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科学温度与水变化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30 07:56: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课题: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推荐第2篇: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推荐)

—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 班 执课教师: 执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时安排 1第1课时

教学课 型新授课□ 实(试)验课□ 复习课□ 实践课□ 其他□

教学目 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 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 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 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4、水循环

(1)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

(2) 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

2、课堂练习

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摄氏 度,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_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_____。

2.如图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3.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5.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6.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7.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8.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3、10.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 ;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 侧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11.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

12.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一共性是 。

二、选择题

13.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

14.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16.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作业设计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③ 。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

推荐第3篇:1.1、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教学课题:《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二、课时设置: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 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知道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状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五、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云、雨、零、露等美丽画面,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二)、进行新课:

1、物态及其变化

阅读教材,观察图1-1所示的各种物质,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状态有什么特点?

像铁钉、冰块这类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固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液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气态。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为物态变化。

2、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的概念

当冬天的时候,室外水会结冰,当夏日炎炎,洒在室里的水很快变干。这说明物态变化常常与物质所处环境的冷热程度有关,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温度计

用手触摸长时间放入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感觉一下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

请一个同学将双手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停留片刻,然后将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用手感觉温水的温度。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用手的感觉判断温度高低可靠吗?

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三者的温度是相同的,都等于室温,但我们的感觉不同。同一杯温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我们的感觉也不同,因此靠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可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①温度的单位

温度计上的℃是摄氏度的单位,温度常用摄氏温标表示,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在大气压为1.01X10^5Pa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记为1℃。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是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热力学温度用符号T表示,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K“表示。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规定零点温度不同,热力学温度将-273.15℃规定为0K,每1K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273 ②实验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用手握住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升高,玻璃管液面高度上开,把手松开,温度降低,液面高度下降,因此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温度计的使用: 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看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放:将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 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不可仰视或俯视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取:测量完毕,取出温度计 ④体温计 测体温时, 玻璃泡内的水银随温度开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入直管,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仍然保持原来的液面高度,所以,在使用体温计之前,要住已经开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必须拿着温度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

(三)、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和配套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及其变化

在自然界中,常见物质有三种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二、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者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 用℃表示,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3、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记、取

八、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温度与气温教案

温度与气温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

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视频:气温的定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们观测气温的规范性、科学性,首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和观测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观测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之后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最后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数。(拓展: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与实验用的测水温的温度计一样吗?可播放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可播放视频:气温的定义,了解气象台和观测站观测气温的要求。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总结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是不同的。

三、教学评价

测量气温时的方法,能否准确读出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

四、拓展活动

1、测量每天的气温,填写天气日历。

2、初步认识摄氏度与华氏度的基本知识。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维斯提出来的。他把沸点定为一百度,冰点定为零度,其间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为一度。

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华氏温度用字母“℉”表示。

摄氏度×9÷5+32 = 华氏度

推荐第5篇:温度与温标教案

7.4 温度和温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学习重、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初中物理中对“温度”的定义是:

2.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

3.你还知道哪几种温标?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

,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

,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

7、温度计与温标:

用来测温度的仪器叫

,自从

制造了第一个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

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

,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

,符号是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

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 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 【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

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 【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0C=240.15K。

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

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思考与练习

1、4】

布置作业

思考与练习T

2、3

推荐第6篇:温度与温度计 教案

12.1温度与温度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

1.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温度的定义、单位、读写,温度计及其使用。 教学难点

识读零下温度,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从水之旅谈起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指的是物体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下的相互转化。

二、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4.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猜想下: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三、测量工具──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 (1)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 量程:35℃~42℃ 分度值:0.1℃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4)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书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认真看书复习本节课的知识,预习下部分内容。2.书上作业第1-4题。 3.练习册1-3页 【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感知水的变化》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让我们一起数

1、

2、3把它请出来好吗?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

(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

3、观察和实验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

(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

提问:

(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

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出示图表三。

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

(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雨,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地)

5、看水的三态循环图加深幼儿对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的了解、

活动延伸

游戏:集体游戏《我是一滴快乐的小水滴》把自己化作水滴以游戏的的形式巩固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

推荐第8篇:科学《认识水》教案

认识水

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 2号杯:白醋 3号杯:糖水 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 一物不稀奇, 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 铁钩钩不起。谜底是( 水

2. 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 (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 “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

学生交流。

四、体会水资源匮乏对我们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师:水不但美丽,而且是生命之源,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大家请看:(出示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和咸水湖中的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中还有许多不能被开采的深层地下水。水蒸气等还有地球南北两极冰山占了76%。(从形态来看,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分)。地球上的水虽然比较多,但是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37%左右。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就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水污染,淡水缺乏„„

生: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同学们有环保意识,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但是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节约用水,“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大家请欣赏几幅与节水有关的图片)。

五、板书设计:

认识水

观察方法:看 闻 尝 摸

无颜色

无气味

无味道

会流动

无固定形状

六.以练测学

(一)填空。

1、水是一种没有( )、没有( )、( )的液体。

2、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 )、( )、( )、( )中。(灵活题型)

3、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 )、液态的( )、气态的( )。

4、物体可以分为( )、( )、( )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 )。

5、像水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 )。

6、水是生命的源泉,( )、( )和( )都离不开水。

(二)判断。

1、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

2、水是白色的液体。( )

3、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 )

4、煤油和水都是液体。( )

5、固体都是硬的。( )

6、只有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才需要水。( )

7、水只存在于江、河及海洋中。( )

8、我们用的水很便宜或者不花钱,所以可以随便用。( )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推荐第9篇:三上科学《水》教案

课题:《水》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2.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的空桶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3.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烧杯,里面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4.学生讨论并汇报。

5.教师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不了解或有毒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观察水,描述水

1.观察实验:仔细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水是

。 3.归纳并板书: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请8名同学上台)将刚刚用于实验的矿泉水、糖水、白醋、和牛奶(先清楚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四种液体分别装入四个塑料,然后将塑料袋戳破,液体从破口处流出。2.提问:看了刚刚的实验,你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3.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看了刚刚的实验,你发现水可以变成哪些形状?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5.讲解:水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像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水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探究运水的方法

1.教师布置比赛任务:请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在不搬动桶A的情况下,将桶A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B里。

2.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和运水方案。

3.小组长上台领取比赛用具。教师发出比赛开始的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4.教师: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结果怎样?利用了水的哪些性质?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假如两只桶相距的再远一些(教师可确定长度),你们组又会采用什么办法运水? 7.学生发言

(五)总结升华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谈话:水的秘密还有很多。我们以后还要继续探讨。在探讨水的秘密时,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安全,要远离危险的水域。 四.板书设计

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推荐第10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冷热与温度 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 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

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

--1--

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 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

--2--

第11篇:温度教案

七 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

青白江人和学校 彭足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计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负数在温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探新知

1、猜谜引入课题。师:老师知道一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课件显示文字) 你知道说的是我国的哪个地方吗? 生:新疆 (出示我国地图,学生找到新疆的位置) 师:你对新疆都有哪些了解?

生1: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生2:新疆有沙漠。生3:新疆那里瓜果飘香。

生4:新疆那里有沙漠。 生5:新疆那里有草原。 师:你知道这句谚语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早晨穿棉袄,中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师:那这是为什么呢?

师:新疆一天的温度变化非常大,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会恍然大悟的。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温度中的学问。(板书:温度) 二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那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当天气预报员。向大家展示你主持人的风采

哪位同学来当天气预报员?

生:北京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零下2℃

师:声音响亮,是个不错的的播音员,但如果能在前面加上“各位观众,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是……”那就更完整了,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生:各位观众,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零下2℃

师:嗯,这次更好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从这位天气预报员的播报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北京的气温是…….

