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幼儿园数青蛙 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8 08:33:2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纸杯青蛙美术教案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纸杯青蛙

一、活动目标:

1 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保护大自然。

2、在活动中学会使用双面胶撕贴,并尝试将粘贴部位贴在对应的位置上。

3、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以及培养添画的基本能力。

二、活动准备:纸杯,海绵纸,卡纸,油性笔,双面胶,KT板,黑色颜料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可爱的小青蛙》,感知小青蛙的外表特征,叫声和生活环境。

师:小朋友,什么动物的叫声是“呱呱呱”?

师:那么谁知道青蛙长什么样子呢?(展示图片,带领幼儿观察青蛙外表特征)

(二)、展示纸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

图片和纸杯对比,启发引导幼儿纸杯像青蛙的白肚子。

(三)、学习绘画和粘贴的方法。

示范:展示青蛙的各个部分,画出眼睛和嘴巴。绘画完成后,在纸杯上进行青蛙身体构造粘贴。

(通过对双面胶的撕贴,锻炼小朋友的手部肌肉。在添画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绘画能力,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作品,分享可爱的小青蛙(将完成的作品放入老师做好的背景板上)。

师:小朋友,你们看小青蛙在池塘里快乐的玩耍着,有的在荷叶上休息,有的在水里游,真开心吖,我们要学会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小青蛙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的!

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幸福感。

四、等待时间补充活动:

由于小朋友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老师请先完成纸杯青蛙的小朋友用大拇指沾上黑色颜料,,在KT板上进行手指拓印,印出圆形后,用油性笔加上小尾巴,小蝌蚪就完成了。

推荐第2篇: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

幼教 论文

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

的选择

姓名: 单位: 电话:

摘要:现如今,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最热门的活动,其中数学区角活动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在幼儿园区角活动是第一位的。但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中间物质媒介,是幼儿知识建构的托。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的是: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本文针对幼儿园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数学 区角材料

一、前言

理解数学材料的对幼儿学习的价值 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引起各方面重视

二、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选择与应用的意义

1、生动的呈现形式,吸引幼儿注意

2、幼儿全面发展需要依靠自主选择来促进

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环境因素得到充分利用,让幼儿以个别或以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究学习,以感知、累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知识,并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活动相比,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和保障,能够促进儿童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3、形式丰富操作性强,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园数学活动按集体活动--分组操作--游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以小组活动形式投放较多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活动后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因此,目前的数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幼儿分散到各小组活动后教师不可能同时观察、指导到每位幼儿的活动过程,对活动效果不能准确地掌握,评估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偏差,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就不能按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适当地进行。同时,数学活动形式单一,操作活动仅是巩固新知识而不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究体验、感知数学知识。另外,教师重幼儿知识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必须系统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体验性、探究性、选择性的操作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学会学习。并运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清楚、客观地了解每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思维过程,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开发幼儿的潜能。

三、材料选择的依据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数学材料

1、年龄特点

教师在选择数学材料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班所需的数学材料是不同的。如:在认识物体的形状发面,小班的年龄阶段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班是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大班是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教师不能随意选择与投放与之年龄特点不想符合的数学材料,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都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时就随意应用与选择,势必会给幼儿造成误导。就小班而言,教师可在区角中摆放一些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材料,可示范教幼儿自由组合这些图形组合成一些图案。

2、幼儿的兴趣、需要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多变、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投放的材料力求多样。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在幼儿进行各种不同的区角活动时,幼儿更多的愿意遵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区角活动。多种多样的数学材料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显得生动活泼些。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为他们巧妙地选择其感兴趣的、多变的数学材料。如,幼儿比较喜欢玩球一类的材料,那么教师就可以用报纸类的材料给幼儿制作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然后教幼儿一些不同的玩法(投篮、滚小球等),这样就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了球体的相关知识。如按物体特正分类活动时,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大小不同的或者是形状不同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以活动目的为依据选择数学材料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此次的活动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这些材料让幼儿达到制定的活动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例如:进行10以内数的认知的活动时,就要选择数字卡片,身边可数的、明显的道具。测量类的活动就需要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这样以目标为选择材料的前提,才能使材料在游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的材料更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幼儿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需要感知丰富的、熟悉的和便于操作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大量的数学材料是满足幼儿学习游戏的前提。通过大量的玩教具材料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体验物体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四、设计与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室内环境的合理利用

2、不以教师为主体

3、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角活动数学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具有巧妙性的,只有材料新颖多变,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的调整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进行操作活动。教师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数学材料,为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而努力。

推荐第3篇:中班幼儿游戏教案:青蛙戏水

目标:

1 练习抛用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2 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准备:白气球10个(有大有小) 青蛙头饰 绿色大布一块 磁带(我是一只小青蛙) 古筝伴奏过程:1 开始部分 青蛙妈妈带孩子跳入场地,带领幼儿作热身准备活动,一起跳律动。2 游戏部分1)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展开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的外边,幼儿根据教师的游戏指令做布块的游戏。(比拟荷叶随风的大小改变晃动的幅度,一增强游戏的趣味性)2)荷叶与露珠的游戏(布块与露珠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比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一数露珠有几颗,观察它的大小。 比拟露珠在荷叶上轻轻滚动,教师引导幼儿将气球在布块上滚动3)青蛙躲雨的游戏(钻在布块下的游戏) 教师运用游戏的口吻哎呀,下雨了,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出躲到荷叶下面避雨的办法。 引导幼儿将布块高高抛起,钻到荷叶(布块)底下躲起来。3 结束活动。

推荐第4篇: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因此给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数学游戏化、生活化成为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学学具的巧妙设计、灵巧运用,同样也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数学学具是幼儿学习相关数学概念的有效媒介,也是老师了解幼儿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学具的设计、制作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幼儿如何操作?学具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等等。总结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应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

首先,学具要便于幼儿操作。

数学活动中,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幼儿听了、看了,有可能理解,但也只是零散的、片面的、肤浅的。如要将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那就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其实,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操作,因此,在设计数学学具的时候首先就应考虑材料是否便于幼儿操作。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中会反复的拿捏、取放,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的。如数数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直接选用各种现成的玩具,如雪花片、积木等;在数与量的匹配活动中自制硬卡纸的小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指导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使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泡沫纸、塑封的操作板等。这些材料既便于幼儿操作,又不宜损害,可反复利用。

