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学生试讲教案模板染色游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9 08:33:3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染色游戏教案

课题:染色游戏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课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观察三原色的融合变化,通过有趣的染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观察学习水粉颜料的水溶特点,提高学生认识颜色、使用颜色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使用浸染、点染的手法,进行染纸课堂活动;并对染纸作品进行剪纸练习,装裱在黑色卡纸上,使其成为一副色彩缤纷的装饰画。 学情分析:美术课中的常用颜色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并经常使用,他们也已具备了初步使用剪刀的能力。学生实践操作浸染、点染的染色方法,大胆使用多种色彩进行染色练习;之后,根据染好的色彩效果,进行剪切,使作品更具创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折、染方法将宣纸染色,使用对折剪的方法对染纸进行美工加工。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边折、对角折、来回折等折纸方法,运用水粉色的水溶性进行点染、浸染的染色活动,观察学习染色时颜色与颜色渗透的变化。展开染纸等待干透后进行剪裁加工,装裱在黑色卡纸上,成为一件色彩缤纷的装饰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染纸作品的色彩之美,以及对称花纹的形式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多种折纸的方法。

2.教学难点:染色时对颜色渗透程度的掌控。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染色游戏》注重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感受,在游戏的乐趣中学习。故在教学环节主要是以引导学生探索色彩变化关系这方面进行,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染色的宣纸进行剪纸处理,为高年级的剪纸课程做铺垫。在折纸染色的过程中,介绍多种折纸方法与其所对应的染色后效果,能让学生初步对折纸的对称性有一个概念,通过染色展开后的效果与折纸方法作比较,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

一、导入新课。教师示范游戏

师述:把各种吸水的白纸折叠后放入颜料盘内浸染,通过颜色互相交融,白纸会产生美丽的花纹。这个游戏很有趣哦!

这种方法叫做“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是通过“染”出来的哦,欣赏扎染工艺。

猜一猜:这些复杂丰富的图案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而成的?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

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用染好的纸做的装饰品。

师述:这个装饰品很漂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的具体做法。

2、教师边讲边演示染纸的折叠方法: (1)“田”字折叠 (2)“井”字折叠 (3)“十”字斜角折叠 (4)“米”字重叠折叠

3、教师边讲边演示染纸的浸染方法: 折纸成角→一角浸染→换角浸染 课堂总结。

师述:同学们主要记住两项内容:染纸的折叠方法和染纸的浸染方法。

四、学生制作 作业要求:

(1)用一种方法折纸并染色(折的次数越多,图案越丰富) (2)颜色丰富且变化多样(三原色相互渗透的关系) (3)用对折镂空剪的方法加工染纸 (4)把剪好的作业粘贴在黑色卡纸上

五、作业评价

六、拓展:民间扎染艺术的简介,英国艺术家Jane Callender的扎染艺术欣赏,并介绍运用扎染艺术创作出的一些衍生品,体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推荐第2篇:染色游戏教案

课题:第1课染色游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折叠染纸,然后进行浸染练习。

2、在染色游戏中,感受色彩的变化。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折叠染纸和浸染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染好的纸做装饰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几幅范画。 学生:颜料、水、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述:把各种吸水的白纸折叠后放入颜料盘内浸染,通过颜色互相交融,白纸会产生美丽的花纹。这个游戏很有趣哦!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用染好的纸做的装饰品。

师述:这个装饰品很漂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的具体做法。

2、教师边讲边演示染纸的折叠方法:

(1)“田”字折叠 (2)“井”字折叠 (3)“十”字斜角折叠 (4)“米”字重叠折叠

3、教师边讲边演示染纸的浸染方法: 折纸成角→一角浸染→换角浸染

4、作品展示。

三、课堂总结。

师述:同学们主要记住两项内容:染纸的折叠方法和染纸的浸染方法。

四、布置作业。用染好的纸做装饰品。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折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浸染。

五、作品展示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推荐第3篇:《染色游戏》教案

《染色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将其折一折、浸一浸、染一染颜色,学习将白纸染出美丽花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水粉颜料可加水调和并容易上色的特点以及宣纸的吸水特性,用纸浸染的方法染制美丽的花纸。并联系生活加上自我的创造力,将染制的美丽花纸制作成美观的作品。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染色游戏千变万化的乐趣,感受水粉色彩带给我们生活绚丽多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染纸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纸的不同折叠方法,将折叠过的纸在水粉颜料中浸染,形成美丽的花纸。

难点:纸张折叠的方法、浸染时水份的控制以及浸染颜色和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 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课前气氛营造:在教室四周挂上水墨画原作,播放中国古典音乐。

1、游戏介绍

(1)“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大家知道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做什么游戏吗?”“今天的游戏非常特别,做什么待会儿告诉大家,但是要想做好今天的游戏吗,就得先了解清楚它的规则!你们看墙上这些画,它们与我们平时用水彩笔、铅笔等画出来的画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回答。)

(2)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把毛笔蘸饱了水和墨,在宣纸上重重的画一笔)。“快看!出现什么变化?再画第二笔,又出现什么变化?第三笔呢”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学生试画。指导交流。 (3)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2、游戏开始 (1)游戏接龙:

教师在黑板上贴好宣纸(注意宣纸下面要垫好报纸),每组边上放上一支毛笔,小组排好队,第一个学生先用毛笔饱蘸墨汗和水在宣纸上画上一笔(各种大小点、长短变曲线均可),再后面的学生接着笔不再蘸墨和水继续画,画出的墨迹要与前面同学的不一样。(一个一个接龙,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特性,体验墨迹从湿到干的变化。) (2)认识工具:

图片欣赏: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它们是进行水墨游戏的主要工具材料。

小组讨论:毛笔和其他笔有什么不同?宣纸和其他纸有什么不同? (3)图片欣赏,体会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用笔方法的不同及为什么会有淡淡不同的变化。

(通过欣赏,认识到一支笔行会因为用笔方法的不同可以画出细的线条、粗的笔触;水分的多少导致的变化:干燥的擦痕、渗化的墨渍……)

三、课后拓展

今天的游戏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各组都画出了好多的好作品,但是今天的游戏并没有结束,下次的美术课上,我们将继续进行更有意思的水墨游戏,如果想在下节课上取得好的成绩,那就可以在课后尝试更多更新的画法,并多作练习。另外,可以从课外书报上搜集大人们的水墨作品,将你认为好的作品图片带来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4篇:《染色游戏》教案(推荐)

《染色游戏》教案

教材分析

水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水墨画,他们对这门艺术很陌生,所以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画,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以精炼的文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获得启发。本课有两版,—版着重介绍了水墨画的工具、材料;也就是游戏的工具、材料,以及初步的线条练习,水墨特性的尝试。二版着重介绍了一些范作欣赏,文字中隐含着教学的目标与形式,以及一些小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2、尝试练习、体验水墨特性。

3、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墨特性。

毛笔、水分的控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作品、图片、装墨汁的小碟等;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音响器材。

师生共同准备:墨汁、毛笔、水瓶、2~3张小宣纸、每一小组1~2张大宣纸、毛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课前气氛营造:在教室四周挂上水墨画原作,播放中国古典音乐。