师:你能再说说,气温的单位是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生:用℃,读作摄氏度。

师:你知道得真多!对对温度就是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板书,生读一遍)

师:2℃读怎么读?

生:读作2摄氏度。(全班读)

师:会读,那会写吗?谁想来说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应先写字母,再左上角写一个小小的°

师:说的真好!(全班练习)

师:谁还想再来说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北京很冷,气温达到零下2℃。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是从哪里知道零下2℃很冷呢?

生:从书本上知道的。

(二)读写温度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北京的温度(课件)

你为什么这样表示,“+”是加号吗?“-”号是减号吗? 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的表示方法:

1,比0℃高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如:+5℃或5℃,读作: 零上5摄氏度 或正5摄氏度或5摄氏度。

(“+”号可以省略不写)。

2,比0℃低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如: -2℃;

读作:零下2摄氏度。也可读作负2摄氏度。

-2℃表示比0℃还要低2℃ (“-”号不可以省略)。

3,人们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读作:0摄氏度。 不是表示没有温度。

(三)认识温度计(课件) 同学们,你现在觉得教室的气温怎样?你觉得有多少摄氏度?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现在的准确温度呢?

1.了解温度计。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0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0以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 生:0刻度以上的是零上的温度,0刻度以下的是零下的温度 生:一个小格表示一度 生:单位是摄氏度

2.会读温度,你是怎样读的呢 3.会写温度,注意正负号

大家再接再厉,相信用100度的学习热情就会收获100度的知识能量。

(四)我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开始有一部分同学体会了当播音员,许多同学还想试一试,我们在给一些机会。(课件)一个同学选一个城市,其他同学来评一评他播得如何。

同学把每个城市的最底气温和最高气温在书上87页的温度计中标出来。抽同学在课件上指出来,订正。 三 知识运用(出示课件)

1读一读 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新疆有那么奇特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看看新疆一天的气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个温度。

2、认一认

2说一说-5℃与-20℃哪个温度低?

你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20℃时的感觉。 3比较下面各组的温度,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吗

4看图回答问题 想一想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四、知识回顾

谈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大家知道雷锋叔叔吗?我们要以雷锋叔叔为骄傲,向他学习。在这里我要把雷锋叔叔的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对待同伴要向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学习要向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不良习惯要向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丑陋恶习要向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五 课后作业: 小调查

调查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书88页

第12篇:温度教案

温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的物理意义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烧杯

热水

冷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演示:自制温度计(将自制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学生观察细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

问:细管中水柱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后代表展示。(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温度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测量工具------温度计。

发放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总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体温度计里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比如,体温计),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实验室用的常用温度计)

过渡:温度计上的符号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我们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

问: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学生代表展示) 25℃怎么读? -12.5℃怎么读?

3、实验:温度计的使用

小组合作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小组代表展示温度计的使用) 总结出正确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0页体温计的内容。 问: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比较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样的特殊结构导致了体温计有怎样特殊的用法?

(学生代表展示,教师适时点评)

5、科学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部分

三、归纳整理:

四、我的疑问: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实验,突出了教学重点,分化了难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练习少,不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针对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并进行拓展延伸。

第13篇:《温度》教案

《温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正确地读、写负数,并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及比较,会正确看、读出温度计的数据

课前准备:课件,温度计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天津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气温变化有规律——冬天冷夏天热。这段时间天津的天气和前段比,有什么变化? 生:变冷了。

师:变冷了说明温度降低了,今天天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是( ),和昨天的最高、最低气温( )相比,哪个高,如何比较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单位。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今天全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你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北京的气温-2~5℃,哈尔滨:-12~3℃,青岛:0~6℃,拉萨:-20~-3℃,昆明:6~15℃,海口12~23℃,台北:5~10℃。 师:你能在说说温度的单位用哪个符号来表示?(摄氏度)非常正确!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符号该怎样写?先写字母c,再在左上角写一个小圆圈。读作:摄氏度。

2、认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会读温度。

师:那比如你能说出图中这些数的意义吗?北京的气温是-2~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北京最低的温度是零下2℃,最高温度是5℃。(师板书) 师:-2℃、5℃表示什么含义呢?怎样读呢?

