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5 08:35:1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仪中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的时候学生很明白,一转眼就又糊涂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形成空间观念,又缺乏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和讲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球仪和经纬仪以及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感受,并辅以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空间地球仪,随时可以提取。

【教学目标】

.利用地球仪了解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3.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形成数字地球的观念

4.练习并熟练掌握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用具】

地球仪,有关地图和地理,经纬仪,学生一人一个地球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练习法

第一节课:认识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认识经纬度的划分

第二节课:熟悉经纬网

【教学过程】

地球是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活动一: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对比手中地球仪,小组讨论总结二者的异同。

总结: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

3.地球仪上有地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

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却没有。

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活动二: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事物,认识到地轴是倾斜的(可以穿插关于地球仪笑话的讲解,但要简单说明地理原理)。

说明:在使用地球仪过程中,教师用大地球仪演示,学生采用组长负责制,互助合作,照顾到所有同学。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地球仪,根据老师屏幕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线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0度线

度数范围

度数分布规律

特殊线

划分半球

说明:这是课程的重头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记录下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从时间安排上讲,可以先让学生读图填表,老师第二节课总结,也可以老师先指导,学生回去填表完成。

.形状:一条线的范围,指导学生看度数,一个数据是一条线,经线看起来也是一个圈,但是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才组成的!所谓相对应,可以让学生看能够组成圆圈的那两条经线的度数规律:度数之和=180,东西相反。

2.指示方向:很多人到成人后也分不清经纬线方向,就是因为学的时候没有实地观察,可以教给学生记忆小技巧(不科学,只是为了记忆):经天纬地,经要到天上必须是竖着的,纬地,地是平的,横着的!所谓纬地就是围地,围着地的当然是横的!一个小典故:蒋介石有2个儿子,一个叫蒋经国,一个叫蒋纬国,经纬代表天地,经天纬地,老蒋的志向可见一斑!

3.线条长短:经线等长,纬线不等长;规律:赤道最长,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4.0度规定:纬度0度天然划分;经度通过国际会议,以经过当时强国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可见强国说话分量大)。

5.度数范围:经线环绕地球一圈,一个圆是360度,东西经分别180度;纬线从南极点到北极点,为180度,分南北纬各90度。

6.度数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如下判断规律:向东数值变大的是东经,向西数值变大的是西经,向南数值变大的是南纬,向北数值变大的是北纬。

(这里安排一定的练习)

7.特殊线条:经线: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图上一般没有),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8.划分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天然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读图看中国主要位于哪个半球,美国呢?澳大利亚呢?让学生找图练习,可以增加他们成就感,以缓解前面的疲劳)。

东西半球的划分:首先明确,必须是两条相对应经线才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其次要明确,任意一组相对应经线都可以成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最后确定会议通过结果: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一组相对应经线,成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又是英国说了算!)

找图练习: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范围,另外一半为西半球范围,这是多数学生学习过后最茫然的地方!)美国又在哪个半球?英国呢?你感兴趣的国家呢?

小结表格: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向南越来越大

东经: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教学后记和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推荐第2篇:《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仪中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的时候学生很明白,一转眼就又糊涂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形成空间观念,又缺乏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和讲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球仪和经纬仪以及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感受,并辅以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空间地球仪,随时可以提取。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了解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3.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形成数字地球的观念

4.练习并熟练掌握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用具】

地球仪,有关地图和地理课件,经纬仪,学生一人一个地球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练习法

第一节课:认识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认识经纬度的划分 第二节课:熟悉经纬网 【教学过程】

地球是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活动一: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对比手中地球仪,小组讨论总结二者的异同。 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3.地球仪上有地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 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却没有。

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活动二: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事物,认识到地轴是倾斜的(可以穿插关于地球仪笑话的讲解,但要简单说明地理原理)。

说明:在使用地球仪过程中,教师用大地球仪演示,学生采用组长负责制,互助合作,照顾到所有同学。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地球仪,根据老师屏幕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线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0度线

