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6 08:32:0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

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学情分析:

高中教学对于高中生的文本阅读教学课的终极目标应该培养其阅读课文文本的能力。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为什么?因为北平是他的故乡。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我没去过北京,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平,领略文本的魅力。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三)、结构分析

先写:北平的视角----只能写“我的北平” 再写:对北平的特殊的爱。(比喻) 写北平的特点和对北平的爱。(对比) 最后: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北平在日寇的铁蹄下呀)。

(四)、片段赏析: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乎北平的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与作者血脉相连,写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

2、第二段是如何写对北平的爱的? 首先直抒胸臆,“我真的爱北平”.然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喻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极妙。接着说“我已经和北平”血肉相连,不分彼此了。

3、作者把北京与巴黎、伦敦、罗马进行了具体的比较,文中说北京具体好在哪里? 巴黎:太热闹太旷,太挤了.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城市既不挤也不太过僻静.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五)、小结: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我们今天,就一起感受了老舍散文语言中的细节之美,感受了老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点滴,更感受老舍内心深沉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解题

板书——身处异乡 心归故乡

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找出描绘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的句子。然后用关键词概括。学生先自主完成形成自己的答案。再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组代表发言。

(一)人在异乡

1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师:○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浪漫之都,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我们先看一看在哪几节?(

1、

6、8)

板书——雅静、繁华、静谧、幽深 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

(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

(二)心归故乡

1法国如此美好,那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师:○故乡的情况的形容词。在哪几节?(

6、8)

板书——贫瘠、脏乱、拥挤、阴沉

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四、揭示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

师:事实证明故乡的确不怎么样,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去?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作者归乡的原因。

(一)人在异乡 (1-4段)(10分钟)

1、师:文中第8节写道,作者的故乡令作者失望,但是作者仍然回去,难道作者在法国的感受比失望更糟糕吗?我们在

2、

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

1 法国的感受的词汇?

板书——冷清、虚空 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

2、师: 那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受的,请大家朗读

2、

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2、

3、4三段。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作者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 )

2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反复手法,表现无聊空虚到极致,有步步紧逼的感觉,作者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3这个城市不属于你, ○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抓关键词,“弃你而去”“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表现一种被放逐、孤立的感觉,迷茫无助) 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他觉得寂寞,他觉得孤独。

4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 ○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比喻,将作者“身处异地的那种寂寞空虚感”比成“站在一个没有底的悬崖边”,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

(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5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 ○

(夸张了的细节描写,对吊灯做第六次研究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是第六十次?那简直是让人发疯,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独无聊,极易引发作者的思乡情结。) 6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改成陈述句) ○

2 (反问,借代 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

(二)心归故乡:(

5、6段)(10分钟)

1、师:于是,在这种既没有勇气有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心归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下面由老师朗读

5、6两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 ? 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2、师:下面讨论一个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师1:思考我为什么会觉得此时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从手法上看一看,并联系对话栏

归纳:手法:我此时因思乡而感觉音乐也是思乡的。这就是所谓的融情于景,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2:思考一下,雄浑的男声、中国二胡与故乡有什么共通之处?

归纳:雄浑的男声基调是悲怆,深沉的,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出。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故乡的色调是深沉厚重,从后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从来就是悲的。”可以更进一步证实故乡是厚重的,美的。故乡是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 师3:另外,注意“所有”、“都应该”、“都只能”、“即使也”等副词和关联词,这些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笃定、顽固、偏执

师4: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也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种深爱。

板书——深爱、眷恋:

(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10分钟)

1、师:到这里,作者的家园之思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这种家园之思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

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你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

3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

板书——精神之土

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板书——希望之源

3、师:其中 金麦穗,我们可以看作是物质的创造,赶车瑶可以看作是精神的创造。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

(二)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将故乡与出生地做比较,作者以为故乡不是生来就有的,只有付出过、奉献过,才算故乡。)

板书——付出、奉献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4、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三是:故乡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

五、总结(3分钟)

1、师:可见作者眼中的故乡与我们所想的一般概念的故乡不同,更为深刻。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三段写的是什么?

(从美学角度和哲理层面对故乡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哲思升华。)

推荐第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固城中学 史素丽

主题:“讲练议”课堂的有效组织 分题: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会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明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想北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就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一些问题。(这部分内容需要吗?)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深思念,寄托了作者的种种情思。本单元的文章是以“乡土情思”为核心,本课紧承前两篇文章(《故乡》《滹沱河和我》)对故乡生活的深思与深情,又为下篇文章《乡愁》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文章语言朴实,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为习惯养成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班的学生大都是住宿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入情境。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习惯,学习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特制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理解并积累文中字词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

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种真挚美好的情感,感受文中做所蕴含是精神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在外求学,我们经常远离故乡,对自己的家乡和在家乡等待自己的亲人,你怀有怎样的思念之情呢?(学生自由畅谈)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学生自由回答)

指名回答和老舍有关的文学常识。 (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学生预设行为:沉浸在对家乡与亲人的回忆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对老舍的了解进一步完善,主要识记老舍的原名、代表作品以及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入情境,有助于对课文作者情思的理解。同时集思广益,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二) 感知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注自己不熟悉的字词,勾画让自己受到触动的词句。要求:教师范读,让学生从整体上熟悉课文,并让学生直观感受朗诵的美。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听更要动与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文中要标注重要词语,关键语句,以及让自己有所感触的语句。

提示:文章那些句子描写了北平的特点,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则可以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标注的方向。

学生预设行为:学生可能有字没有注上音,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授重点的字词,并全班朗诵;此外,学生读书过程中很少标注。不明白标注什么样的语句。不知道什么样的语句为关键句、中心句。甚至无所适从。

设计意图:识别并朗诵字词有助于学生识记和理解本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教师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阅读的方法。

2、谈初读感受,梳理文章层次。

学生谈自己在文中所标注的语句,可逐段进行,也可合段介绍。

师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接下来请同学思考并小组讨论课文层次的划分,并说明每一层次的主要意思: 提示(多媒体展示并辅助板书):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想得落泪 (第8段)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预设行为:谈自己看法感受时,选取的句子或者段落会很凌乱,且对句子的理解会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抓不住重点或中心,不能很好地提取文章的信息,表述不完整或不准确;对层次的划分会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改变平时教师引领读书讲解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让他们在文本中自己去摸索、思考,并与其他同学的观点碰撞,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转变教师教学的理念,敢于放,但是放不是放开不管,而是予以指导和总结,真正地做到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三)、体悟情感,交流探究。(问题由学生独立或者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有多媒体展示)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为什么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提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深厚,太为浓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

