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37:2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经历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 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 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我们学过的古诗?

(生交流)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写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顺势解题: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关注,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1

(可边听边画出节奏)

3、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那就放开声音,自由读一读吧!

检查生字“焚”的读音,并根据字形说说意思。

4、指名读古诗。老师也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①、能读下来;②、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5、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6、好,这次我再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再是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7、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同学们,了解了石灰的制作过程,想必这首诗的意思你也基本上清楚了,借助我们的工具书,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同学再相互说一说。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⑴、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因为石灰石大部分都埋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必须要先开采出来,这就需要——千锤万击(相机板书)

你如何理解“千锤万击”

教师讲解:锤指的是“敲打”,击指的 是“撞击”

“千锤万击”指的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

谁能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像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这怎样的煎熬啊?(同学们,你们的手指被扎伤过吗?如果我们的手指被针或者小刀扎伤了,会有什么感觉----很疼)而石灰石却是被“千锤万击”,它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石有的可能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有的可能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

过渡:但这一些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还要经过——

⑵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但石灰怕不怕) 生:不怕

师: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的?(若等闲,出示课件)

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闲”的意思是平常的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烈火焚烧好像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过渡:(出示课件)经过了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就变成了生石灰,把生石灰放入水中,水就会立即沸腾起来,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生石灰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这就是诗中写到的——

⑶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板书)

相机解释“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谁能用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⑷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开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是怎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

(我们教室的墙壁就是石灰粉刷出来的,这就是石灰留下的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是因为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好崇高的气节。

⑸指名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4、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石灰;经历各种磨难也豪不畏惧的石灰,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那我们就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首诗。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自读、指名读、齐读)

6、指导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露出来了,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会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那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这里有一份于谦的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3、教师出示资料: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4、同学们,从这段资料中你看出了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谦是一位坚强不屈、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⑴、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⑵、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⑶、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我们请女生诵读全时。)

⑷.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自由背、抽背、齐背。)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对,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更抒发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同学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更记住他们“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五、作业: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好坚贞的情操,如《咏煤炭》,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于谦的古诗读一读,我们下星期开一次

于谦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石灰吟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推荐第2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

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

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推荐第3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于谦小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请读诗题。 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准诗的节奏。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古诗。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走进石灰,了解诗的大意:

(1)石灰石一种很普通的事物,那于谦为什么要去赞美它呢?(出示介绍石灰的资料)

(2)结合诗句再读,看看从哪些词中看出于谦吟的是石灰呢?(个别生说)

(3)结合注释与同桌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工读诗。

(四)体会诗人于谦的坎坷人生:

(1)同学们,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事物,但诗中有些地方让我们分明感觉到石灰有了人的思想,自由读诗,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到石灰有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请划出来。 个别生回答。 师板书:清白

(2)总结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面上好像是在说石灰,但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诗句背后清白做人的于谦,这种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板书)

(3)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呢? 出示介绍于谦的资料。

生自由读资料,说说于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4)于谦成年之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读你手中的小故事,边读边想:哪个小故事最令你感动?又让你想起《石灰吟》中的哪句诗?把诗句写在小故事的旁边,在小组内交流。 (5)播放音乐,师深情引读,生跟着齐读。

(五)提升写法,总结全诗:

(1)于谦的一生是清清白白的一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这种品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托物言志的,比如《竹石》《墨梅》(出示课件)

(2)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个别生发言)

(3)再回到《石灰吟》,如果让你只保留一句诗,你要保留哪一句? 如果让你锁定这句诗中一个词,你会锁定哪个词?(生:清白) 是的,清白就是一个人高尚的节操,高贵的品质。

(4)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人应当怎样才能留住自己的“清白”呢? 假如你是一名官员,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总结:是啊,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生:清白!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这首诗读进自己的心里,读进在座的每个人的心里。(齐读全诗)

(六)板书设计:

清 白 托物言志

推荐第4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推荐第5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兴华苑小学 黄 宁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四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网络搜集于谦资料和小故事; 多媒体技术查找具有石灰精神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 由面带点,结合实际:

1.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作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认识了很多诗人,我们在经典的沐浴下,与诗人为友,与诗歌为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明代的诗人——于谦。 2.学生汇报课前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的于谦资料和有关的小故事。 二. 字词解析,扫清障碍:

1.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帮助理解“吟、千锤万击、若等闲、清白”的含义。2.再读古诗,讨论交流,结合注释,体会语句意思。 3.划分节奏,指名读诗,师生共解诗意,及时给予鼓励。 三.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了解什么是石灰?怎么来的? 播放石灰形成的图片和制作过程,明白得到清白石灰的艰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指导朗读,读出艰难。 2.石灰如此艰难才能得到,由开始的深山青石变成清白石灰,其中过程让人敬佩不已,也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但就是这样“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但对于石灰而言却是“若等闲”“全不怕” ,原因就在于它“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这种品质。 3.探究诗人作此诗的原因,结合诗人当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试问,诗人作此诗仅仅是歌颂石灰吗?还歌颂什么?请同学们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比喻意。 预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人民献身的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有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不断奋进的人……(欢迎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自己的见地) 4.你知道哪些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吗?有何证据?学生举例,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预设: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陶渊明《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精忠岳飞和青天包拯的故事。

5.齐读古诗.读出敬佩读出敬仰。质疑:于谦除了歌颂这些人,还有什么目的? (1)引导学生明白:自喻和言志。

(2)学生交流于谦“两袖清风”和含冤被杀后抄家的一贫如洗的故事,帮助理解于谦想像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

(3)指导朗读,读出“清白”,更读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

6.学法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知识迁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活泪始干”) 7.试背全诗,当堂诵读。 四.联系实际,共创和谐 :

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就目前国家的廉政建设,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石灰一样品质的好少年、好青年,为创建和谐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作业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查找并自学于谦《咏煤炭》。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清白留人间

粉骨碎身

推荐第6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板书:石灰吟

明·于谦】

2、

3、知道“石灰”是什么吗?

【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3、“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的意思。】

4、

5、本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有谁了解他呢?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6、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 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教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③“锤”字的笔画比较多,意思是用铁锤砸。④“锤”和“击”用“千„„万„„”连接,请生说有关“千„„万„„”的词语。)

(2)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刚才所提醒的地方。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3、师范读,请学生划出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请生朗读古诗 集体读古诗。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三、精读古诗

1、(第

一、二句诗)从这两句话中,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

(1) 石灰石是经过(千锤万击)才被运出山的。(锤:敲打,击:撞击,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的艰难) (2) 开采出来的石灰又被运到石灰窑里经受—— 生:烈火焚烧。

师: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若等闲。

(若等闲:好像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 (3) 请生翻译

一、二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2、(第三句诗)请生自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面对着“粉骨碎身”石灰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它害怕什么?

生:失去清白。(第四句诗: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看,石灰石先是“千锤万击”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接着又经受了“烈火焚烧”,最后变的“粉身碎骨”,可是这些它都不害怕,它害怕(失去清白),所以它“要留清白在人间。”

3、(整首诗)请生翻译本首古诗。

4、(一读)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呀,当他看到石灰的生产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

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指名学生,学生读诗。)

(二读)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于谦。长大成人并且为官多年的于谦,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又想起了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会怎样读这首诗呢?

(指名学生读诗)

(三读)于谦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他却遭到争权夺利的朝廷的迫害。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石灰,想起了少年时代写的这首诗,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

(全班同学齐读)

师: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 生:清白!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这首诗学到这里,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都隐隐藏着作者于谦自己的身影,于谦也正是借石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于谦的另外一首有关于“托物言志“是诗。

【板书:托物言志】

四、拓展阅读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爝火,小火把。鼎彝,指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

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五、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托物言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了解《咏煤炭》的意思。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教学时,我安排以下环节:

1、读诗,认识石灰。

2、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两句两句进行理解,当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3、通过三次讲述于谦读诗的不同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三次读古诗,最后引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推荐第7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20.《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焚”1个生字,知道造字来源。

2.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语言美、情感美及现实美。3.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4.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语言美、情感美及现实美。2.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出示

,让学生猜。

讲解“聪”的含义:悤(cō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有窗,心思明亮。造字本义:耳听八方,听而能悟! 目的:课前教育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

二、解并练习古汉语的平仄读音规则。

1.出示“用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读书”引起学生的疑问,对本节课充满好奇!(暂时不告诉孩子们是什么方法) 2.要想学习这种方法必须知道这几个常识:平声(—)ā

á

仄声(|)ǎ

à

入声( !)举例:请一位同学示范:立正 稍息一二一 韵字:一首诗中押韵的字。

3.既然是读书方法,那么怎么读呢?讲解规则: 平声读长—仄声短| 入声急促!急收藏 韵字拖音音绵长——

4.举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训练孩子们朗读。

三、《石灰吟》教学

(一)直接导入

1.咱们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去学习明朝诗人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板书课题)

2.问“吟”是何意?赞美之意。那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赞美石灰。

3.对课题提问?预设:为什么赞?赞什么?怎么赞?

