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7 08:35:0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授课者:永登县柳树中学 王云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积累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范读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音的字

3、学生质疑字词。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1、学生质疑(将不会译的句子提出来,大家一同来解决)。

2、师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支、被

一词多义:以

词类活用:腰

古今异义:汤、走、臭

五、复述课文,走近作者

回到明代,把自己想象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作者求学的经历。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2、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3、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七、拓展延伸

你能说一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吗?

八、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一、本篇课文的教学,注重朗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意在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传授过程高潮迭起。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能始终控制教学的节奏,不断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由最开始的小故事导入,到末尾的讨论,始终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四、突出了本文的教育意义。学习本课的目的,意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大,气氛很好。

推荐第2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是选于本单元的一篇赠序。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了解作者及文体;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时,可采用诵读法复述法品读法等相结合展开教学,也可直接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方案一:以古代一些经典的“嗜学”故事导入。通过故事的交流可以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期待。

例: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人们“嗜学”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你能讲述一例来与大家分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讲述古人的“嗜学”,让我们一起走进《送东阳马生序》。

方案二:从简介作者宋濂的生平引人,引起学生对宋濂学习精神的敬佩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方案三: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苦乐观引入通过短时间的争辩,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文中的苦乐观。

2、教学切入点:

方案一:从讨论文章的主旨切入。

宋濂幼年求学时的条件是那样的艰难困苦,最终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当今太学生处于优越环境却业不精,德不成,何也?

(引领学生深人文本,把握全文的脉络:作者年少时求学艰难,但其用心诚恳专一,只觉“以中有足乐者”,因此业精德成。)

方案二:从文章写作目的切入。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何以屈尊降驾,为一个区区后生写赠序?在赠序中,作者虽没有以尊长的教训的口吻来大做文章,却收到令人服膺的效果,其奥妙何在呢?

(让学生反复咀嚼,吃透文本,就能感受到宋濂不是以长辈和重臣的身份在说教,而是以先贤、学者的情怀感受到马生的求学精神和敦厚人品,并发自肺腑的现身说法,以叙事代说理,融情于事,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3、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本文阅读的重难点:

作者幼年时的学习条件怎样?而今的太学生的学习环境如何?二者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其目的是什么?

我们将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与乐”?

4、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本文文质兼美,表达上繁而不密,疏而不松,情感上细而不密,略而不空,可谓是字字玑珠,句句真情。通过反复诵读方能品味其中之妙处。教学中,应考虑将诵读贯穿始终,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段读,读出其中道理,读出其实其中真情。

②讨论法。本文是以篇自读课文,同时其中内容又与学习密切相关,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生讨论探究:设身处地地想:宋濂幼时求学真可谓艰辛,为什么他还觉得“以中有足乐者”?你从中能得出苦乐的产生之由或苦与乐的辨证关系吗?

③比较阅读法。由于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所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把握文章。如: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当年学习条件同当今太学生有差异?从全文看,他们仅仅是在学习条件上存有区别吗?

五、拓展延伸: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学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意义。

推荐第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序”的文体知识,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宋濂年老辞官后,洪武十一年又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马君则是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来拜见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马生。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

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学习生字: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duō)既加冠(guān)负箧曳屣(qiè)皲裂(jūn)媵人(yìng)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挂。

五、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离去。)

4、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7、既加冠:(古义:表示已经成人;今义:帽子。)

8、援疑质理:(古义:引,提出;今义:援助。)

六、教师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

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熟读,指名背诵。

3、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

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

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二、一词多义:

1、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2)、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2、其:(1)、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2)、俟其欣悦:他。

3、至:(1)、礼愈至:周到。(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4、若:(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2)、烨然若神人:好像。

5、以:(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

的,可译为“来”。(3)、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第一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了求学的勤和苦。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了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第二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分三层: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情。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3、第三段, 点名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五、教师小结: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过作者

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之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探究:

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呢?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明确: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

敝衣粗食求学这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明确: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

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明确: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读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

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

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稍:稍微、稍许。)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忧虑,担心。尝:

曾经。)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等到。

三、赏析课文: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有时

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的)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这句话写出当年求师之艰难。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读书),(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点明了作者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的原因。

3、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文章中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求学之

难呢?