2.提供相应的数量。在数学活动中,提供的学具一般都是人手一套,这样便于幼儿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有的数学活动中也可以两名幼儿或几名幼儿合用一套学具。如数量的匹配游戏中,可以两名幼儿合用一套数学用具,一名幼儿出数卡,一名幼儿出相同数量的实物卡。另外,提供学具的数量时还应考虑操作的实际需要。如《爱心献灾区》的数学活动中,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根据盒子的大小和礼物的大小来估算所装的数量,提供的材料有笔芯盒、巧克力块、纸装饮料、本子等。因为笔芯盒、巧克力块的体积比较小,提供的数量就偏多;纸装饮料、本子的体积较大,提供的数量就可相对少一些。

3.学具的摆放。一般在数学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都会将数学学具摆放好,但是鲜艳的颜色、丰富多样的材料往往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实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座位摆放在中间,各种学具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这样既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另外,提供学具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爱心献灾区》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幼儿先猜测装的数量,然后再装礼物进行检验。我先在盒子中放入一样礼物,等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后再提供其它礼物,幼儿再通过装礼物来检验猜测的对错。如果事先将所有的礼物都放在桌上,幼儿可能没有猜测而直接装了。可见,学具的摆放和提供的时机对操作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学具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

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学、老师更好的教,其教育的有效性是最根本的特性。幼儿在反复摆弄数学学具的过程中将老师讲解的数学概念和演示的操作过程再现或创新,手、眼、脑协调并用,从而将枯燥、理性的逻辑思维概念转换为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知识,相关的数学知识易于幼儿接受,易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数学学具正是为这“有效的教育”服务的。

如数学活动《爱心献灾区》中学具的设计和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幼儿装礼物的盒子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礼物摆放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提供了相同的礼物——纸装饮料,考虑到纸装饮料是长方体的,幼儿在装的时候会有短边对短边、长边对长边两种方式,所以设计了两种盒子。这组操作在猜测装的数量时比较简单,属于第一层次。第二组的盒子是相同的,但是装在其中的礼物是不同的。我们提供了笔芯盒和本子,而且5盒笔芯盒的体积和一本本子的体积基本相同,所以幼儿装满盒子的时候会有两本本子、10盒铅笔芯以及一本本子和5盒铅笔芯三种装法。这组操作的猜测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第二层次。第三组是最难的,装的礼物相同但盒子的深度不同,幼儿不但要考虑平面的“装满”,还要考虑深度的“装满”,猜测的难度更大了,因此属于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要求各不相同,从学具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难易程度。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都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从而都获得了满足感,活动才更为有效。

上面这个例子是通过设计、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学具来体现其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学具的反复利用、不同的操作要求、多种练习方式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和练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学学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学具应具有趣味性。

数学学具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

一、无趣的数学学具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学具时应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学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的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个数字,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学具的巧妙制作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序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如《小鲤鱼历险记》中泡泡的三个好朋友,阿酷、小美美、双面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它们排队,有趣的动画形象大大激发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新、奇、特的需求,激发其操作的兴趣,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数学学具还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数学学具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设计、制作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挥余地的数学学具,引发其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引导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操作时的排列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单一特征的间隔排序,有的是数量递增的排序,还要的是两种特征的有规律排序。如在中班阶段提供数与量匹配的点卡、实物卡的操作中,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将两张卡片相加、相减;方位感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发现点点、实物的不同排列方式;还有的幼儿会玩比大小、排队、接龙的游戏„„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也同样如此。老师应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及时鼓励幼儿的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作用。

总之,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设计、制作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数学学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运用数学学具的这些特性,使幼儿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使老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

推荐第5篇: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计划

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

当一次孩子 换个视角看材料——

1、游戏名称: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肩膀,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说一个地名。第二个报错的老师就要说两个地名。并且不能重复。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2、理论学习

3、分组参观数学区(抽签分组,四种颜色的笑脸娃娃,小小

4、小、中、大8)

把全体教师分成四组(小小班

4、小班

8、中班

8、大班8),分别进入各个年龄班里,要干什么呢?原来老师们变成了孩子,开始玩起了平时孩子们玩的数学区域的各种操作材料。数学区域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是对数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复习与巩固。在数学区域中,老师们常常根据一定的情境为主线或者以学期课程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安排,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材料的延展性不强。

通过了交叉年龄段的形式进行对数学区域的整改和调整。因此本次教研活动的宗旨在于:让教师跨所教年龄段的思维定势,通过自己的操作,检验出此数学区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该班教师的改进。大家在操作中和同年龄段的老师们认真探讨,找出此区域中的不足。操作后,大家聚在了会议室里开始进行思想的碰撞。每个老师就自己对该区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也听取了本班老师当初设计区域活动的理念。

推荐第6篇:幼儿园数学区角的设置与指导

幼儿园数学区角的设置与指导

数学区角活动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观察、评价幼儿,更积极地开展师幼互动和反思,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别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数学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有两项工作很关键,一是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二是个别化指导。前者能确保幼儿经历自主学习和操作探究的过程,后者能确保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材料是区角活动的基本要素,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往往更依赖于与材料的互动。因此,相对而言,前者更是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以此为题,结合本人在幼儿园看到的现象加以分析、阐释,以深入思考如何切实提升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有效性的问题。

一、在关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时凸显“探索性”

虽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重要性,并积极选择和设计各类材料以促进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比较关注材料的“操作性”,忽视材料的“探究性”。

从图一“送小动物回家”和图二“糖果找家”所显示的材料来看,材料本身的指向性是确定并且是唯一的,即通过操作让幼儿习得两个明确的相关数学概念,即“数量对应”和“图形匹配”。在这样的区角活动中,幼儿虽然也在操作,但这种操作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显然,它与区角活动的本质属性相去甚远。

所谓区角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利用游戏形式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促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个别化、自主化学习的活动过程。显然,它是一种个别化的、低结构化的、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从这三个基本特点出发,任何区角活动都应当体现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选择性,都应当关注幼儿自己的发现、感知和体验,数学区角活动也不例外。

