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5 08:36: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司马光教学设计和教案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

1、故事引入法: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2、朗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插图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 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

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 (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 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20 司 马 光

小朋友

慌了

哭 叫 喊 跑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使劲砸

《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二、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 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

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 (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 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七、达标检测

推荐第2篇:学科教学设计和学科教案

学科教学设计和学科教案

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

时间分配:讲授15分

练习25分

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伊始,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锥,并让学生举出成活中的圆锥,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锥。并通过测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做数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2、通过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圆锥形实物、圆锥形教具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3)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4)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5)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一个底面 —— 是一个圆。

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一个侧面(曲面)—— 展开是一个扇形

课总后结

推荐第3篇:东郭先生和狼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犹豫”“大吃一惊”的意思并造句。

2、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中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理解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领悟寓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东郭先生和狼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交流反馈字词:

(1)正音:蜷成、抡(强调是第一声)起、岔道、犹豫 (2)理解词语:岔道——分开的小路。 抡——用力挥动。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指导理清课文结构。默读课文,按“东郭先生救狼—狼要吃东郭先生—老农打死狼”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1—

5、6—

7、8—10)

5、理清了文章思路,现在你能根据板书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东郭先生好心救了一条被猎人追赶的狼,狼得救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在这危急的时刻,老农及时赶到,打死了狼,并教育了东郭先生。)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引导学生根据老农的话质疑问难

1、老农是怎样教育东郭先生的?出示句子。

2、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预设:

为什么不能对狼讲仁慈? (理解:仁慈) 为什么说东郭先生太糊涂了?(理解:糊涂)

这个教训是什么?

(理解:教训)

3、老师归纳主要问题:(1)东郭先生怎样对狼讲仁慈?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不能对它讲仁慈?

4、选择一个问题,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找找有关的词语、句子来解决问题。

5、老师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1)“犹豫”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两处写了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想一想,他两次犹豫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次犹豫是在狼的苦苦哀求下,说明东郭先生被狼的可怜相迷惑而忘了狼的本性,所以心肠软了。)

(第二次是在猎人找不着狼向东郭先生打听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然后编了谎话,在猎人手下救了狼。这些都说明了东郭先生太糊涂、太愚蠢了。) 师小结:狼的苦苦哀求和那可怜的样子,让东郭先生心肠软了,忘记了狼的本性,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糊涂 愚蠢

(4)指导朗读,读出东郭先生犹豫、糊涂的那种样子。

6、抓住狼得救前后的语言、动作,帮助学生体会角色形象特点。(1)出示句子,体会狼对东郭先生苦苦哀求,并许诺抱恩。 (2)狼在什么情况下要东郭先生“把好事做到底”?用 “既然„„就„„”关联词说一说。

(3)通过读句子,体会狼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想一想表现了狼怎样的本性? 板书:凶残

(4)指导读狼的话。

(5)出示反问句,这句话什么意思?

(6)男、女生分句读,注意读出语气,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要选前句? 板书:狡猾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感叹号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课文中描写东郭先生和狼的对话中,运用了许多感叹号。这些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

1、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这里的感叹号表达了狼怎样的思想感情?(狼当时慌慌张张地向东郭先生求救,装出可怜的样子来骗取东郭先生的同情。

2、各种形式指导朗读。

3、出示句子:这两句话中的感叹号,分别表达了狼和东郭先生怎样的感情呢?同桌讨论。(狼是忘恩负义,东郭是愤怒的。)

4、指导朗读:个别读、表演读。

5、找出课文中其他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感叹号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句子,体会狼的凶残、狡猾,指导读出语气。

小结:我们联系上下文,通过词语和句子的品析,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了狼的凶残、狡猾,东郭先生的愚蠢糊涂,从中我们对感叹号和问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认识。那老农又是怎样对待狼的呢?

(三)学习课文的

八、九节

1、老农怎样用计打死狼,从中说明了什么?分角色朗读

8、9小节,边读边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机智、果断

2、此时,东郭先生完全醒悟了吗?

3、再读第六节,想想东郭先生把狼打死了会怎样想?又会对老农说些什么呢?

4、东郭先生好心救了狼,却险些送了命,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如果回答不出,老师可以提供三个答案给学生提供: (1)狼很坏,东郭先生很蠢。

(2)以后遇见狼,不要讲仁慈,要想办法打死它。

(3)世界上有像狼一样凶残狡猾的恶人,我们对他们不能同情,不能讲仁慈。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说一说。

2、选一个口头造句:犹豫、大吃一惊

课后习题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造句: 犹豫—— 大吃一惊——

2、拓展练习:与好伙伴合作排演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

推荐第4篇:《集市和超市》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佚名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集市和超市》教学设计

推荐第5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具:课件,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活动平行四边形。

学具:活动平行四边形,打印习题纸,黑色签字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们向他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能比划图形的形状,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开始!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谁和谁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建构概念

1、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呈现课本情景图)这是一个学校的一张照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2、构建概念

既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

先来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

师:还有什么共同点?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指黑板图形的平行边。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手中的1号纸上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能验证它们的对边平行吗?拿出你的工具开始吧!

学生操作,通过验证,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有同样的发现吗? 3.形成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刚才我们验证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那么其它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是不是也这样呢?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再来验证其它两个。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现在证实大家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说我们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

说说吧,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叫做平行四边形 (指名读)

(2)梯形。

再来看梯形 (出示:3个梯形)第一个刚才验证过了,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其他的梯形也这样吗?我们再来验证另外两个。

师:现在证实了吗?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师:能说说什么叫做梯形吗?