明确: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

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四、合作探究:

1、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评价?

明确: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否定的是作者“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

艰难,刻苦攻读的学习态度,仍让人得到启发。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2、“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

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徳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23、送东阳马生序

1、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2、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3、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4、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推荐第4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

三、作者简介:(课文P179)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七、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八、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

附:板书设计 24 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越 求学勤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东阳马生

余: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学艰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对比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 勤奋学习(自励;励人)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导入新课

苦难有时候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作者、课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思考探究。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推荐第5篇: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二课时学习本文。第一课时:采用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够借助注释,工具书与同桌互相疏通第一 二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努力学习【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概括第一段段意。

本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2、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推荐第6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积累宋濂及“序”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对比的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 作者: 字: ,号: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初 家。序,文体名,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答案:宋学士文集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 号潜溪 明 文学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嗜学( ) 弗之怠( ) 既加冠( ) 硕师( ) 执经叩问( ) 叱咄( ) sì( )其欣悦 负qiè( )曳xǐ( ) 皲裂 ( ) 媵人( ) 以qīn( )拥覆 同舍生皆被( )绮绣 右备容臭( ) 烨( )然 緼( )袍bì( )衣

答案:shì dài guān shuò kòu chìduō 俟 箧 屣jūn yìng衾pǐxiù yè yùn 敝 重点字词解释

1、无从致书以观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弗之怠

4、走送之

5、不敢销逾约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未尝稍降辞色

9、援疑质理

10、或遇其叱咄

11、色愈恭,礼愈至

12、俟其欣悦

13、媵人持汤沃灌

1

14、以衾拥覆

15、腰白玉之环

16、右备容臭

17、烨然若神人

1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19、以中有足乐者

2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

1、致:得到

2、假:借

3、不;代抄书;

4、跑

5、越过约定的期限

6、因此

7、请教

8、言语和脸色

9、引、提出;询问

10、训斥、呵责

11、周到

12、等待、

13、热水;浇洗

14、被子

15、名词作动词,腰佩

16、气味,这里指香气

17、光彩照人的样子

18、旧絮;破

19、因为20、指吃的、穿的

21、更加 仰慕 重点句子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穿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2、手自笔录:用笔,名词作状语。一词多义

1、至:礼愈至( )至舍( )

2、以:无从致书以观(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3、负:负箧曳屣( )负势竞上( )

4、故:故余虽愚(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 )

5、书:无从致书以观( )与朱元思书( ) 即书诗四句( )羲之之书晚乃善( )

6、日:计日以还( )日再食(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两小儿辨日( )

1、周到;到期

2、来;因;用;因为;按照

3、背着;凭借

4、所以;原因、缘故;旧的

5、书籍;信;写;书法

6、日子;每天;一天天;太阳 古今异义词

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走

2、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水

主人日再食:日,古义:两次;今义:又

3、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不真实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式:“弗之怠”等于“弗怠之”,译为: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2、省略句式:余立侍左右等于余立侍(于)左右 理解性默写

1、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本文是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目的是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并说明了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还点出了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文章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1、由“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一句: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3、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4、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5、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恭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

3 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精神。道理: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四)中考链接 (2006年)广东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3.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4.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答案:1.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2.3分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 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4.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2005年)湛江市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1—4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4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 (2) 走送之 走:__________ (3)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 (4) 俟其欣悦 俟:__________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 C.或遇其叱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益慕圣贤之道 孔子曰:“何陋之有?”

3.请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答:________

1. (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每答对一个得1分) 2. B因为 (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 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译对“大”、“冰

坚”、“弗”等给3分,句意准确而且通顺的给1分。) 4. 2 (1)得书难:(2)拜师难(写出一点得1分,共2分。) ( 2009年)湖北荆州市

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B、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腰佩,用作动词

D、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而乃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今诸生学于太学

受任于败军之际

5 D、以衾拥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 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

4、翻译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答案:

1、A

2、C

3、B

4、①住在旅馆,主人每天供应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②不必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2007年)大连市

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 (2)录毕,走送之 之: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计: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计: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计: 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2分) 答:

答案:1.(1)得到(获得、找到、取得)(2)代词,这里指“书”(不解释意思不得分)(2分,每小题1分)

2.(1)计算(2)计策(办法、方法)(3)商议(商量)(3分,每题1分) 3.(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矛盾1分,解决办法1分。答出其中一组矛盾和解决办法即可。用自己的话来答,意思对也可) (2007年)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6 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答案:

1、D(借。A它,指书/的;B他,指“乡之先达”/他们,指“同舍生”;C日子,天数/每天。)

2、(1)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3、吃、穿(“口”与“体”或衣服与食物) (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腰: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4)感泣辞母 辞: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7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等 (要求填写两个)。(4分) 答案:

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 ;通“披”,“穿”或“穿着”;热水;辞别

2、C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4、以读书为乐 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

(2005年)盐城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4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答案:1.(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8 2.(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 3.(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4.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 (2007年)天津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6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引锥自刺其股( ) ④期年,揣摩成( ) 2.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2分)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成语□□□□就是对苏秦和另一位古人孙敬苦学故事的概括。

5.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2分)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6.结合【甲】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答案:1.(4分)①跑 ②等待(等、等到) ③大腿 ④满一年(过了一年)(每词1分)

2.(2分)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答对2个给1分)

9 319.(2分)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4.(1分)悬梁刺股

5.(2分)下联:宋濂勤奋手录书。(对仗工整即可,教师可根据考生回答酌情给分)

6.(3分)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不结合原文和自己实际谈,酌情扣分) (2006年)吉林省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1、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2、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 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 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3、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4、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6、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 答案:

1、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2、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3、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4、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5、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

10 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6、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推荐第7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尊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斜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媵人持汤沃灌:

3.走送之:

4.左备容臭:

5.或遇其叱咄: 6.其将归见其亲也: 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8.日再食:

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1.卒获有所闻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意思是 。

.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意思是 。 3.与之论辨 通 ,意思是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加以解释: 1.手自笔录

2.腰白玉之环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四、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

)/ 以中有足乐者(

) 之:弗之怠(

)/ 不必若余之手录(

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何陋之有(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 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略无慕艳意(

道:益慕圣贤之道(

)/ 策之不以其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

) 至:至舍(

)/ 礼愈至(

是:斯是陋室(

) / 是可谓善学者矣(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主人日再食(

诸:今诸生学于太学(

) / 假诸人而后见也(

质:非天质之卑(

) / 援疑质理(

虽:故虽有名马(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故余虽愚(

或:或遇其叱咄(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劳:无案牍之劳形(

) / 无奔走之劳矣(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日:计日以还(

) / 主人日再食(

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又请焉(书: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撰长书以为贽(

) 得:余因得遍观群书(

) / 求而不得(

和:久而乃和(

) / 言和而色夷(

) / 和纸灰之类(

已:在太学已二年(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6.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五、思考题:

1.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2.作者家贫,无从借书致书以观,却何以能遍观群书?

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4.作者明知学习苦,却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5.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

6.学习本文后,你对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优劣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7.作者给马生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你觉得马生值得作者这样做吗?

8.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当代中学生又该有一种怎样的读书苦乐观?

15 《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

一、1.患 担心、忧虑 ;灾难、祸患 2。汤 古:热水 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菜汤 3.走 古:跑 今:行走 4。臭 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 5。或 古:有人,有时 今:或者 6.亲 父母、亲人 7.遗 给予、赠送 遗失、遗留8.再 古:两次 今:一次又一次 9.假 古:借 今:虚假 10.博士 古: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一种学位名称 11.卒 终于 步兵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 披 ,意思是 穿 。

.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 肢 ,意思是 人或动物的四肢 。 3.与之论辨 辨 通 辩 ,意思是 辩论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加以解释:

1.手自笔录 手:名作动 动手;笔:名作状

用笔

2.腰白玉之环

腰:名作动 挂在腰间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日:名作状 每天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名作状 每年

四、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 以

为乐

)/ 以中有足乐者(

快乐

)

之:弗之怠( 代词,代抄书

)/ 不必若余之手录(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奴隶人之手( 的

)/ 马之千里者(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 倒装的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 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思