因此,从区角活动的本质属性来看,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只关注操作性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关注探究性。探究是一个要求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

过程;是一个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入的,非孤立、非断裂的过程;是一个灵活的、变化的、非机械的过程;是一个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体现多样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更多地思考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的材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以引发幼儿在自主地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从图三“我的毛毛虫”和图四“蜘蛛织网”来看,教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不仅便于幼儿操作,而且有利于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学习。在图三“我的毛毛虫”中,教师提供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圆片和夹子,让幼儿尝试做自己喜欢的“毛毛虫”。

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探究和学习——有的幼儿只是想到了用圆片拼成一条“毛毛虫”,有的幼儿发现用夹子可以使“毛毛虫”站起来;有的幼儿用一个大圆片和许多小圆片拼出“毛毛虫”,有的幼儿选择用同样颜色或大小的圆片做“毛毛虫”,有的幼儿用大小圆片间隔排列的方式做出“毛毛虫”;有的幼儿做出的“毛毛虫”是圆片和夹子一一对应的,有的幼儿做出的“毛毛虫”是一个夹子夹两个圆片的……在幼儿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体验或运用了有关数数、分类、排序、对应等相关的数学方法。在图四“蜘蛛织网”中,教师提供了细绳、扭扭棒、插有安全钉的泡沫板、数字卡等,以让幼儿尝试在泡沫板上“织蜘蛛网”。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幼儿只是关注将钉子绕满,有的幼儿能边绕边数,也有的幼儿会先选一个数字再按相应数量“织网”,还有的幼儿会设法选择能绕得长、绕得多的绳子,更有幼儿在多次操作后发现织出的“蜘蛛网”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和图案……在这样的探究和操作中,幼儿获得了关于数数、对应、单位、估算、空间认知等多方面的经验。

操作是幼儿早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仅有操作是不够的,尤其是仅仅满足于巩固、练习、强化的操作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数学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低结构的活动样式,更需要让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而不是封闭式的练习性操作。

二、在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原则的基础上体现材料的“引导性”

如果说材料的“探究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那么材料的“引导性”则能预示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以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材料的过程中能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材料中隐含或预示幼儿操作与探究的方向,促使幼儿在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体验和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引导性”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满足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和操作体验,然后在观察幼儿探究和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并找到材料与教师所期望的活动结果间的关联,并将这种关联转换成一种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幼儿后续的探究和操作能顺着这个“指路线索”更有价值地展开。

如在投放“数字拼板”初期,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探究和操作时没有关注到材料是可以用来拼数字字形的,于是就将材料的投放方式作了一些调整,如图六所示。这样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出来了,即教师用长条形板直接拼出数字字形,给了幼儿一个操作上的“指路线索”,让幼儿意识到这个拼板是可以用来拼数字的。当幼儿再次拿到如此摆放的材料时,他们一下子就在拼板和数字之间建立起联系,接着也就会自然地用这些拼板去拼不同的数字字形。

同样,当发现幼儿拼数字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偶然性,不能拼出所有的数字字形或拼出的数字字形有错误(如左右方向颠倒)时,教师又适时增加了分别为红色和绿色的两种小本子(如图七,红本子上有0~99中的数字共20组,其中包含O~9的所有字形;绿本子则是一本空白本子,可供幼儿记录除红本子上的数字之外自己想到的其他数字)。这样的材料隐含了教师的“引导性”,凸显了一条材料操作的“指路线索”:它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操作中接触到所有的数字字形,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自主地拼搭数字并加以记录,同时给了幼儿再现和表征数字的机会。在这样的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始终是以“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为基本原则的,即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究和操作行为,积极思考怎样通过材料间接体现“引

导性”,以使幼儿的探究和操作学习更自主、更有教育和发展价值。

三、在设计和自制材料的同时选择一些开放性、游戏性强的成品材料

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 设计这项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远比设计一个集体活动的教具要难,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教育性、游戏性和开放性。

本人认为。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虽说主要应由教师设计和制作,但不应该是全部,实际一点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更多地去发现和选择一些现成的成品材料或玩具。如积木,虽然积木作为一种传统的建构游戏材料,人们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它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但实际上搭建积木活动与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积木建构经验与他们3~8年级的数学学习成绩有显着相关;纵向研究的数据证明,学前期有足够多积木建构经验的幼儿,到了8年级后数学学习成绩优于同龄孩子。因为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体验到关于数量、类别属性、模式排序、空间认知、单位与测量等全面的数学概念。如两个幼儿在一起合作“造大楼”,在这个合作性的建构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充分意识到这个成品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就可以启发幼儿在搭建中思考和探究大楼的楼层数、大楼中积木排列的模式规律、大楼空间形状和位置的对称、不同大楼的高度及其测量方法,等等。再如,纸牌、棋类等成品游戏材料,这些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性和开放性,幼儿在用这样的材料操作时往往更轻松、更自由、更多元。

因此,在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教师应当拓宽视野,尽量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游戏性、低结构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去接触、感知、应用数学,而不是将数学孤立起来,“为了数学而数学”,从而背离区角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价值。

推荐第7篇:青蛙教案

五年级环境教育

第14课 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 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青蛙的外形特点(皮肤、身体结构),了解这些特点对青蛙的意义;知道青蛙的食物有哪些,从而认识到青蛙庄稼卫士的地位。 2.了解食物链的定义,理解其内涵并学会自己列举食物链。

3.从食物链角度让学生考虑青蛙的作用,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青蛙。

4.通过青蛙扩展到整个自然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青蛙及其地位,宣传号召保护青蛙。

2.认识食物链,并能依据食物链中平衡的原则认识、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

什么是食物链并用食物链知识分析环境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有关青蛙的儿歌,鼓励学生跟唱来组织学生,然后以两个谜底是“青蛙”的谜语正式导入,开始本节课。

(板书课题: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

(二)、新授

1.青蛙的外形特点

提问:同学们见过真正的青蛙吗?