学生说明,板书:叫做梯形(于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后)。

师:谁来读读? (3)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反思如下:

一、游戏引入。课始,用“猜图形”的游戏,“大家提供信息一人猜”这样一个形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起点。但学生积极性未确实调动,学生怕上台,怕发言不好。

二、建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说不上来,只能由我举出例子,学生才恍然大悟。因此,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得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存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对比认识的方法,感悟、理解并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已有感性认识,但要用语言准确表述定义,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此,我分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归纳概念:第一,先观察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最先感知的观察到的是“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到这两组图形都有“对边平行”:第三.通过观察——学生动手验证——验证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检验不是很熟练,因此得小组合作,另外得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三、确立关系。在让学生判断、分类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加以巩固、总结、辨析、掌握,同学们在此项活动中理解较吃力,基本上为教师在表演了。此关系的讲解是我的一个困惑。

四、空间想象。第二次猜图形比第一次的猜图形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是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变式练习是对学生认知的强化,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个图形的特征才能透过现象抓到本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学生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活动效果较好。随着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的深入.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分图形”的活动。此项活动开展未完成,已到下课时间。因此我就安排它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完成。

几何知识的讲授学生较难于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观察、搭建、拼摆、测量、画图、描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空间观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评课稿在这节课中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也接触过梯形。本节数学课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理解、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铺垫,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及其运用,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遵循学生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再根据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进一步在老师引导下强化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最后,通过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范语言。这样即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又将小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三、遵循以发展思维为主线组织活动。本节课主要以发展思维组织活动,即让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在活动中思考。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初步结论——检验——结论的学习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四、练习设计合理。夏老师整节课设计的判断图形练习,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同时渗透了教学难点;猜图形练习,不仅有趣,有吸引力,更能概括巩固全课的知识重点。

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制作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并将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拉动,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体现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适时地加以引导,灵活地处理教材。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是从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还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进行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为几何图的出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我想这是听课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在优秀的课堂中,我总能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了解到自身现有教学经验的匮乏,学海无涯,所以我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推荐第6篇:牵牛星和织女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读“卧、凄、寞、箩、顷”5个生字;理解、积累“漂漂亮亮、舒舒服服、波涛滚滚、遥遥相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的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牛郎和织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培养想象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大胆、流利地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夏天的夜晚,抬起头来仰望星空。银河的两岸有两颗闪闪发光的星星。人们管这两颗星星叫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从古传到今,历久不衰。

今天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动人的故事。(师同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题,了解大意。思考:

(1)牛郎和织女为什么会生活在一起? (2)牛郎和织女为什么会分开? (3)牛郎和织女怎么样变成星星的? 2.自学生字、新词。

(1)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讨论。 (4)自由发言。

繁星闪耀:许多星星在闪烁。

男耕女织:男的在耕田,女的在织布,形容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3.学习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小组内讨论后发言。

得出结论:这一段既扣题又引出下文。 (2)自学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未弄懂的问题。 4.全班共同解决未弄懂的问题。 ①牛郎织女是怎么样生活在一起的?

再读课文第2——7自然段,学生思考后回答。 (织女孤单、牛郎孤苦寂寞,他们都渴望幸福生活。) ②牛郎织女是怎么样分开变成星星的? 读课文8——10自然段,学生思考后回答。

(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并让他们中间隔着天河。好多年以后,他们变成了星星。)

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美?找一找,并读一读。 ④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牛郎和织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课后习题 1.书写生字新词。 2.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

牵牛星和织女星

牛郎

幸福美满

织女

牵牛星

遥遥向望

织女星

天河

推荐第7篇:面积和面积单位_教学设计_教案

认识面积

铁厂沟镇学校 邵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示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能力目标

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圆片、小正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块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朋友,要上课了,你们准备好了吗?来,同桌之间相互击个掌互相鼓励一下。谁来和我也击个掌(生起立,停留在师生互相击掌状态)同学们,请看他和我的手掌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大家把你的一个手掌轻轻地放在课桌面上,看一看课桌面和手掌面,哪一面大?

生:课桌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面、课桌面都提到了一个“面”,这里所说的“面”让你想到什么? 生:面积。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二、面积的含义

1、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课件示主题图

师:明亮整洁的教室是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看教室里:黑板面和国旗面,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生: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比国旗面大。

师:你真棒!国旗擦得真鲜艳,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国旗。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请看大屏上这几样物体,它们的面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摸一摸,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表面是否大小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黑板表面比课桌表面大,课桌的表面比数学课本的表面大。 师:真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黑板表面、课桌表面、课本封面都是物体的表面。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生:举例说明面积。

师出示字典,请学生上讲台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所有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数学书,当老师竖着放、横着放、斜着放、它的封面面积的大小有变化吗。(生:没有)物体表面的面积不会因改变位置就变大变小。

2、通过封闭图形感知面积

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看屏幕。(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三角形、圆等)。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封闭图形吗?

生:没有开口。

师:对,像这样没有出口,首尾相连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再观察这一组图形,这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吗?它们有面积吗?

生:不是。我认为没有面积。

师:因为它们没有封闭,不成为平面图形,所以就无法确定它的大小。

3、总结面积的概念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面积的含义。

生概括师补充。

师小结: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完整板书)

4、与周长的区别

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周长吗?生答师补充。

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面积是指图形的大小。

三、明确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观察思考,探究交流

师:通过观察法,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这种比较的方法该叫做什么法?

生:观察法

师:(实物呈现:两块面积大小很接近的长方形卡纸,一张卡纸的面积略大,但是学生很容易看成一样大。)这个两块卡纸的面积谁大谁小?