生:零下2℃表示比零度低2℃,5℃表示比零度高出5℃

师:请同学在87页(3)的图中标出其他城市的温度。(投影展示) 师:我们会标出温度,可是怎样向像天气预报中一样,表示出温度呢?同学先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表示5℃和零下2℃,要求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想表示出的意思。

生:5℃可以写作+5℃,零下2度可以写作-2℃ 师:“+”在这里表示正号,零下2℃写作-2℃,“-2”读作负2,“-”这里的减号表示负号。

一般情况下,“+”这正号可以省略不写,我们把它读作5摄氏度,既然把“+”省略后,读起来这么简便,那老师“-”也省略掉,可以吗?为什么?

生说:省略掉以后就分不清它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了! 师:你可真善于动脑筋!

师:xx知道我们在学习温度的知识,她正好遇到一个这方面的难题,想让我们帮帮她,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xx说:新疆今年某一天中午的最高温度是40摄氏度,夜晚最低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你会写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生: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10℃,读作“负10”摄氏度

3、认识0℃。

北京的最低温度是零下2摄氏度,最高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那0℃在哪? 生:在中间。

师:谁还能更准确形容0摄氏度?

生:可以说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板书:0℃) 师: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小常识: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把自然状态下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4、比较温度大小。师展示课件:同一个小孩在甲图中穿的是薄一点的冬衣,显示-5℃;在乙图中穿的是羽绒服,显示的是-20℃。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显示的温度谁高谁低? 生:-5℃比-20℃高或者说-20℃比-5℃低 组织学生讨论,是如何比较高低的呢?

指明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甲图无雪、乙图有雪;甲图中小孩穿的是薄衣服,乙图中小孩穿的是厚衣服。

师:同学观察的真仔细,还可用什么来比较呢?

生:还可以用当时的温度计上的温度来比较。-5℃的红色水银柱高,-20℃的红色水银柱低。红色水银柱越高,温度越高。 师:那能用温度计拨出指定温度,并比较大小吗?试一试

某一天北京与漠河白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5℃与-6℃,夜晚最低降至-5℃与-15℃

先组织学生分别拨出这两组温度,再比较。

(三)巩固练习,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看图回答问题。师;谁来读一下这几个城市的温度?

(1)上海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高?5℃ ( )-2℃ (2)天津与青岛,哪个城市气温高? (3)长春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低? (4)把4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2、教师之前让学生记录今天哈尔滨、西安、杭州、拉萨、香港、台北的温度,并记录在书88页的表格中。

(1)哪个城市的气温最高,哪个城市的气温最低,分别是多少? (2)把各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低到高排列出来。

(3)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这6个城市的位置,想一想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可做思考题)

(四)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简单谈一谈。)

(五)板书设计

5℃比0℃要高5℃ -2℃比0℃要低2℃ 5℃表示零上5℃ -2℃表示零下2℃ -5℃比-20℃高 -20℃比-5℃低

第14篇:温度教案

《温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定标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表示和读法。 3.了解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识别方法。 4.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教学重点: 1.温度概念

2.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温度计的构造、原理。2.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水;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播放课件 人类生活与热现象。 设问 刚才的课件说明了什么?