开门见山,让学生自由描述青蛙外形。在学生充分描述外形后,展示青蛙图片并利用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问题一:青蛙的皮肤为什么会是黄绿相间的? 问题二:青蛙为什么头部尖窄,身体呈流线型? 问题三:青蛙的身体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问题四:青蛙的前肢和后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自由描述、自由交流中认识青蛙的外形特点及其意义。 2.青蛙捕食活动及庄稼卫士地位

(1)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青蛙的外形,那有谁听过青蛙的叫声? 播放青蛙叫声,并引出辛弃疾的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引导学生思考“蛙声”和“丰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害虫。 (板书:青蛙 害虫 庄稼)

(2)通过“比一比,谁知道的最多”活动,让学生列举青蛙的食物有哪些,图片出示主要食物;通过“我会算”活动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认识到青蛙的地位;通过“赛一赛,谁的眼睛最亮”活动,让学生观看青蛙捕食的视频,形象接触青蛙捕食过程,并模仿这一过程加深印象。然后重点分析青蛙的眼睛和舌头(观察身边同学的舌头,对比发现问题)。 3.食物链

(1)提问:青蛙吃害虫,害虫吃庄稼,青蛙、害虫、庄稼三者之间形成一条食物链。那什么是食物链?

(板书:食物链)

出示食物链定义,并利用学生熟悉的《狮子王》中的一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食物链?让学生自己思考视频中提供的食物链。

(2)通过“青蛙—害虫—庄稼”和“青草—羚羊—狮子—青草”两条食物链,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让学生将“庄稼—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继续扩展,然后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列举几条食物链,并展示给大家。

(3)回顾《狮子王》视频中老狮子王教育辛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维持食物链平衡这一原则。 (板书:平衡)

(4)出示青蛙被端上餐桌的图片,让学生发现是谁打破了“青蛙—害虫—庄稼”这一食物链的平衡。 (板书:青蛙---美餐)

(5)小组活动,共同讨论“从维持食物链平衡的角度考虑,青蛙被端上餐桌,成为人们的美餐后,对害虫、对庄稼、对蛇、对人类自己都有哪些影响?”讨论描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认识到青蛙被端上餐桌,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广泛影响,包括对土壤、对空气,以至整个的人类生活环境,再次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4.保护青蛙

(1)直接提出号召:保护青蛙!

(2)引用诗词“长夏原野青青黄,田间蛙类捉虫忙。祈求买卖田鸡客,莫让青蛙餐桌亡。”让学生思考:怎样保护青蛙? 板书:青蛙---(美餐)保护

(三)、总结、巩固活动训练

总结本节所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制作保护青蛙的宣传标语,将保护青蛙落到实处,并展示学生成果。

(四)、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当做礼物送给朋友,号召更多人一起来保护青蛙。

板书设计

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

食物链 青蛙------(美餐)保护

平衡 害虫

∣ 庄稼

教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授过程中,我对学情分析不足,不知道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宽窄,对学生哪些知识了解多、哪些知识了解少估计不准,以致教学中有些学生熟悉的地方我反复重复,作为了重点,比如青蛙的外形特点、食物种类、捉食害虫数量等方面,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去说,我说的过多,而且也导致后面实践活动时间不足。另外,本节课我过多的侧重了食物链,生态平衡,对青蛙本身的作用,对它端上餐桌的害处重视不够。

推荐第8篇:《青蛙》教案

青蛙吃害虫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 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字相加减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了一个谜语,谜底是个小动物,你若猜对了,它就出现在课堂上,愿意猜猜它是谁吗?(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

(用猜谜语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瞧,两只青蛙来到了我们班上,它们正在比赛吃害虫呢,我们快来看看!(课件:青蛙吃害虫情境图)

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练一练第2题

教师:青蛙每天吃害虫吃累了,就会到荷叶上去休息,这不,正好有38只青蛙在荷叶上做游戏呢!(跳水)谁能看着这两幅图,给大家讲个故事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讲故事。

(2)指名学生讲故事,并解决问题列算式。

(3)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说说理由。(33+5=38 38-5=33)

2、练一练第4题

向阳小学的42名学生到展览馆参观画展,展览馆只有30把椅子,你们想一想,还有多少名学生没有座位?请大家讨论讨论,赶快帮他们解决!

3、游戏——送信

请同学扮演动物送信,把老师给的算式卡片,找到合适的信箱。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谈收获)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推荐第9篇:老虎和青蛙幼儿故事

一只青蛙在池塘边休息。一只老虎出来找东西吃。青蛙从来没有看见过老虎,就问:你是谁呀?我是老虎。那你是谁呀?我是青蛙,是这里的大王。老虎摇摇头,不相信。青蛙见老虎不相信,就说:“你不信,那好,咱们俩比比,到底谁的本领大,那你就知道了。”老虎一听,说:“好,那咱就比一比。”青蛙说:“咱们就比跳远吧,咱们往河对岸跳吧,看看谁跳得远。老虎答应了,把身子一弓,呼的一声跳过河去了,青蛙呢,咬住老虎的尾巴,让老虎带过河去了。

老虎还以为青蛙在河那边呢,就朝着河对岸喊道:“青蛙,你快跳啊。”青蛙呢,在老虎的后面叫道:“我在这儿呢,怎样样,我比你跳得远吧!”老虎以为青蛙真的比自己跳得远,心里发了慌。这时,青蛙张开嘴巴,从嘴里吐出几根老虎的尾巴毛来。老虎一看,更加吃惊了,就问:“青蛙,你嘴里怎么会有老虎毛呀?”“啊,是这么回事,昨天,我吃了一只老虎,连皮带肉带骨头都吃下去了,只剩几根老虎的尾巴毛了。”老虎一听,青蛙要吃老虎,吓得它转身就跑。在路上,一只狐狸看见老虎在没命的跑,问道:“老虎老虎,出了什么事呀?”老虎上气不接下气,过了老半天才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狐狸听了哈哈大笑:“老虎老虎,你听青蛙瞎吹牛呢,咱们去找他算帐,把他打个稀巴烂。”老虎还是很害怕,不敢去。狐狸说: “唉,有我呢,你怕什么呀?”老虎说:“到了青蛙那儿,要是你自己跑了,那我可怎么办呀?不是没命了吗?“啊,原来你是怕我自己跑了呀。那好,咱们把尾巴缠在一起,那不就得了吗?”老虎和狐狸把尾巴缠在一起,一起去找青蛙。青蛙看见狐狸和老虎一起来了,就说:“狐狸狐狸,我一早就叫你给我找个老虎来作点心,为什么这么晚才给我送来,快点,把老虎给我,我正饿着呢。”老虎一听,以为狐狸骗了他,想把自己送给老虎作点心,吓得他转身就跑。狐狸一看急了,喊到:“老虎老虎,你害怕也得把尾巴解开再跑呀。”那老虎哪里顾得上解开尾巴,结果呢,狐狸被活活地给拖死了。

推荐第10篇:癞蛤蟆与青蛙幼儿故事

癞蛤蟆来到青蛙家串门,

青蛙刚一打开门,癞蛤蟆惊叫起来:

“青蛙哥哥,你的脸色太绿了!”