生三种意见,一样大,纸片1面积大,纸片2面积大。

生:我们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教师将卡纸叠在一起)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卡纸2面积略大一些。

师:说的对,我们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 生:重叠法。

师:(呈现两个颜色不同的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码? 生:观察法不行,用重叠法尝试下(结果学生发现还是很难说出谁的面积大。)

师:怎么办?

生:选择一种常见的图形做单位来测量。 师:大家同意吗?想试一试吗?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给几个小组的学生准备方块、圆形、三角形)。

2、明确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师:有结果了吗?

组织学生汇报

小组汇报展示,引导学生说出: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同,但都能得出结论,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大。

思考:我们选择哪一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合适呢?为什么? 生:选择正方形合适,因为圆形和三角形摆的时候都有缝隙。

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四、练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推荐第8篇:《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 资 择 谨 慎

浴 姿 泽 勤 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推荐第9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是一条线。

师: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不能。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说得对。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略)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长方形最大 师:你是怎样比的?

生: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说说怎么比? 生:图形2大。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说明: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你真会动脑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还可以算一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你真有爱心!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怎么摆?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生: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不对,应该是9个。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是的。 生:没错。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开关的按钮

生: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指甲 生:„„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略)

师:到底对不对?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平方分米

师: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1平方分米大。

师: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24平方分米。

师: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1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米?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为什么?

生: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那要多大呢? 生:边长要1米长。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空

师: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是呀

师: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6个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下!(6个学生上台) 生:还是很空

师: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站吗?

生: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谁愿意来?(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很大

师: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怎么讲?

生: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改成60平方米?

师: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惑吗?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略)

师: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再动手测一测。师: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5×3=15个。 师:好办法!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只要一个

师:只要一个?怎么放?

生: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这个办法更妙了!还有更少的吗? 生: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呢?

生: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师:这

推荐第10篇:质数和合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理解感悟质数、合数的含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2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出示表演方阵图片)

学生欣赏,从中明确:“方阵”就是两排或两排以上的正方形或长方形队伍。

2、联系实际:

我们五年级4个班的学生参加表演,哪个班能排成整齐的方阵?

学生汇报,交流方法:

48=2×24=3×16=4×12=6×8(能排成四种不同的方阵) 49=7×7(能排成一种方阵) 41=1×41(不能排成方阵) 47=1×47(不能排成方阵)

3、思考:能否排成方阵与什么有关? 预设一:与因数的个数有关。

学生交流,明确:41和47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所以只能排成一列;而48和49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所以可以排成不同的方阵。

预设二:与奇数和偶数有关。

7可以排成方阵,48是偶数也可以排成学生交流,并用反例说明:49是奇数,49=7×不同的方阵,所以能否排成方阵与奇数、偶数无关。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以“能不能排成方阵”这一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借助身边熟悉的生活,常见的队列队形为载体来学习质数和合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了是否能排成方阵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初步感受到质数合数的本质,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完善概念

1、1~20以内的因数(学生利用学号牌活动) (1)20以内的质数:

独立思考:学号所代表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上台展示:请是质数的同学上台(举起学号牌)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47 集体订正:站错的同学,明确用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是质数。 小结明确:这些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20以内的合数:

随机采访:请仍留在座位上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所拿的学号为什么是合数?

交流明确:除2外,2的倍数都是合数;3的倍数都是合数,但3本身除外;5的倍数都是合数,但不包括5。……

小结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合数,可以用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判断,有时还可以用

7、11……去判断。

(3)特殊数“1”:

提出疑问:学号为“1”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站起来? 交流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突出了两个对比:一是质数合数和特殊数1的对比,通过活动让学号是质数的学生站在前台,合数的学生随环节的进行起立站在座位上,学号是1的同学始终静止不动,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二是站在前台的质数

2、

3、

5、7和合数中有因数

2、

3、

5、7的数的对比,如,同样是2的倍数,“2”本身是质数,而“2”的其他的倍数都是合数,“

3、

5、7”也同样如此。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明确了判断的方法。

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 22 29 35 37 87

【设计意图】:“找一找”这个环节,分为两部分:找1~2数的质数合数,目的是形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主要依托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学富有朝气,又扩展了学生的参与面。每个学生经过思考后站到相应的位置,然后报出学号,其他学生进行评判,不仅形成了学生与本的互动,还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辨别纠错中,从对比中,不断地提炼出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三、形成能力

例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要求:以三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建议:①划去2的倍数(但2除外)

②划去5的倍数(但5除外)

③划去3的倍数(但3除外)

④划去7的倍数(但7除外)

想:划去的数都是什么数?为什么

2、

5、

3、7 要除外? 学生交流后,明确: 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因数和1;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生在练习纸上制作,可小组交流。

照这道题的要求划去

2、

3、

5、7的倍数,但

2、

3、

5、7本身不能划去,最后把1划去,剩下的数就是100以内的质数了。

出示完整的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法“筛选法”找质数的。 100以内的质数表

顺口溜:

二、

三、

五、

七、一十一

三、十

七、一十九 二三

九、三一七 五三

九、六一七 四一三

七、七一三九

三、八

九、九十七

2、结合所学的这些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随机抽取学生介绍,并适时拓展。

3、辨解质数、合数和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1)辨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学生举反例反驳。

引导:你是怎样很快的找到这个数的,能说说方法吗? 交流,明确:先写出所有的质数,再找其中不是奇数的。 板书找的过程,并标注特殊数。 引申:这句话怎样改就对了?