4、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从4---7段提取关键词句,写北平特点的词句。

学生结组讨论:注意对关键词句的提取,达成一致后,举手展示。 总结:我的北平:动中有静 布局韵调 贴近自然

5、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6、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背景领会,由教师阐述)

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

7、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学生预设行为:对于交流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会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偏离主题,语言不规范,或者自己不敢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家大胆发言,学会通过交流来达到探究的目的,从而开拓思维,达到理解的更深刻,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规范语言,让学生明白语文题目的回答也有规律性与规范性。 四)、总结拓展:

1、内容总结:尝试用一句话对文章进行概括。(学生思考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学生的答案,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评析哪位学生总结的好。 文章用“想”字作引,引发对北平的种种追忆;用“爱”字做线,串起对北平的悠悠思念。处处洋溢着对北平的款款深情和浓浓爱恋。

2、写作特点:语言朴实、自然、流畅。(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解析)

师引导:教师总结不同学生的观点,并梳理出语言的特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只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却饱含深情,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用心去品味我们的情感。

学生预设行为:学生的概括能突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还不够严谨;另外学生对语言的解析是一个难点,平时训练较少,基础较差,如果有学生回答很完美的,可以以此做例子给学生讲解分析句子的方法;如没有教师做示范。 设计意图:借助这种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否把握了内容,理解了情感。并对写作业也有所提升。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或其他对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2、完成练习册。六)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布局匀调 (对比)→ 爱北平

贴近自然

想和爱

七)教学反思

《想北平》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浓浓深情。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其实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了。

本课的组织,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课堂上引导学生做标注,谈体会,进行交流,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对学生的预设还有些欠缺,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对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表现北平特点的句子做标注。学生有只读不会标的现象,对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有欠缺。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对内容再做梳理,依然是缺乏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看来这是以后课堂上要着意加强训练的

内容了!自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细心指导,多方训练啊!

推荐第4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 高一年级

2.学科、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想北平》

3.课时数:一课时

4.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赤子心中永恒的太阳,是旅人永远的停泊港湾,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人精神固守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思,这是人类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实现了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身份转变,价值观开始慢慢建立,情感体验也慢慢开始变得丰富,这时候十分适合进行相应的价值观引导教育。收导学生品读这一课时,应努力指导他们循着文章的笔触感受浓浓的乡情、乡韵,聆听游子的心声。综合以上两方面,我选取了本课题。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本文属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一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利用互联网掌握更丰富的信息,结合文章的表述,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重点难点】

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通过看图片、视频、结合实际生活等方法,让学生走近老舍,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2.自主学习:让学生搜索资料整理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合作交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四、课前准备

1.网上浏览老舍相关资料。

2.利用百度百科搜索词语意思:

俊伟:形容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过人的才干,俊美伟大的人品。

清福:指清闲安逸的生活。

3.预习自我检测:课前能否应充分阅读本文,对老舍所写的想北平是否有

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

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

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

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

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

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1.关于老舍的常识

【百度百科】: 《茶馆》:http:///book/102515/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要通过学生主动上网浏览相关信息,采纳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整合,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提供相关的人物事例,旨在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只要言之有据且积极向上,有自己的见解的时也拓展了视野,就达到了这份作业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爱的深沉

想爱

北爱的表达家

平乡

爱的极致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理念是,课前进行充分预设,不断促进学生的生成,每一个生成又能促进学生进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现场进行信息资源搜索,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体现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统一的特点。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掌握了解思乡这一情感,在相应的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交流,这是新时代下鼓励学生发言的好平台。

推荐第5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执教者:单琦娜

【教学目标】

一、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所展现的一颗强烈的赤子之心,并且体味老舍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京味。

二、通过对4—7自然段的学习,体味老舍笔下北平的特点,掌握对比的写作方式,感受老舍以最平淡、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写北平。

三、掌握分析写法、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联系背景四种方法品味散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4—7自然段的学习,体味老舍笔下北平的特点,掌握对比的写作方式,感受老舍以最平淡、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写北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电教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教师语:再过九天我们就要迎来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都说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每当对着夜空,望着圆月,吃着月饼之时,人们常常会心绪万千,百感交集。其实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抒发思乡之情的一个意象,我们学过不少借月抒情的诗词,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吗?(如李白《静夜思》中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这样借明月抒发情怀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李白《月下独酌》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无人相陪,诗仙李白以月为伴,与月共舞,尽展他潇洒不羁的风采。还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遥思伊人,意境雄浑豁达,让人产生共鸣。

有“诗佛”之称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虽然并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但我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并不是莼湖人,在这中秋将至、皓月当空之时,你们是否会想念家中的父母?(学生作答)现在同学们只不过是离家几个星期,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亲人,远离故乡,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不曾回去,你一定会加倍思念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点点滴滴。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乡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人在江湖,身在旅途,但精神与心灵却永远在故乡那里回旋缠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想北平》,看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为我们展露的一个赤子强烈的乡情。

二、文本研习

(一)字词 教师语“今天早自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我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廿(niàn) 苇(wěi)叶

辜(gū)负

茉(mò)莉

空旷(kuàng) 什(shí)刹(chà)海

菜圃(pǔ) 啼(tí)叫

(二)文本解析

1、研读第8自然段

教师语:以前我们学习课文一般都是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开始,今天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大家不妨先来看看《想北平》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8自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将这两个语句细细品味一番。《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那么怎么品位散文的语句呢?这里不妨为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投影(分析写法、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联系背景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那么就请同学们按照投影上的这四种方法来仔细品味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这两个语句,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学生作答)

首先我们来看抒情方式,老舍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最后我们再联系背景来解读品味这两个语句。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老舍,想必同学们对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早就有所耳闻了,那么就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下投影上的填空吧。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 ,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作品有:《骆驼祥子》 、《茶馆》等等 。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这个城市、对故乡充满了感情。在他在很多作品里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都呈现出浓厚的“京味”。如果把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主要段落都收集起来,完全可单独出一本书。