“我的脸本来就是绿色的嘛,我是青蛙呀!”

“今天你的脸色实在是太绿了,正常的青蛙可没你这么绿,你还是上床休息吧。”

癞蛤蟆给青蛙沏了一杯茶,青蛙躺在床上说:

“我在这儿休息,你给我讲个故事听好吗?”

“好吧,”癞蛤蟆说,“我这就来想个故事讲给你听。”

癞蛤蟆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听的故事,就说:

“我到房前门廊里走走,也许能想出个故事。”

癞蛤蟆在门廊里来来回回走了好久,也没想出个故事。癞蛤蟆回到屋里,两脚朝天地打起倒立来了。

“你为啥要打倒立呀?”青蛙问。

“我希望这样能让故事落到我的脑子里,好讲给你听。”

癞蛤蟆倒立了好久,还是没想出个故事。他就站了起来,往头上浇了一杯水。

“你怎么往头上浇水呀?”青蛙觉得好奇怪。

“我想浇点凉水会让我的脑子更清醒,也许就能想出故事了。”

癞蛤蟆往头上浇了好几杯水,也没想出故事。他就又用头砰砰地往墙上撞。

“你疯了吗?这么热的天,拿自己的头往墙上撞干吗?”青蛙问。

“我真恨自己的脑袋太笨了。要是把脑袋撞开了窍,不就能想出个故事来了?”

癞蛤蟆又往墙上撞了几下,头上立刻起了好几个大红包。

“我现在好多了,癞蛤蟆,我不要听你讲故事了。”青蛙说。

“那么你下床,我上去,我可觉得难受极了。”

“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好吗?”青蛙问。

“要是你真能想出个故事,你就讲吧。”

就这样,青蛙又给癞蛤蟆讲起了故事: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青蛙,一个是癞蛤蟆。一天,青蛙觉得不太舒服,就让他的癞蛤蟆朋友讲故事。癞蛤蟆怎么也想不出个故事来。

“他在门廊里走来走去,想不出个故事;他两脚朝天倒立,也想不出个故事;他往头上浇冷水,还是想不出个故事;他往墙上砰砰使劲撞头,照样想不出个故事。

“这时,青蛙觉得好受多了,而癞蛤蟆却又累又难受;于是,青蛙下了床,癞蛤蟆上了床。

青蛙又给癞蛤蟆讲故事。“癞蛤蟆弟弟,这故事好不好听?”

“癞蛤蟆弟弟?癞蛤蟆弟弟?”

青蛙一看,哈!蛤蟆弟弟已经睡着啦!

第11篇:幼儿折纸青蛙步骤图解

在幼儿探索活动中,除了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幼儿折纸青蛙步骤,为大家图解。

准备材料:

一张长宽比例为3:2的纸,可以选择绿色,和青蛙比较相近。

纸青蛙的折纸步骤图解:

将这个长方形的一部分折出一个正方形。

将正方形的部分向内折出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将下侧面的部分向中间对折,两边都是同样的折法。

将下面的部分正方形向着三角形对折。

将里面一侧的角向外拉,如下图所示。

将突出的两个角向下压,如图。

将四个角都向外折一定的角度,使他们都突出背面的五边形一小部分即可。

将下半部分,按照三等分分,向着上折三分之二,剩下的往下折。

将它翻过来,一只简单的青蛙就完成了,你可以点上眼睛,按照它的尾巴,它就能跳起来。

第12篇:骄傲的青蛙幼儿故事

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边的小河沟里,住着一只青蛙,它每天都蹲在小河沟的叶子下面,只要看到那些来稻田搞破坏的小飞虫们,它就伸出舌头,将它们捉到嘴里,迅速的吃掉。所以,这个小河沟边的飞虫们,都非常害怕这只青蛙,可以说是又恨又怕。

这天,飞虫家族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一下该怎么对付这只可恶的青蛙,因为只要有它在一天,这群飞虫们就有被吃掉的可能,它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活着,这实在是让它们忍受不下去了。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紧张讨论,这群飞虫们决定,它们要亲自去拜访青蛙一趟,和它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就这样,它们选出了三个能说会道的飞虫,拿了一些礼品,有一个用绿色的水草编的王冠,还有一些像酒一样醇香的露水。

这三只飞虫来到了青蛙的住处,敲了一下门,青蛙打开了门(就是一片树叶),问了一句,“是谁?”

三只飞虫先将带来的礼物举了起来,然后恭敬的说道:“我们最最尊敬的青蛙殿下,是我们,我们代表飞虫家族来给您赠送礼物和授予王冠来了。”

青蛙看到有一顶王冠在自己的眼前闪了一下,然后又闻到了醇香的露水的味道,于是就将这三只飞虫让进了它的住处。

来到青蛙的住处,三只飞虫首先将那顶‘王冠’戴到了青蛙的头上,然后就开始对青蛙进行恭维起来。

“尊敬的青蛙殿下,我们这次其实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您这里的。”第一只飞虫首先说。

“是的,我最敬爱的青蛙殿下,但我们这次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只是想和您能够亲近一下。”第二只飞虫接着说。

“没错,我最最英武的青蛙殿下,我们希望您能原谅我们总是来偷吃庄稼的罪恶,虽然您吃掉了我们很多的同胞,但它们真的是罪有应得的,它们只是我们家族的一些败类,我们希望您不要因为一些人的恶意,而对我们家族所有的成员都有了偏见。”第三个飞虫也跟着说。

青蛙被带上了王冠,又听到了几句赞美的话,就有一些得意了,于是说:“哦,我可不是一个喜欢偏见的人,我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很客观的。”