4.那好,今天咱们就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去理解这首诗好不好?

(二)读诗文,明诗意

1.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预设:“粉骨碎身”读错,讲解其原因。

2.尝试跟着注释理解古诗。你知道石灰的生产过程吗? 3.解决黑板上所提的问题。赞什么?(不怕艰难、有志向) 4.为什么赞?(值得诗人学习,值得咱们学习)

(三)引出吟诵

1.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多少岁写的吗?(12岁)

2.对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求学的到路上,遇到了跟他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的知音石灰石,稍加思索,便吟诵出了这首诗。

3.吟诵----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诗歌的创作方法。4.师范吟古诗,教学生基本学会吟诵。

(四)了解于谦,感受情感美 1.少年于谦。

于谦有怎样的志向呢?励志学习,做一名清官,做一名好官。 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他又是怎样做官的呢? 学生补充于谦的生平。 2.中年于谦。

补充: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体会于谦的清廉。 补充: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故事,体会于谦的精忠报国。 于谦不忘初心,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让我们用咱们的吟诵声表达对他的敬佩!

3.于谦之死。

可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一个功臣、一个忠臣,却惨遭杀害。我想,临刑前的于谦,肯定会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肯定会想起那少年时代写下的那首诗——(低沉悲壮的音乐起,师吟诵全诗)

家乡的乡亲父老听说这个消息后,当街痛哭,天地含悲,风云变色,连西湖水都为之突然干涸。而去于谦家抄家的锦衣卫发现,这个一品大员家里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最终他们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这个被抄家的人,是一个多么品格高尚的人。(全体齐吟古诗)

4.后世评价

(1)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将于谦坟从北京迁到他的家乡葬在西湖边三台山上。

(2)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后人如何评价于谦呢? (3)齐读后人评价:

重社稷,保社稷,百代馨香惠社稷; 咏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

四、拓展,感受诗歌的现实美

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像于谦那样的人。比如:„„

预设:岳飞 吟诵《满江红》

师:这些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坚贞不屈的人,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尽,他们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灵魂,那就是——不怕艰难,清白做人。

五、作业 用老师所教的吟诵方法学吟下一首古诗《墨梅》

六.板书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赞美)

不畏艰险 清白做人

推荐第8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

清白 坚劲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推荐第9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李春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知道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拓展阅读《竹石》。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情感与价值:

知道于谦借石灰来表白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说到古诗当中“吟”的体裁,大家肯定不陌生,谁来背一背这样的古诗呢?

二、石灰的志向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言诗,题目叫《石灰吟》。 2.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诗。师朗诵《石灰吟》。 3.好,就这样轻轻地读个两三遍。 4.愿意读的同学请举手。(3-4人)齐读 5.指导生字“焚”。

焚是个生字,前鼻音,很好理解,只要注意它的字形你就明白了。 6. 理解诗的意思。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自己读懂它,请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 (2)这首诗一共28个字不难理解,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他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3)认为自己读懂请举手,老师提两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7. 明志向

问题一:据史料记载这首诗是17岁的于谦,一次看到石灰的烧制过程,觉得石灰很了不起,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诗。在他眼里石灰就是一个有志向的人,那你们认为石灰的志向是什么?从诗句中找答案。 “要留清白在人间” 齐读

问题二:可对石灰来说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要经过怎样的过程。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找答案。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1)加深理解词语

这是一两次的锤击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千和万是虚指,就象“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一样。 这是一般灰的焚烧吗?

到最后连自己的影子都没有了,这就是—— 读好三个词语。

(2)你认为石灰这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用词语来形容。 再次读好三个词语。 (3)采访:石灰啊石灰,千锤万击在身上你不痛吗? 石灰啊石灰,烈火焚烧在身上你不怕吗? 石灰啊石灰,粉骨碎身你不后悔吗?

