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武术课理论教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0 21:02:3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武术课理论试题

武术课理论试题

1、本学期武术课里学了一套叫五步拳的拳术,请完整回答该套路中包括哪些手型和步型?(10分)

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

2、本学期武术课中学了好几种腿法,请写出两种屈伸性腿法和两种直摆性腿法?(10分) 侧踹、弹腿

正踢腿、里合腿、外摆腿

3、请简写出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题写“尚武精神”四个大字的匾额时的活动背景?(10分)

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赠匾额,书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了序文。孙中山一直是武术爱好者和提倡者,在从事民主革命的岁月里,他曾特地聘师学武术。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4、填空:武术是以( 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 格斗 )为运动形式,注重( 内外兼修 )的中国传统运动项目。(20分)

5、本学期的武术课即将结束,作为武术课堂里的一员,你有何感想或心得体会?注:不能少于300字。(50分)

推荐第2篇:武术课理论知识点

武术理论知识点

一、武术概述部分

1.武术的称谓: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武术的概念:狭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广义上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武术的属性: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4.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 5.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

6.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涵摄了古典哲学、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

7.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涵:追求外在形键和内在神韵,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内练外练;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协调和统一;追求德艺双修。武术所谓的“内”指心、神、意、气。所谓“外”指手、眼、身、步的活动。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

8.武术的分类方法: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

9.形式与类别分类:两种运动形式(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10.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

11.套路运动: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 12.搏斗运动:两人或多人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练习形式。现在武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太极推手、短兵等等。 13武术的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具有练习的广适性。 14武术的作用: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生养性,观赏娱乐 15,器械分为:长、短、双、软四类

16.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动作程序进行的功防格斗套路。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7.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8.集体演练: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套路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19.搏斗运动: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散打、太极推手和短兵三项。

20.散打: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21.太极推手: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堋、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22.短兵: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使用武术短器械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23.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教育功能,其目的使学生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 24竞技武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

25.健身武术:流行与广大民间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

26.武术挖整:1983至1986年练习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

27:武术六合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28.武术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

29.天人合一观: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反映了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就是要求练武实践必须顺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完善和提高。

30.知行合一观: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它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 31.反者道之动:指对立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对武术而言表现在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技击要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 32.中国传统哲学与武术: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 33.武术与宗教:道教以武当武术为代表,佛教以少林武术为代表 34.武术与传统医学:武术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阴阳辩证观,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等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合

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养身之道。

35.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攻防技击性所决定,他们相互渗透与促进。

36.武术与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37.武术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

二、武术发展简史部分

1.武术的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2.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军事战争

3.商周 时期出现“武舞”.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 4.唐代长安二年始行武举制,用考试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6.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武术流派林立。 7.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 8.国民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9.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表演引起轰动,展示了武术。

10.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

11.198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2,1982年12月,在京召开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13,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14.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 15.散打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实验项目。

16.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特殊使命。

17,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广场举办“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18.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19.1987年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

20.2001年3月5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21,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22.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23.武术于1990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三、武德修养部分

1.武德概念: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2.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 3.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理、智、信

4.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最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其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

5.义:义为行善之本。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在武德中“义”可以理解为秩序、等级,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

6.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代人接物的礼节仪容。7智: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心,其功用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8.信:“信,诚也”,做人要诚实,守信用。

9.勇:武德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

10现代武德的内涵: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正。

11.抱拳礼:有中国传统“作揖礼盒少林拳的抱拳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新义。行礼方法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并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颌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掌拳与胸相距20-3-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12.抱拳礼的含义: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有权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武勇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13.鞠躬礼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 14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高于胸齐,两手与胸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

14.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剑,屈臂抬起使剑身贴铅前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沿附于左手食指根节,高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 15.武礼的运用: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在理论课堂的运用,在竞赛和表演中运用。

16,递接武术器械的方法:递接器械是武术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对方递交器械时刀、剑尖向下,切忌刀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离地约20公分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

四、拳械套路理论

1.长拳:中国重要拳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将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洪炮、弹腿、少林等拳术,综合整理创编而成,是近五十年多年发展起来的新拳种。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高、难、新、美是其技术发展的方向。长拳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达、以快制慢,劲力以刚为主。

2.长拳技术的八大要素: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强调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等八法的运用配合。

3长拳定势身体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等。 4.练习长拳要做到身法多变需要做到:腰如蛇形行。 长拳眼法有:注视和随视两种。

5.长拳的一般冲拳、击掌时发力顺序要求: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6.长拳弹腿、蹬腿的发力顺序要求:起于胯、挺于膝、达于脚。

7.长拳的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式动作时,应运用“提法“;在做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时,则应运用”托法“;在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应换用“聚法”;由高式动作进入低式动作时,又该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动组进行变化时,都始终保持“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8太极拳介绍: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其名称由来是因其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太极拳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首传人为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太极拳的内涵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流传较广,特点显著的有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太极拳总的来讲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9.太极拳主要运动特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

10.太极拳锻炼要领:用意识引导动作;注意放松,不用拙力;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虚实分明,重心稳定;呼吸自然。

11.剑术技术要求:轻快敏捷、刚柔兼备、腕把灵活、气韵生动。运动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于韵律。

12.主要剑法有:劈、斩、挂、刺、撩、点、崩。

13.刀法的技术要求:刀术尚猛、刀手配合、身械协调、刚柔兼用。运动特点:紧密缠身、刚劲有力、雄健彪悍、勇猛快速。

14.主要刀法有:劈、扎、斩、撩、缠头、裹脑、云、崩、挑、点、抹

15比赛场地:比赛在地毯上进行。单练和对练项目的场地为:长14米、宽8米,四周内沿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在场地的两长边中间各做一条长30厘米、宽5厘米的中线标记。场地周围至少有2米宽的安全区。集体项目的场地为长16米、宽14米,四周内沿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其周围至少有1米的安全区。比赛场地上空从地面量起,至少有8米的无障碍区。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在6米以上。

16.完成套路比赛的时间规定: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太极拳自选套路为3-4分,太极拳规定套路为5-6分;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其他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对练不得少于50秒。

17.武术图解:用文字叙述武术动作名称、讲解武术动作的详细过程、方法和要领;用图来显示武术动作姿势、动作方向和身体各部位(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两者结合称为武术图解 18武术图解文字叙述的过程,一般先叙述下肢动作“步型、步法、腿法”,继之叙述运动方向,再叙述上肢动作,最后叙述眼注视的部位或方向。在特俗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程序来写。

19.武术图解的运动方向:以图中人的躯干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势及其所处的位置变化而变化。途中的胸前为前,背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

20.运动方位:在文字说明中,以东西南北来表示运动方位的,是以图中人预备姿势的假设来确定的,通常面对方向为难,右手为西,左手为东,背对方向为北。运动方位不受身体姿势变化的影响,全套动作方位固定不变。正确掌握套路的往返路线和动作布局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21.身体各部位动作之间的运行路线:武术插图一般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的下一个动作将要进行的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一般用虚线表示左上肢和左下肢的运行路线,用实线表示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运行路线。有的也有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

22.整套往返路线:武术套路有段构成,各段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向左,双数段向右转回原来的位置。武术套路的收势一般与起势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 23.马步两脚距离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 24.虚步中心重心应落在后脚

25.歇步时,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在前为右歇步

26.冲拳力达拳面,弹腿力达脚尖,蹬脚力达脚跟,推掌力达掌外沿 27.拳谚有“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之说。 28.长拳运动中呼吸总的要求是“气要沉”

29.24简化太极拳是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编制的。30.1989年国家体委办不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性的武术散打擂台赛。 31.八卦掌的特点是沿圈走转,式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

32.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以十二中动物的动作与形象组成。以五行说为理论基础。 33.砸拳力达拳背。

34.劈拳是拳自上而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轮 35按掌是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

36撩掌是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 37弓步约为本人脚长的4-5倍。

38刀手配合的作用:有助于身躯四指在运动中的和谐;有助于刀法力量的发挥;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

39.自学武术注意事项: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技术动作的用意与用法;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40.套路类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41.腿部练习方法有:压、搬、劈、踢。

42.压腿主要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43.搬腿主要包括:正搬腿、侧搬腿、后搬腿。 44.踢腿包括直摆性腿法和屈伸性腿法。

45直摆性腿法包括:正踢腿、斜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和外摆腿。 46.屈伸性腿法主要包括:弹腿、蹬腿、踹腿。 47.腰部练习方法:前俯腰、甩腰、涮腰、下腰。

48.三节以上肢而言,肩为梢节、肘为中节,手是根结。49.武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是特设项目。

50太极拳技法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为腰,形于手指”。

51.击步的做法是上体前倾,后脚离地提起,前脚随即蹬地前纵。在空中,后脚向前碰击前脚。落地时,后脚先落,前脚后落。眼向前平视

推荐第3篇:武术课教案

武术课程

二年级《踢腿冲拳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结合武术课程课标及教材,本节课的基本教材为四年级《踢腿冲拳练习》。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掌握单个动作技术不是很难,但是高质量的完成组合动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对这个年段的学生柔韧性、协调性以及爆发力要求非常高。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弹踢的技术要领;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踢腿冲拳,然后根据所学单个动作创编出容丰富的小组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并且逐渐提高难度和复杂性,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经常运用套路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不同的武术组合动作,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渗入武术的文化元素,培养其崇尚武德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想象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自我表现。

2、由于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教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内容及形式,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3、本班学生武术基本功一般,他们中大部分的不足在于武术的基本功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各方面柔韧性及专项力量,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本节课设计了弹踢和冲拳为重点内容,来弥补其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展示动作及创编的教学环节来继续巩固武术基本动作以及拓展学生的自我创编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踢腿冲拳练习,掌握每个动作技术要领。

2、通过自学模仿、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组合创编并进行展示,提高学生习武、练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高尚的武德,以及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教学重点:

1、弹踢的技术要领和冲拳组合动作的名称要领及方向和节奏感;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少年拳然后根据所学单个动作创编出容丰富的小组合。 教学难点:手、眼、身法、步调协调一致。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

大胆运用创新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武术课,采用《功夫熊猫》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武术的氛围中来,在教学中同时也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制作的各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及图片的课件,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

教学中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模仿学习。同时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模仿练习中发现所遇到的难以去解决以及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小组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教学准备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都必须穿武术服和武术鞋。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相互(抱拳礼)问好。要求:“精、气、神”。

2、集体口号——习武重德,强身健体。要求:口号有力。 设计意图:

师生利用中华武术的独有礼节(抱拳礼)相互问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体现师生友好融洽,集体口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武价值观。

(二)准备部分

1、《功夫熊猫》导入。

2、自编武术搏击运动操 (自选音乐)。要求:伴随音乐,欢快运动。

3、拉伸韧带(自选轻音乐)。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缓慢拉伸韧带。 设计意图:

在开课时,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功夫熊猫这一“人物”的引入,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大胆尝试,并一起参与“上少林”游戏,做到情景交融,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演练武术,对学生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柔韧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热身时,安排自编的武术搏击操、伴随着轻快而有节奏的音乐不仅仅让学生很快乐的活动,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拉伸韧带重点做好腿部的各关节活动,防止出现韧带拉伤和扭伤,为后面的基本部分做铺垫。

三)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 (1)教师镜面示范

踢腿冲拳练习: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冲拳、歇步冲拳。

(2)学生集体模仿,根据所制作的各个动作技术要领及图解进行模仿,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难点:弹踢,利用腿靶辅助学生掌握弹踢的技术要领。要求:认真模仿,伙伴之间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困惑进行示范解答。

(4)教师领做,学生练习。要求:认真练习,对比教师动作,加强动作。 设计意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姿飒爽的武术动作总能使学生为之一振,顿时激发起他们习武的兴趣和欲望。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对较为枯燥单一的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兴趣决不会是长时间的,所以在新授课中为突破难点我加入腿靶辅助练习,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很快能突破难点;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先要学生自我探究模仿学习,提出难点、困惑,及时解决问题,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动作,并独立完成。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练习一遍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掌握。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创编动作

(1)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错。

(2)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及时进行纠错。 (3)个人展示擂台赛、分组展示、。要求:展示武术文化元素、动作掌握情况以及精神状态。

(4)分组创编并展示,根据所学动作(包括今天新学的动作),及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小组继续创编动作组合,组长起主导作用,组员积极主动参与并齐心协力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

分小组练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探究学习。教师及时的提出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难点,加以分解练习,易于学生掌握。武术属于肢体语言,每一招一势代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表演展示的舞台。自己琢磨动作、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的空间尤为重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所学动作的质量,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并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的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原本枯燥的动作复习变为趣味性极强动作创编;使学生不仅积极巩固武术基本功,同时主动想要学习更多的动作,为培养学生长久的兴趣作铺垫。在展示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节及“精气神”,都渗透着武术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3、游戏:功夫小子

(1) 示范、讲解游戏规则。 (2) 强调安全,。 设计意图:

调节学生身心,培养机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灌输社会知识:在救人的时候要确保自身安全。

四)放松,小结

(1)放松运动(自选轻音乐)

组织形式:学生微闭双眼,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缓慢地跟着教师做放松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轻松的音乐、缓慢柔美的动作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评出本节课的武术小明星,师生“抱拳礼”道别。

设计意图:

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上下课要有礼;表演前后要有礼;互相学习要有礼;师生之间要有礼。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礼始,以礼终”。

推荐第4篇:武术理论

第一章 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行科学的定义。

1988年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

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二、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武术的概念不仅要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反映武术的运动形式。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平行存在,相互补充。对抗格斗是武术攻防技术在双方直接对抗中的应用,套路演练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抗性练习,可以提高攻防技术,具有强健体魄、防身自卫价值;通过套路练习,既能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又能熟练地展示武术的艺术性,具有观赏审美价值。武术概念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三、武术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1 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养生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第二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是随着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成长壮大的。其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武术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劳动和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不仅创制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同时又是武器),如石锤、石刀、石尖嘴凿、骨器、木棍等,而且在与禽兽的斗争中,人们学会了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以及运用石器、木棒进行劈、砍、刺等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姿势与动作,并产生了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由此可见,武术最早是起源于生产劳动。武术不仅萌芽于人与兽斗,还源于人与人斗。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这种战争促进了武术的产生。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 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新石器时期出现了多种石兵器,除石刀外,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石槌等,而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是武器的巨大进步。

(二) 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战争中使用武器,同时积累了使用的经验,经过归纳和总结,便从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

(三) 萌生了武舞

原始社会人们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行战斗的演习和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产生了武舞。这种武舞不仅是武术技术的演练,而且还有武艺表演、宣扬武威的作用。

(四) 萌生了武术比赛

在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确定部落首领,这是武术比赛的萌芽。

二、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氏族公社解体,产生私有制,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武术不单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还逐渐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 青铜兵器的广泛使用及演进

这一时期木器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车战是西周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不仅武器数量猛增,而且种类较多。比如:铜矛、铜戈、铜斧、铜戟、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形成了包括远射、格斗、卫体等进攻性兵器与防护装备的完全组合。

2 (二) 攻防格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按阵形队列进行武术操练,武术操练是当时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二是把习练搏斗、角力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大大促进了徒手搏斗技术的发展;三是提倡、鼓励习射,习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射术的发展。

(三) 武舞开始分化

武舞既有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娱乐作用,同时也有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且武舞的动作组合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武舞与武术是结合为一体的。商、周时期,武舞开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舞蹈的实用性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 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有了以比赛形式出现的技击运动,并通过对抗方式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胜负,促使拳斗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骑射活动普遍开展,而且有体制完备的竞赛活动。这种较武竞赛不但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是古代重要的文体活动。

(五) 武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周代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中均有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武术在奴隶社会已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一) 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

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文化学术繁荣,战争频繁,并以步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演变。战争的发展促使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其主要表现是:武术不仅具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 (3) 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和武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人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体现了中华武术的伦理特色。此时出现了一批武术家,在总结武术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武术理论,如剑术理论等。武术理论的出现是中华武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标志。

2.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

秦、汉、三国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这为武术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为:

(1) 武器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汉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出现了许多适应战争需要的新武器,如刀、盾牌、长戟、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等。武器的发展促进了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技术的提高。

(2) 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竞技项目,如角抵、手搏、击剑等。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

3 (3) 创编了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戏”、“五禽戏”等。

(4) 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攻防格斗技术如“手搏”、“角抵”等,以剑为主体的长短兵器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套路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猕猴舞”、“狗斗舞”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对刀”、“剑盾对双戟”、“空手夺枪”等。

(5) 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汉代,有关武艺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199篇是武术著作,主要是论述射法、拳法和剑法的。由于汉代民间练武活动盛行,出现了许多武术家以及总结武术实践经验的理论著作,各有风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6) 汉代,刀、剑、角抵、相扑之术东传日本,这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外交流的开始。 3.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武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 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器械发展的大转折。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较长的戟逐渐被淘汰,枪在战场上被广泛应用,剑被刀所代替,枪术、刀术、剑术在民间深受欢迎,广为传播。

(2) 实行武举制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被选中的,授其奖励和相应的称号,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促进了练武活动,而且出现了专职教习武艺的人。

(3) 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唐代舞乐盛行,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势动作以及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二) 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时期的武术较之隋、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1.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代战争频繁,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明确规定了考试项目,并兴建武学,培养武艺高超的人才。

2.通过打擂比武,选拔军事人才,促进武艺的提高。3.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出现了不少武术家。 4.出现了武术组织——“社”,为习武者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套路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武术套路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不仅套路结构系统完整,而且套路形式多样,有拳术、棍术、对练套路,还有集体表演套路等。

6.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如剑、刀、枪、棍、斧、戈、鞭、锏等兵器的武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等。

7.系统地总结了练武经验,使武术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武经总要》、《武经七书》、《建炎系年要录》、《武林旧事》等。

(三) 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广泛发展,武术体育化进程已完成,武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1.套路技术和攻防格斗技术趋于完善 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量的武术著作研究套路内在的结构规律与运动形式,对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衔接、位移路线、动作招式及其变化、运动方法、攻防技术和战术理论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图解。

2.武术体育化进程已经完成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功能与自卫防身功能 4 一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习武健身为主旨的发展趋势拓宽了武术发展领域,标志着武术的体育性更强了。

3.流派林立

明代的武术家都“各有师承”,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互相吸收、借鉴、融合,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著名的有少林、峨嵋、武当等。到了清代,流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标志着武术的繁荣,也标志着武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对武术进行了分类 武术的流派繁多,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根据运动特点把武术分为“内家拳”与“外家拳”。如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划为内家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归于外家拳;有的按地域分为南派、北派;也有按山川分类的,如武当派、峨嵋派等拳派。

5.武术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明代拳种林立纷呈,各派拳术均有徒手与器械的练法。器械有长、短、软、双兵器等,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清代,武术内容更是绚丽多彩,具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比较流行的套路就有几百种之多。

6.练武组织大量出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变化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非常活跃。出于斗争的需要,“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组织、教育和训练群众的重要内容,使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传授和发展。

7.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的武术著作问世,其中明代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练兵杂记》、《武编》、《江南经略》、《陈记》、《耕余剩记》、《持衡》、《武备志》等,清代有《手臂录》、《大棒说》、《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这些武术专著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代积累的武术运动经验,研究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套路技术、攻防格斗技巧和战术理论,而且融摄了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武术运动与人体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使武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武术组织广泛建立,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一时期,上海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10多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同样建立了一些武术会、社,各省、市、县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国术馆。武术组织的广泛建立,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 武术的体育化有了新的发展

各拳种不仅注重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而且相继举办武术运动会。1923年4月,马良、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

(三) 武术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一批较好的教材问世 当时编写的教材有《国术概论》、《国术理论》、《华新武术》、《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图说》等,使武术有一定的进展。

交通大学是我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学校。该校(当时称南洋公学)在1915年把武术列入该校运动会项目,在1916年将武术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为了向世界宣传介绍武术,民国中期,精武体育会总部先后多次选派武术名手赴其海外 5 分会执教,传播武术。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1936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进行表演。

五、社会主义时期武术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一)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非常重视和关怀,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预备会上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1950年全国体总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策,落实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提高及向外推广工作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群众化

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武术步入了体育竞赛领域。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959年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竞赛走上了正规化。现在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锦标赛、邀请赛等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三) 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武术科学化 1.建立各种武术学术团体

为了适应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武术研究会、研究所也陆续建立,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发展。

2.举办多种多样的武术学术活动,促进了武术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全国和国际学术活动,先后选编了《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同时,地方性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技术原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会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6 3.创办了一批武术刊物,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 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等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四) 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 1.学校武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63年出版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点。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有效地促使了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建国初期,在体育院校(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1958年之后,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校(系)设立了武术专项选修课,从教学上加强了武术的比重,促进了武术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和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使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1978年以后,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体委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系)通用教材《武术》1~4册,保证了武术教学的需要。各体育院校(系)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恢复了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使武术教育步入了现代科学文化领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建立与发展

武术优秀运动队是我国武术技术最高层次的队伍,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始建于60年代初期,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武术运动发展的龙头。1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了竞技指导科武术队,这是建国以来成立的第一支武术优秀运动队。1959年底至1960年初,山东、安徽、上海、辽宁等省、市率先组建了第一批武术优秀运动队。1978年以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目前,已建成了一批训练、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形成了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武术优秀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体系。