“当然了,您的为人真是没的说了,您为了稻田能够健康的成长,为了那些人类的生活,真是鞠躬尽瘁了。”

“真是的,但有一点我们真是为您报不平了,您那么费力的为了他们人类,可他们居然还要将您捉住吃掉。”

“是呀,您是我们最最尊敬的,而他们居然这么对您,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三个飞虫轮番的说了起来。

“哎,不要提了,每次一想到这些,我就伤心。”青蛙显得有些沮丧。

“哦,好吧,青蛙殿下,我们不提那些不高兴的事了,现在,您能不能屈尊和我们喝一杯呢?为了见证我们这次历史性的见面。”三只飞虫将带来的香醇的露水端了一杯递到青蛙的面前。

青蛙正有些不高兴,闻到了那香醇的味道,就接过来,一饮而尽了。

就这样,三个飞虫轮番的劝着这只青蛙,一杯一杯的喝着。看看青蛙有些醉意了,这三个飞虫就问道:“尊敬的青蛙殿下,其实您最让我们佩服的就是您的眼力了,不论我们飞得多么快,您都可以经我们捉住。我看,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比您的眼力更好了。”

听到飞虫这样说,青蛙很得意,再加上有些醉了,于是它就对三只飞虫说道:“哈哈,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其实我的眼睛有一个和其它动物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你们飞得越快,我就看得越清楚,相反,如果你们呆在那里不动,我就看不见你们了。”说我,青蛙又举起一杯,一饮而进了。

“来,再给我倒一杯。”青蛙放下酒杯,叫了两声,就歪戴着那顶王冠,睡着了。

从此以后,这只青蛙再也没有捉到过一只飞虫,在饿了十天之后,它终于倒下去了,临死前,它对着它那还没有变成青蛙的小蝌蚪孩子说:“孩子,记住,不要将你的密秘告诉敌人,否则,吃亏的一定是你自己。”

第13篇:厦门教资考试幼儿园数学说课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

7、

8、

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

1、2……11。

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第14篇:青蛙飞行员教案

青蛙飞行员(大班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在边听、边说、边想的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三个小动物实现飞天理想的不同态度和行为,领悟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活动准备:

1.故事《青蛙飞行员》课件 2.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用动作引人小鸟

“老师做个动作,你们看看是哪个小动物?” “小鸟在哪里呀?”

2、“你想过自己也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吗?”

二、完整欣赏故事

1、打开课件

2、“小动物们也想飞上天,请你来猜猜他们都想了什么办法呢?”

“可以和你旁边的孩子说说。”

3、幼儿讨论,教师下位指导

4、幼儿个别回答“你猜猜,小动物们会想什么办法?”

5、教师讲述故事

“我们一起来来听个故事,听听,小动物们是怎样想办法飞上天的。”

6、“故事里有谁,谁成功的飞上天了,谁失败了?”

三、分段学习小动物想要飞的三种不同态度和行为,明白坚持才能成功。

1、小狗和小猫开始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了?

2、小狗又想什么办法了?为什么没有成功?

3、小猫有胆量尝试吗?她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4、小青蛙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四、完整欣赏故事

这三个小动物中为什么青蛙能成功?小狗和小猫都不能成功呢?

五、延伸活动

“如果你是小狗、小猫,你会怎么想办法飞上天?”

第15篇:青蛙写诗教案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学习2个偏旁。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

3.在读中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小动物,关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呢,老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歌曲,大家庭一下歌曲的主人公是谁: (青蛙)(利用电子白板放大功能让青蛙突然出现,吸引学生目光) 2.师:“这只小青蛙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呀还会写诗呢,你们想知道它写了一首什么诗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题:青蛙写诗。认读“写、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电子白板,由学生圈出生字。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画出课文生字、词语,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四人小组合作,一起读一读。3.小组间比赛读、指名代表在全班读。

4.认识“冖、灬”2个偏旁(利用电子白板批注功能,特别注解)。

三、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出示课件)快听:淅沥沥,沙啦啦„„什么声音?(下雨了)是啊!从声音中你感受到什么?(雨点儿很轻很小) 2.看到这么轻柔、这么细腻的小雨,小青蛙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它是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句:我要写诗啦!)

三、学习第二至四小节,感悟童趣

1.听到小青蛙要写诗啦,瞧瞧,都有谁来帮忙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自由读并思考:它们都帮了什么忙?(板书:逗号句号省略号) 3.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1)出示小蝌蚪图片,你们发现什么啦?(小蝌蚪就像一个小逗号)

(2)老师请孩子吹泡泡,你们发现什么啦?(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

(3)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一串水珠”,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呢?(省略号是六个小黑点,一个不行。)还能说一串什么?(训练语言表达)

4.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省略号和句号?(①圆圆的,当句号。②一串,当省略号。 ③豆芽可以当个小逗号。)

四、学习第五小节,启迪灵性

1.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小青蛙,它终于把诗写完了(出示诗文--),快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青蛙写的诗多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这个字是拟声词、形声字。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2.“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发挥想象,启迪孩子的灵性。) [教学板书] 7青蛙写诗 小蝌蚪--小逗号 水泡泡--小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教学反思] 《青蛙写诗》一文内容富有童趣,充满想象,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开展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如猜谜语、出示情境图等等。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时启发他们把“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联系起来,既认识了标点符号,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第16篇:小青蛙教案

第二课时 小青蛙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音乐,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民乐二胡的音色。 通过聆听音乐,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音乐当中的相同部分。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听出音乐中重复的部分(第三段和第一段乐曲基本相同)。 播放第二段音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音乐可以自我展示。

难点:通过聆听,学生能够找出音乐的相同部分。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上节课内容回顾。 导入:

聆听《花蛤蟆》 师:在东北呀,人们叫青蛙不叫“青蛙”,叫“花蛤蟆”,他们还特地为花蛤蟆写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学唱一句。

师:上节课呀,我们的小朋友齐心协力,帮助我们的小青蛙找到了家,今天小青蛙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说要邀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去玩耍,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邀请歌。

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一起去田野里玩耍吧。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们就跟着小青蛙一起开始吧。 聆听乐曲:

聆听A1部分, A1部分音乐表达了小青蛙们的什么心情? 聆听B部分,描绘画面。

聆听A2部分,这一段分与哪一部分的乐曲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师:大家听了这么久能告诉老师“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答)

最后就在《小青蛙》音乐中结束本堂音乐课吧!