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学生观看课件 思考与回答 说明了气候的冷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 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学生:实验 体验温度。

归纳 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结论 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所以我们要用温度计来测量。

(二)温度计

点拨 1.常见的温度计 2.作用

引导 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 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学生: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学生:观察 温度计 学生:交流 观察结果 学生:质疑 ℃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 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学生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学生观察 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 2.特殊结构

老师点拨 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学生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 展示其他温度计 学生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 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板书设计

3.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二、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三、温度计

一.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二.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 ② 定 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第15篇:温度教案

一、温度

贵溪二中 汪兵娥 【教材分析】

在课本的引言中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章共4节内容,《温度》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热学的基本知识,故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从而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介绍了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再通过自制温度计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及摄氏温度的规定;3.能够使用温度计进行简单的测量; 4.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的主动性,注意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环境。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自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那么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热现象。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雪、冰凌、雾凇、露珠)

【引入课题】你认为这些现象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温度)我们的探究就从大家熟悉的温度开始。

二、温度

师:你能说出一些温度高的和温度低的物体吗?

【引导】温度高的物体都比较热,温度低的物体都比较冷,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一样,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字母表示符号t) 师:你知道某个物体的温度是多少吗?

【引导】摄氏温度的单位是℃,读作摄氏度,阅读P48摄氏温度的规定。

出示图片:一些城市的气温由学生来读报气温(鼓励体验一下做天气预报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三、温度计

师: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学生回答出大致的温度值即可) 师:你是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的?(凭感觉)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凭感觉来判断温度,但这种判断每次都正确吗?感觉不一定可靠。 师:如何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 生:用温度计测量 师介绍自制温度计,并用它先后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师: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生:略

【方法点拨】将被测物体的温度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讨论】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玻璃管设计的非常细呢?等等...师:你们对我自制的温度计满意吗?还可以怎么改进?(引导学生标刻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上的温度计,与自制温度计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说出它的结构)。

四、探究: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活动1: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相互讨论提出有哪些错误的操作。 【看看比比】出示课件:测量液体的温度,让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 讨论:

1、所测液体温度为什么不能超过量程?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为什么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师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P49,并出示课件) 活动2:比比看,谁估的温度准。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到的温度计——体温计(用来测量人体的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活动3:请左右两边的同学分别用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放在自己的腋下测体温。 提问:

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为什么?

2、使用体温计要先甩甩,这是为什么?

3、体温计读数时,怎样观察更清楚? 师:体温计是我们常见的温度计,你还见过哪些其他不同的温度计? 【拓展】出示课件,展示各种温度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探究

2、动手动脑学物理P52的

1、2题

3、练习册精选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温度

一、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摄氏温度

单位:摄氏度,符号:℃ 规定:略

三、实验室温度计

1、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2、构造:玻璃泡、玻璃外壳、毛细管、液体、刻度、符号、单位。

3、探究: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第16篇:《温度》教案

《温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温度》 教学目标:

1、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正确地读、写负数,并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及比较,会正确看读出温度计的数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舒城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气温变化有规律——冬天冷夏天热。这段时间舒城的天气和前段比,有什么变化? 生:变冷了。

师:变冷了说明温度降低了,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单位。师:如果想知道我们舒城明天的天气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看天气预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今天北京和我们家乡舒城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北京的气温是-5℃~2℃。 生:我发现舒城的气温是-1℃~9℃

师:你能在说说温度的单位用哪个符号来表示?(摄氏度)非常正确!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符号该怎样写?先写字母c,再在左上角写一个小圆圈。读作:摄氏度。

2、认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会读温度。师:那北京的气温是-5℃~2℃,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北京最低的温度是-5℃,最高温度是2℃。(师板书) 师:最低温度是零下5摄氏度,我们还可以读作负5摄氏度。(板书)

那最高温度呢?谁来试着读一下?(2摄氏度)还有不同的?(零上2摄氏度)一般情况下,“零上”这两个字可以省略不读,我们把它读作2摄氏度,既然把零上这两个字省略后,读起来这么简便,那老师把“零下这两个字也省略掉,可以吗?”为什么? 生:省略掉以后就分不清它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了! 师:你可真善于动脑筋!

师:谁能帮老师把舒城今天的气温读出来吗?