第三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的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 7 运动按练习形式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一) 单练

单练包括拳术与器械。 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1)长拳

长拳是查拳、华拳、洪拳、炮拳、戳脚等拳术的总称。特点是: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动作灵活多变。 (2)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等。 (3)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有广东南拳、福建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四川南拳等。特点是: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吐气助发力,步法四平八稳、落地生根,身法俯仰吞吐、靠崩闪转。 (4)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鼍、鸽、鹰、熊等动物的形象取法而组成的拳术。特点是:朴实简洁,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

(5)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以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摆扣清晰,随走随变,纵横交错。 (6)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它是以摔、拍、穿、劈、攒5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8法的运用,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吐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大合,击拍响亮,发劲冷弹脆快。 (7)劈挂拳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披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特点是:长击为主,大开大合,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 (8)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方法脆快的拳术。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猛遒劲。 (9)地躺拳

地躺拳是一种以跌扑滚翻等地躺跌法为主要内容,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大的拳术。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 (10)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仿动物的特长和形态或模拟古代某些人物的搏斗、生活形象而编成的拳术。目前流传较广的有螳螂拳、猴拳、鹰爪拳、蛇拳、醉拳、武松脱铐拳等。特点是:象形取意,并体现武术的攻防动作。

2.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4种。短器械主要有剑术、8 刀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枪术、棍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1)剑术

剑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尖、刃、脊、锋、护手、柄等部分组成。剑术主要是以刺、点、崩、撩、挂、截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 (2)刀术

刀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柄等部分构成。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3)枪术

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主,辅以崩、点、穿、挑、云、劈、舞花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4)棍术

棍是长器械的一种。棍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和把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泼辣,两头使法,横打一片,气势磅礴。 (5)大刀

大刀是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劈刀递攥,大劈大砍,气势雄伟,动作泼辣。 (6)双刀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的套路。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边走边打。 (7)双剑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运用的套路。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剑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潇洒奔放,矫健优美。

(8)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钩走浪势,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9)九节鞭

九节鞭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时硬时软(软时似绳索缠绕,硬时似铁棒抡转)。 (10)三节棍

三节棍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构成套路。特点是:能长能短,软硬变幻,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二) 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挂、截、格、挡等技击方法组成对练套路。主要 9 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器械对练、单与双器械对练、单与软器械对练、双与软器械对练等。常见的有单(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三) 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性练习形式。目前开展较广泛的有散手和推手。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比赛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第四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 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 无论是武术动作的本质内涵,还是演练时的精神意念,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从内容看,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技法看,有冲、撞、挤、靠、肘、挑、劈、砸等打法,有蹬、踹、弹、缠、挂、摆等踢法。这些动作有着不同的使用特点,但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各种器械又有一系列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方法。人们择取健身壮体的功能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根据需要对原始的攻防技术作了改进和发展,但仍保持了攻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标志。

(二)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不仅使武术得以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且表现出各流派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整套技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但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动作原型相比有所变化,从而具有体育运动的意义:首先,它讲究动作衔接合顺和规格化,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次,它讲究动作结构、韵律、节奏的严谨、优美、舒展大方,并向表演的规范化发展,从而具有观赏价值。

2.格斗

格斗是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了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并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可见,武术的格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尽相同,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

(三) 具有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

10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外合一,“内”指心、神、意等心理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合一”指内与外要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

(四)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不同的对象

有适应竞技对抗性练习的散手和太极推手;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对练等。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

2.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器械要求也不高,大都可以就地取材。

3.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无论白天晚上,春夏秋冬,也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练习。

二、武术的作用

(一) 增强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锻炼,而且使人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因此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二) 提高防卫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套路练习和格斗练习,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的方法,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若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三) 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习练武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做斗争,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中国武术重礼仪,讲武德,通过练武习德,能培养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观赏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以其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套路结构和技术动作造型的艺术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无论是赛场上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格斗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技巧,还是演练套路所展示的形神兼备的技艺和刚柔起伏的韵味等,无不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艺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可以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增进友谊。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教学活动等途径,武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概述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于明未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陈玉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人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影响之深。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③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1) 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2) 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3)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 (4)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5)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话身灵。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迸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人步。

二、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流传着。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并且有人记载过,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的好办法,而且有一定疗效。因为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所治疗方法――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所以,太极拳之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则是应无疑义的了。事实证明,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

12 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陀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状况好。

为了解释方便起见,现按太极拳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分述如下。

(一) 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所影响。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运动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堆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田径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适应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豪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实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二)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 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办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内部的负压增高,结果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减低,静脉回流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的动作舒展,胸部不要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的是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部、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13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及过去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展,是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实验(在一分钟内,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好,三十二人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各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都正常。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实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者一点,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仅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三。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体内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养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一般老人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四。

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的肋软骨骨化和胸廓活动已有障碍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节律的改变,使血液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组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三)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为第一主宰”等,打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都有良好作用。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点八,而一般老人则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二。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对照组老人占百分之十六点六。X线照相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舒松的发生率也较低(百分之三十六点六比百分之六十三点八)。老年性骨质舒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四)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 14 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五)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良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三、太极拳的特点

1.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锻炼。

2.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3.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4,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1.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15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在自然状态或稳立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放松,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形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松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

3.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动作练习。

4.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5.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腹式呼吸,以横隔肌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五、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2.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的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 16 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站、坐、卧要想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主要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要求端正安适,不偏不倚,腰部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有人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又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劲气腾然”,“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了如果腰部力量中断或在身体转动中起不了车轴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的向下松垂,以帮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棉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腰部向下松垂,可以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得到稳固,使动作既圆活又完整。

在配合松腰的要领当中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不可因松腰而故意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以致造成胸肋或腹部肌肉的无谓紧张。通过腰部维持身体的重心,能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定。可见,腰脊确是练太极拳的第一主宰。

臀部:练太极拳是要求“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了避免臀部突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状态。练习时,要注意臀部自然下垂,不要左右扭转。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肌肉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总之,垂臀和顶头的要求一样,应用意识调整,不是用力去控制。

3.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因而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动、脚放的位置和腿弯的程度。练拳人常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腿部动作姿势的好坏,关系着周身肌肉的正确与否。

腿部活动时,首先要求胯和膝关节放松,这样可以保证进退灵便。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

初学的人,往往感到顾了手顾不了脚,而且大多数人只注意了上肢的动作,而忽略了腿脚的动作,以致影响了整个拳架的练习。应该充分认识腿脚动作在姿势变换中的重要性,认真学好各种步型步法。在练架子时,必须注意腿部动作的虚实,除“起势”、“收势”和“十字手”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腿上。所谓腿部动作的虚实,就是体重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还要起着一个支点的作用(如虚步的前脚的弓步的后脚)。总之,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这样,进退转换不仅动作灵活稳定,而且可使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做弓步时,要以一腿弯曲支持体重,另一腿轻轻提起伸直(不可僵挺),脚跟自然落下,然后全脚慢慢踏实向前弓腿,这样进退自然,步幅适当。做跟步动作时,脚掌要先着地。蹬脚、分脚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摆脚动作(“摆莲脚”)或拍脚的动作,不可紧张,须根据个人技术情况而定,手不拍脚也可以。

4.臂部

太极拳术语中讲“沉肩垂肘”,就是要求这两个部位的关节放松。肩、肘两个关节是相 17 关联的,能沉肩就能垂肘。运动时应经常注意肩关节松开下沉,并有意识的向外引伸。

太极拳对手掌部位的要求是: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又不可软化、飘浮;当手掌前推时,除了注意沉肩垂肘之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死。手法的屈伸翻转,要力求轻松灵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微屈)。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脚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的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曲。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不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

六、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四~六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

八、九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2.架式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式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等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式或低一点的架式。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或者其它长拳运动剧烈,但是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式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当是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不同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同从事其它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 18 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产、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在继续坚持经常练习。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的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空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对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可以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组

(一)起势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第四组

(九)单鞭

(十)云手

(十一)单鞭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第八组

(二一)转身搬拦捶

(二二)如封似闭 (二三)十字手

(二四)收势

19 剑术 舞剑或用剑刺杀的技艺或技能。

历史渊源

“剑术”指使用剑的方法和技巧。剑产生在商代,较短,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自古剑术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为世人喜爱。

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誉称为“百兵之君”。剑在古时,是作战的武器,有剑锋和两刃,使用起来逢坚避刀,不硬撞、强击。练起来“剑如游龙”。带有几分文气、优美。其用法有刺、劈、挂、点、崩、云、抹、穿、压等,在剑法的基础配以剑指,加以各种步法、步型、跳跃、平衡、旋转等动作构成了剑术的套路。

剑术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仅单剑可分短穗剑、长穗剑;从剑路体势而言可分: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和双手剑等。各种剑术风格不同。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式式;行剑、流畅无滞,挥攉潇洒,忽往复收,行多停少;绵剑,柔和蕴籍,缓缓不断(如太极剑);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双手剑,双手持剑,劈、砍、挎、挂、身法矫健,丰彩多姿。

武术的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奇色彩。许多诗人都有赞美剑的诗句,所谓“一舞剑器动四方”,自古以来我国舞剑之风甚重。

剑的功能和作用

1、格斗: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格斗,是十分重要的作战武器,同时也可以用于自卫防身。战国晚期的“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长短剑相搏的典型事例。

2、表演:剑术除作战、防身之外,尚有一种功能,就是作为技击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赏

3、健身:随着时光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剑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业已不复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剑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之外,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现为一种军事战斗力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一种用于健身的体育活动,用于观赏的表现形式,适合于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健体强身,观赏娱乐,竞技比赛,正是今天剑术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处于首要与中心地位。

剑的结构与规格

剑的结构

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面。

剑把:包括剑格、剑柄、剑首。

剑尖:即剑身最前端的尖锐部分。

剑脊:既剑身长轴隆起部分。

剑刃:既剑身两侧锋利部分。

剑面:指剑脊两侧的平面。

剑柄:指剑把上的握柄。

剑首;既剑柄后端的突出部分。

护手:又称剑格,指剑柄与剑身间相隔的突出部分。

剑穗:又称剑袍,是系在剑首的穗子。

剑鞘:既用来盛装宝剑的囊鞘。

剑的规格

剑的规格一般为:反手垂臂持剑,剑尖在人耳上沿以上;重量由0.5千克至1千克不等。竞赛规定用剑,成年男子剑重量不得轻于0.6千克,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剑指与剑穗

剑指

剑指是剑法的辅助动作。简单地说,就是当右手持剑,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种动作时,未持剑的左手要与其配合呼应,作出相应的动作,此时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与中指向前伸直,其余手指内屈。

作用:

1、剑指前伸,扰乱对方的视线。近身时还可以直接进攻。如:可用剑指刺喉、戳眼、点穴、点腕等。

2、如果对方使用不带刃的兵器,剑指的左右运行可以用于推、挡,而且还可以乘机抓握、夺取对方的兵器。

3、前后左右的运行,都可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剑向前刺,剑指向后伸。

4、有助于增强刺剑、劈剑的力量。如:弓步挂劈,抡剑向右下方劈,左剑指应向左后上方摆,以加大臂力。

21

5、用于体能锻炼,可以丰富肢体活动的形式,增加运动量,从而使全身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6、观赏剑术演练,剑与剑指动作的一开一合,可以增加动作的色彩,使剑术显得更加潇洒优美。

剑穗

剑穗是剑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剑的饰物,又具有技击的作用。剑出“刺、斩、撩、挂”,穗走“带、甩、摆、打”,穗随剑行,剑穗合一。

作用:

1、通过剑穗的飞舞,能够迷惑对方,指上打下,使其虚实难辨。

2、可以用穗子直接进攻。如:直击对方的头、眼、喉和穴位等。

3、剑光穗影,凤舞龙翔,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

历史发展

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 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着。

汉朝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汉代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

22 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与武艺完全不同,就是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剑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剑舞的高度发达,为后来剑术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明代戚继光《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中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使剑术有了很大发展。

风格特点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

剑的击法有;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有“剑走美式”、“剑如飞风”之说。剑术根据练法又分为行剑、势剑、双手剑、长穗剑、双剑、反手剑等。

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臂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主要剑法

(1)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刃朝左右为平剑。

23 (2)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剑沿身体右或左侧绕一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3)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4)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5)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6)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8)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9)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10)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11)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12)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4)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剑 术 动 作 名 称

组合一 1- 5式:预备式、丁字步前指、上步单拍脚、

转身云接剑、跳叉步刺剑

组合二 6- 8式:上步剪腕花、翻腰剪腕花 、弓步刺剑

组合三9-12式:退步剪腕花、弧形步穿剑、并步后点剑、歇步反撩剑 组合四13-16式:左右挂剑 、仆步截剑、丁步点剑、

24 盘腿反撩剑

组合五17-19式:插步穿剑、转身云剑、弓步背剑 组合六20-25式:丁步架剑、上步撩剑、退步反撩剑、

弧形步里合拍脚、扣脚截剑、弓步刺剑

组合七26-31式:退步绞剑、转身云剑、击步点剑、

转身反撩剑、弓步刺剑、仆步崩剑

组合八32-36式:插步平斩剑、转身云接剑、虚步持剑、

丁字步提剑、收势

25

推荐第5篇:武术说课教案

武术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武术组合动作》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场地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所选教材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通过学习武术组合动作既可以了解武术的意义,又能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同时对激发民族自豪感,崇尚武德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运动参与的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协调性和力量都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武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他们也有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的一面,很能激发起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80%的学生掌握组合动作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做到路线清楚,手型、步型正确到位。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等素质,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谦虚好学、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体验武术的“精”、“气”、“ 神”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动作的名称和做法(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 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手型、步型准确到位。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

学习。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场地设计与组织

以四列横队站,方便学生观看,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严肃性。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自由结合两人配对为辅。游戏时在教师准备的直径是1.5米的小圆内(20个)。

六、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

1、师生相互(抱拳礼)问好。

2、小游戏:“石头、剪子、布

组织形式:分别用手型拳、勾手、掌;步型并步、马步、弓步代替

要求:学生与教师PK,动作要标准,七战四胜制。

3、热身运动(4×8) 活动上肢 (1)肩部运动; 活动腰部(2)腰部运动; 活动下肢(3)踢腿运动

(4)劈叉练习

(二)基本部分(27′)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言导入,图片欣赏

利用片中英姿飒爽的武术动作表演来创设情境,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中华武术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兴致,为后面更好的上好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学们,图片中呈现的是以什么为主画面?画面中的精彩动作给你怎样的感受?想不想学武术?(宣布本课内容、出示动作图解)让学生看图解自主学习动作

2.教师示范

(1)歇步冲拳 (2)提膝穿掌 (3)仆步穿掌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的示范应使学生为之一振,激发起习武的兴趣和欲望。以教师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3.学生尝试

(1)教师做镜面示范,同时讲解动作名称和要领。 组织形式:学生边观看边听讲解边模仿老师的动作。 (2)学生自由组合,体验动作。

组织形式:让学生(3—5人)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学生的演练,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所在。

(3)自由体验

组织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组织形式:(1)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先慢后快。

(2)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激励掌握动作速度慢的学生。

(3)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上前表演。

(4)学生相互观察、交流、评价。

4、游戏活动:斗智斗勇 场地准备:教师准备的圆内

游戏方法:(1)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面对面站好,每对之间相隔一米。

(2)教师发出“预备”的口令后,双方蹲成马步,以直臂向前推掌、掌心相触为双方的距离。

(3)教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双方根据自己的战术(以双脚不移动为原则),可用推、拉、拔、拧、闪等动作,迫使或诱使对方失去重心。 规则:(1)对抗时,只许用掌、勾,不许用拳打。

(2)任何一只脚移动,就算失败。

(3)先移动重心者为失败。对抗中,双方同时移动,判双方失败。最后胜的次数多者为胜。

(三)结束部分(5′)

1、放松运动组织形式:学生微闭双眼,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缓慢地反复舒展刚刚掌握的武术动作。

2、师生“抱拳礼”道别

推荐第6篇:武术理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2.对练: 是在各种武术单练项目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攻防格斗规律和预先编排好的套路所进行的假设性实战练习。

3.徒手对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形式所表现的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攻防格斗规律和预先编排好的套路所进行的假设性的徒手实战练习。

4.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

5.虚灵顶劲:是太极拳的技法特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头顶部百会穴轻轻上提,好似头顶上有绳索悬着,从而感觉有虚灵顶劲之意,也称顶头悬。

6.完整教学法:是将套路动作完整地演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7.分解教学法:将完整的单个动作合理的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进行教学。8.综合练习法:是指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练习方法。 9.变换练习法:是指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的练习方法。 填空题

1.太极拳的流派: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架。

2,长拳的教学要点:A.练好功架,打好基础;B.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C.精讲多练,强化动作规格;D.实践中加深对节奏的理解。

3.教学文件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等文字材料,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4.八卦掌讲究:具三形备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如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

5.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内气发源于丹田,通过缠绕运动,到达任督两脉和周身,从而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境地。

6.教学中应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步骤,使学生逐步掌握动作。

7.套路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语言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等。8.八卦掌最早形成的套路是“先天八卦掌”,也称“老八掌”。 9.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是一种轻灵、缓慢、沉稳的拳术。

10.太极拳的教学要点:A.先求心静体松B.从单个动作教学和步法练习开始C.静止与慢速连贯的教学组合。

11.“八卦”最早见于《易经》,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12.八卦掌的技法特点:三形三势、三空三扣、三圆三顶、四坠四敏、十要三病。 13.太极拳的基本手法:倗、捋、挤、按。 14.八卦掌的步法练习:直行、走圈。 15.宋代把对练称为“打套子”,明代称对练为“舞对”。 16.散打的特点:对抗性、体育性、民族性。 简答题

一、太极拳的要求:虚灵顶劲竖项、沉肩坠肘坐腕、含胸抜背实腹、松腰敛臀圆裆、心静体松意注、呼吸深长自然、势势意连形随、轻沉虚实兼备。

二、散打的作用:培养竞争意识、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发展心智。

三、八卦掌的技法特点:三形三势、三空三扣、三圆三顶、四坠四敏、十要三病。

四、徒手对练的要求: 1.提高单练水平2.运动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3.应做到“德为艺先”4.对攻防意识的要求5.突出拳种特点,按拳种基本要求演练。

五、查拳的特点:简述查拳的技法特点?