1、游戏介绍

“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大家知道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做什么游戏吗?”“今天的游戏非常特别,做什么待会儿告诉大家,但是要想做好今天的游戏吗,就得先了解清楚它的规则!你们看墙上这些画,它们与我们平时用水彩笔、铅笔等画出来的画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回答。)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把毛笔蘸饱了水和墨,在宣纸上重重的画一笔)。“快看!出现什么变化?再画第二笔,又出现什么变化?第三笔呢”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学生试画。指导交流。

③ 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一)

2、游戏开始

① 游戏接龙:

教师在黑板上贴好宣纸(注意宣纸下面要垫好报纸),每组边上放上一支毛笔,小组排好队,第一个学生先用毛笔饱蘸墨汗和水在宣纸上画上一笔(各种大小点、长短变曲线均可),再后面的学生接着笔不再蘸墨和水继续画,画出的墨迹要与前面同学的不一样。(一个一个接龙,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特性,体验墨迹从湿到干的变化。)

② 认识工具:

a.图片欣赏: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它们是进行水墨游戏的主要工具材料。

b.小组讨论:毛笔和其他笔有什么不同?宣纸和其他纸有什么不同?

③ 图片欣赏,体会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用笔方法的不同及为什么会有淡淡不同的变化。

(通过欣赏,认识到一支笔行会因为用笔方法的不同可以画出细的线条、粗的笔触;水分的多少导致的变化:干燥的擦痕、渗化的墨渍……)[ 课后拓展

今天的游戏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各组都画出了好多的好作品,但是今天的游戏并没有结束,下次的美术课上,我们将继续进行更有意思的水墨游戏,如果想在下节课上取得好的成绩,那就可以在课后尝试更多更新的画法,并多作练习。另外,可以从课外书报上搜集大人们的水墨作品,将你认为好的作品图片带来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5篇:小班美术教案 染色游戏

小班美术活动:染色游戏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印染活动掌握印染的方法,引导幼儿感受印染作品的美。

2、培养幼儿认真做事的习惯。

3、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

两盒颜料,两块湿毛巾,大泡沫板( 陈列幼儿作品)、范例若干,餐巾纸幼儿人数的两倍多,

活动过程:

1、出示范例,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块漂亮的手帕,你们想看吗?

你们看这些手帕漂亮吗? 那你知道这种手帕怎么弄出来的呢? 你们想来试试吗?

2、老师简单示范,讲解印染方法,示范后请幼儿讲讲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最后一次故意蘸得多一点,请幼儿想一想颜料为什么会滴下来。——和幼儿一起讨论要注意的问题。 (1)蘸颜料的时间不能太长。

(2)打开时小心慢一点,不弄坏纸巾。

3、幼儿染手帕,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印染。

(2)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3)提醒幼儿不弄脏衣服。

(4)鼓励幼儿在打开时不怕困难,坚持做完一件事。

4、讲评(将幼儿作品平放在泡沫板上,幼儿围坐在周围) 今天,我们每人都印染了手帕纸,你们觉得你们印染的手帕纸漂亮吗? 老师也觉得你们的手帕很美,你们印出了这么美丽的手帕, 你们想把这么美丽的手帕送给谁呢?

推荐第6篇:《染色游戏》教学设计

《染色游戏》教学设计

刘慧丽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较强,本节课根据染纸艺术富有童趣又极具创造性的特点,通过纸艺术的色彩美、图案美,让学生去欣赏、感受民间工艺——染纸的美,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设计·应用,染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种,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利用宣纸的吸水性强,结合多种方式的折叠后,采用浸、点、染等方法,使纸面色彩变化而有规律,色与色之间渗透自然而富有变幻。体会染色游戏的同时,将自己的作品装饰到生活中,感受了用美术来创造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将其折一折、浸一浸、染一染颜色,学习将白纸染出美丽花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水粉颜料可加水调和并容易上色的特点以及宣纸的吸水特性,用纸浸染的方法染制美丽的花纸。并联系生活加上自我的创造力,将染制的美丽花纸制作成美观的作品。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染色游戏千变万化的乐趣,感受水粉色彩带给我们生活绚丽多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染纸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纸的不同折叠方法,将折叠过的纸在水粉颜料中浸染,形成美丽的花纸。

教学难点:纸张折叠的方法、浸染时水份的控制以及浸染颜色和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效果。

解决措施:通过教师示范和不同制作方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折叠方法和浸染颜色和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帮助、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 学生准备: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剪刀、固体胶。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宣纸: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纸吗?你们知道这种纸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小结: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画纸,是吸水性很强的纸,是用来画国画和写书法的。

2、宣纸的特点

试一试(教师示范):将几种水粉色分别滴在宣纸上,水粉色被宣纸充分吸收并晕染开,形成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点。(学生观看老师示范,感受宣纸的晕染效果。

小结:这就是宣纸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染色游戏”。 板书:染色游戏

二、探索新知

1、比一比:将刚才直接滴染的示范作品与折叠后进行浸染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两幅作品。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幅?

学生表述观察、比较的结果。(直接滴染的作品,图案大小不一,颜色少。折叠后浸染的作品,图案排列整齐,颜色丰富。折叠后浸染的作品跟更美观一些。)

2、折叠

出示四幅不同的折叠示意图,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种折叠方法。图片:“田”字折叠 “井”字折叠 “十”字折叠 “米”字折叠 提示: (1)折叠方法:先折实线,后折虚线。(不同小组成员根据折叠示意图探究不同折叠方法。)

(2)纸不能折得太厚,并注意折平整。

探究成功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教大家一种折叠方法。

3、浸染 教师示范

(1)将折叠好的宣纸放入水粉色的盆子中进行染色,注意手要捏住纸,从边或角开始染色,一个颜色染透后再换另一个颜色。可在同一张纸上染上不同的色,色彩要清楚而且要变化,为了使颜色染得清晰,可用水粉笔蘸上颜料帮助染色。 (2)染色可以用同一色进行,也可以用多种色彩,为了使色彩变化丰富,操作时要注意用色深浅的搭配。不要太多的白色。

(3)不能染得太湿,避免影响染色效果,并且不易展开。 学生观看老师示范,学习染色方法步骤、颜色搭配和注意事项。

4、展开

(1)小心地展开染色的“布”,注意动作轻,避免撕破。

(2)请学生相互欣赏展开后的作品,交流一下作品中颜色是否产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从中体验色彩变化的美。

(3)找一找:出示四幅染纸作品,请大家找找看,这四幅作品分别是根据哪种折叠方法制作的?图片:四种不同折叠方法制作出的四幅染纸作品。

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展开时的注意事项。并交流所感受到的颜色变化与美感。

5、创作引导

(1)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些漂亮的染纸作品能用来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能包书、做头饰……) 小结:染纸作品能用来装饰生活。 (2)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欣赏作品,发现花瓶穿上了染纸的花衣。漂亮的染纸作品变成了精美的剪纸蝴蝶。图片:染纸花瓶、用染纸制作的剪纸蝴蝶(学生作品) (3)说说自己的创意,想制作什么样的染纸作品?

