说见到过的表格吗?(生答: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2、认识表格 3.轻松制作表格

(一)、创建表格

究竟如何制作课程表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21页,一边看书一边试着做。

1、学生试做(相邻同学可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插入表格的方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输入文字:输入文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调整行高、列宽、合并单元格:你是如何调整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操作,基本会插入一张表格了。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演示汇报

师对学生操作步骤归纳细化

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有不同的方法,来试试看。 生1演示第二种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说操作步骤 生2演示第三种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说操作步骤

(二)、编辑表格

1.输入文字与调整表格

课件出示编辑表格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练习2.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为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名片,介绍一下自己。 (1)、生操作 (2)、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三)、美化表格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张表格,和你们制作的表格有什么区别?(生答) 我们可以对表格的边框、线条、底纹等进行美化,使其更加美观、清楚。 教师演示美化表格的操作过程,学生练习

三、练习巩固

制作冬季三项比赛获奖情况表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答)

(东青小学

向文)

第12篇:小雨点无表格教案

密云县聋人学校智障班授课教案

科 目:语训

授 课 人:谭晓萍 授课时间:2012年2月 28日

授课班级: 培四班 年龄范围: 10-13岁

总人数:9 女生:6 男生:3

题目: 小雨点 教材:自选

A组:宋金玉 华玉晴 赵冬涵 王明明 张艳

B组: 许晴 张文聪 王晓松 C组:齐 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组:1.理解儿歌内容。2.能记住儿歌内容。

B组:了解儿歌内容。 C组:能参与课堂活动。

过程与方法: A组: 通过看、听、说、演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儿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B组:通过看、听、说、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儿歌内容,能跟读儿歌。

C组:通过看、听、说、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儿歌内容,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情感与态度: A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诗歌的优美意境。

B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诗歌的优美意境。 C组:体验参与课堂活动的快乐。

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难点: 正确地朗读儿歌

教具: 词语卡片、课件、头饰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学习儿歌中字词

第2课时 学习儿歌《小雨点》 第3课时 仿编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3分)

雨点、落在、花园、鱼塘、田野、花儿、鱼儿、苗儿、张嘴巴、摇尾巴、向上爬、

二、导入:(2分)

你们刚才读词语读的非常好,老师为了奖励你们,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啊?在听的时候,你们要思考:谁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

二、新授:(12分)

1.在刚才的这首歌曲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调皮的新朋友,它一会落在这儿,一会又落在那儿,并且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它是谁啊?(小雨点) 学习句子:小雨点,沙沙沙。

2.小雨点,沙沙沙,会落到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你们先仔细地听老师来读一遍。

3.播放幻灯片,逐句学习儿歌内容:

(1)小雨点,沙沙沙,落到哪里了?花儿怎么样了?花儿为什么会这样?

(2)小雨点,沙沙沙,还落到了哪里?鱼儿怎么样了?它为什么会这样?

(3)小雨点,沙沙沙,又落到了哪里?苗儿怎么样了呢?它为什么会这样?

三、巩固练习:(15分)

1.这首儿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让我们来有感情的地朗读这首儿歌吧! (示范读、领读、个别读、齐读)

2.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3.你们现在已经出色地学会了朗读这首儿歌,现在,你们想不想把这首儿歌用你们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呢? 表演儿歌《小雨点》。

四、总结及作业(3分) 1.回忆这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把这首儿歌读给你的父母听,并思考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

板书设计:

小雨点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 )里,( )乐得( ) 。 座位安排:

A(明) A (艳)A(宋) B(松) A (化) B(聪)A(涵)

附儿歌:

小雨点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爬。

第13篇:制作word表格教案

轻松制作表格教案

课 题:Word表格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与调整。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

教学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与修饰 教学难点:表格的编辑与调整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学 法:思考、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会用到表格,例如:上课要用到的课程表,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单,求职时的个人简历等等(用第1张幻灯片展示提到的几种表格)。这些表格让我们非常清晰、有条理化的看到相关信息。那么这些表格是怎么制作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word表格制作(展示第2张幻灯片)。

讲授新课:

一、表格的创建

1、认识表格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表格。(利用表进行讲解,展示第3张幻灯片。)

我们来看一下表格由哪些部分组成? 行线:表格中水平的线 列线:表格中垂直的线

单元格:行列交叉的矩形框,表格中容纳数据的基本单元。 行:水平方向的单元格组成了行 列:垂直方向的单元格组成了列

二、轻松制作表格: 1.创建表格

2.编辑表格 3.修饰表格

2、创建表格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展示第5张幻灯片) 方法一:使用菜单创建表格(展示第6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调整好光标位置;

(2)单击“表格”菜单的“插入”子菜单中的“表格”项,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

(3)在“插入表格”对话框中设置表格参数;

在[列数]和[行数]文本框分别用于设置所创建的表格的列数与行数; (4)单击“确定”按钮。

方法二:使用“插入表格”按钮创建表格(展示第7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首先要启动word;

(2)调整好光标的位置,使它正好位于要插入表格的地方。

(3)将鼠标放在[常用]工具栏的[插入表格]按钮上,按下这个按钮,将出现一个示意网格。按住鼠标并拖动鼠标穿过这些网格,当达到预定所需的行列数后,释放光标键。

例:拖动鼠标使其亮度显示5行6列,并释放鼠标,即在文档中插入一个5行6列表格。

方法三:手动绘制表格(展示第8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调整好光标位置;

(2)单击“表格”菜单的“绘制表格”项或者单击“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下的“表格和边框”项,鼠标指针变在笔形;

(3)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拖动鼠标,画出表格的外边框; (4)继续拖动鼠标画出表格的行、列线; (5)制作完成后,关闭“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任务一:以“课程表”为例制作出“课程表”的初稿。(展示第9张幻灯片) 学生活动: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课程表”的初稿。(建立一个9行,7列的表格) 思 考:1、如何从任务一的表格变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表”?

2、已完成的表格可否改变表格大小?可否移动?(展示第10张幻灯片)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展示第11张幻灯片)

如何将我们刚才建立的表格变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表”,则要用到编辑与调整表格的方法。编辑与调整表格的工作,无非是对表格进行选定单元格、合并单元格、改变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等操作,使它更加符合我们的要求?

1、选定表格(展示第12张幻灯片)

方法一:使用菜单选定(展示第13张幻灯片)

将光标定位到要选定的单元格里,在“表格”菜单下的“选择”子菜单中可选取行、列、单元格或表格。

方法二:使用鼠标选定(展示第14张幻灯片)

选定一个单元格: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单元格的左侧,单击左键。 选定一行: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行的左侧,单击左键。 选定一列: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列的顶端,单击左键。 选定整个表格:单击表格左上角的“全选按钮”。 2、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展示第15张幻灯片)

合并单元格:选定要合并的单元格,选择“表格”菜单中的“合并单元格”命令。 拆分单元格:将插入点入在要拆分的单元格中,在”表格“菜单中选择”拆分单元格“,在出现的”拆分“对话框中设置拆分数即可。 3、调整表格(展示第16张幻灯片)

表格的缩放: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右下角的“小方格”上,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向右下角或左上角拖动。(展示第17张幻灯片)

行高的调整:将鼠标指针放在行线上,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向上或下拖动。 列宽的调整:将鼠标指针放在列线上,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向左或右拖动。 (补充讲:平均分布各行各列的方法。)(展示第18张幻灯片)

设置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选定要设置对齐方式的单元格,在选定区单击右键,在菜单中选择“单元格对齐方式”下的9种对齐方式之一。(展示第19张幻灯片)

调整表格的位置:将鼠标指针称到表格左上角的“全选按钮”上,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后松开鼠标键。(展示第20张幻灯片) 补充:增加行列、删除表格。(展示第21张幻灯片) 4、斜线表头的制作(展示第22张幻灯片) 操作步骤:

(1)将光标置于要绘制斜线表头的表格内; (2)选择“表格”菜单中的“绘制斜线表头”命令;

(3)在“表头样式”列表框中选择所需要的样式;在“字体大小”列表框中选择标题的字号;

(4)在“行标题”、“列标题”等栏中输入行标题和列标题; (5)单击“确定”按钮。 任务二:完善“课程表”。

学生活动:在“课程表”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表”进行编辑和调整。

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找同学们总结。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2、以“课程表”为例主要讲了那些知识点?(展示第23张幻灯片)

业:制作一张本班级的课程表。(展示第24张幻灯片)

考:怎样让课程表变得更漂亮?(展示第25张幻灯片)

第14篇:轻松做表格(教案)

轻松做表格(教案)导入:

师:同学们好,上课。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格,同学们看到老师手里拿着的是好几份表格,这些表格,如果用笔用尺子去绘制的话,肯定是一件很费时很费力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完成这些工作呢,当然有,请同学们看屏幕。(打开幻灯片)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用办公软件word来制作表格.