3、认识0℃。

北京的最低温度是零下5摄氏度,最高温度是零上2摄氏度。那0℃在哪? 生:在中间。

师:0摄氏度也可以说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板书:0℃)

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把自然状态下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4、写温度。

师:笑笑知道我们在学习温度的知识,她正好遇到一个这方面的难题,想让我们帮帮她,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笑笑说:北京今年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5摄氏度,最低温度是负2摄氏度。你会写吗?

请你把简便的表示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郑州这一天的温度。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三)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关于温度的知识,那你知道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温度计) 好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仔细观察,从这把温度计上可以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红色的线。

师:这条红线我们把它叫作水银指示柱。 生:我看到一格一格的刻度。

师:我们把它们叫做温度刻度。谁再来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这个符号!

生2:0摄氏度是分界线,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 师:那你知道一小格代表多少℃吗? 生:1℃。

师:你怎么知道是5℃?(生说)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的温度你会快速读出来吗?

师:我们认识了温度计,那你想不想在温度计上标出温度?标在老师给你发的作业纸。

(详)北京这一天的温度是:-5~2℃,零下5摄氏度比0摄氏度还低5摄氏度。老师在白板上标出来!2摄氏度比0摄氏度要高2摄氏度。

请同学们想一想,零上2摄氏度比零下5摄氏度要高多少度呢?说说你的方法!

你可真了不起!他刚才算出来的7℃就是北京这一天的温差。(快速反馈第

二、第三,第四)

师:看第四幅图,思考:(1)3℃和0℃比,哪个温度高? (2)-12℃和0℃比,哪个温度高?

(3)3℃和-12℃比,哪个温度高?(小组交流)

反馈第一个:问:5℃和0℃比呢?20℃和它比呢?看来零上温度都比0℃高! 反馈第二个:-10℃和0℃比呢?零下温度都比0℃低! 反馈第三个:零上温度都比零下温度高!

(4)如果给你两个零下温度,你会比较它们的高低吗?(把温度计放在一张幻灯片上)

小结:我们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时候,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温度就越低。负号后面的数越小,表示的温度反而越高。同学们会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吗?

(四)巩固练习,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看图回答问题。师;谁来读一下这几个城市的温度?

(1)上海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高?5℃ ( )-2℃ (2)天津与青岛,哪个城市气温高? (3)长春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低? (4)、把4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2、小调查:

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

(五)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简单谈一谈。)

第17篇:《温度》教案

《温度》教学设计

潘村中学

郑经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2)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 渗透类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温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数据的正确读取,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2、难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器具]

烧杯,自制温度计,温度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看课件展示的一年四季的景色,感受气温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温度呢?

【实验一】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让他说说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生:一杯水冷,一杯水热

师总结: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实验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课本插图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生:两手在同一杯温水中的感觉不同,对同样的一杯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觉凉。

师: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生一起总结: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仅凭人的感觉无法做到,需要用到测量工具——温度计。

由此来引入温度计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温度计。

【想想做做】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师:先后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请学生们观察两个自制温度计的细管中的水柱位置有何不同?

生:热水水柱位置高,冷水水柱位置低。

师:上面的实验说明我们能用自制温度计判断液体温度的高低,那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

生: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温度计?里面的测温液体分别是什么? 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寒暑表等,酒精,水银,煤油等。 师:提醒学生看图3.1-2,熟悉各温度计

过渡:用自制温度计只能定性的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而不能精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让它能够精确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呢?

生:可以给细管标记刻度

师:(给予肯定鼓励)回答的很好,我们的前辈们也是采用了跟大家一样的方法对细管标记刻度,同时做出一些规定,其中就包含了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1742年创立的在我国普遍使用的摄氏温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摄氏温度相关的知识。

【摄氏温度】

师:首先,请学生们阅读教材48页“摄氏温度”下面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什么? (2)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师:请一位学生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生: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摄氏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课本原话朗读

师:让全班同学齐声读摄氏温度的规定,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同时,讲解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小资料”,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填写空白处。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看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然后提问:科学家在北极或者南极考察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液体做成的温度计呢?