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自己的创意。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运用先折叠后浸染的方法制作染纸作品,并发挥创意将其变成其他工艺品。 作业步骤:

1、折叠,选用一种折叠方法或自行探究一种折叠方法,将宣纸进行折叠;

2、浸染,将这好的宣纸,在水粉颜色中浸染,注意水份控制和颜色的搭配。

3、展开,小心地展开染色的“布”,注意动作轻,避免撕破;

4、创作,将染好的花“布”制作成工艺品。教师巡视、帮助学生。

四、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的作品,展开自评、互评。

1、介绍“我”用了什么样的折叠方法,或“我”的创意是什么?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本课总结:多色染纸出现五彩斑斓、色色俱全的效果,是一种美;单色染纸出现质朴明快、朴素简洁、清新自然的效果,也是一种美。我们每一位同学今天都从中感受到了染纸艺术的魅力。

五、拓展

民间印染工艺与很多种,其中扎染工艺和我们今天学的染纸艺术最为接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图片:扎染的制作和作品,用扎染自制的T恤。(感受民间印染工艺的美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推荐第7篇:幼儿试讲教案《影子的游戏》

幼儿试讲教案|《影子的游戏》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 有你就有我 你来我就来 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

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

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

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

2、作品的特点?

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 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

1、先把轮廓画好。

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

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

1、左右手配合。

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

1、填画

2、组合。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推荐第8篇:试讲教案

专题一: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结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近几次课程的任务是对高考语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做一个总结性地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六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用法十分多样化,容易混淆,同学们需要重点区分记忆)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 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拔出佩剑击碎了它。这里“而”表示撞的结果,可以不译。】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3、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的时候,“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1、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推荐第9篇:试讲教案

试讲一: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教育在当代社会是关系到每个人,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而且,教育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以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也同样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部矛盾实务方方面面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维度:管理职能维和教育、教学业务维。 那么,教育管理学有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来认识它。 一是,教育事业的管理,二是,教育组织的管理,三是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这三者之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关系。

第一个层面,教育事业的管理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从宏观上对教育的管理。它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大政方针政策,方向性的,也就是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国教育的方针,那么我国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教育方针,什么样的教育是科教兴国。

其二,制定发展规划,

其三,解决问题。1,提高认识,找出矛盾。2,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3,制定教育管理的法规,依法进行教育管理,4,解决教育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使教育存在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教育不平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5,办学主体,如何从政府全权负责到以政府为主,社会有效参与上来。

第二个层面,教育组织的管理,从三个方面来讲

其一,教育组织也要制定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不同类型的大学,985学校制定的是科学研究型,而100名左右的一般制定的是教育科研学校。

其二,教育组织有了方向,目标,也要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和设计学校的未来。

其三,达到即定目标要具体的实施,1,学校的组织建设,学校组织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要考虑文化、科学、教育的特点。2,学校秩序的维护。3,学校的合理配置。4,形成学校物质的文化。

第三个层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管理者素质高可提高管理的效率。

管理者提高管理的效率就是要有影响力场,执行力度强,所制定的方针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那么,就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概念能力,也就是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2、决策的能力。3,沟通和协调能力。4,组织实施能力。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除了这些,学校管理者还应把自己培养成权变型的管理者,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不同的类型的管理者,学校和教育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而需要的是权变型管理者。

试讲二: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管理的现代化,朱容基总理是这样定义,把它三个方面:它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要抛弃那种狭隘的思想,解放思想,逐渐树立起经济效益的观点、科学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以及有效性观点。

那么组织的现代化指管理组织机构和体制要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整体化,形成矩阵的结构、多维网络的结构。

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指,要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那么,教育管理现代化也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

教育管理现代化我国从

3、40年代就开始有这样的思想了,比如说罗延光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有这样的一个思想。那么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现代化始终在发展着,比如说,解放后我们提出一“两条腿走路”“勤俭办学”等这样的方针政策,90年提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产生一个转变,那么,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化的要求也产生了转变。

近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也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从思想的方面,要求学校重视从功能管理到效能管理,从功能管理管理方面,以前,我们学校只注重实现教书育人这样的一个目的,而效能管理,是指,我们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挥更好的教书育人的这样一个目的,是为了重点体现效能的效率。

第二个思想方面的转变是说对教师员工的激励机制,从以前的监督检查机制转变成奖励机制,激励机制,检查和监督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发展,人需要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教职工的能动性。

第三个思想的转变,从以前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入全面的思想,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虽然能起到很大的规范作用,但教育它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事情需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管理,那么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下,应该加入全面的思想。

第二个方面,从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也是要求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具有合作,整体,协作这样的一些要求,那么在早期,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各自独立的现象,甚至出现内耗,教育管理现代化就要求学校应该把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起来,做成一个整体,更好的发挥效力,当局部利益和整体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局部利益应该服从整体。

那么,第三个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从以前的以行政为主转变到以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为教育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基础,所以说,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以这些技术手段方法为基础,转向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发展,也就是我们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那么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试讲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明晰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的权力和所负职责。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1958年-1959年,主要是中央从全权负责放权给地方,中央负责方针、政策、规划,办好直接管理的学校。地方负责中学、职业教育等和部分高校,新建高校等。这次改革,中央放权给地方,由于缺乏教育发展的宏观控制,产生了地方盲目发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这次放权放得太大了,所以有了第二次改革,从1961-1963年,中央收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过分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放权,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第三次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方面,:中央放权给地方,教育领导部分放权给学校。政府放权给社会。

一、中央放权给地方,主要是将基础教育交给地方。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的权力,这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到2006年,已有96%的县实现“两基”。

高等教育,中央集中办好一批学校111所,985工程,211工程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服务、政策指导等进行宏观管理,而学校在人、财、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使学校能形成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源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多层次,这样完全由国家包揽办学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因此,民办学校的比例不断增加,并且成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股力量。

三次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央与地方,管理部门与教育组织之间的权力,责任更加明晰,中央和管理部门放权后,各级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管理部门的规划政策指导逐渐形成,法规确定下来。

但是,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放权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造成盲目发展。

2、再次对基础教育重视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现象等。

那么,是否是放权不对呢,显然不是,放权是大势所趋,但放权后,要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内容:

1、是方向调控,也就是指挥棒。

2、是进程调控,从整体上确定人才需求的总量和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大学,各专业的编制。3,是活动调控,规定招生方式、分配原则等。

宏观调控有5种手段:

1、计划,制定各种计划,指导教育发展方向。

2、法律,给下放的权力保驾护航和划框框。

3、监督手段。

4、经济手段。把教育经费投入到更需要的方向上,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5,在某些时候还是要有必要的行政管理。通过以上的几种加强宏观调控手段,使教育管理放权后能达到教育行政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目的。

推荐第10篇:试讲教案

讲课人:普江婷 学生:七年级 课时;20分钟

一、教学目标;

课题: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

1、通过欣赏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总体风格,掌握欣赏写实性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初步了解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3、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 运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4、学习伟大艺术家们的勤奋、刻苦和钻研的精神,领悟这些艺术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西方各种题材的油画作品在不同方面体现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西方传统绘画的图片 (教师)多媒体设备、西方传统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互相问好,查看学生准备情况 (2)课件演示两幅油画作品:

《蒙娜丽莎》达芬奇——写实(传统具象绘画) 《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抽象(现代抽象绘画)