1,出示学习目标:

师: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目标,学习也是如此.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一、知识目标:掌握表格的组成及制作表格的操作步骤。

二、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制作表格和美化表格。

三、情感目标:培养一定的审美观。

师:一共有三个方面,根据这三个目标,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一张任务单,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吗?):

2,指导学生认识表格

1)生活的表格

师: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表格呢

有很多:车站有列车时间表,医院有健康登记表,商店购物价格表,电话交费有话费单…

师:作为学生,经常看到哪些表格?

上课有课程表,作息有作息时间表,学校管理有校务日志,班上座次表……

2)认识表格的组成(播放灯片)

师:在Word中可以很方便地制作出美观的表格,先来认识一下表格! (播放灯片)

表格中水平的线称为行线

表格中垂直的线称为列线由行线和列线围起来的小方块就叫单元格 水平方向的单元格组成了行

垂直方向的单元格组成了列,表格就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

3,指导学生创建表格。

任务一:创建一个3行2列的表格。

操作方法:

(1) 打开WORD新建一个文档,在文档中单击要创建表格的位置,出现闪烁的光标插入点“I”;

(2) 打开“表格”菜单,单击“插入 表格”命令,出现“插入表格”对话框;

(3) 在“行数”、“列数”框中插入预定的行、列数,或用小箭头微调;

(4) 单击“确定”,即在光标处插入一张表格。 示范:教师示范创建一个三行二列的表格。表格创建后的大小调整顺带讲解一下。(示范过程要慢,分步解说)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学生编辑表格。

任务2:为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名片,介绍一下自己。 操作方法:

(1)在表格中单击要编辑文字的位置,出现闪烁的光标插入点“I”。或用四个方向键移动光标。

(2) 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文字。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指导学生对编辑好的表格进行美化。

任务3:美化表格(将你的名片设计得醒目清楚) 操作方法:

方法:(1)选中表格,使整张表格呈高亮显示。

(2)单击“格式”菜单,选择“边框和底纹”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

(3)“边框"设置,选定要美化的部位,是外框,还是里面的线条.再进行线型、颜色、宽度的调整.美化外框在边框设置选择"方框".美化线条在边框设置里选"自定义".

(4)单击“底纹”可对表格的“填充颜色”等进行调整。

教师示范(示范过程要慢,分步解说,根据情况可叫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课堂总结:表格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制作表格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加上自已的勤奋努力,多去实践,多去练习,都能成为做表格的电脑高手.

第15篇:表格教案的优缺点

表格教案的优缺点

一年组 优点:能把教案的整体结构罗列清楚,划分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突出。

改进建议:

1、因为表格的大小限制书写内容。

2、导入环节没必要分开,作业部分空白太大。

3、教学目标应细化成三维目标。

第16篇:网页中表格教案

第三课 在网页中插入表格

一、教材分析

网页制作中用表格来规划整个网页的布局,是我们设计制作网页常用的手法。所以学会在网页中插入表格是网页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网页中插入表格,表格的编辑和修饰,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图片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用表格来规划网页会使网页结构显得清晰明快。在网页制作中,引导学生用表格来规划网页,为以后网页的开发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重点:学会使用多种方法在FrontPage中插入表格。 难点: FrontPage表格的美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在FrontPage中插入表格及美化表格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表格设计来美化网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和协作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页制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用表格来规划网页布局的网页制作习惯,为今后网页的开发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宽带网络。 软件环境:WinXP操作系统、FrontPage2000以上版本。 素材资源:

1、在教师机或学生机上为学生建立相关的素材资源文件夹。

2、教师为学生准备上课演示用的教师制作的网页1。

我打算出示一组关于学生作文的中学生作文网。

3、为学生准备上课演示用的教师制作的网页2-----情感小屋网页,通过在情感小屋的首页内插入表格,通过进一步用表格规划情感小屋首页的网页布局来学习网页中表格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流程

出示课前准备的含有表格的网页1中学生作文网,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布置任务

师:当你漫步在环境优雅的校园时,是否考虑过校园里的林荫道和绿化带的作用? 生:起着绿化与方便交通的作用

师:其实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行政区、办公区、生活区、活动区分成各自独立的区域,使整个校园错落有致,美丽如画,同样,如何将网页布置的美观整齐,结构清晰呢我们运用表格来布局与美化网页?

任务一:在FrontPage中有几种创建表格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方法一:“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命令。

优点:操作速度快

方法二:“表格”菜单“插入”→“表格”命令。 优点:能对表格预先进行设置。

方法三:“表格”菜单的“绘制表格”命令,手工绘制表格。优点:能做出特殊的表格,可以对表格进行修改。

任务二:

如何隐藏表格边框? -----推出表格属性的用法 任务三:

请同学们尝试着在FrontPage中制作如下表格:

(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 就 是 我姓名 年龄 学校 家庭住址 特长

姓别 QQ

1、在FrontPage插入简单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考虑到学生已有Word知识的基础,故在此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让同学演示示范,得出插入表格的几种基本方法。并利用同Word相类似的编辑方法来体会FrontPage中表格的简单编辑。完成表格的简单制作。

2、为完成“表格的调整”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提前演示制作好的表格,带着如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和尝试对表格进一步美化:

(1) 怎样进行行高与列宽的调整 (2) 怎样进行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 (3) 怎样进行插入或删除表格中的行或列, (4) 怎样进行平均分布行和列等基本操作 (5)怎样进入表格属性对话框?

(6)表格属性对话框中相应选项的改变会给网页的效果带来哪些变化,起到什么修饰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深入到各小组的研究讨论中去,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请完成表格美化的同学演示示范,以此突破本课利用表格属性来美化表格这一教学难点。

(四)创设任务,小组协作,巩固新知

在学生已基本学会插入表格和美化表格的基础上,再次创设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打开站点“情感小屋”,并打开首页文件index.htm,分别插入四个表格,依次为:2╳

3、2╳

2、1╳

4、2╳

1、宽度为780像素,水平居中。

最后展示各小组学生的作品,展开自评与互评。

六、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环节贯穿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都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在小组的作品展示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评

价每个小组的作品,如对各小组的网页作品,可在网页内容、网页规划及网页美化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第17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世界三大哲学:中国哲学

印度哲学

西方哲学——古代——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及其特点 “哲学”(Philosophy)原义“爱智慧”,即“使人聪明的学问”。苏格拉底(被希腊神认为是最聪明的人),其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赫拉克利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亚里斯多德,“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他还说:哲学是“头等智慧”、“最高智慧”、“第一级智慧”。

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以智慧,把哲学称作智慧之学没有抓住哲学与其它学问的本质区别。

关于下定义,可以从多个侧面来定义,但关键要抓住一物之所以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本质特征,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 宗教是不是哲学?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上是一致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一致?