这不痛、不怕、不后悔就浓缩在诗句中了,你们能找到吗? “若等闲”“全不怕” 朗读诗句。

(4)引读:同学们,石灰能够忍受这千辛万苦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8.朗读整首诗两遍。

那怪于谦如此佩服石灰呢?齐读 让我们替石灰呼出心中的声音。齐读

三、于谦的志向

1.同学们其实于谦借石灰在表白自己的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啊。 补充于谦的资料。

2.读了这段资料你知道于谦要留下的清白是什么了吗?

3.这就是于谦的志向,让我们一起呼出于谦心中的志向吧,齐读整首诗。 4.古代诗人很喜欢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5.拓展

于谦还有这样的一首诗叫《咏煤炭》。出示

同学们借着注解读读这首诗,你能发现于谦想借煤炭表白自己的什么志向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朗读整首诗。

6.于谦的一生就是在实践着自己当初立下的志向。 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7.有人说读托物言志诗就是在读一个人的人生,让我们在此带着敬佩的心情读一读这首《石灰吟》。

板书:

石灰吟

志向

清白

托物言志

于谦

推荐第10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

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见过石灰吗?在什么地方见过?都用来干什么?

建房子的时候放在混泥土里面;粉刷墙壁的石灰粉;

师:其实我们石灰有很多用途,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都有用到石灰。

2、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师:“吟”我们在哪些学习过的古诗词中也有这个“吟”

《暮江吟》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吟”带有什么意思呢? 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理解诗意

(1)过渡:石灰这种看似普通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去赞颂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谁可以来读读这首诗。谁读得更好的?

(3)读了这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同桌交流。(学习古诗词时利用好注释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

(4)师: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吗?

“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师: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呢?

是平常的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师:对我们在《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到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两个词我认为要好好理解。

“千锤万凿”的“千”和“万”是虚词表示和多次,我觉得“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5)师:借助工具书后,关于字词你们还有什么要提出的吗?谁能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

(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6)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一读第

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按常理来说石灰只是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物质,但是在诗人的诗中却感觉到石灰好像有了思想和感情。再自由读一读,诗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觉到了。在课文中画出来,体会体会。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

老师: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年轻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他们也留下了满留乾坤的清气在人间,请读——

屏幕显示: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竹 石 (清)郑 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立根原在破岩中。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千磨万击还坚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梅花 (宋)王安石

墨梅 (元) 王冕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墙角数枝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凌寒独自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遥知不是雪,

不要人夸颜色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为有暗香来。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谈谈自己感受

1、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学生自由说说)这一首诗要留下一句的话,你觉得要那一句,如果只要一个词呢?

第11篇:石灰吟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朗读课题。顺势解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3.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托物言志)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

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请写在方框里。

3.学生汇报。

(三)入境诵读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这样的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2.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每首读一句。

3.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

4.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最后,让我们来吟诵这首千古名诗——《石灰吟》。

第12篇:《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

②说说诗意。

③看图想像。

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13篇: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

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色好,而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凸显“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情”的写法,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2、

3、认识诗中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自主学习,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对回答的多、回答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问题:你知道石灰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板书课题。

1、指名读题,引导、归纳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

1、课件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聆听,注意把握节奏。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生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字词。

(2)、读准古诗的音韵节奏。

3、检查自读情况,鼓励学生朗读。

(1)指名读(读完后视学生读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

(2)指导:把握节奏,纠正字词。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听、读、圈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理解精学《石灰吟》

1、学生再次朗读,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出示重点理解的字词:“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2)把省略的字词补充进去,调整词语的顺序,逐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3)小组交流讨论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思考: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4、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老师启发想象、小结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学生交流,在问题的引领下,培养学生体会合作交流的愉悦感,并能敏锐地捕捉信息。)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学会书写,理解词义。

2、口述词义,练习背诵,注意情感。

第14篇:石灰吟教学设计[全文]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3.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托物言志)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

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请写在方框里。

3.学生汇报。

(三)入境诵读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我们再来读三首这样的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题半盆兰蕊图》

墨梅

宋·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郑燮《题半盆兰蕊图》

盆是半藏,花是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2.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每首读一句。

3.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

4.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最后,让我们来吟诵这首千古名诗——《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于谦简要生平:

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405年,一和尚为他相面,预言他为宰相之才。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1426年随英宗征汉王朱高煦,历数高煦之罪行,明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设立巡抚。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事,被王振陷害,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知,纷纷入京上书,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王振无奈,只得将于谦官复原职。