老师问:请哪位同学根据题材、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三方面分析两幅作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回答:一幅写实,一幅抽象。

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传统具象绘画”。(引出课题)(板书)

(3)播放课件,进一步欣赏作品 ①、欣赏《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这是一幅描绘贵族阶层结婚场面的作品。具有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双重特征,室内坏境和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狠真实。

② 欣赏《蒙娜丽莎》 我想这幅画是大家在熟悉不过得了,偶尔每个人总会提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想应该没有谁会不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吧?有谁不知道吗?大家一起说是谁吧?那下面就请同学简单的赏析一下这幅画吧。 学生自由发挥

老师小结

:根据三方面分析:a色彩:明暗渐进法;

b构图:三角形(金字塔),更稳定; c题材:肖像,是人非神。

老师总结: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死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是为一个叫佐贡多的富有商人的年轻美貌的妻子蒙娜.丽莎或叫拉.佐贡多绘一幅肖像。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蒙娜.丽莎梦幻般的肖像与她周围梦的世界,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天才创造,这解答了为何《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一幅肖像的问题。

这幅画画家用色彩和敏感的对比表现出蒙娜丽莎脸上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光线以及脸部和手部的模糊轮廓,让人物形象变得那么自然而优美,那眼神中露出的忧伤和嘴角的一丝微笑,又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她的笑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其中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③、欣赏作品《雅典学院》

作者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出一个气势宏伟的场景,空间效果逼真,仿佛能使人能走进画中。画面正中描绘的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哦啊哦请自信而冷静,其他人物都是古希腊以来各个方面著名的学者,有50多人,以此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④、欣赏静物作品《水果蓝》

此画不仅精确的描绘出了水果和篮子的形态、色泽和质感,还将水果上的斑点与枯萎的叶子描绘得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从中能够清除地看到西方绘画的高度写实技巧。 ⑤、欣赏作品《读信的妇女》

对室内的空间感和光线、氛围的真实描写,是这幅画突出之处,细节的真实更是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⑥、欣赏《干草车》和《拾穗者》

这幅作品从题材上看,都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的写照,没有进行夸张变形。 ⑦、欣赏作品《马拉之死》

马拉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因革命工作染上严重皮肤病,晚上必须泡在浴缸中才能工作,女保皇派分子利用这一时机,将他刺死在浴缸之中,画面每个细节的描写都是为了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质服务的,整个构图十分简洁,重点突出人物。

⑷、欣赏完作品后,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答案: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 ⑸、巩固学过的内容

《蒙娜丽莎》

肖像画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风俗画 《水果蓝》

静物画 《马拉之死》

历史绘画 《干草车》和《拾穗者》

现实主义绘画

(6)、介绍西方绘画: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画等画种。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风俗画是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做题材的绘画;

五、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初步和欣赏了西方传统绘画,了解到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见到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不仅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作业: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作品的过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后大家可以使用以下词句作为开头,写出两三点收获。 我学到了„„ 我惊讶的是„„ 我再次发现„„

第11篇:试讲教案

活动时间:2012年6月7日 活动名称:科学—探索 活动内容:认识我的小手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小手,初步了解手的功用。

2、愿意说小手的儿歌,对手指游戏感兴趣。

3、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使幼儿了解手的功用,鼓励其多用自己的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图片(手)、课本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谜语导入)

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全靠它,它是我

的好朋友。(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手)每个人都有

几只手呢?(两只手)

2、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观察你们的小手是由什么构

成的呢?(引导其探索和发现手的各部位名称:手指甲、手指头、手掌、手背);每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呢?(5个);那么两只手的构成部分一样吗?(一样,手都是由:手指甲、手指头、手掌、手背构成。)

3、说手指头儿歌。(1个指头按电钮,2个指头拣豆豆,3个指头解扣扣,4个指头提兜兜,5个指头握一起,攥起拳头有劲头。)

4、小朋友们初步认识了自己的小手,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的小手会做什么呢?(弹钢琴、扶杯子/碗、拿勺子/毛巾、背书包、穿衣服、擦桌子、扫地、端椅子、玩玩具、按电钮等等,鼓励宝宝多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小朋友们看看老师两个大拇指上的表情是什么呢?(笑脸、苦脸)为什么其中一个表情是哭脸呢?(引导其观察和发现: 笑脸的大拇指是干净的,而哭脸的大拇指是脏的。)

6、小朋友们,当我们小手有脏的污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正确洗手才能把小手洗的白白的呢?(引导其: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洗手;要勤剪指甲等等。记住“洗手六步骤”,要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三、结束部分

活动反思: 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用“洗手六步骤”来洗一次手,要在生活中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小朋友们回到家里可以将正确的洗手步骤教给爸爸妈妈,让家人都养成一个好的洗手习惯。在家里要多多发挥你们小手的作用,做些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做一名能干的好宝宝。

第12篇: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小学生写作——心理描写

导语: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作文的一个小部分,情绪心理描写。 【提问】:1.如果学校有联欢晚会,老师举荐你去表演诗朗诵,这个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心跳?脸红?紧张的心砰砰的跳

2.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爷爷的花瓶,吃晚饭的时候爷爷问是谁打破了他的花瓶,这时候你心里有什么反应呢?

不安?害怕?惴惴不安

3.大家都喝过绿茶吧,如果今天你买的那瓶绿茶,揭开该中奖了,你获得了免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的机会,你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高兴?开心?只是简单的高兴和开心吗?那种想跳起来的高兴

情绪心理描写,简单来说,就是把你的情绪,心理活动,比如说你心里想些什么,或者你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你的心里反应。甚至身体的反映都写出来。如刚才所说的,会不会心跳加速?会不会紧张的手心出汗?会不会开心的不知道说些什么?等等等等,我们今天来简单的学一学怎么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内容:

其实很简单,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不管是心里的活动,还是身体上的变化,从我们的笔下写出来,就是文章了。只不过说,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口语中,口头上的表达随便的写下来,要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变成符合逻辑的,比较正式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联系这三种情绪的描写:紧张,惴惴不安和喜悦 紧张:大家说一说,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紧张?。。。。。。。、

紧张的反应大概有以下几种:心跳加速,说话说不出话,手心出汗,脸红,耳朵热,耳朵红

逐一来说,心跳加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表示声音的“砰砰的跳个不停”【启发孩子自己说】

说不出话时,我们可以用“嗓子像被紧张的手捏住一样,说不出话来”

手心出汗时,我们可以用“手中仿佛窝着一颗烤熟了的地瓜,不停地出汗”

脸红,耳朵热,耳朵红,可以用“红的像傍晚的火烧云一样” 惴惴不安。喜悦

第13篇:试讲教案

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 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 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 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第14篇:试讲教案

宾语从句

Grammar: the Object Clause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引导宾语从句的引导词:that , who, what, how, where , when and whether 2.掌握宾语从句的语序:主句+引导词+主语+谓语。 3.掌握宾语从句主句与从句在时态上的呼应。 4.掌握宾语从句的标点。 5.能综合运用宾语从句。

二、教学重点:

1.在复合句中起宾语作用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2.宾语从句的引导词,语序和时态问题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5min):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及宾语从句的定义,引导词。 (二)宾语从句的语序(20min): 无论主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宾语从句都必须使用陈述语序,即“主句+连词+宾语从句(主语+谓语+„„)”句式。根据连接词在从句中所担任的不同成分,可分为以下四种:

1) 连接词+谓语。连接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常见的连接词有: who,,which等。

如:Could you tell me who knows the answer,please?你能告诉我谁知道答案吗?