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讲求理性即“以理服人”。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实践——具体科学——哲学。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的反思性(思辨性)特点。“玄学”,恩格斯:哲学是高高悬浮与空中的思想领域。

(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即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以抽象思维形式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阶级性是哲学的又一特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一) 形成和提出

从“灵魂不死”到“万物有灵”。 形成于奴隶社会,古希腊巴门尼德首次提出,恩格斯第一次表述为哲学基本问题。

(二) 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一问题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并且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

2、这一问题是我们研究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3、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生活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这一问题是贯穿全部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是各派哲学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是世界的本源? 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问题。 关于“本原”,“始基”。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第二方面,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

我们也称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不可知论代表:18世纪英国的休谟(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19世纪德国的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

(四)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唯物主义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学说,唯心主义是追求理想、进步的学说;美国的詹姆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源于哲学家的性格(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各自独立,互相平衡的本原,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17世纪笛卡尔(法国) “ 我思故我在”。 二元论是不是第三种哲学流派?

哲学上的党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的党性同阶级性有关,是阶级性的体现。 唯物主义等于正确,唯心主义等于错误,对吗?

(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1、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然后才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

2、如何解决本质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的方向。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附着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上的。

(六)哲学中基本派别产生的根源

1、唯物主义产生根源: A、社会实践的结果(社会历史根源) B、进步阶段的需要(阶级根源)

C、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论根源)

2、唯心主义产生根源:列宁“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A、体脑分工和阶级剥削制度(社会历史根源) B、剥削阶级的利益和需要(阶级根源)

C、主观脱离客观、认识脱离实践,(认识论根源)

三、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奴隶制或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a、代表奴隶主阶级中的民主阶层或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c、代表人物: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中国的“五行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17世纪、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 b、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 c、代表人物:17世纪

英国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洛克“白板论”、霍布斯“人对人是狼”

18世纪

法国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狄德罗“大理石雕像变成人)、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霍尔巴赫。

19世纪

德国

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

d、局限性:(自然科学处在收集材料阶段)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半截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种主观精神派生的。

a、人的意志:经验、感觉、心等。关于“心”,孟子“心之官则思”是误解。 b、代表人物:18世纪 英国 贝克莱 “存在即是被感知”

中国 南宋时期 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中国 明代 王阳明(心外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古希腊 柏拉图“理念”,德国 黑格尔“绝对理念”

宋代 朱熹“理”。

(三)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代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由斗争产生的”。

2、黑格尔为主要代表

唯心主义辩证法

3、唯物主义辩证法

(四)形而上学的基本表现形式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器”。看不见摸不着东西的学问。近代黑格尔赋予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实质——片面性。

(1)绝对主义: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确定性一面,否定不确定性,把确定性绝对化。

(2)相对主义: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不确定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否定事物质的界限。

(3)折衷主义:或把两种根本不相容的东西无原则结合在一起、或不分主次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平列起来,歪曲事物的矛盾关系。

(4)诡辩论:把辩证法加以主观应用,随意把辩证法的某一侧面加以引申夸大、从而歪曲辩证法。

(5)庸俗进化论:只承认渐变,否认飞跃,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进化、改良,否认革命。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讲,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批判性)相统一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社会历史前提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中期三大科学发现:

1、细胞学说(德国 施莱登 施旺)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

迈尔等)

3、生物进化论(英国

达尔文1859)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变革的关键是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从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本体论和认识论相脱离的缺陷,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

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的彻底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整块钢铁”,实践是构成整钢的“钢筋混泥土”。 旧唯物主义在理解自然界时也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世界(马哲重点):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物

质生产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二)从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并且凌驾于所有的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缺陷,正确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两者总体上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在它们同实践关系上,科学比较直接,哲学比较间接。

2、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但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是提示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3、哲学和科学的相互作用,哲学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四)从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抽象思辩性质,把改造世界看作是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

四、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的核心和它建构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指导实践

(二)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体现上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

(三)革命性(批判性)

这种革命性突出表现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上。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一切革命的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体现在马、恩、列、毛等一系列著作中。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3、马克思、1845《关于费尔巴格的提纲》11条,简称《提纲》

4、马恩合著,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成》简称《形态》

5、马克思,1847《哲学的贫困》

马恩,1848《共产党宣言》诞生标志

6、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1885(第二卷),1894(三卷)1905考茨基(第四卷)

7、马克思,1875《哥达纲领批判》

8、恩格斯,1878《反杜林论》

9、恩格斯,1883—1925《自然辩证法》

10、恩格斯,188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1、恩格斯,188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2、列宁,190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14—1916《哲学笔记》

13、毛泽东,1951《实践论》(1937.7写,1951收《毛选》第1卷)

1952《矛盾论》(1937.8写,1952收《毛选》第2卷)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过时了?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哲学无用之为大用!“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银行家和律师的争辩:“无期徒刑更人道还是死刑更人道?” 认识世界功能和改造世界功能 具体表现在:

1、解释功能:事实性认识——求真

2、批判功能:精神的反思,现实中的批判——革命,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性认识——求善

3、预见功能: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真和善的统一

4、指导实践功能:真、善、美的实现。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立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看法

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2、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多元论:英国,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物质世界

1、精神世界

2、客观知识世界3)

4、折衷主义:德国,杜林, “世界统一于存在“(没有对世界统一性作出回答)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广延性、质量等)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缺陷:

1、它不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质上多样的

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

2、它不理解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物质。

3、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了解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误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当作最终层次的认识。

4、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的看法 马克思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物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恩格斯强调有形的实物,“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采取扩大外延而不是属加种差的方法给物质下的定义。

列宁也强调“必须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定义中去”。 根本特点: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下定义

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统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定义的意义: (1)它指出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线。

(2)它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志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坚持了辩证法基本原则,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

A客观实在性把哲学上的物质和科学上的物质相区别,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个别混为一般的缺陷。

B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包括到对物质的理解中,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割裂自然和社会物质统一性的缺陷。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 恩格斯:“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二)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一方面,凡是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存在即运动)

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

(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以下情形:

1、相对于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形式的运动。

2、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物来说,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3、相对于事物的质变来说,事物处在量变阶段。相对静止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相对静止是我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特殊的/个性) (无条件的/普遍的/共性)

统一:

1、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贯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庄子。 只承认静止,不承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龟”。

五、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世界”佛学中称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宇宙”中国古代“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为宙”。世界或宇宙是指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一)时、空含义

1、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维性(不可逆性)。

2、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合在一起:四维时空

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社会的时间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人类生存的空间)、剩余劳动时间(人类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个人发展的空间)(闲暇时间)

(二)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1、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的。

2、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1、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

2、物质运动总要占用空间。

(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

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被非欧几何学,相对论是两种现代科学所证实) (1)时、空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2)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时、空的有限性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界。

2、时、空的无限性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界。证明办法:①科学材料 ②哲学推论

已知前提:①能量守恒定律 ②世界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

3、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1)一方面,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无数个有限组成无限。 (2)另一方面,有限包含无限,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 无限本身是个矛盾

杜林:矛盾=背理(时、空的无限是——

1、

2、

3、

4、5到无穷大) 康德:提出四对“二律背反”即矛盾。

七、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可知性、普遍性、重复性等。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宇宙全息统一论

原理: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意义:要求我们做到实事求是。

第四章 人类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产生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事物所具有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物质基础。

3、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4、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三)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的区别

1、动物心理以感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而人的意识以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

2、动物心理没有语言也可以进行,人的意识离不开语言。

3、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4、动物心理的反映对象只局限于客观外界,而的意识反映对象还包括人自身。

5、动物心理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有意识的机能在于它是高度严密复杂的特殊的物质。 从量上看,人脑重量比其它高等动物大。

从质上看,人脑的内部组织结构较其他动物脑更加复杂、完善、精细。

第一信号(实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语言和文字)是人特有的。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列宁) 意识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1、意识的反映形式具有主观性,但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是主观的,但产生个体意识差别的根源是客观的。

3、意识反映对象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根据。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其技术工具为电脑。结构模拟 功能模拟