写作背景介绍: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2、研读4—7自然段

那么老舍先生所深深眷恋、无法割舍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分难舍、难以忘怀?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作答,4—7自然段)好的,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一下这四个自然段。(每大组学生朗读一个自然段,教师读第7自然段)在朗读或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老舍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4:动中有静

比较法 5: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比较法 6:花多菜多果子多

7:接近自然

比较法 语句赏析

A、北平的环境气氛很宁静, 给人安适之感, 体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体味那一呆就是一天的快乐时光。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让学生齐读,体味闲适之感。

[找出的同学试着以作者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强调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老师用浓浓的京味语言充满愉悦安适之感的语调范读;再请一生朗读;闲适之感。] B、北平的布置很匀调, 很自然, 朗读感受那份远近相协、动静有致的喜悦之情。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自然,既不…又不…连…也有…;每一个…每一个…老远…况且……)

[老师指导诵读:先指出“既,又,连,也有”的重音,“胡同儿”的儿化,要用缓慢、悠长的腔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一个学生朗读,最后师生齐读。] C、北平的花果树便宜新鲜, 给人接近自然的生活感觉, 好好体味那份新鲜, 读出味道来。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还不愧杀!)

[老师指出本语段的重音词和儿化音,让学生试着朗读出京韵,师范读,生再读] “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出味道。]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3、研读1—3自然段

重点解读第2自然段的两个“落泪”,与第8自然段形成照应。

三、作业布置

请运用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频繁使用的对比的写作方式,来描绘你的家乡,写出对家乡炽热的爱与深切的感情。

推荐第6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老舍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赤子心中永恒的太阳,是旅人永远的停泊港湾,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人精神固守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思,这是人类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实现了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身份转变,价值观开始慢慢建立,情感体验也慢慢开始变得丰富,这时候十分适合进行相应的价值观引导教育。收导学生品读这一课时,应努力指导他们循着文章的笔触感受浓浓的乡情、乡韵,聆听游子的心声。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本文属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一学生完全可以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 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预习检测(非常学案)

四、解题

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不可以。“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五、走进文本

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1、怎样的“爱”?阅读:第(1—3)自然段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结: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并一再重复这个爱“想说而说不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他的爱。在这里,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

2、“爱”什么?阅读:第(4—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

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接近自然

这是作者生活的家园,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几段。

第四段: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多么平淡自在的生活啊)

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多么平凡朴实的感悟)

第六段: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多么具有平民气质的情调)

而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这里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朴实,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在文中作者也说,“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里永远是他根啊!

3、怎样写“爱”?

如此深沉的爱该如何去表达呢?在这里我们从艺术手法和语言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艺术手法: (1)选材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他选取平凡细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

像这样的选材还有很多: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的表达情感的事物有虫唱、破屋、院子、驯鸽、槐树、牵牛花;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中,他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这也给我们写作以启示:用普通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2)衬托 ①动中有静

巴黎 历史都城 北平太 热 闹 ——— 也有热闹,但动中有静 太 空 旷 ——— 复杂而有个边际 寂苦、疲乏 ——— 舒适、踏实、安全 (咖啡与酒) (温和的香片茶) ②布局合理

“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③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 愧杀

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

④从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 从外面说,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小结: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而通过比较能更好地凸现出城市的特点。文章中巴黎与北平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再来分析语言: 冰心说:“读老舍的散文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饭后的谈话那样的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①“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同时表现了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令人回味无穷。

②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茶片就够了。

温和的香茶片就代表了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老舍是一个追求平和心态而又易于满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 ③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讲到蔬菜水果,老舍突出其新鲜可爱,甚至关注到韭菜叶上的泥点,很有生活情趣。如果不是极热爱生活,极热爱北平的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六、作业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推荐第7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立足文本,与作者和编者展开对话,深入体会作者对家乡北平真挚、深刻的思念之情。

3.赏析本文比较和比喻手法的运用艺术,体会自然、质朴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独特而强烈的主观情感及其表现方式,提升他们对作品情感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代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代表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对故乡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体。远离家乡的老舍又是如何抒发对故乡北平的思念。提到北平,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园林成了北京的象征,成了体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的符号。老舍生于斯,长于斯,对北平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笔下的《想北平》有没有写这些著名景物?他的笔触着重伸向哪些地方?

2、研读文本 (1)感受景物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直接描写北平景物的是哪几段? 明确:4—7段。1—3段以及最后的第8段主要在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4—7段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四段写北平城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们容易捉摸,容易获得安适、快乐的感觉。“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种身心俱释的感觉只有在非常熟稔、亲切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只有孩子在母亲温暖、宽厚的怀抱中才能获得。

第五段突出北平布局和建筑的特点,“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疏朗,空阔,“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既有人工的创造,更有天然的趣味,两者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古人一直崇奉的“天人合一”的精髓。

第六、七段 突出“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些花、菜、果子多姿多彩,生趣盎然。北平虽是大都市,却紧连着园林、菜圃和农村,因而身居闹市却能尽享大自然慷慨的奉献。仅拿草花来说,“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充满生趣、情趣,几欲使人忘却身居皇城。这里的物象和生活已经在作者的充满感情的想象中被美化和诗化。

作者所摄取、所描写的这些北平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平民化、田园化、生活化,远离皇城的雍容和华贵。北京虽是元明清的故都,有很多皇家建筑、皇家园林、皇家寺庙,但你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几乎看不到这一切,嗅不出富贵的气息,也感受不到皇家的气象,有的只是底层百姓的视角、生活和情趣。这合乎老舍的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他曾说自己生长在北平西城的一个“贫寒”人家,是一个普通百姓,关注和反映的是北平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无不如此。

描写这些景物,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在描写北平的城市布局和特色时,引入欧洲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这四大“历史的都城”,其中又着重拿巴黎作“参照物”,很好地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疏朗,闲适,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另外,带霜儿的玉李与美国橘子的对比,香片茶与咖啡、酒的对比,都突出了北平的物产,突出了北平独有的生活情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体会“思念”

作者说:“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我的北平”这一特点不但体现在材料的选取和景物的描写中,更体现在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本文哪几段集中抒发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抒写情感的句子。 明确:1—3段以及最后一段。(学生朗读)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作者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写对北平的热爱,对北平的无限向往和思念,其中不乏对时局的沉痛和隐忧。就如全文最后一段,短短的两句话,肆口而出,感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舍对北平的感情也是如此,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身在外地,“真想念北平呀!”“想念”两字具有丰富的涵义,深刻思念、忧心如焚、平安期许,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从结构上说,这两句收束全文,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全文获得了严谨和谐之美。