The small children don't know what is in their stockings.这些小孩子不知道袜子里有什么东西?

2)连接词+名词+谓语。连接词在从句中作主语的定语。常见的连接词有:whose,what,which,how many,how much等。如:

He asked whose handwriting was the best in our cla.他问我们班上谁的书法最好。

The teacher asked us how many people there were in the room.老师问我们房间里有多少人。

3)连接词+主语+谓语。连接词在从句中作宾语、状语或表语。常见的连接词有:who(m),what,which,how many,how much, when,why,how,where,if /whether(在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等。如: He hasn't decided if he'll go on a trip to Wuxi.他还没决定是否去无锡旅行。

Could you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with the money ?你能告诉我我如何处理这笔钱吗?

4)连接词+名词+主语+谓语。连接词在从句中作宾语或表语的定语。常见的连接词有:what,which,how many,how much,how等。如: Do you know which cla he is in ?你知道他在哪个班吗? She asked me if I knew whose pen it was.她问我是否知道这是谁的钢笔。 特殊情况: 1.what is the matter„ 2.what is wrong„ 3.there be (四)课堂练习(20 minutes): 练习

第15篇:二年级美术《染色游戏》教学反思(优秀)

本课的目的是运用吸水性很强的生宣纸和彩色的笔水,通过折、染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染纸图案。因为本课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染出来的,而不是和画出来剪出来,学生相对来说,很感兴趣,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美就在我们手中,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变成了如此精美的作品,鼓励用双手来美化生活,打扮世界。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在探究中把自己融于活动当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导出扎染

开始的时候,以一条扎染的围巾导入,介绍扎染的起源及相关的知识,欣赏扎染作品,感受扎染效果的美,激发学生染纸的兴趣。

以小小实验的方式介绍染纸工具。我请2个同学上来做个实验,分别在不同的两张纸滴上颜料,观察变化。

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同样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做出同样的效果呢?(找个学生)来摸摸看,知道什么原因吗?

总结原因就出在纸的不同,这张是宣纸,另一张是普通的纸。所以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用来染,只有一些吸收性强的纸才可以用来染。

学习染纸步骤口诀:一看纸怎么折,二看色怎么染,三看作品美不美

(一)请学生尝试学习多种折法,出示几种折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试一试怎么折,请会折的学生演示折法。

(二)教师演示染法,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一一介绍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三)当我打开已染好的作品,在这个环节,可能之前演示的时候投影仪不清楚,学生看到的颜色很接近,可当看到染纸的效果时,兴趣一下字被提升了,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接着请学生欣赏其他的作品,从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染色,让学生大胆染色,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来。

2、评一评——展示成果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中世纪的教堂彩色玻璃,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妙的想象空间。要求学生把作品贴在教室的玻璃窗上,让教室变成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学生在兴奋中把染纸作品贴在了教室的玻璃窗上,同学们高兴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想一想——课后延伸

提问的形式:同学们,这些染纸艺术太奇妙了,它能染出这样美丽的作品,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还有什么用途吗?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创意,挖掘更多的用途。

第16篇:第1课《染色游戏》教学设计01

课题:染色游戏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 教材分析:

《染色游戏》是书画版教材小学美术第三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作为水粉教学的起始课,教学内容既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又关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水粉色、尝试用水粉色做染色游戏,从而了解水粉色具有水溶特性。染色游戏是利用生宣纸吸水性强的特点,经折、叠、浸、染等方法形成染色纹样。开启思维,尝试不同折叠方法、浸染方式,创作不同的染纸纹样。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色彩的好奇心强,对水粉色作画兴趣浓厚。使用水粉颜料和生宣纸等美术材料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体验,两种画材产生的绚丽多彩的效果对学生吸引力是很大的。当学生看到水粉色在生宣纸上渗染所产生的效果后,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为水粉的后续深入学习提供了保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水粉颜料及其水溶性的特点,了解生宣纸具有吸水的特点;学会染纸折、叠、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欣赏“土耳其水拓画”,认识水粉颜料及其用途;比较实验,了解生宣纸吸水特性;欣赏染纸作品,观察、分析纹样特点,探究、学习纸的折法;赏析染纸作品,探究纸的染法,感知水粉色渗染特性,运用不同的染法晕染一至两张染纸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染纸活动中,初步形成探究分享成功的体验,感受水粉色的渗化美,增强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

难点:染纸过程中晕染时间的掌控及完整展开染纸作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水粉颜料、生宣纸、若干盘子、一次性手套、染纸作品、多媒体资料。 学具:水粉颜料、生宣纸、若干盘子、一次性手套、抹布。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运用比较、实验、观摩、实践、分析、竞赛等方式逐步展开。在导入环节,以欣赏“土耳其水拓画”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染纸游戏。在新授中设计了以下环节,①比较纸的吸水试验,了解生宣纸的吸水特性→②赏析染纸纹样,探寻纸的折法→③归纳折法,开展折纸竞赛→④观摩染纸方法和步骤,强化染纸要领→⑤染纸实践,认识水粉色特性。在折、叠、染的游戏情景之中学习色彩,学生不仅体会到色彩学习的趣味,更能感性地认知水粉溶于水和色彩渗化的特性,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水粉画奠定了基础。学习折纸方法,力求以学定教,分析图例入手,寻找其纹样分布的规律,从中探究、归纳折纸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折法折纸。展评环节,将染纸习作展示于模版,形成一件漂亮的生活用品。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美源于生活,并美化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观赏“土耳其水拓画”,师生交流感受。 2.小结:(1)图案优美。(2)色彩亮丽。 3.出示染纸范作,学生欣赏、感知染纸作品的美。 4.揭示课题:《染色游戏》

二、教学新授:

1.游戏新授,感受染纸的魅力 (1)了解染纸材料——生宣纸特性。 ①吸水实验:比较不同的纸 ②小结:生宣纸具有吸水的特性 (2)赏析染纸作品,探究折纸方法。 (3)分析染纸纹样,寻找纸的染法。 (4)师生染纸竞赛,实践折染方法。

2.讲授染纸游戏要领。

3.教师演示染色,强化染纸要领。

①将折叠好的生宣纸用浸染的方法从纸边或纸角开始染色。 ②小结:染纸边会形成线。染纸角会形成面或点。 ③染纸的时间掌控。

④小结:时间长染的面积就大,预染的颜色比实际的颜色面积要小一些,晕染面积越大展开作品时已破损

●提示:已染色的生宣纸湿润易破,揭开时要小心,动作轻柔,从纸的边缘处揭起,逐层展开,避免撕破,保持染纸作品的完整。 ⑤点染方法的运用。

可在染好的色块上可以用棉签沾水粉色进行点染,增加晕染的效果。 ⑥打开时没有染到的位置可以再补染。 4.发现水粉色的渗化特性。

展开染色生宣纸,观察水粉色发生的变化。 ①引导学生观察染纸作品,色彩变化的效果。 ②小结:色彩间相互渗化的现象是水粉色的特性 5.提出要求,学生染色。 (1)作业要求: ①自主选择折叠方式。