度数范围

度数分布规律

特殊线

划分半球

说明:这是课程的重头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记录下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从时间安排上讲,可以先让学生读图填表,老师第二节课总结,也可以老师先指导,学生回去填表完成。

1.形状:一条线的范围,指导学生看度数,一个数据是一条线,经线看起来也是一个圈,但是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才组成的!所谓相对应,可以让学生看能够组成圆圈的那两条经线的度数规律:度数之和=180,东西相反。

2.指示方向:很多人到成人后也分不清经纬线方向,就是因为学的时候没有实地观察,可以教给学生记忆小技巧(不科学,只是为了记忆):经天纬地,经要到天上必须是竖着的,纬地,地是平的,横着的!所谓纬地就是围地,围着地的当然是横的!一个小典故:蒋介石有2个儿子,一个叫蒋经国,一个叫蒋纬国,经纬代表天地,经天纬地,老蒋的志向可见一斑! 3.线条长短:经线等长,纬线不等长;规律:赤道最长,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4.0度规定:纬度0度天然划分;经度通过国际会议,以经过当时强国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可见强国说话分量大)。

5.度数范围:经线环绕地球一圈,一个圆是360度,东西经分别180度;纬线从南极点到北极点,为180度,分南北纬各90度。

6.度数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如下判断规律:向东数值变大的是东经,向西数值变大的是西经,向南数值变大的是南纬,向北数值变大的是北纬。(这里安排一定的练习)

7.特殊线条:经线: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图上一般没有),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8.划分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天然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读图看中国主要位于哪个半球,美国呢?澳大利亚呢?让学生找图练习,可以增加他们成就感,以缓解前面的疲劳)。

东西半球的划分:首先明确,必须是两条相对应经线才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其次要明确,任意一组相对应经线都可以成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最后确定会议通过结果: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一组相对应经线,成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推荐第3篇: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小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二、初步感知,了解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三、集体探讨,学习经线。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8、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地球分成两部分。同学们找一找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看看它们经过的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正是因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这个经线圈经过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划分起来比较方便,我们就以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个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课件:东西半球的划分)我们亚洲位于哪个半球?

四、小组合作,学习纬线。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 (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五、巩固拓展,体会作用。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8、谁来告诉你们班任何一个同学的名字,让老师猜猜他坐在哪?谁来用“他坐在第几行第几排”的提示语提示老师?

9、刚才那个同学的提示中行数就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线,排数就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老师根据经纬线找到了这个同学。同学们经纬线有什么作用?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六、集体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推荐第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地球仪来分析地球的形状等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地球。

*培养地球的感情,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善于利用所学地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周长、平均半球的划分;经纬线。

三、教学难点 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四、教具准备

一些有关地球的挂图、一个地球仪等。

五、具体教案设计 教师提问:

1.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吗? 2.那么你们知道七百多年以前世界上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地球的形状吗? 教师转承: 大家听过航海家们证明地球形状的航海故事吗? 教师叙述: 十五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们开始陆续进行环球航行,最终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完成了环球航行,但是麦哲伦却在半路上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他航海家也取得

了重大成果: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教师提问:

那你们对航海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什么感想啊? (听听孩子们的想法,适当引导鼓励。) 教师转承:

虽然前人已经发现了好多地球的奥秘,但是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要发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探索的学术精神。 教师叙述:

地球是一个近乎圆形的椭圆体,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经约为6371千米。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个晶莹的蓝色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盖。 教师提问:

你们听说过赤道吧?那赤道跟我们今天要讲的经纬线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经纬网:

人们为了方便对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定位,规定了经纬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经纬网。你们看,横着的是纬线,正中间的就是咱们刚才提到的赤道,赤道以北

的叫做北纬、以南的叫南纬;竖着的是经线,其中重要的一条称为本初子午线,

也就是零度经线,以它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教师叙述:

地球可以划分为几个半球:以赤道为限分为南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为界可划分为东西半球。 教师提问:

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在哪个半球吗? 教师演示地球仪,学生观看:

指示各个半球的范围,展示我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所在的半球。在地球仪上指出

那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给学生们看。 教师带学生一起画简单的经纬线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推荐第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 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 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 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 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 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推荐第6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 ),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习: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

第二课时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粗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但要对地表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借助地球仪上特殊的点与线。

6.在学生阅读教材P

5、6“纬线和经线”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极点、地轴、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接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P

6、7的活动1。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的地理意义;经纬线的分布状况及其长度变化、经纬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定要对照地球仪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透彻理解,切忌照本念经或让学生片面记背结论。

7.师生共同学习P7的活动2。由于该小题涉及球面上诸多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按照由易到难逐个提出问题,学生看图逐个回答的方式进行,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注意及时解释点拨。(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⑴在图中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并说明它们在划分东、西和南、北半球上的作用;

⑵教材所示的六幅图中,哪两幅是俯视图?(可提示:以南、北极点为中心)

⑶赤道穿过了哪些大洲?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主要经过哪两个大洋?这样确定分界线有什么好处?

⑷全部位于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些?

⑸兼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 )。 8.反馈练习:

⑴有人说:赤道长度约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两倍。这种说法可信吗?

⑵东、西经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各是什么?

⑶位于东半球的地区一定属于东经度吗?

9.让学生自学教材“利用经纬网定位”部分。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P8活动中的一个小题。

1小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拟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同时向学生介绍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2小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强调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3小题则是具体运用,其目的是通过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技能:给定某一点能判读经度和纬度;知道了经、纬度能确定该点的具体位置。

这三个小题的难度都不大,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结论及时进行评价。尤其要说明某一点经、纬度(地理位置)描述的两种方法。 【课堂小结】

学生重新浏览教材,梳理听课思路,整理听课笔记,最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经度、纬度的标度范围各是多少度?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点?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如何区分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纬线?

【课堂练习】

1.假如你从赤道上的某点出发,沿赤道向东每天走50千米,多长时间后才能回到出发点?( ) 2.最长的纬线是( )。

3.任意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这种说法对吗?( )

4.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 A.19°W、10°S B.5°W、40°S C.160°W、30°N D.140°W、35°S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作用 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纬线和经线

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极点、地轴的含义 2.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 3.经度和纬度的规定及度数的标注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作用

2.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外延伸】

如果某人从地表的一点出发一直向北走,他能回到出发点吗?

推荐第7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董福军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 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2013-11-04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推荐第8篇:看地球仪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能够简单运用地球仪,通过对地球仪的判读认知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主要的地表形态;

3、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法和学法

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二:活动探究

1、对人类来讲,地球很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观察到地球的全貌。为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仪器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你知道他是什么?

2、出示地球仪,整体感知: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形状。仔细观察,地球仪是什么样子?在地球仪上你又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4、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观察与演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学生在地球仪上进一步认识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赤道。

三、实践活动:

1、观察地球仪,看一看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上。

2、请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3、根据所给出的经纬度找到城市所在地。四:课后探究学习

我们还可以运用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传,让我们课后来探究一下。 板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地球是球体

经线、纬线、赤道、南半球、北半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教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足之处,老师未能使学生充分表现,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

推荐第9篇:《地球和地球仪活动课》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单位:大庆市杜蒙二中姓名:李佳

“活动”选取: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教材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组能锻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教材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学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选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学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 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教师提示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 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 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学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教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学生的潜能。 2.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学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设计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学生评价站位的学生,站位的学生评价扯 绳的学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1.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教师布置学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 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教师把学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教学,并提高学生认识空间方位及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学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 A.2008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B.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C.2001年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 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学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学生!

