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语文作业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0 08:37:4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设计作业

语文教案设计重创新

2010级在职教育硕士 曹仙瑜

[摘要]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古人曰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用这个“预”就是做好课前的准备 ,主要是编写教案。教案贯穿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忽略了教案的创新设计,教案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有的教案是万能型的,无论什么课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教案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依据这样的教案上课,教学效果是低效的。今天的语文教学面对的教材、课堂和受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而不能只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今天,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案,而不是只考虑教师的教,才能设计出创新型的教案,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要创新 教学过程要创新 教学内容要创新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古人曰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用这个“预”就是做好课前的准备 ,主要是编写教案。教案贯穿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忽略了教案的创新设计,教案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有的教案是万能型的,无论什么课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教案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依据这样的教案上课,教学效果是低效的。今天的语文教学面对的教材、课堂和受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而不能只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今天,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案,而不是只考虑教师的教,才能设计出创新型的教案,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教学目标要创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制约着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中心论”,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机械的呈现知识,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对教学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有的教学目标甚至冗长繁琐,吞噬重难点,表述不明,无法关注学生创造力的生成。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科学的创新的确定教学目标,做到重难点突出、难易适中、各章节相互协调、实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几方面我确立了几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例一:《小石潭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例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列宁格勒的树》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教学重点 :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教学时数 :

1课时。

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创新。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首先语文教学过程要重视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可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春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破土而出的嫩芽、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蜜蜂的嗡嗡声;再俯视脚下那松软的冻土,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春天的景,春天的人,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这些将化为语言文字,学生也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还会尽情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一次作文课,我跟孩子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外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排好队走出了教室,一边走我一边指着校园的树说:“这些树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现在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我看见树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几片尖尖的绿叶。”“我看见„„。”接着来到公园里,有的孩子就嚷起来了,“快来看,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老师,那一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真美呀!”有些女同学张开双臂自我陶醉地仰望着天空自由地旋转着,时而大声地叫着“燕子、燕子飞来了!”时而跑着追逐花蝴蝶,这一堂课老师没有组织回教室,而是就地坐了下来,开始回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找春天》。出乎意料之外,大家都争着抢着说,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孩子此时也说话了。从这个活动课中可以看出,作文的内容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这种真实具体的情境里,学生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而且句句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加快提高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内容要创新。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教师思维个性、闪耀其独特的思维亮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它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首先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陶冶的教学风格,其特点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 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以情促知。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知识结构有相当的 广度和深度,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在授课时能旁征博引,使学生从诸多的材料中得出结论,或启迪想象,发展智力;思维敏睫灵活,善于演绎和分析,形象思维占主导,对待学生答问幽默风趣;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鼓动性和感染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情趣横生;非语言表达机智幽默,滑稽有趣,富有蕴含性。学生在教师的幽默教学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得到哲理启迪,逐步养成了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热情、开朗的性格。另外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换。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即便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善于运用图表勾画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层次关 系,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即以感性促理性。理论的阐述富有情感,达到情知交融,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知交融。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案创新对有效地实施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要创新,要做到重难点突出、难易适中、各章节相互协调、实现“以人为本”。教案内容要创新,教案要着力于凸显备课主体的思想魅力、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教学过程要创新,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教案创新必将引发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型,充分解放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高明珠.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河北鹤壁工贸学校.教学与管理.2003.[2]潘涌.教案创新:解放教学创造力.教育科学研究.2008.

推荐第2篇:语文教学设计作业

《老王》教学设计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 震撼

叙事 琐碎平淡

《老王》教学反思: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推荐第3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作业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作业

案例研究1.

怎样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下面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1)怎样对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掌握语文工具和陶冶思想感情是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任务,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不是附加任务,应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是统一的,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方案的主观性和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性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前进和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主要应该做到的是以下几点。

1.符合社会要求、国家要求

语文教学方案要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

2.适应学生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运用语文和掌握语文的规律,切实可行;能反映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

3.适应教师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能够反映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运用语文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调整教学,并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4.寻找各种需求的契合点

语文教学方案要从实际出发,整体考虑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与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之间的统一,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3)三种不同设计的理解:

《狐狸与乌鸦》一课的三种不同设计中,应该是第三种比较好。因为只有这一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争论,辩明是非,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案例研究 2.

“能够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据此,谈谈你对下面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及评说有什么看法。

答:这位老师的态度是诚恳的,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老师没有斥责,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契机,积极鼓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后,获得了独到的见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积极性。这个老师的作为符合了 “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这一新课程设计理念,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案例研究3.

联系下面的教学设计,谈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答: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厘定目标,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涉及理念、目标、内容、性质、方法等各个方面,主要有: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为设计理念,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②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感悟成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考虑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念,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这样,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做到了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策略方面,设置了\"深情朗读,品析语言\"教学版块,朗读前先让学生体味,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的亲情,还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选择音乐,其实就是让学生定朗读内容的感情基调,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的朗读会更容易动情、入情。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并以四人小组方式,不仅感动自己,同时感动他人。这样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提高了朗读水平。而在\"回读课文,感悟成长\"板块的设置,让学生会从“严”和“多鼓励”等方面归纳父亲教子有方,其中《城南旧事》电影剪辑的播放,让学生从影片中再次感受浓浓的父爱,并理解父爱,从而让学生感悟成长。这样就做到了阅读教学策略所要求的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等事项。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着:是这篇文章让我们想起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我们有时不得不送走一些人,他们美好的品质都将镌刻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催我们前进。带着我们的亲情,带着我们的责任,我相信有了亲情的支持,有了无私的人对你的关爱,你的人生会走得更好!

推荐第4篇: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作业设计

(打印本要求,并贴在语文书封皮内夹页上)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方便大家按时完成语文作业,达到巩固和落实语文课堂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我们特设计了下面的语文作业。请你们仔细研读,用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它。

【每日作业】

1.语文读本:(一日一文:字词积累必做;文后习题、精段赏析、摘抄仿写、心得感悟等根据老师要求任选一项完成 )

2.文言助读:(一日一篇:10篇1测,主要落实字词解释) 【周末作业】 1.红对钩两篇:(对照答案,认真修改)

2.随笔一篇:(内容不限,自由创作,可参考 《初一语文用书 作文》) 3.课外诗文背诵每周5篇(国庆节后发给同学们):(放到单元检测内测查)

【每月作业】

名著阅读,每月两本,月底检测(初一第一学期所有必读书目见《初中语文学习指南》第4页。时间充裕的同学可以按照要求提前阅读)。 9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格列佛游记》 10月:《爱的教育》《童年》(可再选读《在人间》

《我的大学》) 11月:《绿野仙踪》《伊索寓言》 12月:《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日记》 【早读安排】

朗读(课文或文言助读)、背诵、默写、(书上要求背诵的和课外诗文背诵) 【达标检测】

1.基础检测(词语、文学常识、诗文默写)

2.单元能力检测(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包括诗文背诵,名著阅读题等) 【两点建议】

1语文作业需要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自学能力。 2建议开展每日读名著半小时活动。

推荐第5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徐 斌

学习《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

二、第三章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简要说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有哪些?

答: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它具有教学方法的一般特点,包括两重性、多样性、适应性、发展性、层次性等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显示出综合性、活动性、随机性等特点。

(1)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受制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语文教学是复杂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各有差异,教师各有特点,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多有不同。所以,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注意凸显以下三点。一是教法与学法统一,突出学法;二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举,倡导探究式学习;三是发展智力的教学与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教学互相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互相结合,超越理性主义,把智力与情感统一起来。

(2)语文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共同组织的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要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导向性,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促进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习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发展相联系。

(3)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 语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多变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随机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要求在教学的非常规变化中,及时调整改变方法,以适应教学变化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是调适、创生过程和发展、完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课前设计、课中现场设计和课后反思设计三个阶段。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教师在备课时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准备应变办法;上课时,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进程和方法,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为进一步的教学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实现课前设计与现场调试、课后反思的统一。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答:教材内容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对文本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教材编写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其方式有:忠实传递、适当调整、创生开发。三种方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局限,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要适当选用。

(1)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忠实传递

- 1(4)发挥教师作用:教师一定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要及时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

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词激烈是有论敌等。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实施)教学。

4.请你结合某个教学案例,谈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文本内容的解读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即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内容解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不偏离文本;而文本内容解读的主观性则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差异性,并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再创造性成为可能。

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当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内容时,语文教师不仅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解读文本内容。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其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从多角度、多需求、多层面与文本进行的对话交流。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完成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任务。

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教师错误地地解读文本内容,偏离文本内容,却将偏离的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当作对文本内容的创生。为避免无价值或负价值的误读,解读文本内容,就要注意还原文本的语境、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1)还原文本的语境

任何言语作品都是特定语境中的产物。然而,随着文本的生成,语境因素自然消失。“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是言语接受者通过言语‘破译\'言语本身所包含的语境信息,也就是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22]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生成的语境,在对语境的还原中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中的“镇定自若”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身处险境,临危不惧,更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中,我是这样围绕词语设计教学的:“镇定自若”是什么意思?哈尔威船长在什么情况下镇定自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有什么表现?你从该词读懂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整体分层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情感内蕴丰富的文本,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关乎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

例如《马说》一文,表达了韩愈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并发出反问:“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得有理、有力,充满着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将作者的愤懑表达得极为强烈。但有的老师在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得可怜兮兮、满腔委屈,而愤激不平之气全无。文章的感情基调出现了错误,则对文章的理解难以准确到位。

(3)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

语言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关键抓手,因为意义贮存于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揭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感情、态度转换生成与之大致相应的语言,产生文本。读者理解

- 3

推荐第6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学习《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第

二、第三章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简要说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有哪些?