课后总结

第17篇:折纸青蛙教案

飞马班家长助教活动方案

《送给妈妈的礼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纸青蛙的折法,并对其进行装饰美化,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及对青蛙的保护意识。

2.幼儿乐意参与家长助教活动,应体会其中的快乐。

材料准备:彩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今天阿姨给小朋友们给带来了一只小玩具(出示范作),你们看它是什么?幼儿回答:“一只小青蛙”。

2、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折纸青蛙。

二、新授。(老师与学生一起做)

1、拿出长形纸一张,幼儿仔细观察折叠步骤示意图,在一些简单的折叠步骤上,可以适当地请学生上台来完成,在复杂的折叠步骤上,分别到每组进行指导。一定反复地演示几次,注意对准(边线),比齐(折痕),抹平。

2、家长带做一遍后,其他幼儿分成五个大组进行比赛,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装饰。采用水彩笔给小青蛙添画眼睛和美丽的衣裳,

三、组织活动,分组进行青蛙跳远比赛。

1、同桌之间进行比赛,用手轻轻按一按青蛙的尾部,看谁的青蛙跳得又远又高。每组从中选出四名代表参加比赛。同时播放音乐《小青蛙》。

2、每组四名代表每次一名到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最后四名参加总决赛,获第一名者授予“青蛙王子”的称号,并奖励一项纸皇冠的头饰。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护它。 也请小朋友们把这只青蛙带回家,送给妈妈,让妈妈过一个高高兴兴的母亲节。

2010.5

第18篇:青蛙写诗教案

7 青蛙写诗(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过”、“给”、“当”、“串”、“们”、“以”6个生字,会写“们”字。

2.“串”字溯源理解字义,认识“们”的用法。3.认识标点“,。......”的样子。

4.会用“有......有......还有......”有条理地说话。重难点:

1、“串”字溯源理解字义,认识“们”的用法。

2、认识标点“,。......”的样子。

3、会用“有......有......还有......”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巩固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是谁呢?咱们跟着它走进课文继续学习,一起齐读题目。青蛙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呢?咱们先得送他过河。

二、理解内容,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

1、你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与同桌交流。)

2、师:说得真好!老师这有几张卡片,你会读吗?(教师出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学生齐读卡片。)

师:你能到黑板上来给它画出好朋友吗?(师摆小蝌蚪)

师:为什么这样画?(指第一行)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指读)说一说想法。

师:因为小蝌蚪长得像逗号,所以小蝌蚪游过来说—— 生:(齐读)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3、师:在这一节小诗当中有三个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师:“当”也是今天的生字,它还是一个多音字呢,跟老师一起读一读,dānɡ(当心),dànɡ(当做)。

4、师:谁能来给它也找找朋友呢?你为什么把“水泡泡”和“句号”放一起?

生:因为水泡泡和小句号很像,所以把它俩放一起。 师:(出示图片)所以,水泡泡说—— 生:(齐读)我能当个小句号。

5、师:把“一串水珠”和谁放一起呢?你们是从文中哪句话找到的,一起读一读?

生: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师:“串”字还有来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播放“串”的微视频)。我们中国还有好多的汉字都像串字一样都是由画到字一点点演变过来的。

这是一串水珠吗?(课件演示一颗水珠) 师:现在呢?(课件演示一串水珠)

师:很多的水珠连起来才是一串水珠。看,这又是一串什么?(课件出示“一串项链”)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串什么? 那一串水珠对青蛙说了什么啊? 生: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6、师:“们”也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的? 师:孩子们的识字方法真多,可老师有疑问了小蝌蚪对青蛙说我要给你当小逗号,水泡泡对青蛙说我能当个小句号,为什么一串水珠说的是我们呢?

是啊,两个人以上才用“们”,比如我们,你们,还有他们。学校里有老师们,还有同学们。

现在咱们一起学写“们”字。重点讲解“们”在菱形十字格中的点位。

7、通过数笔画的方式学认“以”。

8、师:现在,看着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都有谁来帮忙了?请人说,相机指导用“有„„有„„还有„„”的句式。他们帮了什么忙?(生接说)咱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背一背。(生自己练背)

9、青蛙的诗写好了,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他们都藏在青蛙的诗里,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用笔圈出来。

10、小青蛙到底写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包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们仔细听,包老师遇到小逗号,小句号,省略号时是怎样读的?一会请你起来学着包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请人读,齐读。

四、角色扮演,总结收获

1、全班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分角色读《青蛙写诗》,比比哪个小组表演得最棒?

3、全班齐读带动作。

第19篇:青蛙找家教案

人音第一册

《小青蛙找家》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2、大胆积极地参与表演、创编。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CAI课件、打击乐器、青蛙头饰、青蛙图片、音响资料、大歌纸、其他小动物头饰、荷叶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随《动物说话》音乐律动进课室。

教师创设出动物音乐会的情景来:(师):百灵鸟姐姐教很多小动物学唱歌,小动物们都学得很专心,就向你们一样(赞赏教育),今天它们在美丽的公园里开办音乐会,每个小动物都用自己最美妙歌声来唱出自己的歌声。 2、创设情景进行游戏,组织教学。

(师):“你们想不想去参加音乐会,跟小动物做朋友呀?” (师):“小动物都喜欢跟认真学习的小朋友做朋友的,一会儿看看哪组、哪个小朋友学得最认真,跟最多小动物做朋友,把它们请到你哪个小组的房子里来,哪组就是优胜组,我们,比比赛,好吗?”

(师):“现在,百灵鸟姐姐要考考你们会不会用歌声回答她的问题呢”?

(随琴一问一答,创编歌谣《动物怎么叫》,并做动作)。 3、激发信心与指导唱歌方法:(哇!百灵鸟,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认真唱,也轻轻唱的时候特别好听,能继续用这种方法演唱歌曲吗?)(奖励几个好的学生“金苹果”,或让小动物到唱得好的小组的房子里去。) 4、说话导入:

(1)(师):“告诉大家,今天有几位小客人也来到我们这里做客。”大家猜猜它是谁?