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挟明英宗亲征瓦剌,于谦被命留守京师。

1449年8月,英宗被俘,于谦力主抵抗,反对南迁。其后担负守京重任,救明廷于危急之中。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即日于朝班中逮捕了于谦和王文。于谦被诬陷处死。

抄没于谦家产时,家中无值钱之物,只有正室关锁甚固。打开看时,里面除去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别无他物。

据说于谦被杀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人们对明廷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非常愤慨,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于谦。

于谦死后,继任的兵部尚书陈汝言攀附石亨,贪污纳贿,使于谦整顿国防之前功俱废,英宗则忧形于色。 后来西北有警,恭顺侯吴瑾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听罢,默默无语。

1466年(成化二年)八月,遇赦回乡的于冕,上疏为父讼冤,明宪宗这才亲自为于谦昭雪,将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英魂。

1489年(弘治二年),明廷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从此于谦与岳飞并卧于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后人才有“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编辑本段蕴含知识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郑燮《题半盆兰蕊图》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第15篇: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反思

付玉

古诗在我们教学当中,一直认为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感悟颇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服务教学。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石灰吟》时,我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继而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这首诗主要就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在其他老师的点拨下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第16篇: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篇。诗中借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诗歌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岩从出世时即经过磨练。次句写石灰烧练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后两句 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于人间的追求。诗歌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铿锵有力。

1、背诵默写《石灰吟》

1、作者简介:于谦:字廷益,汉族。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故事:

两袖清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的人,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刚正不阿,令人佩服。

2、题目解释:“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黏合的主要材料,它由石灰石烧制 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如果赋予石灰以生命的话,想象石灰石由石成灰要经历怎样的痛苦,会经历怎样的 心路历程呢?先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构思一下,再动笔写下来。诗人把它的制作过程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是吟咏的意思,“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深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5、“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面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⑴ 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六、诵读积累(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指名背、齐背。

2、古诗采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夸张拟人)

3、写作上利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4、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与权归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作斗争道德精神)课后作业

•还有哪些关于咏物的诗词呢?

•写一个植物,描绘其特征,达到借物言志的目的

第17篇:石灰吟

推荐轻松、高效、有创造

——《石灰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负责教学的校长晚上8点半打来电话,说教研室的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第二天要到学校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课。我是备课组长,况且从教14年以来,还从未被特级教师听过课,这样的机会怎可错过?因此欣然接受。

正好教到古诗《石灰吟》,就教这课吧。上次正好参加市‚轻松、高效、有创造‛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受颇深,我就朝这个方向努力,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家常课。

案例介绍: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三、指导熟读诗文:

1、师范读《石灰吟》。

2、‚焚‛是生字,前鼻音(学生读一读),字义,写法(上下结构,双木‚林‛,师范写,生也认真地写一个。

3、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好诗,读准每个字音,将诗句读正确、流利。(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4、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儿停顿,并能做到停而不断。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读,师略加指导。

(3)齐读。

四、理解诗意:

1、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出示: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2、同位互相说说。

3、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体会诗情:

1、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三个词写出了石灰生产的过程,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教师边说边在这三个词上用红笔画上红线。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石灰生产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历经磨难。

(2)师出示图片

简单介绍石灰制造的过程: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它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熟石灰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有感情地读好这三个词。(指名读,诗指导,齐读。)

2、‚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全然不怕,因为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师)用红笔圈出‚清白‛,问:你怎么理解‚清白‛的?

(1)石灰洁白干净的外形。(2)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4、让我们带着对石灰的敬佩、歌颂之情,再读这首诗。

5、说一说你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具有石灰精神的人,说说他的事例?

6、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有所思,便吟诵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时,于谦刚好十二岁。 看到此情此景,出现在于谦眼前的难道只是石灰产生的过程吗?他仿

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位奋斗者,历经艰辛,终于实现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此时,他已暗暗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人生追求。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6、现在,你们明白了诗言志、托物言志的含义了吗?