)/ 略无慕艳意(

) 道: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

)/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

) 至:至舍(到

)/ 礼愈至(

周到

是:斯是陋室(判断动词

) / 是可谓善学者矣(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喂养

主人日再食( 伙食

诸:今诸生学于太学( 众多,各个

) / 假诸人而后见也( 相当于“之于”,之,代书;于:向

质:非天质之卑(

资质

) / 援疑质理( 询问

)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 /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 故余虽愚(虽然

) 或:或遇其叱咄(

有时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劳:无案牍之劳形( 使

劳累

) / 无奔走之劳矣(劳苦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劳苦

日:计日以还(

日子

) / 主人日再食(

每天

16 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表轻微转折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专一 )/则又请焉( 就

) 书: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书籍

) /撰长书以为贽(信

) 得:余因得遍观群书(

能够

) / 求而不得(

得到

和:久而乃和(

暖和

) / 言和而色夷( 温和

) / 和纸灰之类(

混合

) 已:在太学已二年(

已经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

2.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3.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4.寄居在旅店里,旅舍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5.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的心意。

6.服役的人(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

7.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8.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然后才看得到。

9.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0.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但他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12.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五、思考题:

1.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1.幼时抄书之艰2.成年叩问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 2.作者家贫,无从借书致书以观,却何以能遍观群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1)严师出高徒,耕耘必有获。写老师的严厉,突出自己学习的艰苦,求学之难,告诫马生,他处在那么一个好的环境里,更没理由不学好。

(2)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老师的严厉固然可以使学生更刻苦向学,但在当今,师生间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可以各抒己见,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作者明知学习苦,却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5.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

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追求。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

6.学习本文后,你对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优劣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舍得吃苦,要勤奋(勤且艰),要专心(专)。一个人能够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

7.作者给马生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你觉得马生值得作者这样做吗?

进一步勉励马生刻苦向学。

值得这样做,因为马生贤能、有才、好学、善学、谦虚。

8.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当代中学生又该有一种怎样的读书苦乐观? 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刻苦求学,可以启示我们,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学习不慕富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专心学习勤奋学习,勇于战胜各方面的困难,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推荐第8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统计首屏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推荐第9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总结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求师奔走之劳有专门老师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窗:

1.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了解作者及体裁特点,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我会读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 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 皲(jn)裂 媵(yìng)人 以衾(qn)拥覆 皆被(p)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4.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5.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6.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5.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1)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2)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3)有专门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7.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8、文章中有多处对比,下面这两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分析请教时老师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的对比(第6个问题中已经分析,用老师的态度反衬作者的虚心和用功);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推荐第10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实词积累: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4、学习第一段:

⑴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⑵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学习第二段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学习第三段:

⑴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⑶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7、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的中心思想。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9、课外拓展

第11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轻松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地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配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儿,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勤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作者一心向学,不辞辛苦的原因:

1、家贫,希望能改变命运。

2、更重要的是爱好,兴趣的动力,作者把学习当乐趣,乐而忘忧,心中有

2、纯正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从求知中获取乐趣,生活才有价值。

3、学业有成的原因:

1、刻苦学习

2、虚心求教

3、博览群书。

4、中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1、苦中作乐

2、虚心

3、珍惜时间

5、对同舍生豪华生活好不羡慕原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及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6、从哪三个方面写自己学习经历:求书难、求师难、求学难。

7、读完文章,有何启示:

1、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2、学习要勤奋、刻苦;

3、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4、敢于发问;

5、学习要主动。

7、从古今刻苦学习的事例中,有何启示:

1、求学之路艰苦,勤奋可以战斗;

2、学习的成败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关系不大;

3、学习要勤奋,要学会苦中作乐,所以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8、文章从4个方面讲了求学的艰难,请概括:求书难、求学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9、最后一段作用:通过对比突出我的物质条件很差,进而转入对我精神境界的揭示,即略无慕艳意,因为我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再以物质生活贫困,只要心中有追求,心中世界充实而快乐,生活再多的困难与艰苦也能坦然面对。所以精神富足物质相比不重要。

10、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习态度:

1、勤奋好学;