②运用不同的染法晕染一至两张染纸作品呢。 ③装帧染纸作品。

(2)学生尝试染纸,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展示,学生互评和自评

1.运用模版装帧染纸作品,完成“多彩的生活”展示。 2.学生评价:发现作品中不同的美。 3.教师总结:

(1)播放视频,介绍扎染。 (2)教学总结:

①用探究方式,学习染纸的基本方法——折和染,发现染纸纹样的魅力,并用染

纸习作完成一件装饰作品。

②在染纸的过程中认识水粉色溶于水、相互渗化的特性。

第17篇:病理切片染色

病理切片染色

★常规病理送检注意事项★

1.手术中切取的组织标本,应立即投入固定液中固定(手术室应备有标本瓶和固定液)。一般以10%中性福马林为固定液。固定液的量不得少于标本体积的5~10倍。标本瓶口宜大,便于标本固定后取出。标本与瓶壁、瓶底接触影响固定者,以脱脂棉衬垫;浮于液面者,以脱脂棉覆盖。如为传染性标本,应注意勿污染容器外面。

2.标本容器上,应贴有患者姓名或送检单联号的标签。如同一患者同时取有数种组织,或同一组织由不同部位取出,应分装不同容器,并分别注明。不同患者的标本,不得放在同一容器内。

3.采取标本时,注意勿用有齿镊或钳夹取,勿挤压,以免发生人为的变形,影响诊断。标本送检前勿剖开,应保持原形全部送检。必须剖开时,最好邀请病理医师到场,否则应在病理检查申请单内详细描写标本剖开前后情况。送检的组织不可太小,以免影响诊断。

4.标本如为整个器官或其大部,或体积较大,可不固定,但应尽早送病理科处理(外地或远途标本,可参照第三节的方法处理后送检)。

5.各种体液、穿刺液细胞学检查标本,应立即送检。若不能立即送检,应随即离心沉淀,将沉渣做成均匀的涂片2~3张,及时放入乙醚和95%乙醇等量混合液或95%乙醇中固定,然后连同固定液,或在涂片表面涂以甘油后送检。阴道排出物、鼻咽或其他分泌物、穿刺物涂片,应于涂片制成后即放入上述固定液中固定,然后送检。

6.送检标本时,应逐项详细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字迹要清楚。临床科有特殊要求时,应在申请单上注明或事先联系。

★组织的脱水透明和浸蜡★

(一)工作中注意事项

1.标本未经充分固定,不得进入脱水处理的程序。

2.在处理全过程中,每l标本均应附有编号。随时注意防止标本间相互混杂。细小标本应用拭镜纸包裹进行脱水,以免遗失。

3.标本多的单位,可根据标本的性质、大小、分类分批进行脱水,以便按组织的特点安排时间,保证质量,常规标本脱水和透明均应在室温进行。

4.一般以乙醇为组织脱水剂,自低浓度向高浓度渐进并多次更换,组织所含水分才能充分去除,透明、浸蜡才能顺利进行,对保证切片质量甚为重要。

5.组织块在二甲苯中的时间不宜过长,使组织透明即可。若较长时间后透明度仍不好,应检查原因,如因脱水不充分,应重行脱水。

6.经常注意所用试剂质量减退情况,根据需要及时更换新液,更换时乙醇可降级重复使用。试剂应经常过滤,以保持清洁

,避免混杂。

7.常规制片所用石蜡的熔点,以56℃左右为宜。在温热的地区或夏季,应用熔点较高的石蜡,在寒冷地区或冬季,则以熔点较低的石蜡为好。

8.硬脂酸-蜡可作为乙醇和石蜡间的中介剂,且可使组织硬度适中便于切片。

9.乙醇、二甲苯等为易燃品,使用过程中2m内不得有明火。加温脱水及浸蜡全过程,应用隔水温箱或无明火设备,提前一级加温,不得用干烤箱。熔蜡用水浴,并有专人守护。

贮存品保管于无火源房间内明亮易取处。实验室应通风良好,备有灭火器及砂箱。丙酮、乙醚、氯仿、氯乙烷、火棉胶等易燃、易爆物品,均应按上述原则处理。

(二)一般步骤和时间

参见表31-2-l。

表31-2-1 不同厚度组织块的脱水、透明与浸蜡的步骤与时间

处 理 步 骤

不同厚度组织块的处理时间(min)

2mm以下 2~4mm 4~5mm

80%乙醇

45~60 60~120 120~240

95%乙醇I 45~60 60~120 120~240

95%乙醇Ⅱ 45~60 60~120 120~240

无水乙醇I 45~60 60~t20 120~240

无水乙醇Ⅱ

45~60 60~120 120~240

二甲苯I*或

15~30 30 60

硬脂酸-蜡(3:120 180 240

二甲苯Ⅱ或 15~30 30 60

硬脂酸-蜡(2:60 90 2) 3) 120 蜡I**

60 60 60~120 蜡Ⅱ 60 120 120~240

* 使用硬脂酸—蜡时,不需二甲苯透明。** 有条件单位可负压浸蜡,以提高浸蜡效果,缩短时间。用时应装压力表和安全瓶。

(三)自动组织处理机的使用和维护

1.自动组织处理机产品有多种,其结构和性能各异,使用前应熟悉机器说明书中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和程序操作。

2.组织处理的程序和时间参见表31-2-2。

表31-2-2 组织处理机处理活检组织的程序和时间(min)

处理时间(min)

80%乙醇

95%乙醇I、Ⅱ、Ⅲ 无水乙醇I、Ⅱ、Ⅲ 二甲苯I、Ⅱ* 蜡I/或硬脂酸-蜡(3:2) 蜡Ⅱ/或硬脂酸-蜡(2:3) 蜡Ⅲ/蜡 60 各90 各60 各60 90/180 90/120 60/60

* 用硬脂酸-蜡时不用二甲苯。

3.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计脱水机运行程序、时间和温度等,机器调好后,不要随意变动。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注意运行情况,温度、时间控制是否准确。

4.机器应放置干燥、通风、平稳处,经常做好保洁,按说明书要求做好必要的维护。出现有故障时应请维修人员修理。

★石蜡切片HE染色法★

(一)染色注意事项

1.切片脱蜡应彻底,室温较低时更应注意,以切片在二甲

苯中呈透明状,或移入乙醇后,片上无白色斑点为佳。

2.特殊染色、组织化学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按各方法的要求进行组织固定处理,以保证效果。做酶反应的组织固定更应严格要求。凡用含升汞固定液固定的组织,于切片脱蜡后,应经脱汞处理,方可染色。其法为:切片经水洗2min,浸于0.5%碘酊溶液中10min,水洗,0.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5min,用水彻底冲洗,经蒸馏水洗后染色。在脱汞过程中,

慎防切片脱落。

3.各种染料试剂一般选用化学纯。各种染料着色效果常因生产厂和批号不同而异,启用任何新品,均应先试染。配成的染液、试液应盛于有色试剂瓶内,瓶签应写明名称、含量、配制年月日,顺序保存于避光橱中,必要者放冰箱内。凡须临用时配制者,配量应适当。