推荐第10篇: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式:分组观察讨论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有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只是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一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学生情况

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看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在整体上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概念,但是对于把平面的知识与立体的地球结合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仪; 2.掌握经、纬线的特点;

3.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纬度带以及五带的划分;4.学会计算时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从宏观上对地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析

重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难点:经线、纬线的特点,时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制作PPT,准备好地球仪 教学结构

一、观察地球仪

二、观察经纬线

(一)观察经线 1.经线的特点 2.时差

(二)观察纬线

1.纬线的特点

2.纬度带和温度带

(三)经纬网定位

第二部分

课堂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Ⅰ——【导入设计】

展示地图的图片,请学生讲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有哪些,引出地球非常大(它的平均半径是6731千米,球体面积是5.11亿平方千米)。

【提问】地球这么大,即使是世界上最高最壮的人对地球来说也是非常渺小的,但是我们还要了解地球、研究地球,这就必须要能完整地看到地球才行,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能看到地球的全貌?

学生回答。

【总结】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球,人们制造了地球仪,它是把整个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没有任何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地球仪,从地球仪上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Ⅱ——【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学习】

一、整体观察地球仪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地球仪,并要求每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记录结束后,先对非本课重点内容进行解释,如什么是地轴(地轴本身是个假想轴,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也叫地球自转轴,它与地球轨道面有一个66°34′的夹角),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课看呈逆时针旋转),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等。

二、仔细观察经线、纬线

【过渡】你们还观察到了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横的是纬线,纵的是经线,经纬线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现在你们分成两组,分别带着书上P37/38的问题仔细观察经线和纬线,总结出经线和纬线各自的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提问】我们先请观察经线的同学来讲,你们都观察到了经线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总结】

1.所有的经线都是相等的;

2.所有经线向北汇集为北极点,向南汇集为南极点;3.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个经度;

4.东经和西经是以o°经线划分的,也就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即本初子午线,由它往东为东经,由它往西为西经。

【提问】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可是从图中我们看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东经160°,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提示】如果东西半球以0°经线来划分,那么有很多国家会被划分为东西两半。西经20°和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则很少穿越大陆,这样划分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叙述】关于经线,我要补充一点,那就是时差,大家应该都知道不同的国家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可以听到有人从国外回来或者出国都要倒时差,其实,同一个国家内也是存在时差的,因为时差与经线有关,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所以经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可是,一个国家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时间,那就会很混乱,所以,一般都会统一用某个地方的时间来当做标准时间,像我们国家就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的。

【提问】请大家看地球仪,找出我国的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分别是多少,并且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学生计算。

教师可以再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计算。

【叙述】关于经线的特点,我们先暂时学到这,这组同学做得不错,解下来我们看看观察纬线的同学都观察到了哪些。

学生回答。 【总结】

1.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为一点;2.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3.所有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

4.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为圆,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叙述】同样的,关于纬度我也要补充两点它的用处,第一,它将地球分为三个纬度带,以北半球为例,0°~30°N是低纬度,30°N~60°N是中纬度,60°~90°N是高纬度,在南半球也是一样的,就是把北纬换成南纬。第二,地球上有五个温度带,也是根据纬度划分的。还是以北半球为例,0~23.5°N是热带,23.5°~66.5°N是温带,66.5°~90°N是寒带,同样的,在南半球也是这样的纬度区间。 展示五带的划分图。

【提问】请大家结合纬度带和温度带的划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热在低纬,温在中,寒带一定纬度高。低纬未必属热带,高纬未必属寒带,中纬一定在温带。

三、用经纬网定位

【叙述】你们两组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应用一下这些知识,看是否真的都掌握了。请大家看地球仪回答我几个问题。

【提问】中国在哪个半球?中国的大致经纬度范围是多少?三个纬度带和五个温度带里,中国分别属于哪些?北京的经纬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叙述】大家有没有发现,经度和纬度有各自的作用,但是合起来又发挥了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定位。根据经纬度我们可以确定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就一起翻开书本P38,做那三道题目,看看经纬度是否真那么好用。

师生共同做题。

【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已经结束了,大家谈谈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一、观察地球仪

二、观察经纬线

(一)观察经线 1.经线的特点 2.时差

(二)观察纬线

1.纬线的特点

2.纬度带和温度带

(三)经纬网定位

第11篇: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第12篇:“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所学内容,并引入新。