答:

1、节奏鲜明,动迅静定;

2、动作紧凑,拳路清晰;

3、势整力顺,眼疾手快。查拳套路在运行过程中,上肢动作要求冲拳、击掌时,肘微曲,使臂呈弧形,拳面微内旋成拳眼朝后上方,俗称“斜插一杆旗”,使查拳动作在舒展中有圆润之特色;下肢动作之中屈伸性的腿法,每一拳路中都有数次弹腿、踹腿、侧踹、腾空箭弹动作,形成查拳“手似两扇门、全凭足大人“的特点。要求做到:“行如风、站如钉、起如猿、落如鹰,动如猛虎、静如山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招法清楚、急转突停。无论攻守进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姿势工整舒展,手身步眼均要上是、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相合。

六、八卦掌的基本八掌:托掌、按掌、推掌、抱掌、劈掌、撩掌、挑掌、螺旋掌。

七、教学的步骤:

第一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

第二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完成动作的姿势达到准确与完整;

第三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连贯完整地完成动作;

第四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特点与演练风格;

第五步:主要任务是通过训练继续巩固与提高。

八、A、什么情况下用完整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单个动作的全貌,形成完整地概念,因而它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以下情况下运用完整教学法:1.动作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2.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B、什么情况下用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将完整的单个动作合理地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以下情况下运用分解教学法:1.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 2.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

3.富于顿挫、节奏感变化较强的动作。

问答题

1.阐述太极拳技法特点的“沉肩坠肘坐碗”:

上肢的三大关节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练太极拳时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的坠肘,沉肩坠肘有利于躯干的含胸抜背,同时会有身体重心下沉的内劲感觉。沉肩坠肘动作要求保持腋下的回旋余地,不要把臂紧贴胸部或侧部,还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感觉。坐碗是腕关节向手背一侧自然屈起,无论在定势动作和运转动作中都必须坐碗要求。坐碗对各类手法的劲力都有积极作用,如腕部松懈则前臂无力。掌握自然伸展的舒指与坐碗相配合,既有动作形象美感,又有臀部的劲力体现。 2.分别阐述武术套路直观教学法与预防纠错教学法:

A:直观教学法包括动作示范与多媒体教学。动作示范是直观教学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示范动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示范位置的选择、示范面的运用、领做示范、示范与讲解结合运用。 B、预防纠错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协调性差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耐心地采用分解动作、慢速示范、多领做等方法进行纠正;

2.教师强调动作规格与要求,用站桩式的练习、助力与阻力和定向直观法来帮助纠正;

3.教师不能因急躁而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难度,使学生逐步的完成动作; 4.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并采用一定的保护与帮助,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克服动作中的错误;

5.教师要根据动作的性质,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来诱导与启发,帮助纠正。

3、套路教学中练习法有哪些,并分别阐述? 1.重复练习法:是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分段动作、整套动作练习的方法; 2.变换练习法:是指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的练习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指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练习方法; 4.个人练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演练能力的一种方法;

5.分组练习: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出要求,由教师或学生骨干组织练习的一种形式; 6.集体练习:是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指挥学生统一进行练习的一种形式。 判断题:【有关题目】

1.太极拳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拳式呼吸。何为揽雀尾?P78 2.八卦掌讲究的“三空”: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

3.八卦掌的手法“托掌”的描述:掌心向上,五指分开,掌心凹空,沉肩坠肘,掌心向前上或侧上托起,力达掌心。

4.教学中什么情况用镜面示范、侧面示范 5.太极拳的口令应该是

6.针对水平较差的学生,应以直观教学为主,以分解教学为辅

7.套路的结构:方向路线、架势结构、劲力方法、心志意向、节奏神韵等。

推荐第7篇:三下乡武术课教案

武术课教案

课题:武术之缘 课时:两个课时

授课地点:教室前的空地

授课对象:某学校的小学生或初中生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武术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了解。教学生一些基本动作的套路,让他们亲身感受武术的力量,激发他们对武术的兴趣及热情。同时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磨练他们的意志。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

教学方法: 由主教老师展示动作,助教从旁纠正学生动作。在条件允许下,我们会让学生观看武术视频,从而充分感受武术的魅力并认识到正确的武术动作,以便接下来的学习。若条件不允许,我们会事先收集一些武术动作的图片,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武术动作。通过图片与实际演练的结合,来向学生讲解各个武术动作的要领。

教学内容:

热身游戏及一些简单动作、基本武术动作及一套五步拳。其中,基本武术动作包括扎马、正压腿、侧压腿、正侧踢腿、冲拳、仆弓步、虚步、歇步等。五步拳基本包括并步抱拳、仆步撩掌、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挡、歇步盖冲拳、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等。

教学过程:

这门课总共两个课时,每个课时的开始,老师先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一些基本热身动作,如跳绳,短距离接力跑,原地慢跑、弹跳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活动筋骨,完全达到热身效果,避免学习武术动作时,身体过于僵硬,发生拉伤、扭伤等意外。每个课时结束的五分钟左右,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的动作,帮助学生放松腿、腰等部位,避免学习后因疲劳产生的身体部位的酸痛。

第一课时,先由老师演练一些武术,向学生展现武术的风采及气势,激发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然后,由主教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基本武术动作,助教老师从旁协助,帮忙纠正学生的动作。课程内容中的基本武术动作会在第一课时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会做,而且动作基本符合标准。在他们学会基本动作后,先由老师展示五步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大致做一遍,目的是让他们熟悉一下五步拳的动作,也是再次熟练基本武术动作(因为五步拳的动作是基本动作整合而来)。

第二课时,先由老师喊口号,让学生自行复习一下第一课时所教内容,老师认真观察,知道学生哪些动作不熟,哪些做的不标准,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基本动作。然后由老师带领同学正式学习五步拳的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助教老师帮忙纠动作。在各个动作基本会做以后,将各个动作贯穿起来形成整个武术套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两次整个套路的练习。然后由老师喊口号,学生集体练完整个套路,老师在旁观察,评出动作最标准或精神最佳的同学,进行奖励。

教学重点:

基本动作的学习,扎马、冲拳、仆步、弓步、虚步、歇步、提膝、挑掌

教学难点:

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挡、歇步盖冲拳、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等。

推荐第8篇:小学三年级武术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武术课教案

三年级体育教案

时间:2011-12-23课型:教研课 课次 1 年级三 人数30 教师郭彩虹 学习阶段 水平二 教学 目标

1、能对武术感兴趣,并能积极的配合教师参与练习,培养认真学习的品质。

2发展学生协调、柔韧、灵活等素质,提高体能

3、通过学练,激励学生喜爱武术运动,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华瑰宝——武术。教学 内容

(一)武术(基本步型)

(二)游戏:猜拳 情境 程序 学习内容 教法提示 学法提示 引 导 课 堂 常 规

1、整队,师生问好;

2、宣布本课学习任务;

3、复习上次课学习的基本手型(拳、掌、勾手)

4、在慢跑中听老师的口令做出各种手型,动作自创。

5、活动各个关节

1、整队,师生问好;

2、成体操队形散开;●●●●●●●●● ●●●●●●●●● ○○○○○○○○○○○ ○○○○○○○○○○○ ★ 基 本 部 分 基本步型 重点提示

1、导入: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的稳健和扎实事很重要的,那么在我们武术中我们脚下的步伐移动的快速和稳健也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机种基本步型。

2、边讲解边示范弓步、马步和虚步的动作要领。

3、重点讲解弓步和马步。

4、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观察、互相纠正动作。

5、组织学生用学习的步伐配上冲拳和推掌进行练习。

6、自由组合练习,互相学习。

7、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表演,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评议。

8、鼓励学生要讲究武德,发扬武术精神,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持之以恒 的精神 学习队形: 两列横队,成半圆型站立

1、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想着心中的偶像确立自己的练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知道学习武术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练武者也要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德育教育)

3、边看教师的示范边模仿,同学间合作的时候要积极的帮组自己的伙伴,能认真观察,及时指正同伴的错误动作。

4、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要求能喊出自己的气势,同时力求动作的速度,能体现动作的力量(冲拳能力达拳面)

5、两人一组练习,一个人喊动作名称另一 个人练习动作,互相纠正.

6、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与点评。

7、每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游 戏: (包、剪、锤)

1、包、剪、锤(以马步、弓步、并步代替) 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学生尝试性练习游戏。

3、提示,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灵活运用。

1、认真听教师讲解,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自由分组尝试游戏。

3、游戏中积极动脑,灵活处理实际出现的游戏的问题。

4、体验游戏的乐趣。结 束 部 分

1、放松

引导学生调整气息,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愉快的,美好的事物

2、总结

3、宣布下课。

1、学生散开,教师在前方。学生跟在教师后模仿练习。(德育教育:热爱武术,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2、自我小节,认真听教师总结

3、学生有序回教室。器材 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40%—45%平均心律:110-120次/分

推荐第9篇:说课教案 武术考试

一.课的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位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长拳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讲明所学内容对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让“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复习已学过的四段长拳

学习四段长拳第21-22动:抡臂砸拳-分掌正踢 三.教材分析

长拳武术类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了美育的熏陶,对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以及激发民族自豪感,有重要作用 。 四.学情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组合动作动作名称和动作顺序以及特点,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和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晰,手型,步型正确到位。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段长拳第21-22动:抡臂砸拳-分掌正踢的动作路线 教学难点:动作力度、手型、步型的正确到位。 七.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法:1.讲解法,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本次课武术动作的要点,如:手型、步型以及动作路线等。

2.示范法:教师采用完整示范法使连贯的动作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采用镜面示范,使学生便于模仿、学习。学法: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抱拳礼问好 2.安排见习生 3.热身活动

(1)头部运动(2)肩部运动(3)腰部运动(4)膝关节运动(5)踝腕关节运动(6)正压腿和侧压腿

设计意图:学习武术对身体柔韧性的要求很高,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作完成的质量,因此,要充分热身,防止出现韧带拉伤。

(二)展开 1.教师示范表演 抡臂砸拳-分掌正踢

2.学生尝试:两个武术动作依次学习

(1)教师做镜面示范,同时讲解动作名称以及动作要领。

组织形式:两列横队,学生插空站。要求学生边看边模仿老师动作,多次重复。

设计意图:武术属于肢体语言,学生的模仿是很重要的,先模仿上肢再模仿下肢,最后整体模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提示,使学生模仿更加逼真。

(2)学生自由组合,体验动作

组织形式:让学生3-5个人为一组,并选出一名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慢动作练习,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慢速体会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纠正动作,此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3)自由体验 组织形式:散点

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自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放松,师生道别 1.放松运动 组织形式:散点

方法:在音乐伴奏下,微闭双眼,缓慢的反复刚才学习的动作。 设计意图:既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又可以放松学生身心。 2.师生抱拳礼道别

设计意图:上下课要有礼,以礼始,以礼终。

长拳说课教案

赵鑫 2012级

推荐第10篇:小学二年级武术课教案

武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能力提高以及武术刚柔相济、张弛有致的艺术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宏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健身武术的热爱,为其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传统的武术基本功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它动作简单明快,刚柔相济,张弛有致,造型优美,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观赏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在不断体验武术的精、气、神以及它独特的造型美、节奏美、动态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想象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自我表现。

由于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教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游戏性的练习内容及形式,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四、教学目标

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及崇尚武德的精神为本次课的主要目标。正确掌握武术的基本手型、步法及五步拳的三个动作要领,同时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力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五、教学中难点

重点:武术基本手型、步法和五步拳的动作要领。 难点:手型、步法正确到位。

六、教法

1.讲解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精炼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准确的动作概念;以准确的示范, 让学生去心生崇拜,进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启发学生积极思索。3.游戏法:用游戏法解决课堂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在“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创”。

七、学法

在本课的学法中,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武术中得到锻炼,获得快乐。

八、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组织:圆形型) 教师表演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一段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为本次课设计口号“习武重德,强身健体”。

(二)基本部分

1.三种步法学习(组织:圆形) (1)用口诀介绍三种步法

弓步:前腿弓后腿蹦,上体正直不晃动 马步:两脚三脚站,两腿平行站,两膝向外展,上体正直向前看。

设计意图:为避免枯燥的教师讲解形式,更容易的让学生记住这三种步法,我设计了小口诀教学。

(2)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步法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练习三种步法,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三种步法。同时把准备活动穿插在游戏中,不仅让学生在技能上得到发展,而且为学生做好生理及心理的铺垫。 (3)《并步、马步、弓》猜拳游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好游戏的特点我设计本游戏,增加学生对武术兴趣的同时,检验学生掌握三种步法的情况,提高学生三种步法的动作质量。 2.三种手型学习(组织:圆形) (1)介绍三种手型

(2)猜拳追逃游戏(拳掌钩)

设计意图: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武术运动量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这个游戏是由长江黄河游戏改编而成,同时应用“拳掌钩”口令。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也有助于学生记忆武术的三种手型。 3.手型、步法的组合练习(组织:“米”字型) (1)教师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抛砖引玉,让学生创编出各种武术动作。 (2)学生创编武术

根据所学三种手型和三种步法创编武术动作。 (3)分组展示并进行评价

4.教师教授五步拳(组织:“米”字型) 考虑本次课我的教学目标,加之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为主。并根据本次课所学三种手型和三种步法,我把少年拳进行了简化,把少年拳第三招式(弹踢冲拳)改为右弓步冲拳,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5.跳进拍人游戏(组织:圆型) 设计意图:由于武术课活动量偏小,在最后设计了这个跳进拍人的小游戏,增加活动强度,同时把五步拳动作的两个动作(弓步冲拳与马步架打)穿插在游戏中,增加练习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五步拳的掌握。

(三)结束部分 1.太极拳 2.小结

第11篇:排球课理论教案

排球课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初步了解排球规则。

二、让一部份学生能参与排球比赛。

三、让大多数学生看懂一场排球比赛。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则对于一场比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 教学难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中的进攻性击球、手过网等的判断。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高中二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通过桌上的排球联想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导入本课课题。要让中国排球再创辉煌,就要普及排球运动,也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怎样开展排球比赛。

二、提出有关排球规则的几个问题:(放幻灯片)

1、一场排球比赛比分为20:25是否继续比赛?

2、请画出排球比赛中队员站位秩序。

3、一局比赛中可请求暂停多少次,每次暂停的时间是多少?

4、比赛中每队最多触球几次?

5、排球比赛是一个长宽为多少的长方形?

三、排球规则的具体讲解:

1、排球比赛的场地,(放幻灯片)

2、排球规则的概述:(播放课件) 球比赛的开始,由一队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发球。然后每队可接触球了次(拦网触球不计算在内。)比赛应不间断地进行。如果球落地触墙,触天花板、触其他任何物体或某一队员犯规,则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失球。只有发球的队胜1球时,才得1分。如发球队犯规、失误。或接发球的队胜1球时,则接发球队取得发球权,其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进行1个位置的轮转。一个队只有赢得至少5局3胜制,前4局打成2比2平局时,第5局为决胜局。在决胜局比赛中,一队先得8分后,两队交换场区,按原位置顺序,继续比赛到结束。每局比赛前教练员必须将上场阵容位置表交给记录员或副裁判员,不得更换。每队上场6人,站1号位,每次均由轮转到1号位的队员发球,在发球击球时,双方队员都必须按规定位置站好,前后排和左右侧都不能站错,否则将被判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球发出后其位置不受此限制)。 比赛成死球时,教练员和队长可向裁判员请求暂停或换人。每次暂停不得超过30秒。1局比赛中,每队可要求两次暂停,准许边续请求暂停。如果要求第3次暂停,裁判员应予拒绝并提醒该队注意,否则该队将被判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因队员受伤或其他事故中断比赛,不算作暂停。每队在1局比赛中,开始上场的队员被替换下场后,只有1次再上场机会,而且再上场时只准换下替换他的替补队员。

3、排球规则中对技术动作的要求:(放幻灯片) ①发球:按次序该发球的队员必须站在底线外,在裁判员鸣哨后5秒钟内将球击出。发球队场上队员不得挥臂、跳跃或形成屏障、阻碍对方接球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线,否则被判掩护发球犯规,失去发球权。 ②触球:每队最多触球3次(拦网除外),如果1个队员连续触球多于1次(拦网除外),则被判为连击.同队两个队员同时触球,作为两次触球。双方队员在网上同时触球后,均可再击球3次。

③手过网:队员不得过网击球。但击球点在本场区,球离手后,手随球过网不判过网犯规。对方击球前,拦网队员手触及对方地区上空的球时,判拦网队员过网犯规。当对方队员击球之后,许可在以对方地区拦网。 ④过中线:队员身体任何部位越过中线触及对方场区域面即判过中线犯规。但一脚或双脚的一部分踏过中线,而另一部分踏在中线上或在中线上空,则不判犯规。队员可以伸手在网下击球,但不得阻碍对方队员。 ⑤拦网:队员用上体在球网附近高于球网上沿,阻挡对方击过来的球,称为拦网。只准前排队员进行单人或集体拦网。在1次拦网中,球可能迅速成连续触及1个或几个拦网队员的手,头或上体的其他部位,均算1次拦网。拦网后本队可再击球3次。拦网手触球后,球落界外,为触手出界,判失误。

(6)进攻性击球 :直接向对方场区击球为进攻性击球。前排队员可在场区对任何高度的球作攻击性击球,后排队员在限制线前的前场区只能作整个球体不高于球网上沿的进攻性击球,但在限制线后起跳则可扣任何高度的球。

4、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画出排球比赛的站位秩序。

2)让学生判断进攻性击球、手过网的情况。(请学生上台示范)

5、介绍几种常见的裁判手示。

6、排球比赛赏析(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课件播放。

四、课后要求:请在班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班上的一次排球比赛。

五、板书设计:(主板书) 排球规则

1、排球比赛的场地,

2、排球规则的概述:

3、排球规则中对技术动作的要求:①发球

②触球

③手过网

④过中线

⑤拦网

(6)进攻性击球

第12篇:武术理论试题[1]

20010—2011学年体育与健康武术课理论试题

一填空题

1.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 )和(武舞)。

2.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 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

3.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4.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5.(唐朝)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6.器械是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器械又可分为双器械、软器械(长器械)、(短器械) 。

7.武术套路长拳的三种基本手型是(拳 ).(掌 ),( 勾)

8.武术套路比赛的场地长(14米)米, 宽(8米)米

9.武术一般按运动形式分为三大类: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

10.长拳的五种基本步型是歇步 .仆步.(弓步).(马步).(虚步 ).11.散打的禁击部位是(后脑).(颈部).(裆部).

12、健身、(防身)是武术的基本功能之一。

13武术是集防身、健身、( 竞技)于一体的体育运动。

14在当代中国武侠小说创作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武侠小说家,当推中国香港的(金庸 ;查良镛)。

15.在中国武术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武打片是(少林寺 )。

16(“和平”)永远是人类世界的主题,中国武术就是以它为价值准则的。

17太极拳主要包括(陈式 )、(杨式 )、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18.1927年中央国术馆于(南京 )成立,并于1928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国考。

19.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武术开始成为正式国际比赛项目。

20.(军事战争)是促进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

(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 1996 )-年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

21.(1936年)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集体表演是以(6人 )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

到目前为止武术比赛的最高赛事为(世界锦标赛)

武术套路的雏形是(武舞)

22.宋代出现了大量以卖武为生的民间艺人,当时他们统称为(路歧人)。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只有(少林寺)仍能低调习武。

广东十虎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人物。

23.(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等基本方法,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器械演练形式.24.(剑术)是以刺,点,撩,截,格,挂等基本方法法和左手剑指,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 器械演练形式.。

31.武术的本质特性是(攻防技击性)

32.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宋末的张三丰所创,有的说是明朝王宗岳所创,还有人说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所创编。

33.练习刀术时,未握刀的手的主要手型是(掌)

34.练习剑术时,未持剑的手的主要手型是(剑指)

35.马步的重心在(双脚中间)

36.蹲弓步时的主要重心在(前弓腿)

37.虚步的重心在(屈蹲腿)

38.长拳的基本手型“拳”分为五个部位,分别是拳眼,拳仑,拳心,(拳面)和(拳背)。

39.(《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不失光彩。

40.1985年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41武术中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拿

42“弹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背)

43“蹬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跟)

44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 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运用.45.近代以后, 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降低,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而沿着 (体育)的方向发展.

46.(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47.国家体委于(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制了拳,刀,剑,枪,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

48.散打于(1989)年被国家体委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4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正式批准体育学科设立武术学科专业博士点,这标志着武术作为一门学科已迈入学术领域的最高殿堂.

50.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51.目前中国武术竞赛中搏斗类运动项目有( 散打)和推手。

52.枪和棍属于长兵类器械,刀和剑属于(短兵)类器械。

53.简化太极拳全套动作分8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24个动作,故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

54.(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和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规律编排而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55.(搏斗)运动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志,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

56.(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

57.(拳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

58.剑的长度以练习者直臂垂直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低于本人的(耳上端).

59.武术套路的基本步型包括: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

60.武术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可以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种类型。

61.散打比赛规定的得分部位是(头部)、躯干、大腿和小腿。

62.散打基本技术包括步法、拳法、摔法和(腿法)。

63.."武舞"是武术(武术套路)的雏形.64.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使武术成为强身除病的一种手段.

65.两晋南北朝时期, 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使武术成为(强身除病)的一种手段.

66.(刀术)是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

67.(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一种步法稳固,节短势烈的拳术.

68.象形拳指以模拟各种(动物)的特点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种拳术.

69.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五)种。

70.“少林拳”属于外家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

71.武术中主要的拳种为:长拳、南拳和(太极拳)。

72.长拳中的冲拳要求力达(拳面)。

73.武术中的“百兵之首”是(棍)。

74.武术中的“百兵之王”是(枪)。

75.武术中的“百兵之君”是(剑)。

76.武术中的“百兵之帅”是(刀)。

77.在中国古代权利地位较高的人经常佩戴的武器是(剑),它也是权贵的象征。

78.武术项目是综合性运动,它需要的个人身体条件有协调性、敏捷性、力量和(柔韧)

79.武术的基本手型有

(三)种。

80.中国古代军事训练主要形式是“田猎”与(武舞)。

81.太极拳主要流派有

(五)种。

8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外"指的是人体(外部形态)的活动.8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内"指的是人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84."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内"指的是人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85.武术的本质特性是(攻防技击性).

86.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和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规律编排而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散打)运动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运动.

87.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技击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89.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技击)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90.剑术中要求力贯剑身,力达剑尖的基本动作是(刺剑)。

91兵器中“势如猛虎”主要是形容(刀)术的。

92.兵器中“上下翻飞似游凤”主要是形容(剑)术的。

93.散打对抗竞赛中,腿法击中对方上身身体躯干得(两)分

94.散打对抗竞赛中,拳法击中对方头部的

(一)分

95.散打对抗竞赛中,将对方摔倒或击倒而自己站立未倒的得(两)分

96.散打对抗竞赛中,用拳法击中对方上身身体躯干得

(一)分

97.散打对抗竞赛中,用腿法击中对方腿部得

(一)分

98.散打运动中的基本拳法有三种,分别是直拳、摆拳和(勾拳)

99.(元)朝统治中国后禁止民间习武,上缴所有铁器兵器,十户家庭只能共用一把菜刀。

100.(清)朝统治中国后为巩固政权禁止民间习武,南少林被灭,北少林受到监视。

二.单项选择题

25._C.1910 ____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

26.1927年中央国术馆于____ D.南京____成立。

27.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_ C.武术__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28.___

C.1957_____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29.国家体委于__ D.1958 _______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30 :武术是以(C.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31,武术起源于( D.生产劳动).32.战争的出现,使武术向(D.军事技能 )技能发展.A.体育运动 B.表演 C.武舞

33.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A.武舞).