交流,明确:除2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辨析:“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学生分组辨析,每两大组辨析其中的一句话。 小组合作,用刚才列举的方法找到特殊数。 小组代表上台板演辨析的过程。 (3)对比,明确:

除2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因为

9、15等特殊数的存在,“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设计意图】:“辨一辨”环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自然数的两种不同的分类中,感受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二是结合这些数的特点介绍自己的学号是什么样的数,如9是奇数又是合数等,答案是丰富的,全面认识了一些自然数的特性,从中一些夹在两者间的特殊数就显现出来了,为下面的辨析做准备;三是辨析有关联的两数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方法的指引中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逐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辨别的能力。

四、提升认识

1、填空:

最小的奇数是( 1 ),最小的质数是( 2 )。最小的合数是( 4 )

在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 9 )。即是偶数又是合数最小的是( 4 )。 20以内的质数是:

2、

3、

5、

7、

11、

13、

17、19 一个两位数由最小的奇数和最小的合数组成,这个数是( 14或41 )

由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以及最小的奇数组成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124 ) 知识拓展: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

从此这成了一道世界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值得骄傲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难题证明的最好的,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这一成果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但是他的证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就匆匆的走完了他的一生。

老一辈数学家留下来的任务,要靠我们下一代来完成,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知识,说不定将来的第二位陈景润就在我们中间。

【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形式,选取不同层次类型的题目,加深认识,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和灵活运用。

五、巩固练习

1.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27 37 41 58 61 73 83 95 11 14 33 47 57 62 87 99

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 22 29 35 37 87 17的因数:1 17 (质数) 22的因数:1 2 11 22 (合数) 29的因数:1 29 (质数) 35的因数:1 5 7 35 (合数) 37的因数:1 37 (质数) 87的因数:1 3 29 87 (合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

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错 )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错 ) 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错 ) 4.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17、

29、37 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5.你能把下列各数改写成几个质数和的形式吗?

6.有一个五位数,万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千位上的数比最小的合数多1;百位上的数是10以内最大的素数;十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两个连续质数的积。(这个数字是15726)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板书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11篇:真分数和假分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透彻理解概念,互动学习,人人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2.2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数的意义。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分数?

二、新知探究

1、以1个圆为单位“1”,在下面的图中涂上颜色来表示相应的分数(把每个圆看成单位“1”)。(见ppt)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刚好一个圆,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是一个多圆。

2、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分别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想一想:如果要表示5个5个

,该怎样涂色呢?

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四分之五=

13、在图形里分别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先想一想:每个分数各有几个?

4、观察比较:

发现:当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时,涂色部分不满一个单位; 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时,正好涂满一个单位;

当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 想一想:根据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可以把分数分成几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 第二类:分子比分母相等。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大。

5、真分数和假分数。

(1)用分数表示出各图的涂色部分,再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它们都比1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2)比较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大于等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 1 或等于1。 (3)根据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可以把分数分成两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第二类: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生: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l。

(因为真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假分数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取的份数已经超过了单位“1”或等于单位“1”,所以,它们都比1大或等于1。)

(4)看图填空。

把1平均分成( 3 )份,

(5)观察下面每个图形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6、根据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提升

1、判断。

) (1)假分数都大于1。( ×(2)真分数都小于1。( √ )

) (3)假分数有时比真分数小。( ×(4)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 )

) (5)所有分数都比1小。( ×

) (7)假分数不是分数。( ×

) (8)生活中,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9)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 )

) (10)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

) (11)分母是5的真分数有5个。( ×(12)分子是4的假分数有4个。( √ )

) (13)在所有分数中,不是大于1,就是小于1。( ×(1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 )

2、在( )里用分数表示下图阴影部份,并在[ ]里判断它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 真分数 ] [ 假分数 ] [ 假分数 ]

3、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4、下面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5、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圈中。

6、用真假分数表示以下彩色部分。

7、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8、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想一想: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分别把一个长方形、一个八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者大于1。

板书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者大于1。

第12篇:生活和百分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②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③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②通过情景引入,让同学们认识到百分数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对周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③培养学生们观察、思考、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 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和百分数意义的概况与理解。 ② 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3. 教学用具

课件,PPT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过程讲解:

1、老师:春天来了,又到了植树的季节。我们班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五

(一)班植了14棵,

(二)班植了34棵,

(三)班植了36棵。

你觉得哪个班完成任务的情况最好?学生思考…… 板书同学们的答案。

学生:五

(三)班完成的最好。

老师:好,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们再看一下各班分配的任务。你们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老师:出示信息

A:五

(一)班植了14棵树,分配的任务是20棵 B:五

(二)班植了34棵树,分配的任务是40棵 C:五

(三)班植了36棵树,分配的任务是50棵

现在大家有其他的想法吗?你能看出哪班完成任务的情况最好吗?怎么办呢? 学生: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我们可以这样试试看。 板书:化小数:

14÷20=0.7 34÷40=0.85 36÷50=0.72 化分数: 14÷20==70% 34÷40==85% 36÷50==72% 老师:现在你能一下看出来哪班完成任务的情况最好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看出来五(2)班完成任务情况最好呢?(揭示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学生:因为五(2)班完成的比例最高。

老师:看样子光看植树的棵树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要知道分配任务。各班植树的棵树占分配任务的百分之几,像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为了与分数区别及便于书写,一般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常写成带有这种“ % ”符号的形式。怎样把 写成带%的呢?,一般先写分子,然后分母和分数线简写成%。

2、老师:下面我们再看下面选棉衣的问题

老师:教师:天气越来越冷,老师想去买一套保暖内衣,在商场里选了这样两套衣服。在看了合格证以后发现这样一些信息,请你来帮老师选一选,买哪一套比较好?