答:(1)教学方法的性质: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门路、程序等的总和,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特点: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它具有教学方法的一般特点,包括两重性、多样性、适应性、发展性、层次性等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显示出综合性、活动性、随机性等特点。

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教学方法的两重性指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积极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讲授法节省时间,便于教师控制教学的速度、进度、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答法容易引起注意,活跃思维,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但不利于传授系统知识,不利于解决难度大的问题。讨论法有利于加深理解,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培养思考能力,但不易控制教学,需要时间较多。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可胜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情景,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阶段、相同的教学情景,也都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指的是: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适应教学目标、适应教学内容、适应教师、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环境等。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教学目标和内容、适合于所有教师和学生、适合于所有教学环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性指的是: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是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例如: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法等,其二是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运用讲授法时以姿势助说话、授之以法、设置悬念、辅以其他手段和方法、发动学生参加等,现在的讲授法已截然不同于过去的串讲法。其三是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并进行理论升华形成比较定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具有层次性。根据方法的层次结构原理,我们很容易看到教学方法的层次等级:原理性教学方法——一般教学方法——学科课程教学一般方法——学科课程教学各阶段(方面)方法——学科课程教学细部的具体方法。原理性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一般教学方法是广泛适用于学校各门学科或多门学科教学的方法;学科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同某一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是不同学科各自具有的特殊而具体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受制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语文教学是复杂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各有差异,教师各有特点,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多有不同。所以,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的活动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共同组织的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语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多变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随机性。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的机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要求在教学的非常规变化中,及时调整改变方法,以适应教学变化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答:(1)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忠实传递。教师开发和创生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解读文本内容,分析教材内容,预设教学内容。在现实课堂中,教学内容首先可能是对教材内容(教材处理下的文本内容)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转交到学生那里。

(2)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不断地得到补充与修改,甚至可能会“改弦易辙”。 教学的机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面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语文教师要认真准备,灵活应对,把预设和创生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枣核》一课时,讲到朋友在后花园中栽种了垂杨柳和睡莲,原本我可能只考虑到这是代表他对家乡的思念,没有往更深入的地方去考虑,但在上课时,有学生提出这两种植物有没有什么意义,我忽然想到,“柳”和“莲”还有“留”和“恋”的意思,古汉语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于是,这堂课上,围绕这一话题,我和学生探讨了关于古诗文中柳和莲的含义,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也加深了理解。这时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没有预设到的,而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生成的。当然,这种生成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性。假如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即使提出问题了,教师简单敷衍一下或者自己给出答案,都将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与文本内容。教学内容还可能既不同于教材内容,也不同于文本内容。这样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地偏离文本内容与教材内容。比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体会韩麦尔先生对于法国语言和对祖国的热爱,师生对老舍《四世同堂》祁瑞宣在开学的日子会“靠着墙根,他低着头疾走……”的原因的讨论,这些既不是教材内容,也不是文本内容,但它是基于文本内容而来,是在文本内容基础之上的创生,这种创生源于文本,但不局限于文本、不局限于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运用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良好状态。

3.讨论法是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讨论法有利于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中设计(实施)讨论法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语文教学中设计(实施)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讨论话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既有思考价值又有明辨需要。这些问题往往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讨论的内容一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有话可说,能学有所获。讨论的内容可由教师、学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

(2)分配讨论时间。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保证讨论的时间。要保证归纳总结的时间。

(3)营造民主氛围。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对争论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地下结论,不要急于作评论,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发言,勇于求异。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加以归纳、提升。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的、有创见的意见要充分肯定。 (4)发挥教师作用。教师一定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要及时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

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词激烈是有论敌等。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实施)教学。

4.请你结合某个教学案例,谈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解读文本内容,就要注意还原文本的语境、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1)还原文本的语境。任何言语作品都是特定语境中的产物。然而,随着文本的生成,语境因素自然消失。“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是言语接受者通过言语‘破译\'言语本身所包含的语境信息,也就是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生成的语境,在对语境的还原中理解文本内容。苏教版八上第三单元在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要求学生通过对浓浓亲情的体验,认识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达到“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从《背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省略,作者的回避(如有一个材料说,他是在家乡工作了,工资却被爸爸去拿了,而不愉快,才促成了他写这一篇表示忏悔的文章)。从文章中看,写到父亲与他的矛盾,“触他之怒”,“待我不如往日”,“我的不好”,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作者选择了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这个事例,来表现父子之间那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中,要还原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让学生在种种合理的猜测中来体悟情感,从而懂得“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2)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情感内蕴丰富的文本,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关乎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

在教学《再别康桥》时,要让学生弄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他说是到康桥的河边上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说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记忆深处的,不是在表面的。所以要向“青草更青处”去追寻。梦是美好的,充满了诗意的,诗中一系列美妙的词语可以作为证明(清泉为虹、碧水为柔波,杨柳为新娘),那梦美好到他要唱歌的程度。

当他写到“载一船星辉”,要唱出歌来的时候,好像激动得不能控制自己似的,但是,他又说,歌是不能唱出来的。这表明了这是诗人的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欣赏,有个重大的特点,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轻轻、悄悄,不是为了惊动校园,而是相反,他强调的是,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

懂得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体验最后一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美好情感的层层渲泄,正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而正是在这样的把握下,学生也才能理解作者离别时那淡淡的忧伤。

(3)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语言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关键抓手,因为意义贮存于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揭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感情、态度转换生成与之大致相应的语言,产生文本。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抓住文本的语言,仔细体味、认真揣摩,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有些教师在理解文本语言时出现了偏差,就会误将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体验和感受当做正确的,结果导致对文章内涵的错误理解。

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将之和环境保护的课混淆,但语文课毕竟不是环境教育课,因此在与学生探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第9段中对内蒙古草原的描写,第11段中对儿子蹒跚学步时的描写,这些美好的画面如果学生能好好品味的话,应该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得对美的追求,以及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环保。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文本的主题是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本的灵魂。它渗透、贯穿于文本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本中所反映事物、人物等描写对象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对文章主题的错误解读只能导致结论的谬误。

例如:《阿里山纪行》一课中,作者描写了神木,在指导学生“神木”之所以被称为“神木”的外在原因和,再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还要让学生感受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推荐第7篇:语文教学论作业:《背影》教学设计

请比较以下关于《背影》的教学设计,至少选择其中两篇,谈谈你的看法。

《背影》教学设计

张广武 【设计思想 】

《背影》是传统篇目,其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笔者在教学这个名篇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和体会文章的复杂情感,包括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及儿子对父亲的复杂的情感,特别是经历了从不满到感激到思念的变化过程,探究这感情的变化原因,以期从中发掘出父爱、中年情结及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

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

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教学方法 】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 1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我们眼中的父亲———走近父亲 导语设计:

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老师是一个做父亲的人, 很关心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印 象,所以,想先听听你们对自己父亲的印象是怎样的。

提示:父爱是慈爱与威严,果决与优柔,坚强与软弱, 伟大与渺小等等交织着的博大深邃的爱。 有一句诗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的深意很值得咀嚼。而将父亲的背影演绎得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二、学习“背影”,整体感知 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字词方面应该没有什么疑难了吧? 那就让我们先从题目学起吧。 文章的题目是“背影”,请同学们看看,文中写了几处背影? 请同学先在文中标出,再给每一处的“背影”加一个修饰语。

提示:文中一共写了四处背影。 第一处(文章开头),不能忘却的、最难忘的背影等。第二处(第六段主体部分),望父买橘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等。 第三处(第六段最后),混入人群的、远逝的、惜别的背影等。第四处(最后一段),晶莹泪光中的、思念的背影等。 请同学们再简单说说四处背影间的关系。

提示:第一处在开头直接点题,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统摄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处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具体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紧接着写了父子分手时的背影,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 最后再提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三、主体部分的分析学习

下面一起学习主体部分,看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抓住了人物特征性的“背影”来写人物并表现 主旨的。

1.抽生朗读第六段,体会感情。

2.评析学生的朗读:语调、语速和轻重音的处理。3.分析“背影”特写好在哪里。

1 提示:

(1)善于截取典型场景画面 。

(2)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感人的细节描写。 (3)营造了特定环境、特定场合。

(4)词语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文中 “探”“穿”“爬”“攀”“缩”“倾”这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外型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蕴涵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一腔爱子之情。