34.( B.武舞)是武术套路的雏形.A.五禽戏C.八段锦 D.易筋经

35.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A.竞技)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项目都很兴盛.

36.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武术向着( C.表演化 )方向发展.

37.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 C.军事 )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

38.(A.秦,汉,三国)时期,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B.唐朝 C.明朝 D.宋朝

39.(C.唐 )朝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0.(D.刀术 )成了唐朝时代阵战的重要武器.

41.唐代以后,( C.剑术 )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

42.( B.元 )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套路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打下基础.

43.()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A.1927 B.1928 C.1929 D.1936

44.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A.洛杉矶 B.柏林 C.慕尼黑 D.伦敦

45.( C.散打 )运动经过十年试点试验,于1989年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46.散打运动经过十年试点试验,于(C.1989)年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47.按运动的形式武术可分(C.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

50.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

三:判断题

武术是以艺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答案 : 假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单个动作和格斗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答案假:

假:

假: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祖先的战争。答案战争的出现促使武术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答案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应表演的套路互相抑制.

答案 : 假

唐代始行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 : 真

真 唐代以后刀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答案真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加强了基础.

插步、垫步、虚步都属于散打基本步法的一种。答案 :

《纪效新书》的作者是戚继光.答案 : 真

真 假近代以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答案 :

近代以后,热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答案 :

答案 : 假

假 假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削弱了基础.唐代以后刀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得武术向朝着军事化方向发展.答案 : 假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竞技向军事技能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 : 假

假 商周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

武舞".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屈伸性腿法有弹腿、侧踹腿、扫腿。答案 : 假

武术的本质是其技击性.答案 :

武术的本质是其艺术性.答案 : 真 假

剑术指以缠头裹脑和刺,点,撩,截,格,洗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而组成的套路演练形式.答案 : 假

真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服对方的搏斗运动.答案 :

"器械"指手持短兵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答案 : 假

搏斗运动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志,较力,较技的假设性攻防练习形式.

答案 : 假

真 拳术指徒手练习的功法运动.答案 : 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规定拳,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和推手.答案 : 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规定拳,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和搏斗运动.假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答案 :

插步、垫步、进步都属于散打基本步法的一种。答案 :

答案 : 假

假 真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削弱了基础.唐代以后刀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得武术向朝着军事化方向发展.答案 : 假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竞技向军事技能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 : 假

假 商周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

直摆性腿法有正踢腿、外摆腿、侧踹退。答案

多选题: 假:

1.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击运动。

2.以下哪两种动作不属于初级刀术套路中的基本步法C 丁步D 蝶步_。

3.以下哪三种动作不属于刀术的基本功动作B抡 C绷D拦拿扎。

4.下述非我国传统武术项目的是A 跆拳道D泰 拳 。

以下哪些比赛没有设立武术项目__C奥运会 D残奥会__。

5.以下属于剑术的基本方法是_A刺B点 C挂 。

6.散打运动中允许使用的技法是_B腿法C摔法D拳法

7.以下哪两类护具不是散打竞赛中必带护具_A护踝_C护腕

8.散打对抗竞赛中属于禁打的部位是___B颈部_D 裆部 E后脑。

9.以下哪两类不属于长兵器_C三节棍D九节鞭_。

10.以下哪些不是武术套路的基本步型_A垫步__B插步

11.以下哪些不是散打运动的基本步型____C弓步___、D虚步____。

12.太极拳主要包括A陈式_C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13.以下哪类动作不属于武术跳跃动作_C弹腿D踹腿

A旋子B旋风脚C弹腿D踹腿

15.武术套路比赛评分由三类分数组成,分别是_B动作质量分 C套路演练分 D指定难度分。

16.散打运动中的基本拳法有__A直拳B摆拳_D勾拳_。17.散打运动中的基本腿法是 A鞭腿 B蹬腿。

18.中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曾经全国禁止习武_C清朝 D元朝。

19.以下哪些器械不属于短兵器___A朴刀_____、___C矛_____。

20.散打竞赛中进攻方哪些情况可得两分A腿法击中对方上身躯体_、B将对方摔倒或击倒自己站立。

21.运动会的形式分类,武术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

22.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 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

23.目前武术竞赛中搏斗运动的项目有(散打)和(推手).24.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25.以下哪两种动作属于太极拳(搂膝拗步)(野马分鬃)

26.以下哪两种动作不属于太极拳(C单蝶步)(D麒麟步)。

27.秦汉三国时期将武艺做为竞技项目来鼓舞士气娱乐军士,出现了(手搏)(角抵)项目。

28“攻为阳,守为阴”是指(A 攻时奋力突进B 守时力法主柔C 阴阳协调平衡)。

29、武术的价值有(A 健身价值B 技击价值C 观赏价值D 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30、六艺是指(A 礼B 乐C 射D 御 )和书、数。

31、武术按功能可分为(A 竞技武术B 健身武术C 学校武术D 实用武术)。

32、套路运动可分为(A 单练B 对练C 集体演练)。

33、长拳主要手型有(B 掌C 拳D 勾)。

34、形意五形拳有劈、崩、横(C 钻D 炮)。

35、传统太极拳由陈式、杨式还有(A 吴式B 孙式C 武式)。

36.武术套路器械繁多,可以分为( 短器械 )( 长器械 )( 双器械 )( 软器械 ).37.刀术练习中特别讲究与不握刀的闲手密切配合, 那么刀手配合的作用是(有助于身躯四肢在运动中的和谐)(有助于刀法力量的发挥)(有助维持身体平衡)。

38自学武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技术动作的用意)(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39.剑术的技术要求是( 轻快敏捷)( 刚柔兼备)( 腕把灵活)

40.压腿主要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三种

41.武术套路腿法类型包括(直摆性腿法)(屈伸性腿法)

42.下列属于直摆性腿法的是(正踢)(里合腿)43下列属于屈伸性腿法的是(弹腿)(蹬腿)(侧踹)45.武术具有A健身 B.防身 C.修身养性 D.娱乐观赏)的作用

44.手法包括拳法、(A.掌法 )和( D.肘法)

46.武术具有( A.广泛的适应性 )( B.内外兼修)( D.形神兼备 )的特点 .47.在做抱拳礼时,并抱站立,左(C.掌 ),右( A.拳)在胸前相抱

48.长拳运动中的手型包括( 掌)(拳 )(勾)

49.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 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有沉肩坠肘,松腰松跨和( A.虚灵顶劲)( C.坐腕疏指 )

50.套路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即:集体表演、对练、(A拳术)(B器械)

第13篇:[武术散打理论讲稿]

武术散打概述理论讲稿

前 言

在武术界“散打”和“散手”是通用的词汇。这种用法是否科学合理,顾及的人并不多,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回顾。在散打比赛刚刚试行的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人首先提出了用“散打”、“散手”哪个词更准确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因而两个词混用的现象就长期存在下来,直至今天。

为什么我们称为“散打”,而不是“散手”呢?这主要基于两种考虑,首先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有关“散打”的代名词颇多,古代有相搏、手搏、卞、弁、手战、白打等;近代有散招、散着、拆手、拆招、招术等;现代只有散打和散手两种叫法。应该说“散手”是传统意义上的沿革,自然而然,合乎情理,而“散打”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字记忆、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同时更能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散”字,代表了散手、散着、招术等意思,“打”宇则表示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格斗较量的性质和用途。所以,现代使用“散打”一词更准确。其次散打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国际称呼。在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的今天,一切必须规范化。1988年“武术” (Wu-shu)一词率先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法定用语,从此结束了与世界上流行的“功夫”(Kung-fu)一词混用的现象,并确立了武术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确地位。“散打”一词亦如此。

散打是相对于套路而言的。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散打与套路是结合,还是分离”的问题,经过实验论证和研讨,多数学者认为, “打练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学科高度综合与分化的结果。分离后的散打迅速走上“快车道”,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改造,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管理体系,并成功地推出了“散打王”品牌。目前,散打已经成为国内外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鲜明特点是好学、好记、好练、好用、好看。

根据我们的预测,当前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散打活动及竞赛将更加火爆,直接或间接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其发展方向有四个方面: 一是业余选手的比赛活动。戴护具,保安全,守规则,众多数的普及活动。 二是专业队的比赛活动。去护具,按规则,重技法,争锦标的提高活动。 三是“散打王”比赛活动。以商业运作为主体的竞赛活动,中国散打与国外各种武技的对抗将在这个擂台上层开,通过散打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的对抗确立了中国武术的霸主地位。

四是公安必备的技能。特警、特工、防暴警、警校等必备的技能,没有规则,专打要害部位,讲究一招制敌,追求实用性。

散打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 散打概述

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现代散打运动,是以踢、打、摔、拿为主要技击内容,在比赛规则的限制下互以双方格斗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体育竞赛项日。它是格斗者双方智力、体力、技术和心理意志的综合抗衡,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激烈对抗性。

第一节 散打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资料的获得,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搏、擒拿等动作“手擒猛兽”。(包括:鸡、鸭、牛、羊等)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斗的技术不断。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就生动地层现了徒手搏的场景。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十分凶猛。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上就有一人与野兽搏打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毛记》说:“暴虎,空手以搏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有时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取生产资料也要进行搏斗,而人与人的搏斗为武术徒手搏击的萌生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部落时,发生大规模战争之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地位和领地而进行争斗了。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由于物质利欲,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使用武力就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在这些战争中,除器械的拼杀之外,徒手搏击也不可避免。掌握一定的搏击实战技能和经验就成为当时人们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的萌芽。

到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并成为当时奴隶主欣赏的一项活动。据《殷·本纪》记载: “帝纣„„材力过人,手擒猛兽。”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狩猎活动的搏斗技能。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定胜负的相搏之技。 《释名》称: “相搏将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去要,终在扑也。” 《谷梁传》记载:周朝有两个高手叫秦廑文与梁纥(孔子之父) “以力相高”。这表明武术徒手搏击在周代时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来选拔士卒。 《管子七法》记载, “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相搏取胜。 《左传·成公十六年》述: “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 《荀子·富国》说: “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 《国语》记载了赵简子所说牛谈有力,就把他请来与其臣少室周比赛,结果少室周败给了牛谈。

上述资料反映当时手搏已经作为专门的搏击技能存在了。

除了技术外,战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在《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可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 《庄子·人间世》说: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可见战术在搏击实战中有了一定的运用。到了秦汉三国时期,相搏分化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为主, “手搏”以打为主,同时也兼有摔。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手搏》六篇虽已失传,但在残简中有“相错蓄,相散手”的释文, “错蓄”是两人摔倒纠缠的样子,“散手”则是两人分离后空拳而斗的样子,这是最早在相搏运动中使用“散手”一词。这说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离,并丰富了武术徒手搏击的内容。

在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有描绘这一时期手搏的彩色漆画。画面上有三个男子,均上身赤膊,下着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为比赛裁判。台的上部还有一帷幕飘带,表示这种比赛在台上进行。整个比赛画面热烈紧张,参加“手搏”的双方,一方横击另一方头部,另一方闪躲后弓步冲拳还击对方头部。此时的角抵,主要是两两相敌的角力,即颜师古所说:“抵者,当也。”这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技艺的较量。角抵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激烈的对抗赛,使观赏者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汉初,刘邦曾一度罢废角抵,但却没能完全禁止,到了汉武帝时,反而大力提倡。如《汉武故事》载: “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五帝)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武帝特别嗜好此戏, 《汉书》中就有“五帝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观角抵之戏”的说法。不仅宫廷如此,民间也相当流行角抵活动。 《汉书·本纪》载: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民众观角抵于林平乐馆。”可见民间对角抵的喜爱程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汉墓铜牌上,也刻有角抵纹饰的画。两人赤脚,互相用一手扳腿,一手抱腰,相抱相摔,十分生动逼真。

西汉时“角抵”指“戏”,汉以后“角抵”一词便与“角力”一词混用了,这个过程又出现了“手搏”。关于“手搏”在汉画汉砖中多有体现。如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手搏图”中,就生动展示两人手搏对峙的姿态,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室北壁画中有两个大胡子壮士,赤身,着短裤,留长发,足蹬翘头靴,两人在相较相搏。

总体讲,秦汉时期是“角抵” “手搏”的发展时期,秦以角抵为雅言,突出摔的方法;汉以手搏为技术,其基本特征是徒手搏击,终在扑,或倒或伤或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隋唐时期是角抵、手搏盛行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社会繁荣使手搏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武举制,更促进武术向精练化、规范化发展。 《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年,来自各地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

宋元时期是角力、手搏的盛行时期,宋时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重要手段在民间广为流传。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曰: “二人拳手撕打,四下人都观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倒分际,众人齐喊一声,一个汉子在血泺里卧地。”可见宋时手搏已“拳” “肘” “脚”兼用。并出现了比赛的规则:不准“揪住短儿” “按起裤儿”,可以“按直拳、使横拳” “使脚剪”。上述资料表明宋时手搏已有一定的规范程度。

到了元代,宫廷曾先后10次下禁令,严禁民间持有兵器习武,尽管手搏受限,仍练习不止。 《元史》中同样也有关于“手搏”的记载。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击”。比赛称之为打擂台,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赛前双方先要立好生死文书,否则不准上台比武。

清朝前期,伴随着农民运动及秘密结社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 “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门派及理论,创新出许多的武术套路,而且有多种的练功方式,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女子练习散手也较为盛行,清采蘅于(虫鸣漫录)记载:“楚南有兄弟两人,请来拳师学艺,其妹在楼上看,„„哥哥被拳师打倒,于是妹与拳师斗,交手后,妹飞起一脚,踢中拳师要害„„”

民国初期,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武术已趋向现代体育。河北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会”。河北马良创编并推广了中华新武术,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年10月由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这次徒手比赛不分级别、不分流派、不带护具;不准攻击眼、喉、档部,三局两胜,采取双败淘汰制。开始了近代武术搏击(散手)即散打比赛的新纪元。到了1933年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就有了护具规定和要求,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没有时间限制,将对方击倒为胜一局,三局两胜。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随后在研究发展重点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推广,作为竞赛表演的重点。但散打运动在民间仍广泛 流传。

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检验,1979年3月首先在浙江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训练;同年5月,在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上述单位进行公开表演;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又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表演的省市越采越多。同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有关人员,开始制定散打比赛规则(意见稿)。1981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一次公开表演比赛。1982年,国家体委又调集有关人员制定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十单位武术散打邀请赛。自此,武术散打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不断总结经验,并在1987年采用了设台的办法,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竞赛形式。1988年,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角逐,这标志着武术散打已经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散打”与“散手”一词相混用的现象,经过反复讨论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通过1979-1988年这十年的实验总结研究,散打项目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趋完善。1989年,国家体委将武术散打确定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同年批准了14名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同时比赛的评分也采用了电子记分器,标志着散打从表演进入了正规化的武术散打比赛时代,这为散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历程。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个人赛)。1993年,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团体金牌1块;1997年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项目金牌增加到3块。各省市及行业体协先后成立了散打专业队和集训队,并在国家体委直属六大体院开设武术散打专业,各地方武术馆、体育学校习练散打的学员层出不穷,散打运动在群众中已有广泛、深厚的基础。1998年,散打比赛被列为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 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举办了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全国各体协及省市专业运动队纷纷报名参加。散打王比赛奖金丰厚,赛事宣传、组织具有现代水平。主办者在比赛护具和比赛规则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散打比赛护具改为点护式。即:取消原来的护胸、护腿、护头,比赛时运动员只穿护裆,戴护齿、拳套。并且在原来散打擂台的基础上设立了围绳,缩小了比赛场地,将比赛时间改为五局,这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散打王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术散打已向职业化道路迈进。

2003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比赛共设11个级别,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选派优秀的运动员参赛。我国选派8名选手参加比赛共获得6块金牌。世界杯散打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向国际体坛的全面进军,中国武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高于体育。”中国武术(套路和散打)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走进奥运会的殿堂。

第二节 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武术散打作为武术的对抗性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和普及;这与武术散打自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散打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接下来让我们从了解散打的特点与作用开始。

散打运动的特点 : (一)技击与体育的完美结合

武术散打属于体育范畴,但它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武术散打是互以对方身体为攻击目标,利用踢、打、摔等技术来完成的。它明显地区别于使人伤残的技击术内容。现代散打技术从传统武术中吸取精华,又从体育的观点出发,制定了散打竞赛规则,规则规定了禁击部位及比赛时必须穿戴护具。现代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为练习目的的。所以说武术散打是在比较安全的规则下进行互为攻防的,虽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法有所区别,因此现代散打运动是技击与体育的完美结合。

(二)对抗性是武术散打运动的基本特点

散打比赛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是互以对方技击动作而转移的,是通过互相斗智、较技来战胜对方的。散打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对抗,运动员在掌握了一定的攻防技术动作后,还要掌握运用技术进攻对方的时机,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快迅的反应及敏捷的应变能力。正是武术散打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这也明显有别于武术套路的运动表现形式。

(三)武术散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正确对待胜负的心理素质,遇强手时要克服消极逃脱关,这无疑对培养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有着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些锻炼,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坚毅的性格,使练习者摒弃软弱和怯懦而敢于拼搏进取。

(四)丰富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武术散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比赛紧张激烈。许多古籍史料和文学名著中有关散打的描述,围观者都是“人山人海、群情沸腾” “三百里内皆来观之”。每当赛场上出现精彩的场面,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茶余饭后观看一场散打比赛,也无疑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拼搏向上的竞技精神也会给人一种启发。如今不仅习练散打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观看散打比赛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这说明了武术散打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及观赏价值。

(五)提高竞技水平、增进友谊

在武术散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学员间的互相切磋,学习时的相互尊重和共同提高,这一过程不但加深了学员的武德修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提高了竞技水平,正所谓是以武会友。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散打比赛不仅增进了散打竞技技术的交流,而且增强了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有不少的外国运动员通过武术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

第二章、学习散打的常识

第一节 散打的学习方法与要领武术散打学习各阶段目标及任务

根据武术散打的学习特点和运动技能形式的生理学规律,武术散打的学习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型概念期

为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基本功,基本技术动作阶段。此时应加强基本功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动作原理,特别是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这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着击打的力量、速度及攻防转换等制胜对方的重要因素。

第二阶段:培养攻防意识和战术意识阶段

在巩固基本动作、不断提高专项素质、熟练掌握多种技术动作及组合的前提下,通过进攻、防守及防守反击的训练,逐渐培养攻防意识,为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做好准备。另外在此阶段还要注重战术意识的培养,因为战术意识是一名运动员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训练中注重战术意识的培养与练习,对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提高个人技术特长、形成个人技术打法阶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运动员的个人技战术水平有所提高,形成了个人的技术特色,这时教练员应因材施教,培养个人的技术“绝招”,在全面提高掌握攻防技术的前提下形成个人技术特长,不断提高专项素质及增强打击力量,从而逐步走向成熟。

各阶段学习要求:

第一阶段的要求是打好基础

学习武术散打首要的一条是练好专项素质和基本功。专项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基本功包括:基本的站立姿势、步法、基本拳法、腿法、摔法、防守技术等。在练习专项身体素质之前,首先要提高一般身体素质(内容包括跑、跳、力量等)。在具备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严格散打的基本功、基本技术训练,一定会提高专项素质。在掌握了正确的基本动作和具备了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拳腿的速度、力量,增加攻击的实效性,提高抗击打能力和实战意识,为进一步强化学习和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攻防技术

有了一定的散打基础后,在继续巩固技术动作的前提下,逐渐过渡到攻防技术阶段,全面系统地学习散打实战的攻防技术及战术。由简单的单个技术练习进人组合的攻防技术练习,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学习时要从动作原理入手,了解动作的本质,体会攻防含义,从理论上去认识和掌握招式组合规律。还要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如:力量弱者要安排一定时间与数量的力量练习,技术动作不规范者要反复纠正错误动作,直到能够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止,为进一步的学习及实战训练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检验成果、形成个人技术专长 武术散打是双方斗智、较技的对抗性项目,是以击败对手来取得比赛胜利的。练习的效果与水平都要通过实战来检验。实战的原则是要先从本队与自己水平相近的队友进行交手,以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在实战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及教练的提示来发现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正,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技术水平。当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再过渡到与其他运动队之间或与优秀选手之间进行交手比赛,学习他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不足。要善于总结和发现,针对自己的特点形成个人的技术风格,也就是所谓的“绝招”。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

自学散打的几点方法: (一)掌握看图的方法

当你在无人帮助下学习散打时,看图自学是一种好的方法。在看图自学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说明,分清哪几个图是一个动作,并按照文字要求先进行分解练习,待能够规范掌握分解动作时,再进行完整的动作练习。其次,要了解动作路

线方位,边看边做,逐步体会,琢磨练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直至掌握技术要领。 (二)互相交流

在自学中,如果是两人结伴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人按照文字说明慢说慢讲,一人看图后按照要求进行练习,互相观摩监督,体会技术动作。这种方法在学习攻防技术动作时更为重要。在学习攻防动作时可以两人一组,一人为攻方,另一人为守方,逐步体会技术动作原理,理解动作意图和攻防含义,以达到学习目的。