预设:买第二套。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吗?(棉的成分是100%。) 追问:这个100%是什么意思?65.5%又表示什么呢?

讨论交流,并逐步达成共识:100%棉表示这件衣服是全棉的,65.5%棉表示这件衣服含有65.5%的棉。全棉的衣服更保暖,建议买第二件。

3、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 百分数的书写步骤:写出分数

• 用100除以分母,得到一个数值,对原分子分母都乘以该数值。 • 得到百分数

4、练一练: (1)1/4=( 25 )% (2)1/10=(10 )% (3)1/8=( 12.5 )% (4)6/5=(120 )%

5、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百分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相关的意义。

二、多媒体出示例题(足球“罚点球”、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

1、例: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个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7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20次,罚中18次。 3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10次,罚中7次。 5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25次,罚中21次

师:你们认为该派谁去罚点球呢?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1) 生独立算出,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 师再一次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并说出读写法。

2、举例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

(1)生活中也有百分数,老师这有一个哇哈哈饮料标签,标签上有百分数,谁来说说标签上百分数表示什么?(引导生说正确)(各种营养因子的含量)

(2)大家还收集了生活中百分数的资料,在小组内先说一说资料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从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一会再全班汇报,(小组说)

(3)、刚才同学们小组活动时非常认真,一会汇报看谁认真听,选一个你们组最感兴趣的汇报。哪组来呀? 学生搜集的资料可能有:

①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②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仅用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了占世界的22%,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③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律为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而我们却出口给其他国家。

3、百分数的用途、优点、特点

(1)、刚才同学们在衣服上标签上,食品包装盒上、酒精瓶上见到了这么多的百分数,这说明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的应用很广范,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

(2)、人们在比较时为什么采用百分数呢?(百分数便于比较) (3)、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总结特点(板书):分子有的是小数、整数、有的大于分母、小于或等于分母。

三、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试一试: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①、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答案:班级内近视的同学。 ②、一本书已看了40% ( )是( )的( )%,(还可以怎么填) 答案:已经看过的页数 全书的页数 40 还可以:剩余的页数 全书的页数 60

2、找异同,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答案

(1)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次考试我班学生全部达标,达标率是( C

(2)我校九月份用煤( D ) (3)一件衣服降价了( B )

(4)水解成冰体积会膨胀,那么冰的体积约是水的(A ) A、109.1% B、25% C、100% D、10 吨

3、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多媒体出示表格

4、巩固提高

(1) 一条路已修的占全长的( B),剩30%没修。 A、70%千米 B、70% C、千米 (2)一堆煤的质量是(A ) A、10吨

B、97%

(3)厂家检验110只三笑牌牙刷,合格率可能是( B) A、110%

B、98%

(4)小明家买了一袋大米,第一周吃去9千克,第二周吃去了40%,还剩下6千克。这袋大米共多少千克?

解:设这袋大米共X千克。 X-9-(40%)× X=6 解得:X=25千克

课堂小结

1. 70%、84%、90%、117.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2.写作:70% 读作:百分之七十。其中“%”称为百分号。 3.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百分数的读写和应用的? 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还有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百分数的应用。

板书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百分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相关的意义。

练一练:

(1)1/4=(25 )% (2)1/10=(10 )% (3)1/8=(12.5 )% (4)6/5=(120 )% 五

(一)班植了14棵,

(二)班植了34棵,

(三)班植了36棵。

第13篇: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总结等活动,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发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发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并且总结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练习纸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2 举例交流,引入新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例题,做一做,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一)引导观察,提出概念 1.出示教材第5页的例1。 观察下面的算式并分类。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2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写出来,一会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们分成了这样的两类:

第一类: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 第二类:9÷5=1.8 2÷3=0.6 26÷8=3.25 19÷7=2.71 师:那你可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生:第一类除数的商是整数,第二类除数的商是小数。

师:是的,那这一组算式跟我们今天要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呢,下面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答案。

(二)提出概念,深化了解

师:同学们分的很对,我们来看第一类算式,除数的商都是整数。那么我们就把这样的算式归归类,提出这样的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2=6,我们就说12是2和6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大家明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第一类其它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6=5 ,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生:30÷ 20÷10=2 ,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 21÷21=1,21是21和1的倍数,21和1 是21的因数。 63÷9=7,63是9和7的倍数,9和7是63的因数。

师:是的,那我们一直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因数和倍数是一起出现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因数和倍数说明的就是数与数之间在算式中的的关系。大家还要注意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好,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题,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看一看谁说的对,谁总结的好。

出示“做一做”

(1)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26和13 75和25 81和9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答案,并且说一下你的思考过程。(鼓励同学举手发言) 4=6,24能被4整除,所以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因为生:因为24÷26÷13=2,所以26是13的倍数,13是26的因数;因为75÷25=3,所以75是25的倍数,25是75的因数;因为81÷9=9,所以81是9的倍数,9是81的因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因为其中一个数都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所以就符合整数除法中,所定义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那我们继续来做一做下面的题,判断一下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下面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6÷2=18 12÷3=4 17÷1=17 20÷5=4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18,2和8是36的因数,36是2和8的倍数。 生:36÷ 12÷3=4,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17÷1=17,1和17是17的因数,17是1和17的倍数。 20÷5=4,5和4是20的因数,20是5和4的倍数。

师: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我们就继续往下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数的因数有几个,一个数的倍数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特征呢。

3 举例验证,发现总结

(一)因数的个数特征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数的因数有几个? 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求18的因数,那就说明在18的整数除法算式里,18是被除数。那么同学们就要想一个问题了,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呢?同学们请讨论一下,给出一个完整有正确的答案。

1=18 18÷2=9 18÷3=6 生:18÷ 所以18的因数有

1、

2、

3、

6、

9、18。师:大家同意这个答案吧!这位同学说的很对,我们只要把所有能整除18的数找出来,就是18的因数。好的,那大家再说一说30的因数有那几个呢?