总之,散文贵在真实,真实使散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个背影真实、含蓄、感伤,描画出一段打动了读者的“伤心”情景,正所谓“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经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品味父子感情,特别是儿子情感的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这个买橘子的背影之所以感人,除去上面所说的写作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作者在文中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阅读《背影》,我们总会被文中那浓浓的至爱亲情所深深打动。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父子分别有着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文句进行品析。 提示:

父亲:体贴,慈爱,无私,想念。儿子:不满,感激,自责,思念 可以说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一直是体贴而无私的,但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重点学习最后一段文字,教师范读,从感情上给学生以熏染。 再从文中找句子,揣摩父子关系的一度紧张以及多年以后,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并和父亲一样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个人奔波及社会动荡以后,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接到父亲的那封信时,更是百感交集,“情不能自已 ”,写下了这篇至情之文。如果说父亲的那封家信是递给儿子和解的橄榄枝的话(朱自清与父亲关系恶化,一度曾经到了决裂的地步,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相关的语句,并引导他们查看相关资料,如朱自清传记等),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做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篇忏悔书。化用鲁迅的诗句,我们可以说:“历尽奔波父子在,一信一文解宿怨。”当年父亲送作者的时候,已经满怀着对他的挚爱,只是作者当时还很难领会, 总觉得父亲“迂 ”,唠叨。而当八年后,作者也做了父亲,在父亲家书的引发下,对父爱以及父亲的一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 自己五年多来的奔波漂泊生涯(从1920 年至 1924 年 , 北京大学毕业后的朱自清为生计四处奔波,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上虞、宁波等地辗转任教),凋敝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年的“五卅”惨案,都给作者以巨大的哀痛。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感到了人世的凄惨与人生的悲哀,所以何以聪举《背影》为例,说它“通过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整个灰暗的世态”(《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1962 年8月18日《文汇报》)。也就是说,文章写了父爱,同时也写了“父亲”这个角色,更有普通人的命运,值得我们去深思。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及早地理解父母之爱,不仅能感激他们的挚爱,同时还能原谅理解他们的唠叨、迂腐甚至是无端的怒火。我们的父亲是社会家庭的脊梁,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的重负,又有个人的喜怒哀乐; 他们有时是那么的高大,有时又是那么的渺小;有时是那么的坚强,有时也显得那么脆弱;他们是慈爱的,但有时又是那么的严厉甚至是难以理喻:所以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希望同学们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报答他们。(齐读最后一段课文,深化对文中情感的领会)

五、为父亲写一句献词:父爱是 __________ 在品读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爱之后,请同学们用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对父爱的认识。 2 可以从课文和生活两个方面去寻找诗意。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文章说,“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也可以说,“父爱是病床边/爸爸焦虑的眼神”。 提示:

父爱像高山,巍峨高大;父爱是大海,深沉雄浑;父爱像部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父母至爱能有更多的理解, 不要非得像古人说的那样: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后奉献给大家刘墉散文《点一盏灯》中的名言,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这世上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爱得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来自前人的爱有多么伟大!”

《背影》“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

施黎明 【设计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体悟到这种情感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的,本设计以“情”为主线,通过设置情境——感知亲情——感悟亲情——表达亲情等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设计步骤】

一、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着力表现的是什么,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致达成以下共识: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初读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多加评论。

二、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感受亲子之爱

1.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文是通过着力描写什么来表现主题的?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文章通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题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讨论下

列问题: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②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明确:总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3.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目的的?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阅读体验: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父亲,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在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当时的穿着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这和当时家中光景惨淡有关。但值得注 3 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惨淡光景下,我却有一件“紫毛大衣”。爱子之情可见一斑。“父亲是一个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台的艰难。

背影的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中还有父亲的几句简短的话,朴实却很感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觉得自己还应为孩子做点什么,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父亲担心儿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4.再次深情朗读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还有三处提到背影,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6.刚才同学们已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语言虽简洁朴素但很感人,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领悟念父深情

1.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已经感受得比较深切,父亲的背影也已镌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与父亲分手之后就写下的呢?时隔多少年?(七八年) 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记忆的触发点,让他情不能已地写下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齐读信件内容,点拨关键语句。(恐大去之日不远矣)

4.静心体会作者当时读这封信时,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应是怎样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感动、怀念,又有对当时因年轻不大理解父亲一片深情的自责。) 5.作者自责的心情可以从文章的哪些语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年轻时,个性张扬的我们也许会不懂得父母那蕴含在细微言行中的深沉的爱,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为人父母时,甚至是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感恩,但这时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去发现和理解他们,并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三、回首课文,深入探究 《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情景,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也朴实简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动,此文也成为抒写父爱的经典名篇。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品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可从文章语言、思想感情、材料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 进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达真情

1.朱自清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到父爱,从而感念父爱。生活中,也有太多的“背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理解。

它或许是清晨你走出家门时的一声叮咛,或许是你遭遇失败时的一个拥抱,或许是你临睡前的一杯牛奶„„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捕捉到父母这些具体细微的言行中所包含的深情。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请把它写下来,与我们共享。 2.推荐课外阅读篇目《父爱如山》。请同学们课外主动找来阅读,适当做些读书笔记。

《背影》教学设计

程日东 【教学理念】

人们在阅读《背影》一文时,常常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体会“背影”无穷的内涵: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和美学的等等,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心理体验之中。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尤其是在思考诸如“背影”意象的生成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的意象。 《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和“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背影”和“泪水”如此紧密地结合,是作者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再现。 《背影》中,作者的审美观照,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的代言体。“泪水”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虚拟物。二者缺一不可。

文中“父亲”和“我”双向的情感变化,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如果仅有“背影”这一意象,还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义深 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参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基于此,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应该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人说,这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不仅是从朱自清的心底唱出,而且也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它又是一坛酒,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现在我们一起来打开这坛酒。

二、感知:吟读全文

请学生围绕主问题轻声吟读课文。 主问题:文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设计意图:朗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情感。教学选择“吟读”(轻声诵读),是由课文“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决定的。

三、研读:思维跟踪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下列主问题。

主问题:在这一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呢? 明确:宽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由“文中的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一问引入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探讨。

四、重点:聚焦“背影”

请一生朗读第6 自然段,要求读得低沉,略带哽咽。然后要求其他学生用“这是一个 的 背影!”的句式说话。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非常劳累的背影、沉重的背影、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五、深入:背影的“背后”

请学生带着思考跳读文章,回答问题: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

示例: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一双流泪的眼;背影的背后,是感激;背影的背后,是悔恨;背影的背后,是理解,等等。

背景材料介入:据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这可是个肥差;他也是一个带有旧式家长礼法色彩的父亲。一方面,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家境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他曾写信指责儿子没有管好妻子。后来因为多种原因,他被解职了;家境更是大不如前,家中几个孩子要读书,连老母亲的丧事费用都靠借债和变卖典质。办完丧事,他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车站。就在这一次,朱自清看到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背影”的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复杂的情感都在“泪水”中表现了出来。 师:可见,在“背影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同学们还有新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以“背影的背后”为着手点,介入背景介绍,让学生真切“感知现实的残酷,体悟人生百味”;美读“唉”字,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体悟人生。

六、延伸:亲情体验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也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钟爱,有些自己本来不在意的事情,相信此时也会浮现在眼前,令你思潮翻滚,乃至流泪„„

今天有一个让大家直接向父亲倾诉的机会,请拿出你们的手机(课前通知带手机),给你爸爸发一个短信,说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在黄磊《背影》的音乐声中,学生发短信。)

歌词呈现: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 眼看天气秋了/叶子在哭了/ 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 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

设计意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大胆地设计了“手机短信”的真实情节,而非虚拟。觉得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畅快宣泄,让心灵得以震颤。

七、结课:以情换情

师:同学们,父母之爱,是最熟悉的“陌生”之爱,很多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更别说表达这份爱了。朱自清先生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这一独特视角为刻画重心,又以充盈“泪水”的双眸追寻和审视,构成了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成就了这篇文 章独特的艺术运思。其实何止父爱、母爱,所有的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但如果失去了你一定会觉得珍贵,请仔细回味这记忆中的珍宝,用你们的笔,更用你们的心 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

《背影》探究式教学设计

申林静

“探究式学习”基本模式是:教师创设“ 情境”——学生明确“ 任务”——通过“ 探究”和“ 会话”——完成“意义构建”, 核心目标则是变“教我学”为“ 我会学”。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这样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也有良好的作用。基于上述探究式教学理念, 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背影》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 1.导入:《背影》是现代散文名篇之一。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仅 1500 余字, 但自发表至

6 今, 广为传诵, 历久不衰, 深受读者喜爱。它写于 1925 年, 那时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 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产生了这篇描写父子亲情的优秀散文, 使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2.呈现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呈现教学目标可以避免学生将“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 增强目的性和方向感, 同时也能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和评估。通过对散文《背影》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①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②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③学习本文平实、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语言风格。

④掌握文章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 体会其效果和作用。 ⑤弄清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问。