生:思考后回答。(两种答案都有可能出现) 师:针对学生的上面的回答进行讲解。 【温度计的使用】

师过渡性提问: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在用刻度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刻度尺的哪些东西?

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师:同样地,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也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一边展示温度计一边讲解量程和分度值的含义。并请学生说出图3.1-2中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生:回答三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上温度计的测量是否正确规范,相互交流与讨论。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分度值。 使用时: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使用后:

把温度计小心收放好。

师:提醒学生把以上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在教材的49页~50页),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

【课堂小结】【板书】

一. 温度:物理学中我们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二. 温度计

1.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单位:摄氏温度 (1)符号:℃ (2)规定:教材P48 三. 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

(1) 观察量程 (2)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的注意要点:P49~P50 3.使用后:小心收放好 【作业布置】

1、教材P52第3题

2、预习体温计内容。

第18篇:温度 教案

温度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温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1)、试验:课本47页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六、课本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第19篇:《温度》教案

《温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温度》教学目标:

1、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正确地读、写负数,并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及比较,会正确看读出温度计的数据 课前准备:课件,温度计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焦作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气温变化有规律——冬天冷夏天热。这段时间焦作的天气和前段比,有什么变化? 生:变冷了。

师:变冷了说明温度降低了,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单位。

师:如果想知道我们焦作明天的天气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看天气预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今年的某一天,全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北京的气温是-5~5℃。

师:你能在说说温度的单位用哪个符号来表示?(摄氏度)非常正确!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符号该怎样写?先写字母c,再在左上角写一个小圆圈。读作:摄氏度。

2、认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会读温度。

师:那北京的气温是-5~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北京最低的温度是-5℃,最高温度是5℃。(师板书)

师:最低温度是零下5摄氏度,我们还可以读作负5摄氏度。(板书)

那最高温度呢?谁来试着读一下?(5摄氏度)还有不同的?(零上5摄氏度)一般情况下,“零上”这两个字可以省略不读,我们把它读作5摄氏度,既然把零上这两个字省略后,读起来这么简便,那老师把“零下这两个字也省略掉,可以吗?”为什么?

生说:省略掉以后就分不清它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了! 师:你可真善于动脑筋!

3、认识0℃。

北京的最低温度是零下5摄氏度,最高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那0℃在哪?

生:在中间。

师:0摄氏度也可以说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板书:0℃)

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把自然状态下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4、写温度。

师:笑笑知道我们在学习温度的知识,她正好遇到一个这方面的难题,想让我们帮帮她,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笑笑说:北京今年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5摄氏度,最低温度是负2摄氏度。你会写吗?

请你把简便的表示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郑州这一天的温度。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三)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关于温度的知识,那你知道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温度计)

好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仔细观察,从这把温度计上可以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红色的线。

师:这条红线我们把它叫作水银指示柱。

生:我看到一格一格的刻度。

师:我们把它们叫做温度刻度。谁再来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这个符号!

生2:0摄氏度是分界线,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

师:那你知道一小格代表多少℃吗?

生:1℃。

师:你怎么知道是5℃?(生说)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的温度你会快速读出来吗?

师:我们认识了温度计,那你想不想在温度计上标出温度?标在老师给你发的作业纸。

(详)北京这一天的温度是:-5~5℃,零下5摄氏度比0摄氏度还低5摄氏度。老师在白板上标出来!5摄氏度比0摄氏度要高5摄氏度。

请同学们想一想,零上5摄氏度比零下5摄氏度要高多少度呢?说说你的方法!

你可真了不起!他刚才算出来的10℃就是北京这一天的温差。(快速反馈第

二、第三,第四)

师:看第四幅图,思考:(1)、3℃和0℃比,哪个温度高?

(2)-12℃和0℃比,哪个温度高?