1=30 30÷2=15 30÷3=10 30÷5=6 生:30÷ 30的因数有

1、

2、

3、

5、

6、

15、30。师:36的因数有哪几个呢?

1=36 36÷2=18 36÷3=12 36÷4=9 36÷6=6 生:36÷ 36的因数有

1、

2、

3、

4、

6、

9、

12、18。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对,说明大家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大家有没有从这里面发现什么有意思的规律呢?

生: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比如18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18.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说的很对。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数的倍数都有哪些呢?

(二)倍数的个数特征 出示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师:同学们根据倍数的概念,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呢? 生:应该找哪些整数除以2商还是整数,例如:2÷2=1 4÷2=2 6÷2=3 8÷2=4 10÷2=5 12÷2=6……所以2的倍数有

2、

4、

6、

8、

10、12…… 生:因为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所以还可以这样找:2×1=2 2×2=4 2×3=6 2×4=8 2×5=10 2×6=12……这里的积都是2的倍数。

师:我想同学们在算的过程中已经发现倍数的特征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对不对? 生:是的。

师:好的,那么我们再来说一说3的倍数和5的倍数,验证一下刚才的发现。 师:3的倍数有哪些?

3=1 6÷3=2 9÷3=3 12÷3=4 15÷3=5 18÷3=6…… 生:3÷3的倍数有

3、

6、

9、

12、

15、18……

1=5 5×2=10 5×3=15 5×4=20 5×5=25 5×6=30…… 生:5×5的倍数有

5、

10、

15、20、

25、30…… 师:我们总结一下因数和倍数的个数特征: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几道题的对与错,并说出你的理由。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5是因数,10是倍数。( )

4、36的全部因数是

2、

3、

4、

6、

9、12和18,共有7个。( )

5、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生:

1、(√)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例如6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

2、(×)例如3的最小倍数是3,最大因数也是3,它们是一样大的。

3、(×)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应该说5是10的因数,10是5的倍数。

4、(×)36的因数还有1和36,所以36的因数一共有9个。

5、(×)自然数1的因数只有1本身。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我们刚才已经总结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对以下的课题进行正确的应用和判断。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内容。

出示练习二

2:(1)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10 17 28 32 48 答:10的因数有

1、

2、

5、10。 17的因数有

1、17。

28的因数有

1、

2、

4、

7、

14、28。 32的因数有

1、

2、

4、

8、

16、32。 48的因数有

1、

2、

4、

6、

8、

12、

24、48。(2)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各写五个) 4 7 10 6 9 答:4的倍数有

4、

8、

12、

16、20。 7的倍数有

7、

14、

21、

28、35。 10的倍数有

10、20、30、40、50。 6的倍数有

6、

12、

18、

24、30。 9的倍数有

9、

18、

27、

36、45。

5: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请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画“×”。 (1)1是1,2,3……的因数。 (√) (2)8的倍数只有16,24,32,40,48。 (×) 9=4,所以36是9的倍数。 (√) (3)36÷(4)5.7是3的倍数。 (√) 6.填空。

1的因数有( 1 )个。 7的因数有( 2 )个。 10的因数有( 4 )个。 7.猜数游戏。

我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 答:这个数是18。 我的最小倍数是1? 答:这个数是1。

它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答:这个数可能是

7、

14、

21、42。它还是2和3的倍数,这个数是? 答:这个数是42.8.一个数是42的因数,也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答:42的因数有

1、2、3、6、7、14、21、42。这些数里面同时是3的倍数的是3、6、42。

课堂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且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并总结出了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2.教师归纳整理。

师:(1)首先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板书

因数和倍数

例1:观察下面的算式并分类。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2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答案:

2=6 30÷6=5 20÷10=2 21÷21=1 63÷9=7 第一类:12÷5=1.8 2÷3=0.6 26÷8=3.25 19÷7=2.71 第二类:9÷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18 18÷2=9 18÷3=6 答案:18÷所以18的因数有

1、

2、

3、

6、

9、18。例3:2的倍数有哪些? 2=1 4÷2=2 6÷2=3 8÷2=4 10÷2=5 12÷2=6…… 答案:①2÷所以2的倍数有

2、

4、

6、

8、

10、12……

1=2 2×2=4 2×3=6 2×4=8 2×5=10 2×6=12…… ②2×这里的积都是2的倍数。

第14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于没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4、认识梯形的特征。(1)感知梯形。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哪儿有梯形?

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你发现梯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与学生一同归纳并板书。 预设:是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哪些图形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为什么?

预设:第二组中的第3个和第5个图形不具备梯形的特征,第3个图形没有一组对比平行,第5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⑤归纳总结梯形的概念。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梯形的认识很深刻,你能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1)介绍梯形的底和腰。

教师:你知道四条边在梯形中叫什么吗?

学生: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2)介绍梯形的高。 教师:什么是梯形的高?

学生:从上底的一个点出发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梯形有多少条高? 学生: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也就是两底之间的垂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三)内化理解,沟通联系

教师:刚才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来打开学具袋,找出梯形。没有,那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一个梯形吧。

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内化理解。

(1)用长方形剪出直角梯形。

教师:谁是用长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汇报。 预设:

看看他剪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现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与长方形有共同之处?同样是四边形为什么任意四边形的裁剪方法不同?