2、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意识是有生命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工智能是无生命物质的低级运动形式;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顾执行指令不顾后果;意识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是机械的、呆板的。完全是按输入的程序工作。 联系:二者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都遵循着某种共同的客观规律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规律。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人类意识,电脑不能取代人脑。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作用指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和能动改造。 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列宁:“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创造世界”。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必须正确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五章 实践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的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广义的实践) 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能动创造性)

3、社会历史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社会性,个人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1、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实践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在生产中发生的关系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3、创造科学文化成果的精神生产实践。

精神生产指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活动目的的实践。

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的目的是精神产品;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也需要付出体力劳动)

2、精神生产具有特殊的创造性 (如,服装设计师、医生)(创新是精神生产的生命)

3、精神生产具有个体性特征。

4、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实践的基本要素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婴儿、有实践活动能力,没有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的主体性:

1、能动性;

2、创造性[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人作为主体的最本质属性

3、自主性[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

主体的基本形态:

1、个体主体形态

2、集体主体形态

3、社会主体形态[主要指国家]

4、人类主体形态

2、客体: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物质世界是可能的客体,不一定是现实的客体。

客体属性:

1、客观性

2、对象性——客体的最本质属性

3、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基本类型:

1、自然客体(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然和人工自然客体

2、社会客体(社会中人、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社会关系)

3、精神客体(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

3、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相互作用内容:主体客体化(主体对象化为客体),客体主体化(客体逐渐被主体占有)

(二)实践的目的、手段、结果

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需要或要求。 实践手段是实践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一切物质中介(工具)

实践结果是在外部世界中以客观形式实现了的主观目的(目的的现实化)

四、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六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联系与关系、相互作用 关系是联系的内在表现 相互作用是联系的外在表现 联系是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

3、联系和中介

联系是通过中介发生的

中介:沟通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都需要中介

中介:区别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的分界线,联系的性质体现在中介上。

4、联系和差别

联系和差别不可分: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有联系,联系以差别为前提。 形而上学承认非此即彼,辩证法也承认亦此亦彼。

(二)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要求从事物客观的联系中考察事物,反对瞎联系。

2、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联系中。

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看问题。

3、条件性

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

(三)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1、系统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狭义:(最早系统论由贝塔朗菲创立,是关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理论) 老三论: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广义:一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而建立的科学理论都称为系统论。如,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最本质特征

整体性: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 两层含义: a、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孤立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总和——亚士里多德的表述)。

b、处于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和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2)结构性: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方式;

(3)层次性:层次是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在依次隶属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等级; (4)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世界的发展

联系引起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运动、变化、发展(性质相同、程度有别) 区别:运动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变化是运动的深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

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态,是指向前的变化(向前的量变和质变)

联系:运动引起变化,变化引起发展,变化、发展既是运动,又是运动的深化。

(二)运动的基本形式(低级——高级 简单——复杂)

1、机械运动

2、物理运动(声、光、电、热、磁)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3、化学运动

4、生物运动

5、社会运动

6、思维运动

关系: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区别根据在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各别的特殊矛盾;

2、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又不能归结为低级的。 (“人是机器”,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运动是守恒的,因为能量是守恒的。

(三)世界发展的方向性

1、方向:指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过渡和转化的走向。(1)单一水平的转化:(同一级运动形式的转化) (2)下降的运动 (3)上升的运动

2、上升性是世界发展的主导方向,(辩证理解)

(1)肯定世界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上升的,并没有否定具体事物变化方向的多样性。恩格斯:“合力论”思想,各个方向合力是上升的。

(2)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上升不是单一的过程,它还伴有下降的过程。

(3)发展中的上升,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前进运动。

(四)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表达)

1、过程是事物的发展在时间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续。

2、内容:(1)具体事物的过程是有限的,整个世界的过程是无限的;

(2)前进的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3)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联系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是否承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造成前两点的根源。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最基本概念)

1、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

一、否定之否定

2、范畴:实体范畴(自己独立存在)、属性范畴、关系范畴如:(主体与客体) (列宁: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3、唯物辩证法所讲范畴——(对立统一关系)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形式和内容 可能与现实 现象与本质 相对与绝对 普遍与特殊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质就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他事物的内在特殊性。注意:①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属性是事物和他事物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 (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③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事物不仅可以有多方面属性,也可以有多方面质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和形状表示的规定性。

量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注意①量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②事物的量是客观的

(没有不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纯粹的量) ③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④事物有外延的量和内涵的量

外延的量是对事物存在范围、规模的规定,是事物质的广度的标志,可用机械方法计算。

内含的量是对事物程度、等级的规定,是事物质的深度的标志,不能用机械方法计算。

认识顺序:先认识质,进而认识量。

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量的前提。 把握量是对质的深化和精确化

对质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 对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

3、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注意:①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关节点(临界点)(上下限)

关节点和度(上下限的区间)的关系是边缘和整体的关系 ②度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 ③度是多方面的

认识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掌握适度原则(最佳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质变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即事物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原有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的中断。

2、两者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b、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

两种错误观点:

1、激变论: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

2、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整个物质世界 两种表现:(1)物体总是因其空间大小与质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质的物质层次。

(2)无论物质何种层次、何种运动形式的质的变化都是由相互对立着的量的变化引起的。

2、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a、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b、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的飞跃(指事物内部的新质要素和旧质要素经过激烈的外部冲突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形式,如炸药爆炸)非爆发式飞跃(指事物内部新质要素逐渐积累,旧质要素逐渐衰亡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形式,如铁生锈) (2)量变、质变过程的复杂性

体现在: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a、阶段性部分质变 b、局部性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指质变过程中,新质要素在数量上大量增长和扩充) 改良属于量变,改革属于部分质变

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一)辩证矛盾

是指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即是对立统一。

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自相矛盾)不是一回事。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趋势。三种情形:(1)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对联结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具体的同一(抽象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斗争是指一个矛盾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1、内部矛盾、外部矛盾及其作用

内部矛盾: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外部矛盾: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的运动是自己在运动,但不是孤立运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a、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得到发展。

c、矛盾同一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斗争性的作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为质变作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了事物存在的限度,促进矛盾的转化,实现了事物的质变。

(事物量变是由斗争引起的,事物质变也是由斗争推动的,但斗争不就是发展,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运动 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条件不是不需要条件,而是它既受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种条件限制)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 两层意思:(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2)每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2、特殊性: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

指具体事物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矛盾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1)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从矛盾性质方面分析可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不一不定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不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 (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从矛盾地位来分析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每一矛盾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点论”和“均衡论”是错误的。

(3)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a、矛盾的一方克服战胜另一方面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奴隶主与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c、矛盾双方形成一个适当形式,长期共存(婆媳、共产党与参政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融合为一个新事物(城乡之间)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二者关系及其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共性不是个性,二者相互区别) (2)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个性从属于共性)(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3)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前一阶段特殊,后一阶段普遍,反之亦然) b、(1)这一关系原理也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这一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3)这一原理既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又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的科学方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遗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变异) (方面、因素、阶段三种意义上使用)

2、二者关系

a、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b、二者相互包含的(特别是事物发展过程中)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二)辩证的否定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因为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和否定的两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是扬弃

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

(三)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不承认矛盾)

1、认为否定是外在否定(抛弃) (自杀)

2、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肯定就是肯定一切 (把肯定和否定对立起来)

(四)否定之否定是整个事物发展的核心(恩格斯)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才能充分显现。因为经过一次否定,尽管保留了被否定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但第一次否定之后出现的事物与肯定阶段的事物所形成的对立双方都有一定片面性,只有经过再一次否定,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达到两者的对立统一。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在由辩证否定组成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每一次否定都产生新东西,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黑格尔把这过程称为“滚雪球”)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周期本身就体现的曲折性)

②从旧事物内部发展起来的否定因素不可避免要受到代表旧事物肯定方面的压制、排斥,二者的斗争有起有伏,体现出曲折性。

③在特定条件下,新生事物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普遍适用于整个物质世界。 特殊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特殊的。