2、乐而忘忧

尊师方式:

1、更好地向老师求教,向老师学习探讨知识。(认可)

2、平等交谈追求真理的尊师方式。(不认可)

11、如何看待老师的态度:

1、严师出高徒,体现师道尊严。(好)

2、更喜欢平等交往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好)

第12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略)

第13篇:送东阳马生序

初三语文教案 (总第 课时)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编写时间:2013.09 教学目的:

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翻译文言文。

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重点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 学习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l.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i) 砚(yan) 逾(yu) 硕(shuo) 俟(si) 衾(qin) 烨(ye)

叱哆(chi duo) 皲裂(jun) 媵人(ying) 容臭(xiu) 负箧曳屣(qie xi) 裘(qiu) 葛(ge) 冻馁(nei) 撰(zhuan) 贽(zhi)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惜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 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 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正课

l.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全篇。

3.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琅琅上口。

四、小结 假 古义 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 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腰白工之环 手:名词作状语 用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 诸: 兼词“之于”的合音 假诸人而后见也 4。通假字

支: 通“肢” 肢体 四支M劲不能动 被:通“披” 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 5.虚词

介词,用 以衾拥覆 以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代词,他 录毕,走送之 之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第二段。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嗜( ) 砚( ) 硕( ) 逾( ) 馁( ) 烨( ) 戳( ) 衾( )

二、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腰白玉之环 4.假诸人而后见也

三、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l.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

一、二。

3.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检查背诵课文第二段。

3.提问: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讨论并归纳:

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求书难)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求师难)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奔走苦) 4)吃穿与同舍生相比很差 (生活苦) 从四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

4.提问:文中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讨论并归纳: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无求师之难(有师从) 无借书之难 (有书读) 5,提问: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2)同乡关系,“以乡人子竭余”。

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7.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8.提问: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求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shi yan shuo yu nei ye jun qin 1.跑,尽快地 2.借 3.腰上挂着 4.之于的合音

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

2.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 2.C 3.(l)询问 (2)等待 (3)热水 (4)光彩照耀 4.A 5.从求书难、求师难、奔走苦、生活苦四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6.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第14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

1.作者及文体知识2.文言词汇讲解与积累 (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讲解(省略句、倒装句)4.文章句子的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了解文章所采用的对比论证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重难点)

2.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刻苦自励。(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综析全文

1.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写什么?

2.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2.第段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衣食之苦与同舍生衣食之享作对比有何好处?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3.体会“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含义。

4.纵览全文,概括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5.写作手法解析

四、课外延伸

今天,义务教育阶段,条件优越,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

第15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一、课前积累: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

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第一版块: 意会——言传

1、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部分疑难点。

三、第二版块: 落实——巩固

1、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①注音:嗜学加冠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②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一词多义:

之以

弗之怠()无从致书以观() 走送之()计日以还()

益慕圣贤之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当余之从师也()以衾拥覆()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④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 尝趋百里(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

⑤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手自笔录笔:

2、生齐读课文。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四、第三版块:诵读设疑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巩固练习: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假:走: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⒊请写出一个表现马生读书刻苦的句子。 ⒋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⒍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⑵缊袍敝衣敝: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 ⒊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⒋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B、有司业、博士为之C、县官日有D、腰白玉之环

⒌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 ⒍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⑵右备容臭:古义:今义:今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

课前积累: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1.《课堂作业》1----4题。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1.识记重点字注音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五、研读赏析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 感情朗读全诗

(2) 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过程:

(一)积累: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2、诗歌内容鉴赏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作用: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诵读赏析】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熟读成诵】:先自己背,互相检查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3、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

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

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10、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第16篇: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能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4、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重点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PPT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PPT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今: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今: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

4、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五、布置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识记词语以及句子的意思。

2、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一)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未尝稍降辞色。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二)重点研讨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目的何在?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5、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三)体验与反思 思考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2、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二、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以中有足乐者”

第17篇:《送东阳马生序》

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送东阳马生序》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明 宋濂《宋学士文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加点的字及划线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第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3.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代读书。

4.走送之走:跑。

5.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请教

9.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0.未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11.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2.或遇其叱咄 叱咄:训斥,呵责。