(2)出示谜语:“身穿大绿袍,说话呱呱呱,蹦蹦又跳跳,捉虫保庄稼。”

(3)(师):“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请看看可爱的青蛙吧。

5、展示青蛙卡通动画形象及叫声,请学生和小青蛙问声好! 6、(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我们分组来抢答。

(1) 世界上跳得最远的动物冠军是谁呢? (2) 你能模仿出青蛙的几种跳法?(还有没有补充的?) (3) 你能模仿出青蛙的几种叫声? 根据学生的回答,奖励积极表现的同学。

7、(师):“几只小青蛙一到就表演起来了”。你听它是怎样表演的”?(听小青蛙找家的伴奏) 教师边敲小乐器边读歌谣。

X X | X X | X X | X X | XX X | XX X | XX X | XX X | 跳 跳 呱 呱 跳 跳 呱 呱 跳跳 跳 呱呱 呱 跳跳跳 呱呱呱 8、请学生模仿读歌谣。

9、(师):“能用动作表示吗?”生创编动作。

10、用打击乐自由地探索模仿青蛙的叫声,并演示出来,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创作。分组让学生掌握:如敲双响筒,引导学生感受哪一种敲法更能体现小青蛙的叫声。 11、一组模仿小青蛙怎跳,一组敲打击乐器。

12(师):“音乐会上的其他小动物也学小青蛙表演起来了”(出示课件)“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说的呢?”请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动物编一个这样的歌谣,如“跑跑,喵喵”等。

二、积极感受、自主表现

1故事导入:音乐会结束了,有几只可爱的小青蛙,贪玩迷了路,心里很着急,一路上边跳边叫着,真想快点回家去,最后他们找到家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青蛙的故事。(课件演示) 2、听后引入课堂的组织:在整节课中,通过学生的表现比赛,帮小青蛙回家,通过这游戏,组织课堂秩序,也进行了爱护动物,互相帮助的教育。

3、听歌曲,看动画,学生拍手。提示:看谁最认真,耳朵最灵,能听出歌曲中小青蛙是怎么跳和叫的呢?。 3,提问,你能模仿出来吗?怎样模仿呢?

(1)提示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并让学生唱出或做出小青蛙的歌词或动作。

(2)在提问一部份后可让学生在听范唱,加深对歌曲的感受,并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兴趣。 (3)除此,还可以问:你还听到了什么呢?

4、展示歌词,随老师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5、学唱歌曲。

6.针对学生的一般情况,引导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叫声,(如学生声音没控制好,可幽默地说:是只老青蛙)从中启发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7、启发学生明白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歌声表现出来。

(师):“谁能说说,小青蛙找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用这种心情唱一唱吗”?

(师):“想一想,小青蛙看见妈妈和青蛙妈妈看见小青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8、多种形式练习,达到有感情地演唱。

1、师唱词,生唱\"呱 2分组对唱。

3、个别唱。

4、集体拍手唱)

9.用打击乐伴奏,其他同学演唱。 允许学生用多种形式来敲击。

三、参与游戏、表现创作

1.学生分组表现和创作。(可自由选择)

一组:学生围成圆圈,扮演“小青蛙的家”。家里的妈妈在焦急地盼着小青蛙回家。(两位学生扮青蛙妈妈,拿着荷叶在盼着望着)

一组:扮演“迷路的小青蛙”。

一组:扮演回家路上的景物如小草、小桥等。 一组:拍手唱歌曲。

2.音乐开始,“小青蛙”按节奏自由地做青蛙的动作,“家”的学生用节奏乐器敲节奏。唱到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了家”时,“小青蛙”跳到一个学生面前,“家”的学生和“小青蛙”交换位置。音乐起,游戏又开始。

3,小结:迷路的小青蛙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我们都为小青蛙感到高兴。

四、拓展与延伸

1.如果回家迷路的不是小青蛙,是其他的小动物或人,你能按这首歌的音与节奏一样,为他们编一首歌吗? 2.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表演。(带头饰表演) 3,延伸:

师: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只要你注意多用耳朵去听,我们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并可以创作出好听的歌曲来。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聆听,大胆地去表现自己,将来,说不定,在我们中间会产生出音乐家、歌唱家呢!老师期待着这一天!]

五.公布比赛结果,激励学生。

第20篇:折青蛙教案

折纸:青蛙

活动目标:

1、掌握双三角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地将左右两个角向同一方向折叠。

活动内容:折纸活动《青蛙》

活动准备:活动前带幼儿观察青蛙外形,大范例一个,正方形纸若干,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青蛙跳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启发引导幼儿总结青蛙外形特点。师:青蛙的头和身体象一个什么形状? 幼:三角形。 师:青蛙有几条腿。 幼:青蛙有四条腿。

师:青蛙的四条腿都是在身体两侧的,两条在前,两条在后。 师:它们分别是前腿和后腿,小朋友看看青蛙的前腿和后腿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幼:前腿向前伸,后腿向后伸展。

2、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前后腿的折法。

师:老师观察青蛙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了一个纸青蛙,你们看看老师的纸青蛙和你们观察的一样吗?它们的前、后腿是怎么折的? 幼:用上面一层向前折前腿,后腿是用第二层向下折出来的。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重点讲解双三角的折法。A:引导幼儿先进行两次对边折。

B:将大正方形纸变为小正方形,然后用左手将上面一层的正方形撑开,右手扶住上面半开口边折痕向底层的中线压折。 C:背面同样。

D:将上层两个小角向两个斜边的上方拉折,形成前腿。 E、掀开上层将下层的两个小角向三角形底边拉折,形成后腿。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4、游戏《青蛙赛跑》

A、将青蛙头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气,使青蛙向前移动。 B、引导幼儿找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赛。

5、引导幼儿将“青蛙”放在“池塘里”

小青蛙玩累了,它该到池塘里喝水,休息了。咱们把它们放到池塘里,让它们休息。小朋友也要向青蛙一样,该喝水,休息了。

6、喝水环节中,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青蛙的折法,盥洗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7、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小朋友回家教父母折青蛙进行游戏,一方面复习,增进家庭亲情。

幼儿园数青蛙 教案模板
《幼儿园数青蛙 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