1、否定性质不同

2、否定程度不同

3、否定过程不同(周期)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一)含义: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某种被引起的现象。

2、因果联系的两个特点 (1)前因后果

(2)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3、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1)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决定论是承认客观世界中存在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性的理论)

休谟:“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

(2)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受因果联系的制约(客观唯心主义是伪决定论)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对立:在确定的场合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2、统一:二者相互依赖,二者相互包含

3、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况: (1)在不同关系中,二者相互转化。 (2)两个现象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控制论中反馈原理)

4、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表现:(1)一因多果(2)同因异果(3)一果多因(4)同果异因(5)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三)方法论意义 两种方法(认识事物):

1、溯因(马克思称为“从后思考”)

2、预见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这一对范畴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一)含义:

必然(性)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经过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确定的趋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偶然(性):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二)二者关系:二者对立又统一

对立表现在:

1、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要本矛盾 偶然(性)产生于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在条件。

2、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偶然(性)居从属地位,起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二者存在形式不同。必然具有稳定性、确定性。 偶然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统一表现在: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一方面,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必然总是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出来。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另一方面,偶然体现并受制于必然,偶然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必然是偶然的支配力量。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在不同的关系中,二者发生转化。 (2)随事物发展二者发生转化。

(三)方法论意义

1、这一关系要求我们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坚持辩证决定论。三种情况:(1)必然占主导地位(机械决定论——动力学规律)

(2)偶然占主导地位——统计学规律

(3)既必然又偶然——混沌学(确定性系统内部有随机性——非线性规律)

2、二者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立足必然。

3、二者关系要求我们也不要忽视偶然性,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机遇)。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三、内容和形式

(一)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形式使事物可能变现实。

事物的形式可分两种:

1、外在形式

2、内在形式

(二)二者的关系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

1、在确定的关系上,内容和形式存在严格的区别。

2、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统一:

1、二者相互依赖。

2、二者相互作用。

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另一方面,形式反作用内容。

3、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复杂的,有四种情况: (1)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2)同一形式可以容纳不同内容。 (3)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 (4)旧内容可以采取新形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求我们从两方面认识事物。

2、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注重事物内容。(反对过分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

3、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要忽视形式。(反对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四、可能与现实

(一)含义

1、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注意区分几种情况:

(1)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的客观根据)

(2)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未来可能) (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没有产生的客观根据) (3)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争取好的可能,防止坏的可能) (4)对现实可能性作量的分析

(概率)或然率:对可能性大小的测定。

2、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注意:(1)要把握现实性的整体性质。

(2)要注重现实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

(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把“现存”和“现实”区别开。)

(二)二者的关系 对立统一。

1、对立:现实作为现在的客观实在,它着眼于现在,可能作为事物潜在的趋势,它着眼于未来。

2、统一:(1)二者相互依赖。(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永无止境)

(三)方法论意义

1、可能不等于现实,要求我们一切工作都应从现实出发。

2、可能向现实转化需要一定条件,要求我们在掌握客观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康德:“在学会游泳之前,切勿下水”。)

3、可能向现实转化有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从量的方面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

五、本质与现象

(一)含义

1、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2、表现本质的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3、假象也是一种客观现象,错觉是主观范畴。

(二)二者的关系 对立统一。

1、对立:(1)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差别。

(2)个别和一般的差别。

(现象是具体的、丰富的,本质是抽象的、单纯的。) (3)变化性和稳定性的差别。

2、统一:(1)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

(2)另一方面,现象表现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

(康德:自在之物(本质)不可知)

(三)方法论意义

它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九章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除庸俗唯物主义外)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都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反映论。 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都认为认识来自精神本质,都是先验论。

(孔子:人生而知之)

二、可知论及其对不可知论的批判 △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1、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一致。

2、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认识工具,克服人感观的局限性,提高感知能力。

3、实践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本质。

三、两种不同的反映论——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

1、直观反映论:主体被动接受客体的作用,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洛克:“白板论”;拉美拉利:“脑髓——银幕”说;狄德罗:“钢琴键盘”说 费尔巴哈:“感性直观” 两个缺点

(1)缺乏实践观点 (2)缺乏辩证法

2、能动反映论两个特点: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四、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有两个特点:

1、模写性(选择、建构)

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创造性(建构出理想的思维客体)

五、反映的基本内容(人和世界关系的重要方面)

1、反映包括对世界的物的尺度(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2、反映也包括对人的尺度的反映。

3、反映还包括对人的尺度如何运用到物的尺度上的反映。

六、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一)实践和认识的区别

1、实践和认识的方式不同。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活动,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的任务、目的不同。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本质,目的是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实现物对人的价值。

3、实践和认识的方向不同。认识是一种输入活动,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是物质变精神的活动,实践是一种输出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实践第一与物质第一不矛盾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创造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发展)

需要和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原动力。(马克思: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狼桃的故事)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认识过程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形象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感觉的集合。 表象:人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形象的再现。

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 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 反映形式。推理表现为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细胞。

3、二者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表现:(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从认识顺序上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从认识内容上说:现象——本质 (2)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由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决定)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成分。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的感性与其他动物的感性的区别在于人的感性是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理性制约感性的方向、广度、深度) 波普:“理论先于观察”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要用语言符号为表达方式。 (4)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两种错误观点 A、唯理论:唯心主义唯理论(法国笛卡尔)

唯物主义唯理论(荷兰斯宾诺莎)

(片面强调理性认识重要性,忽视感性认识)

B、经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英国贝克莱)

唯物主义经验论(英国洛克)

(片面强调感性认识重要性,忽视理性认识)

(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要掌握十分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理性认识方法和非理性认识方法共同作用)

(三)理性认识的深化——知性和理性 知性思维 辩证思维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不矛盾律) (矛盾律) 知性:撇开事物的总体联系而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某一方面的思维阶段,无矛盾的思维方式是知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理性:从事物的诸联系方面的对立统一中考察事物的思维阶段,是对联系发展的事物的整体认识。

矛盾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二者关系:

知性是理性的基础,又有待发展到理性。 理性高于知性,又包含知性于自身之中。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二)实践理念(实践理性):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构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过程及结果的观念模型或理想蓝图。它以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依据,以实践主体的目的性要求为核心,以实践的目标、计划、方案等为形式。

(三)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前提条件和途径

1、前提条件:(1)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2)从实际出发,把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3)把客观事物尺度同人的需要尺度相结合,形成实践理念。 (4)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2、途径: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一)认识辩证过程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反映的基本内容)

(二)非理性在认识辩证过程中的作用。

1、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由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狭义:单指理性认识

非理性相对的是广义的理性

非理性: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心理现象,也提直觉、灵感、想象、猜测、顿悟等认识方法。 知——理性,情、意——非理性

二者的区别:a、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是逻辑性;非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是非逻辑性(思维具有跳跃性)

b、理性思维以语言为思维工具;非理性思维则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或图像具体的情境展示思维活动。

c、理性思维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非理性思维是一种非自觉的、无意识活动。

二者的联系:理性以非理性为动力和目的;非理性以理性为指导。

2、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a、非理性对认识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b、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 (对认识对象的情感选择)

c、非理性对认识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调节思维定势)

d、非理性有助于在认识过程中对善和美的追求。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a、受客体及发展程度的限制

b、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c、受主体自身状况的限制

2、认识的无限性: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发展也是无限的

3、认识的总规律:认识——实践——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形式在循环,内容上在发展)

4、认识运动过程原理与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两次飞跃,一个周期,认识不断循环)

认识运动过程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认识运动过程原理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从群众中来相当于从实践到认识(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认识) 到群众中去相当于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认识去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十一章 思维方法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和功能

(一)方法和思维方法

1、方法:是指为了完成特定任务所采用的一定手段和办法。

2、思维方法是理性认识的方法

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个别科学思维方法(一门科学)

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几门科学同时适用)

哲学思维方法——知性思维方法

理性(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个别科学思维方法]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

1、思维方法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

2、特征:(1)客观性。

其客观性于:a、任何思维方法都有其客观原型——事物之间关系及客观规律

b、实践活动方式的客观性

主观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向客观世界学习方法) (列宁)思维的“逻辑的格”,归根到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实践活动的“行为的式”

(2)主观性。思维方法是对认识到的客观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三)思维方法的功能

1、思维方法决定人的思维指向和思维侧重点。

2、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

3、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一)逻辑

三种含义:

1、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2、科学的抽象思维

3、以人的思维为对象的逻辑学

(二)二者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形式逻辑(知性)是以固定(相对静止)范畴建立起来的思维科学。辩证逻辑(理性)是以变动范畴建立起来的思维科学.