作者在具体抒写情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第二段说自己“真爱北平”,但想说而说不出来,犹如爱自己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是个温厚、纯孝之人,深爱自己的母亲,无论是在英伦还是在济南、青岛和重庆,都时刻惦念自己的母亲。将北平比作自己亲爱的母亲,可见它在作者心中不一般的地位和分量。

第三段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啼血的杜鹃是在用心灵、用整个生命在歌唱,这一意象的选用,非常强烈地表达出对故乡北平无限的眷恋,对故乡北平深情的歌赞。

小结:平凡、淡泊的老舍用他的笔真实、自然地描绘了北平。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应该追求真实、自然。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推荐第8篇:《想北平》教学设计[材料]

想北平老舍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带着感情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提炼、概括。

2、从平凡的小事、朴素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爱,探讨作者“落泪”的原因。

3、深入研读文本,分析“家”的内涵。教学重点:

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爱。 教学难点:

“家”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那年,有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写了一篇想念家乡的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就是《想北平》,这位中年男子就是老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来感受老舍先生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款款相思。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一下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思考:

1、作者写了什么?(事、物)

2、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语言、手法)

明确:

1、交代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我的北平。

2、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爱:我真爱北平(文眼)。

3、京味语言朴实自然、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北平的特点:既复杂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布置匀调,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树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北平”让作者感到快乐,安适。作者说: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三、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

1、老舍在文章第4段中说: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那么,北平就有家的感觉了吗?这种感觉体现在哪里?是如何体现的?

(补充:1924年——1929年,老舍赴英国巴黎任教。)

明确:文章第4段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966年,老舍不忍屈辱自沉太平湖离世。太平湖就是当年的积水滩。)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北平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作者出生在北平,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北平让他感到快乐、安适。同时作者选择在北平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对北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北平既是作者的生地,又是作者的葬地。因为只有在这里,作者才有家的感觉,它不仅可以容纳作者的人,也能容纳作者的心。北平不仅是作者的居住地,更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不是居住的地方就是家,身和心都可以安放的地方才是家。

2、从

2、3段看,哪些语句的抒情与

4、

5、6段中北平的特点相照应?是如何照应的?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强调“说不出”?

明确:第2段: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第3段: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第2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北平的爱 比喻成对母亲的爱。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这是文坛佳话。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从他的作品《我的母亲》中就可以看出: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

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我的母亲》

要理解“说不出”的含义,需要看下一个问题。

3、文章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分析这段话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补充背景:1936 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 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告急,北平危急!)

明确: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怎能不忧心如焚,撕心裂肺,最后这一段,字字含泪,震撼人心。 我的故乡北平,即将遭受战争的蹂躏,我怎能不想念,不忧虑,不落泪啊!融进血液里的爱在心里咆哮,却在笔端难以尽说,不是说不出,是每说一句都心痛无比。 课堂小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老舍以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份,写出了心中的属于他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爱。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体会老舍对故乡的那种真挚情感。 板书设计:

北平----------家 \ 爱 / \ / 母亲

推荐第9篇: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

一、结构及说明

本说稿由八部分构成: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

(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

(四)教学设想(包括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理论支持。

备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定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四)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文之后,从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习惯培养

①诵读的习惯,为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有效的习惯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六)教学过程

.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文。

2.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4.理清线索和思路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的中心。

6.语言特色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④⑤⑥

7.总结

对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

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七.附板设计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推荐第10篇:想北平

想北平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伦敦,巴黎,所以

,以便刺激;在北平,

。 。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依次填入第①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 有丁冬的清泉就够了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 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 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2.第②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A.表转折 B.表插说 C.表意思的递进 D.表连接

3.关于第③段中红色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B.真实地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C.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 D.说明北平的蔬菜水果不注重外观和包装。

4.关于结尾引用陶渊明诗句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

A.说明在北平可以过上隐士般的生活。 B.表明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佩。 D.寄托了作者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喜爱。

5.第①-④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

。(不超过10个字)(2)

。(不超过10个字) 6.分析第①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只有C所选事物是最具代表性且又符合两个城市的特点的。

2.B 解析:文中的两个破折号即使去掉表意仍然完整,破折号中间的部分起插入补充说明的作用。

3.D 解析:首先要考虑到本文所体现的对北平的情感倾向,其次考虑红色的词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4.D 解析:引用陶渊明诗句仍然是为了体现对北平的喜爱。

5.(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解析:在和巴黎做对比的原文语句中已点明了北平的特点。

6.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城墙”表明“边际”;“老”表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摸” 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第11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案 一目标:

感悟什么叫“我的北平”及文章的立意写法 二重点难点:

个人化的记忆写作,从平凡中见真情的私人写作及其表达手法; 三过程:一课时;

1演讲;点评,注意鼓励和避免伤害。 2 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的《想北平》。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2006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套用一下,如果让你写我的故乡宁波,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作文构思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你的故乡宁波,从这个角度进去,你会写些宁波的什么?

请学生谈构思,注意其立意角度及所写的事物风景等。总结这些事物的特点,是否和个人的记忆

3进入课文:

刚才我们看了大家的一些构思。(评价)我们来看大作家老舍是怎么来写他的故乡北平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看看老舍写了些北平的什么东东,一二三四组分别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问题:作者提到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或哪些方面,北平的这些事物或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在看课文前,我们先把一些字词落实一下:

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

苇(wěi)叶

辜(gū)负

菜圃(pǔ)

廿(niàn)

黏(nián)合

湍(tuān)流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4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一起看课文:

第四段:

景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温和的香片茶。

特点:1复杂而又有边际,让人感到亲切踏实(能使我摸着);——对比

2 动中有静——比喻;

第五段:

景物:胡同里的房子、院子、树、城楼、牌楼; 方面:北平的布置;

1 特点:1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对比

2处处有自由空闲的空间;——直接叙述和描写;

第六段:

景物:草花儿、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果子、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着霜的玉李; 方面:日常生活的情趣; 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第七段:

景物:园林、菜圃、农村; 方面:北平的城市布置(布局); 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5归纳总结:

问:作者写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的质感?和北平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对比一下。平凡,质朴,接近日常生活,更能承载个人的记忆和情感。 引导到写作的立意上来:

和老舍对比一下,自己构思准备写的宁波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展开写作的?