3.学生自读文本, 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 要求他们自主地疏通生字、生词, 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 初步体会文章中所刻画的父子深情。接下来,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任何疑问, 使之参与到学习中来。经过引导和鼓励, 学生会提出问题, 比如: ①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 ②看不出来作者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是什么。

③对父亲的背影, 作者因为感动而流泪是人之常情, 会有什么表层和深层的原因区分呢? ④父亲横穿铁道去买橘子可能会很危险。 4.教师引导, 就问题进行讨论: 【第①个问题】 教师提示: 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 (引导的目的思路: 父子深情。) 通过什么来描写的? (引路: 背影。) 怎么偏偏描写“背影”, 而不写父亲其他的形象如微笑、叹气等?(引路: 背影特殊, 最让作者感动。) 什么情况下父亲的背影最让作者感动?(引路:买橘子时。) 那父亲的“背影”是不是父亲在买橘子时呈现出的一个具体特征?(引路: 是。) 现在能理解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了吗?到这里, 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理解《背影》是抓住了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特定环境) 的背影(典型特征) , 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刻画, 表达作者对父亲爱子情深的行动的感激之情, 体现了父子深情。

【第②个问题】 解答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对这个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背影”和“流泪”。

文中写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引路: 哭, 流泪。) 再仔细读课文, 看哪里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流泪”?(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 4 处写“背影”, 4 处写“流泪”。) 是不是每次描写的作用和蕴涵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呢?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他们自己概括出结论。然后呈现关于 4 次“背影”和“流泪”描写的详细资料: 全文 4 次写“背影”, 4 次写我的“潸然泪下”, 乃是全文的总纲。 一写背影是回忆往事, 召唤感情, 造成悬念。

“我”的祖母去世了, 父亲也失业了, “我们父子”回家借钱办了丧事, 之后“ 我”就要到北京念书而父亲则留在南京找工作, 这时的家庭光景很是黯淡, 前途也吉凶未卜, 一切都很艰难, 而“我”却要和父亲分离, 所以格外伤感心酸, 以至“流泪”。 二写背影是父亲为“我”买橘子。

7 父亲穿过月台, 他步履蹒跚, 动作迟缓, 体态肥胖,穿着臃肿, 这些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面对父亲这样的“背影”, “我”只有让感动留在心里, 让眼泪一泄为快。这里有 4 次简短却含义丰富的对话: “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头没人。”对已经 20 岁且去过北京不止一次的“我”, 父亲还是如此担心, 还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孩子, 担心别人照顾不好, 担心“我”车上饥渴, 担心“我”路途不安全,如此种种都体现出父亲爱子的天性, 其对儿子的怜惜、体贴和不舍都在这简短的几句话里表露无遗。以至于父亲转身离开, “我”难以抑制的眼泪汹涌而来。

三写背影是父亲混入来往的人群中的“背影”再也找不着了。

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个爱“我”的父亲,“我”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 留恋、难过, 甚至害怕,三言两语难以描述, 泪水于是又来了。

四写背影, 照应前文, 为“父亲”的衰老担心, 见不到父亲的伤感使“我”的泪水又一次涌来。此时“ 我”已经身为人父,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父亲这么多年来回奔波, 早年做过大事的他晚年却如此颓唐, 和以前那个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他“ 大去之期不远”, 却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所以, 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对父亲的殷切怀念溢于言表。

让学生思考描写“背影”和“流泪”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引路:平实, 朴素。) 作者的感情是否因为语言的平淡也很平淡呢?结合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概括: 4 次流泪和 4 次背影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平淡、朴素却情感深沉。父亲的 4 次背影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我”的 4 次流泪体现出“我”对父亲爱的感激, 对父亲奔波的怜惜, 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背影”和“泪水”的交织正是父子情深的交织。

【 第③个问题】 这个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更为深刻的本质。教师须先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流泪的表层原因: 对父亲爱的感激, 以及对父亲的怜惜和担忧。然后引导: 是不是只有作者的父亲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的? ( 引路: 不是。) 那是什么? ( 引路:作者赋予了“父亲”更为广泛、更为普遍的意义, 这个父亲的形象事实上代表了天下父亲的形象。)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形象和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父亲”这一形象实质上是千百年来东方文化人伦关系中慈爱、善良, 以体弱多病的身躯扛起生活重压的父辈的缩影。他们驮着历史走来, 又驮着历史走去。尽管历史千疮百孔, 但父亲却用毕生心血爱着我们。应该说, 对前辈的尊敬, 对传统的崇敬是朱自清先生这篇作品的文化意向。也是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

【 第④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现代的眼光, 从独特的角度对经典文学提出了质疑, 这种思考精神非常可贵。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跑题”, 更不能认为学生是在“捣乱”、“起哄”, 而是要抓住这个“契机”, 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对经典的东西提出质疑。同时指出横穿铁路确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但是, 也要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描写是否妨碍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呢? ( 引路: 没有。当时的社会和现在条件迥异, 肯定存在很多差异, 我们应该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不能因此而否认或者贬低文章的内在价值。) 5.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要回归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对课文实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进行重点复习和指导。同时布置课外作业: ( 1) 阅读作家三毛的同名文章《背影》, 比较其与这篇《背影》的异同;( 2) 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通过以上的设计及实践, 我们应该明确: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坚持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扶学生一把, 使他们有一天能够摆脱扶持, 自己走路, 自己完善, 成为自己的主人。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 作业

初三英语教学设计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laces that you visited?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中心内容是谈论中国地理知识,如介绍旅游胜地、名山大川和历史名城,并让学生谈论各地特色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语法内容是用连接词that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 (1)重点词语:

Tourist a number of introduce lie in have fun Fetch come true so……that…… not only……but also…… Be known as think of island license giraffe Break down neck take away rather below Thick plain (2)重点句型: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that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Among them ,the Yangze River is the longest one and the second longest is the Yellow River.It’s a book which introduce China in detail.It’s Mount Tai that/which lies in Shangdong Province.That’s the most fantastic places that have ever heard of.Hong Kong is known as the Oriental Pearl and Shopping Heaven.(3)重点句法:that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掌握新单词和词组:

(2)学习用that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3)学习中国的地理知识

(4)通过学习中国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语言技能目标:

1 (1)听:能听懂有关河流和琥珀的对话和短文

(2)说:能用英语谈论中国的名山大川,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能用英语交流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感受

(3)读:能根上下文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阅读并理解关于中国地理、历史人物和厉害事件的短文;能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以及首字母提示完成短文内容;能根据所学内容,扩大课外阅读并汇报阅读内容 (4)写:能用所学知识介绍中国文化

3、情感目标:

(1)在谈论中国历史和地理时乐于参与并积极与他人合作 (2)通过交流对风景名胜的看法理解他人情感 (3)更深刻地了解祖国文化

三、学习策略:

1、预习和收集相关材料

2、总结定语从句的规律并运用

3、有效地借助自身的历史、地理知识理解英语

4、通过参加课内外英语活动学习中国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

师生问答、讨论、复习相关旅游方面的知识。

T:Hello! Boys and girls .I like traveling.I have seen many places of interest.By the way ,are you interested in traveling? Ss: Of course.T: 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 the Great Wall? S1: It’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of the world.S2:It’s about 4,000 miles long.T:Good.I’m pleased with your knowledge about the Greatest Wall.Today we’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places of interest in china.第二步:呈现

1、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导入新课。

T:We are Chinese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China? S1: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

2 S2:China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T:Good.China is a great which/that has about 5,000years of history.

2、学习定语从句,板书下面句子: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China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将两句合成一句并解释:

China is a great which/that has about 5,000years of history.

3、向学生展示一幅泰山的图片,呈现新单词“tourist,fetch” T:Could you gue what places it is ? Ss: It is Mount Tai.T: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 Ss: It lies in Shangdong Province.T:This is Mount Tai which lies in Shangdong Province.Many touists travel there every year.T:S3,could you fetch me a book named Guides to China ? S3: No problem.T: tourists: traveler fetch: go to a places to bring sth.Back 4让学生听1a并回答下列问题:

(1)Does China have a very long history? (2)Which mountains are mentioned? How aboue rivers? (3)What book can introduce China in detail? 核对答案,写下关键词。 第三步:巩固

1、让学生读1a ,完成1b,并核对答案。

2、选几组学生表演1a。第四步:练习

1、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关键词复述1a。

2、让学生两人一组完成。

3、谈论更多有关中国的地理知识。

4、让学生听录音,完成3,并核对答案。

3 第五步:综合探究活动

1、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知道的名胜古迹

2、挑选几组学生进行汇报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教师巧设问题,循序渐进,逐段理解课文,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灵感,畅所欲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发展,具体体现在:

1、创设情景,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

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会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

2、小组合作,激起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其他组,这种以学生为主进行的小组合作,能有利地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路。

3、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科学合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比较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但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免还有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1、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层次不高,只有语言形式上的操练,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层次,交际面有时过窄,很难训练到全部,基础差的学生往往答不上口,只在一边看热闹。

2、如何正确处理学生能力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4

5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作业

11级中文3班

邢佳雪(赤峰)