2、二者都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但研究方式大不相同。形式逻辑只从形式方面研究,辩证逻辑则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研究。 联系:辩证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但不能归结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既肯定形式逻辑又高于形式逻辑。

三、辩证法、认识论、逻辑(方法论)学三者一致的思想

都属于主观辩证法,都来自实践辩证法,都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1、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1)辩证法提示了认识对象的基本特点(联系发展着的) (2)辩证法贯穿于认识全过程。 (3)辩证法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才能证明。

2、辩证法和逻辑学是一致的。

(1)辩证法所提示的规律和范畴就是逻辑的规律和范畴。 (2)辩证法本身就是科学的逻辑体系。

(3)只有把辩证法应用于逻辑学才有意义。

3、认识论和逻辑学是一致的。(1)认识论包括逻辑学

(2)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归纳的类型:

1、完全归纳法(结论一定正确)

2、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结论不一定正确) (经常应用)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客观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一般和个别关系 二者关系: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1)演绎规定着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2)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是否与个别事实之间有必然联系需要演绎的帮助。 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片面扩大一方重要性)

(二)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具体——抽象)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抽象——具体)

客观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者关系: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指导

(1)主体在分析之前对客观对象总要有个整体观念

(2)在分析事物某一部分时必须注意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它同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

(三)从抽象到具体

抽象:指在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 具体:指许多规定的综合。

具体有两种: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 (感情具体:表象中的具体) 理性具体:思维中的具体

完整的认识过程:感性具体(现象)——抽象——理性具体(本质)

(四)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

历史的(东西)有两层意思:①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

②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

逻辑的(东西):指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二者的一致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逻辑的东西和客观事物实际历史进程相一致

(历史从哪开始,逻辑就从哪开始)

②逻辑的东西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二者的一致不是绝对的等同

二者的差别表现在:①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修正有两种形式: a、逻辑是按历史规律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b、逻辑的东西有其相对独立性

(逻辑为了追随历史规律,不必要完全再现历史过程) ②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差别

第十二章 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2、真理是客观的 理由:(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不等于客观事物 , 客观事物本身没有真假之分) (2)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对同一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歪曲反映。

2、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二者统一表现:(1)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真理向谬误转化有三种情况:

a、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会变谬误。 (真理具有具体性)

b、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一个方面抽取出来片面夸大,真理就会变谬误。 (真理有全面性)

c、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不顾历史条件把真理变成教条,真理就地变成谬误。 (真理有历史性)

另一方面,谬误向真理转化有三种情况:

a、既然超出一定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谬误,那么恢复原来条件和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 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成功最好的条件) c、在批判谬误中发现真理。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圣人之言②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就是真理)③多数人的意志④清楚明白) (主观真理论是多元的)

理由: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必须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连结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实践能够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标准。

(四)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中的作用 (辅助手段)

1、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证明另一判断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2、重要作用:(1)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2)有些理论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复杂公理、定律)

(3)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绝对性)(相对性)

1、确定性:(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其他标准

(2)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1)具体实践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检验

(2)在一定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还需接受新的实践检验。

(六)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绝对性:(1)真理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是可知的

2、相对性:(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

(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深化。

3、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无数个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转化主要指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的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价值

(一)价值及特征

1、定义: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物是否有用)

2、基本特征:(1)客观性

a、价值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客体的固有属性 b、主体需要具有客观性

(因为主体需要总是为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水平制约) (2)主体性

a、在价值关系,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人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价值的相对性: ▲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关系。 ▲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有多方面的价值关系。 ▲价值还是有因主体变化而变化的时效性。 b、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创造性。

(二)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及评价标准

1、价值评价: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2、评价标准:实践

实践检验一种价值认识是否真理,需做到:

(1)对客体的属性有个正确认识 (2)对主体需要有个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主体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正确处理真实客观需要同虚假需要关系 ☆正确处理个体、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 ☆正确处理长远需要与眼前需要的关系

三、真理和价值关系

1、区别表现在:(1)真理侧重于客体性

价值侧重于主体性

(2)真理是人的活动的前提条件

价值是人的活动的目的 (3)真理是一元的

价值是多元的

2、联系表现在:(1)真理和价值互为条件,互相包含,互相过渡。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四、真、善、美

真:获得真理,达到真理这样一种境界 善:人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

美:在真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真善的统一)

第十三章 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及其产生

1、人类社会: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整体。

2、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1)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人手,猿脑变人脑。 (2)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人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劳动建立了人的社会联系,把猿群改造为人类社会。

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

1、二者的存在方式不同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发生的。

人类社会则是以有意识、有目的劳动(即劳动)为基础。

2、二者的延续方式不同

动物的延续是通过性遗传实现。

人类社会的延续是通过积累起的遗传(社会继承)实现的

3、二者的运动规律不同 自然界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除了遵循自然规律外,还有自身的社会规律。 社会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实现的。

三、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列宁)

含义:

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由其内部矛盾所推动,是运动变化、化展着的。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

社会意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二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经济属于社会存在、政治思想属于社会意识)

五、旧的历史观的缺陷

1、它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2、它把历史看作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理解:

1、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的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七、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二者是统一的

1、后人活动受前人活动的制约,前人活动是制约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

2、个人活动受他人活动的制约,他人活动是制约个人活动的客观条件。

3、人自身的既往活动作为客观条件制约着现在和将来的活动。

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1、地理环境:指与人类所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作用:(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一方面,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为人类提供物资料和能量。

(2)它通过社会生产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续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的。

(二)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1、人口因素: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分布、构成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等。

2、作用:(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它对社会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相反,它要受物质生产状况的决定。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1、生产方式:指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它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机体的物质承担方式。 (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及其面貌。

(3)它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九、社会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交往含义

交往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活动或关系

(二)特征

1、互为主客体性

2、自觉能动性

3、中介性(物质和精神)

4、客观性

5、社会历史性

(三)交往的分类

1、按中介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按领域分: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思想文化交往

(四)交往的作用

1、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

2、交往构建着人们的社会关系

3、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4、交往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一)生产力

1、含义:也叫物质生产力,指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2、构成: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智能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最重要的、首要因素。 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 劳动对象:自然物和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在一起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有劳动技能、从事劳动的人。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

(1)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技

(2)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 (3)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4)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生产关系

1、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此直接决定的产品的消费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地位、交换、分配和消费)

4、类型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小生产生产关系

(三)二者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1、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生产力性质水平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反作用通过劳动者实现) (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促进生产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发展。

2、矛盾运动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四)这一规律叫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 ▲含义: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

1、含义: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

2、构成:上层建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政治上层建筑[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物质外观,依附于思想)社会历史观中,属社会意识.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政党、政府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设施和组织。 另一部分叫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也叫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家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自然科学、思维

科学、语言学)

3、上层建筑两部分关系(政治和思想关系) 二者是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 表现在:

(1)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并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制度要同思想观点相适应。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所以观点要同制度相适应。

(3)政治、思想都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但他们同经济的关系,政治比较直接,思想比较间接。