明确老舍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景物入手。我们来看第一段,是如何考虑来写这篇散文的?

看第一段:

“我的北平”

问:他的北平拥有哪些东西? 问: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特点?

问: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 1北平太大,我知道的太少。

问:北京人都知道故宫,圆明园、地坛,为什么不写这些?好像还有两段文字没有看,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看第二三段:

我真爱北平,却几乎说不出来。几乎说不出说明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口号式的说出来有没有味道了?没有了。文人总喜欢借景干什么?托物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什么景什么物能够表达作者这种几乎无法言说的爱呢? 大家回忆一下,最能够承载我们悲欢离合的记忆是什么?

总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呢,也自然地想到了那些承载着他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所爱的北平„„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它在我的血里,„„是这个北平城所赐给的。”

小结:所以什么老舍会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出他心中的北平,一是因为北平太大, 2 他知道的太少。二是因为他爱北平太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切和深刻的。就像有同学感受到的,哪怕是母亲的唠叨也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

插入讲作者简介等:

老舍为什么会这么爱北平阿,因为他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

插入讲私人写作: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选取的借以表达他对北平的情感的却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非常生活化的细小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作家方方在《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这样文章里提到,文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流淌的东西和你借以表达内心的外在形式是不是想符合。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贴切,你所选用的意向所具有的特点正好和你的情感要相吻合。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他就发现,和他那种对北平的无法言说的爱相吻合的意象,也就是事物和景物不是宏伟的故宫,不是沧桑的圆明园,而是他每天都会浸泡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让我回首在大学里的往事,我会想起想思路上西风漫卷起的落叶,会想起初阳湖畔那些静静的立在早晨的睡眠,会想起在雨中散步时突然有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而那些震天响的摇滚之夜,那些漫长又漫长的大会小会, 我都已经不再记得了。那些令我们哭令我们笑的往往是一个个细小的瞬间。

老舍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到深处只有人自知。老舍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所以他说要落泪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第12篇:想北平

想北平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的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让我们与老舍一起去体验北平的生活,感受他内心深沉的情感。

1、关于老舍的常识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二 基础知识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辜负(

) 菜圃( ) 粘贴( ) 粘合( ) 鲜嫩( ) 廿七(

) 匀调(

) 什刹海( ) 愧杀( ) 悠然( ) 2.文学常识填表空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感受北平景物

1﹑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北平的特点是:环 境——“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第四段写北平城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们容易着摸,容易获得安适,快乐的感觉".”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种身心俱释的感觉只有在非常熟悉,亲切地环境中才能获得,只有孩子在母亲的温暖,宽厚的怀抱中才能获得.布局——“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第五段突出北平布局和建筑的特点:疏朗,空阔,既有人工的创造又有天然的趣味,两者融为一体,很好的体现了古人一直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常生活——“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第六七两段将笔触伸向北平的街巷,城郊甚至农村.这些花,菜,果子多姿多彩,生趣盎然.北平虽是大都市,却紧连着园林,菜圃和农村,虽身居闹市却能享受大自然慷慨的奉献.景物充满生趣. 生活在其中的感受的是:“安适”、“温和”、“匀调”、处处自由而赏心悦目、生活富有情趣、悠然享受清福.

2﹑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写北平的特点?

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①衬托。欧洲四大历史都城文中涉及到巴黎,美国、伦敦都是用来衬托北平特点的(板书中具体体现)。

②对比。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与北平对比。都是大都市,但北平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可贵的是“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3.这部分语言有何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五﹑感受作者的感情

1.作者反复说我对 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 ”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例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3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2.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①联系题目:“想北平”, 本文是作者客居青岛时写的一篇散文,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思念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乡当然要落泪。

②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③.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六﹑【合作探究】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写北平,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北京的环境、布局和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而不写北平的名胜?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正体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或者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恐怕只能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七﹑【总结提升】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1) 选材:在众多繁复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自己 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 运用衬托的手法, 写出地方特点,细节描写,如第四段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宁静快 乐舒适。

(3)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当堂训练】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15、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课后写作训练】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畅谈 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要求运用衬托的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第13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爱的真情诉说。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然而,爱到深情时往往意塞笔滞,千言万语凝于毫端而难以成文。老舍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这是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命题。老舍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这份情感:首先,爱的深沉——承认这是说不出的爱,知道得太少无法说,爱得浓烈无从说,言语贫乏无能力说;然后,爱的表达——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选择平凡的事物表达深沉的爱意;最后,爱的极致——意犹未尽,黯然落泪。鉴于此,本次教学试图以“爱的真情诉说”为纽带带动对全文的赏析。

打开思想的重门——对话中感悟故园之恋。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而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北平主要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故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且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在作者、文本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 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透过他的双眸,和他对话,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板书:想北平。

2、课型简说:昨天晚上我到了咱们班,向大家询问上课的建议,有同学建议我不要总是老师讲,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较好。我听了很受教诲,同学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文章结构梳理

1—3小节——说不出的爱 4—7小节——爱的表达 8小节——爱的极致

三、交流对话

1、王铭同学课前问我,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想?爱的特点? 提示:

“想”的背后是无尽的爱,深沉的爱,是情感的表达。“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情味淡了,“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想”才说的。

2、讨论对话栏中的问题

(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说不出来,请结合1—3小节进行思考。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提示:

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小结: 老舍表达爱的方式和角度是独特的,没有大声呼喊,再次大段抒情,而是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 板书:爱的表达 比较手法平凡视角

3、问题探讨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要写母亲?对全文有没有特殊的作用? (王超、张恒溥)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说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 (李志、李毅、张亚庆、魏星等11位同学)

(3)第

1、

2、3小节全是作者的抒情,意思无非是说“这种爱无法表达”,这样写太浪费笔墨,空洞而直白,不如删去,留下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样简洁明了,岂不更妙?

(吕欣等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归纳得出的问题)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铺垫。 (4)“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为什么会寂苦?