导入新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文、讨论。

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3篇:“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建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 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 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 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 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学生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

教师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学生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

教师 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 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统一认识,保护地球

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4篇:地球仪教案

《地球仪》教学设计

綦江区营盘山小学

古洪

[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了“蓝色的星球”、“怎样确定船的位置”、“麦哲伦的航线”三个活动。包含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及其功用。所以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分别完成上述两个目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使用地球仪带来的便利,初步认识到建立科学模型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组成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教学难点]

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估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最大周长约为4千千米。

师: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是太大了,无法观察,研究起来也很不方便,人们就想了个好的办法,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学习《地球仪》这一课;感知一下地球仪给我们带来的有关地球信息(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初步感知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学生分组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师: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师:地轴有什么作用呢?演示: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你能找出地球仪的南北两极吗?(学生指出南北两极)

师:

那么你能找到东西方向吗?(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活动

一、蓝色的星球

1、模拟

师:慢慢转动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什么?(回答,小结)

师: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面积最大,这说明么呢? (地球是由大部分海洋和小部分陆地组成) 师:你能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吗?(水球。。。)

师:对,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洋,按理说应该叫水球的,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叫做地球呢?

(由于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航海技术落后,根本不知道大海有多大,而且绝大部分人居住在内陆,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他们看见的周围是广阔的土地,所以,人们把我们居住的大地叫地球)

2、填图

师:(对照地球仪)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

活动

二、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的比例

师:你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少吗?请你估测一下

师:你能想办法对你的估测进行证明吗?

学生思考、交流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果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A、面积数方格的方法,B、剪下海洋和陆地图称重量)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三、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有哪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今天的收获和想法

2、关于地球仪你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第15篇:《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教学设计 文档

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太平区红树小学李玲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地球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二个主题。本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基本了解。本课在学生学习了第一主题,对地球有了初步了解后,借助地球仪来认识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的,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了解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的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偶尔接触地球仪,少数学生能够说出地球仪上的一些名称,如经线、赤道等。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对地球仪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不能正确使用地球仪。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球仪的兴趣表示一般。由此反映出学生在地球仪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十分欠缺,而地球仪作为学习工具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以及相关概念抽象都成为学生兴趣的障碍,所以,探究性活动成为本课学习的重要形式。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激发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主要教法:

1、激趣法

2、操作法

3、探究法

4、互动交流

5、演示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4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乒乓球。

四、教学过程

时间安排:一导入(1)二 目标(2)三自学提示(1)四小组合作(12)五展示交流(15---20)六达标检测(3)----七总结反思(1) 学生自学3 互学3 探究学6 展示交流15---20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法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2、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3、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

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别小看这小小的地球仪,它的上面藏着很多奥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小小的地球仪,去探究它的奥秘。(出示地球仪导入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用优美的视频画面,用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的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重点)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难点)

3、激发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出示自学问题

1、在地球仪上你都发现了什么?

2、你了解经线吗?

3、你了解纬线、赤道吗?

4你知道在地球仪上怎么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

(教师温馨提示: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可以在教材上圈圈,划划,同时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学习目标。)

四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五小组展示汇报 第一小组展示

1、在认识经线、纬线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地球仪的方位。找学生说一说地球仪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北端叫北极,最南端叫南极)

地球仪上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海洋 陆地 航线 国家......)学生只要说出即可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到的知识真不少,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洋和国家等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和名称等等。把地球表面的事物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有了地球仪,我们就可以方便、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了。在地球仪上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线,他们互相垂直,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相关内容。] 第二小组展示经线

1、学生上讲台汇报经线。(定义,方向,长度,形状,度数)A.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经线。B经线指示南北C任意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每一条经线都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E每一根经线都有相应的数值,称为经度。 第三小组展示纬线和赤道 学生上讲台汇报纬线。