第二节 武术散打的礼节武术散打的服装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武术。 “未曾习武先习德”,可见武德对于习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散打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礼节尤为重要,表现为: (一)练习者见到老师时,首先要向老师敬礼问好。

(二)队员之间进行交手时应相互敬礼,练习后再次相互敬礼。

(三)敬礼的标准姿势应为抱拳礼。即两腿并立,左掌右拳于胸前相抱,高于胸部,手与胸之间距离为20-30厘米。

(四)参加比赛时,比赛开始前运动员要先向裁判员和观众敬礼,然后要向对方运动员敬礼,比赛结束后再次敬礼。

(五)服装 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穿戴赛会规定的统一比赛服装,平时练习时须穿与运动相适应的运动服装。套路表演时须穿戴传统服装。

第三节 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制度

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与武术理论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规范的全民锻炼体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研并制定方案, 1995年开始在河南、江苏两个省进行试点,1996年7月邀请国内数十名武术专家对试点工作及段位制实施细则进行审定,并提交第三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审定,经国家体委批准于 199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武术段位制。共定为九级:

一、

二、三段为初段位;

四、

五、六段为中段位;

七、

八、九段为高段位。段位等级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贡献来评定。凡遵守武德、热爱武术运动,具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水平者,均可申报武术段位(地市体委考评委员会主持

一、二段的考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体委直属院校考评委员会主持

三、四段的考评,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考评委员会主持

五、六段的考评及高段位的评审工作)。考评内容由技术(武术套路或散打)、理论及武德三部分组成;武德由所在单位组织鉴定,包括武礼、规范操作及武德基本知识三部分。技术考评的武术套路既可采用国家体委确定的规定套路,也可采用流传广影响大的拳种套路,散手包括散手技击技术、组合技术及实战内容,或按照散手竞赛规则进行比赛。凡获得段位者均授予相应的证书及徽饰,并以徽饰图案划分段位的等级。即,初段位为鹰,中段位为虎,高段位为龙。获段位者可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统一设计的段位服。段位服为黑色,近似中山服,5颗纽扣上镶有“武”字,左胸位置根据不同段位绣有龙、虎、鹰的图案,颜色分别为金、银、铜色。1998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北京首次向武林中人颁发了段位证书,此次获得武术段位的九段有3人、八段26人、七段83人共计112人。

(一)段位徽标初段位:一段(青鹰) 二段(银鹰) 三段(金鹰)中段位 四段(青虎) 五段(银虎) 六段(金虎)高段位:七段(青龙) 八段(银龙) 九段(金龙) (二)徽饰图样

第四节 学习散打应注意的事项

一、加强武德修养

中国是具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文明古国,武术散打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武术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历来重视“武德”的培养,正所谓“习武先习武德” “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术的修炼过程是一个内外双修的过程,讲究德武双馨,要练就上乘的功夫,也要在道德方面达到较高的境界。武德是老一辈武术家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指尚武崇德的精神,是评价习武者道德水平的标准。学习散打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强健的体魄,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更是培养宽厚谦让、诚实守信、除暴安良、扶助弱小的道德修养。因此,学练散打必须加强武德修养,树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优良风尚,切不可以武恃强凌弱、打架斗殴、肆意闹事、违反社会公德。同时树立良好的武德,也是一名习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

二、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散打运动是一项既复杂又难练的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疼痛、疲劳等。在这些困难面前只有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潜心钻研,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武技。

三、练习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练习散打或参加比赛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大约在20—30分钟,内容包括跑步,关节操,游戏及拉韧带等(跑步后的拉韧带内容可参考本书柔韧素质训练部分)。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将各韧带、关节充分活动开,提高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有效地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肌体各器官处于兴奋及运动状态。切不可没有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的运动,从而造成关节、肌肉、韧带的拉伤,影响正常的训练。因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避免运动损伤的有效手段。

四、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可急功近利

学习散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系统性。正确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训练计划,才能够较好地掌握散打技术,切不要贪多图快,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学习防守技术就进行实战练习,这样不但不能进步,反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影响学习进度。

五、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学习散打必须经历的过程就是实战,如果在没有穿护具的情况下进行实战,是很容易损伤的。因此在实战练习时穿戴护具是较好的自我保护措施,护具包括护胸、护腿、护裆、护齿、拳套等。另外在练习时有条件者最好在垫子上进行练习,无条件者可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

六、训练结束后要进行全面的放松

训练结束后,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需要有一个由高到正常的调整过程。全面的进行放松整理,能有效地消除疲劳,消除代谢产生的乳酸,缓解肌肉疼痛。

散打战术与训练理论讲稿

第一节 散打战术概论

一、什么是散打战术?

散打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为战胜对方而采取的计策和方法。散打比赛不仅是技术水平的对抗,也是心理意志和智慧的较量。一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能够利用自己身体机能和技术特长克制对手之短,从而争取比赛的最终胜利。

散打战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战术的基础,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散打的各种基本技术,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散打战术的作用在于把运动员已经获得的身体、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成果,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最优化地进行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造成有利的态势,掌握主动权。随着散打运动的普及,散打比赛的水平不断提高,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趋接近,单凭身体条件和技术优势战胜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比赛中只有通过有效的战术,把更好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术充分发挥运用出来,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合理地运用战术可以减少无效的行动,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散打战术的培养对运动员身体、技术、心理和智慧的训练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练习主动进攻战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

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提高运动员对时机、距离等的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坚决果断勇敢顽强的品质,有利于运动员自身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竞技水平。练习防守反击战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防守能力,增强反击意识。

散打的战术训练,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遵循散打技术的规律和竞赛规则,注重实用性和灵巧性。正确运用战术的基础是必须掌握战术原则、战术形式和发挥战术作用的条件。良好的战术意识应体现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积极观察场上情况,随机应变,快速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动,掌握场上的主动权。另外,战术意识还反映在行动的预见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一致性、战术的灵活性等几方面。

二、散打比赛战术设计的原则 (一)按灵活多变原理设计战术

散打比赛紧张激烈,错综复杂,比赛时如果利用为数不多的战术,甚至采用固定的战术,一旦被对方摸到规律,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困境。因此,设计战术时,应多考虑几种战术形式,及其互相之间的衔接关系,利用多种战术方法,最大程度地体现不同进攻方向和进攻点。利用比赛场上的时间、空间、方向和位置,设计和练习灵活、多变、多种形式的战术组合、战术意图,既灵活多变又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按对手实际情况设计战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军事家确定作战方案的先决条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对手的实际情况,才能百战百胜。要想战胜对手,就要了解对手的优缺点,根据其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战术,实现运筹帷幄。

真实地了解对手的实际情况一般通过以下五个方面:

1.专项技术水平。要清楚了解对方比赛中的技术特点,如,对方是善于用拳,善于用腿,还是善于用摔。他的主要得分手段是什么,他的弱点是什么,是防摔的能力差,还是防腿,或防拳的能力差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战术,达到扬长避短的战术目的。

2.身体素质条件。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速度快,有的力量大,有的体力好,有的柔韧性好,有的反应快。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战术,如,对付力量型选手,需要用以快制力、以巧制力的战术,遏制其力量的运用。对付耐力差的,就要用消耗其体力的战术,逼着打,不给其喘息的机会 3.攻防类型。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攻防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主动进攻型,第二种是防守反击为主的防守型,第三种是能攻能守的综合型。在制定战术前,要了解对方属于哪一种攻防类型运动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术。 4.比赛动态类型。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类型,有的属于技术型,即主要靠良好的技术发挥得分取胜,对付这种类型的对手时要用封堵路线,改变距离等方法;有的属于力量型,则需要运用以快制力、以巧制力的战术。 5.临场心理素质。运动员比赛时临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制胜因素。心理素质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有训练型和比赛型运动员的说法。这里主要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的运动员虽技术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激烈对抗便产生惧怕、恐慌等心理障碍,影响技术战术发挥,造成比赛失败。有的运动员无所畏惧,敢打敢拼,靠其临场稳定的心理素质从容对阵,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比赛的胜利。

三、战术应用时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一)战术上要有绝招。

所谓绝招,是指用以制胜的独特战术,包括别人没有的战术,在战术打法上有独到之处,那么这种战术就是你取得比赛胜利的有效途径。

(二)战术上有创新。

可以在比赛规则允许和基本允许的前提下,寻求可利用的条件,以其突然性造成对手一时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来战胜对手。

(三)战术要熟练。

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战术,特别是适合自己特点的战术,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才能达到有效的使用目的。

(四)战术要先进。随着散打技术的不断提高,战术也要随之更新。如:

1、70年代的散打战术同现在散打战术比较,现在散打战术更简捷,更注重实效性。

2、战术先进程度越高,对手就相对不适应。运用时还要根据对方适应情况,可以选用对手不熟悉的战术。

3、某种战术已经进人停滞阶段,就不要再学习和选用。

第二节 散打的战术形式

散打的战术形式是指,为了完成战术意图而由各种动作组成的具体方法,围绕着散打比赛可以制定很多的战术形式。现在散打比赛中较常见的战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强攻战术:

强攻战术是指硬性突破对方防守后发出的攻击。 运用强攻战术的条件如下: (一)对方近战能力比较差。 (二)对方耐力比较差。

(三)我方耐力、力量、速度素质比较好,但技术不如对方。 (四)比赛经验不如对方,但身体素质较好技术较全面。 (五)对方心理素质比较差。

运用强攻战术时不要蛮干,要通过这一战术发挥自己之长来攻克对方之短。

二、先得分战术:

先得分战术是指比赛中利用对方立足未稳,还没有适应比赛的机会,主动进攻对方先得分。得分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扩大战果或防守反击以保住得分。 运用先得分战术的条件如下: (一)对方进入比赛状态较慢。 (二)对方比赛经验不足。 (三)对方立足未稳。

三、直攻战术:

直攻战术是指在没有假动作的掩护下,使用方法直接进攻对方。 运用直攻战术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对方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弱于自己。 (二)对方技术水平明显低于自己。

(三)对方动作不熟练、耐力较差、近战能力较差。

(四)对方防守动作出现破绽、双方距离能够有效使用进攻动作。

四、佯攻战术:

佯攻战术也称为假动作战术,即比赛中有目的地利用假动作造成对方错觉,把对方引入歧途,实现真实进攻。佯攻战术也是散打比赛中最常见的战术之一。运用佯攻战术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一)对付反应快、防守能力强的对手。

(二)我直接进攻遭到对方防守截击时,利用假动作声东击西,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趁机攻击其防守空当部位。

五、迂回战术:

迂回战术是指利用步法移动从侧面进攻。 迂回战术运用的条件如下:

(一)对方力量较大,速度快,正面进攻较为凶猛。 (二)对方集中注意力进行正面防守时。

运用迂回战术时,要注意移动的方向、角度、距离和进攻时机,还要注意步法的灵活性。

六、防守反击战术:

防守反击战术是指利用自己反击能力较好的特点,待对方进攻时给予有力的回击。

运用防守反击战术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对方进攻动作比较单一。

(二)对方性情急躁,缺乏比赛经验,喜欢猛冲猛打。

运用防守反击战术时,可以以防守反击为主,主动进攻为辅,以主动进攻掩盖自己反击战术意图。刺激对方,使其更加急躁,为反击战术创造条件。

七、制长战术:

制长战术是使用相应的方法控制对方的技术专长,使其不能够正常发挥的战术形式。每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技术专长,如果针对对方专长制定战术,使其专长不能发挥,从而被迫采用其他动作,这无疑起到制彼所长的作用。

运用制长战术的条件: (一)克制善于用拳法的对手。 (二)克制善于用腿法的对手。 (三)克制善于用摔法的对手。 (四)克制善于用重拳、重腿的对手。 (五)克制善于主动进攻的对手。 (六)克制善于防守反击的对手。 (七)克制能攻能守攻守全面性对手。

八、制短战术:

制短战术是指在比赛中集中力量专门进攻对方的薄弱环节,制其所短。每一名运动员在具备优点的同时也相对有自己的缺点,比赛中要善于发现其缺点,如,有的运动员防拳能力差,有的运动员防腿能力差,有的运动员防摔能力差。

了解对方缺点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通过观察对方训练或比赛以及回忆与对方交手的经历。 (二)通过比赛中试探性的进攻来判断对方的弱点。 (三)通过向与其交过手的队友询问。

了解到对方的弱点后制定相应的战术,以我之长处克制对方之短处,从而夺取比赛的胜利。

九、技术战术:

技术战术是指利用技术全面、熟练、有效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达到发挥自己的得意技术,控制场上的主动权,抑制对方的进攻,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技术战术运用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己的技术必须全面、熟练、有效。 (二)比赛时头脑要冷静。

十、多点战术:

多点战术是指进攻点立体交叉,全方位的攻击对方。在比赛中遇到技术水平较好的运动员时,单一的技术进攻很难奏效,应采取上、下、左、右,拳法、腿法、摔法综合运用,针对对手的情况实施立体的攻击。

使用多点战术时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一)技术全面,头脑灵活。

(二)要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动作转换的协调能力。

十一、重创战术:

重创战术是指比赛中利用自己的得意技术或对方失误的机会,准确击中对方要害,使对方因被击倒或被击伤而丧失比赛能力。

实施重创战术的条件:

(一)自身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技术条件。

(二)当自己的攻击力量或技术比对方好但耐力差时。 (三)攻击力量虽好但技术不如对方或比分落后的情况下。

(四)因其他因素不能持久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寻找机会重创对方。 (五)了解到对方受伤时。如发现对方膝关节有伤,比赛中寻找机会再次重创对方膝关节,使其伤势加重而退出比赛。

十二、体力战术:

体力战术是指耐力好的运动员发挥自己体力比对方好的优势,在比赛中让对手和自己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消耗对方的体力,使对方因体力不支而影响技术和战术的发挥甚至被击倒。

实施体力战术时要根据对手情况而定。如: (一)对方技术较差,可以技术取胜。

(二)如对方技术较好,可采取消耗对方体力的打法取胜。 (三)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应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四)对方体力差,此时应继续消耗对方的体力,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使对方体力迅速下降,以此取胜。

十三、边角战术:

边角战术是利用比赛中对方退到擂台边缘怕掉下去的心理状况进行攻击的战术。

实施边角战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比赛中对方因有怕掉下擂台的心理因素,在临近边角时技术容易出现漏洞,此时抓住机会连续进攻,成功率较高。

(二)使用边角战术时,自己要较好地把握住距离感、空间感。以免因用力过猛或上了对方的圈套,反而自己掉下擂台。

十四、下台战术:

下台战术是指比赛中采用方法迫使对方掉下擂台的战术手段。下台战术按其形式可分为牵引下擂和逼打下擂两种。牵引下擂是指借用对方的力量,引进落空来达到使对方下擂的目的。逼打下擂是指当对方退至警戒线时,使用动作连续进攻将对方打下擂台。

运用下台战术应具备的条件: (一)对方比赛经验少、训练水平低。 (二)自己失分的情况下,须孤注一掷时。

(三)将对方引诱到擂台边缘,借力打力将对方打下擂台。

(四)对方已经退到擂台边缘时,抓住机会连续进攻,将对方打下擂台。

十五、突袭战术:

突袭战术是针对对方自然产生的习惯动作,采用相生相克的方法进攻对方。以下情况可以采用突袭战术:

(一)比赛开始;裁判员“开始”口令刚落,迅速使用进攻动作突然发动进攻,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

(二)在一个回合进攻中,裁判员并没有喊“停”,双方运动员停止了进攻自然分开时,这时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出其不意。

十六、心理战术:

心理战术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心理战术形式多样,如: (一)比赛开始前利用表情、动作,威慑对手。 (二)激怒对方或松懈对方的斗志。

(三)赛前隐瞒实力或夸大自身实力,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

散打战术中,运用技术战术、佯攻战术、制长战术、制短战术、边角战术等,其目的就是迫使对方紧张、急躁,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技术的发挥,造成比赛失败。 十

七、破坏战术:

破坏战术是指在规则基本允许之下,使用黑招、重招使对手先受伤,从而迫使其失去比赛能力。破坏战术主要表现在:

(一)例如,了解到对手鼻子有伤的情况下,在实战中千方百计地利用近战时拳法或近战时头部顶撞对方鼻子,使其流血,进而退出比赛。

(二)对方进攻时,我使用技术破坏对方的进攻路线,使其进攻技术不能正常发挥,并且消耗对方的体力,丧失信心,导致失败。

十八、规则战术:

竞技散打比赛是在一定规则限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规则也有限制模糊或介于基本允许的地方,比赛时要认真研究比赛规则寻找漏洞,使用各种制胜的办法攻击对手。

十九、语言战术:

在不触犯比赛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和教练员达成默契的配合,用语言引诱对方上当受骗。如,教练员大声指导队员“要多打低鞭腿”,这时对方已经听到,比赛时运动员使用几次低鞭腿以诱敌深入,待对方注意力转移到下方时,突然以高鞭腿攻击对方的头部,击倒对方。

十、乱打战术:

在得分落后并且比赛时间不多时,靠乱打偶然得分。使用乱打战术时,应注意一定要利用技术和战术,要注意防守。

二十一、对付不同身材的对手应采取不同的战术 (一)对付高个子对手的方法:

高个子对手具有身高、臂长、腿长的特点,在远距离攻击上占有优势。可运用灵活的步法移动和假动作,找机会贴近对手,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握合适的攻击时机,给对方有效的打击。同时要注意多进攻对方的下肢目标,如小腿、大腿等。

(二)对付矮个子对手的方法:

与高个子对手相反,矮个子对手在远距离进攻很难奏效,因此在实战中矮个子对手总是想方设法向前靠近,使用近距离的拳法或摔法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与对手保持距离,使用直线形拳法、腿法截击对方的进攻。当对手靠近时,应运用灵活的步法,快速移动与其保持距离,不给对手进攻的机会,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给予对手有力的打击。

第三节散打战术的训练方法

散打的战术训练,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遵循散打技术的规律和竞赛规则,注重实用性和灵巧性。正确运用战术的基础是必须掌握战术原则、战术形式和发挥战术作用的条件。良好的战术意识应体现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积极观察场上情况,随机应变,快速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动,占据场上的主动权。另外,战术意识还反映在行动的预见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一致性、战术的灵活性等几方面。

一、散打战术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要注意培养战术意识和战术打法

比赛时战术的制定靠赛前对对手的了解,靠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的智慧制定合理的战术打法。但比赛场上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必须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战术思维及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对手情况制定相应的战术,提高战术意识水平。

(二)基本战术要与多种战术相结合进行训练

在平时的训练中,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战术,在掌握基本战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几种适合自己的其他战术反复练习,做到各种战术之间运用灵活,以应付各种战局的需要。但要注重实效性、实用性。 (三)要注重战术训练质量

战术训练时要模仿实战气氛,要严格按实战中的要求去练习。战术动作时机、力量、判断、反应、距离、方向和角度等,都要以较高质量来完成。 (四)战术训练要与其他训练相结合

有了一定的技术才能提到战术,如果基本的技术还没有掌

握,战术训练也只是一句空话,战术训练与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技术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战术训练要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身体训练协调进行。

二、战术训练的方法 (一)模拟训练 教练员(或同伴)模拟不同战术所需要的动作,反复练习。练习的力量、速度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直到接近实战或超过实战水平。如:可以模仿擅长腿法的对手,擅长拳法的对手等,练习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战术进行对抗,或针对某一个对手模仿他的常用动作,进行针对性的反击训练。 (二)分解训练

一种战术一般由几个动作组成,可以先将这几个动作分解逐一练习,最后再完整练习。如:练习佯攻战术时,以指上打下为例。指上(直拳)、打下(侧踹腿),第一步先练直拳,练习时要求出拳速度快,虽是佯攻动作,但要逼真,引起对方的注意;第二步练习侧踹腿,要求侧踹腿启动要突然、果断、有力;第三步将直拳和侧踹腿完整练习。 (三)战例分析训练

现场观看比赛或观看比赛录像以及回忆自己所打过的比赛,重点要看运用战术较为典型的片断,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相应的战术。 (四)假设性训练

假想对方使用不同的战术,并设想用什么样的战术去对付想象中的对手,然后通过实战检验所采用的战术是否有效。 (五)条件实战

根据战术的需要,教练员(或同伴)规定一定内容或使用动作范围进行对抗战术训练。条件实战的方法很多,有限制进攻和防守的实战对抗;有限制击打部位的对抗等等。如练习防守反击战术,指定一名队员使用各种动作进攻,一名队员只能防守反击不能主动进攻。以此来强化防守反击战术训练。 (六)实战比赛

散打训练最终的形式是实战,实战是检验技术水平、战术水平的有效手段。训练时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实战对抗,可以选择延长比赛时间,对付不同风格的对手可采取二打

一、三打

一、四打一的车轮战。实战结束后要积极地进行总结,积累比赛经验。

武术散打裁判法理论讲稿

第一节

一、竞赛性质

通 则

竞赛为团体比赛和个人比赛。上半年的比赛为散打团体赛,只记团体成绩;下半年的比赛为个人赛,也叫冠军赛(在团体赛中,获各级别前12名的队员方可参加),只记个人成绩。

二、竞赛办法

1、循环赛、淘汰赛。

2、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三、资格审查

1、成年运动员的年龄限制在18—35周岁。青少年运动员年龄限制在15~18周岁一证明运动员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