(张楠、高银、李勇斌、王涛)

提示:两个层次:A、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巴黎太过空旷,似乎没有依靠感,而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有安全感,还能触摸到她的文化和诗韵;B、同时巴黎过于喧闹,使人疲乏,而北平动中有静,使人完全安适。 附加:“北平像太极拳”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谱了?(李扬) (5)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我仔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魏星、陈亚蓓等8人)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板书:爱的极致 落泪

三、感悟升华

1、美读文章:朗读作者爱的诉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语段,品味其中的情感。(陈梦之、李毅、束安新、张楠)

2、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吗?

四、课堂总结

1、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对话是打破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隔膜的最好方法。而对话离不开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3、爱的表达是一种艺术。

附录板书: 爱的真情诉说 想北平

说不出的爱 爱的表达 爱的极致 知道得少

爱得深沉 对比手法 落泪 言语贫乏平凡视角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冯兴龙 文本简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教学重点:对比手法,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难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设计理念

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了解老舍的生平,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PPT显示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二、文本研习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3.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2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3节) 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和他平凡、淡泊的平民气质。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衬托手法: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4.“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

2、3两节再回答。明确:

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5.“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 【学生自由读,彼此讨论揣摩,尝试把情读出来】 明确:“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品味语言

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

【学生轻声诵读,修改评点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尊重个性化理解】 学生朗诵课文,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四、布置作业

1.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见“读本”)。

2.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 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一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重在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它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一角度选取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体味文本的对比手法,学习文本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深深的乡愁。

2、研习文本是这一专题的学习方式,其操作模式所运用的方法自然成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阅读思考为课堂教学主线,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要课堂活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

2、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的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研习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加以 体味。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3、老舍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分析: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4、那么在老舍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到吗? 分析: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爱北平→赞北平→想北平)

5、可以说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老舍先生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凸现北平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分析:对比。凸现特点,体验真切。

6、“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

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三)深入探究 请大家再读文章,将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个环节较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学生无法深入研究老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探究:

1、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分析: (1)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2)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是他的“平民意识”体现。

2、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分析: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四)仰望大师——结语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第14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想北平”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问题导学——研读文本——归纳总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前准备好的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巩固已学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家生平,接着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最后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这版块的第一课,本专题重在家园情感与“根”意识的培养,是试图建立学生与家园的生命关联。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校不久,也就意味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个人在外生活,因此他们对家园的感情还是很浓烈的,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但是对于走读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体会,也许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心智与经验的关系,即便是有这种家园之思的同学对于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的捕捉也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如何建构其学生的“同感”,并利用好这种感觉,是教学设计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一)、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通过朗读,感知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难点

1、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体验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揣摩语句法、小组讨论法、问题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梦驼铃》,设置情境

(一)、导入:

1、思乡情结,打自人类第一次辗转他乡,便开始纠结。它似一位多愁善感的姑娘,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 从遥远的古代到时尚的现在,思乡情结一路款款走来。它始终伴在时间的左右,永远霸占着游子心中那一方神圣的净土。于是,千古文人墨客都拜倒在“乡愁”之下,他们或用诗,或用歌,或用文章表达着对故土的热爱。那些深情优美的旋律和文字,总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从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吗?大家交流交流,积累一些素材。

好,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老北京”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他对比平所寄予的深情,看看他是怎样抒写、诠释他的思乡之情的。

(二)、预习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辜负(gū) 匀调 2.字形

拆 拆断

仓 仓皇

辟 开辟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折 折本

怆 悲怆

癖 怪癖

苍 苍茫

僻 僻静

(三)、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两部作品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四)、文本研习

1、题解“想北平”

为什么说“想”北平,而不是“说”、“谈”北平,用“想”字有什么作用呢?

明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想”作为一个常见的动词,它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主要是“想念”和“怀念”的意思,更表达了对北平的爱。这一“想”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日思夜想般的眷恋。

背景介绍:老舍的《想北平》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一九三六年。一九三六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2、具体分析

(1)、那么让作者朝思暮想、无比眷恋的北平是怎样的,她有着怎么样的特点。(可以放几张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先感受一下)

明晰:第4—6小节

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在老舍的眼里,中国的上海和天津不能与它相比,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城也与它不同,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它的布局“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不但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让人心中感到快乐与安适;它在人为中又显示着自然,既有完全的设备,又给人以空闲和自由;特别是这个都城中的园林菜圃、花草瓜果,不仅使贫寒的老舍能够享受到物质上的“清福”,而且还使他得到了“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之乐。这样的一个“家”,多么可爱,又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惬意

(2)家乡的草木、人情,连同那古老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叶圣陶先生“偶然被藕与莼菜说牵,就怀念起故乡来了”老师想知道提到“家乡”,你们所想到的是什么,被牵绊的是什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

A、作者写了哪些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北平的事物呢?

长者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香片茶、胡同、花、菜、果子等

B、写的都是什么啊?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C、北平的风景名胜也很多呀,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作者为何只字未写,却写了这些平凡的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3)作者是怎样去写她心目中的北平的呢?

A、运用比喻的修辞:“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B、细节描写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52页对话栏)他没有从北京的悠久历史出发,也没有描写追寻那深厚的文化积淀,相反,作者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口。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C、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北平的那种喜爱情感,那么文章中他又是怎样说他与北平的情感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 齐读1-3小节( 主要集中在:1-3小节和第8小节)

第一节:①“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②“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3、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

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有落泪;或是对于某种感情,太珍视了,常常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

北平的爱。老舍是这样深爱着北平,可是他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我想,所谓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吧。

(五)、推荐阅读:

《乌篷船》

周作人

《藕与莼菜》

叶圣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乡里旧闻》

孙犁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六)、作业:结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写作启示: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写写那些让你永久难忘、深深回味的人和事。择推荐阅读文章中的一篇,与作者、作品展开对话,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记录下你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七)、板书

想北平

老舍

1-3

我真爱北平

说不出

对比

4-7

北平的特点和我的爱

复杂有边际

动中有静、温和平静----------- 巴黎热闹

我的北平

布局合理

匀调

人为中显出自然----------------

差点儿

贴近自然

闲雅享受-------------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 8

真想念北平

落泪

六、教学设计后记

1 .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但是课堂上的“收”与“放”还没把握好,尤其是学生的朗读时间还不够充分。

2.语言的分析把握和体悟还不够,老舍是语言大师,语言的运用很有洗尽铅华的质相。如果从这方面来切入,对理解平白如话的语言中包含的令人心碎的情感会更有帮助。 3.本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