A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是纬线B纬线指

示东西。C每一条纬线就是一条长度不等圆圈,越往两级纬线圈越短 到南北极变成两点D每条纬线都有相应的数值,称为纬度。E最长的纬线是赤道,强化赤道的作用,南北半球划分,南北度数划分的起点,很重要,记住这条纬线。

5、教师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我们已经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经线纬线,下面我们要一起动手做一个地球仪,我们要自己画一画这些线。我们在画的时候为了区别,我们用黑笔画经线,用红色笔画纬线。首先拿起红笔画纬线,先确定南北极的位置,再画出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最长的纬线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线。拿黑笔,连接南北两极,与赤道垂直就是经线,画出三四条就可。

6、教师提问:(1)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在地球上真的存在吗?(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都是虚的,实际上不存在。

2、)师:经纬线虽然在地球上不是真的存在,但他们的作用却在我们身边。那经纬线有什么作用呢?

7出示视频:2008年5.12汶川地震,讲述经纬线的作用:构成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游戏说明经纬网的作用:下面老师跟同学们做个游戏:老师想找到在座的一名同学,怎么样快速找到他。对,说出他所在的列数和行数就可以了。竖着的是列,从前往后横着的是行数。现在老师说出几个(2.,1)(3,4)同学说出他的名字。把行和列放在地球仪上。行就相当于地球仪的纬线,列就相当于经线。

第三小组展示

人们用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赤道将地球平分成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人们为什么用西京20度,东经160度来划分。

正是因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这个经线圈经过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划分起来比较方便,我们就以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个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游戏: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请你们从地球仪上找出:0度经线; 0度纬线;东经116度,北纬40度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北京),它在哪个半球上?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国家或地点看它在哪个半球上。例如:澳大利亚(东经151度,南纬32度澳大利亚悉尼,2000年27界奥运会)(北纬22度,东经120度,台湾高雄)(学生小组合作,找到相关位置)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掌握重点知识。在游戏中,学生经过合作了解了特殊经纬线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情感目标。

五、达标检测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同学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仪的一些知识,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下面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

一、填空: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 )。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线( )。 3 0度经线叫( ) 3 0度纬线叫( )

4( )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 )赤道以南是( )

4.人们用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成( )和( )。

六总结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学习感受)(知识、态度) 七总结拓展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她,保护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地球村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划分,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欣赏地球上美妙绝伦的景色。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热爱美丽的地球。自然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完成课前预设,体现无痕教育。]

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课后反思

李 玲 红 树 小 学

第16篇:教学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教学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课前准备:

一个气球、胶水、半盆水、报纸条若干、彩笔、一根绳子、地球仪的支架 实施方案:

第一步,先把气球吹起来,用绳子绑好。第二步,把报纸条放到水盆里沾湿,一条一条的按顺序贴在气球上,先贴一层,绑口处留出空。第三步,在贴好的第一层上面涂满胶水,接着贴第二层纸条。接下来再贴第三层、第四层,就可以了。第四步,把贴满报纸的气球放到阴凉处悬挂,晾干后,在绑口处把气球扎破,抻出气球,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壳可就做好了。最后一步,在这个做好的地球仪壳上画上地图图案,涂上颜色,用支架支起来作品就完成了。 收集材料的原则:

美术课堂造型表现课可唤醒学生动手创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入手,开发富有特色的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丰富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成功地解决现成美术材料缺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寻找创作媒材,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逐渐树立变废为宝、用双手创造富有生命的艺术的意识。

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些原则:

1、生活化原则: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美术创作中的许多材料、题材皆取自生活之中,创作作品也用来美化生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与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容易办到的材料进行创作,并运用创作作为美化生活。

2、趣味化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我们拾取的一颗颗“珍珠”是否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要求在串入教材结构这根线时放入适当位置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基础。这就要把握好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递进层次。

3、综合化原则:综合化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即使在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中也鼓励运用多种材料,感受不同特性。还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这样来确定选择的材料与表现题材,运用巧妙的办法将作品展现出来。