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让我们完成的那份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改进,最后才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这第一份教学设计将会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如何做一份教学设计、如何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是最大的。

我觉得这份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将会为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班级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适合本班级的教学活动。都说因材而施教,但是想要因材施教也必须要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材”,要怎么样施教。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觉得会分析一个班级的学情就可以对教学起推动的作用。我认为在我以后的教学当中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根据学生的的特点来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案,制定最适合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不仅仅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中,学习者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触。我觉得做好学习者的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极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提出、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才能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另一个对于我有很大影响的就是课堂上讲的关于视觉辅助工具的那一部分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将来在我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到的。随着现在学校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校的一些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会使用这些设备,并且能够恰当的在适合的时机使用这些设备,这样我们就能把它们作为我们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工具。举个列子来说吧,就像是书写批注,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属性、特征或联系,帮助学生详细的进行学习。照相机功能,能为不同的对象的观察提供方便的操作。我觉得照相机功能不仅仅是方便操作,还更加形象的把需要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课上,我们还学习了要依据教学目标需要分析教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的删减或者添加我们的教学内容,来帮助我们实现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怎样安排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受益者。在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一定要选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仅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也会更加利于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的顺利。

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怎样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内容在课上也有提到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我觉得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有着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导航仪,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以此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不能只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那样将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满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我以后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会难以实现高效的教学。

科上还提到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合不同学习内容学习的不同方法。这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都可以适宜的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比如与背诵或者记忆有关的学习的通用方法有:理解记忆法、快速诵读法、关联词提示法等。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提醒学生使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一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学生使用倾听、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学起来就不会觉得特别的困难,有方法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学会了如何准备一堂完整的课,学会了如何去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更重要的就是这些内容对我以后的教学来说都是助推器,帮助我教学活动的实施。这就是这门课对于我的意义吧。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作业

课题: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学习分数的活动中,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及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

(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几束?

(3)10个蘑菇,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 让学生口答,说说计算列式的理由。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谈话: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个

(出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

提出问题:这篮蘑菇的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2)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篮蘑菇的 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圆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更好。

(3)学生汇报。

方法一: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 方法二:联系分数的含义: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方法三: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个。 提问: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得出:6÷3=2(个) (4)比较方法。

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试一试。

出示问题:这篮蘑菇的 是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适时表扬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2=3(个)”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

1、2题。

1)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摆一摆。先摆8个 ● ,拿出它的 1/2;再摆12个 ●,拿出它的 1/2。

提问:都是拿出 1/2 ,为什么个数不一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整体的 1/2所表示的物体个数不同。 (2)分一分,完成第2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先画竖线分一分,再独立填写算式。 提问:12个草莓的 和12个草莓的 哪个多? 师小结:同一个整体的 和 的个数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的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初学,初步建构

1.课件出示例题场景。(4只小猴分4只桃)

教师提问: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1/4 ),三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3/4)

生:1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1/4,3只小猴就是3个4/1 ,一共分得这些桃的3/4 。

师追问:谁来说说3/4 在这里的意思? 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这些桃的 3/4。

二、比较辨析、自主建模 1.桃子总数改变(总数变了)。

(1)桃子的只数变为“8只”。 (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现在,3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4 。因为有4只小猴,所以要把8只桃平均分成4份,3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3/4。

(3)比较二次分桃情况。(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桃子的总数不同,却都可以用3/4 表示呢? 师生追问:看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分数时,关键要看什么? 2.猴子只数改变(份数变了)。

(1)猴子的只数变为“5只”。 (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把10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共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教师追问:为什么3/4 变成了3/5 ? (2)学生根据要求改条件。

教师继续提问:谁来改变这里的一个条件,但要求还是能用3/5 来表示?

3.师生小结: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时与总数没有关系,与分成的份数和要取的份数有关。

三、多层练习、巩固内化 1.基本练习。 口答:

(1)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课本第69页第2题) 说说每幅图里的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占了几份。

2.重点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课本第68页第1题)

(2)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课本第69页第3题) 组织集体汇报交流。

重点交流第(1)题:第

三、第四幅有两种答案,重点讨论几分之一的那种。

1朵红花是占了总朵数的1/6 ,那为什么2只山羊占了总只数的1/3 呢?(学生明确: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3.游戏。(比一比谁最心灵手巧)

(1)一堆小棒有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2/3 ; 教师追问:说说你是怎样拿得又快又准的? (2)一堆小棒有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 3/4;

(3)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请学生说分数,大家一起拿小棒。(六分之几、十二分之几)

4.情境判断。

猴妈妈要把27只桃子分给三只小猴。

猴子淘淘拿走了这些桃子的1/3 ,猴子乐乐拿了剩下桃子的 1/3,猴子圆圆也拿了剩下的 1/3。三只小猴拿到的桃子一样多吗?

四、课堂小结、全面反思

课题: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认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例图。

提问:认识它们吗?小兔采了6个蘑菇,上一次我们帮助小兔求出了这篮蘑菇的 ,你还记得怎么列式吗?

6÷3=2(个)

追问:它表示什么?(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2.揭题:同学们的记性真好,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1.教学例5。

(1)谈话:我们来看看小兔提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 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2)提问:把这些蘑菇的 分给小兔,要知道分给小兔多少个,该怎样分?

学生先动手用6个圆片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最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 是4个 。 同理,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给小兔2份,所以是4个。(让学生投影分的过程)

(3)归纳算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解决了“分给小兔多少个蘑菇”的实际问题,你能不能把我们刚才动手分蘑菇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列式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 6÷3×2=4(个)

师小结: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给小兔2份,就是4个。

2.分析比较。

(1)出示课前复习的题目及例题。

6个蘑菇,这篮蘑菇的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6÷3=2(个)

②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 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6÷3×2=4(个)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交流想法)

小结:6个蘑菇的 ,就是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算出2份是多少。

3.归纳总结。

在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再乘所需要的份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利用图片自主进行操作,并与同桌交流算法。然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实物投影演示分的过程。

提问:都是拿出 ,为什么拿出来的个数不同?(因为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个数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并讨论:分别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份数分别是几个?

3.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11篇:教学设计作业

教学设计作业: 1.一年的教学实践,写出你们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解决的策略。 2.根据你们所教年级的具体情况,写出你们所教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3.根据实例,写出初、高中不同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4.写出你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和要求。作业要求:第一,每题最好以论文的标准格式形式完成,最好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第二, 1.2.3题每题字数不低于2000字。

第1题: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解决的策略

仿佛转眼间已经工作一年了,但大学生活的种种影像还是时不时在脑海里出现,记忆犹新,在这一年的任教工作中,发现自己对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也有颇多的感触,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有很多困惑,但没找到很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一直都是边教边学边摸索,下面便一一道来。

在教学设计的要求中,我们学校专门给我们教师印发了有要求的备课纸,里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包括考点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作业布置,教学资源。这些是教学设计中最基本的环节,还不够完善,虽然只有这些环节,但是我在设计每一环节的时候还是存在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而且我们在备课时要和课改结合,用新课改方式上课,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非常差,尤其是地理,在贵州,初中地理没有得到重视,初三的时候有没有学地理,与高中脱节了,所以在高一给学生上地理更加困难,必须得备好每一堂课,做好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这真的是难到我了。

教学设计中要求我们写出每一节知识的考点要求,这对于我这个新手教师来说有点摸不清头绪,我对高中的知识还没理清思路和结构,所以对每个知识的考点要求,我得结合学校给的每年的地理高考考纲要求来写清楚考点,但在写的时候还是不怎么明确的,感觉是模模糊糊的。这促使我在教学之余多看书,把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

一、

二、三三本书都仔细阅读,来摸清知识结构和知识点来强化自己。

三维目标的确定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重要的变革, 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课 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可以说,新课程 改革以来,“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教育专家和教师口中。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为什么 要确立三维目标?如何确立和落实三维目标?今天, 我把我收集、整理的有关这些问题与大 家交流。

一、三维目标的确立。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 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 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 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 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 程而最终实现; 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它渗透在知识与 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 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 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三维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 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 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 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但是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 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在进行教学 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往往直接设计教学过程,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 结果。老师教学要有 目标意识,老师要很清楚自己这节课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参到教案,照搬照在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中,虽然在大学时学习和练习过,但写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这两环节,在设计时总是不知道每个知识用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总是很纠结,在教学过程的环环相扣上做得也不是很顺畅。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关键是在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确定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得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理解能力。所以在知识与技能的设计中,我便多参考相关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来确定。而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我大多结合新课改和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来确定,自己逐渐摸索和积累经验,并积极向学校的老教师讨教经验,邀请他们去听我的课,并给我多提建议,来逐步完善教学方法的确定。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中,相对简单,但也不是没有任何疑问,写出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从长远来看,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知识点,所以这还是很有难度的,对于我来说。