第15篇:想北平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法;

4、教学设想;

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苏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二、学情分析

从文体上看,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议论文;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接触到了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而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是与编者向学生推荐的“评点”的研习方法相对应的。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都没接触到过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会有一种新鲜感,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极其质朴而内蕴极其深厚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首先,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

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预习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所以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

讨论法,在教学中有两次运用,第一次是在评点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本文的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较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问题就会有点难度,所以这里用了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用讨论法时,也注意到了落实,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至少2次,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设计依据:“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9页。这两个作业既是为课堂作准备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导入

课前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设计依据:“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文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文眼”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非同一般,确定整体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在评点局部的语句时能注意到与整体情感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记录阅读感受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

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起到了连接本文和本专题的作用,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本专题的专题内涵,即“人与故乡的关系”。)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设计依据:“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为了突出专题内涵,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第16篇:高一语文《想北平》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 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他对故乡北平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走进文本(以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为线,学习写法体悟感情)

1、PPT展示问题:

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自读1-3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犹如对母亲的爱说不出一样。是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说不出!

板书:怎样的\"爱\"——\"说不出\"的爱

小结:安适自在、平凡朴实。既是大都市又能悠游闲适,接近自然的宜居城市。既是作者的生活家园又是精神家园,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

2、PPT展示问题:

作者眼中北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自读4-7自然段,小组讨论)。

明确: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丰富多样

(4)接近自然

板书: \"爱\"什么——环境、布局、物产、宜居

3、PPT展示问题:

作者为什么拿巴黎和北平对比?

作者写小花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京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这是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老舍对北平这么爱,那他是如何表达他的爱的?

小组讨论。

明确:对比、类比

板书:怎样表达\"爱\"?——对比、类比

PPT展示问题:作者写小花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作者是写了墙上的牵牛花,还有墙根的靠山竹和草茉莉,不仅有这些小花,还有什么?

明确:还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嫩蜻蜓和小蝌蚪,有青菜白菜毛豆角,海棠玉李,甚至还有带着泥点的韭菜!

引导:这些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身边的平常之物

引导:北平那么大,还是历史的都城,可写的东西也很多,为什么老舍选取自己身边的平常之物来写呢?

说说如果我们写北平会写什么?

再看看林语堂眼中的北平和老舍心中的北平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材料(齐读)

明确:林语堂写的是北平是富丽堂皇、气宇轩昂,有宫殿御园古物古玩,为什么?因为林语堂是坐黄包车上学的人,而且他也不是北平人,所以他对北平是以欣赏者的态度写的,和老舍已经与北平融为一体的血肉相连的感情是不同的。

板书:怎样表达\"爱\"——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为素材

明确:老舍是一个平民,出身贫寒,他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他不会写北京的豪华建筑,不会写北京的热闹和拥挤,不会写北京的\"书多人物多\",而是从自己身边的平常的事物写起,于细微之处抒写真情。

PPT总结

三、、品读悟情

1、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明确:不可以。\"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强调对故乡的思念。想是因为爱。

2、PPT展示问题:

文章为什么要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结尾?

引导明确:因为情不自禁,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自己揣摩文章的情感,选取自己有感悟的片段朗读。生展示。

总结:散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文体;

老舍是通过选取身边平常事物作为素材,表达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四、作业

1、扩展阅读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林语堂 《说北平》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叶圣陶 《藕与莼菜》

2、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请大家学习老舍这种取材于身边平常物的写法,回想一下家乡的美食、花草、玩伴或其他,写一篇600字以上随笔。

第17篇:《想北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演示图片、播放歌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故乡是寄托我们灵魂的巢穴。当你身在故乡时,你正被幸福所包围;当你漂泊他乡时,你将被乡愁所缠绕。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去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二、老舍简介

老舍,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描写北平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关注平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四、读准字音:

廿七(niàn) 黏合(nián) 什刹海(shí chà) 僻静(pì) 韭菜(jiǔ) 菜圃(pǔ)

五、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1-3段:表达作者爱北平。 第4-7段:具体写北平的可爱之处。 第8段:总写作者想北平。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怎样理解作者“爱北平而说不出”? 明确:说明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形容这种爱?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爱北平与爱母亲作类比。

(三)、研读第二部分

1、第4段说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演示图片)

对比,巴黎太热闹、太空旷与北平有边际、动中有静形成对比。

2、第5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布置匀调、自然。(演示图片)

类比,把巴黎布置匀调还差点儿跟北平布置匀调作类比。

3、第6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拟人。

4、第7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使人接近自然。(演示图片)

对比,把北平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跟伦敦的工厂成天冒烟作对比。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示例: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潭柘寺、香山、**、八达岭长城等。(演示图片)

5、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呢?

明确:老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来写,表达了北平的普通百姓热爱北平的感情,让读者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感受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四)、研读第三部分 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结尾段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六、内容归纳

七、结束语:让我们聆听李谷一演唱的《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寄托对北京的爱,对家乡的爱吧!(播放歌曲《我最爱的还是北京》)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

第18篇:想北平教师用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2、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3、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课型:阅读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从外国荷马史诗中的《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这一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二)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积累巩固基础知识:

什刹海(shí)(chà) 沉浸(jìn) 空旷(kuàng) 翩翩起舞(piān) 溅起(jiàn) .......脾性(pí)心血(xuâ)僻静(pì)苇叶(wěi) 辜负(gū) 菜圃(pǔ) ......廿七岁(niàn) 黏︱粘合(nián) 粘贴(zhān)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C) A沉浸(jìn) 啼叫(tí) 便宜(pián) ... B辜负(gū) 僻静(pì) 菜圃(pǔ) ... C粘(zhān)合 陶冶(yě) 廿(âr)年 ... D粘(zhān)贴 粘(zhān)连 便(biàn)宜行事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D)

A以名胜说,我没到过淘然亭,这多可笑!(陶) B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像) C花草是种废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费) D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 A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B 8月25日,创下辉煌成绩的中国代表团从奥运村凯旋而归,属于他们的欢庆大典拉开了序幕。 ....C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D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B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C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 D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第一段中老舍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得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不是全面地写北平,而是写“我的北平”。

B第二段中老舍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第三段中老舍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D在

二、三两段,老舍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而“说不出来”,意思是指老舍对北平爱得深沉,言语不够表现老舍的心情。