13.礼愈至至:周到。

14.俟其欣悦俟:等待。

15.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6.穷冬:隆冬。

17.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8.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19.四支僵劲支:通“肢”

20.媵(yìng)人:服侍的人。

21.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浇洗。

22.以衾(qīn)拥覆衾:被子。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5.戴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26.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27.右备容臭(xiù)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8.烨(y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9.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二.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来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读书。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2.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三.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主旨: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结构:

第一段:求学的艰难

第1层少年时求书之难

第2层成年后求师之难(叩问之难)

第二段:从师求学得艰难

第1层路途之艰

第2层生活之苦

第3层总括求学经历

(二)阅读理解

1.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有了精神上的富足,就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作者写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第18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一)上课首先交流自学成果,完成学案第一题。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完成学案第二题。。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完成学案第三题。。 1、四人小组齐读第

一、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⑴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⑵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⑶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⑷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第一段:

走:跑,引申为“赶快”。致:得到

假借:借。逾:超过。加冠:表成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往。趋:快步走,奔赴。 叩问: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俟:等待。卒:最终。降:和缓。至:周到。每:常常。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第二段: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汤:热水 再:两次食(sì):同“饲”,给饭吃。被(pī):通“披”,穿着。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穷冬:隆冬,深冬,严冬。皲裂:皮肤受冻开裂。舍:这里指学合、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

媵人:这

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寓:寄居。逆旅:旅店。缨:帽带。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以:因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整理重要的解释加点的字

3、熟悉翻译,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点学生上黑板默写生字。

2、点学生背诵课文,翻译句子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精讲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学案四题,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当点拨。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①叙述幼年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②叙述成年后求是师的情形,写从师之难。③再写求教之苦,跋涉之难。 ④叙述求学时衣食粗劣,生活俭朴。

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5)未尝稍降辞色

2、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作者想以此来勉励马生。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3、文章如何描写其他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说明其用心不专。与作者形成对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你的的读书条件怎样?你应如何做?(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从而珍惜学习机会。

5、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①、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②、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③、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6、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7、讨论:文中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联系当前,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三、拓展迁移

1、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3、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背诵。

2、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

,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

)学 砚(

)硕(

)师 叱(

)咄(

)俟(

) 忻(

)箧(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被(

)绮绣

臭(

)烨(

)然

缊(

)袍

耄(

)老 谬(

廪(

)

裘(

)葛(

)之遗(

)

谒(

) 撰(

) 贽(

) 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假:古义

, 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

第20篇:送东阳马生序新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思路综述】

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为:自主疏通词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有所发现培养感悟能力;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联系自身经历,体会并思考正确的苦乐观。教学中主要运用合作、探究、点拨、总结策略,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总结,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知识。两课时完成

【教学简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学的,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会怎样做?顺势进入新课。这样做易引起学生阅读的期待。

二、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⑴听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做标记,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⑵学生自读

⑶个别朗读

⑷学生齐读

2.初步感知文章

学生复述文章概要﹙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以指出,但不必做结论﹚

3.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并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解决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4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有小组长主持讨论解决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巡回个别辅导﹚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全班集体讨论。个别重点难点教师点拨。

2、译文。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遇到不正确的地方,师生共同订正。

3、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思考: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让你最佩服的地方在哪里?

四、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角色换位:设身处地揣摩体会作者苦学有哪些乐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乐趣?

2.调动情感: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去感受学习和生活的苦乐情感

3.深入思考:乐的产生缘由以及苦与乐的关系

4.交流看法

预期结论⑴乐之缘由:①增长了知识、见识②认识了读书的意义③获得了精神愉悦④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⑵苦乐关系:苦中有乐;先苦后乐;小苦大乐;以苦为乐

5.体会说理方法。文章中的对比体现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6.引导发现词语的应用规律

文中文言实词、虚词都很丰富,让学生从中发现特殊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通过归类让学生发现其规律

五、布置作业

⑴下节课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⑵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余幼时:今之诸生

致书难←→有凡所应有之书

求教难←→有司业、博士为师

奔走苦←→无奔走之劳

生活艰←→无冻馁之患

↖劝学↗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