(三)社会形态

1、社会形态: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政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生产力、人、人群共同体) 生产方式——“骨骼” 上层建筑——“血内” 人群共同体——“器官” 人——“细胞”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1、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在于它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表现:(1)服务的方向上 a、保护自己b、排除异已

(2)服务的方式(控制的方式)

a、强制控制(政治)b、非强制控制(思想) (3)服务的效果

a、促进作用b、阻碍作用 (4)服务的性质(对社会) a、进步b、反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矛盾运动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一)两对矛盾是基本矛盾的理由

1、两对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

2、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形成了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4、两对矛盾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二)两对矛盾的关系

1、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变化。

2、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历史发展有规律决定它有统一性)

(历史发展中人的自觉能动性决定它有多样性)

1、从历史过程的纵向来看

统一性在于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是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形态是依次更替的。

五形态说: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 三形态说:自然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二形态:史前时期、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在于:(1)在人类社会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非典型的过渡型社会

(封建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义社会)

(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些民族,国家和地区可以超越一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跳跃性。

2、从历史的横向看

统一性表现在同类社会形态的各个国家和民族有共同的本质。 多样性表现在同类社会形态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各的特点。

五、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决定性指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性

选择性指社会的主体以一定方式在可能性空间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选择有其特定原因(1)取决于民族利益

(2)取决于交往

(3)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马克思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三点新贡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一、阶级

(一)阶级的产生条件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

2、分工和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既是历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

(二)产生途径

1、原始氏族公社的公职人员利用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把一些剩余产品占为已有,成为氏族贵族。

2、随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两极分化,一些富裕家庭成为剥削阶级成员。

3、新出现的被剥削阶级成员来自两部分:一是战虏,二是债务奴隶。

(三)阶级的实质(阶级对立的实质是剥削) 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共同体)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四)阶级、等级、阶层 等级:阶级社会的特定阶段上按政治地位高低划分并被法律所确认的不同社会集团(形成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达到高峰) (反映人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阶层有两层含义:一是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开来的社会集团

二是由不同阶级的部分成员按特定标准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如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阶层)

(五)阶级斗争

1、阶级斗争: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主要指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剥削阶级在一定条件下的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经济利益根本对立

2、阶级斗争形式 (1)经济斗争

(2)政治斗争——起主导作用(示威、游行、议会斗争、武装斗争) (3)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范畴、根源于经济,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政治斗争是主导。

现阶段也存在阶级斗争,以法制形式为主。

3、阶段斗争的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作用:(1)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它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决定性环节(使社会形态更替实现质变) (2)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它为社会形态质变准备了条件

二、国家

(一)起源

“君权神授论”,卢梭“社会契约论”,黑格尔:“国家是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

(二)特征

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的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关

3、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权力机关国家要征收赋税

(三)实质

国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阶级机构:国家是阶级机构,属于一定阶级,不是全社会利益的工具 (2)统治机构: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机构

(3)暴力机构:国家不是慈善机构,国家组织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四)职能

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保卫职能、交往职能

(五)类型和形式 (国体和政体)

1、国体:国家的性质

(1)奴隶主专政国家(2)地主阶级专政国家(3)资产阶级专政国家(4)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民国家) 即剥削阶级国家和人民的国家

2、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专制制(2)民主共和制(3)君主立宪制

(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国家

1、它有着全新的阶级内容

2、它体现了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3、它担负着全新的历史史命

(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及社会)

4、它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归宿 (最终消亡)

列宁:政治国家——非政治国家——正在消亡的国家

三、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使政权发生更替)

(一)实质

先进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实现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阶级手里。

(二)作用

1、它是新社会形态取代旧社会形态的决定性手段。

2、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3、它使整个社会生活得到改造。

(三)革命与改革,改良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形式 区别表现在:(1)革命是社会的根本质变

改革是部分质变(在社会制度不变情况下,改变体制)

改良是单统的量变

(在社会制度不变情况下,对社会生活某些环节点滴改变) (2)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 改革、改良是统治阶级发动的,是自上而下的。 (3)革命一般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方式。 改良、改革一般通过和平方式。

(四)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客观条件:(1)上层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2)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主观条件:(1)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

(2)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 (3)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五)社会革命的类型形式

1、类型:(1)反对奴隶主阶级的a、奴隶革命b、新兴地主阶级革命

(2)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a、农民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

(3)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2、形式

(1)暴力形式(最主要) (2)和平形式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表现:

1、社会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依赖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人生是自私的,这一个论题是错误 有私有制才有私有观念

4、阶级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相对独立性表现:(1)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超前、滞后)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

透。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反作用有两种性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一种思想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从社会意识主体划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按高低层次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为主 基础 指导

3、按社会意识同经济基础关系划分: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

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

三、各种意识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一)艺术

1、定义: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存在和通过美德感染力来

影响人的感情及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2、特点:(1)典型性(最主要)

(2)阶级性 (3)继承性

3、作用:(1)审美作用

(2)认识作用 (3)教育作用 (4)娱乐作用

(二)道德

1、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良心、教育等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形式。

2、特点:(1)历史性

(2)阶级性

(3)社会性(社会公德) (4)继承性

3、作用:通过影响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共同起作用、互相补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区别:(1)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强制、非强制)

(2)二者起作用的范围不同 (3)二者起作用的时间不同 (4)二者起的具体作用不同 (5)二者还有单一和多样的不同 (6)二者还有成文与不成文的不同

(三)宗教

1、定义: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神的信仰和崇拜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2、特点:信仰和崇拜神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点

3、作用: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四)政治、法律思想

1、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两部分。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各阶级、各集团相互关系等理论观点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制度的本质、作用的理论。 法律思想是以政治思想为内容的,是政治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

2、特点:政治、法律思想直接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作用: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为阶级统治服务 作用上的特点:(1)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贯彻。

(2)它在全部社会意识形态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

(五)科学

1、定义:科学是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以概念等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特点:(1)科学既反映社会,也反映自然和思维的现象

(2)科学只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各领域中的特殊的规律。 (3)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正确的反映。 (4)科学要求准确、简明、理性化。

(5)科学既是一种意识形式,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3、作用:(1)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提高物质生产水平的重要力量。

(2)科学发展对人们社会精神生活各方面有重要影响。

四、文化、文明与社会进步

(一)文化——同自然相对

1、文化含义

狭义: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广义:即人化,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等方面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客体化成果。

(包括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

2、特点:(1)人化的形式

(2)社会的性质

(文化是对任何人都有意义) (3)多样的形态

3、分类

(1)物质文化(基础) (2)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保证) (3)精神文化(灵魂)

4、文化的结构 三个层次:(1)文化产品(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文化活动方式(中层) (3)文化观念(深层)

5、文化的功能 (1)信息功能

(2)教化培育功能(塑造人)

(3)动力功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认识功能

(二)文化与文明(文明与愚昧、野蛮、无知相对) 文明: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三)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

社会进步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包括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对立

(一)英雄史观

1、特点:(1)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2、表现形态:(1)唯意志论

(2)宿命论

(二)群众史观

1、特点: (1)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从量上看:它是居民中的大多数

从质上看: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在阶级社会,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任何时候,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作用) 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最根本)。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个人及其历史作用

(一)个人

1、分类: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领袖人物)、军事家、

思想家

反动人物

2、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1)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2)普通人可以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

(3)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有“超常性影响”。

3、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作用表现:(1)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2)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 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们对历史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遵循的原则:(1)历史主义的原则。(2)阶级分所的原则。

三、无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群众观点

就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具体观点:(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党的宗旨) (3)一心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 内容:(1)一切为了群众(政治路线)

(2)一切依靠群众(组织路线) (3)从群众中来(工作方法) (4)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第十八章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

人的发展、人的自由

一、人的本质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人性指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 人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本质:人性中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物的内在根据

(二)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1、实践是人的类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深刻含义:(1)现实的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出发点。(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为人的社会关系所规定。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着的。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及其特点

1、人的价值指人对人自身的意义,人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2、人的价值特点:(1)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