7、补充资料:?an=0&si=1 是的,于谦发愤苦读,走上了为官的道路,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因此,超重阴险贪婪的家伙恨死他了,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挑唆皇帝,杀害了正直无私的于谦。(图文并茂老师或学生介绍他一个最感人的具体事例,让于谦的形象更鲜明地留在孩子们心目中。)

真是诗如其人,《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再次吟诵这首诗。

8、石灰被用在建筑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干净的墙;石灰那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它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正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练习背诵《石灰吟》。

六、作业:

板书:

锤、焚、碎

石头——————﹥石灰

(坚贞不屈、要留清白)

案例分析:

所谓‚高效‛就是指学生花费精力少一点,收获多一点,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一、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应让学生学到什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本篇案例中设计了多处语文实践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诗,做到了三步走: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②有感情地朗读诗。③体会了诗情后的背诗。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习古诗文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想这节课已努力做到了这一点。

2、依据注释、结合生活经验自学诗,弄懂诗意。教师要讲学生需要讲的地方,讲比较生疏的字词,如在指导理解诗意时,我先将几个生疏的,学生不懂的字词的意思出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

意,如:‚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同位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指名说诗意,启发学生用上关联词,并用激情的语言将诗句间的联系变现了出来,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培养了理解、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重视了语文教材的解读和运用。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如何让学生快速走近文本?课的开始,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让学生理解,接着告诉学生《石灰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先理解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孩子走近文本。

2、四行诗也有关键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读好这三个词,理解了石灰的精神,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心灵的大门。形象是最感人的、最能打动人的。石灰的精神、内在品质留在了孩子心中。

本节课努力践行,真正做到了‚轻松、高效、有创造‛。

第18篇: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

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第19篇:石灰吟

石灰自述: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牢固;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一诵――少年抒怀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二诵――为官感悟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三诵――临刑陈词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四诵――后世评价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第20篇: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供的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清白忠烈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六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让无数游子为之动容的诗句,同学们还能记得吗?

指名背诵:《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题目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歌——石灰吟

3、“吟”在这里怎么解释?(吟诵、赞颂)“石灰吟”就是?(赞颂石灰)

二、了解“于谦”

1、预习课文时,让大家收集于谦的资料,谁来介绍他?

2、出示于谦的资料,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当官的时候,请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非常爱戴他。在抵御外族侵略中立了大功,他为人正直,敢和恶势力斗争。最终被朝廷中一批阴险的恶势力陷害而死。

三、初读感知

1、读通全诗。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歌。

2、指名朗读,结合学生的朗读学习“焚”的读音,写法。课后描红,仿写。

3、理解诗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若等闲:象平常一样。 (1)同桌位之间交流。 (2)集体交流,指名说。

(3)大家现在知道石灰的烧制过程了吧,谁来说一说?

(4)第三句中还包含了一个成语,就是“粉身碎骨”,我们注意诗句中是“粉骨碎身”

(5)小结:石灰由“石”变成“灰”全然不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为的就是把洁白的颜色留在人间。石灰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坚强不屈、乐于奉献)

4、指导朗读

四、深读品味

1、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说,歌咏言,诗言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下面,请同学们了解一下于谦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2、视频背景资料: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王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作用,以粉碎瓦剌部落拿英宗皇帝作为要挟的阴谋。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虽然有可能打败瓦剌。但是,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于是,许多大臣都主张向瓦拉投降,把都城南迁。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看到,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在人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时,于谦感触很深。 (1)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组织学生交流) (2)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组织学生交流)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略加思索便吟出了这首《石灰吟》,他是怎样吟诵的呢?——指名朗诵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太后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自率领京城军民奋力杀退瓦剌,救万民于水火。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入死牢。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

当于谦被压往断头台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前来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言万语都浓缩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

3、现在,大家说《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

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把洁白的颜色留在人间)对于于谦来说呢?(高尚的节操,洁白的人生)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双关” 找一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500多年过去了,后人永远怀念他,崇敬他,《石灰吟》也因为于谦而被传诵不绝,《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四、拓展

1、同学们,关于于谦的奇闻异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我这里有一些材料是关于“两袖清风”的故事。请大家读一读于谦的《入京》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lǘyán)话短长!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金纳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就劝他带些山西名产手帕、线香和麻菇,进京后分送朝臣。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

2、《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借助石灰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等闲 ——— 清白

粉骨碎身

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 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入侵北京,朝臣多数主张逃跑或投降,于谦反对,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burn;焚fén 〈动〉

(1)(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焚,烧田也。――《说文》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烧[burn]焚,烧也。――《广雅》焚如死如弃如。――《易·离》又孰过于魏党盗国之死如焚如弃者乎?——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burn]焚炙忠良。――《书·泰誓上》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炙;烤 [roast]。如:焚枯(烤煮干鱼);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