答案应该是C。对于杜鹃,在文学上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因此,在古代诗词中,常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而老舍在这里用杜鹃作比喻,并不是表达这个意思。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只有爱,没有悲切,老舍说自己真愿“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是表达自己对北平情感的真挚与炽烈。

(四)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1、(第1段) 交代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

2、(第2至3段) 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3、(第4至7段) 运用对比等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4、(第8段) 写出自己对北平复杂的情感,既有想念又有对家园即将沦陷的担忧。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五)归结文章主旨:

1、定对象: 北平

2、定情感: 想、真爱、微笑、落泪、思念、喜爱、想念

3、寻原因: ⑴ 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⑵ 北平的特点——布置匀调

⑶ 北平的特点——物产丰富(花多菜多果子多)

⑷ 北平的特点——接近自然

4、明主旨: 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细致地描绘了北平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更加体现出作者对自己家园的深切想念以及对北平危急的担忧。

(六)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1、作者直接描写北平特点的段落是第4至7段,作者主要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来描写北平特点的呢?

对比的手法 北平动中有静——巴黎太热闹 北平布置匀调——巴黎还差点儿 北平物产丰富(北平带霜儿的玉李)——美国包着纸的橘子 北平接近自然——伦敦冒烟的工厂

运用对比手法更加鲜明地突显了北平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2、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

作者采撷那些贴近普通百姓、熟悉而亲切的凡人琐事,譬如什刹海的蜻蜓,家家都有的“院子”,各种源源不断上市的新鲜蔬菜瓜果等等,这些片段正是他对当时北平的生动写照;又是对深烙在他脑海中的北平的真切反映。而这正是北平的普通百姓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北平的感情。作者所用的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细节处、作者所熟知的地方入手,形象生动地表现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总结:比较之中有偏爱(对比)、细节之中出情趣(以小见大)

比喻之中见挚爱、京味之中显真切

(七)拓展阅读:月光饼 琦君① (2005年沈阳试题)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

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第19篇:《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诵读文本,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交流与探讨,采用“问题讨论”的阅读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爱与眷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 教学重点 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1.诵读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诵读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以逐段诵读为重点,采取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始终围绕

“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②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京味”特色。 2.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文本阅读中,借助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将全文的内容解读浓缩在几个问题中,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学习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录音朗读,自读,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找出文眼,厘清结构,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第二课时:研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理解文题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注意以下字音:

廿七(ni àn ) 黏合(ni án ) 什刹海(sh í ch à) 菜圃(p ǔ) 空旷(ku àng ) 橘子(j ú) 辜负(gū

2.利用网络查找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当代学者评价老舍先生的视频资料,课上交流:①讲讲老舍的童年。②为大家介绍一本老舍的作品。③我心目中的老舍。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解决本课生字词,并提前熟悉作者老舍。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次听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总是萦绕在心头。老舍先生用他朴素的笔给我们讲诉了他对故乡北平那种深深的眷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走进先生的《想北平》去感受他那份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余光中《乡愁》的吟诵,引出故乡这个主题,营造一种浓郁的思乡氛围,为教学创设一个有利的情境。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教学环节一 听读课文,交流信息 1.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章感情。

【设计意图】诵读是本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听读,初步感受。 2.作者介绍

⑴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根据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根据以前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⑵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3.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文章既然是写出来的,那题目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留下对标题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更有动力,更有目的性。 ●教学环节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

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其余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学生读后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是本文的文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朗读之中感受美。关于文眼,原来学《荷塘月色》提到过,统摄全篇感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找到,可锻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总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厘清结构

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读文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

教师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得深沉 爱的理由(第4—7段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第8段 ——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散文形散而神聚,依据文体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积极性,以文眼为切入点,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教学环节三 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学生快速自读第一部分,作者说:“可是,我真爱北平。”他是怎样定义 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 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 学生思考,用横线画出,并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 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 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 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设计意图】依据原文回答,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更易学 生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的特殊。 2. 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 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 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明确: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 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 也达到了这种程度。 在文章中,作者反复四次诉说自己的“说不出”,正是爱到极致的表现,反复强调, 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正是情到深处反无声的表现。 【设计意图】仍在文中第一部分,学生能理解,但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力。同时也让学生去分享老舍对北平的爱,感受他不是“写”北平,而是“想”北平。 3.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学生速读最后一段。

明确: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设计意图】熟悉了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4.那么,老舍为何如此地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呢? 学生默读 4-7 段,研读这四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可 找出反映这些特点的句子,也可在段中提取出“关键词”。 学生分四组讨论合作交流后,综合本组意见,选派代表回答,展示本组答案。 明确:①第四小节中“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相比,有空寂处,但又是空而不旷;“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比,热 闹中有寂静。总之,“动中有静”是北平的特点。 ②第五小节中“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在它处处有空儿,可 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这是在继续把北平与巴黎比 较,这三句中“关键”是“自

然”,它突出了北平布局匀调的特征。这就揭示了北平的另一个特点“人为之中显自然”。 ③第六小节中“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那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是 北平城的特点。 ④第七小节中“它里面,无工厂;外面,紧连园林等”“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 见南山的”。“接近自然”也是北平城的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 了北平的好处。 板书:①动中有静②人为之中显自然③花多菜多果子多④亲近自然

北平每一个特点都显出了“中庸”意味:既热闹又清净,既人为又自然;既有 大都市的阔大又能有农村的花菜果子,既是大都城又能优游闲适,总之,北京是 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其实,北平的众多特 点有着共性——接近自然,北平是理想的适合人居的城市。 【设计意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老舍先生感情的来源,让学生 揣摩语句,把握关键词,理解这部分内容。 在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中, 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用问题探讨的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 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 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三)课堂小结(约 2 分钟) 老舍对北平的爱刻骨铭心,他通过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了他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对比的方法,历数北平的好处,写了北平的 物产,写了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款款 相思。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进一步强调学习重点。

(四)当堂达标检测(约 5 分钟) 作者在文中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 爱。细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作者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检测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落实教学目标。

(五)作业设计(约 1 分钟) 1.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熟读,加深领悟作者情感。

2.人们对家乡总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文化 现象,以“我家乡的……”为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 【设计意图】两道题一方面加深巩固本节课内容,另一方面拓展延伸,锻炼 学生的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

第20篇:《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但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