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不同的性质。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和解决了,难点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一般学校)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重点学校)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而重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如暂时重点)。它并不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退避三舍,而是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它会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于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在知识系统中和育人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致。教学重点与难点又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内容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而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还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班六七十个人,针对不同的学生来确定重难点,确实让我不确定。我只能搜索和参考确定重难点的相关资料来结合学生实际确定。

对于学生学法的确定,还是得因人而异,但设计的时候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只能从班级的整体出发来确定学习方法。我们因要结合新课改上课,所以一般用的学习方法都是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有关的,但每次都用这些方法学生也是觉得很无聊的,所以我也在尽力摸索出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方法,毕竟他们基础差,得想办法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这些方面存在很多疑问,其他的都还好,自己可以解决。希望在学习了研究生课程后,在这些方面能有所提升,逐渐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第2题 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设计”一词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设计是指在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安排或策划。设计被引人到教学领域后,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成为日益受到重视、适应范围广阔的多学科研究领域。随着人们30多年来对教学设计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根据教学系统的特性,国外学者布里格斯(LeslieJ.Briggs)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瑞达·瑞奇(Rita Richey)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

孙可平,1998)。国内有的学者提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地理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策划地理教学资源和地理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思想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即地理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科学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步骤,并做出系统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它以地理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总之,地理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地理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地理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我们学校学校高一共二十个班,班级分为三类,一类是相对基础最好的班级,二类其次,三类班级学生基础最差。我这一年三个类型的班级都要带,分别是一类的高一(2)班,二类的高一(5)(6)班,三类的高一(11)(12)(13)(14)班,总共是七个班级,超带一个班。虽然学校把班级分类了,但其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基础都是非常的差,算是老师们眼中的“差生”吧!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激情,我有信心,所以我会尽心尽力教好他们。

在接下来这一年的日子里,我竭尽我所有的能力,尽力去教好他们,把我知道的知识以一种合理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由于学生基础差,所以我们平时除了正常上课外,一些班级还会额外选择性地在下午的6:10--6:50之间自主给一些科任老师加一节课,我的地理也有两个班加课了,加课的目的就是多辅导他们。我平时课比较多,一般都是早出晚归的。在正常的上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每一堂课都是认真备课,而且是提前备课,绝不会不备课就上课,这是我的原则,我必须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也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不提前备好课就去上课,会让我特别难受,心里特别不安,经过认真备课再去上课的课堂效果和没备课就去上课的效果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学校给我们新老师每人配了一个老教师来带领我们,指导我们,让我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好,可以从老教师们那里学到很多知识、教学经验和方法。而且学校规定教师每个周除了自己正常上课外,还必须去听本组或者其他学科的老师的课,目的就是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些我觉得我自己在这半年都做得很好,我每周都坚持去听指导老师的课,并邀请她来听我的课,给我点评和指导。虽然听其他学科的老师教课有些知识听不懂,但他们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所以我坚持做了,我感觉有不少收获,在接下来的每学期我都会坚持这种做法,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平时除了给他们讲课外,我还要观察班上的个别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和不好学的学生,多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很欣慰的是,我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让一些不爱学的学生转为积极好学的学生,让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变得认真听讲,看到他们的变化我非常的高兴,我觉得鼓励和疏导他们也是我的份内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所以我在尽力做着我应该做的事。

但作为教师,我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给他们上好课,给他们传授地理知识,所以我得备好每一堂课,所以结合不同类班级的学习能力,我制定出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来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虽然是备同样的课,但不同的班级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让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

首先是在三维目标设计上,对一类班级的要求最高,知识与技能部分一类班级全部都得完成,而二类班级稍微放松一点,三类班级有些知识他们只需要了解即可。过程与方法上,一二类班级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三类班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也学不懂,所以得教师多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其次是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一二类班级尽量先让他们自主尝试找出重难点,然后教师再来补充,而三类班级对于重难点把握不透,他们觉得每个知识点都是难点,都学不透,所以还得老师多提醒他们。

在每课的课后作业或习题的要求上,三类班级都是先自主完成,我再抽时间针对讲解。在讲解中,一二类班级理解力稍微强点,所以简单的题稍微点一下,针对讲较难的题。而三类班级连最简单的题他们也完成不好,所以我会尽量安排时间逐个给他们讲解和分析,由于他们的自觉能力较差,所以课后我会特意给他们安排一些最简单的知识点要求他们去抽时间把握,我随时抽查。对于一个新手教师,一来就面对三个类型班级,所以要说教学设计能拿出个很具体的方案,我还是没那么多把握,我只能说是在摸索中前进,逐步积累经验罢了。

第3题 根据实例,写出初、高中不同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不同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第4题 我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和要求

本门课程是我们研究生网上课程中唯一一门专业课程,所以我对本门课程寄予了厚望,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如下所说。

地理教学设计是上好每一堂地理课所必须要做好的前提,但每每在设计地理教学时,我总是会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犹豫之处。所以我希望在学了本门课程之后能在我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能真正帮到我,比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如何能达到深化,能深入的去接近实际教学而做出具体设计,也就说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模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具体的设计,能真正设计出切合我们学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案,因为我现在就是很犹豫很徘徊,不知道自己的教案要怎样去设计才能符合他们的水平,真的很希望在学了本门课程后能有所提升。

第12篇:四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观潮》综合性学习作业设计

回春香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于是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选做作业——“我要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再和大家交流。”进一步细化落实,引导孩子开展“钱塘江潮文化研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作业设计如下:

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通过网络、书籍查询等方式,收集介绍钱塘江大潮成因的文章、宣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经典美文,展示学习成果的日记、作文、绘画等作品。请你在爸爸妈妈的帮忙下办一份手抄报,办一回小编辑,祝你成功!

给你一点小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办报的流程如下:

1、准备:

白纸,文章,给报纸起一个你满意的名字。

2、设计:

用铅笔打上底格,开始设计好报纸,画出文章和插图的大概位置。 3、动手写或抄文章,为文章配上插图。

4、修饰:

文章整理,为插图上色。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保持报面的整洁,文字和插图能生动些,最好能有自己的一点创意!

“手抄报”这种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形式,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淋漓尽致地创新。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筛选,也可以选取自己得意的作品,自己设计版面、自定刊头,从刊号、文章选取、排版设计、撰写、美工、修订等一应独立或合作完成。这样的作业注意层次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践性,渗透开放性。练习时,引导学生融情入境,把学语文活动真正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现、探索、揣摩、推想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有了更精彩的施展舞台。

第13篇:二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二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田字拼音写字本

1、2——练写每课要写的生字及组词。

课文薄1——周记。学生练习写短语句子。

课文薄2——造句和仿写。学生练习写短语句子。

田字拼音薄1(堂上听写)——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田字拼音薄2(家庭听写)——了解学生在家学习巩固字词拼音情况。

第14篇:语文作业设计意图

语文作业设计意图

《纸船和风筝》 作业设计及意图

【作业设计】

A、读写积累——基础题

1.字词积累(可以任选一项,也可以两项都选)。

(1)注意执笔和坐姿,抄写词语1-3次,难写的、带有生字的词语多写几次。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

(2)注意执笔和坐姿,听写词语。写完后,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改正后再写几次。

2.句子积累(任选一项)。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爸爸妈妈合作寻找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

B、阅读感悟——拓展题(完成不限时间)

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我有友情要出租》《我是霸王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月亮狗》等都是关于友情的优秀作品,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这些绘本故事,与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并谈谈阅读感受。

C、综合运用——实践题(任选一项)

(1)收集一些团结友爱的格言、谚语,做成漂亮的书签,想和谁做好朋友就送给谁。

(2)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小矛盾、小误会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你的小制作(纸船、千纸鹤、风筝、花瓶等)上送出去吧!

【设计意图】

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整合性和趣味性。

1.基础题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梯级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让学生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自评),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父母评),正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

2.拓展题中,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目,让学生不受时间限制地阅读绘本故事,既是一次次阅读,又是一次次心灵的“盛宴”。长期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书籍的世界,并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3.实践题中,将语文学科与美术、手工学科整合起来设计作业,给作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笔画一画和写一写,互赠礼物,这就打破了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使作业和生活接轨,故事的教育意义也就在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了体现。

第15篇:八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规划

一、指导思想:减负高效、分层要求、丰富样式、增强趣味、锻炼能力。

二、作业种类:

1、抄写:重难点字词、现代文,文言文经典文段、古诗词

2、默写:大纲要求掌握的字词、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可分层提出要求)

3、思考问答:重点的课后研讨与练习

4、小练笔

5、练习册(《基础训练》)

6、课外经典阅读

7、作文(包括周记与大作文)

三、批改形式:

1、写在作业本上的作业,包括:抄写、默写、思考问答题、小练笔。为全改,当天反馈纠错。

2、课外经典摘抄写在摘抄本上,周记和大作文写在大作文本上。为全改。三天之内反馈纠错。

3、练习册,为必做,必交。教师灵活批改,可视时间全改、抽该、略改、对改。两天之内及时反馈,点讲纠错。

四、作业外观形式:

1、家庭作业本

2、摘抄本

3、练习册(《基础训练》)