(3)3℃和-12℃比,哪个温度高?(小组交流)

反馈第一个:问:5℃和0℃比呢?20℃和它比呢?看来零上温度都比0℃高!

反馈第二个:-10℃和0℃比呢?零下温度都比0℃低!

反馈第三个:零上温度都比零下温度高!

(4)如果给你两个零下温度,你会比较它们的高低吗?(把温度计放在一张幻灯片上)

小结:我们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时候,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温度就越低。负号后面的数越小,表示的温度反而越高。同学们会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吗?

(四)巩固练习,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看图回答问题。

师;谁来读一下这几个城市的温度?

(1)上海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高?5℃ ()-2℃

(2)天津与青岛,哪个城市气温高?

(3)长春与天津,哪个城市气温低?

(4)、把4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2、小调查:

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

(五)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简单谈一谈。)

第20篇:《温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1)0的意义。

(2)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

教具准备:

课件、温度计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高低 大小 前后 左右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2.活动1:课件出示天气预报视频。(结合每个地方的图片,播音员播报)

3.活动2:我当小小播音员,认识温度的表示方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活动1:观察温度计,认识正负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天气预报了解了全国一些城市的天气情况,那么,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 (温度计)。

(师出示温度计)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温度计,请小组内的同学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温度计,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同时出示模型)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找到0℃所在的位置,并请一名同学动手在温度计模型出拨出0℃,知道0℃以上的温度是零上温度,0℃以下的温度是零下温度。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10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你们知道零上10度和零下10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吗? 0度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师:科学家们把在自然状态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定为0度。

师板书12℃,并让学生抛开温度读数。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小组内的温度计,你能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我们教室现在的温度吗?(教室的温度大约在16度。)

(1)比较16℃与0℃

(2)从温度的情景中提炼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

①比较5℃和-5℃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的天气情况,北京的温度是-5~5℃,谁能在温度计模型上拨出零下5度和零上5度来吗(指名学生拨。) 零上5度和零下5度哪个温度更高一点,哪个温度更低一点? 让学生结合温度计模型进行观察,判断。)

师:如果把这两个温度和0度相比呢? 5度和零下5度相差了多少度? 也就是说,在温度计上越往上温度就越高,越往下温度就越低。

②认识正负数

师:人们是怎么表示零下5度的?

生可能会说在5的前面的加一个减-号,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说法,并趁机介绍负数的读法,名称。

师:刚才我们在表示零下温度的时候,在5℃的前面加了一个号,那么我们在表示零上温度的时候应该加什么符号?

生会说是+号,从而引出正数,介绍正数的读法,名称。

师:我们再看看天气预报的零上温度,有没有+号?

师:我们在表示正数的时候通常可以把+号省略。

师:正数的正号可以省略,那负数的号可以省略吗?请学生说出理由。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负数,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以外,你还能再说出一些正数或负数来吗?

让学生说,学生可能会发现正负数是说不完的。此时,老师则可引导学生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可以用&&来表示。

③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这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不同时间的天气情况图片(课件出示表示-5℃和-20℃的图片)。你认为哪张图片表示的温度要低一点?

让学生说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

a 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判断、结合小组讨论。

b 学生经过讨论能推理出-5℃ >-20 ℃ 。

活动2: 对0的再认识

师:零上温度我们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就用负数表示,是不是用正数和负数就表示了所有的温度了呢?

师:那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小组同学讨论。

最后师生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温度计的再认识

师:现在老师把温度计模型横着放,你还能找到0℃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上来拨)

师:现在老师从0开始,向右拨到这个位置(10),抛开温度的读法,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

师:现在老师往相反的方向拨,回到0,再向左拨到这个位置(-10),抛开温度的读法,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

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温度计(数轴)中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正负数。

2.我是小判官。(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课外作业:小调查

调查2008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的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四、引导小结,深化认识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

科学温度与水变化教案模板
《科学温度与水变化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