第17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师大一中 张红菊(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

“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

第18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一)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二)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三)

一、分析教材

《地球与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二、优点与不足

这节课优点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基本上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高。

不足之处:

1、由于对教材不熟,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2、实际教学中,我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给个别学生造成了压力。

3、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

三、改进措施

尽快熟悉教材,扎实备课。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第19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利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教学目标】

1.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纬线、经线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区分经纬线。

2.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区分南、北纬度;找到并标出本初子午线,区分东、西经度。

1 / 8

3.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4.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主题视频—地球仪,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到的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任务1 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经纬线的特点。

各小组拿出一个简易地球仪,教师解释纬线的含义和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进行理解,并绘制在地球仪上。

纬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 8

小组展示绘制好经纬线的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区分经纬线。(可使用答题器进行抢答哦!)

任务2 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极圈、回归线、高中低纬分界线等特殊的经纬线,描述经纬度划分的依据和特点。

预留2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特殊经纬线。

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顶放置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

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3 / 8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经线上标注的经度度数,看看经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经度的标注)

本初子午线: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到下列三组经线: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4 / 8

结论:度数和为180度,东(E)西(W)经相反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观察:比较纬度和经度的特点,区分经纬度。

任务3 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总结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练习。写出各点的纬度。

5 / 8

练习:写出各点的经度。

任务4 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东西半球以20°W,160°E为分界。

讨论:东西半球为什么不是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界的? 尽量避免一个大陆或国家分到两个半球。 【课堂小结】

6 / 8

【课时检测】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D.从某地沿同一条经线一直朝北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2.有关经纬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 A.以180度经线为界经度数向东向西都变大 B.东经度数,向东度数愈大 C.西经度数,向西度数愈小

D.纬度数向南度数愈大是北纬,向北愈大的是南纬 3.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 ) A.本初子午线 B.南北回归线 C.180°经线 D.赤道

4.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 B.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读图,完成以下2题。

7 / 8

5.与本初子午线组成一对经线圈的经线是( )

A.A经线 B.B经线 C.C经线 D.D经线 6.A点位于( )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赤道上

8 / 8

第20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教学目标】

1.在地球仪或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任一点所处的半球位置。

2.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3.利用经纬度判断地球仪上任意两点的方向。

1 / 8

【教学方法】

启发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2年4月,巨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其第一次航行中就不幸的撞到了冰川,船舱进水,不断地下沉,在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41°N,51°W),刚近船只快速赶到,营救了部分落入海中的游客。

提问:茫茫大海,其他船只为什么能够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回顾一下所学经纬网的知识。

任务1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首先明白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教师提示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

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 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网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A:(40°N,40°W);B:(20°S,20°E)。

2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知道了如何说出地理坐标,那么能否判断某点所在的纬度带和半球呢?

通过例题进行掌握,教师出示题目,写出图中A、B、C三点的坐标及所处的纬度带,并说出A、C两点所在的半球。(教师讲解)

3 / 8 学生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任务2 在经纬网图上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

现在我们来回答导入的问题,其他船只怎样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 教师指导根据坐标,在经纬网上划出某点的步骤: 1.根据纬度找出相应纬线; 2.根据经度找出相应经线;

3.纬线和经线的交叉点就要所求点。

4 / 8

例题讲解,请在图中标出A、B、C三点的位置。

A(40°N,40°W ) B(30°N,80°W )C(50°N,60°W )

拓展练习。

任务3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两点的方向。 确定方向

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5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哦!)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6 / 8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完成以下3题。

1.甲地的经纬度大约是( ) A.10°N,40°E B.10°N,40°W C.10°S,40°W D.10°S,40°E 2.位于西半球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丙地位于( )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4.读图,C点位于A点的( )

7 / 8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二、综合题

1.下图是改变“世界观”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地理座标。

① [__],[__]③[__],[__]④[__],[__] (2)①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④位于中山站的[__]方向。

(3)①②③④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 (4)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上的是[__]。

8 / 8

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