4、默写本

5、作文本

第16篇:语文作业如何设计

语文作业如何设计

赵河三中 朱金玲

课改倡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例如,在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前,为了使学生情文相通,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大量总理生前的事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影象、文章等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以看、听、摸、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3)摘一摘。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古诗《钱塘湖春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4)展一展。在班上开辟一个“佳作展览”栏目,主要展览学生课外作业中的书画、练笔等作品。可以一周班一次,或是每两周一次,也可以根据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由学生自己张贴出来,展示个性,体验成功,感受不足,师生共同欣赏、评析。通过比较,评选出若干名“书法家”、“小画家”和“小作家”。这样,学生面对自己的作业在展览中亮相,都会认真对待。

(5)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皇帝的新装》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二、分层作业,尊重学生差异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美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我校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这要求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具体做法有:

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三、关注生活,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课改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业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在创作的过程。如在学习议论文单元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回去规劝父母改正陋习并讲清为什么要他们改正,或是通过交流与父母探讨他们自己种种要求的原因和目的,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并极力想办法让愿望实现。学生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教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学完《看云识天气》后我布置学生自己观察云彩的变化,判别天气变化的情况;布置学生观察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要求学生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去商店、集市作专题观察。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3、“动手操作型”作业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节假日建议学生一起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好“生活花絮”。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上街“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

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语文作业如何设计

赵河三中 朱金玲

第17篇: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

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

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1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作业的设计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新课标下,教师更应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开放性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五年级语文特色作业设计

( 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让人惊喜的变化,但在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这一个环节上,似手还是“老生常谈”、“涛声依旧”!近年来,我在学生家庭作业布置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领学生逛逛“作业超市”

超市在目前比比皆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我想,那是因为商家还给了顾客对于商品的自由选择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商家,没有任何推销性的话语,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措施,但销售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由此,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时,也采用这样一种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方法呢?

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一文后,我在布置了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之外,还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做:1 画一画。根据课文中优美的文字介绍,自己画一幅海上日出的美景图,然后张贴在教室中。2 说一说。根据课文中介绍海上日出的景象,设计出一段导游词,在班级中展示一下。3 查一查。可以到网络上去查看海上日出的资料,然后选择性地为同学们作介绍。4 读一读。《海上日出》的课文很美,可以自己选配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在班级里表演。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能力层次各有差别。这样的作业布置,就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作业的数量与深度上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效果特别的好!

二、让学生享受“作业套餐”

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多时候都让学生觉得自己做作业是为老师而学、为考试而学,再加上老师布置的又经常是繁琐的字词抄写、大段的阅读背诵,这真是让许多学生头痛不已。那么,是否可以有这样的一种作业,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在做作业中受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在做作业中,可以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意外收获呢?就在我苦思而不得其法的时候,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套餐”服务进入了我的视野。

当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优惠“套餐”服务中。顾客会在消费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额外的福利。比如说,一个旅游景点可能会提供“动物园门票+博物馆参观券+住宿”这样的一个优惠“套餐”服务,而其中作为福利的“住宿”的提供,往往会让大量的游客自愿地付款享受这样的“套餐”。于是,我决定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尝试这种“套餐”式的布置方法。

比如说,在完成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学习后,我向学生们展示的“作业套餐”是:抄写课后的生词二遍+积累课文中的佳词佳句+抗日英雄故事一则(老师提供)或朗读课文一遍+做心得式的读书笔记一则+观看抗日战争视频资料(老师提供)。当我在课堂中展示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套餐”时,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新鲜,做家庭作业的热情分外高涨。特别是最后老师推荐的抗日英雄的故事视频的观看,不仅在无形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能够更好地升华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们爱祖国爱解放军战士的感情。这是一种把课内的阅读向课外进行了有效的拓展的好途径,在这样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快乐状态下的学习,又何愁我们的学生不爱上我们的课堂,不爱上老师的作业呢?

三、分学生“作业自留地”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一个孩子真正地聪明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带他走入大自然中,让他去听鸟儿的声声啼叫,去看花儿的朵朵绽放,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敏捷性。做老师的,要时刻记住留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爱做、想做、乐做的事情。”读到这样的一段话以后,我再联系到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在农村“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成功。于是,决定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也为学生们留下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自留地”。

教学中,我与学生们约定,在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星期三这一天的家庭作业,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充分地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真可谓是五花入门。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剪剪贴贴,也可以是画画说说,当然也可以查查看看,可以为自己布置到田野中捉昆虫,可以是与小伙伴的一次赛跑,也可以是帮助妈妈做一次家务,也可以尽兴地看一次动画片„„我还与学生们相约,一个月有一节课的时间,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布置的交流,重点来谈一谈自己耕耘“自留地”的收获。

“作业自留地”的产生,还给了学生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给予了他们可以尽情奔跑的田野。在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中,他们可以听说读写,可以吹拉弹唱,可以纵情地大叫,可以开心地舞蹈。在这儿,有他们个性化的创造空间,有他们悠然地观看世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找到了自己是学习中真正主人的感觉。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学生们怎能不分外地喜爱?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孩子们又怎会不去认真耕耘?

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看似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小环节,其中却有着很大的学问。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阅读、自主实践、自由选择的权利,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作业、爱上课堂、爱上语文!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适当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作业是必要的。然而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完全是在老师的监督甚至逼迫下才勉强为之,对他们而言,作业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负累。造成这一不良现象,主要是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同时长期机械抄记、单调乏味的作业,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的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鉴于这种现状,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做了新的尝试。

案例一:自主设计作业,作业分量好承担

在教完古诗后,我把作业的布置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师:学习完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打算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呢? 生1:我打算抄写这两首古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生2:我打算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说一说,并把其中蕴含的道理写下来。 生3:我想根据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画一画。 生4:我想收集这两位诗人其他的诗来吟诵。 生5:我想收集整理其他说明一定道理的古诗。 生6:我想整理跟这两首古诗所说明的道理有关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比老师设计的还要精彩。那么,我们就按照1+X的方法,同学们在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份喜欢、力所能及的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人设计的、自己也感兴趣的作业。X的数量可以自由选择(多选不限)。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

分析和反思:

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作业,优秀的学生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损。当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完成不同治度、不同题的作业练习,他们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无奈和负重。当然,在学生设计自主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教给学生设计作业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所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作业要加以评析和表扬。这样的作业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面向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设计趣味性、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得培养、个性能张扬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训练组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让学生领略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完这个单元,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一幅幅绚丽我多彩的传统文化中。这正是我布置作业的有效契机。

师:请同学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自己动手去寻找、去收集、去欣赏、去感悟。你打算如何办好这一份手抄报。

生1:为了办好手抄报,我要阅读有关的书刊、杂志或访问家长,收集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办得内容丰富。

生2:我打算利用我的美术、书法的技能,将刊头设计、排版插图跟内容融合一体。生3:我要出的小报主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小报中要有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以及灯笼的文化等民俗小知识。生4:我要出的手抄报的主题是传统节日习俗,像重阳节、七夕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内容可以是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等精彩之处。生5:我打算出以“有特色民居”为主题的手抄报,收集民居中的图片、各种民居的特点介绍,力求图文并茂,夺人眼球。师: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出一份最精彩的手抄报。

分析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并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想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这两个案例是我在提高语文作业有效方面所作的一点尝试。在热闹的语文课堂中应腾出点空间,设计一些个性化作业练习,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课内向课外得到延伸,发掘学生潜能,增强课堂的创新色彩,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

小学语文特色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是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

近年来,我在学生家庭作业布置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自由选择,多样作业。

超市在目前比比皆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我想,那是因为商家还给了顾客对于商品的自由选择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商家,没有任何推销性的话语,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措施,但销售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由此,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时,也采用这样一种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方法呢?

在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在布置了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之外,还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做:

1、画一画。根据课文中优美的文字介绍,自己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美景图,然后张贴在教室中。

2、说一说。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景象,设计出一段导游词,在班级中展示一下。

3、查一查。可以到网络上去查看桂林山水的资料,然后选择性地为同学们作介绍。

4、读一读。《桂林山水》的课文很美,可以自己选配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在班级里表演。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能力层次各有差别。这样的作业布置,就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作业的数量与深度上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效果特别的好!

二、转变方式,拓展作业。

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多时候都让学生觉得自己做作业是为老师而学、为考试而学,再加上老师布置的又经常是繁琐的字词抄写、大段的阅读背诵,这真是让许多学生头痛不已。那么,是否可以有这样的一种作业,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在做作业中受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在做作业中,可以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意外收获呢?就在我苦思而不得其法的时候,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套餐”服务进入了我的视野。

当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优惠“套餐”服务中。顾客会在消费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额外的福利。比如说,一个旅游景点可能会提供“动物园门票+博物馆参观券+住宿”这样的一个优惠“套餐”服务,而其中作为福利的“住宿”的提供,往往会让大量的游客自愿地付款享受这样的“套餐”。于是,我决定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尝试这种“套餐”式的布置方法。

比如说,在完成了《小英雄雨来》一文的学习后,我向学生们展示的“作业套餐”是:抄写课后的生词二遍+积累课文中的佳词佳句+抗日英雄故事一则(老师提供)或朗读课文一遍+做心得式的读书笔记一则+观看抗日战争视频资料(老师提供)。当我在课堂中展示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套餐”时,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新鲜,做家庭作业的热情分外高涨。特别是最 后老师推荐的抗日英雄的故事视频的观看,不仅在无形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能够更好地升华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们爱祖国爱解放军战士的感情。这是一种把课内的阅读向课外进行了有效的拓展的好途径,在这样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快乐状态下的学习,又何愁我们的学生不爱上我们的课堂,不爱上老师的作业呢?