小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只需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任意四边形则需要创造出一组具有平行关系的对边。

2.沟通联系。

(1)现在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我们用一个椭圆形的大圈表示所有的四边形,这个椭圆形的圈就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以此类推分别表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入四边形的大圈,能这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相互说一说应该怎样表示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两人一组适当交流,在本上画一画。

(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善关系图,课件呈现:

3 巩固提升

1.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B D )。

A.6和

1B.5和

4 C.2和4

D.3和1 2.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板书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第15篇: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3. 教学用具

量杯、量筒、容器、长方体纸盒。

4. 标签

五下数学,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25px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25px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 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答案:1:mL

L

m3

2:4000 4.8 82 0.5 35000

2400

8040

785

0.785 3:18÷1.5=12(瓶) 4:400×225×300 =27000000(mm3) =27(dm3) =27(L) 5:22×10×1.8 =396(m3) 6:3×2.5×2 =15(m3)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习题

1、单位换算

8.04

mL

1L=(

)ml

1250毫升=(

)升

1 L=(

)dm 3.6立方分米=(

)升=(

)毫升

6.7m³=(

)dm³

5.4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6.7 m³=(

)dm³=(

)L

2、选择题

(1)一个容积为80升的长方体油桶,长5分米,宽4分米,那么它的高为(

)。

A、32立方分米

B、32分米

C、0.32分米

D、4分米 (2)43.5毫升=(

)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A、0.0435,43.5,0.0435,0.0000435 B、0.0435,43.5,0.0435,0.000435 C、0.435,43.5,0.435,0.000435 (3)一个长方体木箱。如果高减少4分米后,刚好变成一个正方体,并且它的表面积减少96平方分米,则这个长方体木箱的容积是(

)立方分米。

A、90

B、160

C、250

D、360

3、解决问题

(1)把84升水倒入一个长7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水池内,池内水深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0㎝,宽是30㎝,高是40㎝。缸内的水离缸边5㎝,缸内的水有多少升?

(3)在一个长100厘米,宽80厘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放入一个长方体的铁块,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时,水面上升了4厘米。 (a)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b)如果铁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4)一种汽车的油箱是一个长方体,长0.8m,宽0.5m,高0.3m。这个油箱最多能装进汽油多少升?如果这辆汽车每行驶100千米耗油7.5L,这箱汽油最多能行多少千米?

板书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3 1mL=25px3 例5: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第16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不同

指导思想不同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的含义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下面我们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对应元素进行分析。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不便于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并要求用可操作的行为词进行描述,在认知领域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所针对的对象。

(3) 教具的使用与媒体设计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备课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和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

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17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 “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5)教学评价

教案:在编写的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总之,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

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18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 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 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 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 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 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 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 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 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 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 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 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 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 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十六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平方米

第19篇:面积和面积单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 教学用具

计算机、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15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一年有几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 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学生观察年历卡。

同桌交流①---④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拳图,指着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指着拳头读儿歌。

(3)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得住呢?同桌交流

生1:我知道上半年单月都是大月,下半年双月是大月。 生2:七月和八月最特殊,两个大月是连在一起的。

……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计算平年全年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生自由计算。

师生交流计算方法。

方法一: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11×30+7+28=365天

方法四:30×12+7-2=365天

……

师:非常好,大家想出来这么多的方法计算。老师还想请大家再观察一下。你认为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方法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年有7个大月和4个小月。

生2:方法三也是可以的,加上7,就是有7个大月地意思。

生3:方法四把每个月都看作30天,把7个月各加1天,但还要减去二月多加的2天。

……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一年有365天,更清楚了一年有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我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同学们可真有本事。

4.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和第2题。

5、研究平年、闰年 (1)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爸爸要外出参加活动(2月27日-——3月5日)他习惯每天喝茶(2袋/天)。你认为至少需要准备多少袋茶叶?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需要带多少袋茶叶?

生1:7×2=14(袋)

生2:我觉得是8×2=16(袋)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请你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是29天。

师:你说的很好。哪些年份是28天,哪些是29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总结规律。 课件出示:1997——2008年的2月份月历。

师:你发现了什么?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有366天。(板书:四年一闰。)

课件出示:1900年、2000年、2100年的2月份月历。

师:年份是整百的,都是4的倍数,应该都是闰年呀。为什么有的不是?怎样判断整百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师:年份是整百的,为什么一定要是400的倍数,这一年才是闰年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回去与家长一起作进一步的研究。(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小结:看来,闰年、平年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记住它的规律,就可以很快的判断啦。

6、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解决问题。

师:最近学校的小李老师也遇到一件事情,他也很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课件出示问题:学校小李老师要去支教,连续工作两个月。可能要去多少天?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他可能要去多少天?

生1:61天

生2:60天,62天都有可能的。

师:很好,我们一起整理一下。62天的你认为可能是哪两个月?

生1:62天有7月和8月。

生2:还有,12月和1月。

师:还有第三种可能吗?那么61天呢,谁来说说看?

生1:61天有3月和4月、4月和5月、5月和6月、6月和7月、8月和9月……

师:你一下子说了那么多可能,很好。谁还有补充?

生2:老师,只有一句话就可以啦,一个大月加上一个小月。

生3:不对,应该说是连续的大月和小月。 师:说的太棒啦。只要是连续的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就符合条件。

师:还有可能去几天?