2、运动员必须出示自报道之日起前20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在内的体格检查证明。

四、体重分级:

1、48公斤级(≤48公斤)

2、52公斤级(>48公斤≤52公斤)

3、56公斤级(>52公斤≤56公斤)

4、60公斤级(>56公斤≤60公斤)

5、65公斤级 (>60公斤≤65公斤)

6、70公斤级 (>65公斤≤70公斤)

7、75公斤级 (>70公斤≤75公斤)

8、80公斤级 (>75公斤≤80公斤)

9、85公斤级 (>80公斤≤85公斤)

10、90公斤级(>85公斤≤90公斤)

11、90公斤以上级(>90公斤)

五、称量体重:

1、称量体重须在仲裁委员的监督下,由检录长负责,编排记录员配合完成。

2、经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称量体重。称量体重时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3 运动员必须按照大会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称量体重。称量体重时裸体或只穿短裤(女子运动员可穿近身内衣)。

4、称量体重先从体重轻的级别开始,每个级别在1小时内称完。如体重不符,在规定的称量时间内达不到报名级别时,则不准参加以后所有场次的比赛。

5、每天参赛的运动员统一称量一次体重。

六、抽

1、抽签由编排记录组负责,有仲裁委员会主任、总裁判长及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参加。

2、抽签在第一次称量体重后进行。抽签由小级别开始,如本级别只有一人,则不能参加比赛。

七、服装护具

1、运动员必须穿戴大会指定的拳套、护头、护胸,必须穿戴自备的护齿、护裆 (护档必须穿在短裤内)。比赛的护具分红、黑两种颜色。

2、运动员必须穿指定的与比赛护具颜色相同的比赛服装。

3、拳套的重量:65公斤级及以下级别的拳套为230克(女子和青少年运动员均使用该重量的拳套);70公斤级及以上级别的拳套重量为280克。

八、竞赛中的礼节

1、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

2、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结果后,运动员先相互行抱拳礼,再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员回礼;然后向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

3、边裁判员换人时,互相行抱拳礼。

九、弃权

1、比赛期间,运动员因伤病或体重不符不能参加比赛者,作弃权论,不再参加以后的比赛,但已进人名次的成绩有效。

2、比赛进行时,运动员实力悬殊,为保护本方运动员的安全,教练员可举弃权牌表示弃权,运动员也可举手要求弃权。

3、不能按时参加称量体重;赛前3次点名未到或点名后擅自离开,不能按时上场者,作无故弃权论。

4、比赛期间,运动员无故弃权,取消本人全部成绩。

十、竞赛中的有关规定

1、临场执行裁判人员应集中精力,不得与其他人员交谈,未经裁判长许可不得离开席位。

2、运动队必须遵守规则,尊重和服从裁判。在场上不准有吵闹、谩骂、甩护具等任何表示不满的行为。

3、比赛时教练员和本队医生坐在指定位置。局间休息时,允许给运动员按摩和指导。

4、运动员严禁使用兴奋剂,局间休息时不能输氧。

第二节

散打比赛规则:

一、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

二、得分部位头部、躯干、大腿和小腿。

三、禁用方法:

1、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

2、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

3、用任何方法攻击主动倒地方的头部和被动倒地方。

四、得分标准 (一)得2分

1、一方下台,另一方得2分

2、一方倒地(两脚以外任何部位支撑台面),站立者得2分。

3、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得2分。

4、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顺势站立者,得2分。

5、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2分。

6、受警告一次,对方得2分。

(二)得1分

1、用手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

2、用腿法击中对方大腿得1分。

3、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

4、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不能顺势站立者,得1分。

5、运动员被指定进攻后8秒内仍不进攻,对方得1分。

6、主动倒地超过3秒不起立,对方得1分。

7、受劝告一次,对方得1分。

(三)不得分 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不得分。双方下台或同时倒地,不得分。用方法主动倒地,对方不得分。抱缠时击中对方,不得分。

五、犯规与罚则 (一)犯规

1、技术犯规 1)消极搂抱对方。

2)处于不利状况时举手要求暂停。 3)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4)比赛中对裁判员有不礼貌的行为或不服从裁判。 5)上场不戴或有意吐落护齿、松脱护具。 6)运动员不遵守礼节。

2、侵人犯规

1)在口令“开始”前进攻对方。 2)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3)以禁用的方法击中对方,在“停”口令后进攻。 (二)罚 则

1、每出现一次技术犯规,劝告一次。

2、每出现一次侵人犯规,警告一次。

3、侵人犯规达3次,取消该场比赛规则。

4、运动员故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5、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或局间休息时输氧,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六、暂停比赛

1、运动员倒地(主动倒地除外)或下台时。

2、运动员犯规受罚时。

3、运动员受伤时。

4、运动员相互抱缠没有进攻动作或无效进攻超过2秒时。

5、运动员主动倒地超过3秒时。

6、运动员举手要求暂停时。

7、裁判长纠正错判、漏判时。

8、处理场上问题或发现险情时。

9、因灯光、场地等客观原因影响比赛时。

10、被指定进攻超过8秒仍不进攻时。

七、胜负评定 (一)优势胜利

1、在比赛中,双方实力悬殊,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长的同意,判技术强者为该场胜方。

2、被重击(侵人犯规除外)倒地不起达10秒,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3次,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二)每局胜负评定

1、在每局比赛结束时,依据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判定每局胜负。

2、一局比赛中,一方受重击被强制读秒 (侵人犯规除外)2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3、一局比赛中,一方2次下台,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4、一局比赛中,双方出现平局列顺序判定胜负: ·

——本局受警告少者为胜方。

——本局受劝告少者为胜方。按下

——体重轻者为胜方(以当天体重为准)。

上述三种仍相同,则为平局。

(三)每场胜负评定

1、一场比赛,先胜两局者为该场胜方。

2、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伤病,经医生诊断不能继续比赛者,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比赛中因一方犯规,另一方诈伤,经医务监督确诊后,判犯规一方为该场胜方。

4、因对方犯规而受伤,通过医务监督检查确认不能再比赛者,为该场胜方。但不得参加以后的比赛。

5、循环赛时,一场比赛中,数相同时,则为平局。

6、淘汰赛时,一场比赛中,数相同,按下列顺序决定胜负:

——受警告少者为胜方。

——受劝告少者为胜方。

——体重轻者为胜方。

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则加赛一局,依次类推。

八、名次评定 (一)个人名次

1、淘汰赛时,直接产生名次。

2、循环赛时,积分多者名次列前,若两人或两人以上积分相同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次:

——负局数少者列前。

——受警告少者列前。

3、一局比赛中,一方2次下台,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4、一局比赛中,双方出现平局列顺序判定胜负:

——本局受警告少者为胜方。

——本局受劝告少者为胜方。按下

——体重轻者为胜方(以当天体重为准)。

上述三种仍相同,则为平局。

(二)每场胜负评定

1、一场比赛,先胜两局者为该场胜方。

2、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伤病,经医生诊断不能继续比赛者,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比赛中因一方犯规,另一方诈伤,经医务监督确诊后,判犯规一方为该场胜方。

4、因对方犯规而受伤,通过医务监督检查确认不能再比赛者,为该场胜方。但不得参加以后的比赛。

5、循环赛时,一场比赛中,数相同时,则为平局。

6、淘汰赛时,一场比赛中,数相同,按下列顺序决定胜负:

——受警告少者为胜方。

——受劝告少者为胜方。

——体重轻者为胜方。

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则加赛一局次类推。

八、名次评定 (一)个人名次

1、淘汰赛时,直接产生名次。

2、循环赛时,积分多者名次列前,若两人或两人以上积分相同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次:

——负局数少者列前。

——受警告少者列前。

——受劝告少者列前。

——体重轻者列前(以抽签体重为准)。

上述四种情况仍相同时,名次并列。 (二)团体名次

1、名次分。

①各级别录取前八名时,分别按

9、

7、

6、

5、

4、

3、

2、1的得分计算。

②各级别录取前六名时,分别按

7、

5、

4、

3、

2、1的得分计算。

2、积分相等时的处理办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体分数相等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次:

一按个人获第1名多的队名次列前;如再相等时,按个人获第2名多的队名次列前,依此类推。 ——受警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受劝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如以上几种情况仍相等时,名次并列。

九、编排与记录 (一)编

1、编排原则

①以竞赛规程、报名表和大会的总时间为依据。

②同一级别、同一轮次的比赛应相对集中安排,条件要均等。

③一名运动员一天最多安排两场比赛 (不在同一单元)。

④同一单元的比赛由体重轻的级别开始。

2、种子设定

①上一次全国锦标赛或冠军赛取得前四名的运动员确定为种子选手。根据成绩排出种子的顺序。

②变动级别的运动员不能定为种子选手。

第五节 散打的裁判方法

——如何理解和执行规则中的有关条款

一、净打2分钟

是指每局除暂停之外的实际比赛时间。具体操作,计时员只要听到台上裁判员喊“开始”的口令就随即开启记时表; “停”的口令就即刻停表。当开表时间累计达到2分钟时,计时员必须准时鸣锣通告,标志每局比赛结束。

二、局间休息一分钟

是指每局之间的间歇时间。上一局比赛一结束,计时员即刻开始记局间休息时间。间歇时间至50秒时通知运动员上场准备比赛,局间休息满1分钟时,台上裁判员必须发出比赛“开始”的口令。

三、达不到报名级别

是指运动员在称量体重时的体重超出或不及所报级别规定的区间范围。例如,75公斤级的区间范围是70公斤以上至75公斤,所报该级别运动员的体重必须在这个区间范围内,否则不准参加比赛。

四、无故弃权 是指未能按规定时间准时参加比赛或不准时参加点名及点名后不上场比赛,或须称量体重时不参加称量体重等情况,被视为无故弃权。无故弃权则被取消本人已取得的全部成绩。

五、禁击部位

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规定不能被击打的身体部位。后脑,是指头部耳廓垂线以后的部位。颈部,是指人体第一椎骨以下,锁骨以上的部位。裆部,是指人体的阴部。执裁时,台上裁判员要集中注意力,及时判断运动员的犯规行为并作出处罚决定,如果一时难以作出判定时,在喊“停”之后,要及时征求裁判长或就近边裁判员的意见,以确定是否击中禁击部位,而不能因运动员的“痛苦”表现干扰裁决。

六、得分部位

是指运动员击中后要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给予记分的部位。头部,是指除了后脑以外的面部和头两侧的部位。躯干,是指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是指髋关节以下,膝关节以上,包括臀部在内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肩部、上肢、小腿、脚跟、脚掌与脚背,既不是禁击部位,也不是得分部位,击中后既不能判犯规,也不能判得分。由于肩部与胸、背连接,腰部与臀部连接,运动员击中在连接部位,很难判定准确。为了方便裁判,统一尺度,按照“方法清楚,效果明显”的原则,从严处理。击中在肩部与胸、背的连接部位、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击中在腰部与臀部的连接部位得1分。

七、用头、肘、膝进攻对方

是指用以上部位主动发力攻击对方,属于犯规行为,一旦击中就须根据《规则》中的有关条文,给予“侵人犯规”的判罚。

由于武术散打比赛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贴进对方,有时因对方进攻而出现低头、抬肘、提膝等防守动作时,触及了对方的身体但没有明显的发力,并且没有产生实际效果;有时在互相楼摔过程中,头、肘、膝触及对方的身体而没有明显的发力,凡类似情况不属于用头、肘、膝进攻对方。

八、用迫使对方反关节的动作攻击对方是指采用方法固定对方关节前端并击打、拧扳,或迫使其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的攻击动作。对抗实践证明,易被受到“反关节”攻击的人体关节主要是肘关节和膝关节。如果使用正常的攻防方法,虽然击中关节部位,但没有瞬间固定前端的行为,不属于用反关节动作进攻对方。

九、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

是指在使用摔法过程中,控制住对方的身体,强迫对方头部先着地,有意伤害对方。判断是否使用了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一般应符合下列三种情况: (一)对方处于被控制状态无法使用自我保护的倒地动作时,采用摔法使其头部朝下落地;

(二)对方处于悬空状态时,突然改变对方的姿势状态迫使其头部朝下落地; (三)临近倒地状态时,突然拧转对方头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

如果采用正常的摔法,被摔的一方因自己的保护能力差,倒地动作不合理造成头部先着地,不属判罚的范围。

十、有意砸压对方

是指对方倒地时,顺势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再次加力于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达到使对方丧失战斗力的目的。

十一、攻击倒地方头部

一方运动员不允许用任何方法攻击已倒地方运动员的头部,实质上指的是主动倒地方运动员的头部,首先因为在主动倒地后3秒之内双方仍可相互进攻;其次,一方被动倒地后,台上裁判员必然发出“停”的口令,也就是说,当下达“停”的口令后,比赛已经停止,此时,倒地方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允许受到攻击。

二、实力悬殊

是指双方运动员技能、体能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差异,在比赛中主要表现为在比赛中已没有进攻与防守的能力,胜负已经十分明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长的同意后,宣布强者为优势胜利。

十三、读秒

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对方犯规而有可能造成伤害,为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进行的读秒;一种是运用合理的方法重创对方运动员,使其不能马上继续比赛,为保障其安全进行的强制性读秒。读秒时,台上裁判员须迅速靠近被读秒的运动员,清楚地观察其面部表情,并且所处位置要以不挡住裁判长的视线为宜。读秒有三种情况: (一)读8秒

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运动员已举手示意可继续比赛,但仍须读完8秒后再继续进行比赛。 (二)读10秒

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运动员没有示意要求继续比赛,或虽已示意可以继续比赛,但发觉其知觉不正常时仍须读到10秒。一旦读到10秒,则表示该场比赛已经终止。 (三)终止读秒

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如果发现运动员出现休克、关节脱臼、骨折等危险状态时,即刻停止读秒,取下运动员的护齿并用手势请医生将运动员送到后场进行急救处理。

读秒后的判罚有三种情况:

1、一方运动员因对方犯规被读秒,但在读至8秒前已表示能继续比赛且知觉也正常,则给犯规方运动员“警告”的判罚。

2、因对方犯规而造成被读秒,并因可能受伤而停止比赛接受检查的一方运动员,经医务监督检查确认不能继续比赛,则判犯规方被“取消比赛资格”。如经医务监督确认尚未达到已造成伤害的程度,但事实上已

不能继续比赛,则判犯规方“警告”,同时也判其为胜方。

3、运用允许的方法重创对方使之“强制性读秒”。被强制性读秒后,如受创方能继续比赛,则应给其“压点”和相应的判罚。如不能比赛,则判另一方运动员获胜。

四、指定进攻

台上裁判员发出“开始”的口令后,一方运动员主动向前移动伺机进攻,另一方运动员消极后退而不采用任何进攻或反击动作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都会在8秒钟内进攻。因此,台上裁判员一定要养成“默计时间”的习掼,一旦出现某方运动员消极,就用“指定进攻”手势指定某方运动员进攻。

十五、消极8秒 是指台上裁判员用“指定进攻”的手势指定一方运动员进攻后,运动员在8秒钟后仍不进攻的行为。台上裁判员给一方运动员发出“指定进攻”的口今后,就按每秒一次的频率默记八次,或用手指在体侧记数八次的方法记时,超过8秒不进攻即可判被指定方为“消极8秒”。

十六、消极3秒

是指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没有击中或击倒对方,或使用主动倒地进攻动作时,被对方反击所迫,不能在3秒钟内迅速站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台上裁判员立即喊“停”。并用“消极3秒”的手势表示判罚。

十七、知觉失常

是指运动员在被重击之后,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站立重心不稳,步履蹒跚紊乱,不能平衡身体;面部表现痴呆,呼吸急促喘粗气等。

八、主动倒地

是指两脚以外的其他身体部位需要先支撑台面后才能使用方法,或使用方法后必须倒地的进攻方法。运动员使用这类动作时,台上裁判员要充分准确地分辨出是否是主动倒地。主动倒地必须是自己处于正常平衡的姿势时使用的一种进攻或防守反击的方法。如自己身体已经失去平衡,但为了躲避打击顺势倒地,而又不能衔接合理的进攻方法,则不能视为主动倒地。

主动倒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将对方击倒,并能顺势站立者得2分。 (二)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将对方击倒,但对方倒地时身体的某一部位压住主动倒地方身体造成其不能迅速站立,判后倒地者“倒地在先”,主动倒地者得1分。

(三)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但未能击中对方,尚不能迅速站立,不得分。 (四)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没有击中对方而在3秒钟内又不能迅速站立。判主动倒地者“消极3秒”。

(五)用“后倒蹬枝”的方法成功地将对手蹬(掀)下台,则算主动倒地方进攻成功,得2分,如果不成功,使用该动作者为倒地在先。

十九、倒地 是指两脚以外的身体任何部位支撑了台面。倒地在比赛中大致以以下三种情况:

(一)被击倒,是指遭受对方拳法、腿法的打击而失去重心倒地。 (二)被摔倒,是指被对方用摔法致使失去重心倒地。

(三)自行倒地,是指由于进攻、防守动作不当、场地不平、过滑等原因造成的倒地。

十、倒地在先

是指运动员在使用动作的过程中双方失去重心,一方倒地在先,另一方倒地在后;或者一方倒地在先,另一方压在先倒地一方的身上,先倒地者均为倒地在先。

二十

一、双方同时地

是指双方运动员使用动作的过程中均失重倒地,且又分不出先后时,则判为同时倒地。

二十二、击中

是指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相应的效果。致于如何判定“击中”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看进攻,进攻动作清晰、击中点准确。

(二)看防守,击中时没有相应的防守动作或击中在先防守动作在后。 (三)看位移,击中后产生的位移现象。

(四)听声音,击中对方后发出清脆或者沉闷的响声。

在评判过程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同时人手,也可以从其中的某一二个方面人手,这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十三、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

是指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质量和效果均不符合击中的要求。运动员使用方法进攻时,因进攻时机不对或己方处于被动状态而勉强出动作,虽然打到了对方,但是没有造成击中的效果。

二十四、下台

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从“开始”至“停”的口令期间),其身体的任何部位支撑了台下的保护垫或场地,均判为下台。 二十

五、双方下台

是指两个运动员在比赛时(从“开始”至“停”的口令期间)都掉下了擂台。

二十六、下台无效

是指双方或一方运动员在台上裁判员在喊“停”之后下台,或先倒地者顺势再次用力把对方掀(推)至台下,或因双方摔倒在台上后产生的掼性使某一后倒地者接触台下地面,或一方下台时,另一方虽在台上但没有与下台运动员身体的某一部位脱离,均被视为无效。

二十七、抱缠时击中对方不得分

是指一方运动员抱住另一方运动员后,或者在双方互相搂抱的过程中击打对方,尽管是有效部位但仍不予计分。

关于“击中”还有两种情况须得注意:

(一)如果一方运动员使用动作被另一方运动员接住后随即脱手并使用允许的方法击中对方有效部位,或在“停”的口令之前挣脱抱缠并使用方法击中对方的得分部位则应被视为有效击中。 (二)双方运动员在台上裁判员的口令

“开始”至“停”的时间段内相互攻击对方,并能清晰有效地击中对方的得分部位,应被判定相互均被有效击中,并采用累积计分的方法累加得分。

二十八、消极搂抱

是指为了达到不让对方进攻或反击的目的而一味采取抱缠对方的行为。在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方法击打对方后即抱住对方不让其使用方法反击,或者是没有任何进攻动作即搂抱对方以等待台上裁判员喊“停”,为的是避开对方的打击,或是为了保持己方的既得战果,并且这种方法被连续反复地使用,经台上裁判提示后仍坚持该做法,即可认定为是消极搂抱。

二十九、犯规的处罚

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违反了《规则》后所必须受到的相应的处罚,犯规的处罚有三种情况:

(一)劝告,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出现规则中列举的“技术犯规”的行为,即应受到“劝告”的处罚。

(二)警告,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出现规则中列举的“侵人犯规”的行为,即应受到“警告”的处罚。

一般情况下,在使用“劝告”和“警告”处罚前可视需要先给予“提示”,这种提示必须是在有“犯规表示”但又未造成后果时使用,如果已造成后果,则应直接给予相应的处罚。此外,在判定是否犯规和给予何种判罚时要注意统一尺度,坚持始终。

(三)取消比赛资格,运动员在比赛中

只要出现规则中列举的应受“取消比赛资格”处罚的行为,即应受“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

十、相互抱缠没有进攻动作或无效进攻

是指运动员抱缠在一起时,既不使用方法也不能分离的状态,或是两人纠缠在一起,虽有动作但没有得分效果,并且超过2秒时没有停止的迹象。此外,由于相互抱缠与使用摔法有关,为此,对摔法的有效与否须得进一步说明: (一)对摔法有效的判定:当一方或双方运动员刚一“搭把”即用摔法,并使对方已失重或失控,随即将对方摔倒,也就是说,运用这一摔法是一气呵成的,没有“变招”或“变动”的现象,这即为有效的摔法。且不宜用2秒来限制。 (二)对摔法无效的判定:

1、当一方或双方运动员在相互“掏把”且未能“得把”施摔达2秒以上,台上裁判即刻喊“停”。

2、当一方或双方运动员在“得把”后因对方的抗摔使施摔方一再“变劲”、“变招”达2秒以上,台上裁判即刻喊“停”。

三十

一、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是指运动员在局间休息后回到场上拖拖拉拉;或倒地后故意磨蹭不迅速起来;或有意借故整理护具等。凡此类情况均视为“有意拖延比赛时间”,作为技术犯规处理。

三十

二、记分

是指边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使用的不同方法,击中的不同得分部位,产生的不同效果和台上裁判员的不同判罚情况,按照得分标准及时记录运动员的得分。然而,有二种情况应注意:

(一)击中部位可能是不同分值的交接点,也可能是得分与不得分的交接点,现一律按下限取值。也就是说,如击中2分与1分的交接点,按1分取值。如击中得分与不得分的交接点,则按不得分取值。

(二)使用同一个动作产生分值不同的效果,则以上限取值。

三十

三、每局胜负评定

边裁判员用色别标志(色别灯、色别牌)表示胜负结果,红色或者黑色多者为胜方。

第14篇:理论武术套路教学

武 术 教 学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并且武术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的整个进程中,它包含着各种的因素,如:教师、学生、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对立又促进统一。特别是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整个质量的变化。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方法,更大限度地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获取理想的整体效益。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从教学教法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并与实际情况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都有可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每个人都应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是武术教学?我们怎样进行武术教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次课要解决的问题。

武术教学概念:

武术教学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学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的再指导、再练习,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2、学习效果及时评价

3、再指导、再练习,不断提高 武术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积极参与活动并协调配合,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有时甚至是较大的负荷,并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较大,施控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

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因此,体育教学组织复杂多变。而其他学科一般在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较少干扰,师生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教学组织较容易。

(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在群体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如球类的技术与战术,田径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牛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独立的,学习过程中相互间交往的机会较少。

(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利于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牛在活动过程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而其他学科的教学,以思想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易表现。

武术教学的特点:

武术教学除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

“尚武”指倡导与参与武术锻炼,以求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培养勇于面对现实的竞争意识。“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武术教学要结合武术的特点及教学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虚心好学、苦练不辍的学风,抵制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夸夸其谈等恶习的侵蚀;继承尊师爱生的传统习尚,加强遵纪守 法的道德教育。

二、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是“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无论徒手或器械,每一套都有十多个或数十个动作;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往返折叠,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与外的协调等。此外,动作之间的前后衔接是否连贯,节奏是否分明等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武术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即教师要注重直观的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地掌握动作。

同时,合理地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组织教学,对于正确地理解动作概念尤其重要。必须依据教学的主要任务,结合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示范位置和方向进行完整示范、分解示范、重复示范、重点示范、对比示范,并辅之以语言讲解、提示、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三、结合攻防动作讲解示范

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技术风格与特点。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特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冷兵器的消失,武术逐步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不少技术在动作规格、动作幅度和动作节奏的要求上与技击的原形有所变化,然而就整个套路来讲,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套路教学中必须抓住不同拳种、器械的技击特点,对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攻防含意、劲力使用方法、节奏变化差异,强调动作的速度与力度,使学生明确动作的用法,加深对攻防动作的理解。通过对攻防意识的培养,演练时合理处理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的技术要求,掌握不同拳种的技击技巧,充分运用武术攻防格斗规律表现动作的攻防意识,突出各拳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四、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动力和精神

动作规格是根据武术运动不同拳种的特点与风格对动作准确性提出的具体要求。拳种、风格、特点不同,动作规格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动作规格是体现拳种特点与风格的重要内容,是评价教学效果与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以单个动作为例,首先要强调该动作姿势(手型、步型、身型)的准确与工整;其次,应强调该动作方法(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的正确。强调动作的规格,是武术直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建立正确动力定型的根本保证。

在武术教学中,当学生已弄清动作的往返路线后,教师应进一步强调动作的准确性,要求动作符合规格、“势正招圆”。另外,武术套路运动不是动作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演练时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

方法协调一致。通过准确有力的外在动作,把内在的意识表现出来。在传统的练功方法中,强调“拳打千遍,其理自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是体会‘种形兼备”和“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

五、重视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练习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尽量做到系统化、多样化;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应当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同时根据武术技术的特点,教学中不断强化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

基本功、基本动作是武术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专门练习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对于学习武术套路、攻防技术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功、基本动作一般概括为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功、肩功、臂功、腰功,以及平衡、跳跃、跌扑、滚翻等内容。经常进行基本功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对于增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发生和延长运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动作是套路运动的基础,任何拳术、器械套路都离不开基本动作。因此,将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是武术课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之一。

套路教学的阶段:

根据人的认识现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特点,武术技术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和基础套路的教学。基础套路教学一般以拳术为主,要求学生学会动作,明确规格,掌握练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适应套路教学训练的要求。

第二阶段:主要在巩固第一阶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拳、刀、枪、剑、棍等中级套路及传统项目,要求掌握套路的动作规格和不同套路的技术特点与技术风格,并进一步加强身体认;练,以适应更高的技术要求。

第三阶段: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单练套路的演练技巧和难度动作质量,学习对练套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术特点,形成学生个人技术特长与风格。

武术套路教学步骤:(书上4个步骤)

武术套路是由数十个动作所组成,每个动作都包含着方向路线、架势结构、劲力方法、心志意向、节奏神韵等要素。教学中应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步骤使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套路教学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和简介要领,使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对于动作姿势可作一般的要求,否则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分散学生对方向路线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二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完成动作的姿势达到准确与工整。在学生掌握了动作的方向路线之后,教师要按正常的速度进行正确的示范,并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严格要求,强调动作的细节和手型、步型。身型的准确与工整,克服紧张。僵硬、不协调等反应,使正确的动作逐步成型。

第三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连贯完整地完成动作。教师要根据套路的节奏进行正确连贯的完整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之间衔接的技巧与方法,并严格地组织练习,强调动作协调、完整统

一、用力顺达。

第四步: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特点与演练风格。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动作的性质、劲力、风格、节奏的分析,进一步讲解精神、意气与形体动作的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体会“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突出所学项目的特点与技术风格。

第五步:主要任务是通过训练继续巩固与提高。这一步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将前四个步骤掌握的动作技术进行巩固与提高,使学生在纠正错误动作的同时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

武术套路教学要求:(书上内容)

(-)重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教学

重视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传授和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还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为掌握和提高套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内容较多,可以根据拳术套路的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围绕重点选择相应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例如选择“腾空飞脚”为教学重点,则可选择前俯压腿、前踢腿、前拍脚、交替摆跳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作为一般练习,为飞脚

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首先传授难度动作或复杂动作

难度动作是指对身体素质和基本功要求较高,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复杂动作是指动作的路线、方向变化大,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动作。在套路教学中,一般将这类动作确定为重点,最好安排在每次课套路教学之前,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传授。这样既能为套路教学铺平道路,节省教学时间,又能保证学生对难度或复杂动作的多次重复练习和前后动作连接的完整性。

(三)围绕重点动作分节施教

分节教学就是把一套动作划分成若干小节或将套路中某些顺势连贯的组合动作抽取出来进行教学。分节时要注意每一节中的教学重点不要太多,一般1~2个,要围绕重点动作安排准备活动和预备性练习。教一小节告一段落,让学生消化巩固后再进行下一节,做到有教有练,稳步前进。分节时要注意动作的连续性和内在联系,不宜断势。同时,要注意示范位置的变化不宜过多。

(四)突出器械的基本技法教学

器械运动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持械手对器械的支配和身步的配合,发挥出器械的攻防效果和特长,形成其技法特色。因此,不同器械的套路教学,首先要突出传授器械的基本技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器械各部位的名称、规格以及持械的方法,学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基本用法。例如,初学者在练习剑术时,往往握把太死,不会使腕力,体现不出剑法。因此在学习剑术套路之前,先介绍几个主要剑法,如剪腕花、刺、点等,体会用力顺序和力点,初步掌握后再学习套路,以做到持械方法清晰,身械配合协调,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该器械的运动特点。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与途径,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应力求做到以任务为目标,以方法为途径,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保证任务的完成。武术套路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语言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等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

(一)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直观教学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准确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通过直观了解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来获得正确的动作全貌,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观察示范的动作,突出示范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效果,示范动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示范位置的选择

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以全体学生便于全面观察为主要依据。一般有三角形顶点示范(教师站在学生横队的等边三角形顶点)、中心示范(教师站在学生队伍的中间)、斜前方示范(教师站在学生学习套路前进方向的庄或右前方)。

2.示范面的运用

正确地使用示范面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动作,掌握要领。一般情况下,凡是身体侧向行进的动作,可做镜面示范;凡是身体正向行进的动作,可做侧面示范;不能做镜面与侧面示范的动作,可做斜面示范;比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可做多面示范。另外,还可以将动作进行分解或重点进行示范。 3,领做示范

学习新动作要求教师采用领做示范。领做示范时,教师应注意示范的位置与示范的速度。

领做示范时教师应根据套路的运动方向来选择位置,一般位于学生的左、右前方或正前方,要使学生尽可能看到教师领做,以便进行模仿,掌握动作的运动路线、方法与姿势。当运动方向改变时,教师应更换位置。

领做的速度,通常在开始学习时要慢速进行,以利于学生进行模仿,随着对动作的逐渐熟练,逐步过渡到正常领做。

4.示范与讲解结合运用

动作示范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直观教学方式,易于收到感知动作形象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讲解则是通过语言作

用于听觉器官的直观方式,可准确地揭示动作的内在联系。示范与讲解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模仿动作,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刺激,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动作要领,体脑并用,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对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以示范为主,以讲解为辅;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以讲解为主。学习新动作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情况来采用示范与讲解结合。

(二)多媒体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武术套路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交互方式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重媒体信息,经过计算机设备的获取、操作、编辑、存储等综合处理后,以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训练的手段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要领与细节,特别是对结构复杂、腾空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能提供生动、形象的直观方式,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动作要领,领会单个动作至全套动作的演练风格。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对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教学将以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有效的交互能力、灵活多变等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完整与分解教学法

武术套路是由单个动作组成的,每个动作难易程度不一,所以武术教学常用完整与分解的教学方法。

(-)完整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单个动作的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它是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缺点是遇到比较复杂或难度大的动作时,学生不易正确地掌握动作细节,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运用完整教学法:

1.动作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 2.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二)分解教学法

是将完整的单个动作合理地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掌握动作细节,更好更快地达到动作要求。在下列情况下可运用分解教学法: 1.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 2.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

3.富于顿挫、节奏感变化较强的动作。

注意:分解教学法不宜将动作分解得过碎,教学中应尽快地过渡到完整动作,以免影响动作的完整性。一般可以采用完整一分解一一再完整的原则,把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分解教学掌握动作的细节,通过完整教学了解动作的全貌,通过分解与完整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从学会单个动作到学会整个套路技术。

三、语言法

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提示,能使学生明确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对于正确理解动作、加速掌握技术要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解

讲解是语言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并且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 1.讲解的内容

教学中一般需要讲解的内容有:

(1)讲解动作的规格与要求

动作的规格与要求,是武术科学化、规格化的关键,通过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动作的规格与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2)讲解动作的基本规律

讲解武术套路运动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更好地掌握技术,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如武术动作技法的基本规律、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基本规律、套路运动的节奏规律等。

(3)讲解动作易犯的错误

讲解动作易犯的错误与纠正方法,可以提示学生防止发生此类错误,即使在独自练中 出现了错误,也可以很快地意识到并采取一定的办法予以纠正。

(4)讲解动作的关键环节

动作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尽快学会与正确掌握该动作。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动作,抓住关键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

(5)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

攻防含义是武术的主要特征,是套路运动存在的主要依据,正确地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动作,使意识更清晰,动作更逼真。 2.讲解的方法

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形象化讲解

即将武术动作的形态比喻成自然界常见的某种现象。比喻必须形象、贴切,有利于学生发生联想。

(2)术语化讲解

术语是指武术的专门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常用术语进行讲解不仅有利于规范化的要求,而且可以减少讲解时间,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3)口诀化讲解

口诀化讲解是指将武术的某个动作进行高度概括,总结成言简意明并有一定格律韵味的词句。口诀化讲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

(4)单字化讲解

单字化讲解是指对武术动作的某个环节或关键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成一个字进行提示,或以若干个单字提示动作的若干个环节。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二)口令的运用

口令是组织学生、指挥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武术教学中,长拳的口令一般是声音洪亮,短促有力;太极拳的口令则较柔和、缓慢。根据教学的需要可运用不同的口令。 1.常用口令

这种口令是一个动作一个呼号,如《初级长拳第一路》每段八个动作,口令的呼号是:10,20,30,40„„(口令1为第一动、,l后面的O为休止号),即口令不要 拉长,节拍基本相等。

2.间有分解动作的口令

如在动作口令中间,第三个动作需要分成四个小节,这种口令的呼号就变成:10,20,到第三个动作时,应呼成,gu,ap,gu(圈内的呼号是分节动作口令)。 3.提示性的口令

一种是先提示再喊口令:提示的内容一般是动作名称,如《初级长拳第一路》中“马步双劈拳一一一一10”“拗弓步冲拳一一一一20”,前面的动作名称是预令,后面的呼号是动今,预令应有拖音。另一种是先喊口令再提示:提示的内容一般是动作要求或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初级长拳第一路》中弓步冲拳接弹腿冲拳动作“10一一一一(弓步)后腿蹬直”“2O---一(弹腿)力达脚尖”,前面的呼号是动令,后面为提示内容。 4综合性口令

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在指挥学生练习时,可综合运用各种口令。如果需要培养学生动作规格时,用常用口令;培养学生动作节奏感时,用快慢相间的节拍呼令;帮助学生熟练动作或提示动作方向、速度时,可运用提示性口令。还可以只提示,不呼口令,如走、快、停、转、跳等。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错误并提出纠正错误的办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协调性差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耐心地采用分解动作。慢速示范、多领做等方法进

行纠正。

(二)由于肌肉本体感觉差不能控制动作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强调规格与要求,用站桩式的练习、助力与阻力和定向直观法来帮助纠正。

(三)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不能完成动作时,教师不能因急躁而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应采用相应的措施,如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逐步地完成动作。

(四)由于心理原因而做不好动作时,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并采用一定的保护与帮助,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克服动作中的错误。

(五)由于不理解动作性质和作用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根据动作的性质,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来诱导与启发,帮助纠正。

纠正错误的动作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错误,组织学生集体会诊,启发学生分析错误的因果关系,以点带面地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练习法

在教学中,采用练习法可以迅速、正确地掌握动作。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逐步消除错误动作,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对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武术教学常用的练习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和综合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是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分段动作、整套动作重复练习的方法。重复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时要向学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不同阶段以及动作的难易程度,科学地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间隔的时间,要注意及时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

(二)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指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的练习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变换运动负荷、环境、场地、器材等,如放慢动作速度、降低运动负荷,或者采用相应的辅助练习等。变换练习应选择安排好变换的条件和运动负荷。在动作学习、改进和提高技术时,对变换的内容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练习效果符合教学的要求。

《三)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指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练习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注意使练习手段、练习量和强度、练习间隙及练习程序的安排,符合教学要求。综合练习没有固定的练习形式,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掌握、巩固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均有较好的作用。

练习法常用以下组织练习的形式来实施,一般采用个人练习、分组练习和集体练习。

个人练习

个人练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演练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因人施教和纠正个别错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体会刚学过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在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练习时,也可以采用个人轮流练习法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由教师或学生骨干组织练习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节省时间,保证练习数量与质量,提高运动负荷,使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应统揽全局,抓住共性,督促各级完成练习任务。

集体统习

集体练习是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指挥学生统一进行练习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进行示范与讲解。集体练习要求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有令则行,无令则止。集体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使课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六、比赛法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出教学比赛的标准与要求,采用个人比赛、分组集体比赛、分组推选代表比赛等形式。这种教学比赛,可由教师评分,或者学生评分与教师评分相结合来评定成绩。学生在这种具有“竞争”因素、心理紧张的情况下去完成动作,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机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教师教学中应具备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和学生的组织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课中发挥主导作用。 1.组织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组织好学生是完成好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组织学生练习一般采用三种形式,即集体练习、分组练习与个人练习。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与任务需要,应把这三种组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授课的组织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复习课的组织一般采用集体练习纠正动作错误与分组练习巩固提高相结合的方法。 2.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之一。在一次教学课中,一般安排两个主要教材,其他的教学内容应为这两个主教材服务,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有利于主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次教学课中,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练习一般占课时的三分之一,新授内容占三分之一,复习内容的巩固提高占三分之一。而且基本功内容力求为主要教材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打下基础。 3.区别对待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年龄、性别、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方面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在武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在一次课中主要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技术指导纠错的方式方法、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武术拳种的不同风格特点等,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区别对待。 4.贯彻套路教学基本特点的能力

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于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这些基本特点,认真贯彻、分步实施。尤其是武术的攻防含义的教学,对于学生尽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懂其法、明其理,提高武术技术技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5.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鼓励这种热情,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使之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练习之中,力求避免课堂枯燥、沉闷的现象。在武术教学课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语言诱导、竞赛评比、表演示范、分析评议等手段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 6.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课堂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应变能力,如外部环境的干扰、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运动负荷的调控、各种伤害事故的及时处理等等。

制定武术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学期教学进度,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一堂课设计的教学方案。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教案的撰写

武术套路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练习时间与次数等方面,这些内容的表达概括起来大致有表格与文字两种形式,一般采用表格式较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编写教案,都应力求简明扼要,做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教材符合实际,教学重点突出,课的组织严密,教学方法科学,运动负荷、练习密度适当,场地布置、安全措施落实。

(-)制定课的内容与任务

制定课的内容与任务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是选择组织教法和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课的内容与任务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因此,在制定课的内容与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让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对于部分基础好或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要求。

2.课的内容、任务要明确具体

在制定教案时,课的内容、任务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的重点。由于每次课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的任务不能过多,要求不能太高,要有的放矢。特别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教学要求。

(二)教案各部分的撰写

根据课的内容与任务,在教案中对各部分的练习形式、组织安排、教学手段、练习时间和次数、运动负荷预计、场地器械等,都要作出周密的安排。 1.开始部分

在开始上课时,一般应由班长(或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报告人数、记录考勤、师生问好、行抱拳礼,然后宣布上课,并由教师宣布本课内容与任务,提出上课的要求。 2.准备部分

课的准备部分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身体各部位练习,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思想与身体方面的准备。准备部分中常用活动内容可以只写动作名称、学生的组织形式,而新出现的教学内容或比较复杂的教材,则应写出教法、要领与要求。 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教学课的主要部分。教材内容的名称、要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步骤,易犯错误反纠正办法,练习次数、时间,以及学生的组织形式,练习方法等都要求以文字与图示详细说明。在编写基本部分教案时,应注意把教学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结合起来,把重点。难点与保护帮助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结合起来,充分贯彻武术套路教学的原则与特点,使整个课堂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4.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主要任务是放松活动与课堂小结。放松活动一般选用轻、柔、缓、慢的练习内容或学生之间相互按摩放松。可以简明扼要地写出动作名称与组织学生的方法。课堂小结是教师及时将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的优缺点、重要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并填入记录栏内,为教学工作积累资料,进行总结研究。

第15篇:大学武术理论试题库

武术理论题库

一、单选题

1.中国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A军事战争 B生产活动 C休闲娱乐 D祭祀活动 2.中国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A军事战争 B生产活动 C休闲娱乐 D祭祀活动

3.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什么? A武艺 B技击 C武术 D国术

4.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汉代称什么? A武艺 B技击 C武术 D国术

5.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清初称什么? A武艺 B技击 C武术 D国术

6.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民国时期称什么? A武艺 B技击 C武术 D国术

7.集体项目通常要求多少人以上的徒手或手持器械的集体演练。A6人 B8人 C10人 D12人

8.马步两脚距离约为本人脚长的几倍。

A3倍 B4倍 C5倍 D6倍 9.虚步后脚外展约为多少度? A30度 B45度 C60度 D75度 10.虚步重心应落在哪儿? A前脚 B两脚中间 C后脚 D腰部 11.歇步时,左脚在前则为下列哪一项? A前歇步 B后歇步 C左歇步 D右歇步 12.冲拳要求力达哪个部位? A拳心 B拳背 C拳轮 D拳面 13.弹腿要求力达哪个部位? A脚面 B脚尖 C脚跟 D脚心 14.蹬腿要求力达哪个部位? A脚面 B脚尖 C脚跟 D脚心 15.推掌要求力达哪个部位? A掌外沿 B掌心 C掌指 D掌内侧

16.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我们称之为____。A散打 B对练 C集体演练 D实战格斗

17.拳谚有“练拳不练什么,终究艺不高”之说。A腿 B眼 C腰 D身

18.长拳运动中呼吸法总的要求是什么?