(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3)人的价值有社会性

(二)人的价值的层次 第1层次:生命的价值

第2层次:劳动的价值(人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第3层次:能力的价值(潜在价值)

(三)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社会价值: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肯定和满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自我价值:人对于自身的意义,即个人对自身需要的肯定和满足。 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给予或个人从社会的取得。

2、社会价值更重要,高于自我价值。理由:(1)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

(2)社会价值大于自我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人的发展内容

1、人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统一发展。

2、人的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

3、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1阶段:原始完满的人(自然经济)(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第2阶段:片面独立的人(商品经济)

第18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表格教案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习作1》以及《练习1》组成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有两个主题,“自主预习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内外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除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习作1》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4幅图和一篇习作例文《脱棉衣》。第二部分针对例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力求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例文中受到启发。第三部分是习作练习,由习作要求和两组图组成。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练习1》共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突出了字词句学习的综合性以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与融合。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在寒假里孩子们走亲戚,拿红包,吃好吃的,一定都玩得比较痛快。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从愉快的寒假逐渐过渡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介绍景色为主,有雄伟的长城和运河,有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神奇的庐山。由于许多学生从未出过远门,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神奇的景色,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搜集图片,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课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过了一个寒假,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如何感情朗读,开学后应该加强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知道朗读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挂图,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课文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并结合平时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应该具备的态度及有关要求,逐步养成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教给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强调自主,形象强化。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如何自主预习和复习,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已经学过的习惯。

书中的图:

(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二、看图,认识预习的意义,明确预习的要求

1、想:我们为什么要预习呢?

预习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

2、对于我们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看

三、学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1 长城和运河》

1、看书中的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 做的?

2、尝试预习

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

(1)出示预习的步骤 (2)用以上步骤进行预习

总结

四、提出课外自觉预习、复习的要求 什么?

五、总结全文

第一步:试读课文,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样处理? 第二步:生再读课文,出示长句子,学生读,难读通顺。小结

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质疑。

看第三页最后一幅图,问:谁在什么地方?干

自觉预习、复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 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 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 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知道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作业有哪些类型,知道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完成作

二、出示《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中的:“认真业? 完成作业”一条。学生讨论“认真”指的是什 么?

三、师生共看第四页下图:

1.观察后,说说,以下作业

认真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指导写词、抄诗、抄句子和习作的格式 的不同。

四、观察第五页图。

1、观察第五页的四幅小图。

书面。

还可以剪贴报纸,收集资料。

2、观察第五页下图。

3.说说看了范本作业,有何感想?

(1)说说图上的同学都完成是哪些作业?你做过哪几类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作业分课内和课外,口头和 明确学习语文有很多途径,不光读书、写字、

(2)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

(1)读读黑板上的字,说说有什么想法。

(2)将自己的寒假作业拿出来,认为不认真的内容进行修改。

教后小记:

1 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三、理清脉络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四、课堂总结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奇异之处。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

学生学习活动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找一找,读一读。

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

1、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 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它谱写了„„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你能背出来吗?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教后小记:

生读

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再读这两句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1/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注重对学生的积累。 教具准备

地图、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导入

2、出示投影

3、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

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有关词语的意思。

1、看地图,解说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学生学习活动

2、出示生字卡片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浩瀚:广大。

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作业 抄写生字三遍。 教后小记:

(2)认真朗读课文,能大致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开火车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在课文中画出句子,齐读这几句话。

同桌互猜字,并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南沙群岛是祖国的(

),也是(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检查复习什么?(相应板书)

二、精读感悟

学生学习活动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指名回答

1、过渡: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 指名说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1)学生自学,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四人一小组讨论。结合理解“蕴藏”“用之不竭”。 生自由试读,再比赛读。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试着用彩色笔画下来。 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6)看图,试背第3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 莹的珍珠”说明了什么?

(2)还从哪儿看出岛屿的多?

(3)指导读

1、2两句。(4)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

(5)指导朗读第3句话。

4、学习第2自然段。

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5、学习第3自然段。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2)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

(3)指导学生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2、仿段练习。以“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3)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

过渡:我们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 教后小记:

3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

2、3自然段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体会第

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美。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3.感受语言文字美,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重、难点:

大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庐山云雾的特点,从朗读中感受云雾的美。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学生学习活动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 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 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 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 上新课。 4. 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齐读课题:

10、庐山的云雾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 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讲了什么。 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 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教后小记: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

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

位于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 外,尤其是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 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想去看一看 吗? (出示课件)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学生观看课件

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

学生学习活动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说:你读懂了什么? 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 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中 领悟到的?

你能帮它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尤其 特别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 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像————。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自由说说

闭眼想象: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小节? 的云雾,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

三、精读课文第二节

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指名读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画出来。读读句子

5、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但是尤为神秘的是那齐读

2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找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将这些句子用句子。 “

”画出来。

3、画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来读。么样子的? (逐句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题

能说得具体些吗?把什么比作什么? 它还像什么?

读读句子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指名学生口答

5、看图

作者在描写云雾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

自由发挥,想象

4、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

6、看着这些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 千姿百态

10、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朗读句子 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过渡: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庐山

的云雾还有一个更为吸引人的特点呢!哦,你 们都知道啦!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文中哪里 可以看出云雾变化的快和多呢?请拿出笔到文 中去找一找、画一画吧!

变化之快?

找句子

2、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哪些词说明云雾

3、作者紧紧抓住“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展

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 云雾比作——

生说

4、作者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写得具

体而且形象,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体会一 下吧!观看图片,欣赏变化之快及多。谁 能读好这一节? 表示什么?

6、想想看,还会变出哪些模样?

朗读这节

想象

5、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号,它

7、想得好!谁能用上一些词,把你们刚才想

到的连起来说说?也可以按照课文中出现 的句式说。 出示句式:

括,叫做—— 概括,叫做——

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

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8、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词概成„„

云雾的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也用一个词

9、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真了不起!让我 们带着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齐读这一自然段 读这一自然段。

五、精读课文最后一节

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开这美丽的庐山。 谁来把这一句读好?

六、总结全文

指名读 流连忘返 再读这节 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吗?

哪个词说明了作者和大家的心情一样,不想离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 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用动听的声音向 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七、拓展延伸

2、齐读全文。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 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 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 两首。出示古诗,范读

八、作业

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树林,天空,小河,田野) 教后小记:

齐读

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练习1 教学目标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 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教学重、难点: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1. 出示中国地图。

3. 知道有关内容

知道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学生学习活动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 治区地方。

二、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1.出示句子。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 找朋友游戏。

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3.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 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一、写好钢笔字

势。

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1. 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4. 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

学生学习活动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

二、读读背背。1. 熟记8个成语。

(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描红、仿写。 5. 注意写字姿势。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1) 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

(2) 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 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4)学生熟读背诵。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 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 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二、学写毛笔字

教后小记: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 指名说。

第19篇:教案A4(表格不动版)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活动2:探究新知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二次备课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活动3: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活动4:布置作业

习题4.1第1,2,3,8题.

第20篇:学生用空白表格教案

执教者

于欣

授课时间

2012-4-22 授课班级

四年一班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 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根小棒、三边关系试验报告单每组四根小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教 学 过 程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复习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连接

2分钟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

3、

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

3、

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课件演示) 师:再说

3、

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

10、8+5>10 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

4、4+8>

3、3+8>

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

5、3+5>

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运用结论,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下面让我们来判断几道题目

1、快速判断。

3cm

4cm

5cm

() 4cm

7cm

4cm

() 2cm

6cm

3cm

() 1cm

2cm

3cm

()

师:为什么围不成?你是怎么判断的?

1、出示P82例3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样走?

2、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 反复试验,加深同学的理解,猜想验证,发现其内在规律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锻炼同学发言及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尝试找出原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运用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3分钟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三个层次。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能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又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马克思教案模板表格
《马克思教案模板表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