4.染色各步骤所需的时间,常受温度、切片厚度等影响,可根据镜下观察所见酌情予以调整。但对组织化学反应(尤其是酶),其时间、温度等因素务必恒定,且应做对照片。

染液着色力显著减退时应更新,染色反应不正常,应检查染液及试剂是否失效或误用。

5.染色过程中,勿使切片干燥,以免影响细胞形态。染色完毕后用显微镜检查染色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并核对标本种类、号码、数量是否无误。

(二)染色步骤

1.二甲苯去蜡(经2次)5~10min。

2.无水乙醇、95%乙醇、80%乙醇、70%乙醇各1~2min,然后蒸馏水洗3min(换数次)。

3.苏木紫液染色约5rain(视染液种类和着色情况增减)。

4.水洗;l%酸性乙醇(盐酸1mI,70%乙醇99m1),或1%盐酸分化。显微镜下控制。

5.流水浸洗至少15min,至细胞核呈蓝色。也可短时水洗后,浸于40℃温水使核变蓝。显微镜观察,若核染色过深或不足,应再分化或重染。

6.伊红液染1~2min后,95%乙醇2次,无水乙醇2次,每次约1~2min。

7.苯酚二甲苯(1:3)5min。

8.二甲苯2次,每次3~5min。

9.用中性树胶或DPX以盖片封片,贴标签。

大概过程是先取材,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几个过程。取材要根据你的实验目的来决定,脱水浸蜡有专门的仪器,包埋是另外的仪器,然后上切片机切片,如果要按区域切片,建议分成几个蜡块包埋。切片好了要烘片,趁热放进二甲苯、梯度酒精脱蜡直至蒸馏水,然后将脱蜡好了的切片染苏木精,根据苏木精效果,一般染色2-3分钟即可,流水冲洗去除多余苏木精,盐酸酒精酸化15秒,弱碱水蓝化,然后染伊红,再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脱蜡和脱水的不能公用,需要染色缸23个左右。

染色缸用铜制的比较好。“灌流时组织缩水变形”你是指动物心脏灌注吗?那你注意一下灌洗用的PBS的渗透压和PH值对不对。

实验五 病理组织切片染色

实验五 病理组织切片染色

一、实验目的

任何切片,不经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细胞和组织的轮廓,远不能满足观察和诊断的目的。染色是将染料配制成溶液,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经过一定时间,使组织和细胞的成分被染上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此,染色在组织形态学、病理学诊断、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 染色是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的结合过程。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其原理有差别。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为病理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由于它对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都可染出,便于对组织成分的全面观察,且以任何固定液固定的材料,各种切片法都可适用。用H.E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可以长期保存。

在常规的苏木素伊红染色中,苏木素经过氧化变成酸性染料苏木红,而苏木红和铝结合形成一种带正电荷的蓝色色精,带正电荷的蓝色色精和带负电荷的脱氧核糖核酸酸根,通过正、负电荷的极性吸着来完成结合,使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一种酸性红色胞浆性染料,它们的染色可能是通过渗透作用或弥散作用而完成的,使细胞浆染成红色。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HE染色全套试剂,染色缸(卧式),摊片盘,搪瓷缸,盖玻片,中性树胶,牙签,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程序 (一)脱蜡至水

1.二甲苯Ⅰ

5-15分钟 2.二甲苯Ⅱ

5-15分钟 3.无水乙醇

3分钟 4.95%酒精

3分钟 5.80%酒精

3分钟 6.70%酒精

3分钟 7.自来水洗

(二)染色

1.Harris苏木素液

5-7分钟 2.自来水洗

5分钟 3.1%盐酸溶液分化

30秒 4.自来水洗

5分钟

5.1%氨水返蓝

10秒 6.自来水洗

15-20分钟 7.95%酒精

3分钟 8.1%伊红酒精溶液

1-2分钟

(三)脱水、透明和封固

l.95%酒精

2分钟 2.无水酒精Ⅰ

2分钟 3.无水酒精Ⅱ

2分钟 4.二甲苯Ⅰ

5分钟 5.二甲苯Ⅱ

5分钟 6.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浆呈红色。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任何石蜡切片必须经过二甲苯进行脱蜡后才能染色

,石蜡切片要求平板烘干,以便组织与玻片粘贴牢固。组织切片脱蜡的好坏,与二甲苯的温度及时间有关,二甲苯使用时间过长,应及时更换。

2.在H.E染色过程中,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分化,如果分化不当致使应该分化脱色的部分末予脱去,或分化不足致染色不均匀,复染对也不能得到对比鲜明的色彩,另外流水冲洗时间的长短对组织返蓝色彩鲜艳与否也有一定的关系。须要提及的是,染色的成败除染色技术以外,组织材料的过分陈旧或长期固定在甲醛中的组织,由于过度酸化都会影响染色;或组织固定不当,固定不足组织发生自溶等均会使染色模糊。

3.伊红染色后必须经梯度酒精脱水,特别需要经过无水乙醇,脱水一定要彻底,否则,影响透明。

4.脱水后,经二甲苯进行透明,才能封固。透明应注意时间充足,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封片时,中性树胶不能滴加太多或太少。封固好的切片应平放在摊片盘上,及时放置于恒温箱中40-50℃烘烤15小时左右,有利于切片的保存。

六、实验结果处理

每人交2-3张质量良好的切片,并描述病理变化。

七、思考题

1.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的原理和意义?

2.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有哪些程序,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18篇:成衣染色

成衣染色

成衣染色法是特别针对全棉或纤维素纤维,成衣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也称成品染色。 成衣染色系列能赋予服装鲜艳动人的颜色, 确保采用成衣染色的牛仔服装, 上衣, 运动衣和休闲服装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

服装染色技术是采用环保无污染的专用染料,对皮肤无任何刺 激,可以染裘皮、棉、毛、丝、麻、氨纶、锦纶、尼龙等各种面料。

专业染:裘皮、牛仔裤、西裤、南韩裤、休闲裤、T恤衫、羊毛衫、羊绒衫、娇衫、夹克衫、西服、运动服、休闲装、羽绒服、尼克服、羊绒大衣、高档美 体内衣、真丝、亚麻、呢子、毛料、帽子、布兜、布鞋等各类服装。

服装染色技术有以下服务:服装染色店、貂皮染色、改色裘皮染色、改色、衣服染色、染衣服、衣物染色、成衣染色、服装染色技术、服装翻新、洗染店、染洗店。

1、可进行染色面料

棉纤维:天然棉纤维及改性棉纤维(如防水、防静电、防火、免烫、免洗、易去污、防油、防尘、防紫外线等改性棉纤维)、精梳棉、精纺棉、亮光棉、天然彩棉、木棉;

麻纤维:苎麻、蓖麻、剑麻、棕麻、椰绒麻;

毛纤维:粗纺毛、粗纺呢、针毛、绒毛、羊绒、羽绒、兔绒、驼绒、牦绒、马海毛、山羊绒:

丝纤维: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真丝、重磅真丝、提花真丝、丝绸、锦缎、提花锦缎;