生1:59天,1月和2月,2月和3月,二月28天。

生2:那还有可能是60天,这时二月是29天的。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帮小李老师把各种情况都想出来了。小李老师是怎么选择的呢?这是他回来的一张火车票,他( )月( )日可以回到家。

生1:9月31日到家。

生2:不对,应该是10月1日。9月是小月只有30天的。 (2)记一记节日。 1)国庆节是()月()日; 2)植树节是()月()日;

3)你的生日是()月()日;你妈妈的生日是()月()日。 (3)介绍农历。 师:春节是几月几日? 生1:2月9日。 生2:1月31日。 ……

师:这是怎么回事?春节怎么老是在变呢?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记得。(板书:农历)请同学们看看历卡,下面有一栏是这样写的。(初

一、初

二、初三.........)

师: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呢?请你来看看。 ........师:像“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们都是按农历来记得。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找找,把他们列出来。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三、巩固练习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附答案:1)一年有365天或366天。2)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是平年;2008年、2012年是闰年。

3)填一填

(1)一年有( )个月,( )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月和( )月

附答案:(1)一年有( 7 )大月,( 4 )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拓展提升

1、2014年王刚过了第12个生日,刚好12周岁,可王刚的爸爸也过了第12个生日,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爸爸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王刚是哪一年出生的? 附答案:爸爸出生的年份是闰年,每隔四年才一个闰年,爸爸生日是2月29日。王刚是2002年出生。

2、暑假放假从7月2日开始,9月1日开学,暑假共放假多少天? 附答案:7月2日到7月31日30天,8月是31天,30+31=61(天)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我认识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我记住了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我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了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我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课后习题

作业:练习十七的第

4、5题。

板书

年月日

第20篇:面积和面积单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叠一叠等活动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会运用

3. 教学用具

ppt课件

4. 标签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手掌面小活动

老师带了一个盆来做个小游戏,需要请一名同学帮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师生两人分别把手浸没在盛水的脸盆里,在黑板上印上一个手掌印,标上序号,请同学回位,其他同学抬头睁开眼,猜猜几号是老师的手掌印,几号是学生的手掌印? 生:…… 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师:准确的说法是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书:面

请同学来验证下(师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体表面

师拿出数学课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里很多物体都有面(课件演示•黑板面,课桌面,电视面,学习园地面)。 板书:物体表面

教室里还有什么物体有表面?

数学课本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我们称它课本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课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

你会摸出课桌面么?课本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黑板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3、引出面积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顿一会)——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

叫做它的面积

生齐读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贴出标题:认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如说: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

生齐读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4-5名学生)

大家说得真好。

(二)、封闭图形的面积

1、封闭图形

师:课本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它画在黑板上。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称为平面封闭图形,简称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我们原来学过的圆形、正方形也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

这两个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封闭图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不封闭图形,问:这几个图形有没有面? 生:没有面 师: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

师:这几个图形是不封闭的图形,没有面,没有大小

2、封闭图形的面积

像长方形,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停顿一下)面积。

例如说: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的面积谁会说?

圆形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怎么说?(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积是指……)

3、用手摸面积,

指名生摸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看摸对了么?

4、区分周长与面积 拿出学案,做题

四边形的一周是它的周长么? 四边形一周的( 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的( 大小)是它的面积 能分清周长和面积了么?

谁能说说课本面的周长和面积,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第一组:大小差异大的两个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学课本,练习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你是怎样发现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

确实是这样,用眼睛观察就能比较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我们把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小结:两个图形大小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大小比较.

2、第二组:7*6的长方形和6.5*6的长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对于这两个长方形,课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个大同学的举手?

生1:看不出来, 生2:一样大 生3:1号大 生4:2号大

师:看来仅凭观察来比较大小不大合适了,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比较一下么? 生:把它们合起来比较一下。(重叠一下)

师:这种合起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我们比较手掌面和课本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当图形的大小比较接近时,仅凭观察已经难以比较他们大小,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3、第三组:比较2*7长方形纸片(3号)和3*5长方形纸片(4号)(一眼看不出且重叠也难以比较大小的图形)

(1)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观察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么? 生:不能

师:那用重叠法试试

生:也不能,蓝色长方形比粉色多一块,粉色的也比蓝色的多一块 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先剪下再重叠

师:不错,是个方法。现在老师不让你破坏长方形纸片,拿出面积测量器 有什么特点?

生:绿色,透明,有方格

,同桌合作操作比较上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出来的就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比较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投影展示)用塑料片去量长方形,粉色长方形号占14个格子,蓝色长方形占15个格子,所以蓝色长方形大

师:像这位同学比较的方法叫做数格子法。板书:数格子 课件展示数格子法

(2)标准一致

老师还有一些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比大小 师:哪一种比较好? 生:正方形

师:所以以后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 修改板书:数格子法---数方格法

师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较:这种方法行么?

生:不行,因为大小不一样,数量就不一样,比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数方格比较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比较。

想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四、巩固练习

1、瞧,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老师从这张地图上描下的四个省的地图轮廓,你能比较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并给它们按照最大吗?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老师这还有四个图形,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3、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画在了方格纸上。现在应该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数一数,比一比,并写出方格的个数。数方格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吗?

生1:先数整格子数,再数半个数,半格数除以2,最后加起来 生2:先数整格子数,两个半格凑成一个整格,

生3:把多余的拿下来补在缺口里,凑成一个长方形,再数 (强调: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终数整格的个数)

同学们真厉害, 想出来三种方法,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好么? 同学们鼓掌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么?

五、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学完了,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了物体表面,认识了封闭图形,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知道可以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还有用数方格比较时要用统一的标准

学案上还有一个第四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你能完成么?

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观察法 重叠法 数方格法 用统一标准比较

教案和教学设计
《教案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