A“气要提” B“气要托” C“气要聚” D“气要沉”

19.什么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即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两晋南北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武术抱拳礼行礼时,拳掌与胸相距多少厘米?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

21.在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式动作时,应该运用什么呼吸方法? A“提法” B“沉法” C“托法” D“聚法” 22.一般冲拳击掌的发力顺序是什么?

A腰-肩-手-肘 B手-肘-肩-腰 C腰-手-肘-肩 D腰-肩-肘-手 23.弹腿、蹬腿的发力顺序是什么?

A胯-膝-脚 B脚-膝-胯 C膝-脚-胯 D脚-胯-膝

24.何时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以后开始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25.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何时在北京举行? A1971 B1981 C1991 D2001 26.何时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入会? A2004 B1994 C1984 D1974 27.简化太极拳是以哪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制的? A孙 B吴 C陈 D杨

28.那一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性的武术散打擂台赛。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29.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后来连续几年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使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受到了良好的效果。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30.沿圆走转,势式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是哪种拳术的运动特点? A形意拳 B太极拳 C长拳 D八卦掌

31.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以十二种动物的动作与形象组成的是下列哪个拳术?

A五祖拳 B形意拳 C象形拳 D通背拳

32.“两人手持一种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以决胜负”,具体来讲这是哪种运动? A器械对练 B击剑 C短兵 D搏斗运动

33.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拳术是下列哪一种? A太极拳 B形意拳 C象形拳 D八卦掌

34.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以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拳术是下列的哪一种? A太极拳 B形意拳 C八卦掌 D长拳

35.砸拳是臂上举,而后屈臂下砸,力达哪个部位? A拳心 B拳眼 C拳轮 D拳背

36.劈拳是拳自上而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哪个部位? A拳心 B拳眼 C拳轮 D拳背

37.按掌是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哪个部位? A掌心 B掌根 C掌指 D掌背

38.挑掌是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哪个部位? A掌心 B掌根 C掌指 D掌背

39.撩掌是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哪个部位? A掌心 B掌根 C掌指 D掌背 40.弓步约为本人脚长的多少倍? A2-3倍 B3-4倍 C4-5倍 D5-6倍

二、多选题

1.武术套路器械繁多,可以分为那几类。A短器械 B长器械 C双器械 D软器械 2.武术搏斗运动包括下列那几项。 A散打 B太极推手 C击剑 D短兵

3.武术十分重视调息的锻炼,在调息中注意与动作起伏变化的配合,可运用下列哪些呼吸方法? A提 B托 C聚 D沉 4.武术运动具有哪些作用?

A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B具有防身自卫的作用 C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D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 5.什么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长拳运动强调动作规格,注重功力和攻防意识,其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A高 B难 C新 D美

7.刀术练习中特别讲究刀的运使必须与不握刀的闲手密切配合,那么刀手配合的作用是什么? A有助于身躯四肢在运动中的和谐 B有助于刀法力量的发挥 C有助维持身体平衡 D作用无关紧要 8.下列选项中属于武术长器械的有那些? A枪 B九结鞭 C三节棍 D棍 9.自学武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A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 B技术动作的用意 C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D先学习难度大的 10.剑术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A轻快敏捷 B刚柔兼备 C腕把灵活 D气韵生动 11.剑术的运动特点有哪些?

A轻快洒脱 B身法矫捷 C刚柔相兼 D富于韵律 12.刀术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A刀术尚猛 B刀手配合 C身械协调 D刚柔兼用 13.刀术的运动特点有哪些?

A紧密缠身 B刚劲有力 C雄健彪悍 D勇猛快速 14.太极拳的内涵来源有哪些?

A综合吸收明代各家拳法 B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C运用了古代的中医学说 D运用了阴阳学说 15.以下那些选项描述了长拳的特点? A姿势舒展 B发声呼喝 C柔和连贯 D动作灵活

16.武术抱拳礼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的含义为什么? A表示五湖四海 B天下武林是一家 C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D左掌为武,右拳为文 17.从武术概念中可以看出武术内涵的属性有哪些?

A中国传统技击术 B中国的传统体育 C中国现代体育 D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18.器械套路可以分为什么?

A短器械 B长器械 C双器械 D软器械 19.套路类内容包括哪些? A拳术 B器械 C对练 D集体项目 20.武术的所谓内是指什么? A心 B神 C意 D形体活动

21.武术的所谓外是指哪些方面的活动。A手 B眼 C身 D步 22.武术的特点主要有____。

A攻防技击性 B锻炼方法的独特性 C勇猛斗狠性 D广泛的适应性 23.双臂绕环可分为哪三种绕环。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交叉 24.腿部的练习方法有哪些? A压腿 B踢腿 C搬腿 D劈腿 25.压腿主要包括哪三种?

A正压腿 B下压腿 C侧压腿 D后压腿 26.搬腿主要包括哪三种?

A正搬腿 B上搬腿 C侧搬腿 D后搬腿 27.踢腿包括哪几种方法?

A直摆性腿法 B单腿踢 C屈伸性腿法 D双腿踢 28.下列属于直摆性腿法的有哪几项? A正踢 B斜踢 C侧踢 D里合腿 29.下列属于屈伸性腿法的有哪几项? A弹腿 B蹬腿 C侧踹 D旋风脚 30.腰部的练习方法有哪些? A前俯腰 B甩腰 C涮腰 D下腰 31.下列哪些是马步的要求? A挺胸 B塌腰 C展髋 D挺髋 32.下列哪些是仆步的要求? A挺胸 B塌腰 C沉髋 D展髋 33.下列哪些是外摆腿的要求? A挺胸 B塌腰 C展髋 D合髋 34.下列哪些是里合腿的要求? A挺胸 B塌腰 C展髋 D合髋 35.下列哪些是冲拳的要求? A拧腰 B翘肘 C顺肩 D臂内旋

36.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融汇了诸如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思想。A哲学 B中医学 C美学 D兵学

37.太极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使用哪些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劲,然后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界外或使之倒地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A掤、捋 B挤、按 C采、挒 D肘、靠 38.长拳强调哪些方面的配合? A手、眼 B身、步 C精神、气 D力、功 39.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哪些?

A轻松柔和 B连贯均匀 C圆活自然 D协调完整

三、判断题

1.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创始人名为陈王庭。 正确 错误

2.依据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等原则确定全国共有129个拳种。正确 错误

3.太极拳技法要求“用意不用力”,对其理解就是一点劲都不用。正确 错误

4.“刀走轻,剑走黑”是对刀术与剑术特点的描述。正确 错误

5.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民族传统文化。正确 错误

6.所谓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技法,是指带有一般规律的技巧和方法。正确 错误

7.武术的“内三合”一般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正确 错误

8.1909年由张之江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正确 错误

9.“六合”是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正确 错误

10.三节.以上肢来说,肩是梢节、肘是中节、手是根节。正确 错误

11.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似头顶上有绳索悬着,从而感觉有虚灵顶劲之意。正确 错误

12.长拳十二型指的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正确 错误

13.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是同步的。正确 错误

14.武术已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正确 错误

15.剑术的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刚劲有力。正确 错误

16.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正确 错误

17.武术要求形神兼备,但不要求内外合一。正确 错误

18.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将不再有技击性。正确 错误

19.武术练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正确 错误

20.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观众反映强烈,引起了世界瞩目。正确 错误

21.长拳“八法”即: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正确 错误

22.眼法排在八法之首。正确 错误

23.长拳要求精神充沛,是指要怒发冲冠。正确 错误

24.长拳的呼吸要求“气宜沉”是指任何时候都要用沉气法。正确 错误

25.长拳要求“功宜纯”是指功夫要炉火纯青。正确 错误 26.空手夺刀对练属于武术的搏斗运动 正确 错误

27.刀术的风格特点是轻快潇洒、矫捷优美。正确 错误

28.仆步的做法是: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近,膝与脚尖稍内扣;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外展。 正确 错误

29.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大致相同。正确 错误

30.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正确 错误

31.武术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体育性。正确 错误

32.长拳的运动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正确 错误 33.集体演练要求队形整齐,动作一致。可以变换队形,但不能配乐。 正确 错误

34.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使用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正确 错误

35.递接器械时,要将器械的尖端朝向对方,以便于对方接握器械。正确 错误

36.弹腿的力点在脚跟。正确 错误

37.刀术尚猛的特点决定了刀法的运使强调一切纯刚,不须刚柔兼用。正确 错误

38.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正确 错误

39.久远年代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这决定了它本质属性也必然不同。正确 错误

40.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正确 错误

4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武术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正确 错误

42.虽然武术的“内外兼修”言简意赅的反映了它的传统文化属性,但武术还仅仅局限在一般体育技术技能层面上。正确 错误

43.广义的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狭义的武术称为武术运动,是体育运动之一。 正确 错误

44.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间的那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正确 错误

45.“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武术中的体现就是要求练武实践必须顺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完善和提高。 正确 错误 46.“知行合一”使武术的认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 正确 错误

47.“反者道之动”的含义是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在武术中的体现就是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 正确 错误

48.在武术的练习中,强调神是形的外部表现,形是神的内在实质。因此须达到“神形兼备”。 正确 错误

49.武德应该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社会活动之中。正确 错误

50.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正确 错误

51.为使发力顺达,要注意发力与呼吸的配合,一般发力时要配和吸气,这样内外一致,使发力更加整齐合一。正确 错误

56.太极拳技法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为腰,形于手指”。正确 错误

57.击步的做法是上体前倾,后脚离地提起,前脚随即蹬地前纵。在空中,后脚向前碰击前脚。落地时,后脚先落,前脚后落。眼向前平视。 正确 错误

58.唐宋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正确 错误

四、填空题

1.武术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作用。2.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

3.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 、礼、智、信。

4.武术运动的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具有练习的广泛适应性。

5.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对方用劲,然后使用特定的手法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界外或使之倒地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我们称之为太极推手。

6.武术运动按照形式与类别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两大类。7.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 8.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9.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 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0.四击:指武术中的踢、打、摔、拿。

11.直摆性腿法有: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和斜踢腿。12.屈伸性腿法有:蹬腿、弹腿和侧踹腿。 13.长拳主要有拳、掌、勾三种手型。

14.长拳主要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和虚步等五种步型。15.搏斗运动包括太极推手、散打、短兵等项目。

16.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的不同分为单练、对练、集体演练三种类型。17.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18.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9.中央武术协会于1958 年在北京成立。 20.武术于1990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1.国际武术联合会于1990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22.1978年,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太极拳好,对太极拳给予了充分肯定。 23.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需使用的呼吸方法是聚气法。

24.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动作到高动作时,需使用的呼吸方法是提气法。25.在做静止性动作时,需使用的呼吸方法是托气法。 26.在由高动作到低动作的时候,需使用的呼吸方法是沉气法。

27.2001年3月25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以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了世界吉尼斯之最。

28.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着特殊使命。

29.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30.长拳运动的呼吸有“提、托、聚、沉”四种方法,在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势动作时,应该用提法?

31.长拳运动的呼吸有“提、托、聚、沉”四种方法,在做高式或低式的静止动作时,应该用托法? 32.长拳运动的呼吸有“提、托、聚、沉”四种方法,在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应该用聚法? 33.长拳运动的呼吸有“提、托、聚、沉”四种方法,在由高式动作进入低式动作时,应该用沉法? 34.用文字叙述武术动作名称、讲解武术动作的详细过程、方法和要领;用图来显示武术动作姿势、动作方向和身体各部委(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两者结合称为武术图解。

第16篇:武术课心得

武术课心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从小就对武术充满充满了好奇,也很喜欢看武打动作片,所以选课的时候就选到了武术课来。以前都没有学过武术,第一次学习还是在这个学期。虽然之前就有想过学武术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可是难度还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第一节课上,老师就纠正了我们的一些错误思想,告诉我们电影中的那些功夫大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让我有些许失望。随后老师又给我们灌输了一些武术的基本理论,听完之后,我对武术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原来现在的武术分成了搏击型武术和表演型的武术的。

然后再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面,我们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散打。我感觉这还是比较实用的,学会散打当然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去和别人打架,它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最大程度去发挥自己身体的力量,好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不过,身体有点僵硬,特别是关节脚筋那些地方。看了老师的示范动作后,突然觉得自己弱爆了,老师练了十几年才有这种程度,我还需要努力很久。

接下来,我们还学习了五步拳。五步拳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些花拳绣腿罢了,但是练起来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想要练好五步拳不是一件简单事,它不止要求我们能够流畅地把动作打出来,还要做得标准,发力到位。一套五步拳打得好的话,不仅外观优美,而且还能够强化体能。这是一种全身的锻炼,它使我的体能增加了,从而达到强化体能的目的。在学习五步拳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提升我的自卫能力。后面学习的剑法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其实武术课让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各种热身运动。说真的,从有上体育课开始,我还没这么认真做过热身运动,平时做的时候都是很敷衍的。可是在武术课上做热身运动,老师要求很严格,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是真的觉得有效果的,身上会出汗,肌肉关节筋骨是有活动开来的。若干年以后,老师教的套路我可能会忘掉,但是我想热身运动肯定是不会忘掉的。

要说学习武术的心得,我也说不了多少。我认为学习武术首先要有兴趣,没兴趣的话,什么也做不好。其次,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不然,一点的疼痛就会让你却步不前。再次,要勤奋。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前学到的就会全忘了。

上面就是我上武术课的一些个感想,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在课上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可以运用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有义务将武术这种国粹发扬光大。

第17篇:武术课 感想

高浩翔信息学院2011202404

体育课感受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从寒冷的冬天,到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体育课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每节体育课都丰富多彩。这一学期的岁月,也伴着每周一次的武术课悄然流逝。我们学到了太极拳各种各样的动作,听到了很多有关武术的有趣故事。从中我们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个人修养,提升了思想境界。这一学期轻松快乐、富有意义的武术课,将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回忆。

首先,武术课是充满乐趣的。很多动作的名字非常生动,动作光怪陆离。虽然,有些动作非常复杂,比较难学。但听到老师的讲解,以及这些动作如何攻击的原理,感觉到这些动作巧妙绝伦。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太极拳的悠久历史,以及有趣的背景知识。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起源、分类、流传。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其他方面有关武术的知识,感受到了我国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每节课都有一定比例的休息时间,大家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学到的动作,练习的非常开心。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门类大有不同,要求沉肩坠肘,气定神闲。动作非常缓慢、凝重,每个动作都像是在画圆,也常常出现抱球的动作。如果静心感受的话,能感受到掌心之间有引力存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动作上,忘记身外的一切烦恼,清理自己混乱的思绪,摆脱世俗的杂念,获得灵魂上的超脱。能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走出教室,走进操场,沉浸在古典音乐中,超然物外、物我融

一、心旷神怡无疑是巨大的享受。太极拳能让我们平心静气,消除心中的浮躁。每当上完武术课,我的心情都非常愉悦舒畅,不再为世俗的琐事蝇营狗苟,从而把身心完全投入到我热爱的学习中。正如对联所说,“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我想,这就是太极拳所要求达到的至善人生境界。

学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1学分,不仅在于为保研、出国涨一点GPA。武术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受益匪浅。记得老师曾经深情回首往事,当时的人大武术队风光无限,包揽了几乎一半的金牌。蒋老师的学生,有的因为深厚的武术的功底,成功地战胜了癌症。有的凭借练习武术带来的坚韧意志与人格修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在商界,有的学生当上了董事长,身价过亿。有的学生当上了局长、部长。还有的学生远渡重洋,在各个国家发展。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好武术,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练好武术,需要长久、耐心、投入的练习,从中我们能够收获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练好太极拳,需要我们精神的集中,与无比平和的心境。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学期来,我们收获的品质,将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深远意义。蒋老师的学生们的成功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压力、动力,激励着我们为崇高的理想不懈奋斗。

虽然我非常享受学习武术课的过程,也努力地学习太极拳,但我知道,仅仅一学期的武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太极拳,这也是非常大的遗憾。我的打的太极拳,有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很多动作也不是非常熟悉。太极拳也需要非常好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能力,这些方面我都尚不具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再选武术课。

非常遗憾的是,蒋老师即将退休了,无论对我们而言,还是对人民大学而言,这都是无比沉重的损失。蒋老师是人大武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也是一位百年难遇的好老师。能够在这一学期里,成为蒋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最后,感谢蒋老师对我们一学期来的谆谆教诲!也祝蒋老师退休后的生活幸福美满!

第18篇:武术课总结

武术课感想

大一因为害怕学不好武术这门高深学科的我,还是禁不住内心的召唤而在大二选择了这门体育课,于是我对武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现代的武术偏向于强身健体而非夺人性命。有些人认为武术是一种屠戮的技能,剑走偏逢,刺人手腕,拳打中线,一招收命。事实上,这种对武术的认识有失偏颇。我认为现代武术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在于防身,自助及助人,而非用于打架及欺凌弱小。

其次,习武先习德。武德训中有曰:“遵武德者,武之宗也。未曾学艺也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习者应不谋利而秉大义,不畏强而舍已身。当守千甚,行须善始终。平常本虚怀若谷,心意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属高尚之武德。以武强身,以德养性。”也就是说,学武不应争强好胜,而要胸襟广阔,虚怀若谷,做到进退有度,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不动手,要用高尚的武德气度让别人自惭形愧。总之,武术精神很重要。

然后,武术被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演化而来的体育运动。武术不单纯是一种技能,更是一个复杂的、不断融合发展的有机体。在本学期我不仅学习了八极拳,还锻炼了体质,了解了马步,虚步等动作的基本要领。我知道蹲马步是双脚开大,达到自己两脚间的距离为三脚半宽,脚要内扣。做虚步时要将重心放在后脚上等等。刚开始看到老师在前面进行动作演示,非常羡慕老师的动作,觉得非常的帅气,动作很有力度,并且非常连贯流畅。如今我们自己也学习的那些动作,发现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本领,尽管我有很努力的学习,但是还是没有老师做得那么好看和标准到位。

最后,我觉得老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行云流水的动作和幽默的授课语言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武术的兴趣。武术的教学不仅仅是动作和套路的简单传授,更是知识的讲解和思想的交流。我会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武术这门课程,用心体会武术的意义,领略武术的精神。

第19篇:武术课小结

武术课小结

时间:周四上午一二节 学院:医学院 学生:吴丝雨 学号:125339

1武术课小结

选择武术课作为大学生涯体育课的终结者(最后一次体育选课)不仅是因为上过此课的同学给老师的评价很高,更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与向往。而一学期下来,就个人而言,我只能从参与者的角度说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武术课既愉悦了我们身心,又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意外之喜是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通过上了这一学期的体育课后,发现自己对体育的爱好又增加了几分。体育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心情,亦给予了我们必要的健康。上体育课,让我们充分的享受生活,放松自己,其绝妙之处,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更好的学会生活。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演变的,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通过体育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规范人类行为和思想的体育文化是体育思想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交往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沟通、传播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以多种形式展现人们在体育领域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体育交往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规范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对参与者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民

族、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因此能够最集中体现体育精神,对人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提升有强制作用和指导作用。

在老师的课上,我更深刻地体会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博大精深,对武术的了解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华而不实的招式, 亦或是简单的理论。现在,在我的眼中,武术渐渐得成为了一种贴近生活的健体方式,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锻炼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武术不只重视锤炼体魄,还看重精神与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因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观看了一众帮助树立孝道或是培养健康生活理念的影片。在观看孝道演讲的时候,自认为很爱爸爸妈妈并且平时也不吝于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也不禁感到一丝羞愧,父母做得太多,而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实在不多…

言归正传,体育是身体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流工具,内涵丰富,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表达和张扬人的思想、品行、个性。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友谊合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无不给人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影响。

第20篇:武术课定稿

学习姜霞教授《武术套路技能与教法》课有感

汉中市南郑县歇马九年制学校:张杰

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武术的我来说,对武术充满着好奇,当知道学校给我们安排有武术课,就十分的兴奋,期盼着能够尝试一下。

通过武术理论课的学习,我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学习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一开始学习的兴趣不大,总以为是项枯燥无味的运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以前认为武术用来打架,用来制服外来的威胁的一种手段,可姜霞老师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何为“武”,“武”其实是“止戈为武”,渐渐地我明白了,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强身健体的一种锻炼方法。武术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思维、情绪、性格、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姜霞教授主要教授我们的是武术套路,我们选择学习少年拳第一套和少年拳第二套,姜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动作示范很到位,我们的基础差,她就从基础动作开始教起,如:马步要双脚开大,达到两脚间的距离为三脚半宽,脚要内扣且双膝之间的角度不得大于双脚之间的脚步;虚步需要将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上等等。对于一些稍微有难度的动作她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我们,直到我们记住路数为止。武术课是充满乐趣的。有的动作的名字非常生动,如:望月平衡,撩拳收抱;有的动作非常复杂,比较难学,如:搂手钩踢,转身劈掌。但听到老师的讲解,以及这些动作如何攻击的原理,感觉到这些动作巧妙绝伦。每节课都有一定比例的休息时

- 12 -

武术课理论教案范文
《武术课理论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