三、自由活动,个性作业。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一个孩子真正地聪明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带他走入大自然中,让他去听鸟儿的声声啼叫,去看花儿的朵朵绽放,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敏捷性。做老师的,要时刻记住留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爱做、想做、乐做的事情。”读到这样的一段话以后,决定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也为学生们留下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自留地”。

教学中,我与学生们约定,在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星期二这一天的家庭作业,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充分地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真可谓是五花入门。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剪剪贴贴,也可以是画画说说,当然也可以查查看看,可以为自己布置到田野中捉昆虫,可以是与小伙伴的一次赛跑,也可以是帮助妈妈做一次家务,也可以尽兴地看一次动画片„„我还与学生们相约,一个月有一节课的时间,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布置的交流,重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个性化作业的产生,还给了学生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给予了他们可以尽情奔跑的田野。在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中,他们可以听说读写,可以吹拉弹唱,可以纵情地大叫,可以开心地舞蹈。在这儿,有他们个性化的创造空间,有他们悠然地观看世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找到了自己是学习中真正主人的感觉。

四、生活实践,趣味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还可以结合所学教材,设计作业,可以绘画,可以实验,可以制作,可以查阅收集等;再就是要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为某条宣传找错别字,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又到传统端午节了,可以动手包粽子,搜集诗、办手抄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写,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阅读、自主实践、自由选择的权利,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作业、爱上语文!

第18篇:暑假语文作业设计

暑假语文作业设计

一、阅读积累

要求:

请同学们在摘抄本上按每周一次,针对你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做五次规定阅读专辑和一次自选阅读专辑。(《格列佛游记》《傅雷家书》《水浒》《培根随笔》《简爱》必做)

内容:

(1)走近作者。

(2)佳句摘抄8句以上,赏析其中的两句。

(3)读后心得体会或人物形象分析,300字以上。 提示:

1.可在一周之内一本文学作品阅读完成后,再做阅读积累;也可以每天摘抄两句。最低限度两个月内读8本,希望提高阅读速度,争取多多几本好书。希望小说、散文、传记等兼有。

2.摘抄除了要求的三项内容,自己可以创造性补充内容。

3.《读者》或《青年文摘》每月都要买来阅读,作为枕边阅读之物。

二、写作提升 要求:

随笔本上写作4篇600字以上的大作文。 提示:

1.每两周写一篇作文,请同学们一定精心构思,认真写作,高质量完成,字数要超过600字,700—800字为最佳。可把以前写过的文章精心修改,也可以重新拟题创作。(作文打印存盘,开学后交打印稿。)

2.四篇作文在选材、立意上要有区分,可以考虑不同的主题方向,比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成长、自然感悟等。参考题目:

《暖意》《和 牵手》《情系 》《那夜》《悟》

《其实并不是这样》《走在回家的路上》《有这样一个男(女)孩》《雨中即景》 《 花开》《爱的教育》《走过花季》《告别 》《我的世界因你而美丽》 《我的青春我做主》《成长的痛》《心目中的英雄》《我的最爱》《坚持》 《我爱 》《经典之我见》《 也是一种美丽》 《街头一课》《地铁站》《超市一幕》《 见闻》 《 之韵》《柳丝飘飘》《品读夏天》《飘花时节》

三、巩固基础

要求:作业本上完成。

抄写并背诵七年级、八年级古诗。(争取每天2首。) 提示:

1.古诗文背诵由家长对照《古诗文背诵表》每天检查。

2.现代文的词语复习以书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下注解为内容,每个词语中的重点字要注音,理解词

意。

3.开学后,七年级、八年级古诗文和词语部分要考试。温馨建议:

1.希望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按步骤完成作业。2.每周的作业让家长检查、签名。

3.九年级的古诗词能提前背诵最好。

二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拉"封丹寓言》

(法)拉"封丹著,倪海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王会等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杨鹏、刘道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教育 《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荒漠奇踪》

严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三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宫泽贤治童话》

(日)宫泽贤治著周龙梅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天方夜谭》

郅涛浩等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平、陈咏超改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成语故事365》

帆女 阿雪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三寄小读者》

冰心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皮皮鲁传》

郑渊洁

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肚皮上的塞子》

周锐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四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科普科幻 《科学家故事100个》

叶永烈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昆虫记》

(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

人教社大百科全书2003年版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做人与做事》

卢勤

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巫师的沉船》

班马

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科洛迪著,杨建民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杨吴成译

人教、译林版2003年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

远流公司1988年

《顽皮捣蛋鬼》

(德)威廉"布什

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著李汉昭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父与子》

(德)埃"奥"卜劳恩,洪佩奇编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作文题目

1、那是一次_______的尝试

2、我是_______迷

3、一堂_______的课

4、当_______不在的时候

5、发生在_______的一件事

6、我_______的一个人

7、我发现了_______

8、20年后的_______

9、我想对你说,_______

10、这件事真叫我_______

11、谢谢你,_______

12、我眼中的_______

13、我迷上了_______

14、愉快的_______

15、童年趣事

第19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潭山中心小学——刘玉兰

语文教学,作业是构成完整语文教学体系,是巩固和运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程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教材,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让学生在多元化作业中,获得对知识的巩固。

作业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注意到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生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像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让学生自己想像中草虫的村落的景象。再如教学《彩色的翅膀》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

海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教师高兴,有时边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倒是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这就是多元化作业的妙处所在。

二、因村施教就应设计多层次作业。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在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臵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一些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当这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不正是,因材施教,设计多层次作业的功效吗?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臵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臵,作业的数量、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 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翻开,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单单是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 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是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 主题但又不限于

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母亲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完成作业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该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

学生怕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1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篇后,我布臵学生养几次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怎么利用作业更好地巩固教学,让学生在作业中充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并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就感,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方向。我们就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争取激发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20篇: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沟通学科间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注意语文教学与美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作业设计策略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确定作业内容,转换作业形式,改变作业的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学科间融合 教学特点 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

语文学科是众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像德育一样是各学科肩负的共同任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做不出基本理解的学生能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本中不少涉及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扎实掌握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以其使人昭昭怎么行呢?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位教师安排了学生课外活动实践课——“种子发芽”、“铁生锈”时,学生通过乐于动手,用心观察,及时记录,最后整理出内容画面精彩的实验报告,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出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以及“铁生锈”这一化学反应条件。

五、语文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作为众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较,有其自己

的特点。提倡跨学科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 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或在读书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以拓宽知识面等,而一定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与同学交流,结果发

现学生对课外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一中心的理解是殊途同归,有的学生甚至对课外中海底植物有一万多种的说法作了纠正,最后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有关海底世界的画,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读一首有关大海的诗或一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2、开放性特点:要开放教学活动,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要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

转换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样化,可调动所有器官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业形式的选择可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安排。

1、由语文拓展出其他学科

(1)静心感悟。如教《军神》一文,如果学生感受出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之时,安排了这样的作业“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怎么办?”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品质,提高其品德素养。

(2)学科作业。如数学一个单元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得失、疑虑或对数学老师(或同学)的 “做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帮助寻找数学学习发展轨迹。这样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究的机会,发表独立见解和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如美术课的工艺制作、科学课的科技制作、体育课的游戏、综合实践课的手工劳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写下来就成为“科学作文”、“艺术作文”、“体育作文”。

(3)阅读理解。布置一些涉及科技、社会、艺术等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阅读材料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提高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语文的学习。

(1)收集资料。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前,请学生搜集关于大量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读一读,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2)画图理解。如学习《木兰从军》,我曾布置了一道画图作业,要学生画出读了课文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题名。这样的作业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融进美术元素的语文学习的魅力。

(3)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学习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放歌曲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用音乐来加深理解、领悟。

(4)动手实践。有的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如让学生做个实验。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如学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设计者一定要将作业尽可能作全面的目标确定,与平时作业相比有所不同。

1、跨学科作业涉及多学科,评价应由纠错型向欣赏型转变。

如《木兰从军》这一课文图画作业,有的学生图画得很传神,但题名不好。这时评价就应该以欣赏为主。在欣赏中,不但要学生看出缺点,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出自己的优势。

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不仅仅在于看学生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且更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注重作业的过程与方法。

2、跨学科作业(如编小报)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评价既要针对个别学生,也要针对合作小组,对他们的作业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评价。如果任意偏向个人或小组,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重在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学科作业重新整合学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作业教学设计
《语文作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