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竹纤维、富强纤维、再生素纤维、耐纶纤维;

化学纤维:尼龙、氨纶、锦纶;

混纺纤维:涤棉、涤安、毛涤、毛晴、晴锦、锦丝、锦氨、锦维等47种混纺面料;

2、可染颜色

黑色、深蓝、深烟、大红、枣红、桃红、紫酱、正灰、毛兰、天兰、学生兰、米黄、草黄、杏黄、粉红、锈红、西红、藕荷、紫、卡其、豆沙、咖啡、果绿、草绿、军绿、主绿、墨绿、驼灰、银灰、翠兰、缸靠等40个颜色

成衣活性染料染色法是新一代成本效益好的成衣染色。不论是染浅颜色或深颜色都能显出织物的独特性和优点。在不需用氯化钠的情况下,采用 Dyeprep 8-8-88 预染助剂做预染前处理,能令染料的上染率达到95%。其它优点包括以下:良好的水洗和日晒牢固度,良好的干湿擦牢固度,缩短工艺时间。成衣染料染色法适用于任何全棉服装,包括用胚布,半/全漂布及靛蓝牛仔服装。 成衣直接染料染色法适用于全棉胚布,半漂,全漂或靛蓝牛仔布,成衣直接染料染色法是一种新的成衣染色概念,通过选择性的染料和助剂能随意染出称心的效果:

1、在接缝线位, 嵌条和凸出的部位能显出强烈的对比感 。

2、有桃皮绒毛的表面和柔软的手感。

3、经成衣染色的服装能显出两种灿烂鲜艳的色调,可配与不同的颜色,令交叉效果有强烈的对比感或柔和的效果。吊染

吊染可以使面料、服装产生由浅渐深或由深至浅的柔和、渐进、和谐的视觉效果,具有简洁、优雅、淡然的审美意趣。近两年来,吊染工艺随着PARADA、FENDI等意大利著名品牌和时装设计大师在高级时装中的运用和发布,使这种朦胧渐变的特殊防染技法成为现代成衣和家纺设计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染整”语言。“渐变染”效应在纺织品染色中俗称为“过渡色”,是指从织物的一部位到另一部位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的一种效应。“渐变”效应是近年来刚开始流行的花色品种。

什么是成衣染色 成衣染色工艺解析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成衣的艺术染色是相对于传统染色而说的,是扎染、吊染、即兴手工喷染、蜡染、涂鸦式绘制和泼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技术,并结合扎、缝、包、喷、绘、压等各种特殊工艺

第19篇: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课题、章节】:《贞观之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型】:新授课 【教具】: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他的治国方法,清楚他对唐朝的贡献。

3、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带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7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一)、定义

(二)、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经济:轻徭赋税,发展生产;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5、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

(三)、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四)、影响:(借鉴)

三、女皇武则天

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学设计】

【导入】电影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项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喜欢看电影电视。有多少人喜欢?几乎是全部啊!老师呢,也喜欢看电影电视。那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谁呢?对,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怎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所说的“贞观之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老师】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所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朝出现繁盛局面。可隋炀帝即位之后,骄奢淫逸,施行暴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那唐朝是谁建立的呢?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的内容。 【学生】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唐朝是李渊建立的。 【老师】李渊什么时候建立的唐朝? 【学生】618年。

【老师】公元618年建立的唐朝,定都哪里? 【学生】长安。

【老师】定都长安,李渊被后人称为什么? 【学生】唐高祖。

【老师】好,这个问题大家确实弄清楚了。在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势力迅速发展。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唐王朝正式建立。李渊原本是立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那李世民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的小字部分:玄武门之变。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经过这一事件,唐高祖李渊才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627年,改元贞观。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那什么是贞观之治呢?课文已给我们给出了解释。指的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老师】也就是说,贞观之治,它是一个时间?一个方针?还是出现的一个局面?一个景象?是繁盛的局面,还是萧条的局面?那形成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首先,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明白了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第二个是,在唐太宗时期,他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第三个是,他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还增加了宰相人数,在地方合并了州县。最后,唐太宗比较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老师】说的不错!刚才她从四个方面说出了贞观之治的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唐太宗说过这样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都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2、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大臣们多次建议修建暖阁,但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唐太宗勤俭节约的表现,唐太宗自己以身作则,使得下臣们也廉洁奉公。此外,唐太宗还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在地方合并了州县,革除了民少吏多的弊政,这样就精简了机构,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就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贤相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等。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后,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还被李世民重用。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地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老师】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老师还要补充一点:文化方面,兴科举,大办学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让他们来长安讲学,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这样也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由此呢,老师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即位之后,是否也会吸取隋亡教训,采取类似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成为千古帝王的治世楷模呢? 【学生】我觉得不会,因为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建成,还有那个李元吉,他们都非常讨好皇帝的妃子,所以李渊非常喜欢李建成,虽然他也很有才,但他不把心思用在正题上面,比起李世民来就差远了。而且,虽然他手上也有很多能人,但他不用,魏征就是他的门人,多次给他提意见,他常常不理会,那这样的人即位之后,一定是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老师】用小人而不用君子,说得好!有反对意见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人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不容易被猜透的,虽然当时看起来很腐败,但或许当上皇帝之后,如果知道唐朝的江山是得来不容易的,或许他也会和李世民一样,治理朝政,吸取纳谏。而且,每个皇帝在登上皇位以后,都会去尽力的保护自己的政权,所以他登上皇位以后多少还是会吸取隋亡教训,也会纳谏一些有用的人,成为千古帝王。

【老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历史呢,我们不能重复,但我们可以假设,可以想象,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当中学到借鉴。我们今天的新课基本上就结束了,首先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建立,了解了唐太宗的基本史实,知道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最后对唐太宗进行了评价:说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一位千古帝王。那我们说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最终能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在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的内容之后,你认为可以借鉴到什么?

【学生】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吸取失败的教训,看到别人做错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就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还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说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相交换,就变成了两个思想,所以要多听取别人的看法,从而是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学生】在贞观之治以前,李世民并不能成为皇帝,因为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但就是因为他努力争取,才得到皇位,为后人造就了一番事业,所以我认为,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要努力去争取,这样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很多人带来幸福。 【作业】:

前面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道思考题:列表比较唐太宗和汉武帝的政绩,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老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往可以预知未来。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为你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1、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一)定义:

时间:公元618年

(三)原因

1、思想

都城:长安

2、经济:

2、李世民即位

3、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6

27、贞观

4、用人:

5、文化:

(三)借鉴:

汉武帝、唐太宗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的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第20篇:面试试讲教案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2.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涵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涵义及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2.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板书)

(一)商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1.商品的涵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该商品应是我们所需要的,其次是该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可以用成语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3)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4)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得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教师活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如果你准备用工资去市场购物的话,那么你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老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作为财富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

(2)购买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需要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是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即世界货币。 3.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教师活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大家可以看书,自己了解一下。

教学过渡:既然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产生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铸币出现了,后来又产生了纸币。由于纸币制造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教师活动: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2.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3.纸币的发行量

教师活动: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这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页的相关链接,说明假币有什么危害,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能任意的挥霍,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电子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量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学生试讲教案模板染色游戏
《学生试讲教案模板染色游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